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农村养老已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大家好,我是雪梅瓶,在阅读本文之前,请点击右上方“关注”,这样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我的精彩问答,谢谢!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养老的问题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国家为年满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提供了一些补助政策,只要满足条件均可领取,农村年满60岁以上的补助政策如下:

基础养老金:无论是否交纳新农保,只要年满60岁以上都可以领取基础养老金80元左右。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随着农村的统一建设归划,有些地方农民的土地会被国家征用,为了让失地农民老有所养,国家出台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年满60岁之后可以领取失地农民养老金。

农村计划生育养老补贴:独生子女户领取了《独生子女证》之后,年满60岁以后国家将给予一定的养老补贴。

贫困农民生活补贴:国家又农村低保家庭、五保户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农民年满60岁以后给予一定的养老补贴。

农村老人高龄补贴:国家对农村高龄老人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年龄越高补贴就越多。

我老了之后,如果身体硬朗、生活能自理,并且还能干点家务事的话,我就自己住,或找个老伴一起生活。假如子女需要我帮忙带孩子,我就跟子女们住在一起帮忙带孩子。

如果大家住在一起不愉快,三天两头闹矛盾的话,我宁愿自己一个人住清静,爱干啥就干啥,生活自由。

如果到了我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我就听从子女的安排,子女们要求我跟着子女们一起住,我就跟着一起住。但我多年以来为自己准备的养老金,我一定握在自己手里,不会轻易交出来,直到去世的那一天,才会让子女继承。如果老了生活不能自理,跟着子女们在一起假如生活不开心、矛盾重重的话,我就要求去养老院生活,反正现在就着手准备养老金,不怕到时没有钱进养老院生活。

这是我的看法,亲们对此有什么建议吗?欢迎评论!谢谢!




目前养老虽有很大进步,但由于国家实力不足,有子女的基本都是靠子女养老,国家补助,没有子女的国家全部承担。

目前国家的惠民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养老问题的负担,农合百分之八十报销,大病还有补贴,其他方面基本上都是子女承担。由于这一代人观念问题,依然是生子养老,固有的观念很难改变。即使儿女送老人去养老院,老人也不想去,或者认为有孩子去养老院丢人。有的请了保姆,也会因各种理由把保姆”请走”,这个矛盾很难解决。

无子女的老人国家全额负担医疗和养老资金,反而没有养老之忧。

六零后的一代人基本上观念已经接受了养老去养老院的观念,由于子女少,大多又在远方城市,根本不可能完全依靠子女养老。有的买了养老保险,有的给自己储蓄了一定的养老基金,养老问题矛盾已经不再那么尖锐。

国家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再过几年,农村老人进养老院或入托,变得越来越容易和正常,就像发达国家一样,老有所养,福利惠及全部农村老人。




父母没有养老金:

子女没有行孝心!

冬天仓房睡凉炕:

冷水冷饭真够呛!




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问题也发生了。现在农村的老人大部分都是靠领国家的补助金来延续生活的。

我老公的叔叔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可他们没有花儿女多少钱,花销大部分来自于国家的补助,我多次回家,也问到他们的生活来源,他们的回答是:“谁也靠不住,还是靠国家稳妥。”因为儿子女儿们都是农村人,都是靠在田里耕作收入生活,没有钱给两位老人,最多是逢年过节的时候,给老人买一些吃的。多亏两位老人身体还好,现在都80多岁了,身上没病没灾。他们觉得国家每个月给的钱够他们的生活费了,只要不买肉,多吃点菜也没有关系,为了给他们补充营养,女儿们隔段时间就会给他们送些鸡蛋。我们有时也会给他们一些钱,让他们买点肉吃。虽然80多岁了,身体没病没灾,就是最好不过事儿。

现在儿子儿媳都在城里打工,家里只有两位老人,他们互相依靠,互相关心,每天两顿饭,过的还算可以。

现在大部分的老人,儿女们都在城里工作或打工,他们就都成了留守老人,身体好的老人还舍不得他们的田地,还在不断地劳动,辛勤的耕作。因为儿女们的负担也不轻,儿女们成家后,还要管自己的儿女,有的甚至要管自己的孙子,负担都是很重的,所以农村有一句俗语叫“当爷不如当孙,当孙一家都亲。”这句话说明老人们有一点钱也舍不得花在自己身上,却舍得花在孙子的身上。老人们一生简朴惯了,能吃饱穿暖就不错了,至于吃什么,无所谓,只要儿子女儿过得幸福就是他们的幸福。

农村的老人过惯了自己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且,不干活的时候,好几位老人坐在一起,还可以天南地北的聊天。他们自由散漫惯了,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想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所以过不惯城里的生活,他们是不愿意和儿女们在一起生活的。再说,现在的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和老人们完全不同,如果在一起生活的话,会出现很多的矛盾。老人们也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至于说进敬老院,那是想都不敢想的。我小姑子的公公得了脑血栓,而且自己还有30万,现在老两口进养老院住了一个月,就回来了,因为两人每月就得7000多块钱,如果老人再活几年的话,30万又怎么能够花呢?有退休金的老人都进不起养老院,农村人又怎么敢想呢?




现在的农村养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题主所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 养老问题又出现了新的节点。不仅是子女都在大城市生活,还有子女在外面打工,一年很难回家 一趟。农村养老确实出现了新的节点。

那么,农村养老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知名三峡觉得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是国家层面看,对于农民的养老十分重视,早在好多年前,就出台了养老政策,农民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购买养老保险。国家给予养老补贴。农民买得多,到了六十岁后就每月就拿得多。我一个直系亲戚今年63岁,现在每月能拿到140元左右。加上他自己还能劳动,对于他来说,零用就没有问题了。还有就是当农民达到了六十岁,没有儿女,且生活又不能处理的,由国家承担养老,直接进政府开办的养老院,安度晚年。该老人所有的养老补贴和高龄补贴仍由老人自己支配。

二是从家庭层面看,养儿防老尽管在一些地方做的并不是很好,但是,在农村,孝顺的儿女还是很多,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将自己家里的老人安顿好,有能力的直接接到城里与自己同住,有的请自己的亲戚照顾。就是不让自己的大人老有所养。我老家的一个邻居,独生儿子在广东工作,很多年前,他就将自己的母亲接到了广东与自己一起居住。他母亲是我们老家第一个坐飞机的人。

三是从社会层面看,尊老爱幼已成为一种风气。现在很多农村的邻居们对老人都是非常的尊重,当他们身边有不能处理的老人时,他们就会伸出援手,帮助老人料理家务,帮助他们日常生活。而且是无待遇的帮助。在我们老家,就有这样主动帮助老人的邻居们。

所以说,农村养老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不排除有少数子女不孝不养老的状况,但是,爱老敬老的好传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养老正在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第一,现在农村养老形式大部分还是以传统方式养老制度,①和老人居住在一起,②子女多的家庭,分摊瞻养。③无儿无女送到当地养老院去养老,由政府直接供养。第二,现在农村养老制度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推出保险养老,独生子女家庭优惠政策,高龄老人享受更多的红利。还有在养老观念上也发生明显的进步,部份老人也选择到敬老院,老年公寓去养老。第三,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出台,对全民养老体系,提到了新的高度,农村人不久的将来,和城里一样,尽情享受党和国家带来的红利,一样享受养老金待遇。




尽管农民的养老目前还不十分如意,但和四十年前比己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能够提出这个问题,就是社会的进步,就是说明和过去比较的巨大变化。过去的农民有养老这个概念吗?只是日出而起,日落而息,活着而己。不说别的,单说正常人的生活,无非是衣食住行,那时穿的什么?破衣烂衫,衣服补丁罗补丁,鞋子露着脚后根,冬天冻的像小馒头。真是缝缝补补八九年。吃的大部分是粗粮,野莱,甚至是糠,就是这个,能吃饱也是烧高香了。住的就更不用提了,农村百分之八九十是坯房,下雨是外边大下,屋里小下。冬天北风萧萧,屋里的尿盆都结冰,一家四五口一个大通炕,铺个席子上面滚,连个褥子都没有。至于行,上哪都是两条腿,别说农民,就是工人,又有几家有自行车?十几里地天不亮就上班,全凭两条腿。再看看现在,尽管农村老人生活不是十分富余,但也是吃的大米白面,鸡鸭鱼肉也经常吃,最重要的是能吃饱。穿的衣服也不错,城里人的旧衣服,想送出去,都没人看的上。大部分人住上二层楼,即使平房也是随便住,更没有全家睡一条大通炕的事了。说起行,在农村很多家有了汽车,顶不济也是摩托车,电动车。出门上公路,上县城或省城说走就走。当然,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的老年人养老还存在很多困难,主要是子女出外打工缺少有人照顾,平时的零用钱还不充裕。如果生了大病就会捉襟见肘。但是,应该看到,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民的扶持力度,但各项措施还不尽善尽美。若想达到非常满意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相信国家对农民的政策会越来越好。当然,也不能一味全靠国家,农民朋友也要与时俱进,改变等靠要的思维,在力所能及时积极交纳养老保险,为自己更好的养老上一道保险。子农孝敬老人也是责无旁贷。多管齐下,相信老农民的养老会越来越好。




老父生有我等弟兄三个,由于是农村人,老了,没有任何来源,从七十岁起,就靠我弟兄三人赡养至今,老人家已经八十八了,身体依然健朗,能吃能睡,过得安逸。

后来政策好了,农村老人每月都有养老金,加上高龄补贴,父亲可以有130多的进润,他三个月也就是一个季度去领一次,领来的钱,没有哪个指望他补贴家庭一块两块,叫他自己留着用,想买嘴嘴吃,自己决定。如有三病两痛,三弟兄就凑钱送他吃药打针。好在父亲身体素质很好,也没生过什么大病,所以我弟兄也没有什么负担。

吃喝问题,老父一家在十天,轮流着来。因为老年人没有牙齿,我建议每餐做菜时必须要有一个软菜,以便他能吞咽下肚。一天一壶开水,天天必须保持供应。寒冷冬天到来,轮到哪家吃饭,父亲就在哪家烤火,并配浓茶一壶供老人家享用,任何人不得产生厌倦的情绪。由于意见协调统一,父亲的老年生活快接近尾声,他过着不好不坏的悠闲生活,这就是农村老人养老的缩影。

但假如儿子在城市工作,农村里的老人又怎样养老呢?

农村人有种习惯,就是讲究叶落归根,无论城市条件在怎么优越,老年人思乡情结不会改变,回家享天伦之乐然后入土为安是每个农村老人的心愿。儿子有出息,在城市里工作,农村的父母在家无人照顾,孝顺的儿女就会出钱请保姆,替自己尽到义务。这种情况不是很多,高龄老人过不惯城市生活,回到农村,不得不请人照料。

经济发达的地区,农村建起了养老院,费用由儿女出。这很好,养老院里有同龄人,大家一道会玩得愉快和开心,老年生活充满阳光,儿女放的心!遗憾的是,我走了上万个村庄,贵州农村竟然找不到一个村办养老院,所以靠养老院养老的事实,路途还在遥远。

至于我等老了以后如何养老,那是后话,现在还在赡养老人,考虑自己养老的问题很少。不过,自己有种初步打算,不想连累谁,一不进养老院,二不靠子女,自己靠自己,如身体健康,吃喝拉撒自己能独立,那就继续活着,看看美丽的世界;如行动不便,坐立不得,一包耗子药就此解决。各位,你的看法如何呢?




现在农村养老与以前已经大不相同。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农村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以养儿防老为主,儿女多,一家七八个孩子都是再正常不过了,甚至有的十几个孩子,父母一辈子养儿女虽然辛苦,但到老了,孩子多的优势就会非常明显,尤其是得病的时候,人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要是子女多,就能够轮班照顾,共同出钱,儿女的压力相对较轻。实行计划生育以后,特别是80、90后家庭,基本上是农村二孩,城里一孩,60、70后的父母老了以后,指儿女养老就成了一种奢望,陈虹的一首《常回家看看》就是这个时代儿女与父母现实关系的写照。儿女少,并且工作又都忙,自己的小家有时都顾不过来,花在父母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就可想而知了。农村家庭,空心化严重,多数都是386199部队驻守,老年人的生活也不是太好,这也是当今农村老人面临的普遍问题。那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如何才能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我觉得根本上还是要振兴乡村,首要的还是要发展产业,只有村里有了好的项目,好的产业,能够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获得一份不错的收入,有谁还愿意外出打工呢?留住了人,乡村人气旺了,儿女孙辈都在身前,老年人才能尽享天伦之乐。另外,现在养老的方式也在向着多元化发展,养老的观念也在不断的转变,有的加入合作社,以土地转让金作为养老资本;有的搬进幸福大院,抱团取暖;有的随子女入城,住进楼房,享受城市生活;有的用自己的积蓄外出旅游,让晚年生活丰富多彩。可以说,现在农村老年人的养和乐更加具有主动性,生活也更加有滋味。







现在农村养老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过去靠积蓄和子女养老,现在又多了一项保险助力农民养老,使农民养老加大了保险系数。上世纪末,第一代农村养老保险出台,2009年国家给60岁以上的农民发放基础养老金,同时出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此后又与城市居民合并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每年缴费金额从100元至5000元分若干档次,当地政府根据缴费档次给予相应的补贴。缴够15年达到规定年龄就可以退休领养老金。这些好制度受到绝大多数农民欢迎,纷份响应,踊跃投保,已有相当数量的农民退休领到养老金,安享晚年。只有少数农民及他们的子女对保险制度不理解,不积极投保,幻想不投保就领养老金。我劝这些人幡然悔悟,积极投保,以便更好地养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农村   养老院   养老金   养老保险   高龄   老年人   儿女   城里   子女   儿子   老人   农民   政策   家庭   社会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