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老人帮忙照看孩子,如何避免两代人之间的育儿分歧?

说句实话,不太赞同让老人帮忙照看孩子。首先,育儿观念会不同。其次,给老人解放,让他们过他们自己的生活吧。

如果实在没办法,确实需要老人来帮忙,那么谨记一句话就好,谁干事谁说话!

老人和父母基本都会有育儿分歧的,这个时候你若是请了老人来带,而你自己又没什么时间去实施管理,那么就听老人的。当然,你可以跟老人好好沟通,告诉他这件事你可能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孩子这样带可能会更科学。

注意你的态度,态度好,老人一般都会尊重并且注意用到你的方式方法。注意多孝敬老人,家和万事兴,有这么一个态度,老人一开心肯定什么都依你。




请老人帮忙照看孩子,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既然你想让老人带孩子说明,整体上还是能让你放心的,只是有一些细节问题可能会有分歧,但是既然交给老人,那么老人怎么带,是她的权利。而老人的智慧也是需要尊重的。一般不能和老人起什么冲突。

第二,如果她对孩子的照顾出了一些问题,要看这个问题是不是触及底线,如果是一些饮食习惯问题,那么即使你工作还是希望多付出时间在孩子的身上,在家的时间多给孩子做一些食物,孩子吃的很好,老人也看在眼里,这样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有些老人对吃饭没有那么多的想法,你如果做了孩子吃的很好,她会效仿你的。

如果是一些生活习惯问题,那么就要和老人沟通,告诉她不好的习惯引起的一些后果,当然不要带着情绪去说,讲明白是不是另一种方式会更好。

第三,带着老人一起学习育儿知识,有些时候父母说的老人不听,但是权威专家说的他们会比较信服。

第四,不能姥姥姥爷和爷爷奶奶同时带孩子,因为,一遍护女儿,一边护儿子,在生活中很容易出现分歧。

第五,老公在中间要发挥作用,毕竟儿子还是比儿媳好沟通一些。

最后,其实还是还是自己带比较好,如果确实没时间,那空闲的时间尽量都要自己和孩子多接触,多为孩子做一些事。




很多家庭在管教孩子方面,因为教育观念和养育方式的不同,存在着各种困惑,为了家庭的和睦尽可能避免一些分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

1.分工明确。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冲突。老人觉得自己是过来人,有经验,就会按照自己的方法来,而做为新手妈妈,也会通过学习育儿知识来养育孩子。观点的不一致导致各种问题出现。为了避免冲突,做好分工,孩子的哪方面老人可以负责,哪方面父母来负责等。

2.保持良好的亲密关系。老人带孩子很辛苦,自己的老年生活因为孙子的到来被打乱,当然很多老人也乐于帮忙享受天伦之乐。做为小辈,要经常的关心老人,了解老人的需求并给予关注。良好的关系有助于日后的沟通。

3.建立平等沟通。沟通是避免冲突的最好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沟通要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接纳彼此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模式,彼此提出自己的见解,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案。关注解决问题。




1、尊重老人。老人牺牲晚年时光,来帮子女带孩子,子女应该感谢老人,而不是以一种理所应当的姿态。老人得到尊重,才能有更好的沟通。

2、得过且过。两代人生活在一起,生活观念肯定有很多不同,所以没有原则性的问题,不要上纲上线。老年人虽然带孩子有很多坏习惯,但是只要不涉及到原则性的问题,不要老是指责老年人。总是被指责,老人肯定情绪上有影响。

3、原则性问题坚持。如果遇到自己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这时候要坚持,表明立场,但是要有方法,有技巧,让家人知道你的底线。

4、老人以家务为主。老人以做家务为主,父母以教育孩子为主。老人帮忙才算是真的帮忙,而才会较少的干预育儿。





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在孩子三岁前亲自陪伴他长大,参与他的每个第一次,记录下他人生的每一个第一步。可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为了给他一个更有保障的未来,我只好在他一周岁后重返职场。不得不请婆婆来帮我照看孩子。于是关于两代人,传统育儿与科学育儿的观念开始碰撞。


婆婆刚来时,我们很多的观念不同,如案一:宝宝的饭要少油少盐不放任何调料,每次我都给单做。他奶奶来了后就让他跟着大人吃,说孩子饭不好吃不香孩子吃的少。案二:宝宝最近不爱喝水,婆婆就给水里加糖让喝。原来我只给他喝白开水。案三:让宝宝不管在家还是在外面都穿开裆裤。等等一些我不认可的育儿观念。刚开始我会直接反对,会和婆婆理论。这样的结果只有不欢而散,婆婆嫌我事多,我怨她不会带孩子,弄得大家心里都不高兴。在不停的碰撞,磨合中,渐渐的我察觉了如何和婆婆更好的一起带孩子。虽然做的不是很好,可在这改变中,我们都受益匪浅。


第一,尊重长辈。很简单的四个字,可真的做起来却不容易,特别是对婆婆。自古婆媳之间的矛盾就诸多,本来没有任何关系的两个女人,却因为一个男人成为一家人。一个觉得我幸幸苦苦养大的儿子就这样被人拐走了心里不舒服的,一个又因为最在乎的人还要分爱让自己不舒服。这就是婆媳不和的导火线,再加上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到最后就只有不和了,可为了孩子,两个女人又不得不妥协,这个时候我们做晚辈要先学会低头,从心里感谢婆婆能在悠闲的晚年生活中给我们带孩子(孩子是我们自己的,谁都没有义务给我们带孩子,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只要婆婆给带,那就先感谢吧)学会尊重婆婆这就是第一步。

第二:学会先理后兵。由于我们白天都在上班,婆婆带孩子的很多过程我们都不清楚,这个时候,不管对错,我们要先了解整个过程,判断是否合适,这样我们才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第三:多多沟通,学会认可。只有相互多了解,多学习彼此好的育儿方式,这样才能长时间的和平相处。就如我让宝宝吃清淡点,给他单做。婆婆嫌麻烦不好吃。这个时候我就要告诉她为什么,只有你有条有理的好好去沟通我想只要为了孩子好,大多数老人都会接受的。只有彼此认可才能达到好的目的。如我婆婆爱给孩子唱民谣,不管她唱的如何,我觉得这是好的东西,传承给我们下一代我就很认可。人人都一样,只有我们做的得到别人认可,我们才会高兴和幸福。当你决定要让婆婆给你带孩子时,你要认可,当她给你养儿育儿时,你要认可,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在今后心里不舒服。

这都是我在和婆婆一起育儿道路上得到的经验总结,我自己是深有感触,虽然不是很完美,但还是希望大家能有所感悟。




请老人帮忙带孩子,这是目前很多家庭的现状,因为父母忙于工作,不得已必须让老人带孩子。

老人因为所处年代、教育方式等各方面和年轻一代存在着差别,所以经常会因为带孩子的事而和年轻人出现分歧。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分歧:

一是在带孩子方面,自己占主导地位。老人带孩子的时候,比方说是双方都在上班,如果自己有时间的情况下,就尽量自己带,这样有利于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建立良好的感情。

二是告诉老人,孩子是你们的孩子,你们要用自己的方法教育孩子。注意和老人亲自沟通,比方说当孩子不吃饭的时候,爷爷奶奶跑去喂饭,这个时候你可以就这件事告诉老人喂饭的危害,提醒老人不要这样做,多吧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彼此之间多沟通。




大家好,我是烟火气儿,认识的人呢喜欢叫我皮皮妈妈,嗯,当然也包括一堆还穿拉拉裤的小萌豆。偶有当反面典型去偷偷扒幼儿园的栅栏,总被里面个别眼尖的小家伙发现,然后一帮孩子奶声奶气大叫皮皮妈妈,老母亲那个尬呦。

对,没错,我是北京一名全职宝妈,独自带娃四年。要么是咱老诚,要么是咱长的太接地气了,反正总能潜入小区各种带娃团队,包括奶奶姥姥团,妈妈团。游走于各类带娃趣事,家长里短,奇闻八卦中。

这中间听的最多的是带娃矛盾,由此引起的婆媳矛盾,翁婿纠纷,当然也有睿智的老人,把娃带的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家庭关系呢也和谐友爱,看得老母亲我一个羡慕嫉妒恨啊。

家庭矛盾,看似琐碎,可听之任之,长期积压也有可能会甚至会导致家庭决裂,妻离子散。所以,该重视的咱也得重视,该避免的也得避免。

既然现代生活压力巨大,老人带娃无法避免,一家三代,如何减少矛盾,避免采坑呢。这里,烟火气儿就给您这唠叨几句,您看有没有几分理儿。

婆媳关系,翁婿矛盾,终其因无非是,两代人生活观念,育儿理念的剧烈冲突碰撞。在这里咱们剖析下常见的坑,能绕您就绕过去,绕不过去呢您就填平了。

第一、和父母生活不便,自己带娃。

姐妹儿,认清现实吧。带娃真的很累诶,前三年远离你熟悉的社交圈不说,锅碗瓢盆,柴米油盐可能逼得你分分钟暴走。

那请育婴嫂,那你想明白了,一个月八千工资供着,您还得一顿三餐伺候,说到底还得再拖家里一个人陪驾。给他人工资供人吃喝,还不如给自家父母,好歹对咱娃是真心实意的好,您说是不是。

如果家中有父母,他又身体健康,愿意帮您带娃,咱就我弥陀佛,谢天谢地。矛盾算个啥,见招拆招呗。

第二、生活方式。

1、家庭聚餐。

年轻父母比较随意,不是很重视团圆吃饭,可能外卖,一顿KFC对付一口的事儿,又或者减肥不吃晚餐。老爸老妈辛苦了一天,眼巴巴等着小两口回来,忙了几个小时,可口饭菜无人问津。

试想一下,心里多么拔凉拔凉。我曾听某个爷爷讲,他做饭刷碗谁也不用碰,只要周末一家子周末能聚一起吃个便饭,累他也高兴。反正我听了当时有点点心酸。

我们是忙,上班天蒙蒙亮就起床,晚上披星戴月回来。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减少了陪伴,不仅是父母还有孩子。

每周哪怕一天,全心陪陪娃,陪陪父母,放下手机,听他们讲讲萌娃一天的趣事,给他们谈谈你一周开心的事。就这样,就算是对他们背井离乡,算对他们抛弃晚年安逸生活的一个小小补偿吧。

2、家庭卫生。

这点农村父母出问题的多,擦脸的,擦口水的,擦屁股的,傻傻分不清,更有甚者图方便,随手有用宝宝专用毛巾擦洗手池,大小便忘冲厕所,以此种种。

这里提议,宝宝的东西能简化的简化,简化不了的,就标注用途放在指定位置。宝贝的日常护理工作一定反复反复的给父母讲明白,要有耐心。想想咱刚出生那会爸妈是怎么照顾自己的,咱是不是也得对他们保持耐心。

3、孝敬。

有了小的,不由自主老的就被忽略了。聪明的儿媳或女婿儿,一定会讨好老人。

甭管老人家是不是有钱,有退休金,一定要给父母偶尔买件他平时舍不得外套或者鞋或首饰,总来说,偷偷观察他们习惯爱好,时不时给个小惊喜。

我见过婆婆秀儿媳给买的外套,姥姥秀女婿给买的滋补品,嘴里说不要,太贵,可那脸的洋洋自得出卖了她们。看着老人家开心,我也乐得配合。老小孩嘛。

第三、婴幼儿喂养陪育方式。

1、喂养。这里提倡宝妈们母乳喂养,能坚持到多久就多久,有电动吸乳器,有冰箱,即使全职宝妈也很方便。一岁半以后,奶粉成为主力军,调配方式应该是以年轻父母科学养育为主。这点真不可妥协。

2、年轻父母主导喂养教育方式。这点希望知乎的阿姨们能体谅,孩子毕竟小年轻的,他们该负责的也得负责。所谓的亲子关系也是在养育磨合之中培养出来的。

3、早教。 这点不仅需要根据家庭条件量入为出,更要考虑姥姥或奶奶带娃接送问题。我有见四岁宝妈们在朋友圈感慨,早教课总算 用完了,我儿子同学早教课到现在还没上完,目前只是为了用完课时有空就去刷活动课。问其效果,觉得也就一般般吧,有么,也许,一万多的早教课也就那样。宝宝早会爬两天,早走两天有差别吗?循序渐进,根据娃们成长情况自然发育不好吗? 我见有爷爷奶奶十一个月扶着娃歪歪扭扭的走路。到现在那孩子三岁了,摔倒了自己都爬不起来。爬行,走路这问题,希望咱们爸妈们得重视,前往别急于求成。做爸妈的就得有耐心,牵着蜗牛慢慢走路。 这点,鸡娃啥子嘛!

第四、婴幼儿的朋友圈。

姥姥奶奶遛娃,有时候保护欲过旺,但凡有点磕碰,就心疼的要死,宝妈们见老人家往往退避三舍。

熟不知,小时候的摔跤是为了长大后的不摔跤。

鼓励娃们自己站起来,鼓励娃们勇敢点和小伙伴们一起耍,鼓励他们交到自己的小伙伴,有自己的朋友圈。

这能让萌娃们更喜欢户外活动,无论从锻炼身体,还是提高他们小小的社交人际关系,还是将来上幼儿园,有熟识小伙伴能减少分离焦虑症上来说,都是好事。咱作为子女的要鼓励姥姥或者奶奶多与带娃的家长们沟通交流,遛娃时让孩子们一起晒晒太阳,玩玩泥巴,说起来,以后也有个发小不是!此外还有个隐形的好处,遇到开明的妈妈带娃,多少能开导您家老人。O(∩_∩)O哈哈~

好了,我是烟火气儿,今天就分享到这儿。些许经验,希望能在您育儿路上家庭和谐方面贡献上那么一丢丢启发。




很多朋友有了宝宝之后,不想丢掉工作,而选择坚守职场,这就不得不动用家里老人,请老人帮忙照看孩子。老人和年轻人的好多育儿观念不一样,这也是人之常情,当多年后年轻人成为老人的话,也有很大的可能与自己的孩子育儿理念不一致。那么,如何避免两代人的育儿分歧,既不伤彼此的感情,又能把宝宝照顾好呢?

(一)一定要尊重老人,最好的状态是彼此尊重。老人把你养活大,没有义务再去养大你的孩子,得先有这样的认知。我家两个宝宝都是婆婆帮忙带大的,很感激我婆婆。当初大宝的时候,工作调动到了我妈妈家那边,但是我妈不想帮我带孩子,后来我找到保姆了,她又让把保姆费给她,她帮我带孩子,以免邻居们看笑话。这件事成了我心中的刺,但是后来想想,老人能帮我带孩子是我的福分,不想帮我带是她的本分,她没有那个义务。也许是受农村传宗接代观念的影响,我母亲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带大了她的孙女孙子,对于带外孙,她认为是孩子奶奶的孙男嫡女,那是孩子奶奶的事情。不管如何,孩子总归是渐渐长大了,一切都还好。

(二)在尊重的前提下,做好有效沟通。老人的观念很多和年轻人的不一样,比如宝宝吃辅食用料理机打碎,老人觉得啰嗦没必要,干脆自己嚼喂宝宝。这个一定得跟老人讲清楚,或者拿出书或网络上的说法让老人看。相信大部分老人都是通情达理的,都会为宝宝考虑。必要时刻,宝爸或者宝妈和宝宝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沟通。有血缘关系的双方沟通起来容易些,而且不容易上升到家庭矛盾。

(三)遇到原则性的问题,和善而坚定地坚持。比如过分溺爱,或者什么事情都帮宝宝代办。首先要尊重老人,肯定老人对家庭对照顾宝宝做出的贡献,其次注意平时多给老人买些衣服和营养品,老人嘴上说花钱但是心里一定还是高兴的。平时和老人的关系好了,最后有事情的时候针对事情,千万不要人身攻击,这样问题很容易化解。而且,宝宝成长更需要的是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说到底,育儿分歧,很大程度上其实还是考验到的婆媳关系,夫妻关系,母女关系。愿大家都有良好的各种关系,在育儿路上见招拆招,一路坦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分歧   老人   孩子   婆媳   姥姥   婆婆   奶奶   矛盾   观念   父母   妈妈   关系   宝宝   方式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