对于家长都管不了的熊孩子,老师们该不该教育?

感谢提问:

熊孩子越来越多的根源:社会保护过度、职业化的教育工作排斥家长。因为,老师与孩子之间只存在短时师生关系,孩子的未来发展与老师的关系微弱。相反,家长与孩子存在长期利损共担关系,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更加着眼长远。但是,如果孩子孩子的过错行为不发生在自己身边,家长和老师都会对此没有直观感知。因此,过度保护和家长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体制之外的情况下,孩子在学习期间所犯的效果错往往会被忽略,进而错失通过教育预防孩子犯大错的最佳时期。

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植物从自然物质中吸纳可溶于水的微矿物质结合光合作用生产生命养料、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微生物降解植物或动物遗体......非生命物质供养植物—>植物供养动物—>微生物为植物制造养料形成了稳定的自然物质有序循环“生态食物链”。

人类,自然生命体系中智商最高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动物,也是自然生命体系中生长发育最慢&可塑性最强的动物族群。通过大规模分工协作改造自然物质组合形态,加工形成辅助人类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的辅助用具;通过驯化播种植物+驯服圈养动物改善自我食物补给结构,使人类结束了原始丛林风餐露宿、茹毛饮血的自然生存状态;通过总结汇集形成了体系复杂的抽象社会文明成果,使人类群体社会生存经验实现了跨时空、跨种族传承。因此,在漫长的生活进化实践过程中,人类进化形成了丰富多元的社群生存实践文明成果。

特定现实物质的形态+性状+功用提炼汇集成抽象的符号+读音+寓意,人类社会文明形成的程序物质实体—>物质用途—>抽象字符【包括寓意+读音】—>文明成果。但是,人类后天总结汇集形成的社会文明成果却并不具备生理遗传特质。因此,每个人类孩子出生之后,都必须从零起步模仿研习人类社会业已形成的文明生存技能。那么,为什么说熊孩子越来越多的根源是社会保护过度、教育排斥家长呢?

谁生的孩子喂、谁生的孩子谁抱、谁生的孩子谁教......代际繁衍过程中,人类和其它动物生命一样通行“天生父母养”这一基本策略。因此,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植物把最好的营养留给种子、鸟类啄食投喂雏鸟并带领它们飞翔和捕食、牛+羊+猪+狗+猫等哺乳动物用乳汁喂养后代。当然,所有其它自然生命繁育后代的方式都只停留在生存喂养层面、并不涉及思维意识教化。

10月怀胎、半岁左右才能试探性开始支配自己的身体、1岁左右可模仿父母的发音学习现代人类社交语言、3岁左右可逐步适应自主解决生理需求、7岁左右大脑基本发育完毕、15岁左右具备基本独立生存能力、18岁左右身体与智力发育基本完成【根据各国司法界定的不同,全世界法定成人年龄从15岁到21岁不等,我国规定18岁以上、体力+智力发育正常的的人为完全民事行为成年人】......人类是自然生命体系中成长发育最慢的高智商—>社群性—>胎生哺乳动物。因此,人类代际繁育比任何其它自然生命都复杂。

《增广贤文》:“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慈不掌兵,意思是过于仁慈的人是不适合带兵打仗的。因为,带兵打仗肯定是会有伤亡,仁慈之人必然优柔寡断、不利于战场上随机应变;义不掌财,意思是过于讲义气的人不适合掌管财务。因为,讲哥们儿义气的人往往容易因讲个人情面而被迫损害集体利益。同样,作为教孩子人类社会文明生活规矩的综合行为艺术,教育工作的核心价值就在对孩子的日常成长行为进行综合督导。

带着孩子采摘植物果实、带着孩子捕猎、带着孩子逃避敌害...未定居之前的人类原始祖先,对孩子几乎没有任何刻意教育,带他们的适应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带孩子适应生活环境;农耕时代,人们带着孩子耕种、带着孩子放牧、带着孩子加工日用生产劳动与生活辅助用具...生产劳动实践的“言传身教”就是绝大多数孩子能接受到的最好教育。当然,人类社会抽象文明成果教育逐步在极少数贵族或统治阶层缓步推广开来。

为生产劳动与生活辅助工具加装动力,以提高综合劳动生产效率、生产劳动场所建设标准化,以便于提升综合管理效能、把人类社会货币财富集中配给给城镇,彰显人类社会繁荣发展......人类通过职业分工提升生产劳动生产效率之时,一个巨大的副产品便油然而生——职业劳动者无法兼顾家庭生育

开工时间、工作时长、工作内容、信息时间、下班时间、工作绩效考核......人类职业生产劳动管理制度越来越规范。但是,被严格限定职业工作时间的人们却失去了自由生儿育女的时间。因此,为了缓解职业劳动者缺乏生育家庭时间、缓解人口生育断带可能断送人类社会和谐繁荣发展的大好前程,人类在推行生产劳动职业化的同时也推动了教育工作的职业化。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入学。1763年到1819年,德国基本完善了义务教育法规。至此,人类对未成年孩子的教育工作进入到了职业化新时代,托幼、小学、中学、大学、职业继续教育等逐渐成为辅助人类掌握文明社会综合生存技能的专业机构。

专设校园、专配老师、专供教辅资源......被职业化的学校教育成为了国家和民族传承优质社会文明成果的“前进营地”、成了家庭落实优生优育的坚实依托。但是,追求专业治教的职业化教育却带来了一个极大的“副产品”,老师和孩子并不存在直接长久厉害关系,换句话说就是严格照章教学的老师并不会像家长那样严格管教学生。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然而,各种遵章守纪之后,学校教育老师连戒尺都没有了。同时,社会对家庭教育行为的约束性也越来越高了。因此,在各种安全护栏+独生珍贵加持之下,孩子们几乎实现了要什么有什么、干什么都可以被“还只是个孩子”保护。所以,熊孩子越来越多的根源:社会保护过度、职业化的教育工作排斥家长




提问者什么社会身份?教师?家长?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家长   孩子   哺乳动物   抽象   物质   成果   人类   植物   体系   动物   自然   老师   生命   职业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