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北京保卫战中孙太后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

明朝的孙太后,即孝恭章皇后孙氏(1399年-1462年),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

孙太后是一位贤明而很有政治见识的女政治家,在明王朝英宗和代宗时期发挥了表现出她杰出的政治才能。这一时期也是明王朝十分艰难而复杂的时期,在外敌入侵,朝局动荡,朝廷处于巨大的危机和困境中时,孙太后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她积极应对“土木堡之变”,立新皇帝,重用于谦等有大才的忠良大臣,坐镇指挥北京保卫战,后来又冷静地应对“多门之变”,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境,挽救了明王朝的危机,使明王朝得以延续下来。

孙太后少年时便颇有美色。她父亲孙忠是永城县的主簿,经同乡、明仁宗张皇后的母亲彭城伯夫人的介绍,十多岁的孙氏得以入宫。

后来,明成祖朱棣为皇长孙朱瞻基选妃,之后,册封济宁胡氏为正妃,孙氏也被册立为嫔。

宣德元年(1426年)五月初九日,朱瞻基即位,孙氏被封为贵妃。依宫廷礼制,皇后被册立后赐金册金宝(印),而贵妃以下有册无宝,但因孙氏与朱瞻基长期相处,感情很深,朱瞻基特请为孙氏破格赐金宝赐。足见朱瞻基对孙氏是特别重视的。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朱瞻基废了胡皇后,改立孙贵妃为皇后。明宣宗废后的理由是胡氏无子嗣,而孙氏有子。胡氏被废之后,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张太后立皇太子朱祁镇为皇帝,张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孙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孙太后(剧照)

本来,孙皇太后可以在后宫享受太后的安逸生活了,亲生儿子当了皇帝,她地位尊贵,生活奢华,可以无忧无虑了,但是,“土木堡之变”却把她从后宫推到了当时政治舞台的前台关键位置上。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朱祁镇一直想展示他的军事才能,在亲信太监王振的鼓动下,他决定御驾亲征,于是,他亲率二十万大军出征。按原计划,明军从大同北上后,将去边境与瓦剌军决战。可是,明军的军务大事皆由监军太监王振决定,将领处处受节制,无法按自己的意图指挥作战,而王振不懂军事,指挥接连失误,致使明军屡次战败。

明军士气低落,加之风雨交加,将士们无心征战,军纪松懈,此时,随军大臣多次劝谏英宗撤军,但王振大怒,上奏英宗令群臣到阵前助战,可是,明军还未达大同,明军已经开始缺粮,士兵饥疲交加。后来,瓦剌军尾随明军而来,明英宗分别派出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领四万余骑兵前去阻击瓦剌,但却中了瓦剌军事先设下的埋伏,遭瓦剌伏击,亦全军覆没。随后,英宗率剩余部队抵达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南),王振以自己的千余辆辎重车还未到达,下令就地宿营。土木堡旁无水泉,而各处要道皆被瓦剌军队占据,明军的归路很快被瓦剌军切断。八月十五日,也先遣使诈和,以麻痹明军,王振紧急下令移营,军队行军秩序列大乱。瓦剌军乘乱攻击,混乱中,对王振十分气愤的护卫将军樊忠,用棰将王振捶死,免受节制,以方便指挥。英宗身边的将领护卫明英宗突围,但根本无法冲出去,明英宗见突围不成,索性下马静坐,等待就缚。瓦剌士兵将英宗抓去见也先,也先知是英宗,便向他行君臣之礼,并献上各种美食。英宗成了俘虏。

土木堡之变示意图

“土木堡之变”使明军二十几万主力全被毁了,王振被打死,英宗当了俘虏,明王朝失去了护卫北京的军事力量。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六日,瓦剌首领也先挟持被俘的明英宗,经由大同出塞修整,随后,也先听从被俘的太监喜宁的唆使,以送还明英宗为名,率军直取北京,想乘机攻下明朝都城。

在“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到京师后,举朝震动,二十万大军全被歼,连皇帝也成了俘虏,此时,皇城中没有皇帝,城中人心惶惶,满朝大臣不知如何是好,他们都依仗孙太后能出来主政。

在明王朝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孙太后站出来了,她以非凡的政治才识,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力挽狂澜,拯救明王朝。

首先,孙太后先命郕王朱祁钰监国,并力排众议,下令坚守北京城。

就在明英宗被瓦剌抓去的两天后,孙太后站出来处理政事,他果断地命郕王朱祁钰监国。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的异母弟,其母为吴贤妃。有朱祁钰监国,朝廷才不会乱,至少有了一个处理日常事务的监国。

紧接着,孙太后召集朝臣商议如何应对瓦剌军即将兵临北京城的大计。此时,战守大计。侍讲徐珵(即徐有贞)说星象有变化,极力主张迁都南京,以避开瓦剌军的进攻,这才能保明王朝平安。其他自私怕死、只图私利的大臣也赶紧附和,赞同徐有贞的意见。

而以兵部侍郎于谦为首的主抵派却坚决主张坚守北京,拼死抗击瓦剌大军。于谦以宋朝南迁的故事为例,极力反对迁都南京,认为一旦迁都,必将失去国土。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人都赞同于谦的主张。

孙太后仔细听了于谦的分析和建议,他作了最后决策,决定固守北京,合力抗敌。她下令朝中官员分工备战。

其次,孙太后与朝臣们拥立朱祁钰即位,使瓦剌太师也先利用明英宗威胁明廷的阴谋不能得逞。

英宗被瓦剌抓走了,朝中没有皇帝,朝中大臣十分着急,幸而孙太后让朱祁钰监国,但这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瓦剌太师也先还将会用英宗来威胁明廷。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八日,左都御史王文上书朱祁钰,奏请其以江山社稷为重,承继大统。当时,英宗的儿子皇太子朱见深年仅两岁,朝臣担心主少国疑,大臣们也都赞成王文上奏的建议。于谦、王直等大臣随即联名上奏皇太后。孙太后立即批准了于谦等的建议,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九月拥立朱祁钰为帝,是为代宗皇帝,改元景泰;并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孙太后此举可不容易,代宗朱祁钰她的亲生儿子,而被代宗取代而成为太上皇的朱祁镇才是她的亲生儿子。孙太后以大局为重,拥立朱祁钰为新皇帝,表明她有宽广的胸怀,有政治远见,能以国事为重。 [10] 同时大规模的清算行动展开,诸多的王振党羽纷纷落马。 [17]

朱祁钰登基之后,便下诏边关守将不得听信瓦剌的借口,现今代宗已即位,这使瓦剌意图用明英宗的名义骗取财物、骗开关门的计策无法施行。

朱祁镇与朱祁钰(剧照)

再次,支持朱祁钰、于谦等清除王振余党,表示抗击瓦剌的决心。

在郕王摄政时,右都御史陈镒上奏请求诛杀王振全族,廷臣纷纷响应。朱祁钰不敢作出决策,表示择时再议,廷臣则抗议,此时,王振党羽、锦衣卫都指挥使马顺站出叱斥百官,户科给事中王竑突然带头攻击马顺,众臣纷纷围攻,当场打死了马顺,血溅朝堂。郕王朱祁钰害怕想离开,于谦急忙靠近郕王,扶其臂劝说其接纳朝臣的建议,认为马顺罪该诛死,打死勿论。吏部尚书王紧握于谦的手表示,朝廷正需要你这样的大臣,今日之事,百个王直也处理不了。郕王自此对于谦也开始器重。孙太后对郕王、于谦清除王振党羽也是支持的。

此外,孙太后下令任于谦为兵部尚书,并授予其“提督各营军马”大权。

“土木堡之变”后,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等都被英宗带出去损失殆尽了,京城只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朝中人心惶惶,兵部侍郎于谦站出来,奏请监国的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以及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等,立即奔赴顺天府,依次经营筹画部署,使人心遂安定下来。看于谦调度有方,胸有兵略,孙太后立即升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战。

但是,依照明朝的体制,兵部尚书是不能直接指挥军队的,为了让于谦能全面指挥军队抗击瓦剌,明代宗即位后,在孙太后的支持下,特意授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的大权,命令在京的各营将领皆接受于谦节制,让于谦有生杀权力,军中凡有违抗军令者,于谦有权先斩后奏。

于谦(剧照)

孙太后和代宗给予于谦的这一授权十分重要,使于谦有了全权指挥北京保卫战的权力,同时也承担着成败的主要责任。在这一激战将临的关键时期,于谦的军事权力仅次于皇帝。于谦在孙太后的支持下,与代宗开始部署北京保卫战的各项准备,于谦提拔了一批有时间指挥才能的将领,并从各地调来兵力。同时,于谦还下令驻京部队,日夜赶造武器,尽快装备军队。此外,于谦在京城四周,皆布置了防守兵力,严谨把守九门。不久,两京、河南、山东等地的勤王部队也陆续赶到,于谦严整军纪,选拨新锐将领重整军队,令其分守九城,并严令边防部队加紧修各处关隘。

北京保卫战兵力示意图

孙太后对于谦的信任和重用是北京保卫战得以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关键,只有胸有大略,忠诚无私的于谦才有可能指挥防御战役获得全胜。

可是,在景泰八年(1457年),被于谦重用的石亨将领,连他受于谦保护过的徐有贞等,趁明代宗病重,发动“夺门之变”,将废代宗为郕王,并残酷无情地将兵部尚书于谦、礼部尚书王直等极力迎英宗回朝的栋梁之臣逮捕下狱,并将他们杀害,酿成“天下奇冤”。朱祁镇重登皇帝宝座之后,独揽皇权,重用石亨、徐有贞等,打击异己,陷害忠臣,而孙太后无力阻止,以至于于谦被害,这是孙太后的遗憾。也有评论认为,朱祁镇是孙太后的亲儿子,“夺门之变”是获得孙太后的默许的,有这种可能性,而若是说孙太后支持英宗杀害于谦、王直等,是缺乏根据的,孙太后不会像她儿子朱祁镇那样,格局那么狭窄,手段那么狠辣。




说起来,孙太后其实算是一个自私的人。

道理很简单,本来当年胡皇后是朱瞻基的结发妻子,也是他的皇后,但是最终朱瞻基为了孙妃,不惜与朝中大臣闹翻,而且最后废掉了胡皇后。胡皇后是一个非常善良,同时又知书达理的人,她获得了当时的太后以及朝中大臣的一致认可。也正是因为如此,朝中大臣才会和朱瞻基硬扛,不希望朱瞻基废掉胡皇后,而立孙妃为皇后。

在历史记载中,主要是朱瞻基、胡皇后、太后和朝中大臣走到了历史的前台。孙妃在其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历史上的记载并不详细。但是很明显,如果孙妃不是想方设法把朱瞻基的魂给勾去了,朱瞻基会为了她,搞出这么大的动静吗?

(孙太后剧照)

再说了,孙妃如果也是知书达理的人,她就应该明白封建礼教中尊卑主仆的道理,就应该劝说朱瞻基,不要废掉胡皇后,她甘愿做一个侧妃。如果是那样,朱瞻基绝对不会闹出那么大的动静。

总之,当年的孙妃,确实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

可是为什么,她当了太后,尤其是在土木堡事变发生以后,她却显得深明大义。同意以于谦为代表的朝中大臣提出的,改立朱祁钰为皇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这样一个建议呢?

这个建议,事实上是完全不顾他儿子性命的一种做法。瓦剌之所以能够允许他的儿子朱祁镇存在,是因为朱祁镇是一个皇帝。既然是一个皇帝,瓦剌拥有这样一个皇帝,就很有利用价值,完全可以用朱祁镇来要挟明朝,从明朝那里获得更多的好处。一旦朱祁镇已经不是皇帝,只是一个太上皇了,这也就意味着,他基本上就没有价值了,对于一个没有价值的人,他的生命就无足轻重。在朱祁钰那里也是一样,一旦朱祁钰当了皇帝,他就会觉得朱祁镇的存在,是他的一个威胁。朱祁镇要是死掉了,对他是最好的事情。

总之,朱祁镇的性命安全没有任何保障,这一点,作为母亲的孙太后是非常明白的。既然她明白,那么,他为什么不尽力保住朱祁镇的皇位,反而同意于谦等大臣们立朱祁钰为皇帝呢?

(朱祁镇剧照)

有人说,这是孙太后大格局的体现,她明白没有国就没有家的道理。为了整个国家的安危,她才不计较个人得失,从而为明朝江山的永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们不能说孙太后没有这样的思想觉悟,不能说孙太后做出的这个决策,对于确保明朝江山的稳固没有贡献。但是如果从孙太后的性格脉络来看,她当时做出这个决策,其实还是为了自保,或者说,还是从自身的安危着想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还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为什么这么讲呢?

孙太后固然是太后,在政治生活中有足够的发言权。但是当遇到危难时刻,她其实也就是一位宫中的弱女子。当朝中的大臣已经商议确定,要立朱祁钰为皇帝,然后去向她报告的时候,她是没有另外的选择的。也就是说,她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

不同意,大家依然会立朱祁钰为皇帝。而且,因为她不同意,因此她在朝廷中的作用大大减少,地位大大降低。尽管可能她作为太后的地位不会变,但是朱祁钰把自己的母亲也立为太后以后,就不可能是两宫太后,而很可能最终只有一个太后,这个太后就是朱祁钰的母亲,她变得可有可无了。

(朱祁钰剧照)

总之,她当时的处境是十分危险的。不顺从大臣们,也没人敢杀她,但是她就保不住自己的权势了。以后在朝廷中,她就一点话语权都没有了。

反过来,只要能保住权势,一方面,她可以继续过比较好的日子;另一方面,她可以想办法把朱祁镇救回来。就算朱祁镇救不回来,至少她自己下半生的生活,可以得到保障。

从这个角度来说,孙太后还是有私心的。

我们如果过高估量了孙太后在历史上所能发挥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一种不客观的做法,是不太符合历史事实的做法。但不管怎么说,孙太后的这种私心,与国家大义是契合在一起的。所以,孙太后在历史评价中也是比较高的,这应该算是孙太后的幸运吧。

(参考资料:《明史》等)




《大明风华》这部剧,简直把抗日神剧的那一套雷人的技巧搬到了大明朝,导演你好,你以为穿越了我们就看不出来了吗?其他就不吐槽了,有关于孙太后这个人,还是有必要说两句的。

孙太后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在剧中简直跟武则天一般英明神武,而在史料中,她只不过是一个搞宫廷斗争的人而已,完全不可能带着大明飞。更不可能穿着铠甲带领大明军队和瓦剌人打仗了(看到这里,我汗毛真的都竖起来了)。

她在明朝历史上,最关键的作用,那就是将郕王朱祁钰立为皇帝。至于其他的就不是什么贡献了,而是在捣乱。


一、干啥啥不行,宫斗第一名。

在剧中,孙太后又被称之为孙若微,事实上明朝的女人,能留下名字的是真的不多。为了方便回顾她当太后之前的故事,我们姑且称她为孙若微,她之所以能够入宫,完全仰仗的是她的家乡。

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张皇后的母亲,和孙若微是老乡关系。有这么一层关系在,再加上她爹孙忠是当地县衙的主簿,所以孙若微自幼就被弄到了皇宫生活,因此她和朱瞻基是从小的玩伴。

等到朱瞻基长大以后,便娶了孙若微。不过孙若微不是正妻,胡氏才是朱瞻基的原配夫人。这么一来孙若微当然很不爽,时常想着扳倒胡氏。

朱瞻基登基以后,胡氏成为了胡皇后,而孙若微也被册封为孙贵妃。问题是朱瞻基明显偏袒孙若微,什么规格都要跟胡皇后一样,孙若微俨然就是第二个皇后。


因为胡皇后生了俩女儿没有生儿子,而孙若微给朱瞻基生了儿子,所以朱瞻基就逼迫胡皇后辞掉皇后之位,让位给孙若微。

孙若微还假惺惺地表示,再给胡皇后一次机会吧,等她病好了,肯定能生出儿子来。其实孙若微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朱瞻基以这种无理的理由废了胡皇后以后,果然把孙若微立为皇后。但是张太后心里跟明镜似的,她是朱瞻基的生母,虽然跟孙若微沾亲带故,但是她更加喜欢胡皇后。

张太后在后宫设宴的时候,孙若微虽然已经是皇后了,可是位置却被安排在胡皇后之后,你说孙若微高兴不?但是不高兴也没办法,谁让张太后是你婆婆呢?


二、媳妇熬成婆,却把儿子差点弄没了。

孙若微就只有朱祁镇这么一个儿子,当明宣宗朱瞻基去世的时候,朱祁镇才9岁大,压根无法治国。

这个时候张太后扛起了大旗,成为了帝国的主人。而孙若微就在张太后的压迫之下,又艰难地生活了7年之久。

伴随着张太后和三杨相继去世,孙若微这才感受到了轻松。关键是她不会教育儿子,随便朱祁镇在朝中乱搞。

结果瓦剌人打来了,这哥们居然要亲征。孙若微无法阻止,只好让朱祁镇把朱见深立为太子,这才让他出征。

土木堡之变就这么发生了,朱祁镇兵败被抓,好好的太后生涯,差点也就这么中断了,孙若微成为了一个没主意的女人,只能看于谦怎么表演了。


三、京城解围,依靠的是于谦,不是孙若微。

电视剧夸大一个人可以理解,但是扭曲事实就有些过分了。孙若微有上过战场吗?她的功绩比于谦还要大?真的不能这么瞎掰啊!

当时瓦剌人拿着朱祁镇过来要挟大明朝,不少大臣表示要迁都南下,孙若微是没什么主意的,这个时候是于谦站出来表示,谁要南下谁就该杀。

在于谦的建议下,改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因为只有这样,瓦剌人手里的朱祁镇才没有任何价值。

如果立年幼的朱见深为帝,那么瓦剌人还是可以威胁大明朝,毕竟他们手里抓着的是皇帝的亲爹。而朱祁镇和朱祁钰不是一母所生,亲疏自然比不上父子,朱祁钰不可能为了朱祁镇,放弃大明朝的利益。

孙若微其实很为难,她不是朱祁钰的生母,但是事已至此,只有这样才能保住大明朝的江山,因此她也是赞成的。不过她有两个要求,第一就是保住自己的太后之位,第二就是保住朱见深的太子之位。

这样一来,自己的孙子将来依旧可以继承皇位,那么不是他们把皇位让给了朱祁钰,而是他们请朱祁钰过来临时打工的。

京城保卫战,在于谦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胜利,朱祁钰也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所以说孙若微的戏份微乎其微。


四、帮助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

谁也想不到朱祁镇打仗不咋地,这社交是一把好手,他在瓦剌到处交朋友,连瓦剌首领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都成为了朱祁镇的好哥们。

在多方的营救之下,再加上也先有自己的考虑,朱祁镇在瓦剌住了一年多时间以后,就被也先放回来了。

一年多可以改变很多事情,原先不想做皇帝的朱祁钰,现在已经对权力十分痴迷,不可能再放手了。因此朱祁镇回来以后,朱祁钰便将他幽禁在了南宫。

此前孙若微多次探望自己的儿子朱祁镇,至于他们谈些什么内容,史料不可能记载。但是想也能想到,估摸着有这么几件大事:

  1. 第一,孙若微会让朱祁镇保重身体,坚持下去,因为她发现朱祁钰的身体不是很好,朱祁镇还有机会复出。
  2. 第二,孙若微会告诉朱祁镇一个喜讯,朱祁钰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去世了,这么一来他就没有继承人了,将来保不齐还是朱祁镇出来做皇帝。
  3. 第三,孙若微会告诉朱祁镇,朱祁钰的身体快不行了,已经是病恹恹的样子了,看来你距离复出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4. 第四,孙若微会提醒朱祁镇,约定好的日子到了,帮他联系好的那些大臣,也都准备好了,只等着发动政变了。

所以说朱祁镇最后能顺利政变,完全依靠的就是孙若微的作用。毕竟没有其他人可以来探视朱祁镇,只有孙太后是那个例外。


总结:孙若微扶植起来的明英宗,还是个无能之辈。

朱祁钰当皇帝的8年,延续了仁宣之治的盛世,也恢复了土木堡之变以后对大明朝的创伤,所以是功不可没的。

可朱祁镇多门之变以后,把这一切成果都给毁了。他开始重用奸臣,搞得民不聊生,甚至引发了数十万人的起义。

就算是这样,孙若微都不会后悔,因为朱祁镇毕竟是她的儿子,大明朝衰败了不要紧,但是大明朝的皇帝不是她的儿子,那就很要紧了。

参考资料:《明史》




前言:孙太后只不过是一个擅长宫廷斗争的女流之辈,她根本不具备带领文武百官打赢北京保卫战的魄力和才干。

孙太后在北京保卫战中的唯一功绩就是:迫于朝野形势的压力,顺水推舟地支持了朝廷主战派,反对南迁,同意于谦等大臣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坚守北京、号召天下勤王的正确主张。

同时,擅于玩弄权术的孙太后成功地在其中夹杂了自己的私货:要求朱祁钰立丧师辱国的明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

孙太后名叫孙若微,是山东人。她少年时期就以美貌而闻名。她的父亲孙忠是一个小县城里的官吏。机缘巧合,孙若微年方十余岁,就被选入宫中。后来当时的皇太孙朱瞻基大婚,选孙若微为嫔。

朱瞻基即位成为明宣宗后,因为非常宠爱孙若微,就废掉胡皇后,立孙若微为皇后,史称孝恭皇后。

朱瞻基在位10年,就因病去世。于是,皇后孙若微年仅8岁的儿子朱祁镇即位,就是明英宗。

明英宗亲政之后,昏庸无能,宠信宦官王振,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一团糟。不得不说孙若微教子无方,比她的婆婆差得太远了。

1449年,在权阉王振的撺掇下,明英宗自朱祁镇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被瓦剌骑兵包围,全军覆没,朱祁镇本人也束手就擒,成为瓦剌的俘虏。

消息传到北京,一时间京城内外人心惶惶;弃守北京,南迁江南的呼声甚嚣尘上。在这社稷危亡之际,以于谦为首的主战派大臣坚决反对南迁的建议,坚决主张抵抗瓦剌的进攻。

大臣们要求拥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担负起领导全国军民打击瓦剌的重任。孙太后心中是想让太子朱见深继承帝位的;可是,朱见深当时只是一个3岁小孩,根本无法扛起重任。因此,孙太后只好同意由朱祁钰来当皇帝,但是机诈权变的她却提出要朱祁钰立朱见深为皇太子。

大敌当前,前途未卜,朱祁钰与大臣们也没有细想,就答应了下来。

在北京保卫战期间,瓦剌骑兵兵临城下,情况万分危急。可是,孙太后与明英宗的钱皇后却根本就没有为国出一份力,也没有拿出一点儿财物来犒赏守城的明军将士。她俩反而在宫中大肆筹集金银珠宝,送往瓦剌军中,希冀也先能够放回那个昏君朱祁镇,让他重新祸害大明的江山社稷。

所以,北京保卫战中,孙太后根本就没有给国家出过什么力,更不要说像电视剧《大明风华》中编造的那样:一身戎装,手握宝剑,激励将士,跃马杀敌了。

像孙太后这样的人,她考虑的绝不会是江山社稷,而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她一心想要的就是保住亲生儿子朱祁镇这一脉的皇位继承权,绝不能落入其他妃子所生的朱祁钰一脉手中。因此,在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之后,朱祁钰声望卓著,地位暂时无法撼动的情况下,孙太后在深宫之中潜伏爪牙,蛰伏待机。

1457年的正月里,景泰帝朱祁钰病重,孙太后抓住时机,支持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拥戴昏君朱祁镇复辟,并且展开了一场血腥的政治清算。对于力挽狂澜的功臣于谦等人,立即处死;那些在朱祁镇引领敌军叩关时,敢于违命不打开城门的将领们也纷纷被清算掉......

总之,孙太后与她那个混账儿子朱祁镇一样,只贪恋权势,一心想的是保住自己的皇权地位,以便永远享受骄奢淫逸的寄生生活。至于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恐怕就不值得她去浪费脑细胞考虑了;因为她知道,那些事自然会有于谦之类的人站出来,帮她解决的。

结语:在明朝那场瓦剌骑兵兵临城下的北京保卫战中,孙太后除了有条件地被迫同意大臣拥立朱祁钰为帝之外,什么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倒是把皇宫中的金银财捐献给敌军不老少啊。要是按照现在的法律,那可是通敌、资敌的重罪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明朝   太后   北京   大明   江山   兵部   保卫战   尚书   将领   朝廷   土木   大臣   皇后   皇帝   儿子   作用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