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知青作家所表达的思潮能否代表一代知青所经历时代的认知?

表达的是作家自己对社会表象的误解和偏见。不是社会的本质。在那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面临全球范围反华势力的十面包围,主要国力肯定是要用于尖端科技、GF及工业基础建设上。知青现象是当时解决就业吃饭的临时措施。我们不可能像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那样用对外掠夺,搞殖民扩张的办法进行原始积累,只能由人民和GJ共同承受短时的艰难困苦!这是GJ发展的阵痛,不是那些作家们站在个人立场刻意抹黑的所谓“伤痕”!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实际就是一次接受再教育的锻炼,我的同学很多都当过知青,老乡对他们非常好,吃的也不差,没有这些伤痕文学作家们吹得那样玄乎,胡编滥造、任意虚构。知青接受农村艰苦生活的锻炼,对他们的成长大有益处!不知怎么就变成伤痕了。




任何时代的任何作家,都无资格或无权代表任何时代,任何人。人的认知,观念、思想、品德、三观、信仰、理想等等都不一样,只能代表共同三观,共同信仰、共同理想的一部分人。

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绝大多数都怀着报效国家的一腔热血,奔赴祖国“四面八方”,这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决不能因为个别少数人,就否定大多数,这是不公平的,也是违背历史的。任何时代都难免有人渣,垃圾人、败类。俗话说;树大有枯枝,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人多林子大,几千万里哪里没有几个发牢骚的,大多数知青及家庭都还是能正常对待的,没有有的人写的那么复杂,文人写作嘛,如何不夸张点,不悲伤点,怎么能吸引眼球?就象世界作家还写整个班吃煤的世界纪录是一样的,正常看待吧。




电视剧《人世间》的播出引起了网络上的广泛讨论,对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议论纷纷,对伤痕文学也是褒贬不一,如何看待呢?

实际上能些文章、小说的人很多,但是能称为作家的人并不多,以知青文学、专写社会落后一面、以自己受委屈为由否定前三十年伟大功绩的作者不能算是作家,只能算作是一些自私自利为主的小文人!

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虽然胜利了,但是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原因就是旧中国是一个农业国,而日本、米帝等列强都是工业国,中国军队的装备太差了,志愿军刚入朝时围住米帝一个团,可是米帝的坦克围成一圈,由直升飞机把士兵救走后,坦克部队再大摇大摆突围而走,志愿军炸毁桥梁,米帝有能力迅速空降新桥梁打通道路,这样的战争能力让志愿军将士很震撼!

新中国想立稳脚跟,立住国,唯一的道路就是实现工业化,毛主席抓住抗美援朝后美、苏争霸的时机,利用中苏同盟条约之条件让苏联对新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支持,苏联派了20000多专家到中国,对中国工业化156个大项目进行援助建设,这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次先进工业国向落后农业国进行工业化转移!

这个机会不是无偿的,是百万志愿军将士击败米帝换来的,所需费用需要新中国落后的农业来支持,这就是基本国情,当然后来中苏矛盾导致苏联停止援助,可是中国的科学家、工程师、工人们已经入了门!

落后的农业国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美苏争霸,美、苏两国都实实在在准备对新中国进行核打击是大的时代背景,城市大量知识青年没地方就业,到农村生活就是一条出路,因此毛主席能看到问题,同时也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加劳动实践!

知识青年到农村普及了文化,对新中国农村文化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很受农村欢迎,有劳动的也有当村小学老师的等等,村里给知青们建有专门房屋居住生活,虽然说比城市艰苦但绝对没那么不堪,当时国家指派干部到农村工作也是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全国人民都是鼓足干劲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

那么伤痕文学为什么产生呢?就是一些小文人与农民同劳动自以为受了天大委屈,认为自己应该高人一等,不能正视参加劳动实践的积极意义,把自己的苦与社会的缺点放大,写出一些抹黑前三十年的文章,文化人历来都是这个样子,以前抹黑秦始皇,刘邦,汉武帝,把陈世美写成负心汉骂名千载!

我们都是那时代过来的人,大部分知青在农村生活都是很阳光的,去年我还专门与到金湖的知青们交流过,他们都肯定了知青生活时的重要性,从实际情况来看否定知青上山下乡的只是一部分人,不能代表全部!文化人想留名青史,写文章、写小说时一定要客观公正,不能泄私愤或迎合某些人的需要去搏得社会地位!









不能代表。再伟大的作家,他们的格局和认知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局限性。知青中既产生了伟人级别的人物,也产生了下岗工人,还产生了一輩子扎根农村的农民。由于写作的时间跨度不同,认识程度自然不同。需要放大到更大更长远的时代看待。摆正个人遭受的苦难和国家民族责任之间的关系。




什么狗屎伤痕文学,就是一群借机摸黑上山下乡这个事物,无痛呻吟,故意歪曲,烂心烂肺坏了良心的人!我们这些经历过上山下乡的人心里都清楚,锻炼了体质,磨练了意志,纯洁了思想,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为我们今后在各个岗位爱岗敬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终都成了国家建设的骨干!




文学作品是为时代服务的,讴歌积极的,阳光的,正义的。任何社会总存在有一些阴暗面,但要看主流,大的方向。所以你纠住阴暗的东西,一件一件抖落出来,那你的思想本身就是阴暗的。一个人的作品只能代表自己对时代的看法,只有客观事实,正面的并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才能有代表性。




伤痕文学普遍都是放大自己的不满,也是一个时期的现象,放到信息网络发达的现代,同样的作品很快就会被人驳倒。




知青作家以梁晓声,史铁生为代表,他们表现知青在农村的生产生话是很真实客观的,作为作家他们的观念是真实的,也可以认定是正确的,作家心态光明向上,作品富有思想性艺术性,文彩亮丽,我很喜欢。比如史铁生的《我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今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知青   农业国   苏联   作家   代表   知识青年   时代   上山下乡   志愿军   思潮   新中国   认知   落后   伤痕   农村   社会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