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本地人如此精明,为什么却很少有人创业?

讲个真事儿。女同事,姓张,上海人,祖籍连云港,爷爷辈来到的上海,1988年生,人高马大,住在新闸路一条大弄堂里,未婚,和浦东北蔡的男友同居多年。

此女形象气质佳,大个子,惹人喜爱,梨型身材,还常扎丸子头,喜欢跑步,常穿一条紧身跑裤搭配耐克拉链外套。

尽管如此,公司仍有不少年轻小伙不少人喜欢她,除了我。据说她和浦东男友相识于写字楼电梯,天长日久,一回生,二回熟,互生好感了。

男的家在浦东北蔡,拆迁后分房多套,张同事家住在浦西弄堂,至今未见动迁,久居弄堂30年,几年前两人相识,现他们住在浦东一套房子内,婚期已定,未见幸福,幸福已敲门。

男人在我们写字楼一家公司做会计,张同事在我们公司做数据统计,两个人缘份根据八卦的女同事们说,他们确实相识于乘坐电梯的过程中。

后来看到,他二人很是般配,男的精明,女的颜值高,但从未有创业的打算,而且男方每天开着自己的宝马车上下班,出现在写字楼下很是拉风。

张同事每次下班,她的男友都把车挺好了,车门一开,张同事手拎着单肩包,人进去,一出偶像剧的甜腻风就这样上演了,看得人很酸。

由此可见,他们根本不缺钱,而上海本土人士,特别容易出财会专业人才,以及外语类人才,如果你细心的话,肯定能发现这一点。

以上是简单的身边事情叙述!回归正题。

进入2022年,到今天为止,我在上海生活了17年。正如题主所述,毋庸置疑,上海本地人确实够聪明,头脑反应迅捷,普遍言语表达流畅,让人印象深刻!

但如此精明的本地人,却鲜少创业,个中原因如下:

上海开埠将近200年,也繁荣了将近200年,已经彻底形成了稳定的职员文化!本土人士,本地有恒产,也有恒心,富可敌国的没有,但普天同庆,资产均衡,有了安居,有了乐业!而乐业,在上海,则是职员文化。

1990年代,上海黄浦区黄河路美食街出来一个上海本土首富,但那是不安份,是穷则思变,但是现在,你看看,上海本土籍职员文化更加浓厚,本地子女留学一大堆,也不会在创业之路上搞得自己头破血流。

他们宁愿每天打卡网红,也不会让自己弄得江湖风尘。创业,一定是不安于内心的骚动,更是面对经济窘迫后放手一搏的实际行动,是人生的不得已,是拼了命的咬牙切齿。

但是在上海这样的大环境下,有恒产的较多,有安稳之心的也多,何必费尽心血的折腾呢?

折腾,也要有折腾的心气儿才对,但固定资产相对不错的上海,则天生没有私人创业的语境和环境。

比聪明更让人赞同的是,90%以上的上海人富有契约精神,什么是契约精神?简单的比较接地气的说法,按规矩办事。

上海本地人不会头脑发热,很理性,不会过度感情用事,契约精神更简单的解说,就是上海本地大多数人在金钱往来上,彼此之间 ,我不占你的便宜,你也别占我的便宜,少了不行,多了不要,一水的清清爽爽!

这样的契约思维,你也可以认为是小家子气,但这就是时代的文明,是市井文化的升华,这样的气度可能不会创业,因为创业必有失去,本土人是不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的,一定会在精明的快速的反应中止损!当然这也会制约创业的萌发!

作为一个在上海生活17年的人,我想继续来浅薄的回答一下,这17年,我几乎没有离开过上海,我几乎每天都要从浦东穿越到浦西,甚至比85%以上的上海人待在上海的时间还要长。

凡是在上海待久的人,先前有份工作,趋于稳定,自己感觉差不多,在离开后无不对此唏嘘,因为回到自己熟悉的老家环境,一定会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深度对比,事后还会和曾经待过的城市进行比较,几乎在这个城市有正常收入的,然后离开的,几乎没有不唏嘘的。

1843年底,上海正式开埠,从这个节点开始,上海这个江浙交汇的地方繁荣了将近200年,它夹在人文荟萃的苏浙之间,即便没有高山,也有长江一路奔腾,没有高山,人不闭塞,拥有长河,可直达广阔的太平洋。

至今,上海仍是远东和国内第一大城市,如果一个地方持续繁荣,本地人就不会穷则思变,在繁华的浦江之滨,就会自发形成一种职员文化,故凡是在上海待得够久的人,都有一种群体认识:在上海,有钱的,都是外地人!

的的确确,本土人士,只要是在私企上班的,80%以上都在为外地老板打工,他们安于这样的工作业态,而这些能在上海创业的老板,也都是人群中的佼佼者。

但是即便如此,这些资产过亿的人生成功的老板,在内心的最深处还是想洗白自己,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本地人,这话不是吹嘘,很多老板在这个城市打下的一片天地,在思维上、甚至是语言表达风格上还是会和本地土著话靠拢。

当然也有很多有个性的老板在这个城市打拼成功后,也有另外人生觉悟,自己的公司在人事招聘上不想招聘本土籍人士,因为他们把上海本土的和背井离乡远道来上海的,进行比较,上海本土人士一旦招聘进来,更有法律和人权意识,动不动给你上一课。

但是在现有条件下,不招聘本土籍贯的公司,则会丧失很多本土资源,也会在本土语境上丧失优势,而成功的老板都有两把刷子,在用人制度上也会有开放性,只要人才,来者不拒,当然也会吸纳上海本土人士,不然在上海创业成功的外地老板,也站不稳脚跟,在上海具体注册地也不会招当地主管部门待见。

本地人也有创业的,比如盛大网络的陈天桥,我每天都会路过他曾经就读的浦东洋泾中学。每次路过,我都会认为,这是上海创业者的骄傲。

每次在黄河路上吃喝,我都会想到这个美食街曾经出过一个上海本土首富,当然路过美琪大戏院,我首先想到那个海派清口创始人在此演出过,不过不是创业,而是事业而已。

每天路过陆家嘴看到高耸入云的大厦,会让人想到上海的高度姚明,上海的速度刘翔,上海的大将军范志毅,但这些都是领域内的杰出人士,和创业谈不上,尽管这三人中有人的财富拓展面很广。

上海,海派文化创造出无数领域佼佼者,甚至无数文学和电影题材以此地为背景,很多外地人在这个魔都,用智商立足,很多人也在这个魔幻的城市洒下一腔热血,当然也有人最后像许文强那个燕京大学毕业的硬汉一样折戟上海滩。

在当下21世纪第3个10年,上海依旧开放并包,海纳百川,本土人士因为普遍有恒产,不需穷则思变去创造财富,也不会去主动创业,创业也是小打小闹。

但是来到这个外太空都能拍到璀璨灯光的城市,一定让外来人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撸起袖子加油干一番事业的豪情,因此外来人在这个城市更有打拼的锐气,有失败,当然也有成功!

最后还是一句话:穷则思变,不穷,则不会变,穷或不穷有时会让人性情大变。本土人士有恒产,就会安居乐业,安居乐业久了,最后都平平淡淡才是真了,哪里还有踔厉奋发呢?举个例子,凡是在上海买房子的,付了首付的,还有敢停下来躺平自己的吗?不用闹钟,每天自己到点就爬起来奋斗了,对不?


(关于上海滩的杂记)




1 主要上海人过的太安逸了。有的父辈留下的产业够过一辈子了……。

2 上海的单位效益好,在单位里混到退休也是不错的选择!

3 有接触过上海土住的应该知道 ,他们除了旅游去外地,一般很少出上海市工作。

4 再来讲,创业或者做生意确实有交大的风险,陪钱的概率也是很大的,所以情愿安逸生活,也不会选择冒险。




人家为啥要创业?家里至少有2套房产,每套房子最起码值个400万,两套就有800万,更何况还有3套,4套的呢!最差只有一套,卖了,也有四五百万,够花一辈子,这是外地人能比的吗?

而且上海政府对本地人的社保,养老不要太好哦,就算没有工作,医疗免费,还有低保,为啥苦哈哈的去去创业!

上海本地的孩子,要么出国留学,要么留在当地就业,各国最好的行业都开在上海,轻轻松松上个班,打个工,没有资本压力,没有创业难关,多好!

所以,创业的都是我们这些外地人,家里么穷的要死,老家么就业机会又少,所以只能苦哈哈的创业!可是所谓的创业又如何呢?除了极少数的人,大多数人,拼命一辈子,你赚的了人家上海人的一套房子吗?洗洗睡吧,还怪人家上海人不创业,是我住着个几百万的房子,我也不创业,打个轻松的工,舒舒服服的过一辈子!




这个问题看到很多年了,其实答案很简单。上海就是个和全国各城市一样的地方,大部分人就是普通人,只是过平凡的生活。但上海作为经济发达的大都市,也吸引着外地人才到这里发展。没有背景,没有家庭帮忙,要在这里立足,不少人就走上了创业的道路,最后留下来的只有比较成功的人。懒惰的,时运不济的,失败的是多数,只是消失了而已。




除极少数基因携带生命不息创业不止的天才外,绝大多数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上海土著小资生活,品品咖啡,看看戏剧,国内兜兜,国外转转,惬意人生,哪里还有必要冒九死一生的风险去博创业的成功?




原创

这可能和上海的地域文化有关吧!

多少年来,上海一直是一个工业城市和金融城市。既然是工业城市:就是以产业工人为主导,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能靠这份收入养家糊口。这种所谓的小农经济观念一直秉陈着经营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每天小酒一烫:老婆孩子热坑头,其願足矣!

在改革开放之初:也有人出来“创业,”在这部分人之中;许多人都犯了错误,踏入社会后找不到工作才促使他们不得不为生计闯荡。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最终没能成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相应的提高。这时候,那种“小富即安”的思想更加凸现出来。本来有工作有收入的家庭,即便不那么富足:每天一壶小酒;一碟花生米和一盘猪头肉还是能够保证地。如果当中有人出去创业:说不定一年幸幸苦下来,不是为房东打工就是欠一屁股债回来,到那时候,每天只能稀饭罗卜干伺候,凤险实在太大!

现在,上海的年轻人还是比较理性的,知道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朋友之间组个局,喝点小酒打打牌可以,如要帮朋友抄家伙打架:绝对鞋底抹油,一走了之。作为家长也不会允许子女去“创业”,老板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与其让子女出去“创业;”还不如让他在家里“啃老。”



总体来说“创业”成功的少;失败的多。一般出来“创业”的:少部分确实是人才,他们有抱负有理想,也想干出一番事业;大部分“创业”还是因贫困所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结果如何,不得而知!

上海的大都数家庭虽不擅于“创业”,却善于“守成,”他们能把生活料理的很精致,能让生活质量小步提高,踏踏实实,过好自已的小康生活!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不要个个以为自己都是马云王兴,他们后面躺着多少尸骨呢?炒股的100%认为自己能赚大钱,股市遍地10倍股百倍股,你为什么不去赚呢。一百个职业炒股者和一百个稳定工作者比,哪个最后的结局更好呢?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工业城市,大多数都有良好而稳定的工作,为什么要放弃呢?所以你说上海人精明不精明呢。




最重要的一点: 创业风险太大,综合分析有以下3点:

①创业风险很大,精明的人通常比较聪明,没有必要去冒险。

精明通常意味着比较聪明,比如很多高学历者,他们进入大公司的机会很高,获得高收入的机会很高,获得稳定工作的机会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人会创业,一般创业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如果去创业的话,一旦失败,就会面临极大的亏损。作为一个精明的人,明明可以安稳的进入大公司或者政府部门获得高收入,那么,为什么还要再冒风险去创业呢,即使创业成功了会获得很大的收益。社会上有很多人嘲笑高学历的给低学历的打工,实际上这就是对高学历者没有明确认知的体现,他们之所以打工,是因为他们通过学历一下来,可能就会获得很高的收入和稳定的生活,完全没有必要去冒风险。不是有句话那么说嘛,不怕富人家有个败家子,因为败家子的话,可能只会吃喝玩乐,家里有钱的,可能还供得起,就怕家里有个创业的,因为他一旦创业失败,可能就会倾家荡产。而不那么精明的人,往往比较敢冒风险,不像那些太过精明的人考虑的太多反而前怕狼后怕虎,他们只要智商说得过去,运气好一点,基本上就敢创业,其中就有一部分会创业成功,创业最基本的两个性格要素,其实就是勇气加运气,智商一般就可以,太低的肯定不行,智商一般但是有点智慧,就会整合资源,联合身边的高智商和低智商的人,各司其职,基本上就能成功。


②性格问题,精明的人往往相对于内向,比较腼腆。

创业其实也有风险很小的,像是抖音、快手、西瓜、视频头条等视频创作者,露脸的视频一般收益比较高,那些精明的人,往往因为比较腼腆,所以不好意思露脸,也就不敢往这方面创业。


③考虑太多,容易丧失勇气。

精明的人往往顾虑比较多,想的后路比较多,这样的话,就很难敢于付出行动去实行,他就没有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孔子就比较反对“三思而后行”,他认为考虑两次就行了,因为你考虑太多,做事就容易畏首畏尾,无论创业前考虑的多么周到,一旦创业,仍然会出现新的问题,没有亲身实践就不可能对创业进行中的所有问题考虑周全,所以想创业,一旦想好的话,就马上赶快去做 ,做着做着就会发现新的问题,然后一边做着一边解决。


综上所述,之所以精明的人不太敢创业,主要源于其: ①精明的人通常没有必要冒太大风险,也能获得高收入; ②精明的人通常性格较为腼腆; ③精明的人通常考虑太多,容易丧失勇气。这就是为什么精明的人通常很少创业,上海同理。




创业对一无所有的人是一种翻身的途经,即使失敗也无所謂,是穷则思变。对生活安逸的人来說不愿冒失败的风險。创业成功的极少,大都是失敗的,所以创业对大多數人不是最佳出路。




创业不就是为了让日子过得更好吗?他们现在日子已经过的很好很安逸,为啥还要折腾,再说创业有风险有压力,到时候身不由己骑虎难下很尴尬。所以踏踏实实上上班也能发挥自己特长,体现自己人生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本地人   上海   精明   恒产   穷则思变   上海人   智商   本土   人士   老板   风险   稳定   财经   城市   文化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