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且听纵横跟大家侃一侃!

从唐僧父亲陈光蕊被冒名顶替看中国古代官员调任制度

看过《西游记》的同学应该都知道唐僧的父亲陈光蕊的悲惨经历,新科状元,娶了丞相的女儿殷温娇,在魏征的推荐下到江州担任知州,套用现在的话“好嗨呦!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高潮!”

然而,在赴任的路上竟然被水贼刘洪所杀,并且替代陈光蕊担任了江州知州!

从明清的情况来看,高中状元普通情况下不会外调担任地方官,而是授翰林院修撰,相当于从六品,榜眼和探花担任翰林院编修,正七品。正常进士到地方也就是担任个县令,这些天子门生尽管出身高,但都是起点低,必须从最小的官做起。

所以,陈光蕊从状元直接当江州知州,有点跳跃性,其实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就是科举考试是在隋唐时期才兴起的,官员所任何职并没有固定的去处,而是哪里有缺去哪里,尤其是隋唐时期的进士很难考,不像明清时期二十岁就能考中,在隋唐时期很多人考了一辈子也考不上,有一句话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所以,在魏征推荐下让陈光蕊去担任知州也有可能。

这是有科举的情况下才出现的进士赴任,那么,在没有科举的情况下,地方官都是哪里来的?横竖不能是天上掉下来的吧!

在科举制出现之前,主要有察举征辟制以及九品中正制,实际上都是有人举荐,然后官府在任命,尤其是察举征辟制,根本就是在地方上选举人才,向朝廷举荐,而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征辟制最大的区别在于,朝廷要对选举的官员进行考察,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地方官出自地方的情况。

也就是说,在隋唐科举制成型之前,极少可能出现官员到很远的地方赴任。

科举制打破了古代门阀对地方政治的控制,通过科举出来的士子来帮助中央控制地方,实际上也是一种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只有唐朝时期才出现士子大规模去地方任职的现象。

想要冒充官员在古代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情

说到这里,大家对古代的官员选拔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实际上古代的官员,特别少,越往前越少,能够称得上官的,别管是几品,那都是命官。

古代最小的官是县令,“皇权不下县”表示皇帝能够任命的官也就是到县一级,然而古代的县可比现在少很多,宗女查的资料是,唐朝往后基本保持在1500个县左右,而现在光县级行政单位就有2800多个,有二倍之多,乡镇一级更是达到4万多个。

所以,古代的官员真的没有几个,尤其是那些官员都是饱读诗书,经过层层选拔才出来的,不是每个人都会写八股文,会吟诗作对,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写字。

古代的文化都是被知识分子垄断的,没有身份,没有钱,你连读书都没有资格。

而古代的土匪,大部分都是不识字的,会写字的都是文化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随便在街头摆张桌子给人写信都够活了,谁还去当土匪,土匪都是被这个社会逼迫的,没有生存能力,才落草为寇。你想想土匪杀了命官后再去冒充,那不是自投罗网吗?

古代有自己的一套甄别官员身份的方法

尽管古代没有身份证、户口本这些可以随身携带并且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但是还是有一些东西可以证明他的身份。

一个是敕牒,一个是告身,敕牒就是朝廷发的委任状,上面有吏部的印章,唐僧走的哪个国家都要拿出自己的通关文牒,想必跟这个东西差不多,就是证明你的身份;一个是告身,这个告身则是用于证明上任者本人的真实身份,为了防伪,也是由专门的部门印制,在告身上面注明了上任者的籍贯,年龄等,有特殊的生理特征的也会写入。

有了这两样东西,基本就很难被顶替了,除了这些之外,大部分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都会有“鱼符”“腰牌”的一些东西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明朝崇祯年间雷州知府在上任的路上就被山贼杀死,并且被顶替,然后他儿子来投靠他的时候案发,这个人应该是很厉害的人,竟然冒名顶替了两年,在地方担任三年就要回京城述职,也就是考评官员的政绩,冒牌的官员怎么敢回京!

说点题外话,开个脑洞!

再回过头来说说刘洪的事情,刘洪更厉害,以一个水贼的身份,竟然冒充了18年,唐僧长大后找到担任宰相的外公,这才捉拿了刘洪。

你说说这个刘洪到底是怎么成功顶替18年的?直到看了《让子弹飞》我才明白,鹅城的县长好几任都被杀了,被谁杀了,表面说是被张麻子杀的,实际上却是黄四郎,为了维持黄四郎在鹅城的权威和统治,到这来上任县长都是自寻死路。

在陈光蕊担任江州知府前,这里可能也是地方举荐,而陈光蕊新科状元第一个到这个来的中央官员,因此遭到地方门阀势力的针对,于是杀害了陈光蕊,并且让他们自己人刘洪当了知州,不然不可能在江州当了18年知州还没有升迁。






在西游记中有这样的桥段,唐僧的父亲陈光芯在去江州上任途中被土匪刘洪劫杀,刘洪代替陈光蕊担任了江州知府。18年后才沉冤得雪,母亲殷温娇自杀身亡。

实际上像这样的情节,在历史上是很难发生的。从唐朝开始,官员上任除了官印外,还要带上一个鱼状的物品,称之为鱼符。上边记载了一个人的基本信息,名字,简介,官品。

同时还要有另外一个东西,那就是告身。从南北朝时期就开始推行这个制度。它一般由吏部统一制作,采用绫罗作为材质。上边主要记载姓名、籍贯、年龄、体貌特征。这个东西是需要交给当地官府确认无误后,才算正式上任。

其实像冒充官员身份上任的事,在历史上很早以前肯定发生过,因此吏部早就设计了相关的防范措施,尽量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官员上任的另外一个凭证叫敕牒,类似于现在所说的委任状。上边加盖有吏部的印章,相当于现在的介绍信,说明政府委派官员事宜,需要报呈官府备案审查。

上边所说的鱼符,类似的还有虎符、龟符、龙符和兔符,它们的作用都是一样的。宋朝有牙牌和腰牌,也是官员证明自己身份的良民证,上边刻有官员的姓名和官职等重要信息。

在历史上想验证一个人的身份,还有其他的很多特征。比如衣服的材质和饰品,不是可以随便乱用的,反映了一个人的地位和身份。

就算是鱼符,它也有好多种。三品官员以上的是用金子打造的,三品和五品是用银子打造的,五品以下的官员是用铜材质打造的。一般的普通老百姓根本就不懂这些细节,如果伪造的话就很容易被拆穿。



在古代历史上,和现在的345线城市一样,被称为熟人型社会。不管是在外做官还是经商,都流行以地域为特征建立一些社团,由同在异乡的同乡人组成。口音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同乡人还有其他共同的习惯,如果是假冒的,就很容易被识别出来。

官员每三年要到京城去向皇帝和吏部述职,去上任以前同样如此。吏部官员对委派出去的官员的相关情况非常熟悉,并且有自己的档案。像陈光蕊被假冒顶替18年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纯粹是没有当过官的人,胡编乱造出来的。

在姜文的《让子弹飞》中,土匪张牧之代替官员去上任,就是电影最大的败笔。张牧之曾经担任过孙中山的卫队军官,他不可能不知道官员上任要带些什么东西。如果果真像电影中说的那样,就算有十条命也不够死的。

在古代历史上,天下都是皇帝一个人的,官员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敢假冒官员是重罪,判死刑是很正常的,就算株连九族也不为过。因此那些真正想做官的人,完全可以花钱去买个官,这样可以堂堂正正的去上任,又何苦去当假冒伪劣产品呢?




从理论上来说冒充官员短期还是可行的,老舍的父亲当时在紫禁城当禁军,出入皇宫的凭证就一个腰牌上面写着“面黄无须”,这腰牌上面没有任何姓名、户籍、职位,只有一个特征。

你说皇宫作为世界上最森严的地方都这样,到民间那些山高皇帝远的地方还能严格到哪里去。

古代官员的身份凭证不算严格,很容易被冒充。

古代的官员基本上都不在本家任职,所谓走马上任就是这个意思,并且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人事档案。

而能证明自己的文件都放在吏部,传递信息基本靠马,来回走一次快则一个月,慢则要半年到一年,所身份这东西验证起来极为不易。

而古代官员到地方任职也就两样东西,委任状和身份证明,这合起来叫“官凭”。

委任状其实就是古代朝廷用来人事变动,身份证明就是身份证,用来证明我就是即将上任的官员。按朝廷正常手续,委任状是由吏部颁发,官员自己一份,吏部存档一份,上面注明了委任者的资料。

这些东西以后就是自己保存,没有有效期限,除非你被罢官了,官印给下一任官员即刻,而你的委任资料就会被吏部注销,你也不在是官场中人。

那么,官凭会被比人冒充走吗?

会的,并且这也不是一两次的事。

崇祯年间,一位被委派去雷州担任知府的官员,在带着家眷赴任的路上,遭到了山贼打劫,官员和他的家人都被杀。

而离奇的是,这批山贼的首领竟然想当官了,然后他就用官员的官凭来到雷州,接替了前任知府,自己有模有样的上任了。

这个山贼慢慢还当上瘾了,一直当了两年的知府,没想到百姓对其评价还不错。直到有天,被杀的官员的儿子来找父亲,发现了这伙山贼的身份。

他到锦衣卫保安,最后锦衣卫安排了宴席,把这伙山贼骗到埋伏好的地点一举抓获,而山贼们也如实交掉了事情的所有经过。

假冒官员需要什么条件。

第一、天下府县虽然很多,但能抢劫官员的地方只能是周边的县,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分的不同,估摸也就1500个县左右。所以,就算山贼的山寨对着城门口,一年估计也劫不了几个官员,如果天天估计要饿死。

第二、说是劫官,但并不简单,古代上任的官员在正式接任前都不是八抬大轿送走的,基本都是起码车,简单点的骑驴带着书童,到地方了再把家眷接过来。因此,正常来讲很多人并不知道马上面的人是什么身份,古人也知道即使走官道也会遇到匪徒,所以都不会鲜衣怒马打扮,如果是这样就等着被抢吧。

第三、做官员起码得识字吧,并且还要对本朝的官制、律法有所了解。你杀掉的那个官员,他要去哪里赴任,是个什么官等等。话说如果有这般能力的劫匪,何必去犯杀头的大罪?

第四、既然冒充了官员,那么再怎么不像也要装。古代官员都是读书人,这些读书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团体。偶尔吟诗作赋、品茶论道什么的都是信手拈来。但一般的山贼哪里懂的这个,一旦有人请你参加饭局立马就露馅。

为什么没法长期冒充。

你就变再怎么冒充也无法完全掌握被杀官员的全部信息。上面说过,官员都有自己的社会关系、宗族关系以及利益群体。

官员金榜题名后为官上任前都有自己的老师,也有同僚等,还有一些宗族亲人投靠你,这是一个非常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靠一个临时被杀而冒充的山贼顶替,怎么可能把原来主人的身份全部摸清?

如果有人问你的恩师是谁?

有亲戚投靠?

家人写信往来?

等等这些问题就没法解决,一旦出现任何纰漏锦衣卫那边就会得到消息。要知道古代的锦衣卫遍布天下,除了刺探周边国家军情外,剩下的都在监控天下官员,他们可不是吃素的。

所以说,古代冒充官员做一阵子跑路是可行的,如果做久了就回露出马脚。有人说唐僧的父亲不就是被杀后,被人冒充还当了很久的地方官吗?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那个杀唐僧亲生父亲的人并非一般的水贼,其中原因大家可看我另一篇问答,有详细解释。




在崇祯年间,明帝国发生了一件非常戏剧化的故事,在通往广东雷州的道路上,一名即将赴任县官的官员被一伙劫匪给拦住了。

当时官员身边带的人并不多,只有几个他的随从手下,都不是善武的料,所以很快就被劫匪们给拿下了。

这群劫匪在翻找官员的随身物品时,无意中看到了他带着的各种身份凭证,一个凭证中写有这个官员的大概信息,其中就包括了这个官员长相、身高的叙述。

在看到这个凭证的叙述时,他们不由看向了自己队伍中的一人,因为关于这名官员的长相体貌叙述实在和自己这位同伴太相似了。

在这个巧合下,他们决定要豁出去干下一件大事,那就是用自己这位和官员身高体貌极为相似的同伴顶替这位官员去上任。

想法产生出来后,他们丝毫也没有手软,当即就把官员和他的随从们给通通杀掉了。

接下来他们就对自己这位同伴进行了改造,给他穿上官员身上所穿的衣服,让他收敛起了以往当土匪时的凶恶,开始装作起了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然后其余土匪则假扮成了官员原本的随从,就这样簇拥着假扮的县官赶往雷州上任了。

在他们来到目的地后,他们凭借着极为高超的演技以及那位官员随身所带的各种真实凭证瞒过了当地官衙里面的人,成功当上了当地的县令。

这位土匪在当地假冒官员期间,他很是热心肠地为当地做下了一系列为民着想的事,他所做出的事情百姓们是看在眼里的,因此他在当地很受百姓们的爱戴。

如果不是那位官员的儿子在不告而来的情况下发现了县令假冒者的身份,并上报给了上头,可能他们还能一直在当地风光下去。

在他们被上头派人拿下之后,当地的百姓们甚至还为他们求过情,可见他们在假冒期间所做出的事情有多么受人爱戴了。

在上面这个历史事件中,虽然那些土匪们假冒官员是带着真实凭证去假冒顶替的,但是从这件事情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审查以及监管力度有多么之低。

如果真有人能接触了解到正规官员的凭证并把它们伪造出来的话,那他们就距离假冒成功接近了一步。

以古代信息传递的缓慢,人们还真不一定能分辨出高仿凭证的真假,不过普通人根本无法接触到这种凭证。

明朝另一个假冒官员的案例

除此之外,明朝还有另一个关于假冒的案例,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个名叫杨春的人给自己伪造了一系列的头衔以及凭证。

在这些身份中,最重要的头衔是戚继光手下的“招兵主任”头衔,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参军把总”、“崔都司委官”等种种一大串的头衔。

他凭借着这些头衔直接来到了一个地方,以征兵的名义在当地征了几百名想要参军的人。

接下来,他对这些人进行了训练,同时也展开了他的勒索,在他各种威胁以及画大饼的诱惑下,那几百人给他奉献了不少的金钱。

不过他最终还是被人们给识破了,在被发现身份后,他赶紧卷款逃跑。

他的事情对朝廷的震动很大,朝廷在得知此事后,当即派人去追拿他,追拿成功后,很快把他的头给砍了。

在以上这种情况中,这个名叫杨春的人并不能制造出与真实凭证相似度很高的凭证,但是他有演技。

他知道自己的凭证会很轻易地被那些相关官员给识破,所以他就尽量避开那些跟官员有关的地方,来到了一些普通百姓中。

凭借着自己精湛的演技以及那些被他下三滥制造出来的凭证,蒙骗了那些什么都不懂的百姓。

在这种普通人无法辨别凭证真假的情况下,演技是唯一的考量。

普通人无法辨认凭证的真假

从上面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得知,古代相关人员对于官员凭证是有一套相关辨认方法的。

如果想骗过这些人员,除非他们拿真的来顶替,或者把这些凭证伪造得跟真的一模一样,要不然休想骗过其他的官员。

当然除了这些能辨认的人员之外,其他更多的人根本区分不出真和假之间的区别。

古代官员们身上的凭证

了解以上这些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官员都有什么凭证,在古代,人们经常使用一种叫做“符”的凭证,这种符一般分为虎符、龟符或者鱼符。

在隋唐时期就非常流行使用鱼符。

隋朝时期的鱼符是木材制造的,而发展到唐朝的时候,鱼符则开始采用起了金属铸造。

鱼符一共有两半,合起来就是一条完整的鱼,其中一半会保留着朝廷内部,另外一半则颁发给即将担任某项官职的官员,以供他们证明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及调动各项相关权力。

唐朝时期的鱼符横截面上有个字,这个字就是“同”。

一半鱼符上有一个凸起来的“同”,在另一半则有一个凹下去的“同”,如果这两个鱼符能合起来,那就证明这个鱼符是真实无误的。

不过这些鱼符更多时候是权力的象征,并不是身份的象征。

一般赴任的时候,他们还要携带等同于委任状的敕牒以及另外一种名叫做告身的书面凭证。

这个告身并不是用纸写的,因为用纸写的非常容易破损,所以古代就采用了异常珍贵的绫罗书写了告身。

一般的告身中会写下这个官员的相关长相特征以及各种个人资料,我们上面所说第一个案例中的土匪,就是通过告身中的体貌特征描写产生出让与这个描述类似的同伙假扮县令的。

所以说这就是古代官员赴任所需要带的凭据,如果古代有人伪造这些委任状以及凭证去假冒官员的话,除非他们伪造得特别真实,要不然他们是很难骗得到当地官员的,只能骗一些辨认不了真假的普罗百姓。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8年)九月,此时大背景是戊戌变法失败,慈禧一怒之下把光绪帝囚禁到了中南海瀛台,光绪成了“囚徒天子”。

就在九月二十日这天,在武汉南昌“悦来”客栈入住了主仆二人,但见这少主30来岁的年纪,长得眉清目秀、风度翩翩。身边跟着的仆人嘴上无须,说话娘娘腔。

当时店主有点纳闷,但并没太在意,于是让二人住下了。



到了晚上店主去送开水,走到门前,听到紧闭房门的屋内有说话声:“皇上早点安歇吧,明天还有事情要做”。

店主心头一惊,蹑手蹑脚走到窗前,弄破窗纸往里偷看,只见仆人跪着帮主人脱鞋,床上锦缎龙凤图案的被子已经铺开,少主手中把玩着一方大印……

店家不敢再往下看了,吓得哆哆嗦嗦几乎不能站立,少主手中把玩的肯定是皇上的玉玺,这东西没人敢冒用,僭越皇家之物要被砍头的。

难道是皇上微服私访?店主仗着胆子进屋放下热水就退了出来。

店主一夜忐忑不安没睡好觉,一大早上报了官府,县令大吃了一惊,“皇上到来没迎接,这要是怪罪下来……



转而一想,“别慌,我找个光绪皇上的画像偷偷比较一下再说”。县令长了个心眼。

到了晚上,县令在店主的带领下偷偷把真人和画像比较了一下,确实很像光绪,然后在厕所里偷看仆人解手,发现仆人果然是个太监。

这下县令心中有数了,到了白天急忙带金银财宝觐见“皇上”。“奴才见驾来迟万望皇上赎罪,”只见皇上不屑的说道:“你退下吧,叫你们的巡抚张之洞速来见朕”。

皇上的意思是说,“小小的县令没资格和我说话,叫张之洞前来觐见”。

县令马上传达了皇上的“圣旨”。张之洞听了先是一愣,心想,光绪被囚禁在瀛台,难道有人帮他逃出来了?”



张之洞果然是个老江湖,经多见广,宠辱不惊。他并没有着急去见光绪。而是派人到京城打探消息。

很快传回了信息,光绪帝仍然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张之洞很快明白了,这个光绪是假冒的。

主仆二人被捉了起来,经过审问,果然是假冒的光绪。

原来假冒光绪的这个年轻人是个戏子,由于长得和光绪相像,经常在戏中饰演光绪皇帝。

有一天他萌生了冒充光绪行骗地方官员的念头。于是出钱雇了宫中一个太监帮他行骗,谁知道第一站就碰上了张之洞?假皇上和太监双双被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皇上都敢有人假冒,官员到很远的地方上任有何凭证证明其身份呢?如果有人冒充或者伪造凭证怎么办呢?

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唐僧的父亲陈光蕊中了状元后,带着怀孕的妻子去远方上任,在中途船上被贼人刘洪所害。

然后刘洪拿着陈光蕊的一些证件上任做了巡抚。还有电影《让子弹飞一会》中有这样的情节,匪首在半路杀了上任的官员,然后自己冒充上任,难道古代冒充官员这么容易吗?

我们来看看古代官员上任都有哪些证件?古代官员上任就凭三样东西——敕牒、告身和官印

【敕牒】就是官府发的委任书,上面盖有吏部的印章,有简单的个人的资料(如图)



【告身】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用来证明自己就是上任的新官(如图)



【官印】是证明你的官职,官职越高,官印越大,权力就更大。每个朝代的官印形状都不同,造型不一,各有特色。(如图)



到了隋唐时,朝廷还颁发了一种叫鱼符的证件,也就是用木头或铜刻成鱼形,上面刻有个人的资料,一分为二,官府保存一半,个人持有一半,上任时两者合对一起则证明是真的,否则是假的。(如图)



武则天称帝后,一度将鱼符改为了龟符,三品以上高官佩戴金龟袋(装龟符所用)于是后人将条件优越的新郎称为金龟婿,其典故便出自于此。(如图)



从以上凭证可以看出,古代冒充官员上任其实并不难,因为凭证上没有照片。这也是为什么贼人刘洪,杀了唐僧的父亲冒充上任,多年为官没被识破的原因。

为了防止冒充官员上任,从五代开始,敕牒上出现了描述官员的岁数、相貌等,但这终究不是照片,且符合描述的人也很多,终究作用不大。朝廷一旦发现有假冒的官员,一经查实,斩立决。

文/秉烛读春秋




朝庭发给他的委任状以及身份凭证,送他上任的得回朝回命,朝庭还会定期复查……




古代官员上任一般要有两个东西作为凭证:一个是吏部颁发的委任状,一个是朝廷发给的“官凭”,也是一种特殊身份证。伪造冒充理论上有,但严酷的刑罚古代让贼大胆儿都望而却步。

一、委任状相当于今天的人事任命文书

吏部在制作任命文书的时候,会制作两份东西,一份有被任命人拿着带去上任,一份由吏部存档,也就是说已经给这个人建立了个人档案。这个档案可不是只记载了他的姓名、籍贯等简单的信息。而是记录了这个人的生平,父亲、祖父、曾祖父等几代人的信息,已经什么时候考取的功名,甚至写过什么出名的作品,参加过什么事件等等。也就是说在任命这个人之前,吏部已经把他的祖宗十八代和过往历史翻了个底朝天了。今天叫政审。

委任状一般用纸质或帛制,上面盖有吏部的专用印章。上面注明了由什么人、什么时间、去什么地方、任什么官职?这份东西到了地方要有地方存档的。吏部这个打印一般无法作假,别说制作的印记复杂了,见过的人都不多。民间想伪造出来一个几乎没什么可能。

二、官凭就是个特殊的身份证,证明你就是委任状上说的这个人。

官凭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现形式。比如战国时期的“虎符”,他就是一种官凭,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时候,就是盗用了虎符。到了唐代,因为李渊的爷爷叫李虎,所以都改为“鱼符”了,宋代叫“腰牌”,明朝叫“牙牌”。形状改了,内容没有变,都是官员的身份证明。上任的官员到了之后,把委任状交给地方,把官凭出示给地方的人事官员核对,严明身份后方可上任。

三、伪造凭证上任的情况历史上也出现过,不过属于典型的“二货”,不但很容易都能被发现,而且冒充朝廷命官的罪名,足以“灭其九族”。

北宋时期有个官二代叫李飞雄,这个人曾经伪造凭证假冒钦差,在官驿中白吃白喝,还带上了一些趋炎附势的驿站小吏(可能有些是临时工),到处招摇撞骗,终于在清水县漏出了马脚,被押送回去,夷了三族。官场中,自有广场的规矩和语言,不是象《西游记》里的强盗都能冒充陈光蕊当了十八年的官。地方官自有在朝中待过的,官员之间的裙带关系相当复杂。冒充这样的事情先别说做起来难度大,光被发现后“诛灭九族”的酷刑都能让正常人都望而却步。

以上共探讨!




古代没有人脸识别,更没有智能科技,要是被冒充了,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被“冒充身份”,这种风险终一个古代都未曾停止过,即便是到了清朝,这种事情都还是有可能发生的,所以当时的文人写的轶事里,经常有这种剧情出现。

统治者们日防夜防,可人心终究难防。

没有极速交通工具的时代里,车马成为最快速的手段,情诗里说这样的时代中,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对于古代官员而言,其实也是一样的,一生,或许只能出“一次”远门,也只能当一次“地方官”。

毕竟像苏轼一样的人,的确太少了。

距离的漫长、交通的不便捷,造成的结果就是信息的极速不对称,往往一个官员被任命走马上任,发出命令的同时,也有一则命令快马加鞭落实到地方,地方的部门就首先知道这号人物的来历。

可来历归来历,却不是相片,若是特征大体不偏差,那么也都会认了,即便是偏差了,也可以解释,譬如在东北被贬到广东当官的官员,一路气候巨变,环境恶劣,受了伤,瘦了或胖了,都是有可能的。

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凭证”。

凭证这个东西,其实说起来并不复杂,主要就是两样,第一乃是流通的“通牒”,第二则是走马上任,获得朝廷下令的“文书”,这种文书会随着官职的高低来盖上相应的章文,最高级的,便是直接带着太监和圣旨,原地颁布。

一般来讲,后者还会被冒认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历史上根本没有什么大人物被冒认,不能说李卫去一趟云南当官之后就不是李卫了,李卫还是那个李卫,因为身边跟着的人,来头实在太大。

说回官员本身,他们的身份的认证,其实也是一个复杂的流程。

古人没有照片,但不妨碍他们多方采集人物的信息,收录入册,首先古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户籍”,姓甚名谁,可能皇帝没有,但是绝大部分人一定会有,这个“户籍”就是一直跟到生命终止为止的。

一个普通人家从小童再到学子,再一步步科举进士,他的“资料”都在户部手里,实时更新,这里面虽然没有说具体到这个人的一日三餐吃了啥,但最起码是表述了他的大致特征,直到他成为朝廷的官员,这些都是记载其中。

这样的制度下,每一动身,就需要当地政府出示“通牒”。

要知道古人也不可以随便在各个地区乱走的,每到一个地方,就要报备,在离开之前,还要请示,通过了才会下放“通牒”,这保证社会的安全秩序,而官员也是如此,只是报备的等级不同罢了。

所以在一些影视剧里,一些查通牒的衙役们会问那些路人一些基本的问题,譬如从哪里来的啊,家里几口人啊,看似无聊,其实就是在加大“筛选”的力度,如果有人是属于“偷渡”,那就会当场抓住。

这一关,就杜绝了绝大部分的“冒充者”。

要知道冒充朝廷命官,这不是什么大胆那么简单的事情,为官者本身就有一种“气质”,这种气质是很难学来的,在这种气质之下去做事情,和没有这种气质,差别是天差地别,最重要的是“身份通牒”,这一样东西是不可能造假的。

当地的官府会首先拿到这个官员的“资料”,再一一“对照”,确定无误了才会喊大人,这个过程是严谨的,在宋朝,有一些地方匪徒较多,凡是县令上任,都有一个“三日”的观察期,就是为了避免是匪徒冒充。

不过这种特殊的情况还是少有的,可能在历史记载极少的秦朝也还会发生,但秦朝乃是“酷吏”之朝,执行力较为严峻,此后的时代少有,而宋朝因为“官员”太多,所以才会有这种现象。

除了身份文碟之外,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委任状”。

所谓“状”,就是一种很严格的文体了,委任状可以说是圣旨之外最重要的东西,关乎着每一个官员的身家性命和前途。

从材料到制作,再到其中的笔迹,都是不可模仿的。

当然啦,有的人也会想到,如果这个官员半道上被匪徒“截胡”了,把委任状拿走了,那岂不是也等于白瞎了吗?

其实古人对于这个问题,考虑得早已经是比较周全了。

对于委任状,不可能只是“一份”,而是“两份”或者多份,委任状上面的内容大意基本是一样的,就是指哪一个地方官府或者是朝廷任命谁为某某官职,但是在细节上有不同。

这些细节上的不同,对照起来,就是“暗号”。

譬如唐朝,节度使制度之下,地方节度使到达地方报道,就会自己带一份皇帝给予的圣旨(委任状),而地方的官员也会提前收到快马加鞭的“委任状”,有一些比较有趣的地方就是,让来报道的节度使,说出自己的某一首诗。

要知道,诗这种东西,除了自己能基本记得以外,很少人会记得,又不是固定的“暗号”,所以不害怕匪徒半路截胡逼问出来,因为这本来就是随机的“命题”,如此一来,可行性极高的配合,就让节度使本人得到很高的“真实性”。

若是连这样匪徒都能“造假”出来,那么想必让谁也发现不了这个匪徒是假的了。

在唐朝之后,每一个朝廷都想出了很多办法来验证官员的真实性,在偏远的西南地区,还会因为一个地方大官员的上任,在沿途的各个官府放置“玉印”。

这位官员的最终任职地中有一份委任的文书,上面盖着玉印,但一开始给予这位官员的玉印,并不是真实的,这位官员需要不断地赶路,到每一个地方官府报道,才能拿到新的玉印,这样就是保证了官员在每一段路中的安全性。

而具体的实施必然是更加地严谨,可别小看古人的智慧,虽然古书的表述仅是寥寥,但古人的各种设计智慧却是高超的,很大程度杜绝了官员被害,被冒充代替的事情,不能说完全消灭,最起码百年也没有几例。

在清朝的时候,就曾记有一位名为“郭世纯”的池州知府在任职的半道上被匪徒所杀,最终取代了身份,当时这位匪徒并不是敲一笔就走,而是有模有样地当着这个知府,只是后来被郭世纯的妻子举报,这才得以真相大白。

不过这件事后来又被“辟谣”说是假的,完全没有这回事,因为在清朝,假冒一个知府太夸张了,光是这个级别的官员,都已经几乎全部见过皇帝,有的时候还要经常面见封疆大吏,总督和巡抚,不是随意冒充就可以的。

最重要的是,冒充一个官员,并且行使他的职能,这件事情的本身也非常“奇幻”,试问一个匪徒,又怎么会有这么强的执政能力呢,所以这件事情“虚构”的可能性是更大的。

而其实在古代,假冒官员获得的“利益”远远比不上这些匪徒去搜刮一番,原因便是刚上任的官员,都是一穷二白的,抢了其实没有意义,若是大户人家那也抢不起,小户人家抢了还要平白背上“命案”,被官府追杀。

后世所能看到的关于一些匪徒冒充官员来牟利的事情,其实大多数都是“轶事”,只是勾起了人的好奇心理,实际上官员们的安全没有那么低,可以获得的好处,也不值得匪徒这样去做。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崇祯年间,一个南京人带着家眷前去雷州担任知府,只不过半道上遭到一伙山贼打劫,官员和家人们都被杀害,随后山贼的首领无意中发现了官员被委任的文牒,居然就带着手下来到雷州,接替了前任知府的位置,做起了雷州知府。

这个知府上任不久,就下了一道奇怪的 命令:禁止南京人进入雷州地界,也不允许百姓接待。

可能天高皇帝远,这个首领居然在雷州连续干了一年多的知府,还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民间评价也很不错。“甚廉干,有治状,雷人相庆得贤太守”,雷州百姓都庆幸得到了一个好官。

但这个官员还有个儿子,当时未随行,因为父亲2年外出赴任,一直未有家信,心存疑虑,就千里迢迢来雷州找父亲,沿途雷州百姓都不敢接待他,他心里就更奇怪了,最后好不容易到了官府,结果发现端坐堂中的知府,知道大事不好,就迅速报告了当地的锦衣卫。

锦衣卫闻讯大惊,就精心安排了一局“鸿门宴”,把这伙山贼骗到一个地点赴宴,随后一网打尽,首领被俘后,交代了事情经过,这些人后来都被押到南京斩首示众。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较为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不过也只限于在太平盛世时管用,一到天灾人祸,天下大乱,乱民四起,户籍制度也形同虚设了。

古代官员外出赴任,在没有照片没有即时通讯的年代,传个消息来回恨不得要个把月,给了作假充足的时间空间机会,而历代朝廷也有相应的法子来应对,虽然不能百分百保证万无一失,但还是能最大限度防止冒充事件的发生。

对于即将赴任的官员,朝廷一般给予他们2个必带的东西,一个是敕牒,一个是告身。

敕牒是朝廷颁发的委任状,盖着吏部大印,作假非常难。官员到任后,首先交出敕牒作为凭证,并将这个敕牒质押在报道的衙门里备案。

告身相当于朝廷出具的身份证明,类似于“兹证明……”,上面写着这个人的身份信息、体貌特征之类,为防止作假和仿制,朝廷安排专门机构进行定制,一般外人不可能仿制。

在唐代,朝廷为官员还配备了“鱼符”,三品及以上官员用黄金制作,三品以下则用银或铜制作。鱼符上刻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及品级等,用以证明身份。

而对于山贼,他们如果想实现“截杀朝廷命官、走上人生巅峰”的梦想,他们只要克服以下几个困难,就能实现这个伟大梦想了。

当然,这个梦想即使实现了,也最多只能娱乐个几个月,时间一长早晚露馅。

首先山贼遇到的问题是“如何找到朝廷命官”?

山贼一般都是穷苦人家出身,为了生计,不得不呼啸山林,为了避免政府的打击,他们一般活动在各个府县的结合部,“三不管”真空地带。

古代一般正常情况下,全国有上千个县,最基层的朝廷命官就是县令,一级级往上,正常情况下,三年一届任期,需进京述职,朝廷根据你的表现来决定是否升迁、调任、留任等。

理论上,山贼即使一年到头等在路边,10年20年也碰不到几个赴任的官员。

然后山贼们得知道遇到的是朝廷命官。

山贼们一般穷苦出身,目不识丁,更不可能了解官员身上带的那些凭证,如果他们能看懂,也不至于沦落为山贼了。

那我们姑且假设一个山贼在打劫之余,还勤奋读书,也恰巧杀了一个朝廷命官,然后就去做官了。

然后你就得学会如何做的像个朝廷命官。

读书人嘛,即使贫寒出身,多少都有家国情怀,举止风雅,无论吟诗作对还是品茶论道都还不错。

这个素养对于山林里的山贼来说实在太难装了,分分钟就被人怀疑,即使当面不说,各种举报的折子已经飞到朝廷或者上级官员那里去了。

作为官员,他的社会关系往往是很复杂的,有同乡的官员、同年的官员、还有老师、同僚等等,日常往来各种书信是不断的,这个关系网,山贼很难应付。

不回书信也就罢了,如果上级官员或者老师来访,你见还是不见?

还有老家的七大姑八大姨的来拜访,如何搞定?

还是过过几个月的官瘾,见好就收,赶紧跑路,不然可就人头不保了。

但即使跑路了,这种事情也早晚被朝廷得知,朝廷一旦下决心把这个丑事给整肃,全国追缉,那山贼也很难逃多久。




在古代,想要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是非常困难的,正史中基本没有出现过这样事情,不过文学作品中却是有发生的。最为人熟知的一个例子就是唐僧的父亲陈光蕊在去任江州知州的路上被人杀死,那人冒名顶替了陈光蕊,不仅夺了他的妻子,还夺了他的官职,过上了陈光蕊的人生。

再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大约就是徐芳的一篇志怪短篇小说《雷州盗记》,也叫做《雷州太守》,这里面讲的故事被很多人当做了正史来看。

在这里大体说一下这则故事:崇祯初年,做过部曹的一个金陵人被任命为雷州太守,然后他带着妻女和随从到雷州去上任,结果在渡过长江的时候遇到了一伙强盗,这些人知道了这名官员的身份后,就将他和他的随从都杀死,只留下了他的妻子和女儿。接下来,这伙强盗做了一件非常大胆的事,那就是从自己人中找了一名最聪明的人来冒充雷州太守,而其余的强盗则扮作随从跟随,于是这群人就浩浩荡荡去了雷州。

到了雷州之后,这个假太守非常能干,并且很廉洁,几个月就把雷州治理的很好,雷州人都争相传诵来了一个好官,他的下属们也都很喜欢他,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和谐和美好。只是,在不久后,这个人就下了一个看似很奇怪的命令,那就是不准接待来自金陵的人,即便是他本人的亲属也不可以违反,否则必然治罪。人们看到他并不徇私,没有人会怀疑他的目的。

但不久之后,原太守的儿子想自己的父母了跑到雷州来看望家人,一到雷州就被当地人告知不能接待他,他非常疑惑,想自己的父亲怎么可能会针对金陵人呢?他心中有些怀疑,就在官府的门口守着,想看一下自己的父亲是怎么了,结果看到的太守并不是自己的父亲,而奇怪的是他的身份竟和自己的父亲是一样的。

他确定自己的父亲遇到了强盗,然后他就联合监司使将太守诓骗来喝酒与他对峙,假太守自然不认识自己这个没见过面的儿子,于是就漏了陷,然后被抓住。其他的强盗趁机跑了很多,只剩下了七八个,一起被押回金陵处斩。

这就是故事的经过,如果单看是一个小说的话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倘若将其看做是一个史实的话,则是经不起考证的。一个强盗能伪装成一个官员而不被发现是非常困难的,他们彼此的际遇不同,过往不同,强盗是怎么到任后开展工作的呢?还有那些强盗都跟着到了雷州做了假太守的随从,他们这是图什么呢?既然这名假太守的官声非常好,说明这些人都没有作恶,老老实实跟着假太守做事。一个人能做到,一伙强盗都如此实在令人称奇。

况且,假太守要如何冒充这名官员呢?官员去赴任的时候是带着敕牒和告身的,他的一切都有记录,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任命说以及该官员的体貌特征,这些是很难作假的。

官员的任命是有严格的程序要走的,唐代杜佑的《通典》中就详细记录了这个过程,即告身的授予制度:首先被授予官职的官员在考察合格后,经由尚书省写好制书,尚书仆射(宰相)点头后交给门下省审查。门下省中的给事中(正五品上)开始进行审议封驳诏敕,有异议的驳回,没有异议的交给黄门侍郎(正四品上)来做进一步的确认,之后交给侍中(宰相职)做最后的审查,门下省确认好好之后就由侍中上报给皇帝。

皇帝御批之后,原件保存,另抄送一份交给尚书省来做告身,而尚书省再交给有关部门进行制作,文官的告身交给吏部来制作,而武官的则由兵部制作,告身上会有“尚书吏部(兵部)告身之印”,凡经手的人员都要盖上大印,这一套程序走下来时非常繁琐的。

告身中的内容包括官员的籍贯、年龄、出身和任命词等,到外地任职的话可能还要写上体貌特征等,告身的用纸和装裱也比较讲究,这些都不是可以伪造的。与告身同时被授予给官员的还有敕牒,到时候官员上任的时候就带着敕牒和告身去。这基本避免了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的可能性。

这里多说几句:虽然官员任命程序是很严格的,实际上卖官鬻爵的情况却是比较常见的,唐中宗时期就没少出现这种情况,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都曾为自己看上的人捞了不少官职,但到了唐玄宗时期,姚崇出任宰相后最大程度遏制了这种情况的发生。不过安史之乱后,甚至唐肃宗时期,政府公然卖官,确实是一件非常让人震惊的事情。

当时唐肃宗初登帝位,首先考虑的就是平叛,但是平叛是需要财力支持的,而国库完全无法支撑庞大的战争,郑叔清和宰相裴冕就怂恿唐肃宗卖官,只要捐出一定数量的钱财,就给一个空白告身,授给官勋邑号等,为了筹钱也是真的豁出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委任状   雷州   太守   光绪   官员   古代   地方   吏部   凭据   知府   县令   匪徒   朝廷   凭证   身份   东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