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起义不让百姓纳粮,那么李自成的军队吃些什么?

打仗基本靠闯,经费基本靠抢。

为啥说李自成是流寇呢?不仅仅是因为他最后战败了,成王败寇,主要是因为这哥们所领导的军队,没有合理的经济来源,简单来说,活动经费基本都是抢来的。

毕竟老李第二次出山的时候,李岩给他出了个主意,打起了“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旗号。也就是说三年之内,李自成不跟老百姓收税。

一时间若干老百姓加入到了李自成的部队当中,大家都觉得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所以李自成第二次出山,在很短时间里就聚集了百万之众。

可是有个很现实的问题来了,这百万之众吃什么?作为统治者,你不跟老百姓收税,你的经济来源在哪儿?因此抢掠就成了他们的主要工作。


一、打土豪,李自成是专业的。

李自成的牛吹出去了,也不好收手,所以必须要找到一条新的创收之路。于是乎李自成借助民意,开始对明朝的那帮土豪们下手了。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带兵杀入了洛阳。洛阳是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的封地。这个朱常洵老有钱了,因为受到万历皇帝的宠爱,所以得到了很多封赏。他到了属地以后,又横征暴敛,抢掠了不少良田。

可以说朱常洵是富得流油,为此李自成抢了一波福王府,得到了大量的粮草辎重,这波供给让李自成大军好好吃了一顿饱饭。像福王这样的藩王,被李自成抢的还有很多。


此后李自成又攻破了河南省城开封,又掠取了大量财物。你以为他只对明朝土豪下手吗?其实他对自己人也比较狠。

在他自称新顺王以后,斩杀了同样是农民军领袖的罗汝才、贺一龙等人,那这些人的财产,自然也就落在了李自成手里。

此后李自成陆续打下了陕西、山西各地,一直到逼近北京城。这一路上的土豪可就倒了血霉了,管你投降不投降,只要你家有钱,那就只能充作军费。


二、压榨明朝官吏,李自成“战绩显著”。

李自成打下了京城以后,立刻意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天下是自己的了!这咋是问题呢?这不是一件大好事嘛!

其实福兮祸之所倚,天下是李自成的,那李自成总不能抢自己子民的钱财吧?一时间李自成大军就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来源。

伴随着加入军队的人越来越多,李自成的财政压力很大,不堪重负之下,手下大将刘宗敏给李自成想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压榨明朝这帮投降的官吏。

说干就干,这帮官吏看着穷,实际上哪个不是贪污分子呢!因此在刘宗敏的指挥下,这帮当官的,全部都被抄家下狱。

这还不够,他们在监狱中严刑拷打这帮官员,让他们拿出私房钱。按照官位的品级,给这帮官员们定赎身的价格。


为了让他们老实交出私房钱,刘宗敏还特地做了5000副夹棍,夹棍上有棱角、铁钉。只要不肯给钱,直接上夹棍。

就这样,李自成便从这帮贪官污吏手里,得到了7000多万两白银。瞬间解决了当时的军费问题。

但是这么做也带来了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原本打算投降李自成的京外官员们,一下子就把脖子缩起来了,李自成这家伙打土豪是来真的,他们自然坚决反对!

此外,在拷打这些官员的时候,刘宗敏还把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家给抄了,吴三桂的老爹吴襄被抓,小妾陈圆圆被刘宗敏抢了。最终导致吴三桂和李自成撕破脸,从而引清军入关。


三、李自成也曾经尝试过合理的经济来源,可惜规模不大。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拿下了襄阳,并且将这里设立为襄京。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这里是李自成的重要后援根据地。

他在这里招抚了大量流离失所的百姓,分给他们种田的工具,让他们种田、养桑。同时还不断在开垦荒地,扩大生产。

这帮人所生产出来的粮食,很大一部分,就是给李自成大军供应粮草的。李自成不收税的对象,是那些在老家生活,并且有田产或者给人家做佃户的老百姓,不是这帮流离失所的流民。

李自成给这帮流民土地和农具,其实已经很不错了。这就相当于收编了他们,让他们屯田供应军队是一样的。

不过荆襄之地地盘太小,而李自成的事业是夺取天下,因此供不应求,压根就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李自成想要偏安一隅,荆襄之地的耕地产量完全就够了,可是想要夺取天下,这是远远不够的。

后来李自成兵败陕西以后,曾经退到荆襄之地。这地方已经被大顺军经营了两年之久,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根据地。

可惜李自成直接放弃了这个地方,继续选择东进。这也是李自成的败笔,毕竟这样的根据地,再也没有了。苍蝇再小也是肉啊,显然李自成当时已经惊慌失措了。


总结:李自成去世以后,还留下了大量宝藏。

李自成那两年没有好好打仗,但是敛财的本事倒是不小。以至于他在九宫山被杀以后,还留下了很多财宝。

这一点和张献忠有点像,张献忠当初也搞了不少钱财,因为不太方便携带,所以张献忠就把这些钱财沉入了水底。

这两个人都是明朝末年的农民军领袖,由此可见,他们俩的格局是差不多的。钱该花的时候,就要花。这么藏着掖着,怎么能让手下人为你卖命呢?

很显然,李自成在没有向老百姓收税的情况下,还搞了这么多遗产,可见他抢了多少财宝。人家是雁过拔毛,这哥们是雁过直接烤了吃。

参考资料:《明史》




李自成的「均田免赋」政策,是在崇祯十三年提出来的。

政策适应对象,是无土地的自耕农。

崇祯十三年的明朝,是个什么情况?

别的地方不提。单就说李自成活动的河南,天灾不断,农民连年歉收。而官府和士绅们对老百姓的压榨却没有停止。这就导致当时的河南是十室九空,十户九佃,十户九贫,流民遍地。

大部分老百姓,本就无产,本就无力缴纳朝廷摊牌下来的各种赋税以及偿还从士绅手里借来的高利贷。

这种情况下,李自成的针对现状提出「均田免赋」政策。

有什么问题吗?


明廷统治阶级就是因为腐败,对穷人无节制的压榨,才导致流民四起,为李自成提供了群众基础。

李自成不吸取教训,维持明政府对穷人的压榨政策。除非他是脑子是有病。

所以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政策,并不是他假慈悲,也不是他假惺惺的装好人。而是他在特定环境下,做出的正常选择。

正常人都知道,养肥了才有油水。

压榨流民,能压榨出什么油水来?

当时不正常的人,其实明朝统治阶级。这群利益熏心之辈,完全不可理喻。

至于说李自成的军队吃什么。

很简单,抢当时的王公贵胄、官绅阶级、地主富农就好了。

有朋友可能会质疑,那时候的地主老爷们真有那么“土豪”吗?

整县整县的受灾,九成九的人都没饭吃。单靠分那1%的人的家财,就能解决问题?

是的,可以明确的说,明末的地主士绅老爷们还真就这么“土豪”。

众所周知,古代贫民大规模造反,一般都是恶性土地兼并引起的。

如果只是单纯因天灾引起的灾荒,继而引起的小规模农民起义。等天灾过去,再过几年就好了。老百姓但凡有口饭吃,都不会造反。

小规模起义哪那么容易就演变成推翻王朝的大规模起义?

但如果人心似财狼,贪得无厌,把老百姓往死里嚯嚯,把天灾变成天灾加人祸。

那就必然是烽火遍地,不可控制了。

明末的情况就是如此。

最早的农民起义,本来都被剿灭了。但在土地高度集中情况下,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

穷人穷死,富人富死。

穷苦农民为了活命,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贱卖自己的田土,去到地主大户家里当佃户。等于是卖身为奴。

二是舍弃祖业,背井离乡,开始逃亡。成为日后起义军的争取对象。

按道理来说,事已至此,农民没了土地,就没有再缴纳田税的必要了吧?

就像现在一样,没有收入的群体,或者收入较低的群体,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不仅不需要,政府还会补贴。

然而明末,这是不存在的。朝廷要征辽饷以应付女真,士绅老爷们也要敛财。

肉食者们的剥削,堪称是敲骨吸髓,非得吸光农民的最后一滴血不可。

没有土地?人不是还在吗?人头税还得缴。

十室九空,大部分都跑了?好办。那不是还有一户没跑的吗?剩下那一户,把前面跑了的九户人家该缴的税全包下来就是了。

只有还有人,只要人还活着,只要还有力气干活,那就得纳捐纳税。


故而我们印象中的粮荒,一县一省,整个地域都没粮食,地主家也没余粮。农民、地主和官员都挨饿的情况,在明末不存在。

明末的粮荒,是不到总人数百分之一的高门大户,屯积了当地人够吃大半年的粮食。穷人饿得要死,而大户家粮食多得都烂了。

在这种情况下,穷人怎么可能不造反?

尤其是留下来,承担了十倍赋税压力的最后那一户人家。由于被压榨的最厉害,所以造反的积极性也最高。

而官绅老爷们疯狂聚敛的财富,又怎么可能不够分的呢?官府粮仓,土豪粮库里面存放的粮食,本就是从当地老百姓手来收刮来的基本口粮。

有些甚至还是农民第二年的种苗。

分了这些粮食,不说吃个三年五载,起码够当地老百姓渡过年关了。

对于这个情况,明末清初人士郑廉在《豫变纪略》一书中,就有记载。

“向之朽贯红粟,贼乃藉之,以出示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老百姓没饭吃,饿的要死。官府的粮仓明明有粮食,储粮都烂了,却不救济百姓。最后这些粮食让李自成全拿去接济百姓,收买人心,招兵买马了。

明末反清义士吴应箕早年在河南游历时,也有类似见闻。

人去而粮犹在,则坐赔于本户,户不堪赔则坐之本里,或又坐之亲戚。此被坐之家,在富者犹捐橐以偿,至贫者则尽弃户而去。故今村落为墟,田亩尽废,皆由此耳。’因又问:‘此有田弃走之家,始何不卖以与人,而甘抛弃若此?’则又对曰:‘夫差徭政为有田地者苦耳,今赔者欲弃其产而不得。况受其业,而粮即派其家,能堪之耶?于是相率而逃,相率而荒,日甚一日,故遂至此极矣。’又问:‘独无以此情白之县者乎?’对曰:‘此县令多举贡,日暮途穷,贪得为念,又衙门弊多,度力不足以区处,遂日操鞭扑,设法扳坐,只求粮完,自免上司谴责耳,何暇顾人户之逃、田亩之荒也。甚至有告理者则反笞之,所以百姓虽愁怨,率无敢言者。’

官府苛捐杂税太多,地主的抽成也高,很多人没钱交税,无粮还租,就把耕牛卖了,向外逃亡。官府本来有义务组织老百姓恢复生产,但县令把处理基层事务的权力却交给了士绅,而士绅们贪得无厌,哪管农民死活。县太爷平时也不管不问,只想着完成上级摊牌给他的征粮任务。

最终的结果,就是老百姓创造的各种物资被官绅们屯在官仓和自己家里。

老百姓穷得要么饿死,要么造反。

总之一句话,天灾确实存在,但天灾再狠也狠不过人心。明末民变的本质就是穷人活不下去了,被迫对生存必需品的再分配。

李自成对老百姓「均田免赋」,对大户洗劫的政策,看似是当代某些人嘴中对财富“竭泽而渔”的行为。

但实际上,这是当时人唯一能解决阶级矛盾的办法。

老百姓饿的快死了,再不在政策上倾斜,人还活得下去吗?

另外,农民大逃荒,包括起义军清理藩王和反抗的士绅后,肯定会留下大片荒地。

这些土地重新分给农民后,会有剩余。

这剩下来的土地,闯军会当作屯田,组织流民屯垦。由于土地所有权在闯军,耕牛和种子也多半可能是由闯军提供的。所以这些土地的产出,也不在免赋范畴内。

这便是李自成军队除劫富济贫外的又一个收入来源。


当然,劫富济贫只能是渡过一时之难关。

古代生产力低下,官府粮仓,地主家的粮库储存,肯定不够穷人和李自成的部队吃一辈子。

李自成要想扩大势力,就必须转型,把部队从流民转变为封建武装。

所以崇祯十六年,当李自成拿下襄阳后,他就一连颁布了几道恢复生产的命令。

比如前面提到的,重新分配土地,让流民有地可耕。以及设立军屯,扩大收入来源。

拿下西安后,又定官制,开科举,向传统封建王朝转变。

按正常情况,只要李自成能守住根据地,且政策不反复。长至五载,短则三年,李自成就不需要再靠洗劫藩王士绅维持部队开支了。

然而,纵然是李自成也没想到,形势竟然变化的如此之剧烈。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一次东征(兵力仅六万人),竟然灭掉了明朝。

而李自成在东征过程中,竟然又招揽了近二十万明朝降卒。

这些人不给军饷,不给饭吃,就会兵变。

也不知道该说是幸运还是倒霉的李自成,便只好在政策上反复,拿北京城内的官僚开刀,对这些肉食者进行追赃助饷。

后来发现的事,大家都知道。

刘宗敏等人追赃助饷到一半时,因为种种原因惹怒了吴三桂,导致其在山海关降清。

李自成为了教训吴三桂,也为了拿下山海关,掌握主动权,一面继续追赃助缴,一面亲率大军攻打山海关。

结果没打赢不说,还精锐尽丧,连反击都能力都没了。只得放弃北京,退回陕甘(李自成的老根据地),重新组织兵力反扑。

但接下来的几场战役,李自成都打输了。

尤其是没能守住潼关,让李自成坐守大西北的可能性也丧失,被迫向外转战。

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李自成集团并不是没有尝试从流民武装向封建化转变。

它只是集团发展的太快,再加上军事上的几次失利,导致转变被打断。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说。

1643年的李自成,就相当于1356年前后刚打下南京的朱元璋。

之前是起义军。从这年开始,起义军领导人试图向封建政权转变,并与传统士绅阶级建立合作关系。

但李自成只有类似朱元璋的“势”,没有朱元璋的能力,更无朱元璋的“命”。

朱元璋打下南京后,极有魄力的迅速与地主士绅合作,此后开始“苟”,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暗中发展,积蓄实力,终于十年磨一剑,建立大明。

而李自成打下西安,建立政权后,在政策上不够果断,没能及时向传统士绅阶级靠拢。在北京期间,更是向大官僚开刀。这就使得后来明朝残余势力与清军合作,围剿李自成。

至于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李自成更是一天落实的时机都没有。

有如此差异,也就导致个人命运天差地别。

总的来说。「均田免赋」政策,只是李自成在特定背景下的正常决策而已。

但凡是正常人,都会如此做。

我们不能因为李自成失败了,就否定李自成的一切。尤其是不能对「均田免赋」政策进行冷嘲热讽式的否定,说什么“不纳粮,闯王吃什么?喝西北风?”

李自成当然有他的失误和不足,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当时的实际情况。




吴襄给崇祯皇帝算了一笔账:如果调吴三桂进卫北京,需要一百万两银子的军费,而国库的账上只有区区四十万两。满朝文武全都上疏恳求,希望崇祯皇帝拿出自己的皇银内帑以充军饷。但崇祯却表示:“内帑业已用尽。”


在这个六十万两白银的偌大资金缺口上,崇祯只能让大臣们出这笔钱。但是大家也推托自己没钱。



后来周皇后悄悄拿出5000两私房钱给自己老爸,让他做一个表率,就像现在很多主播的送礼物都靠托烘托气氛,榜一经常就是托。没想到的是,国丈爷居然吃了2000两的回扣,只捐了3000两。其他官员,除了太监王永祚、王德华、曹化淳几个老(da)实(sha)人(bi)各捐五万两以外,朝中官员大多发挥铁公鸡精神,比如内阁次辅魏藻德捐款五百两(这还不如不捐)。



不让国丈爷自己出钱,全部都是女儿自己的私房钱,自己不花一分钱,还能得到好名声,他都能贪污近一半。你还怎么指望其他大臣大量捐钱?而北京城的高官们,一改日常行为规律,出门不再乘轿子,穿衣服也要破破烂烂,更有趣的是在自家大门写上“此屋出售”四个大字,以示自己“毁家纾难”。集体哭穷给崇祯帝看,也是一种大家心照不宣的自娱自乐。


不过,与这些叫苦装穷的大臣阁老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住在彰德门外的六十多岁的老汉。他不肯做“大顺”政权的顺民,于是将自己平生所得──四百两白银全部捐献给朝廷,充作军饷。崇祯皇帝闻听大喜,将有名无实的“锦衣千户”官衔赐给老汉。可怜这老汉的“锦衣千户”仅做了一天,次日崇祯皇帝便以发覆面光着一只脚自缢于煤山,大明江山宣告易主。


等到闯贼攻破了北京,为了得到军饷,犒劳手下将士,闯贼的手下赶制了五千副夹棍,通过严刑拷打来逼迫大家交钱,不少官员因用刑过度或是实在交不出银子而当场丧命。逼迫他们献出钱财,而且到处抄家。最终从贪官身上搜刮出白银7000多万。至于捐一文钱都肉疼的国丈爷国丈周奎呢,闯贼把他们全家都捉拿了,在妻子、儿媳妇被迫自缢、长子被打死、自己和次子、侄子被严刑拷打几乎丧命的时候,才迫不得已带领闯贼回到家中地库拿出自己私藏的银子与家财上交,不久周奎就愤恨而亡。农民军从他家中搜出的现银就多达五十三万两。




很多人可能对李自成的宣传口号产生很大的疑问。李自成在宣传中编出了一个儿歌,核心意思就是,李自成只要打来了,大家都不用纳粮了。因此就有人说,李自成的这个宣传口号是有问题的。国家是一部机器,税收是这部机器的能源。如果没有了能源,那么这部机器是根本无法运转的。李自成宣传不纳粮,也就意味着,就算将来李自成夺取了江山,他这个江山也是守不住的。毕竟他要让国家机器转起来,没有税收是不行的。

而且甚至有人还说,李世民进京以后,为什么在短期内就败退了?就是因为李自成自己的宣传口号出了问题。既然你宣传不纳粮,可是你进京以后,为什么还要抢粮呢?你搞抢粮这样的事情,不是比明朝政府更加残暴吗?我们之所以投降你,是因为你宣传了不纳凉这样的主张。是因为你表明你的政策比明朝的政策更优越。现在你居然抢粮,那你这个政策就更加残暴了,因此就显得很虚伪了,不可能获得我们的支持了。

那么这个说法究竟对不对呢?

这个说法其实并没有错。

李自成的宣传口号,是根据当时明朝存在的最主要的矛盾,来进行针对性的宣传的。明朝当时存在的最主要的矛盾,就是苛捐杂税实在太多。明朝之所以需要那么多苛捐杂税,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有苦衷的。毕竟当时一方面要抗击北边的后金,另一方面要消灭农民起义军,他们遭受了巨大的压力。

除了朝廷以外,作为劳动者的农民这一方,他们的压力就更大了。一方面朝廷在征收重税。本来朝廷征收的这个税收就已经很多了,可是各级官员因为贪腐成风,他们又会在这种征收的基础上加码,这样,农民的税收的任务就会更加重。另一方面,当时又遇上地球小冰川时期的到来。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的收入锐减,衣食无着。所以,朝廷和老百姓就产生了非常尖锐的矛盾。

李自成作为一个流寇,要能够把老百姓发动起来,必须要有足够有吸引力的口号。毕竟谁也不愿意当流寇。从古至今,流寇都被宣传为一种反面的阶层。实在没有办法了,老百姓才会去当强盗。而且就算是当强盗,他们其实也是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

李自成派刘宗敏去山海关抗击吴三桂的时候,刘宗敏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大家都是当强盗的,为什么你在京城里面快活,而我要到前线去带兵打仗流血流汗呢?这个话说明什么?说明就算是刘宗敏这样的高级将领,就算闯军已经夺得了天下,他们也是自卑心极重的,觉得自己就是强盗。

如果李自成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普通的老百姓怎么可能加入李自成的部队呢?所以李自成那样宣传,并没有什么问题。

有人可能就会说了,李自成说不纳粮,那么将来税收该怎么办呢?如果那时候又收税,不是面临着一种欺骗吗?

其实,并不存在欺骗的问题。李自成这里所说的不纳粮,并不是什么粮都不纳,而是说不搞明朝朝廷那样的苛捐杂税。这一点,我相信那时候的普通老百姓,都是听得懂的。事实上,古代没有哪一个老百姓会认为,一点粮食都不用上交。他们只会认为是交得多还是交得少的问题。只要新政权能够改善税收政策,让他们少交一点粮,他们就心满意足了。

事实上,每个朝代刚刚开始的时候,在税收上都会很温和的。比如汉朝初年的“文景之治”,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纳税很低。应该说,那时候的老百姓,都相信新朝廷建立后,一定会少纳粮。

如果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以后,也采用这种比较少的税收方式,我相信李自成是能够获得老百姓支持的。

只不过,李自成没有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刚进了北京城,就面临清朝大举南下,面临吴三桂叛变,面临南方的南明政权。这些都还需要打仗,都需要继续保持战时状态。还谈不上考虑税收的问题。如果真正给李自成时间,让他平定了天下,相信他的税收政策,是可以让老百姓满意的。

(参考资料:《明史》等)




封建腐朽的朱明王朝,给李自成准備好了钱粮,为什麼这么说:皇家宗亲,和大户拥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土地,他们收着地租,、再通过巧取豪夺,积累了大量的钱粮,李自成部队只要能打败他们,钱量自然是李自成的了,所以,短期内农民不用纳粮,朱明王朝给李自成准备了充分的兵员:为什麼这么说:以朱明为代表的封建地主压迫,剝削贫苦农民,再遇到荒年天灾,百姓无发生存,怎样都不能活,只好成了李自成的兵而找活路




1629年,小军官李自成(李鸿基)突然参与了爆发于甘肃榆中境内的一场兵变,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一年,他年仅23岁!为了生存,他先后投奔过王佐挂、张存孟、高迎祥等部农民军。他作战勇猛,而且还是高迎祥的外甥。所以,他迅速在这个乱世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高级将领。高迎祥兵败被杀以后,李自成接盘了他的残部,还被众人推为“闯王”。这一年,李自成年仅30岁。

李自成

起初,李自成除了带兵打仗和招兵买马以外,从未有过生产建设方面的任何建树。他的部队,主要通过劫掠和战斗缴获,解决全军将士的吃饭穿衣问题。在当时,陕西可谓是一穷二白,只有官府和大户才有余粮和钱财。打官府,杀明军,吃大户,所以他的部队越打越多。不过,客观地来说,这支队伍没有稳定的根据地,没有任何信仰,没有任何政治远见,只知劫掠和杀戮,无异于一群流寇。

也因为这个原因,他的部队屡战屡败,一度被明军逼进了商洛山区。据说,全军还剩下了不到二十名将士。山区贫瘠,生活清苦。为了养活这支残军,为了收拢旧部,他带着一些人垦荒种田,直到天下再次大乱。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再次造反,李自成趁乱杀出了商洛山区。他率部杀入了河南,以他为首的大军很快发展到了几万人。此时,他的队伍以河南籍新兵为主,其主要骨干是老陕。

崇祯自杀

在这个时候,李自成吸取了一些教训,又在一些知识分子和小地主的影响下,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即民歌之“迎闯王,不纳粮”。说白了,就是平分土地,废除土地私有制。同时,免去那些比较繁重的赋税和徭役。这个政策,获得了无数底层百姓的支持。所以,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猛,仅仅用了几年时间就杀进了北京。拉拢了老百姓,部队吃啥呢,主要通过以战养战和向权贵富豪追赃助饷

通过以战养战和追赃助饷,李自成确实收获颇丰。但是,他彻底得罪了那些权贵富豪,甚至是那些中小地主和广大知识分子。所以,他们不会支持他。清军入关以后,这些人纷纷投靠了清廷,甚至带头和李自成作对。同时,他虽然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但是,他的部队自从打下北京以后,军纪开始废弛,屡屡出现扰民行为。另外,他在政权建设和农业生产上缺乏建树,老百姓们还是吃不饱。

清军入关

到了最后,一些权贵引狼入室,引来了清军入关。李自成无法获得大多人的支持,加上他的部队已经堕落,根本打不过八旗军和吴三桂这类枭雄的队伍。因此,他一路败退,一败再败,最后惨死于湖北。他的部下纷纷投敌,或者当了逃兵,只有一些残部在夔东继续坚持抗清。1664年,这支队伍在清军的重兵围剿下,最终全军覆没。至此,辉煌了三十多年的李闯势力,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看了看其他回答,没一个说到粮食来源。说的什么政策不解决实际问题。说个血淋淋但是实际的故事:明末清初,在北京,对于人肉是明码标价的。这件事,明清作家都有记载。

李自成军吃什么,这个问题本质是粮食供应链问题。不要拿李自成军和我党相提并论,我党能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靠大生产建造南泥湾,李自成可不行。

李自成军吃什么?答案是红粟。用今天的话说是红米,和手机没丝毫关系。就是发霉的米,南方主要用它酿酒,北方特别是山西主要用它酿醋。

红粟从哪里来?从商人来。南方商人依靠的是海岸线,北方则依靠山西。所以明清战争,北方山西和沿海地区遭受攻击很少。为什么要要靠海运?因为大运河在崇祯二年就破坏了,到顺治二年才修好。为什么山西有粮食?其实山西也没粮食,山西粮食是从海运过来的,大同姜瓖维持了一条东到天津西到榆林的粮食供应链。这条供应链在多尔衮攻克大同后毁坏。

为什么要给李自成军卖红粟?答案是一不想李自成军死,二想挣钱。想挣钱很容易理解,粮食在扬州8钱一石,到了北京城3.5两银子一石,翻了四倍。红粟是这些粮食放的快坏了再卖给起义军,价格同普通粮食价格,利益又是四倍。让李自成军吃红粟,李自成军队作战力不强。但是都是汉人,也没下杀手,留有余地。

李自成的应对方式,就是均田免粮。李自成索性不找粮食,找钱买粮食。所以李自成吃大户,夺取金银,然后买粮。

这件事在李自成攻克北京之后,李自成傻眼了。北京城余粮并不多,都是大海来的粮食,不会卖给他李自成的。所以北京城破,李自成也很快败了,因为没粮食。李自成必须要用军队去死亡,因为攻克北京他的降兵太多了,可是没粮,他的钱买不了那么多粮食。

说个题外话,清军有粮食。除了海外贸易外,清军也自己种地,皇太极推广,地点叫做清水。种田的人,一个叫做洪承畴,一个叫做济尔哈朗。




吃他娘,穿他娘,打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明末到处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流民加入起义的队伍,但李自成的军队也是人,总是要吃饭的,百姓不纳粮,军队吃什么呢?

一、首选是各地的藩王

明朝宗室分封在各地,封地建藩,虽然不直接管民管军,但占据大良田产,积聚大量财富,成了起义军首要的攻击目标。明朝在各地有33个藩王,其中李自成杀掉的大概有12个,秦王、代王、晋王、赵王、肃王、庆王、崇王、韩王、沈王、福王、周王,再加上北京的崇祯皇帝,这些藩王的钱粮自然充当军费了。


洛阳的福王最富有,但比较吝啬,视财如命,兵临城下也不愿赈灾,也不愿激励将士守城。李自成攻下洛阳后,逮捕了福王,脱光洗净后与几只梅花鹿一起被烹成了“福禄宴”。

相比之下开封的周王就比较慷慨,愿意资助官兵守城,李自成三次攻打开封,还被射瞎了一只眼,都没攻下,只好扒开黄河大堤,淹了开封城,一城百姓都成了鱼鳖,周王和部分官员反而乘船逃走了。

二、各地官员富绅

李自成攻下北京后,手下数十万军队人吃马喂的,日费万斤,李自成是不发军饷的,发了5000夹棍。于是各营发挥主观能动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向明朝各级官员比饷助捐,否则夹棍伺候,一时间各营此起彼伏的夹棍拷打声音,据说竟然勒索出7000万两白银。由于残酷压榨甚至强抢妇女,导致本来已经接受李自成招降的平西伯吴三桂又再次倒戈中,最后联合清军在山海关大战中给大顺军队致命的一击。


其他望风而降的地方,李自成则是派代表到各地接管政权,首要目的就是向各级官员、当地逼要钱粮,限期缴纳,毫无商量余地。在这种疯狂的压榨下,许多本来已经归顺大顺的地方,也无法忍受疯狂的盘剥,又纷纷杀掉大顺代表,重新效忠大明,或者干脆投清。

三、其他起义军和流民

与李自成共同创天下其他起义军,号称十三家,这些起义军时而联合,时而互相攻击。李自成就兼并了曹操罗汝才的军队,又兼并了贺一龙的军队,钱财自然归李自成所有。

李自成在襄阳时还曾经召集流民,发放农具耕牛,鼓励耕种,向军队提供粮草。

李自成总体归结为流寇,没有稳定的根据地,没有建立持久的地方政权,仍然以劫掠为主,直到李自成兵败,仍然聚集了大量的钱财。

但这种流动作战到处劫掠的模式注定难以持久,一个地方的富户被抢夺殆尽后,部队还会不够吃的,这时候只好露出狰狞的面孔,向周围百姓下手了。据说李自成在围攻开封时,久攻不下,开封周围200里的百姓都被抓来充当炮灰和军粮了,弄的开封周边成了无人区。




其实只要清楚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李自成起义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首先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建州女真的崛起,使明朝边防压力骤增,军队、官员空饷问题都使得财政负担增加;小冰期不适时宜的到来,让明朝财政雪上加霜;加之瘟疫等等问题使得矗立华夏之巅近300年的强大王朝瞬间土崩瓦解。

明末天灾

事实上,只要学过高中历史的都知道,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兼并。这个问题其实可以说是中国大多数封建王朝灭亡的原因。

朝廷在行将就木时往往国库空虚,但不管兼并土地的是地方军阀还是大地主,他们可都不穷,反而富得流油。

只不过由于朝廷控制力不足,加上为了不近一步激化矛盾,已经不可能从这些人身上刮油了,所以就亡了。

明末人祸

‬李自成部队吃啥

李自成本身是武行出身,他本来是明朝军队中的士兵,但由于明朝腐败已经深入军队系统,导致高级军官为了增加收入不仅慌报军队员额,还克扣底层士兵的军饷。

所以李自成自然是知道这些明朝军官有多富有的,所以李自成的部队往往和明朝军队干上一架都会有不菲的收入,这是李自成部队收入的一部分来源。

明朝看似强大的军队背后有着很多问题

其二就是上述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由于明末赶上了小冰期,天灾不断,百姓为了讨生活不惜背井离乡,地主们因为家里有余粮,没必要走,就趁机强占了曾经属于百姓的良田,有点良心的就低价收购。

等灾荒过后,百姓们回来了,这些地主就会低价雇佣这些人来种地,家里的余粮也就越来越多。

佃农

而李自成对于这些同样也一清二楚,但凡他和他的部队到过的地方,地主们都是哀嚎一片,被抢个精光都算好的,不少地主甚至被直接处死。

当然,这也不过是李自成的小打小闹,毕竟这些地方上的地主只能算小地主,在富裕也不够李自成百万大军吃上几天。

皇族作为封建王朝最大的地主阶层,他们手上掌握的财富才是最多的,所以李自成只要攻占大都市,那么该地的皇族可就惨了。

明朝王爷们的幸福生活

洛阳当时是朱常洵的地盘,光看朱常洵这名字就知道他身份不一般,绝对是老朱家的直系,那得多有钱?

结果就算朱常洵有着如此身份,李自成也照样不放过,而且绝对是一次顶过去数十次,那么多来几个这样的王爷,李自成的部队还怕饿着?

李自成

最后还有一点,地方上的地主们由于远离权力中心,可以暗中积累了很多财富,但不要因此就小看了常驻京城的那些京官,这些人虽然没那么多土地,但人家有权利啊。

靠着手中的权利,他们攫取的财富可不比地方上的少,甚至更多,李自成攻占北京以后,这些财富可以说只要他想,那就都是他李自成的。

别小看这些京官

‬商人

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商人们的财富,哪怕是封建社会有一套接机标准(士农工商),商人们的社会地位不高,但他们所拥有的财富绝对是天文数字。

当然,这一点就算李自成因为不在这个圈子不知道,但不代表他不会对商人动刀,因为商人们不敢赌。

李自成

换言之,李自成部队所到之处,精明的当地商人肯定会主动找上李自成寻求庇护,以保证他们手中更多财富的安全,这可以说是必然的结果。

一次两次,李自成或许会以为这些商人没多少财富,但随着他的部队离京城越来越近,商人们给他的好处也随之越来越多。

那么换做我们自己是李自成会怎么想?于是当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京商们成了继京官后损失最惨重的团体。

李自成进京,商人们估计都是列队欢迎的

‬结语

综上,李自成部队的吃喝主要就是三个来源,和明朝军队的作战,抢明朝大地主以及商人们的上供。

当然,明眼人都知道这样的方式和竭泽而渔区别不大,长久不了,可问题是李自成起义虽然规模很大,奈何持续时间不是很长,所以这些财富来源完全可以支撑李自成百万大军的吃喝用度。




抢大户啊。

从起兵开始,到建立政权、称皇帝(还没有正式登基。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朝,已经是皇帝了。正式登基却是在进入北京以后、退出北京之前),李自成没有建立根据地,一直是在流动作战,也就是打游击。

打游击,就是随时转移。在一个地方呆不了太长时间。这种情况之下征粮纳税,事实上是不怎么可行的:纳粮、收税,需要稳定的政策与持久地执行。你呆了三个月就走了,怎么收税?

所以,李自成的后勤补给,完全是靠抢。

我不想美化或者妖魔化农民起义,但是很简单的道理:你抢十户农民,也不如抢一家地主。因为地主家才有余粮。所以在流动作战阶段,李自成的“抢”,主要是靠抢大户、抢地主、抢官府。

抢在官府与地主的粮食,给军队吃。而饥饿的贫民为了填饱肚子,就很愿意加入他的队伍。

这样的做法,让李自成得到了广大贫苦人民的拥护,而“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口号,也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在大部分时候都能实实在在去执行的。

但是,长期如此,李自成的军队发展壮大得很快,却完全没有积累下治理地方、治理城市、治理国家的经验。同样是很简单的道理:当你只是一支几千人、几万人的部队时,你在这里抢完,又去那里抢;在陕西抢完,又去河南抢,是可以的。但是当你占据了一个省、几个省,要建立政权了,你靠抢能维持国家运转吗?靠抢能让全国百姓吃饱吗?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没有治理国家的经验,而面临从“打天下”到“坐天下”的转变时,李自成就束手无策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闯王   崇祯   北京城   军队   明朝   士绅   流民   起义军   明末   北京   地主   老百姓   粮食   部队   农民   百姓   社会   李自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