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西域驻军2万,比宋朝西北驻军几十万都管用,凭借的是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打服了中原周围的各路诸侯以后,实在是太寂寞了。你知道无敌是多么的寂寞吗?就算被大家称之为天可汗,也依旧无法抑制内心的寂寞。

于是乎唐太宗将目光看向了西北地区。公元640年,也就是贞观十四年,唐军攻克高昌,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的驻军约有2万人左右,成为了有效控制西域的重要军事机构。

公元702年,武则天也有了唐太宗的那种感觉,无敌实在是太寂寞了。于是她又开始涉足西北,在庭州设立了北庭都护府。北庭都护府驻军约有3万人左右。

这么一来,唐朝对西域的统治,实际上只用了5万常备军。这些军队平时除了操练以外,还需要在闲暇时种地,可他们对西域的管理,非常奏效,各路诸侯对这两个机构,心悦诚服。

反观宋朝,在对抗西夏的时候,驻军20万之多,却依旧被对方打成了臭狗屎。那一点点尊严,都被西夏给打光了。这又是为啥呢?


一、强盛的唐朝,是安西和北庭坚强的后盾。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其实这句话在唐朝的时候,也是非常奏效的。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继而打通了陆地上的丝绸之路。这下大家可高兴坏了,中西之间的交流逐渐成型,中西商品贸易不断。

这一利好,是中西方共同互惠互利的结果,因此不容许任何人动摇。所以到了唐朝的时候,保护这条丝绸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由于隋唐之前,魏晋南北朝打了几百年仗,导致丝绸之路一度断绝。可隋唐是盛世,自然要重启这一条通道。因此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就显得很重要了。

唐太宗时期,实在是太猛了,号称手下将领平均一个人灭了一个国,简直“毫无人性”可言。

  1. 药师李靖,灭了萧梁王朝,平定东突厥,灭亡吐谷浑。
  2. 李世绩,灭亡薛延陀汗国,灭亡高句丽。
  3. 苏定方,平定西突厥、葱岭、百济等,为安西都护府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4. 王玄策,这家伙更猛,一个人灭掉了天竺。

实在是很难形容,唐太宗、唐高宗时代,唐朝的军事实力究竟有多强盛。反正周围的邻居没一个敢惹唐太宗、唐高宗(以及武则天)的。

有如此强盛的一个唐朝在背后撑腰,5万大军镇守西域,足以震慑西域各路诸侯。他们稍微有点儿异动,强大的唐朝就会大军跋涉前来灭了他们。


二、安西和北庭的战斗力,的确很强。

别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起来才5万人左右,可人家的战斗力却远比宋朝的5万人要强得多。

这或许就是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一代不如一代。

又好似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你们,是我带过的最差的一代。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战斗力有多强呢?不说他们最强盛的时候,就说他们最弱小的时候。唐玄宗后期,安史之乱爆发。中原的人马搞不定了,于是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便往中原调走了绝大多数兵马。

这个时候吐蕃趁着安西和北庭空虚的机会,攻占了陇右和河西。直接切断了,安西、北庭跟长安的联系。


按道理在陇右孤掌难鸣的安西和北庭是不是就要眼巴巴地被吐蕃给吞了呢?事实还真不是这样。吐蕃消灭了西域绝大多数反对势力,却唯独搞不定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这两位猛将兵少粮缺,却依旧为大唐守住了北庭和安西,至少长达30年的时间。就问你强不强吧?

这可不是依靠唐王朝的实力来对抗吐蕃的,而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与吐蕃斡旋了这么久,实在是牛。

反观宋朝,边军有什么战斗力可言呢?宋朝人都比较有钱,以至于他们多数都愿意过上醉生梦死的生活,压根就没啥战斗力。西夏兵看到他们,自然也就不害怕了。


三、唐朝和宋朝,对边军的控制力是不同的。

宋朝我们就太了解了,这家伙被称之为弱宋,那是有原因的。因为宋太祖赵匡胤,是以武将的身份篡夺的皇位,所以宋朝对武将十分忌惮。

他们很担心自己的臣子里,会再出一个赵匡胤来,因此他们对武将的防备,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

每一名带队的武将,都不可能独自带兵,身边必须要有文官坐镇才行。而文官,所起到的,正是向朝廷汇报的作用。所以说宋朝军队的老大,不是武将而是文臣。

绝大多数文臣都不懂打仗,这就直接拖垮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因此甭说20万人马了,就算再来一倍,也没什么用。毕竟领导结构是没法改变的。


而且宋朝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吃空饷的人太多了,说是有20万大军,实际上能有个10万,那就谢天谢地烧高香了。如此严重的吃空饷,也直接拖垮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

反观唐朝,他们对边将就十分放心。安西和北庭这种路途遥远的军事机构,在地方上完全有自主决定的权力,毕竟消息送一趟,得好几个月时间,等到皇帝回复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安西都护和北庭都护,那可都是手握重兵的实权派。他们靠忠肝义胆,为唐朝的西域保驾护航,完全没有文官集团的监督。这种敢于让武将直接指挥的军队,自然没有那么多顾虑,战斗力也就自然很强悍了。


总结:唐军2万镇天下,宋军20万混日子。

唐朝实力强大,宋朝实力弱小,人家看两支军队背后的力量,就知道该不该惹这支军队了。

唐军自身实力强劲,就算唐朝遇到了麻烦,唐军自身依旧可以保护自己。而宋军则没这方面能力。

唐军主帅权力大(这也是安史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而宋军主帅还得接受文官集团的监督指导。所以说双方实力渐渐就拉开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宋史》




如果单纯考虑人数的话,同属冷兵器时代,2万人是无论如何也比不过几十万人的。但奇怪的是,大唐军人取得的成绩,是宋军所无法比拟的。


这一切,显然不是某个单独的原因,所能造成的。

一、丝绸之路的衰落


直到唐代之前,西域对于中原的意义非比寻常。张骞通西域之后,经过几个世纪的开拓,逐渐形成了一条从长安到地中海的经济纽带。当时的世界强国,几乎都被这一条路给串联了起来。


中原的丝绸、瓷器源源不断地被交易出去;除了带回来大量的金银货币,还带回来香料、艺术品、以及各种对国家有战略意义的动植物。


这样一条通道,是值得拼死去维护的。大唐在西域驻军2万,已经是国力的极限了。


有关资料显示,往西域运送一次粮草,路上就要消耗6个月到1年的时间。一路上除了人吃马嚼,可以交付的物资往往十不存一。


照这样算下来,在西域养活2万大军的开支,如果放到中原地带的话,甚至可以养活20万大军。


不管怎么说,2万大军放西域是不够看的。为了达成经营西域的目的,西域都护拥有难以想象的权利,对西域诸国拉拢、分化,亦或是宣战,往往可以一言而决。


这样便构成了西域经营的,长安朝廷授权→都护府威慑→仆从军效命的体系。


虽然效率很高,但不得不说,西域都护便成为了事实上的土皇帝。朝廷对其的制约,也就仅仅只是他对朝廷的忠诚了。其中的风险还是很大的。


安史之乱之后,随着大军的撤回,丝绸之路逐渐衰落,与之对应的是海运的兴起。


宋朝对武将的防备,简直防到骨头缝里去了。显然不会授予任何武将如此大的权柄,更别说还是为了一个衰落了的丝绸之路了。

二、宋朝奇葩的军制


宋朝的武器装备,可以算作是冷兵器时代的巅峰;但与之相对的是,宋朝的军制层层掣肘,也是扯淡到了巅峰;导致实力根本发挥不出来。


如果能摆脱掣肘的话,宋朝的军力也是相当可观的。就像宋哲宗站在皇帝的角度,坚定向西用兵,打得西夏几乎灭国。


但可惜的是,这样的皇帝并不长命,宋朝的皇帝大都还是坚持“重文抑武”那一套。


凡是行军作战,都要搞一个(或者一伙)文官监军来钳制武将。杨老令公便是死于监军的瞎指挥,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更扯淡的是,宋朝的军队(包含禁军在内),都没有自己专门的后勤管理体系。大军的后勤保障是由朝廷的转运使和地方来配合完成的。缺乏协调能力的两个部门,要是能做好保障工作那才怪了呢。


这样做的唯一好处便是方便朝廷,随时可以卡住不听话将领的喉咙,也把军队推到了随时断粮的风险里面。


反正都是混口饭吃,没必要给自己找不自在吧。至于什么大军跃进、千里迂回的玩意,咱们就不去玩了啊。


宋军打防御战还不错,一旦对外作战就开始拉稀,全是拜这种奇葩制度所赐。

三、战略中心的转移


经济中心的南移,以及海运的兴起,经济命脉已经不是非西域不可了。作为一个比较“怂”的正统政权,这自然是会影响国策的制定。


西夏不是打不过,这一点哲宗皇帝已经证明过了。一旦打下西夏通西域之后,就面临着把大把的粮饷往西域扔,还冒着武将背叛的风险。与其如此,还不如采取守势呢。


至于辽国,打起来确实难受,而且是宋、辽双方都很难受。宋朝以步兵为主,辽国以骑兵为主。


燕云十六州的格局就注定了,辽国一旦主动进攻,就得拿自己的骑兵去攻宋朝的坚城;反之宋朝进攻的话,就得到草原上拿人腿和马腿赛跑。谁主动谁吃亏!也就只能采取守势了。


既然,对西对北都只能采取守势,所以宋朝的重心便偏向了东南。南方的经济发展、泉州的海运开启,都为宋朝带来不菲的收入。这样一来,更没有向苦寒之地发展的动力了。


简直形成了一个无解的循环:人在边关混日子,心却早就飘到了繁华的东南。打仗嘛,做做样子就得了。

写在最后:


武器装备堪称巅峰,兵员素质也相当不错的宋朝,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五渣,从宋朝建国“重文抑武”的思路中,就已经注定了。


华夏大地是个不缺乏奇迹的地方,只要你想就一切皆有可能。


想不想打?敢不敢打?敢放权多少?这都是决定战斗力的因素啊,可惜在这点上,宋朝做得确实很不好。


而这一切,又决定了周遭异族对你的敬畏程度。几十万的西北驻军都比不上唐朝的2万西域驻军,也就毫不奇怪了。




2万军队的战斗力,无论如何是比不过几十万的,那么,为什么唐军2万就能震慑住西域诸多部落国家,几十万宋军搞不定西夏呢?这就是“威慑力”在发挥作用。

什么是“威慑力”?就是你要是搞我,我就“搞死你全家”,我要搞得你亡国灭种,这不是黑社会说狠话,大唐就是这么说的,也是一贯这么做的,以苏定方为例,苏定方戎马一生,灭强国三,大唐共灭大国9个,小的地方割据势力,不计其数。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大唐是当之无愧的负责任的大国。这个,大唐军民相信,西域小国部落更加相信,所以,两万唐军不多不少,谁也不敢随便动的。因为,他们代表的是强盛的唐帝国,代表着你如果惹他就是捅了马蜂窝,随之而来的是十万几十万的强大唐军,还有原来你那些不怀好意的邻居,都会乘机落井下石,分一杯羹。所以,不敢动是真的不敢动啊。




凭借的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基本上只要能打胜仗,怎么做都可以甚至可以自行招纳附属国军队作战而宋朝就不一样了,就像捆着的木偶,还得受制于文官, 这样的能不败就已经是很幸运的了




首先是军队的战斗力不同。唐朝的安西军都是骑兵和骑马步兵,有非常强的机动力,可以迅速到达各个战略战术目标位置。而宋军是纯步兵,行军都靠士兵两条腿,能够在限定时间内到达的区域有限。因此同等数量的军队,可以覆盖的战区范围,那是完全不同的。就像印度的军队数量远超美军,美军可以覆盖全球,而印军连掌控南亚都够呛一样。

唐军主要由府兵和募兵组成,唐朝比较重视军队,军人地位较高,战斗意志较强。宋军则是由募兵和充军的罪犯流民组成,再加上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重文轻武的风气,军人地位低下,士兵很多时候被视为奴仆,因此军队的战斗意志极低。在这种情况下,唐军与宋军两者的战斗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唐军和宋军的主观能动性不同。唐朝比较重视军队,信任各级军官,唐军各级将领可以在不请示朝廷的情况下,自行作出出战的决定。事实上,历史上安西都护府发动的多次军事攻击行动,都是先打后奏进行的,这在宋朝是不可想象地。

由于赵氏兄弟是军人篡位夺得皇位,因此赵宋也特别害怕军中将领篡位夺权,有宋一朝对军中将领都防范甚严。没有朝廷命令擅自出击,即使立下大功也照样会被治罪,如此一来军中将领畏手畏脚,主观能动性极差。宋朝政府不仅对军队管御极严,而且皇帝和文官还插手军队指挥,外行指挥内行,对军事行动指手画脚。在这种情况下,宋军要是有很强的战斗力,那才真的是怪事。

另外唐朝西域与宋朝西北在法律地位上的不同,也是产生这种区别的重要原因。唐朝西域属于外部属地,安西军的任务是控制而非保卫,不需要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在战略上实际是一种攻势战略。

而宋朝西北属于本土,军队的任务是保卫,控制那是文官的事,因此是一种防御战略。由于是本土,丢失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引发国内动荡,这使得宋军的行动受到了很大限制,可以选择的战略战术极其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诸如诱敌深入之类的战术,大概率是不能用的,只能选择正面硬刚。

搞清楚了唐军与宋军之间的差别,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唐军可以用两三万人控制西域,而宋军几十万人都无法保证西北安宁了。这实际上是由唐军与宋军的战斗力差距,以及不同的政治形势所造成的。尤其是政治形势对军事战略的影响,才是根本性的。




汉唐的时候,农耕文明制造业,手工业发达。铠甲马鞍马镫,大唐陌刀,弓箭强弩,这对少数民族来说都是高科技呀。所以才有,一汉敌五胡的说法。宋朝的时候,少数民族也学会了,这些当时的农耕文明的社会的高科技。再加上经过安史之乱。宋朝以文御武,怕武将篡权。复杂的体制,不如少数民族。大辽国,西夏国。




宋朝搞的是崇文抑武,这是问题的关键,武将地位低下,没什么前途,好男不当兵,水浒传中最多的就是贼配军,当兵是下等人或者犯罪的人才干的,这样的军队不可能有士气。军官地位也低,还不受信任,皇帝总是在防着他们造反,处处干涉军事,军官和士兵可以说都互不认识,如果军官和士兵关系太好就会被担心造反。军官的素质不重要,重要的是让皇帝相信不会造反,造成军官普遍无能,士兵混饭吃都不想好好干。

唐朝讲究的是进取精神,唐朝军人地位很高,人人都愿意去建功立业,唐朝的汉人非常尚武,以参军为荣,2万有进取心的军人比起几十万混饭吃的人那是管用的多。当然负作用就是唐朝军队造反的多,最后唐朝灭亡也是军队造反造成的。

私兵制可以有效的提高战斗力,唐朝的军队首先是向军官效忠,特别能打,军官也要特能打才能晋升,这样的军队打胜仗是容易的,但军官如果想造反也容易。宋朝认识到这个问题,就禁止了私兵,造成的军队素质下降,几十万军队都是白吃饭。这是封建制度下不可调节的矛盾,军队强了就可能造反,军队弱了才安全。壤外必先安内是五代时就有的说法,就是认为外敌不可能亡国,亡国的是本国的将军,宋朝为了防止内乱,宁可让军队无能,这是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而南宁立国时搞出岳家军,注意这个岳家军就是犯毛病的,军队只能姓赵不能姓岳,这就决定了岳飞必须死。宋朝不需要能打的军队,只需要听话的军队。




  盛唐时期安西都护府仅有2万多驻军,能把西域管教得服服贴贴的。但是到了宋朝,几十万大军都无法镇不住小小的西夏,更别谈控制西域了。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受胡汉政权实力此消彼长、宋西征驱动力差异、军事制度差异这三大因素影响所致。


  一、胡汉政权实力此消彼长

  如果以朝代为单位分析唐朝、宋朝的历史格局问题,我们不难发现表面上唐朝似乎要比宋朝强大不少。但如果具体分析唐军、宋军的单兵作战能力与武器装备、后勤保障能力,唐朝、宋朝的人口、经济,反而是宋朝远远超过唐朝。

  为何会导致这种刻板印象误差出现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唐朝与宋朝跟周边的胡人政权实力差距不一样。

  唐朝汉人政权实力要比周边胡人政权要强大不少,往往是可以对他们实行灭国战,比如唐灭高句丽、百济、东突厥、西突厥、后突厥、吐谷浑、薛延陀、回鹘、南诏以及西域诸国等等。唐朝的生产力水平比他们高,人口、经济都可以说是处于碾压的态势。

  这些可以统称为综合国力,相应地反映在军事上就是冶炼技术、武器装备、战术水准等各方面都要比胡人政权强上不少。而且唐朝不像汉初那样缺乏战马,胡人对唐军实际没有骑兵优势,单兵作战能力唐军可以是胡人士兵的数倍,即“一汉抵五胡”之说。所以盛唐时期在西域投入少量精兵,即可在军事上镇住弱小的西域诸国。


  如果放长远一点看,胡汉政权实力其实是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关系。

  汉初的时候匈奴人很强大,一度压制西汉;到了汉武帝时间,打残匈奴,接着汉宣帝、汉元帝继续打压、分化,匈奴这个最大的胡人外患便逐渐消失了;东汉后期内乱不断,乌桓、鲜卑等胡人势力又开始崛起了。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是胡汉融合的历史大浪潮,胡人大量涌入中原,实际是变相减弱周边土著胡人的实力的。所以隋唐之时,生产逐渐恢复之后,汉人政权的实力要远远高于经历乱世还没恢复过来的胡人。

  比如蒙古高原突厥汗国、东突厥汗国、后突厥汗国、回鹘接连崛起,但也接连被灭国,很难有效对抗大唐。尤其是游牧民族学习汉人的先进生产力,需要时间积累。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大唐一直忙于解决藩镇问题,无暇管理周边的胡人,这使得他们获得一段崛起的黄金时期。中唐、晚唐、五代十国三个时期中原政权衰弱,没办法压制东北与蒙古高原,导致这两块地方胡人实力突飞猛进发展,随后契丹人、女真人、党项人相继崛起。

  从文化角度来说,辽国契丹人、金国女真人、西夏党项人都是属于泛汉文化圈的民族,他们的发展得益于吸收汉文化主导的中原文明的先进生产力。所以宋朝的“弱”除了他自身的原因,还有历史原因,因为敌人变“强”了,相对地宋就看起来弱了。

  所以宋辽金时期的西夏,跟大宋之间的国力差距,远远要比大唐跟吐谷浑、西突厥等国差距要小,故而盛唐可以做到少量驻军镇守西域,而大宋需要更多兵力。


  二、唐宋西征驱动力差异

  唐朝征服西域的驱动力跟汉朝略有不同,虽然都有经济因素,但汉朝主要是获得优良战马的军事目的更明显一点,唐朝则对丝绸之路更加重视。比如从丝绸之路的三条路线我们就可以看出端倪,唐朝跟欧洲、阿拉伯世界、印度大陆都有较为紧密的联系,贸易往来也较多,利益驱动影响最为关键。

  阿拉伯人跟大唐大规模战争只有怛罗斯之战一场,其他都是小规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有一致的经济利益。阿拉伯商人可以从丝绸之路的贸易当中获益,所以跟大唐实际冲突不多,更多地是和平友好的关系。这个现象可以约等于看作阿拉伯人(大食)战略角度帮助大唐维护西域,划定文明之间的边界,实际大唐征服西域诸国除了吐蕃,很少有外界干扰因素。

  但是安史之乱之后大唐衰弱,丝绸之路就慢慢中断了。有一种观点认为唐朝衰弱到元朝建立之前,由于丝绸之路中断,欧洲因此陷入了一千多年黑暗的中世纪。且不管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但至少反映了唐朝衰弱之后汉人政权与西域以及中亚地区的联系逐渐减少消失的客观事实。


  到了宋朝,西域诸国不能从汉人政权与西边的世界之间的贸易获益,与汉人政权之间的联系自然也就不如唐朝时紧密了。这就导致西域诸国人心不服大宋,他西征其实很难获得长期稳定的盟友,甚至很难维持在西域设立的藩属国。没有外围的盟友,又没有西域土著胡人势力支持,没法借助他们的力量“以胡制胡”,只能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去打西夏,故而要付出数倍的代价。

  所以唐朝由于有丝绸之路这个驱动力,可以调动西域诸国的积极性,来支持大唐的统治;而宋朝缺乏驱动力支持,西征往往只能靠自己,面对本身不弱的西夏,自然要派更多的军队。而且大宋派的军队多,后勤保障不能像唐朝那样轻松就地获取补给,导致一路上需要的后勤人员大大增加,几十万军民的数字很容易出现。


  三、唐宋军事制度的差异

  初唐军事主要是府兵制,到盛唐逐渐转为募兵制,宋朝大部分时期也是募兵制为主,按理说战力应该差别不大才对,但实际他们之间的军事制度差别还是非常巨大。唐朝因藩镇问题而逐渐灭亡,宋朝因此制定重文抑武国策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军事战争运行模式出现极大差异。

  唐军基本是“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对西域用兵较为灵活,比如建立仆从军、雇佣兵、借兵、奇袭、远征、擒贼首威慑等等多种方式打击不服从部落或者叛变的藩属国等等。自从唐高宗时期开始改革,实行屯田,西域驻兵解决了大部分财政问题,较少后顾之忧,往往是可以独立作战,效率极高。

  宋军武将是被压制的,受到不专业的文官监军掣肘,多数时候都很难施展开来。打了胜仗功劳可能是文官的,打了败仗文官又会将责任全部推卸给武将。武将往往过得很憋屈,有时容易丧失自己的主见而听文官瞎指挥,这又恶性循环容易出败仗。


  如果你研究历史足够细心,你会发现唐朝名将辈出,宋朝数量要明显少很多;唐朝名将经常会出兵书,但宋朝极少,这些都武将的积极性被打击的表现。

  武将积极性低,部队的作战效率也随即降低,正所谓“质量不够数量来凑”,宋军打一场战争的兵力也随之增加。根据《孙子兵法》“攻十防一”的原理,防御尤其是守城战宋军的兵力需求减少,往往又更容易打胜仗——这又导致了宋军进攻胜少败多,防御胜多败少的奇葩规律。

  综上所述,唐朝胡汉政权实力差距巨大,且有丝绸之路的利益驱动联动外围与西域的盟友支持,军事制度较为灵活且武将地位高,导致了唐军2万兵力即可镇住西域;而宋朝胡汉政权实力差距不大,少了丝绸之路利益驱动西域诸国与之结盟,再加上重文抑武国策处处掣肘武将,打击积极性,影响作战效率,故而远征西域难度要提升不少,往往需要几十万兵力。

  我是东海寻人,喜欢这篇文章的小伙伴,记得关注、点赞、收藏、分享、评论哦!




当然是国威了。


唐朝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唐朝从立国开始直到灭亡,战争几乎没有停止过。唐朝的国威也是在不断地战争征服中树立了起来。除了安史之乱是在本国领土上的,其他基本都是跨国边境的征服战争,特别是在西域这块,只要你有不服,立马出兵灭国,唐朝对外至少灭掉了十几个国家。

同时我想强调一点,安西都护府并不是殖民地,它是为保障丝绸之路治安而设置的一连串军事据点,所以兵力并不需要很多。唐朝强盛的时候,各个小国也是不敢造次的,生怕被灭了国。


而反观宋朝基本上不是在迁都,就是在迁都的路上。宋朝虽然一直想着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可是现实却不允许,先是强大的辽国,再后来金国,再到蒙古大军,都是梦魇一样的存在,宋朝的西北驻军主要是为了对抗西夏,其实西北军在宋朝已经算是很精锐的部队了,比如有折家军、杨家军、种家军等著名军事大家族。但无奈整个宋国国运积弱,像个软柿子一样,谁都能来欺负一下。


唐朝主动攻击,打通丝绸之路,越打越强大,宋朝被动防御,越打越小,最终灭亡。


我是双鱼趣谈,一个乐于分享身边有趣,搞笑事情,和自己一些所见所闻的码农。爱要勇敢表达,如果喜欢,欢迎关注我!




凭的是唐军将领对这2万人有高度的自主决策权,北宋是文官统兵,武将全在文官的率领下,而文官打仗全都要听皇马的,西夏十几万人马入侵,朝廷规定只能先派3000人马与之交战,上面还规定了用什么战术和战阵,3000对十万骑兵,喝杯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西域   宋朝   胡人   吐蕃   安西   唐朝   大唐   中原   文官   驻军   西夏   武将   丝绸之路   管用   战斗力   政权   军队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