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城士兵为何不推倒梯子,反而往下扔石头?

题主显然是被现代拍摄的一些古代战争片给迷惑了。在战争片里,攻城士兵只是凭借看起来就很单薄的竹梯,颤颤巍巍地往城头上爬。那种竹梯弱不禁风,只要一推就倒。

但真实的古代战场可不是这样的。

重庆通远门雕塑,爬城梯子就是一架普普通通的竹梯,真实的古代云梯不可能这么low

作为古代攻城工具的第一个伟大发明,鲁班的云梯得到了楚王的衷心赞赏,由此下定了攻打宋国的决心。只要认真想想,就知道云梯不可能是几把竹梯捆扎在一块,由士兵扛着去攻城吧。

鲁班为楚王献上攻城用的云梯和水战用的钩援

从《武经总要》的记载来看,云梯的结构还是相当科学而复杂的。

首先,相当庞大沉重。云梯底部有用铁板(最早是木板蒙牛皮)包裹的藏兵室,里面可以容纳很多披甲士兵。梯子本身也非常坚固,可以承受多名披甲士兵连续攀登。这样沉重的结构使其不可能被人力推倒。



宋代云梯

其次,巧妙地利用了反弹力。云梯分为可以折叠的两截,顶部有铁钩,平时用绳子栓住铁钩,把上半截固定在底部横梁上。战时靠近城墙后,就砍断绳子,上半截云梯在巨大弹力的推动下搭上城墙,铁钩牢牢地咬住城头,甲士乘机攀登。这个时间是很短的,如果守军用刀斧去砍铁钩,还没砍断呢,甲士就已经登城了。

可见用云梯进攻时,旁边还有利用杠杆原理举起的挡板,掩护云梯接近城墙,避免守军用弩箭射杀云梯上的甲士

再次,云梯不是单独作战的攻城工具,同时还有撞击城门的冲车,压制守军的井欄(箭塔),让守军顾此失彼。与其冒险去推或者砍砸,还不如用弩箭和石头攻击云梯上的甲士有效呢。

当然,扔石头依然比较低效,很可能你还没扔两块呢,敌人已经登城杀到面前了,并不是对付云梯的好办法。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爆发,德宗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首领朱泚亲率大军,攻打奉天城;德宗任命少数民族名将浑瑊负责守城。

浑瑊,铁勒人,坐镇朔方,屡破吐蕃,为中唐名将

朱泚让长安西明寺僧人法坚制造云梯(这和尚不简单啊),云梯高有九丈,长宽各有数丈,下装巨轮,外面裹着水浸的湿牛革,周围悬满了水囊, 梯上可装兵士五百人。这样的云梯至少有几十吨重,因此城中的人都忧恐畏惧。

浑瑊认为,云梯大而沉重,重则易陷,只要按照叛军来袭的方向挖掘地道,地道里面堆满木柴、膏油、松脂,就能破解敌人的这一攻势。唐军按照浑瑊的要求做好准备,严阵以待。

守军用钉板和擂木对付用云梯登城的敌人,这是在无法直接对付云梯情况下的常见防御措施

十一月十五日,叛军的云梯车开始攻城。云梯车中的兵士箭发如雨,助攻的轒轀车掩护叛军抱薪负土,填平壕堑,矢石、火炬此时都耐何不了叛军,云梯上已有不少叛军登上了城楼,形势危急。但在浑瑊的激励下,唐军死战不退。浑瑊身中流箭,随手拔出,血流满衣而面不改色,继续指挥作战,在场的唐军都深受感动,斗志大涨。



唐军终于转运,叛军的云梯车陷进了挖好的地道,火油点燃,顺风燃烧,城上的唐军趁机投下苇柴、火炬,云梯车转瞬之间化为灰烬,数千攻城叛军不及逃跑,都被活活烧死,散发的焦臭之气,数里以外都可以闻到。唐军士气大振,三面出击,终于击退了叛军。

浑瑊用的火攻就是对付云梯最好的办法,但这办法也很看运气,毕竟设置的地道有限,在什么地方挖,只能靠指挥者的经验判断。这也是为什么云梯这种重型攻城器械可以使用一千多年,直到大炮出现后才黯然退场的原因,实在是太难对付了。




在很多电影电视当中,我们所看到的古代攻城战争当中,大多数守城士兵疯狂的往城墙下面扔石头、火油之类的东西,却很少有人直接将梯子推倒。难道直接推梯子不能阻止敌军攻城吗?

如果大家都是这么想的话,只能说被电影或电视剧上面所演的情节给骗了。

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其实都需要考虑一个成本的问题,为了一场所谓的攻城大战,只是几个画面,又或者几个片段,他们可能制造出真正的攻城梯吗?

可能在我们的想象当中,所谓的攻城就是一根长长的梯子,被轻轻的搭在城墙边上,然后攻城士兵就顺着梯子往上爬,时不时的因为梯子的平衡感不好,从而掉了下来。

而实际上的攻城梯却是这样的,直接成为稳定的三角架结构,并且底盘相当的稳实,当攻城梯被搭在城墙上面时,再从下方将底盘固定死。

不要说把梯子推到了,连轻轻的摇晃都做不到,这个时候攻城的士兵顺着攻城梯很轻松就可以直达城墙,并且因为攻城梯的牢固性,大多数攻城士兵都不带用手来捉梯子的。

这个时候你推梯子,这么说吧,给你二十分钟,能用把梯子推开的都是人才中的人才。

就算此时你拿着武器来砸梯子,有这个时间,敌人早就已经爬上了城墙,你拿着一把大锤如何跟敌人战斗,不等你把大锤拢起来,敌军一刀就结果了你。

既然我们都明白了攻城梯的牢固性,哪么古代人也不傻,尤其是他们在战场上面经历过这么多的战争,早就有了一套自己的守城方法。

看起来石头这种东西一次可能砸不了几个人,但是却可以顺着攻城梯的方向一直滚下去,只要这块石头的重量给力,这一根攻城梯上面几乎是不会剩下多少人的。

而且石头在下落的下程当中,更有可能会将攻城梯给损坏,不论是梯子的两边还是中间断掉一点,这个攻城梯的寿命也就到头了。

除此之外,现重要的防守武器就是火油,可以说这才是真正致命的法宝,尤其是在守城战当中。

要知道古代的技术跟现代是没法比的,所以铁的产量一直不够用,而攻城梯这样的东西,除了一些重要的部位由铁组成之外,其余的地方几乎都是木头。

只要是木头对于火几乎就是无解的,这些火油由于温度很高,会对攻城的士兵造成巨大的伤害,毕竟油可以像水一样四处乱钻。

一不小心粘到身体的某个部分,瞬间就能让你闻到一股肉香的味道,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人在往城墙上面爬的时候,一桶火油直接从头顶浇了下来,这个时候已经不能用酸爽来形容了。

并且油污这种东西很难清洗,就算火油温度降了下来,可是各种的光滑让爬攻城梯的敌军们更加的困难,而且还会因为守城方再次泼火油,从而让这些残留的火油再次发挥作用。

更重要的是攻城梯的底盘都是由各种麻绳等东西来固定的,而麻绳是最怕火烧的,这些被泼下去的火油落到麻绳上面经过燃烧,直接就会将牢固的攻城梯给整散架。

同时我们也知道火的可怕之处,并非只是将人烧死,而是燃烧之后所带来的空气当中氧气的不足,攻城的时候是往上爬的。

但是火油在下方燃烧,从而造成上方的氧气含量不足,如果说攻城的士兵已经爬到了城墙上面,或许还好说,就是在半空当中是最难受的。

一旦吸入的氧气不足,就会产生头晕等问题,而这可是战场上面,并且还是高空作战,一不小心就会从十来米的高处掉下来,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古代的攻城战当中,守城的士兵几乎没有人会去推梯子,因为推不动,扔石头的效果也比推梯子强上好几倍,假如火油充足的话,所谓的城墙几乎是不可能攻下来的。




在很多影视剧中,守城士兵通常会通过放箭、泼粪、扔石头的方式来阻止攻城士兵。

曾经我也纳闷,守城方直接把梯子推倒不就完事了吗?

这么脆弱的竹梯,一推就倒!

然而细想之下,守城方一旦战败,士兵轻则沦为俘虏,重则当场被击杀,而影视剧中守城方的行为举措,其灵感都来源于真实历史,所以说,影视剧中守城方不选择推倒攻城方云梯的行为,其实是来源于真实的古代战争,况且守城方也不会这么做,因为这跟送死没什么区别。

为什么攻城方大多选择用“云梯”来攻城?

古代战争都以抢资源跟地盘为主,攻方打了胜仗以后,除了要让士兵休养生息之外,还要屯物资、运输物资等等,这时,每一座城池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所以古代打仗,攻方绕开城池继续深入是很理智的行为,因为敌方城池中驻有大量兵力,很容易从中拦截或将攻方前后夹击。

而古代城池也不是电视剧中咱们看到的那样,在古代,修建城池必须遵守四字原则,那就是“易守难攻”,也就是增加防御力。

只要城中屯有足够多的粮食,满城士兵在里面防御个几年都不是问题,而攻方就难受了,首先地方不熟悉,其次战线拉长就得从根据地源源不断补给物资,一旦耗时较长,就得应付各种天气、粮草问题。

所以攻方采用“围城法”在古代并不常见,大多都是直接强攻,那么应该怎样攻城呢?

在此就不得不着重谈一下,古代城池的防御性了!

咱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城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池,古代城池的围墙厚度可以14米,也就是大概把一座5层楼横着放在地上,你想想,这样的厚度怎么可能直接用器具砸开一个洞。

而且城池周围还有护城河,一般宽度在20~30米,深度在4~5米,就算攻方冲过护城河,就算攻方成功攻破最外围的城墙,而这仅仅才是危机的开端。

因为城池外侧会设置月城,也就是说攻方攻破的城门,其实是城墙外的一座小围城而已,一旦大军进入月城,守方就能在四周高墙上,居高临下的进行攻击,例如扔石头、放火箭等等,也就是“瓮中捉鳖”的意思。

所以,攻城方用云梯直接攻入城墙上面才是恰当之选。

守城士兵为何不推倒梯子?

1.守城士兵根本推不倒攻城云梯

相传云梯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经过春秋时期鲁班的改造后,被普遍应用于战争中。

云梯由车轮、梯身、钩子三部分组成,打仗时,攻城士兵在掩护下,将云梯推到敌方城墙下,然后让钩子钩住城墙,以此增加云梯的稳定性,最后才让士兵源源不断从梯身攻上去,具体形状可看下图。

我们在影视剧中见到的云梯,完全就是咱们普通老百姓用的“竹梯”,跟古代战争的云梯是两码事。

真正的云梯体型庞大,而且十分笨重,导致攻城方不得不在攻城前,命令手下工程师就地建造,从重量上来看,守城士兵就没法推到这么重的云梯。

此外,云梯是三角稳定结构,梯身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本身就很难被推倒,在钩子、云梯重量的加持下,守城士兵要想推倒云梯,根本不现实。

2.守城士兵推云梯,无疑跟送死没有区别

一般情况下,攻城方的兵力要远超守城方,所以守城方每一个士兵就显得尤为贵重。

而攻城方的云梯,其实它的顶端并不会直接跟城墙齐平,要么高一点,要么低一点,如果守城方决定让士兵去推倒云梯,那么他们的身体就会探出去,失去了坚固城墙的保护,攻城方的弓箭手就会立即瞄准,从而进行射杀。

就算守城士兵躲过敌军弓箭手的射击,他们也不敢用手去推云梯,这是因为云梯的顶端布满了尖刺,而且还都涂有剧毒,就算守城士兵想去推,他们也无从下手。

一旦守城方士兵损失惨重,守城方就会更加雪上加霜。

云梯本身防御属性也很高,云梯外部会包裹一层牛皮,而且还做了防火处理,古代的火没有现代这么犀利,要想烧掉云梯也不太现实,而且云梯质地坚硬,守城士兵一时半会也无法将其砍断。

此外,攻城方有专门的“先登军”,先登就是最先登上敌军城墙的士兵,因为古代普通士兵想要飞黄腾达,立军功是最直接的选择,虽然死亡率极高,但万一成功了,加官进爵是必然的事,所以先登军其实就是敢死队。

而且古代还将士兵跟家庭联系在一起,要是谁在打仗时畏畏缩缩,事后就会连累亲属,所以在打仗时,士兵只能拼命,攻上去加官进爵,畏惧偷懒,恐怕家人都得跟着遭殃。

守城方本就处于弱势,面对悍不畏死的攻城士兵,战力会打些折扣。

守城方应该如何对付攻城云梯?

面对这么厉害的攻城云梯,守城方是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呢?

实则不然,墨子在《墨子·城守诸篇》中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连弩车。

在没有火药的年代,连弩可以称得上是重型冷兵器了,在城头摆上很多连弩车,几十支利箭不断发射出去,其穿透力不仅对攻城士兵有巨大杀伤力,甚至坚硬的云梯也抗不了多久,而且弩箭末端还能连着麻绳,士兵通过麻绳可以将利箭进行回收。

如果箭矢射中的地方刚好卡住云梯,那么守城士兵还能通过麻绳,在一边使劲的拉,很有可能会将云梯直接拉倒!

此外,云梯的缺点就是太笨重,移动起来很难,所以守城方通常会在城头准备很多大锅。

他们将水、石头、油等东西烧到滚烫,然后通过杠杆原理将其倾倒在试图通过云梯爬上去的敌军身上,有些时候甚至还会将粪便、毒药给倾倒出去。

除了这些,士兵也可以使用滚石、檑木等,起到投掷杀敌、砸毁攻城器具的目的。

结语

总体来说,士兵探出身体去推云梯,一方面是推不倒,另一方面是暴露在危险中,十分容易丧命,所以古代打仗时,守城士兵根本不会去推云梯。

考虑到云梯的缺点,守城方只要集中火力针对几个云梯,就能阻隔敌军的攻势。

但云梯在明朝火器普遍后,就用的越来越少了。

——END——




我们在看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熟悉的一幕:攻城的军队浩浩荡荡,士气高昂兵临城下,有条不紊地准备攻城。守城的士兵胸有成竹、临危不惧从容应对。

随着攻城指挥官一声令下,早已摩拳擦掌、按捺不住的士兵潮水一样涌向城墙,呐喊者将一架又一架梯子靠山城墙。

而城头的守军有的从容不迫用弓箭射向敌军,有的义愤填膺用锐器投向敌军,有的则骂着祖宗把手里的石块砸向敌军。

这时候悲壮的一幕出现了,那些攻城的士兵一个个被打得头破血流,城墙下尸体堆积如山。

每当看到这些,心里忍不住会骂导演在忽悠大家。

因为不管什么时期,不管什么地点,攻城的套路都是一样。如果是三五个士兵守城也罢,那么多守城士兵,都是弱智吗?为什么不用手轻轻一推梯子,梯子就会反倒,犯得上那样费劲用石头投掷吗,分明是脑子进水,吃饱了撑的。

这说明,不是守城士兵脑子进水,是导演脑子被驴踢了。

事实真的如此吗?非也

其实攻城部队用的梯子,根本就不是我们想象中跟农村常见的两条腿的梯子,重量很大,结构也复杂的多。

这种攻城专用梯子,名叫云梯。早在春秋战国时,它就诞生了。不过那时候,云梯的技术含量低,非常笨重,春秋末期的军事家墨子的著作《墨子.备梯》中指出“云梯者重器也,其动移甚难”。

由此可见,当时古人虽然没有制造出非常先进的云梯,但也知道云梯的稳定性非常重要,所以宁可笨重,也不能轻便,怕推啊。

随着时间推移,云梯技术也得到长足发展。

汉代的军事著作《淮南子·兵略训》中记载说:“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

其实到战国时期,云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它的底部系3部分构成:底部装有车轮,可以移动;梯身可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于城墙壁上;。

最重要的进步,就是梯顶端装有钩状物,用以钩援城缘,并可保护梯首免遭守军的推拒和破坏。

到了唐朝,云梯技术进一步得到发展,有了子母梯。

梯身(母梯)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在底盘上;在主梯之外,又增设一具活动的上城梯(子梯)。到了宋朝,还诞生了一种可以伸缩,可以折叠的梯子,一种它的顶端还加装有一对辘轳。

这种云梯的最大一个长处,就是不必等到云梯靠到城墙的时候再发动攻击,而是在还有一定距离时,就将副梯推出搭上城墙,士兵直接杀上去,让守城军人根本没有时间有效抵抗。

到了宋代,云梯功能又有了进一步提升。云梯车底座包裹牛皮,牛皮内暗藏士兵,厚重的牛皮可以抵御一般的刀枪砍刺。梯子部分更是大幅提升,采取了折叠式,副梯可以从后方翻转出来,比唐朝的伸展式云梯长度更佳。

这样一来,在登城时可以沿着城墙壁面上下滑动,当时人给它起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飞云梯。

这种云梯云梯的底部则“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由于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装置,简化了架梯程序,缩短了架梯时间,而活动的上城梯的设计,则减少了攻城士兵的生命危险,提高了攻城效率,让守城军队猝不及防。

这下明白了吧,为什么守城士兵不能把云梯推开?因为根本推不动啊!

首先,梯子顶部的钩子已经钩住了城墙,要推开梯子首先就要把钩子部分破坏掉,这在对方弓箭掩护登城士兵的情形下,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其次,由于梯子本身和底座相连,所以要推开的不止是一个梯子,而是整座战车。云梯车的底座是稳定的三角结构,如此设计本身就是防着云梯被轻易推翻。

这就是为什么守城士兵选择扔石头,去杀伤顺着梯子往上爬的敌军,而不试图去推翻云梯的最终原因,因为根本没有多大可能推得翻。

春秋战国时期,云梯已具备了最基础的形态。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城墙不断升高,攻城用的云梯车也在不断改进,以适应新时代战争发展的需要。

唐代的云梯,外形结构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底座由大木搭建,底部有6个大轮子,而且车上面巨大的梯子,也不再依靠人力推起,而是直接以一定角度固定在底座之上。

梯子也细分为两部分,下面的是主梯,主梯之上还有一个副梯。主、副梯用轮轴连接,需要时可将副梯一点点推出,自由调节高度、伸展长度,其原理类似于现在伸缩自如的钓鱼竿。

这种云梯车的优点。是不必等到云梯靠到城墙上再发动攻击,而是可以在还有一定距离时,就将副梯推出搭上城墙,士兵直接杀上去,节省攻击时间,也防止云梯靠近城墙的时间太长被守军破坏。

到了宋代,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云梯技术也突飞猛进,能工巧匠别出心裁,将云梯车底座包裹上了牛皮,牛皮内暗藏一个个如狼似虎的士兵,厚重的牛皮可以抵御普通的锐器砍刺,给守城部队以出其不意的打击。

可是有矛就有盾,进攻和防卫总是在拉锯战中发展,你的云梯五花八门,我的防守对策也是叫你眼花缭乱。

我挡不住你把云梯搭上城墙,但我有石头,砖块,弓箭,刀子斧头,还有油锅里滚烫的油在等着你,还能想出把铅熔化成汁往下倒,这一招更损,不怕死的来吧。

还有的将领用巧计化解,事先在城墙开了许多的小洞,一旦云梯接近,从洞中伸出一根头上带铁钩,将云梯死死钩住,让其不其它士兵再从其它洞中伸出一根木棍,抵住云梯让它不能靠近半步。

这时候别的洞中就会伸出一根裹着布条和食用油,燃烧着熊熊大火的铁棍,铁棍前端也是钩子,勾住云梯将其云梯烧断,云梯上的攻城士兵就会鬼哭狼嚎跌落下来。

由此看来,守城士兵之所以不用手去推云梯,大多数时间是因为云梯上有钩子跟城墙贴的太紧,根本就推不动,也不敢推,用手去推等于送死,城下的箭可不是吃素的。




守城将士为何不推倒攻城的梯子

这问题是云梯设计者首先考虑的事。结果☞ ①士兵推不倒梯子。②他们也不会去推梯子

据说,最早的云梯是鲁班设计的。一听这设计师,就知道云梯靠谱,名师出品。


云梯高度明显不对,古代真实战场不带这样的。顶端绝不会高出城墙。

首先为何攻城墙不攻城门

古城是由城墙+城门组成,是全封闭式,好比现在很大的城市小区

城墙坚固无比,可高达10米左右,重要城池和要塞,城墙高度超过10米。城墙厚度大概6-8米。历史很漫长,很复杂,城墙有不同,大概如此。

一座城一般有几个外门,城门高大、坚实、沉重,日常开关需要十多个士兵才行。城门重兵把守,居高临下,定时开关,施行宵禁,除非特殊公务,否则只有鸟儿可以进出。


大家发现,攻城不攻大门,却利用云梯从城门旁城墙突破,就因大门比城墙更难攻进去

大门自然开关都要十多个士兵,何况攻城时里面巨木销上,再加重兵把守,各种应对措施俱全,易守难攻。人家主场,你攻城门,攻个锤子。所以只好选择城墙突破


云梯其实是很复杂的设计

为何守城将士不推倒云梯

1)云梯有金属抓钩设计丨

云梯,一个很长而坚实的梯子,古代攻城必备良器。从影视上看,它好像很容易被推倒,原因有两个☞①我们只见长长的梯子架到墙上,看不到梯子结构细节。②为了简单,道具就是个长梯子,实际云梯不是那么简单。

云梯前端设有金属抓钩云梯很重,搭到城墙上时,重力作用,抓钩深深抓进墙里,云梯就牢牢固定在城墙上云梯本身非常重,士兵们又往上爬,加上抓钩固定,想掀翻云梯不是想多了


云梯在实战中不断改良。云梯并不是一个简单长梯子,底部是设有轮子的固定装置。守城将士怎么能推动?撤退时也不是扛梯子跑,而是推行。可以想象成☞ 云梯+木车的组合装置


2)士兵没有机会、也不敢推梯子丨

影视上,云梯往城墙一架,梯子高出城墙一截。攻城士兵顺梯子爬上来,守城将士挥舞武器"啊打!啊打!"场面很激烈的……

古代真实战争不会这样。把梯子顶端固定在离墙顶半米处,不好吗?攻,轻松爬上去;守,有退缩空间。总比伸头在城墙上让人砍靠谱

你告诉我,守城士兵怎么推梯子?伸出半截身子往下推梯子,我直接把你从城墙上扯下来。就扯你,怎么了?谁让你推我梯子的?


如图☞ 云梯比较靠谱,顶端并没高出城墙

守城大忌。守城居高临下,可谓以一敌百。优势有时也是劣势,目标太明显。守城很忌讳死死地站某个位置不动弹

①大家都张牙舞爪忙着厮杀,就你杵在梯子旁不挪窝,很容易被城下弓箭留意到。

②弓箭手正愁射不准,你站那不动……"姿势太帅了!"你们好有缘分

当你城上对付攻城士兵时,城下就有弓箭手对付守城的你。所以,士兵不会费事考虑推梯子


云梯攻城破解

攻守有道,谓之平衡。云梯虽然强大,但是攻城却是极其惨烈的攻坚战,第一批登顶的士兵基本没机会下去了。因此,先登顶的将士都重赏。

守城士兵居高临下,可用滚石、雷木、金针等东西往下砸,另外还有弓箭,以及长兵器往下戳可以想象攻城代价多惨重,因此一般在很长时间内,对方都是很难攻上来的

云梯木制,火攻更惨烈,可用火油。城墙火光冲天,夹杂着石头、木头、乱箭,厮杀声、哀嚎声,说不定还有骂人的……大家想象一下场面。

云梯: 我太难了……

攻城士兵: 我感觉要完了……


时代在进步,当火药出现时,云梯暗淡退出战场

不过,云梯并没不算被历史淘汰,很多技术后来被借用到其他领域,比如建筑。




守城士兵推梯子?别逗了,古代攻城战中所用的梯子可不是几根竹竿,与其白费力气推梯子,还不如扔几块石头效果更好。

受不少古代题材的影视剧影响,不少人认为在古代的攻城战中,发动攻城的一方,都会扛着那种制作简单的竹梯子爬上城头,然后进行攻城。

因此,不少人也会产生一个疑惑,既然这种梯子看起来这么的弱不禁风,那些守城的士兵们,干嘛不直接将梯子推倒,这样做岂不是更加省事?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地往下面扔石头呢?

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并且错得十分离谱,也只有在影视剧中才会这样演绎,真实的攻城战里,基本上是不会有这种梯子出现的。

那么,古代攻城战里的梯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答案是其构造相当复杂,远不是几根竹竿绑在一起那么简单。

也正是因为它的复杂,才会让它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做“云梯”,并且云梯自打被发明后,在数千年的时间里,都是攻城战中的利器,而守城的士兵们往下扔石头,也是对付云梯攻城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办法。

在云梯没有被发明前,攻城战完全是一个拿人命去填的事情。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知道在住处进行加固,这样就能防御野兽的侵袭,从而保证自身的安全,这就是城寨的由来。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不仅能容纳的人口更多,并且也越发的高大与坚固,因此其防御性也变得越来越高。

当然,这种高大坚固的城寨,已经远远不是野兽能够侵袭的,它的最大作用,就是防止敌人攻打。

毕竟在古代朝代更迭,政权变换是常有的事,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他,再加上古代的游牧民族由于物资的匮乏,时不时的要来中原劫掠一下,因为,建造高大的城寨用来防御敌人的攻打是在古代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那么,城寨在防御方面效果好不好呢?答案是好,相当好。

只要是有一座坚固的城寨,并且城寨里面物资丰富的话,就会让进攻的一方十分头疼,毕竟古代可没有太多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应用最广泛的,也就是弓弩,但面对高大的城墙,弓弩在很多时候,也只能是望洋兴叹。

因此,在不少攻城战中,进攻的一方只有两个方式才有可能会打下来,其一就是拼消耗,把城寨围起来,一直到对方弹尽粮绝;其二则是利用器械,强行登城。

但不管是哪一种方式,所付出的代价都是十分巨大的,完全是拿人命去填,就连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在著作《孙子兵法》中都说过,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攻城战。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杀士卒三分之一而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孙子兵法》

而说到利用器械攻城,在不少人的概念中,古代的士兵在攻城时,是顶着对方箭矢往前冲,扛着梯子来到城墙边上,利用梯子攀登上去来进行攻城的。

因此,就有人认为,对方守城的士兵可以将靠在城墙上的梯子推开,这样一来,对方就失去了登城的机会。

如果在古代战争中,真有人这么干的话,那有多少人命都不够往里面填的。

毕竟古代虽说没有什么先进的武器,但滚木礌石还是管够的,如果对方妄图用那种制作简易的梯子来登上墙头,那可真是正中守城士兵的下怀,几轮滚木礌石,外加热油开水的套餐招待,绝对让对方有来无回。

因此,扛着梯子来攻城,无异是自寻死路,也很少有将领安排士兵会这么干。

那么,古代的战争里,士兵们攻城是用什么呢?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古代一个伟大发明,正是这个发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攻城的容易程度,也减少了很大程度上士兵的伤亡。

这个发明就是云梯,而它的发明者,正是春秋时期的大名鼎鼎的鲁国巧匠公输般。

公输般即鲁班,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他的一生曾有过发明和创造,而云梯正是他在楚国进攻宋国时,为楚国发明的。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墨子·公输》

既然是出自鲁班之手,自然这云梯也就不是几根竹竿绑在一起就成的,其构造相当复杂,可以说集合了多种功能于一身。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战国时期的云梯,一般都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就是云梯的底座,底座采用木质框架,并且还安装有车轮,以方便云梯移动。

第二部分就是梯身,梯身的高度根据需要制作,一般高度约为10米左右,以底座为基础,进行四角加固;而第三部分则为梯顶,顶部一般装有钩状物,这个钩状物的作用就是在云梯靠近城墙时,可以钩住城墙边缘,这样一来,就能防止被对方推拒和破坏。

由此就可以看得出来,云梯是一种制作复杂,并且体积庞大的攻城器械,因此,如果守军想凭借人力将其推开的话,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上述的云梯,只是战国时期云梯的造型,随着各类技术的发展,云梯的制作也变得更加先进起来,也拥有了更多的实用功能。

比如在唐朝,较之之前的云梯,最大的改进之处,就是在主梯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架可以伸缩的“副梯”,这个副梯长度不一,其顶端装有一对辘轳,因此就能达到在攻城时,可以在城墙上达到来回移动的效果。

这样的好处就是,一旦进行攻城,主梯不用太过靠近城墙,只要到达有效范围内,就可以将“副梯”取出,利用“副梯”的活动性,让士兵们到达对方城墙之上。

如此一来,就能在登城前不过早与城墙接触,有效的防止主梯遭到敌人的破坏。

同时,为了加强云梯的稳定性,唐代的云梯“以大木为床“,并采用了“六轮”装置,同时,主梯也进行了改善,使用固定式装置,即固定的部件组装在固定的位置,因此,架梯程序就得到了简化,组装时间上也大大缩短,而作战效率也就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而到了宋代,云梯更是被改进得更加实用,也更加的贴合战争需要。

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宋代的云梯,在主梯结构上,采用了折叠式结构,中间以转轴连接,平时不用时,如同一辆战车,而在攻城时,就可以将折叠部分打开,这样的结构,不仅便于运输,同时也相当的实用。

另外,在云梯的“副梯”部分,增加了更多的样式,以适应不同的城墙结构,让登城的效率更加便捷和迅速。

最主要的,是在云梯的底部,增加了一个木质制成的”小房子“,这个小房子有两个作用,一来可以让士兵藏在里面接近地方的城墙,不用再冒着被对方箭矢石块所伤的危险,二来就是能够很好的保护云梯底座,不至于被对方击中后,造成云梯损坏无法行动。

”云梯,以大木为床,下施大轮,上立二梯,各长二丈有余,中施转轴,车四面以牛皮为屏蔽,内以人推进及城。“---《武经总要》

除了云梯的主体部分之外,宋代还发明出云梯的配件,也就是飞梯,飞梯的作用一般是用来瞭望敌情,或是用以紧急的登城作战,因为为了达到快速投入使用的目的,飞梯的结构都十分简单。

正是有了云梯这种攻城利器,因此才会在古代的攻城战中,攻击一方能较为成功的达到拿下对方城池的目的,如果没有云梯的话,势必就会大大增加伤亡,甚至连对方的城墙都无法接近。

比如在南宋年间,著名的守城战役襄阳之战,蒙古大军就是因为没有类似于云梯这样的攻城利器,同时加上南宋军善于利用地形优势,因此蒙古大军只得用投石机来进行攻城,最终在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后,才最终拿下了襄阳城。

而在此战之后,蒙古大军的多位将领,在吸取了这个教训之后,都意识到在攻城时云梯的重要性,因此,在后续的蒙古西征系列战役里,蒙古人几乎每战都会运用云梯,可以说,蒙古人的开疆拓土,云梯在其中功不可没。

从云梯的发展,以及其构造来看,指望将其推倒是很难做到的,那么如何才能对付云梯呢?坦白来讲,在火器出现之前,除了扔石头之外,还真没有其他太先进的办法。

如果想对付云梯,最好的办法就是破坏其结构,使其失去行动能力。

如何进行破坏呢?在古代,只能是依靠砸,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扔石头,正所谓有矛就有盾,子啊云梯出现的同时,用以对付它的器械就也出现了。

这个器械叫做投石机,也称抛石机,其原理十分简单,就是利用弹射,将石块抛出去,以达到破坏对方器械或者防御的效果。

投石机的大小,是根据战争的需要制作的,如果用在攻城上,一般体积都较大,其拉力同样也很大,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曾经有一种投石机,一次能击发300斤左右的石块,而要想拉动的话,则需要上百人进行操作,靠着这种大型投石机,唐朝曾经将高丽打的连连求饶。

但如果用在守城上,制作的体积就会较小,并且,还要满足两三个人就能拉开使用,毕竟城墙上地方有限,其主要作用正是对地方的攻城器械进行破坏。

之所以能造成破坏,是因为古代的攻城器械,大多采用的是木质结构,其主体也都是用木头做成,这在古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铜和铁的开采和运用,在当时还远没有达到能制作金属战车的情景。

因此,这种木质的云梯也好,还是其他的攻城器械也罢,如果用石头砸的话,就很容易被砸坏,尤其是云梯的底座,一旦被砸坏的话,那马上就会无法动弹,而战场上也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进行修复,因此,最终的结果就是成为对方的靶子。

这也就是为何到了宋代时,云梯的底座上部,要加上一个”小房子“的重要原因,有了这个小房子,就能很大程度上保护底座不被砸过来的石块破坏掉。

另外,如果云梯没有被完全破坏,成功的到达了城墙后,守城一方的士兵在攻城方利用云梯登城之际,用石块击打这些登城的士兵,也会让对方增加攀上墙头的难度,减缓对方的速度。

所以说,在战争中每一次各种武器以及器械的更新迭代,都是在前人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后换来的,如果不更新,那么结果就是更多人付出生命。

除了投石机之外,为了对付云梯,古人们也想尽了各种方法。

与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不同,古代的攻城战,云梯并不是在开战之初就投入战斗的,因为在云梯登场之前,守城的一方已经设置的不少障碍,只有解决了这些障碍,云梯才能排上用场。

第一个就是城墙前的陷坑,毕竟在战事频繁的年代,如何保卫自己,是每一个守城将领每天都要研究的工作,而为了最大限度避免敌军攻城,在城墙前挖点陷坑就是必要的操作。

另外一个,就是护城河,所谓护城河,顾名思义,就是保护城池的河道,这种河道在古今中外都十分常见,其作用也是为了不让大型的攻城器械接近城池。

还有就是各种陷阱,滚木礌石等,这些都是守城一方阻止、减缓对方攻城的有效措施,只有把这些设施全部解决掉,云梯才能靠近城墙,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而在这些设施没有解决前,云梯充其量,也就是个瞭望塔。

综上所述,在古代的战争中,守城一方的士兵在对付敌方攻城时,不去推倒梯子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古代用以攻城的梯子可不是几根毛竹竿做成的简易梯子,而是一种大型的器械,因此,仅靠人力是不太可能将其推倒的,而扔石头,不管是用器械扔还是用人力扔,都是当时对付云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直到明朝时期,火器出现后,云梯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影视剧中的攻城战,常常会有这样的场景,攻城的士兵抬几架梯子,搭在城墙上,然后开始往上爬,结果城墙上面的士兵开始往下滚大石头或者射箭,阻止这些试图爬上城墙的敌人。

每每出现这样的场景,可能有不少观众朋友会纳闷:城墙上的那些士兵是不是傻?使劲晃动梯子或者直接推倒梯子不就完事了,谁也别想爬上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影视剧中出现的那些梯子实在和现实生活中用到的那种用来攀爬的木质梯子没有什么区别,看起来就很容易推到,一晃就不稳。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只要在城墙上安排一些大力士,等底下的敌人往上爬的时候,大力士使劲晃动梯子或者直接推到梯子,敌人就全部与地面亲密接触了。甚至梯子刚搭上城墙,就被扔了,敌人都来不及往上爬。

那这梯子还有什么用?说好的工程工具呢,这不就变成了送死神器了?如果真是这样损己利人的话,梯子是完全没有必要存在的。其实这些都是影视剧造成的一种误区,历史上真正的云梯,那样式和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梯子是不一样的。

云梯的最初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的建筑鼻祖鲁班的发明,他为楚王造了云梯,目的是攻打宋国,想攻进宋国的都城,当然后来云梯造出来了,但是楚王在孟子的劝说下放弃了攻打宋国。

鲁班造的云梯准确来说应该是一个云梯车,算是战车的一种,它主要有三部分构成,底部有车轮,这个主要是为了便于移动;梯身很重,靠人力抬,最终依靠在城墙上;为了防止云梯被大力推倒,靠近城墙的顶部还有钩状物,用于钩住城墙。

这样的一个云梯车就牢牢地靠在城墙上了,守城士兵是不可能推倒或者晃动云梯的。这样造出来的云梯相当稳固,大大提高了士兵到达城墙上的几率。

当然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之前的很长时间里,其实攻城战是一直存在的,一座城墙最薄弱的部分就是城门,所以攻城首先是攻城们,但也不能只攻城们,还要相方设法通过别的方式攻进城,比如通过城墙,怎么攀爬到城墙上就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所以在鲁班发明云梯之前,就已经有了云梯的类似物出现,比如钩援,就是一种带钩子的梯子,可以用来爬到城墙上去,《诗经》有云:“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这个时候的钩援看起来还比较粗糙,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鲁班就在钩援的基础上发明了云梯。云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攻城的效率。 不要看影视剧中的梯子好像很轻的样子,实际上云梯是很笨重的,移动很困难,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更加的稳固。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战争的升级,云梯也经过了很多的改革,比如唐朝时期的云梯与战国时期的云梯就有了很大的区别。唐朝宰相杜佑在《通典》中详细记载了唐朝时期的云梯:

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上立双牙,牙有检梯,节长丈二尺有四,桄桄相去有三尺……有上城梯,首冠双辘护,枕城而上,谓之飞云梯。

云梯底部是安装有六个轮子的底盘。梯身以一定的角度固定在底盘上,形成三角形结构,而在梯身之上还有上城梯,连接梯身和上城梯之间的是两个巨大的辘轳,可以让云梯上下滑动,这样就能找到最好的角度攀爬城墙。

这个与战国时期的云梯相比就有了很大的进步,战国时期的云梯在当时也是很先进的,但是随着云梯的出现,与之对抗的东西和方法也都相继出现,城墙底到城墙上是有一段距离的,在这个攀爬的过程中,城墙上的人滚大石的话,还是能造成不小的伤亡的,所以云梯一直在改进。

唐朝时期的这个云梯,之所以有了上城梯,就是避免云梯与城墙过早接触,减少了很多架梯前的危险。但是推梯子的人其实还是很危险的,他们没有遮挡,很容易被攻击,所以到了宋朝时期,云梯进一步改善,底盘和唐朝时期是一样的,而底盘之上的则有所变化:

上立二梯,各长二丈余,中施转轴,车四面以生牛皮为屏蔽,内以人推进。

这就相当于是一个车子,人在生牛皮加固保护的屏蔽里面推云梯到达城墙底下,然后开始架云梯。宋朝时期的梯身有两部分,是折叠的形式的,能最大程度保护爬梯人员的安全,也能提高爬梯的成功率。

所以云梯这种笨重工具,推倒或者晃动是不可能的,根本就推不动,只能搞破坏,投石头或者别的武器来阻止敌人攀爬。不得不说,云梯的一步步改善就是科技进步的力量,当然到了明清时期,因为火器的出现,这种笨重的云梯实际上在战场上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也就逐渐被废弃了。

当然梯子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一直存在的,即便是在今天,它的用途也是非常广泛的。




在电视剧中,攻城最精彩的片段就是,几个士兵抗着个梯子,他们把梯子往城墙上一搭,不要命的士兵就会飞速的往上爬,而守城士兵就会往下扔石头、火球……甚至往下泼粪。有时真替这些守城士兵着急,推到梯子不就万事大吉了?这毕竟只是电视,那么历史上,守城的士兵为什么不去推倒攻城士兵的梯子呢?答案是推不倒。

一,推不倒,因为梯子下有固定

在古代,最早的攻城梯子,简单,但也不是能推倒的。如下图,它下面有固定。


二,推不倒因为梯子顶端有钩,把城墙钩死了,而且太沉重

而一般攻城用的梯子叫云梯。这种梯子结构更复杂,云梯最早现身在夏商周,它又叫“钩援”。这种梯子带钩爪,可以牢牢钩爪住城墙,依墙而上。攻城时要求士兵不要命、迅速、乘虚而入。

后来鲁班对此梯进行了改进,省去很大的人力。“钩援”大变身,下面有了很大的底座, 底座上有六个轮子,梯身固定在底座上并且可以上下折叠,可以简单理解为:车子上的梯子。
梯子顶端有钩子,旁边还有轮子用来控制梯子的折叠。它的结构特点就是高大、笨重、复杂。用钩子钩住城墙,城上的人如果去推的话,很难推动,用刀砍斧劈,非常耗时,这时敌军就会利用守城士兵砍梯子的时间很快攻上城楼。城上士兵最好的办法就是火攻,扔石头,滚木头、射箭等。

再后来改造的更加复杂,体积庞大。由于之前士兵爬梯子时,无法抵御城上士兵的箭和石头,后来为了更好地防御和还击,发展成露天楼。并且正面配备有防盾,就是像挡板一样的东西,大大减少攻城士兵的死亡率。另外还有绞车等器具,除主梯外还配有副梯,副梯可以活动,顶端有轮子做升降设备,蹬城时,可以沿着城墙壁上下自由地活动,不再需要人力去扛。它的主梯可以不用依附城墙,独立、高傲的和城墙比高低,弓箭手可以爬到这个露天楼上对守城士兵射箭等攻击。它还可以当瞭望台侦查敌情。

《淮南子·兵略训》许慎注曰:

“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

守城士兵想推倒它,几乎天方夜谭。攻城士兵等到条件具备,再靠近城墙便可一举拿下城楼。但是,它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庞大笨重,不能抵御火器的攻击,明朝以后被废弃了。


三,推不倒因为无法下手

另外配合使用云梯的辅助工具:扬尘车、风扇车、木幔。

士兵云梯攀爬城楼之时,扬尘车用于对守城士兵洒石灰粉、辣椒面等,让敌人的眼睛无法睁开,迫使守军后退无法阻碍己方部队登城。另外还有“风扇车”。作用扬洒石灰、毒气、簸火或者烟雾来扫清障碍,攻城士兵通过支架将木幔的挡板升至士兵之前,防箭,防石头,掩护士兵登上城楼。

四,推不倒因为梯子太长了

轻便的梯子越来越多的产生,攻城梯(副梯)也出现了多种形式,有飞梯、竹飞梯、蹑头飞梯等,它们突出的特点,轻便,很长。宋代飞梯长二三丈,首端装有双轮,便于蚁附登城。需要攻城方各方面要比对手强硬。



据《武备志·飞梯图说》载:

“有木制的,长约二三丈,一端安装双轮,攀城时以轮贴着城墙推进竖起;有竹制的,名竹飞梯,用独竿大竹,设多级横档,以便手攀脚登;有蹑头飞梯,分两层,下层如飞梯,上层用独竿竹,中设转轴,竿首安装双轮,取其附城易起。”

城墙下,弓箭手林立,你露个头试试,瞬间让你的头变成刺猬。还用手推,怕是刚伸出手,就被射成刺棒了。

综上,守城士兵不去推倒梯子,主要因为梯子的构造,另外梯子太长无法推倒,电视上的梯子是骗人的。




脑子是个好东西,当梯子搭上来,和城墙形成了夹角。不管你怎么推,是推不倒的。

过去攻城的时候,大多数都是云梯。很多人觉得搭梯子爬的再快,守城士兵可以轻易的把梯子推到。其实是没有仔细思量,细心推敲一下就知道了。当梯子搭上去了,想推倒真的很难。

过去的城墙一般都是8到10米。要想爬上去,云梯最少也得要10米到12米之间。这么长的云梯最少也得百十斤,只要被攻城的人搭上去,肯定就会有士兵快速爬上去。云梯和城墙有一定的夹角,再加上云梯上的士兵,如果说城墙的尝试人推倒云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假如云梯和梯子上的士兵的重量为800斤,云梯和城墙的夹角形成杠杆原理。推梯子最少也得要1500斤的力气,加上从上往下不好用力。人多了也用不到力,有力没地方使。你几秒没推倒,别人上来已经把你的手砍掉了。而且你探出城墙,真个身体已经暴露,很容易被别人的弓箭手射中。

再过去的攻城池的博弈里,如果说别人的云梯已经搭上来了,说明攻城已经成功了一半。要想守住城市,必须要在别人搭云梯之前就要解决。比如下面有火,或者用箭雨把敌人控制住。千万不能让敌人把云梯搭上来,如果搭上了,就准备跑路吧。

因为云梯都搭上了,城里的箭肯定没了。石头可能也不多了,城下肯定都是大把敌人了。只要不间断的往上爬,守兵必败。至于丢石头,就像现在的人开枪打仗。枪开了,打不打中不管。用石头砸人,反正都是乱丢。石头丢完为止,打不打到人不管,大不了跑路……




还原古代某次战争的一个场景:

一个新兵,看到敌人的梯子搭在了自家城墙上,想要推倒它,可努力了半天,却毫无作用。

一个老兵过来了,对新兵喊道:你傻吗?如果你都能推倒,别人还攻什么城?赶快扔石头,泼开水,泼热油......

如果你没了解过古代的攻城器械,仅凭想象,你也不会想到,那个梯子是推不倒的。

无论是专业的云梯,还是简单的飞梯(光杆梯),都很难推倒。

1、我们先看看攻城用的最多的云梯


“云梯”绝对是一个攻城的神器,看这个“云”字,就表示了一个意思,这梯子很高,可以高耸入云。

说“高耸入云”当然是吹牛了,当时的云梯有两大功能,一是观察敌情,二是用来攻城,后来,主要就是攻城。

自从“云梯”研发出来后,用了几千年,就没有被人推翻过。为什么呢?听我细聊。

云梯的发明者是天才的木匠鲁班。

这是个非同一般的木匠,别的木匠是做家具的,这家伙,啥都做,生活中用的各种器具,战争中用的各种器械,统统都要整一整。

看电影《十全九美》,鲁班还发明了能飞上天的木鸢,这简直就闪瞎了无数观众的钛合金眼,老牛逼了!不过,这个当不得真,传说的意味太浓了。

我们继续回到云梯上。

鲁班发明的云梯,有三个特点:

一是看起来像一个三角形,梯子就是斜边以及延长线;

二是底部装有轮子,方便移动;

三是,梯子顶部有钩状物,方面搭在城头之上。

这种云梯,很笨重,但很结实,想要推倒,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但是,用着用着,问题就出现了,不同的城墙高度不同,有高六米的,也有最高12米的,如何满足这种变化的需求呢?

唐朝和宋朝,对云梯做了极大改进,如果仅仅是矮墙,那么云梯主梯可能就够了;如果是高墙,那么,副梯就可以起作用了。主梯和副梯使用同一个转轴,攻城时把副梯甩上去就可以了。


在战争中,有时候,一些部队是没有云梯这种攻城器械的,一是造价不菲,二是云梯笨重,使用费劲,于是乎,一种简单轻便的飞梯(光杆梯)也常常出现。

问题来了,云梯的副梯可是没有三角支撑的,它如何做到不被人推下来?另外,简单的飞梯是如何操作的,如何保证不被推翻?

2、云梯的副梯,以及飞梯为什么也不会被推下去?


云梯的副梯一般会有逆向的卡位,如此,主梯和副梯就成了一个整体,想要推翻副梯其实时不容易的。

除此之外,我们就得说一下关于物理的话题了。

云梯也好,飞梯(光杆梯)也好,当梯子处于一定角度的时候,哪怕,就是一个单梯,下面没有任何三角支架,一般人也很难推翻。

如果你有兴趣,不要说六米了,你可以爬到一个三米多高的房顶,把一个倾斜45度角---60度角的结实木梯子直接推翻,你会发现很不容易,你得使用很大的劲才可以,劲小了,木梯晃两晃又会搭到墙上。劲稍微大一点,木梯甚至快到直立了,摇两下,仍然会搭在墙上。如果你力气很大,使出吃奶的劲,才可以推翻梯子,但你的身体能不能立住不好说。

战争时,那梯子又长又重,上面再爬上几个人,站在城墙上的你,一要克服梯子顶端的挂钩,那钩子不容易去掉,砍断可是很费时间的;二要克服梯子的重量;三要克服爬上来人的重量。这要推倒,太难了!

此时,你会说,可以多找一些人帮忙啊!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但是,城墙上,搭梯子处就那么一点窄距离,多人能展开一起行动吗?完全不能。

因此,可以这么说,想要花老鼻子劲把梯子推翻,不如进攻向上爬的人,石头也好,开水也好,滚油也罢,粪水都行,这些攻击,都要比推翻梯子来得实在。

古人不傻,除了比我们现代社会的科技弱一些,在思维上并不是个个迂腐不已、蠢笨不已。

古代,有智慧的能人也是多了去了。

3、攻城云梯的消失

云梯是古代历史中常用的攻城器械,在后来的历史演变中,渐渐“寿终正寝”。

那么,什么时候云梯消失了呢?

明朝以后,随着火器大炮的出现,云梯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全世界都是如此。

不过,大清是个奇葩的存在,他们对火器的发展贡献度非常之低,他们习惯了弓箭弯刀,习惯了骑马射箭,因此,攻城时还是常用云梯的,不过,是各种方法的组合,比如有攻城墙的,有攻打大门的,也有大炮轰炸城墙的。

在太平天国起义期间,双方都曾用过云梯攻城。

再后来,大清也不怎么用云梯了,那是落后的象征,也是效率低下的象征。

进入二十世纪后,云梯这样的老古董,很少出现在战场了,“活”了两千多年也该“退”了。


现代生活中也有所谓的“云梯”,不过这云梯要比古人的云梯先进多了,都是车拉着,到了地方直接升降,场面颇为壮观。

这样的装备,我们叫云梯车。发明最早是在德国,后来在韩国使用特别普遍。当然,我国现在也很多,大量使用。

此时的云梯,就不是为了纯粹的战争,而是应用在工程、消防救火、幕墙施工、楼顶防水作业、太阳能安装,电力维修、空调安装、搬家公司、船舶维护、路桥修护等。

鲁班一定想不到,现代的云梯这么牛!


不管如何,看到古人云梯的样子时,还是让人惊叹,古人的智慧诚不欺我,在那样的时代造出这样出众的武器装备,实在难能可贵。

总而言之,古代打仗时,推翻敌人攻城用的云梯(飞梯)很难做到,石头、砖瓦等东西往下扔,开水、滚油、粪水往下倒,才是效率极高的防守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梯子   士兵   火油   石头   云梯   守军   钩子   笨重   敌军   城池   底座   城墙   器械   古代   结构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