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糖尿病,直接查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吗?

查糖尿病,直接查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吗?提出这个问题人的心态,可以理解。大多数人其实还是怕麻烦,就像通过查一个血就搞明白,不想做OGTT实验(糖耐量实验)等检查,估计也是怕麻烦。那么,今天张大夫就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1、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现在大家说的糖化血红蛋白其实就是是糖化血红蛋白A1,它的量和血糖浓度呈正相关,一旦血糖升高,这个指标就会被标记,而且在糖化血红蛋白的一生都不能消失。医学界认为糖化血红蛋白A1一般不应该超过6%,超过6%就可能提示你的血糖已经发生了异常。

2、糖化血红蛋白能不能诊断糖尿病?

首先,需要跟大家解释清楚的是糖化血红蛋白能不能诊断糖尿病。说实话,前些年糖化血红蛋白还不能单独诊断糖尿病,但是近年来已经改变了这种认识。

2010年的时候,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将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

随后的多年中,一些国家也逐渐认可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现实。前不久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的一次会议上,经过讨论也正式宣布将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大家翻看新闻,张大夫前面也给大家介绍过。

3、糖化血红蛋白可以代替血糖吗?

糖化血红蛋白既然已经可以用来诊断糖尿病,那就像提问中说的,能不能替代血糖监测呢?应该说,糖化血红蛋白还是不能替代血糖监测的,主要原因在于糖化血红蛋白不能反映短期内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波动情况,或者说糖化血红蛋白反映出来的血糖情况相对比较滞后,很多时候不能作为指导临床治疗的最直接证据。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了,调整血糖还是需要监测普通血糖。

而且即使是糖尿病的诊断,张大夫个人还是认为大家应该结合普通血糖的测量和糖化血红蛋白,通过OGTT实验和糖化血红蛋白两个方面确诊的糖尿病,才让人安心。不然的话,只是通过糖化血红蛋白一个指标,没有普通血糖数据的话,我个人的习惯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

以上就是我对于可不可以通过糖化血红蛋白直接诊断糖尿病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到手机前面的你。大家觉得好,可以转给亲朋好友。




糖尿病的筛查,迫在眉睫,这绝对不是陈医生危言耸听!

给大家列举几组数据:现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率达9.7%,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是高达15.5%,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大概有一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而在这些已经被诊断为糖尿病治疗的患者中,糖尿病的控制状况也很不理想,尤其是以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增加,已成为超重儿童的关键健康问题!

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关注糖尿病势在必行,而在关注糖尿病问题上,我们确实应该先解决糖尿病的诊断问题!

那么题主提到的想查糖尿病,我们直接只查一个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吗?

首先,糖化血红蛋白在我们临床上确实运用特别广泛,尤其是在对糖尿病患者一段时间血糖情况和治疗药物的效果上,有更好的监测作用。

如下图,它主要是通过检测葡糖糖或其他糖与我们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氨基发生一种不可逆的饭菜糖化反应产物来反应我们体内的血糖浓度情况。量越大,代表我们体内的血糖浓度更高!

其次,正常情况下,我们人体的糖化血红蛋白占血红蛋白的3%-6%,当然,不同的实验室及仪器之间的参考值会有略微的差异,大家拿到检查报告后,只需要对应自己报告单后面的参考值进行比较即可判断(如下图)

但不管如何,由于我们人体的红细胞寿命只有120天左右,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只能反应我们近8-12周平均血糖水平。另外,它还不能反映我们瞬间血糖水平及波动情况,更不能反应是否发生过低血糖。这点大家要注意,想检查低血糖,瞬时血糖,不要选择糖化血红蛋白!

最后,回到题目本身,关于应用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问题。毫无疑问,血红蛋白能非常稳定和可靠的反映我们糖尿病患者治疗的预后和所选药物的疗效。

但是目前来说,只有美国糖尿病协会是确定已经讲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诊断糖尿病标准的,当然,WHO也建议一些条件成熟地区可采用这种诊断方法,因此,在我们国家只有一部分采用这种诊断方法,也有一部分地区因条件不成熟并没有采用,这主要是由于缺乏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的标准化,而其中,我们国内只有一部分公司能达到NGSP,这个国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标准化标准!

目前临床上用的最多诊断糖尿病指标还是空腹血糖、随机血糖以及糖耐量实验!

注意,没有尿糖,尿糖不能用于诊断血糖,而糖化血红蛋白更多用于衡量糖尿病控制水平以及有助于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现和预防。

通过糖化血红蛋白值判定血糖控制水平一般方法:

  1. 3.8%~5.8%,血糖控制较好;
  2. 5.8%~7%,血糖控制较理想;
  3. 7%~8%,控制一般;
  4. 8%~9%,控制不理想,要调整和加强,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9%,血糖控制很差,有引发并发症风险!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血糖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产物,普通人群的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在4%-6%,在糖尿病人群中,糖化血红蛋白的值会>6%,有的人甚至会高达9%。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而红细胞的生存的周期为80-120天,因此糖化血红蛋白也有一定的周期性,通常反应的是近2-3月体内血糖的大致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的值比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更能准确反应近三个月血糖的水平,并且不受饮食、胰岛素治疗、运动以及抽血时间的影响。

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正式将Hb A1c≥6.5%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

但是由于各国Hb A1c检测技术标准的不同及全球各地区种族的差异,我国目前还没有将Hb A1c6.5%纳入诊断标准,但是目前我国的医学研究者正在寻找适合我们人种范围内可以诊断糖尿病的最佳糖化血红蛋白的临界值,应该在未来的糖尿病更新指南中会更新诊断的内容。

目前筛查是否有糖尿病的方式有空腹血糖筛查、随机血糖筛查,但是不论是空腹血糖或者随机血糖水平正常,仍然有部分人被漏诊。因此虽然目前糖化血红蛋白并没有直接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血糖的异常,我们就需要进一步去明确是否有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在我国还不能诊断糖尿病,但高度提示糖尿病可能。但是,糖化血红蛋白不高并不能排除糖尿病。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糖化血红蛋白仅仅反映的是最近2~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而不能反映实时血糖。血糖血液中是不断平衡变化的,可能存在一段时间高,一段时间低。因此,将2~3个月血糖平均可能会出现糖化血红蛋白正常的现象,仅仅依靠糖化血红蛋白则可能出现误诊。

目前诊断糖尿病主要依靠空腹血糖、随机血糖和服糖(75g)后2小时血糖。

如果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减轻等症状且空腹血糖≥7.0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或服糖(75g)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如果仅有上述血糖指标达到标准而没有任何症状,需改日再次复查血糖加以确诊。

国外已将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我国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方法差别较大,目前仍然没有纳入诊断标准。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

我是浩洋医生,专注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慢性病管理,健康科普。

欢迎关注“浩洋医生谈健康”,了解更多医学知识。




谢邀!查糖尿病的话可以直接查糖化血红蛋白,但是也需要继续监测实际它的指标变化,明白其中的原理之后就能够明白具体的情况。

首先糖化血红蛋白它的意义是,对于近三个月左右的血糖有一个总体的数值变化,取其平均数,是反映这样一个指标。也就是说它是一个长期的指标变化形态。但是每个人在短期的时候,血糖控制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在这一天之内会经历忽高忽低的状态,也会经历比较平稳的状态。所以用三个月才出现的一个指标去评价当天的血糖情况是不准确的。

其次测量血糖而且要多次测量血糖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能够及时的发现病情的变化,血糖变化,尤其是低血糖,这个是非常容易产生异常的情况的。低血糖的话,人体就会呈现出一种非常虚的状态,比如说出虚汗,全身无力,心跳加速等等,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发现的时候,那么很容易因为低血糖而造成人的死亡。同样如果极高的血糖也会造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造成一切的临床变化,严重的话也会引起死亡。而这些的变化它并不是说是一个慢性的长期的变化,有的时候它是非常短暂的变化。

而这些短暂的变化,如果没有及时的发现的话,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最终有可能就会引起人的残疾甚至是死亡。

所以对于血糖的测量,势必他会是一个既短暂而又长期的任务。

最后大家就一定要明白,控制血糖是自己的事儿,你的血糖再高再低,对于你自身的影响是肯定的,对于其他人则丝毫没有任何的影响,所以你只有把这个当成自己的事去看待那么,这样你才会真正的去重视去明确。

确实有很多情况下血糖的忽高忽低,很多人都没有特殊的反应,但是这些他往往都是潜移默化的变化过程,你难道真的等某一天血糖控制系统完全崩溃的时候,你才引起重视吗?真正等一天糖尿病的并发症出现了之后,你才会觉得这个病的可怕吗?在临床当中真的非常见到,因为糖尿病而引起的足部溃疡,经久不愈,合而产生截肢的病人,也经常遇见糖尿病,后期视力下降,眼睛看不见变成瞎子的那种情况。

所以为了自身的健康着想,建议大家真正的要把血糖的监测落到实处,不仅仅要查糖化血红蛋白,也要定期的规律的检查自身的普通血糖。苦口婆心的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是为了你们自己着想,作为大夫我自身而言,没有高血压没有糖尿病,但是为什么还是要写这么多文章,其实就是为了你们自己的身体健康。加油,疾病都是在自己身上,痛苦也都是在自己身上争取,我们明白的这些原理把痛苦减到最低,真真正正的为自己做一点事情吧!

如果大家有任何的问题可以私信我,虽然不能够在这上面看病,但是可以给你一个相对比较正确的建议。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我,带你了解真实的神经外科(脑外科)世界。




营养师小糖来为大家解答。

要确诊糖尿病,目前是以空腹血糖的测定值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测定值为准的,空腹血糖>7.0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11.1,就可以初步确诊是糖尿病,如果还伴随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的症状就可以确诊了。当然一次的检验结果并不能确诊,建议后期再找个时间复查,如果测出来的结果一致,就可以确诊了。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值反应的是过去3个月内的血糖整体水平,且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干扰不大。当糖化值高于6.5%的时候,可以初步判断是糖尿病。国外已经将糖化值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之一,但国内由于监测手段、仪器等诸多因素,暂时还未把糖化作为诊断标准。不过,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值,是医生评估糖尿病人是否需要药物治疗的一个重要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不等同于血糖值,但却能够反映出血糖值的一个平均水平。大家如果测定了糖化值,则可以根据下表大致估算出自己的血糖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对应表

一般建议,糖尿病患者每3-6个月监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最好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并发症的风险。相应的,糖化值如果在8.0%以上,就代表上一阶段内的血糖控制不理想。

希望小糖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糖尿病百科知识欢迎来找小糖解答!




【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

  • 是不是得了糖尿病,查个糖化血红蛋白就知道了,只要平均血糖不高就没问题;
  • 血糖控制的好不好,只要看看糖化血红蛋白高不高就行了,血糖随时都在变,平均血糖达标了就可以了。

这样的说法,您听到过吗?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糖化血红蛋确实是表示一段时间以来血糖平均水平的一项指标,是血液中的葡萄糖与红细胞上的血红蛋白结合后的产物,由于这种结合是永久性的,只会随着红细胞的死亡而消失,而红细胞的寿命大约是120天,因此这种物质一旦产生就会持续存在3个多月,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应3个月来血糖的平均水平。

但也正是由于两者结合后的不可逆性,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血糖较高时,与较多的血红蛋白相结合,此时检测出的糖化血红蛋白值便处于较高水平;但在这种结合发生后,如果血糖降低了很多,甚至发生了低血糖,因为已经有较多的糖化血红蛋白产生,反映出的仍然是较高血糖的状态,从而掩盖了低血糖的发生。

而糖尿病的发生有一个逐渐进展的过程,且在血糖异常的早期,低血糖发生的机率会更多,因此我国目前没有把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筛查与诊断的指标,只是作为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的监测来使用,正常值是小于6.5%。

因此,糖化血红蛋白虽然能反映一段时间血糖的平均水平,但却不能映这段时间以来血糖的波动变化情况,而糖尿病人或是血糖发生异常的人,由于自身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障碍,不能稳定地分泌胰岛素,往往造成血糖的上下波动,如果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就可能错过了发现血糖波动,特别是低血糖发生的机会。

总之,对糖尿病的筛查与诊断,目前仍然需要检测空腹血糖与餐后2小时血糖,诊断标准为:

  • 正常血糖:空腹血糖3.9-6.1mmol/L及餐后2小时血糖4.4-7.8mmol/L

  •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6.1-7.0mmol/L及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

  • 糖尿病: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及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患者的必查项目,但糖化血红蛋白既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也无法反映空腹或餐后2小时血糖的具体数值,它的价值在于体现近3月血糖的整体控制情况。因此,若以筛查或诊断糖尿病为目的,初筛需测空腹与餐后2小时血糖,诊断需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糖化血红蛋白具有受血糖波动影响小、参考价值高的特征与优势。部分朋友可能会问:糖化血红蛋白与指尖血糖有何区别?指尖血糖多测量空腹与餐后2小时血糖,为瞬时血糖,受饮食、降糖药物、运动等因素影响大,对测量时间要求严格,空腹血糖要求禁食8-10小时后、使用降糖药前测量,正常范围为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要求进食第一口食物后2小时测量,正常范围为4.4-7.8mmol/L,否则将增加测量误差,影响其参考价值。糖化血红蛋白由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稳定性较好,主要反应近8-12周的血糖平均水平,其高低与测量前是否进食、是否使用降糖药关系不大,其正常范围为4.0%-6.0%,但有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将增加测量误差。

糖化血红蛋白的主要作用为制定、调整降糖方案。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决定了糖尿病患者的起始治疗方案,若糖化血红蛋白大于9.0%,说明当前平均血糖水平为11.8mmol/L,不仅易诱发挺拔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状态等疾病并发症,还可能增加对胰岛细胞的损害,加速2行糖尿病的进展,应立即启动胰岛素降血糖,经过2周-3月的治疗,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后,再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若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幅度不大,无显著高血糖与高血糖症状时,首选生活方式干预降血糖,以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为控糖目标;控糖失败后应启动药物降糖,根据能否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mmol/L,依次增加降糖药种类,从一种逐渐增加至三种,口服药使用三月后若糖化血红蛋白依然不能控制在7.0%以下,应启动胰岛素降血糖。

综上,初筛糖尿病应测空腹与餐后2小时血糖,诊断糖尿病需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主要反应测量前8-12周的血糖平均水平,主要用于制定、调整降糖方案。不建议筛查糖尿病时直接查糖化血红蛋白,当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异常时,开始测量糖化血红蛋白。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我国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就可以诊断糖尿病。如果有糖尿病的症状,比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两次查随机血糖超过11.1mmol/L也可以诊断糖尿病。糖尿病的空腹血糖要求前一天晚上进食后不要再加餐,空腹8到10小时进行检查。

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进行糖基化的产物,代表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我国目前尚没有把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虽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贾伟平教授经多次临床研究认定中国人的糖化血红蛋白位点为6.5%,可以作为中国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一直未被写入教科书中和诊断学中。所以目前诊断仍以血糖为准。

空腹、餐后、随机或者葡萄糖耐量试验等等均以血糖作为诊断标准。而且血糖诊断简单方便,价格低廉,社区医院均可进行。所以检测血糖即可诊断。但如果确诊,建议每3个月进行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来观察血糖的人控制情况。

了解更多糖尿病知识,请关注我!







糖尿病是一组由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根据糖尿病的诊疗指南,目前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是空腹血糖、随机血糖和糖耐量试验后2小时血糖,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平均血糖水平,在2011年WHO就建议在条件具备的国家和地区采用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诊断切点为≥6.5%,但由于我国各地区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差别较大,尚未能统一诊断标准,所以国内目前仍较多作为在确诊糖尿病后作为评估降糖效果的指标。

如何诊断糖尿病?

根据目前我国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可以分为以下三条:(1)具有典型糖尿病症状(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且随机血糖≥11.1mmol/L;(2)在上面基础上合并空腹血糖≥7.0mmol/L;(3)无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但在不同时间测定的连续2次糖耐量试验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的结合产物,可以反映测定前120天的平均血糖水平,一般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应≤7.0%,因为其水平的降低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以及神经病变的减少密切相关。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评估降糖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建议在开始降糖治疗时每3个月检测一次,达标后可每3-6个月检测一次。

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中的作用

虽然该指标目前暂时不能用来诊断糖尿病,但其在糖尿病防治过程中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除了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以外,还可以作为评估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策略的重要指标。对于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如果糖化血红蛋白>9.0%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伴有明显高血糖症状时,可直接启动胰岛素的短期强化治疗。如果糖尿病患者经≥2种口服降糖药物最大剂量联合治疗3个月以上糖化血红蛋白仍>9.0%,也应该启动胰岛素强化治疗。胰岛素强化治疗目的是更好地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过早出现,并保护受损的胰岛细胞,使胰岛细胞功能得到改善。

要查糖尿病,目前最好的方法是按照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流程进行,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在启动降糖治疗后就应该结合糖化血红蛋白来评估治疗效果或启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血红蛋白   糖尿病   胰岛   低血糖   红细胞   胰岛素   并发症   血糖   糖尿病患者   测量   指标   水平   小时   情况   建议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