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水浒传中的人都吃牛肉,而没有现在的猪肉?

猪取其安稳,牛选其雄劲吧?




牛肉是梁山好汉的必备食材,好汉们不管在哪里吃饭,二斤牛肉是标配。吃不吃牛肉,似乎成了好汉的判定标准。

“小二,来二斤好酒,再切二斤熟牛肉,快点,洒家饿了!”


牛肉,林冲在草料场吃,武松在景阳冈吃,鲁智深在五台山吃……

似乎只有吃牛肉才展现英雄气概,要是换成“小二,来两块猪肘子!”,总感觉哪里不太对劲。

石秀劫法场之时,来到了一家酒楼,坐在临街的座上,店小二来问:“客官,你是一个人吃,还是请客吃饭的?”

石秀圆眼怒睁,拍了一下桌子:“大碗酒,大块肉 ,只顾端来,问什么鸟啊?”

小二吃了一惊,这人脾气够暴的,他撇撇嘴,走了,不一会儿,端来大块牛肉和三角酒。

和石秀一样,武松也是走哪吃哪,走哪喝哪,无酒不欢,无肉不下饭,他把牛肉当成了主食,牛肉和酒是他日常的配餐。

还有,《水浒传》十四回,吴用前往石碣村,邀请阮氏三雄入伙,一起参与抢劫生辰纲的犯罪活动。


四人来到了乡村酒店,阮小二问店家有什么吃的,店家说:“新宰了一头黄牛,很肥,肉很嫩!”,阮小二接口道:“再好不过了,切十斤来!”

牛肉上来了,吴用吃了几块就饱了,毕竟吴用是读书人,吃的少,但阮氏三兄弟不一样了,他们是粗人,也不顾吃相,狼吞虎咽的,一多会儿,就吃了个精光。

阮氏三兄弟以打渔为生,按照常理,似乎应该以几尾鲜鱼款待客人,但阮氏三雄偏不,这是为何呢?

这说明牛肉贵啊!就像咱们请客吃饭一样,贵客来了,一定会上最好的菜,平常舍不得吃的菜。

对于阮氏三兄弟来说同样如此,而从他们狼吞虎咽,把牛肉一扫而光的吃相来看,他们平时应该不怎么吃牛肉,因为牛肉太贵了,他们吃不起。


在古代,牛肉是上品,只有贵族才吃得起;其次是羊肉,富裕人家吃得起;最后是猪肉,一般百姓吃得起。

梁山好汉顿顿吃牛肉,的确挺壕的了!那么,梁山好汉哪来这么多钱吃牛肉啊?

抢来的呗!梁山好汉都是单身狗,没有老婆,没有孩子,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他们留着钱又没什么用,全买牛肉吃了!

有人说,梁山好汉经常吃牛肉,却极少吃猪肉,这是为何呢?

有人解释说,是因为施耐庵是明朝人,而明朝皇帝姓朱,所以不允许吃猪肉,真的是这样吗?

并非如此!

纵观《水浒传》,吃猪肉的场景很多,不亚于吃牛肉,比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镇关西就是卖猪肉的,不卖牛肉。


还有:

次日,众泼皮商量,凑些钱物,买了十瓶酒,牵了一个猪,来请智深。

等等,类似的场景很多,不下于十几处,可见,梁山好汉不仅吃牛肉、羊肉,也吃猪肉、狗肉,甚至有些丧心病狂的好汉还吃人肉,比如李逵煮了冒充他的李鬼,当猪肉排骨吃了;还有王矮虎挖人心肝吃了;就连大善人宋江也亲自操刀,活剐了黄文炳,挖出心肝来,做了一锅醒酒汤……

对于好汉来说,只要是肉,都能吃!

不过,在宋朝,猪肉似乎不怎么受待见,这从宫廷御厨各种肉类食用量可以窥测一二。比如:北宋年间,宫廷一年食用猪肉4131斤、羊肉43万多斤,猪肉食用量还不到羊肉的零头。

对于二师兄肉的廉价,苏东坡曾经写了一首诗,唤作《猪肉颂》。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二师兄的肉很贱,有钱人不吃它,而穷人呢?因为煮猪肉需要消耗许多柴火,而且古代又没什么好配料,煮出来的味道又不好,所以穷人也不爱吃猪肉,一时间,猪肉成了无人问津的肉了。

直到,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后来酱油也发明出来了,有了酱油,就有了红烧肉,猪肉渐渐地重新上了餐桌。




更正一下,《水浒传》里面经常出现猪肉。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镇关西郑屠就是个卖猪肉的,他还请了十几个快刀手卖猪肉。鲁提辖前来找茬,非要他亲自切肉,十斤瘦肉不要沾一点肥肉,十斤肥肉不能有一点瘦肉,另外还要十斤寸金软骨…

后来鲁提辖出家当了和尚,在大相国寺被一群混混找麻烦,他力气大收服了这些人,大家买了一头猪来请他喝酒。后来他也回请大家一头猪,一只羊…

在后面的情节里,猪肉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比方石秀就是跟杨雄的老丈人一起杀猪卖肉。

李逵去接母亲上梁山,母亲被老虎吃了,他杀了老虎以后被官差抓了,朱富为了救他,也是煮了一头猪肉,拌上蒙汗药,蒙翻官差,这才救下了黑旋风。

水浒传里面吃猪肉的场景随处可见:

1.李忠、周通道:“哥哥既然不肯落草,要去时,我等明日下山,但得多少,尽送与哥哥作路费。”次日,山寨里一面杀羊宰猪,且做送路筵席,安排整顿,却将金银酒器设放在桌上。

2.次日,众泼皮商量,凑些钱物,买了十瓶酒,牵了一个猪,来请智深。

3.且说山寨里宰了两头黄牛、十个羊、五个猪,大吹大擂筵席。众头领饮酒中间,晁盖把胸中之事,从头至尾都告诉王伦等众位。

4.次日起来,柴进安排席面,杀羊宰猪,管待宋江,不在话下。

5.孔明自在那里相陪;孔亮捱着疼痛,也来管待。孔太公便叫杀羊宰猪,安排筵宴。

6.刘高听了这话,便叫取十瓶酒、一口猪赏了众人,不在话下。

7.朱贵便唤小喽啰分付罢,叫把书先赍上山去报知。一面店里杀宰猪羊,管待九个好汉。

8.穆弘叫庄客着两个去看了船只,就请童威、童猛一同都到庄上去相会;一面又着人去庄上报知,置办酒食,杀羊宰猪,整理筵宴。

9.当日穆弘叫庄客宰了一头黄牛,杀了十数个猪羊,鸡鹅鱼鸭,珍肴异馔,排下筵席,管待众头领。

10.顾大嫂分付火家,宰了一口猪,铺下数般果品按酒,排下桌子。

11.孙新宰了两个猪,一腔羊,众人尽吃了一饱。

12.直取华州来。在路趱行,不止一日,早过了半路,先使戴宗去报少华山上。朱武等三人安排下猪羊牛马,酝造下好酒等候。

13.李逵掇条凳子,坐在当中,并不念甚言语。腰间拔出大斧,砍开猪羊,大块价扯将下来吃。

14.四个好汉见说大喜,便叫宰了一口猪,一腔羊,置酒设席,结拜李俊为兄。李俊叫童威、童猛都结义了。

北宋时代,牛羊肉是相对比较上档次的肉食,而与之相对的猪肉是比较便宜的肉食。

苏东坡是北宋有名的吃猪肉高手。在他贬官于黄州期间,他就在当地大吃猪肉,可能是当时苏东坡吃得非常开心,还专门把这事写进了自己的诗里: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苏东坡在当地不仅大吃猪肉,还发明了东坡肉等诸多猪肉烹调之法,并流传演变至今。

我是美食作家周六六,关注六六,健康长寿!




《水浒传》中吃牛肉,这件事从来就没有人讲清楚过。究竟施耐庵为何要在书中大写特写吃牛肉,还得从原著中去解读,一味的联想历史民俗,甚至搬出法律,恐怕还很难得出所以然来。

至于题主所说的《水浒传》中没有现在的猪肉,我觉得有点点说跑偏了。猪肉就是猪肉,哪有过去的现在的之分呢?不到一千年时间,猪恐怕还来不及进化呢。所以,《水浒传》中吃的猪肉,跟现在的猪肉是一样一样的,估计吃法上也差不多——如此作答,题主休怪。

那么,《水浒传》中的人为何都吃牛肉呢?



《水浒传》中并非人人吃牛肉

此处,还是要先破一破题:是不是《水浒传》中的人都吃牛肉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水浒传》中第一桌酒菜吧。

“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这回书中,出现了《水浒传》第一桌酒席,是龙虎山上清宫住持真人为洪太尉准备的接风宴,上清宫的这桌酒席是“水路俱备”。

“水路俱备”到底上的是什么菜,施耐庵没写,但有两个字做了交代,说是“斋罢”。可见,这桌菜大致是河里的鱼虾、山间的青菜竹笋、蘑菇之类的。洪太尉是阴历三月上的龙虎山,南方这时节山里的珍味是最丰富的时候。

洪太尉一路虔诚,吃素到了龙虎山,因而,这次“斋罢”,肯定是没有大荤的,无论猪肉、牛肉等等都应当没有上桌。

因而,并不是《水浒传》中的人“都”吃牛肉。那么,是不是洪太尉要请张天师,又在道家圣地而应当斋戒,俗家人都吃牛肉呢?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另外一桌“水路俱备”的酒席吧。



话说小王都太尉与端王比较要好,估计是经常有酒席往来吧。这天,恰逢小王都太尉过生日,书中写道:“当日王都尉府中,准备筵宴,水陆俱备”。

驸马庆生,自然不会像龙虎山道众吃素那样,只是些素菜而已。容与堂本《水浒传》特别的描绘了小王都太尉的这桌“水路俱备”的宴席,其中,写到菜品的只有四句话:

玳瑁盘堆仙桃异果,玻璃碗供熊掌驼蹄。鳞鳞脍切银丝,细细茶烹玉蕊。

这也不必多做解读,其中,肯定没有牛肉,也没有猪肉。所以,《水浒传》中的人还是没有“都”吃牛肉。那么,是不是王公贵族讲究,普通人家就得吃牛肉了呢?



话说史进从华阴县蒙头蒙脑的来到了渭州城,巧遇小种经略府提辖鲁达,生性豪爽的鲁提辖拉着史进和李忠来到潘家酒楼喝酒。这场酒席,施耐庵写得可耐心了,细细的讲了渭州城大酒楼的排场。书中说:

鲁达 道:“先打四角酒来,一面铺下菜蔬,果品,按酒。”又问道:“官人,吃甚下饭?”鲁达道:“问甚么?但有,只顾卖来,一发算钱还你。这厮只顾来聒噪。”

先上下酒菜,再来下饭菜,比我们现在都讲究。我比较烦躁大酒店先上冷碟,这怎么下酒啊?喝完酒再吃饭,都是吃的喝酒的剩菜,根本就不及鲁提辖那时恁般讲究。

遗憾的是,无论按酒、下饭菜,施耐庵都没写吃的是什么,有没有牛肉呢?别急,等鲁达到雁门县时,施耐庵便马上要上菜了。

这桌菜是金老款待鲁提辖的,大约有这么几样:鲜鱼、嫩鸡、酿鹅、肥鲊、时新 果子。看看,真的没有牛肉呢。

书中还有多处酒席,根本就没有写到吃牛肉,《水浒传》中的人都吃牛肉,这个说法不靠谱。那么,究竟是什么人吃牛肉呢?



吃牛肉意味着要搞事情

其实,题主也没有说错,只是把《水浒传》中的人与“梁山上的人”搞混淆了。梁山上的人确实都吃牛肉,施耐庵有故事为证。

书中第一次写到吃牛肉,是史太公接待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是这样写的:庄客托出一桶盘,四样菜蔬,一盘牛肉,铺放桌上。先烫酒来筛下

这就有牛肉了。此处,我先讲一点读《水浒传》的心得吧,但凡见到牛肉出现,那就意味着要搞事情了。但是,王进吃了这顿牛肉却没有搞事情,那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话说王进与母亲吃罢了牛肉便住在了史进家,第二天出啰嗦了,王进的母亲犯了病,不能赶路。于是,母子俩只得在史进家继续住下来。史太公很热情,请医请药治好了王进的母亲。

母亲病愈,王进又准备赶路,没想到,遇见了九纹龙史进。为感谢史太公的恩义,王进说出了自己的来头,并且收酷爱武艺的王进为徒。史太公大喜,叫庄客杀一个羊,安排了酒食果品之类,就请王进的母亲一同赴席。



这回便没有牛肉了。这其中是什么意思呢?王进一路隐姓埋名,不露真相,史太公不明底细,不知客人来路,自然要给他吃牛肉了。也就是说,吃牛肉的人有身份不明、疑似坏人的意思。不信?那就再看一则故事,这则故事说的是鲁智深大闹桃花村。

鲁智深从五台山前往大相国寺,这一天,也与王进一样错过了宿头,到一个乡下地主老财刘太公家投宿。刘太公也十分的厚道,见客人还没吃晚饭,刘太公便吩咐庄客掇张桌子,放下一盘牛肉,三四样菜蔬,一双箸,放在鲁智深面前。

吃饭之际,鲁智深得知刘太公家女儿被桃花山土匪强娶为压寨夫人,便愿意出面“说姻缘”,帮刘太公解决了这件事。刘太公大喜,问鲁智深还能吃吗?鲁智深答道饭吃饱了,酒还能喝。于是,刘太公叫庄客取一只熟鹅,大碗斟将酒来。



看看,是不是对陌生人与好人接待的方式不一样啊?所以,《水浒传》中吃牛肉是十分讲究的,哪有什么北宋规定不准杀牛吃牛肉的事情啊。

书中第一次写吃牛肉搞事情的,便是九纹龙史进。为防备少华山强人,史进便叫庄客拣两头肥水牛来杀了,把史家村三四百庄客都叫过来喝酒,号召大家武装起来,随时准备迎击强盗。果然,没多久,陈达就杀来了。因为这桌酒席,引发了史进大闹史家村,上了少华山。

余下的事情不多说,列位看官不妨按照这个思路去读一读原著,看看到底是哪些人吃牛肉,他们为什么吃牛肉。



《水浒传》中的人吃猪肉吗

我想,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必要回答,但《水浒传》中吃猪肉还真的值得一说呢。

之所以说没有必要写《水浒传》中吃猪肉,是因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太深入人心了。鲁达打的就是渭州城第一屠商,投托小种经略府的杀猪屠户郑屠。

书中说,鲁达为消遣郑屠,先躲了十斤净精肉,然后,又切了十斤净肥肉。郑屠不能理解,说净精肉末可以裹馄饨,净肥肉末干什么用呢?可见,这种吃法与现在也差不多。哪能说《水浒传》中的人没有现在的猪肉呢?

大概是为了讲故事吧,施耐庵在这里又出了点生活常识毛病,净精肉末裹馄饨能吃吗?假如把郑屠亲自切的净精肉、净肥肉末混到一起,那就是上等的馄饨馅了。

大概、或许、可能渭州城(今甘肃平凉)的馄饨就是这个吃法吧。



武松杀嫂之前,先叫士兵买了些猪首、一只鹅、一只鸡、一担酒,和些果品之类。武松叫齐了“酒色财气”四位高邻,先摆了祭物,然后铺下酒食,边吃酒便办事。大概,猪首是做祭物用的,鸡、鹅大概就是下酒菜了。武松这回倒是没有吃猪肉,但却说明阳谷县还是杀猪吃猪肉的。

书中还写了很多吃猪肉的事情,比如王伦得知晁盖等人上梁山,鼓乐喧天,仪式十分隆重。除了热闹非凡的欢迎仪式外,王寨主还吩咐山寨宰了两头黄牛、十个羊、五个猪,大吹大擂筵席。

看看,《水浒传》怎生没有现在的猪肉呢?

那么,《水浒传》中吃猪肉又是怎么回事呢?我觉得,这是在隐写明朝的事。上面讲到的洪太尉,与朱武这个人名合起来,就是“朱洪武”。所以,吃猪肉就是吃“朱肉”,谁当皇帝可不就要吃谁的肉嘛,否则,怎么活?我们现在不也是说吃老板的饭吗?

因而,吃猪肉意味着施耐庵要在书中隐写明朝的故事。既然如此,那么,吃牛肉又当怎讲呢?



《水浒传》中为何总写吃牛肉

很多读者说,《水浒传》写吃牛肉不合理,因为,北宋时期法令规定禁止屠杀耕牛。这点也没讲错,但我查了《宋刑统》,却没有找到这条律令,这部法令对于耕牛等牲畜的屠杀只限于“盗杀”。只要是盗杀他人的牲畜,不管是不是牛,都会被判为有罪。

不过,北宋时期确实是不主张吃牛肉的,《容斋随笔》的作者洪迈就在《夷坚志》中讲了很多吃牛肉遭报应的故事,劝说大家不要杀牛吃牛肉。可见,吃牛肉只是民间约定俗成的一种德行上的事,法令并没有强行禁止。

有个专家曾说,《水浒传》的作者是蒙古人,所以,才这样大写特写吃牛肉。这就令人笑掉大牙了。一定要说《水浒传》吃牛肉有“政治”色彩,那也是反元的。蒙古人统治中原,杀牛吃牛,就是对中原农耕文明的破坏。

《水浒传》中的确有反元思想,书中的“元宵节”总要出大事,打大仗,因为这“元消”、“消元”。元人写书反元,真不知这位专家是如何脑补的。



其实,施耐庵写吃牛肉,说的意思与吃猪肉一样,是吃的柴家的肉,为何?后周最后一个皇帝柴宗训生于953年,就是属牛的。

关于这个隐喻,我在有关柴进的解读中说过,《水浒传》写赵匡胤得天下,施耐庵称是“替天行道”。但是,却又故意错写,说“柴世宗让位于赵检点”。柴世宗不是让位于赵检点,而是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为什么说施耐庵是故意错写呢?假如读书够仔细,就会发现,“赵检点”就是“赵点检”的颠倒错写。

柴进的故事中,更是施耐庵揭露赵匡胤篡位的事,这件事说起来话长,我在很多文章中都将过了,此处不再啰嗦。原本,赵匡胤得的是柴家天下,北宋生意是后周的本钱。

说吃牛肉就是吃柴家,还有一种动物的肉还以为证,那就是鲁智深吃狗肉。

书说简短,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隐写的是宋徽宗于宣和元年(1119年)下“革佛诏”革佛的历史。鲁智深的禅杖重量告诉我们,从误走妖魔的嘉佑三年(1058年)到大闹五台山,期间恰好是六十二年。



因此,鲁智深就要吃一顿狗肉,怀揣狗腿大闹佛教道场、毁坏金刚、打伤僧众了。因为,宋徽宗生于1082年,是属狗的。

讲清楚了《水浒传》中吃猪肉、吃牛肉的事情,还送了一段吃狗肉的掌故,本回答就得收尾了。至于吃鸡、吃鹅是什么意思,列位看官不妨也去解读一番吧。




此言差矣。在《水浒传》中,有个郑屠,号称镇关西,其实就是个屠夫,专业杀猪的。如果大家都不吃猪肉,他的生意肯定不火,那他能活得那么滋润吗?就凭着他强占金翠莲做小妾,搁在哪朝哪代,郑屠都算是财主恶霸了。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郑屠镇关西就是个职业杀猪的)


  • 什么是六畜三牲?

猪是六畜之一。所谓六畜之说,古已有之,即马、牛、羊、猪、狗、鸡。我们常说畜牲畜牲,其实,畜与牲不同。畜,指的是以上六种;牲,在古代特指供宴飨祭祀用的牛、羊、猪,即所谓三牲。


那么,什么叫牺牲呢?牺牲的原意是说,供三牲时,要仔细挑选,毛色纯为牺,身体全为牲。总之,无论如何,古人肯定认为,牛、羊、猪,都是可以食用的。


(供奉牛羊猪三牲,是祭祀仪式中的惯例)

  • 历史上的大英雄也爱吃猪肉

有人说,由于吃牛肉更加有营养,所以,特别适合于水泊梁山上的江湖好汉。其实,与现在一样,在古代,中国人的肉食营养来源,也是以猪肉为主的。


早年间的樊哙,在鸿门宴上,不就扛着将近半扇猪肉大快朵颐,从而镇住了西楚霸王项羽吗?既然樊哙吃得,那武松与李逵就吃不得吗?这在道理上,显然说不通。


(大力士樊哙,在鸿门宴上吃猪肉,救了汉王刘邦)


你说什么?因为樊哙扛不动半扇牛?好吧,算你答对了,不过,你这是在抬杠呦。


  • 梁山好汉为什么爱吃牛肉?

那又为什么,梁山众好汉,动不动就切十斤牛肉,筛几坛好酒呢?


原因之一,是由于牛肉相对金贵。我国的封建时代,是传统的农耕社会,耕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之一。就算到了现代,生产队的耕牛,也是重要的集体财产。


所以,无论是在《水浒传》描写的宋代,还是在《水浒传》创作的明代,官府都明令禁止宰杀耕牛,违者重罚。


(耕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


再加上,古代的肉牛产业不发达,所以,江湖好汉们,大口吃牛肉,确实有些豪爽草莽的意思,也许,就像现在,有的人,特别乐意炫耀自己吃龙虾吧?


原因之二,也许是为了避嫌。在明代,官方与民间的禁忌都比较多,因为,打明太祖朱元璋那个时候起,就有不少读书人因为乱白话而触了霉头。


比如,明初的释来复大师,曾经是朱元璋的座上客。一次,在他的答谢诗中,有“金盘苏合来殊域”以及“自惭无德诵陶唐”二句。特别是这个“殊”字,拆开即为“歹”与“朱”,如果理解成明显带有恶意,这可就闯下大祸了。


(民间传说,释来复被杀是因为一个“殊”字,其实没这么简单)


其实,释来复被杀的原因很复杂,绝不是仅仅因为一个“殊”字。不过,在民间混口饭吃的落魄文人施耐庵,不过是为了求财,岂能不防?


反正,只要往深里多想一层,你写着造反的故事,还让那些梁山草寇的嘴里,一口一个吃“猪”,肯定不太合适。得了,咱们就改吃牛吧。


  • 小结

吃猪,没啥稀奇,还有可能冒点儿风险,不吃也罢;吃牛,虽然也有可能被官府拿问,不过,俺毕竟说的是前朝往事呀,总得可饶人处且饶人吧?要不,咱们改吃羊?可是,那些听说书的大老爷们儿,也不答应呀。可见,在明末,讨生活不容易。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表现了梁山好汉性格豪爽。而梁山好汉一般都是吃的牛肉,而不是猪肉。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以耕地为生,耕牛在历朝历代都是田里的主要劳动力。早在汉朝,朝廷就不允许宰杀耕牛。到了宋朝,尤其不允许农民私自宰杀。宋朝时期,谁家有耕牛,有几头,都是要报备在案的。人们不能私自食用牛肉,除非是牛老死病死,才可以食用牛肉。否则就是犯法的。

水浒传作者,在书中之所以写梁山好汉动不动就吃牛肉,而不是猪肉,是有着很深的用意的。梁山好汉都是与朝廷作对的,他们爱吃牛肉,表现了他们的反抗精神!朝廷禁止做什么他们就偏要做什么!

水浒传中,好汉到饭店中,都是招呼店家,切二斤熟牛肉,筛二斤好酒,有馒头也要一些。这个场景在众好汉一生中出现过很多次,说明他们很强烈的反抗精神,他们专门与朝廷作对!与他们的大块吃肉大口喝酒表现了他们豪爽的性格一样,吃牛肉表现的是他们反抗朝廷的精神与勇气!




不,没有这回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镇关西不就卖的是猪肉么?

宋代牛肉是不可能拿到街上去卖的,这种段子有相当大的可能是施耐庵将真实的“好汉”经历夸张后写进去了。

《宋刑统》曰:“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马者,徒一年”。

想吃牛肉?你去杀个牛看看?

梁山那帮好汉走进个小店里,张口就是“切几斤牛肉”,这比今天吃野生动物还嚣张。

其实吧,《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个明朝人,与刘伯温还是同榜进士,他也就见过元朝那些事儿,宋朝?呵呵,和咱看民国一样遥远。

也许正是元朝的这段时光造就了施耐庵的三观,尤其是元末的乱世。

元朝时牛马也不准私自屠宰,按照《元史·刑法志》的说法:

诸私宰牛马者,杖一百,征钞二十五两,付告人充赏。两邻知而不首者,笞二十七。本管头目失觉察者,笞五十七。有见杀不告,因胁取钱物者,杖七十七。若老病不任用,从有司辨验,方许宰杀。已病死者,申验开剥,其筋角即付官,皮肉若不自用,须投税货卖,违者同匿税法。

写的极为详细,可见牛在元朝也不是随便能杀的,但杀猪可没这些个说法。

但施耐庵是什么人?我们可能觉得水泊梁山已经够牛叉了,但施耐庵却是张士诚的军师,他是实打实造过反的人。

所以很多研究认为,《水浒传》极有可能是施耐庵拿自己做题材写的东西,他就是“吴用”。

造反的杀个牛吃个马算什么?什么黑暗面没见过?也许对施耐庵而言,招手就来一盘牛肉的时光,是自己激情燃烧的岁月。

聚义厅中那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义字当头的画面,才是施耐庵最追忆的精神世界。

不扯远了,总之我们知道施耐庵来头很大,见过世面就行了。

他有自己的局限性,却也踏入过其他人所不曾体会过的世界。

所以,他描写出一群吃牛肉的“反贼”,又有什么不正常呢?

吃猪肉?那可体现不出反贼蔑视法度的模样。

我们再略微深入聊聊宋代这个吃牛肉和吃猪肉的问题。

北宋年间,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把耕牛吃掉可是罪大恶极的事情。

当然,躲乡下偷偷吃是没大问题的,反正州官不下县,县官不下乡,古代的乡野宗族社会就是个独立王国,是由不得官府随意处置的。

非要吃牛肉怎么办呢?只能吃病死的或其它意外死掉的牛。

比如苏东坡骂杜默,说:“吾观杜默豪气,正是京东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

这句话很刻薄,说这帮人就会躲在家里偷偷喝酒,吃病死的牛肉。讽刺他们不干好事儿,不是好东西。

关键是这“私酒”、“瘴死牛”可是有说法的。

宋朝时私酒、牛肉都是犯法的东西。私酒咱不提了,这所谓“瘴死”的牛肉,拿屁股想也知道来路不正。

古代并非法治社会,因为牛肉稀缺且昂贵,把牛以各种意外方式搞死,以此牟利的现象并不乏见。

有需求,就有市场和利益输送链,更别提吃喝这档子事儿。

莫说古代,90年代管吃中华鲟的,管住了吗?

其实苏东坡自己说不得都做过这种事儿。

苏轼在黄州时,有个鄂州的友人叫王齐万,经常渡江拜访。

有次苏轼突然嘴馋给老王做了首诗,叫《王齐万秀才寓居武昌县刘郎洑正与伍洲相对伍》:

江山青山亦何有,伍洲遥望刘郎薮。明朝寒食当过君,请杀耕牛压积酒。

大意是:巴拉巴拉吧啦……明天寒食节我找你玩儿,你杀个耕牛招待我吧!

然后“碰巧”的事儿就来了。

苏轼去拜访的时候,附近的乡间突然就有农户的牛“跌断腿”,于是它就自动进入报废流程,让老王搞去给苏东坡加餐了。

你信这真是碰巧的?呵呵。

可见,虽然吃耕牛犯法,但士大夫们往农村那么一猫,寻个法子就能吃到嘴里去。

否则苏东坡在黄州也就只能吃猪肉了,还“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富人肯吃的是什么呢?是羊肉,鸡肉,要不就“瘴死”、“跌死”个牛吃着玩。

所以,离开现实社会,我们再看看明人书中杜撰的宋代梁山好汉们,会发现“好汉”们热衷吃牛肉,愈发是施耐庵的人设。

“饮私酒,食瘴死牛肉”,这可是苏东坡挤兑人都要带上的话。

士大夫们干这事儿还能叫风雅趣谈,倘若放到梁山好汉那群任侠儿、村野匹夫、渔户、底层浑人身上,那可丝毫风雅不起来了,只能是违法乱纪,歪风邪气,恶势力行径。

一群教授跑去偷吃野味,和陈浩南大飞乌鸦哥吃野味,这不是一个画风吧?

前者人们顶多会骂:“这群老X壳子挺会享受啊。”

后者人们会觉得:“黑社会真是不干好事儿,违法乱纪的事都做得像喝水般轻松。”

连带着,那随手就能切出三斤牛肉的小店,还能是什么正经地方?

咱今天吃个狗肉都比这紧张好不?

这正是施耐庵人设中的一个妙处,等于从侧面描绘了好汉们违法乱纪加豪迈的一面,毕竟他们走的是江湖道,并非正常人的世界。

放在古代的读者眼里,嗜吃牛肉的梁山好汉们恐怕与今天舞厅里磕摇头丸的混子没啥区别。

吃猪肉?那时候的猪肉养殖环境极为恶劣,喂猪除了猪草以外,还有屎。

不然为什么苏东坡说“富者不肯吃”呢?

在那个年代,吃羊肉才是最正常的画风,吃猪肉那是下等人的事,吃牛肉那是真的牛。

倒不是说梁山好汉就真不能吃猪肉了,只是,让梁山好汉吃猪肉,岂不是破坏他们那些人形孽畜的凶残形象了?

没准还会破坏施耐庵心中那个沉醉不休的经年美梦。

当梁山好汉,就要知法犯法,比法盲还霸气。




不是的,虽然水浒传中吃牛肉的情节很多,吃猪肉的情节也有。

而且别看书中关于吃猪肉的描写不多,但是从那短短的几笔之中可以感受到在水浒传中猪肉是一个在当时非常普通的肉类。

例如,水浒传中最经典桥段之一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在这个桥段中,反面人物是人称镇关西的一位姓郑的屠夫。


这位屠夫在状元桥下卖肉,经营多年颇有实力,书中描写郑屠夫在状元桥下开了两间门面,两副肉案,悬挂了三五片猪肉,手下雇了10来个刀手专门切肉。

通过书中的描写可知,镇关西这个买卖做的还真是不小,鲁提辖所在的渭州地区可不是什么大城市,这是一个位于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虽然军事地位很高但是由于地处偏僻和中原一带的大中城市肯定是不能比的。

仅仅在状元桥下,镇关西的这个铺面就雇佣了十几名刀手,这个铺面一天怎么着也得卖出去个二三十头猪。

可以想象,仅状元桥一带对猪肉的消费就是极为惊人的。

全城的猪肉消费量保守估计也得达到上百头。


如果一头猪卖100斤肉,城中每天的猪肉的消耗量就达到了上万斤。

这就是这个地处西北地区的小城市猪肉的消费量。

在北宋时期,民间对猪肉的消费确实非常惊人。

鲁提辖所在的渭州因为位置偏僻,人口也少,猪肉的消费量相对于大城市那是少的多了。

真正对猪肉消费量惊人的城市是北宋的首都东京汴梁城。

东京汴梁城常住人口超过100万,如果加上郊区和城内的流动人口,估计周边的人口数量应该能达到200万。

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在宋徽宗时期,也就是《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年代,东京汴梁城每天要从城外赶进来上万头猪。

即使其中有一半是被当地人消费,也已经多达数十万斤了。

北宋时期之所以对猪肉消费量如此之大,除了猪的产肉率高之外,还有三个原因:

第一,当时对猪肉的做法已经较之前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由于铁锅的使用,可以煎炒烹炸闷溜熬炖,换着花样的吃猪肉。尤其是炒肉,经过酱油的增味,香味扑鼻让人食欲大增。


第二,阉割技术的进步,让猪既长的膘肥体壮也少了一股骚气味。

由于有了阉割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哪怕同样的做法,在口味上较之前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第三,除了猪之外牛羊的价格太过于昂贵。

牛羊的产肉率太低了,而且牛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农业生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帮手,所以政府对杀牛有严格的规定,市场上牛肉非常少,满足不了老百姓的对肉类的正常需求。

因为少,价格也非常昂贵,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的。

至于羊肉,实际上北宋人对吃羊肉是情有独钟的,甚至皇家还把西北地区的马场开辟成了养羊的牧场,因此造成了国内战马的缺失,可想而知宋朝的皇帝为了吃羊肉偏执到什么程度了。

由于中原一带羊的数量太少,羊肉的价格也非常的昂贵,一般情况下只有有钱人和贵族才经常能买羊肉来吃,但是对于普通的百姓,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买些羊肉回家来炖。


所以,在民间羊肉的生意都不大,基本上在集市上每天也就宰那么一两只,太多卖不了就放坏了,这和猪肉随随便便就敢屠宰个3-5头相比其消费总量几乎到了忽略不计的地步了。

当然,不同地域之间饮食习惯也是不一样的。

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因为鱼类比较丰富,当地人饮食中的肉类鱼肉占非常大的比例。鱼的吃法分成两种,一种是把鲜鱼买来红烧,清炖,吃的就是那股新鲜劲。

这个生意也非常大,不亚于镇关西卖猪肉,江州地区的浪里白条张顺早年是以做水匪为生,后来靠卖鱼为生就很少当水匪了。

除了吃鲜鱼之外,当地人也经常吃晒好的鱼干。

把鱼捕上来之后在暴日之下晾晒一些时日,蒸发掉水分,吃起来虽然没有鲜鱼的美味,但是保存时间非常长,供应稳定,也是当地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再往南,岭南一带的老百姓除了吃中原人常见的鸡鸭鱼肉之外还会会抓蛇来吃,北方人你看到非常不适应。

所以,《水浒传》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肉类来源非常丰富,肉类的消费量也极大的时代。

那么,在《水浒传》中为什么描写吃牛肉的比较多呢。

原因是,牛肉贵、利润高,请吃牛肉的面子上好看。

既然牛肉在当时非常少见,它的溢价就非常高,没办法,物以稀为贵嘛。

这些梁山好汉他们生性豪爽,甭管有没有钱花钱都大手大脚,有时候他们不是自己去点菜,而是让店家帮他们安排,那可不是什么挣的多就给客人推荐什么吗?

例如,武松在三碗不过岗这家店里吃饭的时候。

店家看武松豪爽,一大碗酒一饮而尽,于是在点菜的时候就说只有熟牛肉。


喝酒的人哪能没有下酒菜?

既然武松这么好喝,兜里钱又够,所以就让店家切了两三斤的熟牛肉,两三斤熟牛肉一定比两三斤猪头肉利润高的多啊。

好汉们聚餐的时候为了面子当然也会多点牛肉吃,这东西少物以稀为贵,请客吃饭怎么能请吃家常菜,既然下了饭店就得吃平常吃不着的。

于是,往往会点一大堆牛肉吃。

所以,水浒传中吃牛肉的情节就特别多了。




为什么水浒传中的人都吃牛肉,因为牛肉好吃,解馋,解饿,高端,大气,上档次,能吃上牛肉,证明自己特别牛,因为那个时候牛肉贵呀!不好买,能吃的起牛肉说明你是个上等人,水浒传中的人物,虽然都是虚强盗,杀人越货者居多,却都很要面子,气场不输,吃牛肉显得豪气冲天,吃猪肉觉得自己和猪差不多,会让人笑话!水浒传里的人,其实饮食不规律,平时劫道,没事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平时也没听说买点儿蔬菜什么的,天天都是炖红烧肉,估计很少吃饺子,那么多人包不过来,也很少吃包子,就是吃包子也不敢吃孙二娘做的包子,怕是人肉馅的,奇怪的是他们当中很少听说谁得血压高,谁得脑血栓,反正都挺精神的,也可能是他们吃牛肉吃的,牛肉瘦肉多,肥的少,不会增加更多的脂肪,不会生一身肥膘,所以水浒传人物四肢发达,身体健壮,都是旮瘩肉,要是天天吃白菜熬豆腐,哪有力气打辽国,征方腊,牛肉那个时候朝廷是禁止杀牛的,吃牛肉也表示他们这些人天不怕地不怕,是真正的好汉。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或者“成瓮吃酒,大口吃肉”,是水浒中好汉们常说的话,有时候还要加上“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可见,在好汉心中,喝酒、吃肉、分金银、穿绸缎是很不错的生活。

好汉们吃什么肉?很多,有鸡肉、牛肉、鹅肉甚至狗肉等。

一些读者认为,水浒中的人只吃牛肉,不吃猪肉。还有读者据此认为,不能吃猪肉是因为明朝皇帝姓朱,而吃牛肉则代表好汉们有反抗精神,因为古代不能杀牛吃肉。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这个问题,我们分两步来回答。

第一步:水浒中好汉,真的不吃猪肉吗?

答案是否定的。不管是梁山好汉,还是其他人,他们都吃猪肉。我个人统计过,在《水浒传》中,至少提到过十五次吃猪肉。

比如第三回,镇关西郑屠就卖猪肉,鲁智深打他之前,郑屠“两副肉案,悬挂着三五片猪肉”;鲁智深上桃花山后,李忠和周通安排“山寨里一面杀羊宰猪,且做送路筵席”;在大相国寺,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后,泼皮们“买了十瓶酒,牵了一个猪,来请智深”;鲁智深请泼皮们吃饭时,也“去城中买了几般果子,沽了两三担酒,杀翻一口猪,一腔羊”;阮小五痛斥官府时,说官兵只要到村里来,“倒先把好百姓家养的猪羊鸡鹅,尽都吃了”;阮氏三兄弟入伙时,晁盖“便叫庄客宰杀猪羊,安排烧纸”。包括当时立誓祭拜的猪肉,后来也被分吃了(散福);大闹四柳庄前,李逵要吃肉,“猪羊都煮得熟了”,吃的时候直接用斧头“砍开猪羊,大块价扯将下来吃”……(双引号里都是引用原文)

后面还有很多,比如李俊等人与费保等人结义时,也杀猪宰羊等。限于篇幅,我不再一一列举。至于吃牛肉,水浒中更多。其他还有狗肉、鸡肉、鸭肉、鹅肉、鱼肉等。

由此可知,不惟梁山好汉,就是其他人也都吃猪肉。猪肉的吃法也不少,可以直接煮熟吃,可以剁碎了吃,可以吃猪头,也可以吃软骨等。

根据这一点,所谓的“明朝皇帝姓朱,所以水浒不写好汉吃猪肉”说法就可以被推翻了。如果真的因为明朝皇帝姓朱,那水浒恐怕一次猪肉也不能写,更不要说土兵买猪首、郑屠切碎猪肉了。

事实上,网上所谓的“明朝不吃猪肉”等说法也毫无根据。从历史资料来看,明朝16位皇帝中,禁吃猪肉的事儿,只有正德皇帝说过,因为他属猪,所以禁止民间杀猪。不过这个禁令根本没啥效果,因为牛肉、羊肉贵,老百姓只能吃得起猪肉,你不让他吃能行吗?

唐朝因为皇帝姓李,所以禁止民间吃鲤鱼,捉到鲤鱼还得尊称一声“赤鯶公”,然后放生。鲤鱼鲜美,价格适中,做成刺身备受会欢迎,凭啥不让吃?所以唐朝两次禁止民间吃鲤鱼,结果还是禁不住。

第二步:好汉为啥爱吃牛肉?真是因为反抗精神吗?

好汉爱吃牛肉,原因之一,在于猪肉不好吃。

您可能不知道,直到明朝时,中国本土养殖的猪都是黑猪,白猪是近现代才引进。《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其实就是黑野猪。86版西游弄错了,才把猪八戒当成白猪。张纪中版西游就没错,猪八戒实实在在是黑猪、野猪(后来还是变白了)。

黑猪臊气,味儿重,如果没有好的佐料和耐性,猪肉怎么做都不好吃。所以,有钱人都吃牛羊肉,对于老百姓,因为没钱,也只能吃猪肉。宋代苏东坡被贬,没有好肉吃,也只能琢磨吃猪肉,这一琢磨才出现了“东坡肉”。直到清朝时,由于皇室的带动,民间才开始以猪肉为主,当时大家都爱吃“水煮猪肉”。

尽管古代禁止私自杀牛吃肉,但施耐庵主要生活在元朝,蒙古人吃牛羊肉很多,施耐庵可能是把自己生活时代的信息,反应到了水浒好汉们身上,所以才写好汉爱吃牛肉。还有一点,牛肉冷下来之后基本不变,还可以吃,但是猪肉则不然,油脂凉下来会凝固,影响口感。比如林冲守草料场时,也吃过冷牛肉。

当然,也可能因为牛代表的是力量,好汉爱吃牛肉,可以突出好汉力量和本领。

很多读者说,古代中国不允许杀牛吃,所以作者写好汉吃牛肉代表反抗。实际上,这种说法毫无道理。

尽管古代的确禁止杀牛,但是吃牛肉却很多,因为不仅有耕牛,还有肉牛,人故意杀牛卖肉的情况有,不是人故意杀死的牛也有,人们要吃到牛肉并不难。事实上,宋代吃牛肉特别多,以至于律法都有相关规定。洪迈在《夷坚志》中,也不断宣传“吃牛肉会遭报应”,可见当时吃牛肉特别多。

所以,说好汉吃牛肉是作者突出他们的反抗精神,并没有道理。

因为牛肉难得,羊肉好吃,所以某种程度来说,牛羊肉代表贵族,牛肉最贵,羊肉次之,而猪肉最差,代表底层。故而,水浒中人们不爱吃猪肉实在是很正常。尤其是梁山好汉,很少吃猪肉,有钱了才吃牛羊。

其实,这些也可能只是作者随手写来,没啥寓意在里面。作者不可能把所有肉都写完,更不会刻意让各种肉食出现的频率一样。否则,鲁智深吃狗肉难道是说他反宋徽宗(属狗)?好汉们吃羊肉难道说他们结局不祥(羊表示吉祥)?显然不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李逵   水浒   猪肉   水浒传   牛肉   梁山   明朝   耕牛   太尉   太公   狗肉   北宋   好汉   羊肉   古代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