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的背锅子是什么美食?

“背锅子”可不是“背黑锅”。在内蒙古,“背锅子”是一种传统的面点,其实就是一种饼,由于其用大锅烙制,且其形状就像一口小铁锅,所以就俗称背锅子。对于80后以往的人来讲,这是一种记忆深刻的食物。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吃父亲做的“背锅子”。其实就是用普通的水和面和制而成。擀成饼的样子,再在上下两面刷点油。并用刀刃在一面,划刻出棱形状。

别小看这步工序,能用大锅烤制而成后,外黄内白,外脆里酥。沿着刀痕掰下一块,酥脆松软,回味无穷,仿佛能感受到自家大铁锅的刚烈,以及父亲的那种暖暖的爱意。

在呼和浩特市,很多人会在吃羊杂碎的时候,吃“背锅子”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吃法。

喜欢的朋友可以在自己家做一下。

有些网友分享的“背锅子”的做法是:在面粉里加入小苏打,白糖(看个人喜好适量添加),素油五汤勺,用牛奶和面。擀成圆形,放入利仁电饼铛按下大饼键,等响了之后反面,撒上芝麻,再次响后就可以出锅。

还有的网友分享的用电饼铛的做法:需要中筋面粉、鸡蛋、胡麻油、牛奶、盐、小苏打、面粉和小苏打比例不超过100:1。先把所有材料倒盆里,和面,和成圆的,再擀成稍厚的圆饼,用刀在饼上画菱形格,放入电饼铛,烙,电饼铛不需要放油,上下火烙到上色即可,火候随喜好,自己掌握,很好熟。




对于“背锅子”我觉得我很有发言权呐,因为从小我就特别喜欢吃这种食物,同时我妈烙的“背锅子”又非常好吃,所以我对这种食物还是很有感的。小面我们就说一下呼市的“背锅子”吧。



第一 什么是背锅子

“背锅子”是呼和浩特市的方言叫法,其他地方应该叫锅盔吧。为什么叫背锅子呢?就是因为它的做法而来,把和好的面,擀成一个厚厚的大圆饼(有点披萨的意思,不过比披萨要厚),拿刀把面皮划上菱形,这样它烙出来的饼就更酥脆。拿手掌托住往锅里一甩紧紧的贴在锅上,所以叫它“背锅子”,经过长时间的烙制,背锅子出锅了,外皮酥脆加点硬,内瓤软糯香甜,面香味十足。



第二 日常生活中的背锅子

小时候家里常吃背锅子,感觉背锅子在农村人的餐桌上就像城市人的面包一样吧。不可或缺,搭配稀粥,炒面糊,再简单点的就着一杯白开水也能解决一顿早餐。农忙的时候家里提前多烙点,出地的时候带出去吃。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食品的丰富,人们自己做的相对少了,更多的是吃一些工业食品,或是专门卖的面点。这样现在有很多人可能对这个也不太了解了。



最后 现在只要我跟朋友们去西北菜馆吃饭,他们都知道,提前就会给我点半分“背锅子”,虽然现在了解知道背锅子的人可能不太多,但它是一种记忆中的味道,这一点很难忘却。




中国美食博大精深、种类繁多,但每个地方都有那么几种非常有特色的食物,它可能只属于这一个小小的地方,也可能已经声名远播,知道它的人也许并不多,但人们提起它满满的都是回忆,同一地方或同一时代的人,通过某种特别的食物来在茫茫人海中“认亲”,听见这种食物熟悉的名字,便倍感激动,闻见这种食物的味道,便倍觉亲切。

呼和浩特的背锅子,就是这样一种食物。呼和浩特的背锅子其实就是一种老式的焙子,或者说是大干烙饼。焙子是呼和浩特的传统食物,背锅子是当地人的一种叫法,样子似焙子,做法如烙饼,背锅子介于两者之间。

背锅子名称来自于它的形状,从前人们在大锅里烙制这种面点,烙熟的饼的形状就像一口小铁锅,所以就俗称背锅子了。

它和普通的焙子有点不同,比普通焙子的厚度略微薄些,背锅子用的是纯水和面,只是在烙制的时候在上下两面刷点油,并用刀刃划刻出许多小的棱形,而普通焙子用胡油和面。

背锅子的做法:

首先准备好中筋面粉、鸡蛋、胡麻油、牛奶(牛奶可用水替代,其他均不可替代,因为换了东西就不叫背锅子啦)、盐、小苏打(面粉小苏打比例不超过100;1)

其次,将准备好的材料放进一个盆里,和面(面和均匀即可,不需要和成光滑的面团,不能醒面,和好擀开就烙)

再次,用刀在饼上画菱形格,放入电饼铛(不放油)烙至黄色即可,火候自己掌握。

最后,烙好的背锅子就可以吃啦,外黄内白,酥酥松软,回味无穷。




呼市的背锅子其实是一种烙饼,我小的时候妈妈经常烙,它不用发面,特别省事,而且也很好吃。首先和面需要温开水,胡麻油,白糖,小苏打。把面里放适量油,适量苏打粉和白糖,然后用温开水和面,面的软硬程度适中就行,水温不能热了,否则苏打粉会失去作用。烙的时候擀成约1.5厘米的饼坯,再上面用刀划出菱形的格子,把有菱形格子的一面放入锅内,慢火烙制,中途翻一下烙饼。




蒙古高原上的美食,虽然主要以乳制品还有肉食为主,但因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蒙古也有很多跟内地挺相似的食物,比方说蒙古包子,蒙古饺子,蒙古馅儿饼之类。

尤其是内蒙古的中西部地区,这里的面食文化十分盛行。

明清与近代时期,来自山西陕西等地的汉民大量移居到河套平原等地,逐渐形成了当地的主要居民,他们也将家乡的饮食文化带到了高原之上。

在内蒙古的中西部地区,有一种叫做“背锅子”的硬面烙饼,是当地挺出名的食物,不过大多都是老一辈人喜欢吃,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怎么喜欢这种烙饼。



背锅子是当地人的叫法,虽然类似烙饼,但也就是做法比较像,主要是用牛奶或者水和面,然后还要加入蒙古特产的胡麻油才可以。

在烙饼之前,需要用刀子在上面划出菱形的花纹,以前都是用铁锅烙,现在主要用电饼铛。

相较于烙饼,背锅子需要的油比较少,所以在艰苦年代比较节省。

背锅子吃起来虽然非常香,但是一口下去会非常碎,并没有绵软劲道的感觉,干巴巴的,需要配着大量的水或者牛奶,不然根本咽不下去,但是背锅子非常耐饿。



以前条件不好的时候,没有足够的食物与食用油,人们只能想办法节省,因此才有了背锅子这样的食物,那时候的背锅子,只是为了耐饿才诞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越来越少有人会吃背锅子,甚至很多年轻人根本就不认识。

而且,呼和浩特等地尽管仍旧有些地方出售背锅子,但都是经过改良了的,当年的粗面变成了精细白面,牛奶取代了水,甚至还加入白糖、黄油之类。

现在的背锅子,只是名字相同而已,做出来更像是一种内蒙古版本的华夫饼,口感松软香气扑鼻,也算是深受喜爱的一种美食了,这也是时代变化进步的必然。



制作背锅子的话,并不需要多么难得的原料,也不需要什么复杂的高难度技巧,而其中有一样非常关键,那就是必须要加入胡麻油。

所谓的胡麻油,也就是热榨的亚麻籽油,这是内蒙古地区的一种特产。

除此之外,牛奶没有的话,可以用水代替,并没有硬性的要求。

以前的背锅子,是因为条件不好,背锅子不需要耗费很多的油,而且非常香,对于条件不好的地方的居民来说,还算是很好的食物。

现在的背锅子已与过去的味道大不相同,就像是窝窝头等食物一样,在呼和浩特的一些糕饼店与饭店里,能找到改良之后的,以前那种确实不好吃,现在的才算是一种美食。





背锅子就是白皮烙饼,我记得我们小时候,我妈经常给我们做,用温水活好面,活面的时候里面放点苏打,做出来以后不是那么硬,再把面擀成园型的,再用刀在上面划上棱形块,放到锅里不用放油,翻几下就熟了,熟了以后一掰开,吃在嘴里翠翠的,很好吃,






我们呼市人也叫“锅奎”,发面慢火烙成好吃,即使大夏天放三两天都不会坏。




呼市周边本地人用铁锅烙的一种饼,用葫油小苏打,简单耐饿,家常美食。呼市的面食很多的。




苏小明的汤,你就挺停的喝汤哇,什么你最有发言权,呼市方言(管驼背叫背锅子),用陡锅烙出来的焙子(直径在30至40厘米之间两头翘,中间凹)叫锅扣焙子,也有叫背锅子,完全是起面的,用苏达就差一天点了,连形状都搞不明白就敢发言,想戳拐了。




背锅子是内蒙古西北地区特有的一种面食。直径大概在20cm左右,厚度在4mm左右。因其是用村里常用的大铁锅烙制而成,整个形状和铁锅锅底相似。俗称背锅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呼和浩特   锅子   胡麻   蒙古   小苏打   美食   烙饼   呼市   铁锅   内蒙古   菱形   面粉   形状   牛奶   做法   食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