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粹,为什么如今京剧、豫剧、越剧、秦腔的观众很少有年轻人?

第一,古代京剧、豫剧、越剧、秦腔的剧情表演节奏太慢。

第二,这些剧里所演视的故事知识年青人在上学时都已经学过,都了解了。

第三,自从有了电视、电脑,特别是智能手机以后,新闻、歌曲、跳舞等大量吸引人的信息视频都一齐涌向了年青一代人的眼帘。

第四,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都在加快,特别是年青人,还想挣钱养家糊口干事业,工作之余的时间很短,想学习这些大量的知识,像古代戏剧戏曲秦腔里一个字拉音好长时间,一个故事情节要演讲半天,这样什么时侯才能够最全面地掌握了解这些知识和新鲜事物呢?

所以现代的年青人大多都不喜欢看古剧。我猜,就是若干年以后,现在的年青人变老了,也很少会有人去看古戏古剧的,他(她)们的思想和现在的老年人不一样。

但是,京剧、豫剧、越剧和秦腔必竟是我们的国粹,我们决不能废弃,可以把这些知识珍藏保存起来,以后还要不时的拿出来播播演演,让我们的后代永远知道、永远记住我们的老祖宗还给我们留下过美好的文化遗产!




作为国粹没错,但这四个剧种的内容大多为传统剧目,剧情相对简约而节奏又比较慢,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强,这些年虽有改进但力度还不够。要发扬国粹,既要弘扬历史传统,也要改革创新发展,在传统剧目中融入现代元素。近几年电视节目中热播的《华阴老腔》,就是一种对传统剧目创新的尝试,是否可作为一种路径,可进行研究。




你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是在戏院看到的还是平时对社会调查来的?是在那个地方的调查结果?

别的地方,别的剧种我不知道。但在云南昆明京剧我是最清楚。

现在昆明的戏院看戏的几乎沒有70岁以上的老人,我算例外。

因为现在的老人,几乎都是买新房,搬离市中心。离市区较远,自己开不了车,行动又不便。自己晚上出去子女也不放心。

传统的戏票只是一两元,现在几十到二三百。不管有钱无钱的老人,都舍不得花这么多钱去看戏。而且前些年戏票曾高到几百上千,很多人一听就失去了兴趣。结果是几年至几十年的不看戏,现在票价降下来了都不知道。

还有是出现电视机到后来的电脑,手机。玩手机,电脑,看电视花费低,又方便,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看戏的动因!

所以我在戏院看到的是这么几类人。

一是真正喜欢戏的人,而且还多是年轻人。

二是文化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及他们的家属,这些人从不买票看戏,专等发票。

三是一些经济条件好,玩厌了其他东西,想探寻一下戏剧魅力的的人。

所以现在戏院看戏的恰好以年轻人为多!

至于拿个收音机听,除非是很喜欢,又懂戏的。一般人根本无兴趣,因为无字幕,又无视觉上的享受而导致很少有年轻人听。而且年轻人也忙,无工夫去听。所以听戏的当然是老人多了!

所以现在到戏院看戏的多是年轻人。用收音机听戏的以老年人居多!

有些人也在电视上看戏,由于无法进行台上台下的交流,看多了也觉得索然无味。用手机电脑看,屏幕小,音质也比现场差。所以也无法领略戏剧的魅力!所以用手机电脑看戏的人也不多!




许多国粹,如书法国画很豫少能走进年轻人的心里。除了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在作怪,就是物质现实和金钱现实压得很多青年抬不起头。唉,在学校没书法课,没美术课(有也是不专业临时的)。为前程,为高考已拼得精疲力尽,哪还管得到书法美术。自学难成就,求学金钱砸。除非有钱人富二代。

还有,如题目所说,国悴京剧、豫剧、越剧、秦腔之类难入年轻人法眼,并非他们有意拒绝排斥,而是趣味不合。本来属于某地方地域的文化,推广和影响就有限。加之传道人条件苛刻,能入行学艺者唯家传熟缘之人可学,其它无路可走无人可带。同时,音乐的魔法更适合更融入年轻人的口味。且容易学习和感情共鸣。

因此,大多国粹如沙粒般不能容入年轻人眼里,都是环境使然,现实使然,生活使然。正如相声,学艺成者不是相声二代,就是相声世家梨园姻缘吗?那是名利场,曲高和寡和年轻人风牛马不相及。

纵有风光意,无奈蜀道难。




谢谢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我在这方面有很多粗陋的看法,但我是个急性子,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虽是国粹,但进戏太慢,角还沒出场,就好长一阵敲打,好不容易等到敲打完了,又是一阵乐器演奏……好不容易等到人物出场了,出来的却是一群跑龙套的转来转去,转得人发晕,等到主角上场了,那人物迈着官步,一步三摇,好长时间晃不到应站的位置,之后是装模做样的亮相……凡此种种,与现在的快节奏生活格格不入。哪有影视剧来得快捷了当?我也知道这都是精华,是艺术,可是,年轻人能按受得了吗?歌曲张嘴就来,抖音、快手……那多快捷?手机电脑打开想看啥看啥,还会花钱跑出去受罪吗?二、一定要改革,一切都在更新,你不更新能行吗?相声好不好?以前是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种类之一,小品一走红,相声的粉丝骤然下降,这就逼着要更新。赵本山、范伟……张嘴就是笑料,合嘴逗得观众前仰后合,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三、语言也有问题,演员们在台上咿呀呀咿呀呀,摇头晃脑,捋胳膊踢腿……那是真卖劲,真投入,有用吗?出力不讨好,为什么?听不懂,看不明。例如电视剧《西游记》,孙悟空如果说的是猴语,猪八戒说的是猪语,沙僧说的是仙语,唐僧满口都是佛语,妖怪全说的是妖语……如果有人看那才奇了怪呢!电视剧《三国演义》、《水浒传》……不都是说的普通话吗?引进的一些外国影视剧不都要翻译成普通话吗?你虽然是国粹,可老是拿腔捏调的说的都是听不懂台词,你再艺术没有人听又如何?四、要跟上时代潮流。国粹到现在有多少年了?还是以前的那些套路、调门……能行吗?以前我们肩挑膀扛,独轮车、太平车……搞运输,现在独轮车太车让你上高速吗?陈老总他们说淮海战役是广大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现在假如再有如此大的战役光靠独轮车还行吗?淮海战场上我军的土大炮发挥了巨大作用,现在如果没有东风系列、弹道导弹……行吗?五、要适应新的人群。一家几口人看电视,孙子要看动话片,奶奶要看电视剧,儿媳妇要看演唱会……各有各的口味,京剧等国粹只投一些人的口味而不顾大众,那势毕会导致热爱它的人越来越少。六、要多样化。河南的梨园春我以前看,现在不看了,因为:张三出唱巜打金枝》,李四出来还唱《打金枝》,王五唱《白蛇传》,赵六也唱《白蛇传》……翻来覆去不变,后来节目组奖励唱新唱段的演唱者,可是唱新段子的少之又少。总之,原因多了去了,我性子急,说不下去了。只有一个愿望:把我们的京剧、豫剧……这些国粹完善好,让喜她的人越来越多!




豫剧观众多是青年人!豫剧正青春!

河南豫剧充满精气神。在艰苦的年代,吃不饱饭,人饿了,唱唱顶饿;如今人们有饭吃了,饱了,到公园里,到院区里,到河边走走,唱唱助消化;平时,没什么事情,唱唱就是娱乐娱乐,是个玩意儿,就是想让自己有那么一股劲使不完的劲。

看到大家在网上使劲讨论豫剧的前途和命运,我为大家的使命感和危机感所感动。读了很多网友的真知灼见,十分佩服。

但很多的网友对豫剧的前途持正面和乐观的态度,我完全赞成!有事实为证:

1.豫剧的观众群真大啊!

因为河南人口基数大,1.3亿人,这是最大的观众基础;河南周边省份,很多都有市级豫剧团体,为什么?因为被河南豫剧迷住了,豫剧太美;就我所知,新疆的许多建设师团都有大量的豫剧观众,甚至也有豫剧团体,确实在努力工作;台湾宝岛,也有大量的豫剧迷,唱起来就想起河南,想起中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连海外都有大量的观众!

2.豫剧年年推新剧。

豫剧不忘初心,创新出新。从我这个年龄来看,几乎每年都有新作出现,而非“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李树建、贾文龙、汪荃珍,许多名家,生旦净末丑,都是一直在创作。

京剧就那么几段,节庆时唱唱就拉倒了。有人做过统计,被人们熟知的,总共就那么几个有名的段子;这几段用在春晚和各个节日,被几个名家一唱,今年的任务就完成了。话虽然说得刻薄,但京剧确实没有普及到大众里去。

3.豫剧年年有传承。

豫剧不愁没有后人传承,恐怕豫剧最愁的就是后人太多,本子太少,没有足够让新人表现的本子。

豫剧老将仍然活跃。马金凤百岁老人,仍然活跃舞台;她仍然授徒教课,带领一帮众弟子,为弘扬马派艺术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她在2021年元旦说的话就是“守正创新”,可以看出老人所有的“年轻野心”。

很多豫剧名家正值耄耋之年,仍然不断耕耘在梨园舞台或后台。《朝阳沟》里的“栓保”和“银环妈”老两口已经90高龄,仍然教授不辍,忙碌在台前台后。

4.河南名家开始使用抖音来吸粉。

河南剧协主席李树建简直太“精明”了,他给电视观众算了一笔账,说他为什么要利用网络平台,去推广豫剧时说:“自己每天如果唱一场,大不了就是2000观众在听;可是,如果从网络来看,每天点击的观众何止千万?这样的话,坚持下来,有多少人收益啊!”

就我目前所知,已经有三五十个名家已经开通抖音,大量的粉丝既在享受艺术,也在享受的同时传承着艺术。

河南名家都有自己的粉丝群。几乎每个名家都举办了全国粉丝专场演唱活动,可能还有其他互动活动。

5.河南豫剧进校园。

进大学,进小学。我看到很多新闻报道,豫剧名家深入社区,走进校园,迈进课堂,要把艺术“从娃娃做起”的精神落到实处。

其他地方的进课堂是在“作秀”,河南是否也在作秀,我不十分了解,但是希望河南的父老乡亲能够真正去学一点,用河南音,用河南腔,唱几句,哼两声,不枉我是河南人!

6.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是个品牌栏目。

据说每年的广告费很大,据此可见一斑。“梨园春”已经办了1000多期,打破吉尼斯记录,正在不断刷新自己创造的新记录。

梨园春不但形式新颖,而且还在做推广豫剧知识的基础工作,能够做到这个地步,足以说明豫剧已经不只是唱了,而且还是在“教”了,这说明河南和全国的观众对豫剧的渴求正在不断深化。

梨园春出国了!这你竟然想不到吧。梨园春正在汇聚全世界的华人和外国有人聚集在中原的艺术上,让这个豫剧去点化他们的艺术细胞。




年轻人成长、成熟阶段是我国各种文化元素、尤其是科技正兴盛时期,他们爱好的重点是歌曲等。不像中老年人哪个时代文化单一,戏剧主流,中老年人爱好喜剧说到底是时代文化单一的特性决定。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除文字以外,戏剧的影响之深之广之大是一般人不可想象的。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起源于各阶层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文雅地说叫精神生活,亦称之为误乐活动。归之为劳动人民创造了文学艺术的美誉。

的确在现代当代影视沒诞出以前,底层人也只有通过戏剧艺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读书识字只是少数富裕家庭的专属。多数人一生只能土里创食受人役使,戏剧这一最直观的形式出现,对枯燥乏味的劳作以外是一种精神补偿。最主要是戏剧的内容都来自于生活,富含哲理,承前啟后,有正导向的部分和善良的人善良的心合拍共鸣,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阐明做人做事的底限界限。口口相传,是一种有效而简化了的文化的普及与传递。

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影像制作的诞生,一下子把古老的午台表演艺术推向新的高潮。人们在欣喜地接受这一新生事物的同时,新生代对传统的戏剧艺术的感觉不再像他们的先辈那样深刻。加之现代表演艺术的人性化开放,更能刺激人的感观,互动性更强,服装的不受限,等等这些优势非戏剧能比。戏剧则不同,故事的逐步展开跌宕起伏的剧情,故事的结局,耗时让人心急难耐,唱腔形式固定不像音乐多变,总之,年青一代启蒙已经远离了戏剧而多艺术种类可选择的自由,也决定了戏剧不可能有占据一代一代年青人的生活优势。他们是老头老太的年青时代的印记,曾经陪伴过激情的岁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烙印,但愿这个古老的艺术虽不再辉煌,但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应继承发揚光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娱乐方式,他并不是这个东西不好,但是在当下时代,他有可能不受现在人都喜欢就像诺基亚一样诺基亚手机不是不好,但是他被时代所抛弃了所以说好的东西,不一定能够留住,只有适合时代的东西才能够发扬光大。




因为年轻人不喜欢,另外其他文化大多了,外来文化,新生娱乐项目,网络等。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除了电影无其他,要么看戏,要什看杂技听曲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豫剧   秦腔   国粹   京剧   独轮车   观众   年轻人   越剧   戏院   河南   年青人   名家   戏剧   艺术   社会   时代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