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没有杀秦琼这些握有兵权的人?

纵观历史,大部分皇帝都会把那些帮他打江山的将军基本除掉,一是因为这些人很有实力,日后有可能直接影响帝王的统治,皇上为了防止皇权不被侵犯而除之;二是因为历史上就出现过开国元勋谋权篡位的例子,这给历代皇帝敲了个警钟,对那些手握重权的大将不得不防。就像刘邦杀韩信,朱元璋杀徐达,无一不是皇帝巩固政权的牺牲品。可是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登基,获得帝王之位的他一生都没有杀过手握兵权的将领。

首先,李世民不杀功臣是因为他有着能把这些人管理好,并为他所用的才能和自信。李世民登上皇位时还很年轻,况且他从20岁开始就统兵打仗,手下这些人都对他很服气,等他功成名就以后更是唯他马首是瞻,他没必要大开杀戒。

其次,秦琼等人跟着李世民打天下,和李世民关系非常要好,而李世民也很优待他们。但最关键的问题是,唐朝建立以后掌权的首先是宗室,所以李世民手下的这些人掌握的权利并不大,而李世民上位后也没有给这些人太大的权利。

再次,是因为唐朝不杀功臣有个特殊原因,当时有个制度叫府兵制,是用来限制每个地方的兵权,所以整个唐朝上下的兵权管理是非常严格的,皇帝不用担心谁能手握重兵而造反,更不用担心威胁皇权。

最后,因为李世民他是个非常有作为的政治家,在他的统治下百姓安居乐业,将士赏罚分明,所以大部分人对他都持有敬畏之情,很少有反叛之心。对那些极少数的反对分子,李世民也是很有手段来对付,不需要用“杀”来解决问题。




我认为中国历史开国皇帝对待功臣最好的是汉光武帝刘秀和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李世民不是唐朝第一任君主,但唐朝天下的四分之三是李世民功劳。纵观贞观一朝,登上凌烟阁的功臣中除了侯君集是因谋反被诛之外,其余功臣均能善终,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李世民本身所带有贵族气质。李世民不同于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李家本就出自关陇集团,李世民祖上为北周八柱国之一,本身带有世家贵族的自信。

二是李世民本人就功勋卓著。李渊太原起兵李世民有首倡之功,并力谏直取长安,为夺取天下奠定基础。在平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又是居功至伟,尤其是剿灭王世充击败窦建德,是大唐取得天下的重大胜利。李世民在平定天下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文治武功和独有的人格魅力足可以傲世群臣,纵览贞观一朝,能在武功上与唐太宗并肩的,我认为只有李靖而已。正是因为唐太宗本人能力超群,所以才会有自信驾驭群臣。

三是李世民本人胸襟开阔。纵观中国历史,能重用人才,不记前仇的君主大抵是雄才之主,齐桓公能重用管仲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唐太宗重用魏征,虚心纳谏,开创了被后世称道的贞观之治。纵使有人怀疑唐太宗重用魏征,虚心纳谏,是出于政治的考虑,是迫不得已,并非真心,但唐太宗终其贞观一朝,都能听取魏征和别的臣子的谏议,这不是常人所能坚持做到的。天可汗的称号当实至名归,我认为唐朝之所以能海纳百川,万邦来朝,就是从唐太宗开始。

四是李世民本人就是玩政治的高手。李世民不但文治武功卓越,玩政治也是一把好手。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逼父退位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政治高手。警诫尉迟敬德,让其闭门谢客,从此不敢过问朝政;升李靖为仆射(相当于宰相),而罢其兵权;外放李绩,为李治登基铺平道路,等等一切,均可以看出唐太宗高超的御人手段,利用政治手段就可以驾驭群臣,那干嘛还要杀戮,留下千古污点呢。




在中国历史上,少有比唐太宗李世民更复杂的帝王。历代宫闱之内,众皇子对皇位的争夺多是波折诡诈,但像李世民兴“玄武门之变”,先杀兄弟,再行逼宫,这么彻底的并不多见。其实不止千古名君,就算暴君也是一样,我们向前推到隋炀帝身上:杨广争夺皇位的路上,其兄弟死的死,囚的囚,就算侄子都几乎斩尽杀绝——可见在这些人心里,亲情于皇位而言,实在不值一提。

任何威胁到皇位的人和势力乃至于事物,都将面临当权者的猛烈打击。从一个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功臣的威胁也很大,历史上,汉高祖刘邦的功臣集团就被他砍得七零八落,得善终者甚少——但李世民基本上没有杀过功臣,为什么?

查相关史料,多是对唐初功臣集团的记述,极少有对李世民功臣不遭屠戮原因进行解释。本文将结合部分史料,对个中原因进行分析,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前文已经提过,皇帝对于任何威胁皇权的人或事物,无论对方是亲人还是亲信,决不会手下留情。这就是第一个可能的原因:所谓的功臣集团,并不能对其统治产生威胁,或者就算有些威胁,亦不算迫切。

应当提及的是,在李世民兴“玄武门之变”之前,坐江山的还是他老爹李渊。唐高祖李渊才情匪浅,虽然一统天下时日尚短,却已经对功臣起了心思,但也不算放在心上。首义之功其实如明日黄花,虽然有在裴寂这样的例外存在,却已经失势。李世民异军突起,与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如火如荼,才是更让李渊头痛的事情。此后李世民逼宫,更让李渊没来得及“烹狗”了。

功臣团体对李渊来说威胁不大,李世民在早期更是感受不到,他的主要威胁在于太子李建成。等他成功登基之后,短时间内是不能大肆屠戮的。首先在于他以政变登基,朝廷之内必然暗流涌动,暗中反对者甚众;其次,李世民以弱势登基,对朝臣的掌控不足。

这就是第二个原因,他需要功臣来帮他坐稳江山——玄武门之变的功臣集团,包括李世民亲自认定的居功第一的五人,即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敬德、杜如晦、侯君集。

司马光《资治通鉴》有云,“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据《唐会要》记载,长孙无忌等五人的嘉奖诏书颁布后,以将军丘师利、淮安王李神通等人为首提出抗议,“义旗初起,臣率兵先到,今房玄龄、杜如晦等刀笔之人,功居第一,臣窃不伏”。“伏”即“服”,李神通说的功劳,实际上扯的是追随李渊起义的功绩——长孙无忌等人可说是李世民的亲信,如日中天,李神通等人如何能够相抗?但事实令人大跌眼镜,唐太宗虽然以“叔父于国至亲,诚无所爱,但以不可缘私,滥与勋臣共赏耳”回绝淮安王,却为顾全大局,对功臣之争做出了妥协。

李世民不能无视“顽固”势力——无论是时局还是李世民的实力而言,在其登基初期都不适宜对大臣进行屠戮。当然,话说回来,大臣并不代表手握重权——真正手握重权的人物,恐怕过不了唐高祖那一关。

至于唐太宗晚年,对朝政的掌控力度可说令人惊叹——他虽少杀功臣,权力却是抓了过来的。




我不禁要反问为什么要杀?因为唐太宗时期的军事将领根本没有办法威胁皇权,他用不着杀。

历史上当了皇帝就杀手握兵权的人,主要分几种:手握兵权的人威胁到了皇帝的地位;手握兵权的人威胁到了后来的皇帝;纯粹的昏庸,例如被人称作“禽兽王朝”的高家,杀害众多将领特别是斛律金,导致直接亡国。

除了上述情况外,没有必要集体杀害武将。而且正巧,李世民时期的这些所谓的手握兵权的人其实没有兵。

1.唐朝实行府兵制,军人平时做农民,而秦汉三国两晋都是义务兵。军事将领有自己的固定下属,所以,西汉刘邦、东汉刘秀采用“罢兵归里”的方式去除军事将领的实力。南北朝、隋唐(玄宗之前)都是府兵制,之后则是征兵和义务兵。

2.唐太宗年轻力壮,手下将领都是其亲信,他用不着杀,除非是一些特别小肚鸡肠的将领如侯君集等,那是纯粹找死。唐太宗轻松一句话,尉迟恭就自此闭门谢客、游手好闲,一直到死都没见过手下将领。可见,唐太宗根本用不着杀,手下人听话。

3.还有诸如秦琼等功臣,因为伤病其实早就退出历史舞台了。李世民登基后秦琼等一些功臣就进入半退休状态,贞观十二年(638年)就病故了。因此,他们根本没有军权,没有军权就不会威胁皇权。

4.开国功臣老矣,李世民有新的人才所用。李世民在亲政高句丽(隋唐时期管高句丽叫高丽,但这时的高丽和后来的高丽不是一个民族不是一个国家)后,就对薛仁贵说过:我的将军们都已经老了,这次讨伐高丽我很不高兴,但我高兴的是发现了你。要知道,薛仁贵出世很晚,645年,李世民死前四年才出现。而包括阿史那·社尔在内的一大群新起之秀(包括汉族、突厥族等众多民族)足以制衡并不团结的开国武将势力。

综上所述,开国武将集团因为个人经历不同、个人民族不同,又并非同一期归附,所以,他们之间并没有形成团体,最根本的原因是,唐朝的府兵制使其手下无兵,所以,对开国武将集团来说,他们没有任何资本与皇帝斗。




李世民文治武功,被誉为千古一帝,比起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杀功臣的手段比起来,要明智的多,李世民不杀功臣,至于是何原因,我的观点和大部分学者是同样的,很有可能是因为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

李世民并没有杀功臣的记录,而且他登基皇帝之后,身边有许多功臣,比如程知节、徐茂功、秦琼、尉迟敬德等,手握重兵的也比比皆是,但是李世民不但没有将他们赐死,反而后期还设立凌烟阁,对功臣的肯定。

之所以没有出现刘邦、朱元璋大杀功臣的情况,主要是李世民登基时正值青壮年,才27岁,而历史上那些杀开国功臣的皇帝,大多都是为了子孙后代着想,毕竟自己年纪到了,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原本只服自己,万一自己哪天驾崩,儿孙是否能够控制得住这帮臣子还是个问题。

驾驭手段高超

但是李世民完全不需要担心,同样,李世民虽然不杀功臣,但是手段也不少,最多的就是点到为止,提醒他们,尤其是跟尉迟敬德说的一番话,使得尉迟敬德从此再也不敢居功自傲,据说有一次李世民单独和尉迟敬德聊天,说自己读书时总看见汉高祖大杀功臣,自己并不看好这种做法,也一直没动你们这些功臣,毕竟有福同享,但是就怕有的人做的太过分。

已经实在忍不住了,万事都要适度,说到这里,尉迟敬德自然是知道李世民在提醒自己,于是连忙说自己不应该自视甚高,居功自傲,最后尉迟敬德自己写了离职书,要求告老还乡。

除了李世民驾驭臣子的能力,他也并没有对开国功臣放任不管,任由其发展壮大,李世民在登基称帝之后,对原本的秦王府旧臣显然没有以前那么重用,开始重用李靖、李勣等人,逐渐将旧臣的权力过渡到他们手中。

演义影响

都知道秦琼和尉迟敬德是李世民的爱将,也算是最信任的将领,多次解救李世民,但是之后就开始冷落这些旧臣,再加上李世民可能也是个念旧情的人,他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婉言训诫,令他们有所收敛,秦琼等人也不杀,李世民本就能征善战,又何必自讨苦吃。

话说回来,其实秦琼等人并没有手握重兵,很多人也是受到演义内容的影响,认为他们权力极大,其实真正权力都是在李世民宗亲手中。再者府兵制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李世民完全没必要杀秦琼这些功臣,因为他自己可以掌控住局面。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开国皇帝为了巩固皇权,都会严厉打击开国功臣。比如朱元璋、刘邦等人,他们会编造理由,削夺开国功臣的兵权,对开国功臣进行严厉杀戮。赵匡胤虽然并没有杀功臣,但他依然采用了“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功臣们的兵权。刘秀看起来对功臣们是非常好的,没有杀功臣,同时还给予了他们巨大赏赐。其实不然,刘秀当时是采用“推恩令”的方式,封赏非常多的侯,以此削减功臣的权力。同时他还采用“废后”等方式,间接地削夺功臣的权力。

但李世民(李世民严格意义上,可以称为“开国皇帝”)的做法,却和这些开国皇帝都不同。他并没有打击那些开国功臣们,甚至还修建了凌烟阁,表彰他们。虽说后来也杀过侯君集和张亮,但是他们主要是参与了太子谋反事件。这与忌惮开国功臣功高而处置他们,意义是不一样的。

(李世民剧照)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不像其他开国皇帝做的那样对待开国功臣呢?

一、唐初大将并不掌控兵权。

唐朝初年实行的是府兵制。关于在府兵制中将领所起的作用,《新唐书》上是这样记载的:“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於府,将归於朝。”

也就是说,唐朝初年的将领们,并不直接掌控军队,兵权由朝廷来掌握。没有直接掌控军队的大将,其实作用是并不大的。

这和汉朝初年的情况就不太一样。汉初是封国制,那些开国功臣都在封国里,他们手里都掌控着军队,有自己的自主权。虽说这些功臣们的长史这样的文官,由朝廷委派,这些长史实际上起到的是监督功臣们的作用。但是,一旦功臣想造反,只需要派一个士兵,就把那个文弱的长史给解决掉了。

唐朝的功臣们也会派到地方上去。比如,尉迟敬德就被派往同州担任刺史。但是,他只是起一个文官的作用,并不掌兵。需要他掌兵的时候,才由朝廷任命。因此,实际上李世民并不需要刻意打击他们。

(长孙无忌剧照)

二、李世民已经有过一次洗牌。

李世民所面对的开国功臣非常特殊。原本唐初开国功臣是有很多的,这些开国功臣,有些是在李渊打江山的过程中出过力的,有些是投降过来的,情况很复杂。但是,由于后来发生了玄武门政变,开国功臣就完全变了,变成了李世民的那些嫡系。而原先李渊的那些功臣裴寂、刘文静、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这些人,已经没有了势力。

李世民的这些嫡系,一方面都是李世民提拔起来的,和李世民的关系很亲密。另一方面,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他们其实在唐初建国的时候,所立的功劳并不多,没有什么可倨傲的。当时他们既不成气候也没有势力,就算他们想像胡惟庸那样造反,也不会有人听他们的。而尉迟敬德、秦叔宝这些带兵的人,也属于李世民的嫡系,他们与李世民并没有什么抵牾,因此也不会反叛李世民。

用一句简单通俗的话来说,当李世民上台的时候,开国功臣其实已经洗过一次牌,相当于已经削夺过开国功臣的权力,李世民不需要再削夺了。

(朱元璋剧照)

三、李世民有足够的自信和开阔。

其实,开国皇帝之所以一定要杀功臣,削夺功臣的权力,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皇帝本人不够自信和开阔

比如杀功臣最多的刘邦和朱元璋。

刘邦当年一穷二白,而且本身是个无赖,最后竟然当上了皇帝。这一点,就让他自己都觉得像做梦一样。因此,他一点儿也不自信,看谁都像要造反的样子。

韩信、彭越、英布这些人,手握重兵,自然不可靠。但是,后来他甚至也怀疑上了卢绾、樊哙这些他最亲近的人,觉得这些人也要造他的反。连萧何这种,手中并没有兵权,一直兢兢业业,后勤工作做得极为出色的人,他也觉得他是一副造反的样子。搞得最终萧何不得不“自污”,把自己的品德“强行拉低”,以此来减少刘邦的怀疑。

朱元璋的情况和刘邦差不多,也是一个充满疑心病的人。

赵匡胤则因为是通过“陈桥兵变”获得皇位的,这也让他很担心,害怕手下也会学习他这种方式。因此,也很不自信。

但是李世民不一样。他本身是一把打仗的好手,同时又是一个治国的能手,而他的祖上,也一直是朝廷中的大官。这样的背景和能力,让李世民非常自信。根本就不用怀疑别人造反,也不害怕别人造反。当侯君集有造反言论的时候,有人告诉李世民,李世民还表现出容忍他的样子。由此可见,李世民实在是相当大度和自信的。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1、唐太宗的人格魅力不可否认,唐太宗是极具人格魅力的皇帝,而且民是一位杰出的皇帝,很善于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恩威并施,双管齐下,把一个个能人异士治理得服服贴贴,无论是起兵初期还是在做皇帝期间,他焕发出来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很多人来投靠,因此也让李世民手下人才济济。像房玄龄、杜如晦等都是早期就跟随李世民的,并且坚定不移的跟随,参与了玄武门之变,而长孙无忌虽然是在朝为官,但是也依然支持李世民,更不要说后来投靠的秦琼和程咬金,就连魏征,曾经是李建成的谋臣,玄武门之变后也被李世民吸纳到自己的手下,二人的君臣关系成就一段佳话。2、唐朝初年一直处于开拓进取阶段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这二十多年唐朝军事上都在开拓进取,贞观四年,李世民命令李靖灭亡了东突厥,贞观八年李靖,侯君集、王道宗出兵抵御吐谷浑,杀了吐谷浑的国王,又另立了一个,贞观十三年出兵伐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贞观十九年又出兵伐高句丽,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也是一场军事行动,也是在这一年,灭了薛延陀。贞观二十年,唐朝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这么多年,唐朝一直南征北战,英雄都有用武之地,功劳都抢不完,谁会在朝堂上想不开呢,可以说李世民给了文臣武将极大的空间,君臣都没时间对掐。3、唐高祖和唐太宗执政时间较长唐高祖李渊在位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二人加起来都有三十二年的时间,这三十二年的时间,很多功臣武将都早于李世民去世,另外李世民本人文治武功,对于管理这些大臣很有信心,除了极个别的人因为造反等各种原因被杀之外,其他都安然无恙。可以说李世民这个人散发着独特的人格魅力,成熟的政治管理手段,再加上足够长的执政时间和成长空间,造就了唐初的一段君臣佳话,而不是刀兵相见。




唐初的功臣体系,和我们一般理解的功臣体系差别很大。

唐初实行宗室领兵政策,外姓诸将没有机会独领方面。造成的结果,唐初最大的功臣群体其实是宗室,宗室中功劳最大的是李世民。

按战功来算,李世民本人才是唐初第一功臣。

(李世民)

李世民争夺太子之位,除了一般的皇子争位外,也可以看做功臣为自己争夺利益。

李世民之外的宗室中,李靖的上司李孝恭功劳最大,不过玄武门事变前,已经被李渊解除兵权,一度被关入监狱。玄武门之后,也失去了继续领兵的机会。

李渊太原起兵过程中,外臣功劳最大的是裴寂和刘文静,刘文静被李渊所杀,裴寂李世民继位后被贬斥。

李世勣和李靖二人军功卓著,但唐建国过程中二人都没有独领方面,李世勣被宗室李神通统领或直接被李世民统领,李靖被宗室李孝恭统领。武德晚期对抗突厥,才得以独立掌军。贞观年间战功虽多,但毕竟比不上开国之功。

李世民对李世勣和李靖二人还是有相当的疑忌之意,但最终结果还算和谐。




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没有杀秦琼这些手握兵权的开国功臣。但是是因为李世民心地善良么?并不是,李世民杀完李建成,李元吉后,可是连同自己十个亲侄子,也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全部杀死,然后他们的老婆也被李世民强行纳入后宫,对于李建成原来部下,降的就用,比如魏征;不降的全部流放,还不听话的全部杀死,绝不留情。

那么这样,问题就来了。我看了几百条回答,一个个都在吹嘘李世民的仁义,李世民自己的领军能力,所以不杀开国大将,但是仁义的李世民又为何把自己十个亲侄子全部杀死呢?李建成的部下里给唐朝立下开国大功的武将可也不少啊?所以这个问题最根本的答案就是:

秦琼这些握有兵权的人(有些实际上是有些很聪明的在功成之后急流勇退,交出兵权处于半隐退状态,就是怕李世民杀之),对李世民根本没有一丁点的威胁,有威胁的已经全部被铲除了。

李家本身就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世代显赫,是隋朝最顶级的贵族之一,家族底蕴完全不是刘邦、朱元璋这些人可以比拟的,这成为了李世民不惧怕握有兵权大将最大的后盾。因为他们拥有庞大的,完全听令李家的家族兵力。

再加上在整个隋末起义过程中,李家军最高统帅就是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三个人,这三人可以说牢牢把控着所有的军权,既然如此底下的人怎么反,拿什么反,谁还敢反?

所以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李元吉被李世民杀死,随后李世民斩草除根杀害了两兄弟所有子嗣,断了其亲信的反叛之路,再自己名正言顺登基,再没有任何可以威胁到他皇位的存在,自然就不需要再杀人了。

但是后来太子李承乾想谋反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大臣跟着谋反,结果事败后被李世民一刀全给咔嚓了。这个故事告诉,仁义永远当不了君主,而谋反这种事,不过就是看有没有带头罢了。带头的除掉了,其他的不需要怕。

李建成没了,头就没了。是李建成的死,保护了李唐的开国功臣们啊!




秦琼有兵权吗?历朝开国后,武将拥兵是个大隐患,但像秦琼这类打酱油的角色,一般不会影响到帝国的安全,真正让让李世民寝食难安的是罗艺、王君廓这类地方武装。


开国功臣大多出身于草莽,崛起于乱世,都是敢拿命赌富贵的亡命之徒。一旦天下太平收割红利的时候,他们往往因为新的利益纠葛而“二次革命”,因此才有了刘邦、朱元璋杀功臣的悲剧。

历史上解决得比较好的朝代是宋朝和东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文官压制武将;刘秀以“股权赎买军权”,让功臣集体养老。

不过这两个朝代有时代的特殊性,不能复制。唐朝相对来说也是做得比较成功的,功臣基本得到了保全,那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唐朝开国武将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转业型”,即转型为文官的武将,他们告别了兵符,最安全。

隋末各种武装数百支,大多被灭了,比如窦建德、王世充、梁师都、萧铣、薛举等,也有被收编的,比如杜伏威、张善安、周法明等,其中杜伏威直接入朝做官,交出了兵权。

东汉开国武将,就是一次集体“转业”。一般情况下,转型后的武将军们只要不再与旧部发生瓜葛就基本“上岸”了。

其实秦琼、程咬金、尉迟恭后来也都转型为文官,出任地方都督,不会对皇权形成威胁。


第二类是“沦落型”,即入职中央编制的武将,经常随军出征,但不掌兵符。

秦琼等人转业前,就是这种情况。唐朝的将军中,大量收编了李密、刘武周、薛举等割据势力的部众,他们虽然依然从军,但其实已经沦落为“打酱油”的角色,跟随李世民或者李建成出征,没有独立带兵权。

最典型的就是尉迟恭、程咬金和秦琼,民间将他们塑造成战神,其实他们的作用相当于敢死队,李世民负责挥旗,他们负责冲锋,仅此而已,连周勃、灌婴的作用都不如。

这类人基本上也是安全的,一个敢死队长掀不起来大浪。


第三类是“放飞型”,即经常率军长期远征作战的武将,危险系数比较大。

这类将军在大唐其实只有两个半人,半个是偶然出征的李建成,另两个就是李世民和李靖。

唐朝开国战,北面基本上李世民包圆,南面李靖一柱擎天。所以李靖其实是“危险分子”,大唐十几万大军在他手中。

李渊很精明,他“耍了个花招”,在李靖身前立了一道防火墙——李孝恭。李孝恭是李渊的侄子,他以大总管的身份,统领南方一切军政。


李靖与李孝恭什么关系呢?李孝恭相当于手握印把子的“政委”,李靖相当于指挥作战的“总司令”。李靖拥有军事作战指挥权,而李孝恭则有批准审核作战方案和监督执行权。

也就是说,除了作战状态,李靖根本调动不了军队,即便战时状态,他也要事先报备李孝恭,并根据批复结果行动,不能擅自变更。

除非李孝恭与李靖沆瀣一气,这支部队就是安全的,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李靖的军事才华。都说李渊无能,你还信这个说法吗?

李靖最危险的时期不是在大唐开国战争,而是后来的灭东突厥和吐谷浑的战争,那时候的他身边没了“政委”,想怎么干一个人说了算。


也正是如此,李靖才遭到了诬告和李世民的忌惮。每次战后回朝,他不得不“裸辞”回家养老。

第四类是“单飞型”,即统领家兵特性的武将,半独立于中央系统,最危险。

这类人最危险,好在大多数在统一战争中挂了,只有少数人最终走向了谋反,比如罗艺和王君廓。

罗艺和王君廓都是隋末割据武装,罗艺靠隋朝“官办”身份起家,王君廓靠“民办”自力更生发迹,但他们在投唐后,自己的私家武装一直跟随着自己。


这种“家兵”特性的武装最要命,他们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利益关系,只接受家主的命令,不听从朝廷的指令。这类武装,今天可以姓李,明天就可能姓罗。

现在你就应该明白了岳飞为何一直不受赵构信任的原因了吧?都是这个“家”字害人。

后来,罗艺和王君廓果然都反了。好在那时候大唐已经开国第十年了,愿意跟他们赌命的人并不多,所以很快就被剿灭了。

由此可见,像秦琼这类武将,根本不在李世民的“扫射”范围内,相反他们还是他的得力帮手。李靖才是他的防范对象,罗艺、王君廓这类人才是他必须要改造或者消灭的对象。


最后一个问题:为何唐朝只有罗艺等少数人遭到清洗,没有演变为西汉、明朝那样的集体杀戮?

首先,这要归功于李渊的独创性军权制衡制度。

前面我们讲过李靖和李孝恭的关系,其实除了他俩,在其它地方,李渊也都是采用了这项制度。比如王君廓身边有个李瑗,李神通镇河北,李神符在河东。

这种“二元结构”的制衡,铲除了地方武装演变成军阀割据势力的土壤。

其次,李世民一人的势力就覆盖大半个北方。



西汉有七大异姓诸侯王,朱元璋帐下猛将如云,而大唐只有李世民和李靖。李世民从河东打到关中,又从关中打到关西、关东和河北,大唐的武将们大多都出自他的门下,所以要论“家兵”,秦王府才是最大的“家兵”武装。

这些老部下随着李世民的登基,也都实现了利益最大化,他们既没有实力,也没有理由跟李世民作对。

大家都津津乐道的“凌烟阁功臣榜”,其实是一个不太公平的榜单,很多为大唐开国贡献很大的人,因为不是李世民集团的成员,被踢出了出去。占便宜的那群人,也自然就成了李世民的铁杆。


其三,唐朝遗留的豪门政治生态不给武将机会。

唐朝开国的将军们,大多出身于小士族阶级,或者流民阶层,而唐朝继承北周、隋朝的政治架构,豪门集团才是帝国的核心力量。

这种格局决定了小士族出身的将军们,只能当配角,无法成为主导力量,同样不可能形成巨大的破坏力。

小士族集团的期望值相对也较低,大唐的立国,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与豪门融合的通道,因此他们更愿意充当现有秩序的维护者,而不是破坏者。


都说历史在重演,其实仔细一分析,朝代就像人,各具特色,禀赋各异。都是面对开国功臣,刘邦必须杀异姓王,刘秀却可以赎买,李世民的先天条件给了他更祥和的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兵权   长孙   贞观   府兵制   皇帝   大唐   宗室   皇权   皇位   刘邦   武将   将领   功臣   唐朝   手下   美食   李世民   秦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