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长是怎么任命的?

股长是怎么样任命的?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股长是什么级别?股长虽然是乡科级单位内设机构和下属二级机构负责人,也带了个“长”字,但是其级别还是科员级,个别也会享受副主任科员的非领导职务待遇,所以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还是归属所在乡科级单位党委(党组)管辖,所以任命也是由所在乡科级单位任命。

但是,我国的体制从来都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我们一般实行的是双重领导关系,即人事财权归属于地方(本级),业务指导权归属于上级(主管部门)。说的有点绕口,举个例子,比如乡镇如果要提个民政所长,那么本来由乡镇行政负责人提名由乡镇党委决定任命即可,但是乡镇为了尊重县民政局的业务领导,会发函到县民政局征求意见后再行提拔。同样,县民政局提个内设机构的负责人时,也要向干部主管部门函告备案,比如提的人是公务员身份,则向组织部函告,提的人是事业编干部,则向人社局函告,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提的是办公室负责人的话,是要由组织部(人社局)派人来考察后由组织部(人社局)发文任命的。

所以,股长任命也是一项大学问呀,必须要按照规则来办,不然有的时候会闹出难堪来。希望以上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关注@公场知心人 ,与您一起畅聊公场那些事。




股长不是副科级。

1、股长是最基层的管理骨干,公务员系列中,就设有股长这个职务级别。省局下属是处,市局下属是科,县局下属是股。军队一样,军属机关叫处,师属机关叫科,团属机关叫股。

2、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立的工作部门,一般称局、办公室,机构规格为正科级、副科级;工作部门内设股、室,机构规格为股级。

扩展资料:

1、选拔任用股所级干部,比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一般要经过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前公示、发文任命、备案等程序。

2、股所级干部的选拔任用,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原则,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办事原则。

3、行政编制:股长,科长,处长,局长,部长。副主任科员以上才算官;其他统属科员级。当然也有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当股长的。

4、股级规格的单位或机构,其主要负责人也并非一定只是股级干部。要视干部兼职、干部之前级别、是否存在特殊情况等具体情况而定。




按照《公务员法》第十七条规定,我国公务员实行的是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根据公务员类别和职责设置职务、职级。公务员的职务从最高正国到副科共区分了十个层级,职级从一级巡视员到二级科员区分了十二个级别。职务中有最低有副科长、科长,也有副部正部长等等,唯独没有股长一说。由此可见,股长并不是公务员职务序列的常设职务,在地市级以上机关也根本没有这种提法,但是县乡两级为了区分干部层次,提升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最终是为了便于干部管理,人为增加了“股”这个干部级别,股长因此而来。

股长虽然股字后面带个长,听起来像个领导,然而因为股级不在三定之列,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领导干部,也没有级别待遇和福利。不过既然设了,现实中股级在县乡两级机关还是有一定价值的,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提拔副科。在县里,科级的干部管理权限在县委组织部,提拔副科,原则上只需在科员岗位上任满三年即可,中间不需要过渡环节。如果这样,在县乡两级机关就很难区分出层次,给人什么人都可以提拔当领导的感觉,因此为了增加竞争性,一直以来很多县区都有不成文的规定,原则上副科级领导职务必须从股级干部中产生,给副科设了门槛,这就是股长的作用之一。

第二,有一定的权力。体制内有句名言,县官不如现管。股长官不大,甚至不算官,但在县乡两级机关几乎都是骨干力量,是各项工作、各种项目承上启下的具体执行者,手中的权力可大可小,在很多时候是非常有影响力的。直白说,股长可能成不了事,毕竟他没有决策权,大事小事都需要向上汇报,可在执行环过程中他在某个节点上卡一下或者在某个环节上做点小文章,也会让当事方相当难受。股长因此也有不少实惠,是很多县级公务员和事业编竞相争取的岗位。

至于股级由谁任命、怎么任命,其实很简单,看干部管理权限。在县区,四大班子中的副处级以上领导职务归口市委组织部管理,县乡两级机关科级干部则由县委组织部管理,其余均归属所在单位党组织管理。也就是说,股长和其他普通科员最终都由单位管理,晋升股长只需要经过单位党委(党组)研究,同意后下文任命,同时报县委组织部门备案即可。




我就是一名股级干部,一些前来办事的群众称呼我为领导,我纠正他们,我不是领导,因为股级干部不属于领导。

根据公务员法,公务员的职务级别从高到低分别是正国级、副国级、正部级、副部级、正厅级、副厅级、正处级、副处级、正科级、副科级这十个级别,分别对应国、省、市、县、镇这五个层级的正职领导和副职领导。

法律上并没有股长的说法!


可是,为什么股长成为普遍性现象呢

因为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是正科级单位,包括乡镇政府和县直部门。

乡镇政府和县直部门的正职领导是正科级,副职领导是副科级,加在一起称为领导班子。

一般来说,只有领导班子成员才能称为单位的领导,所以我国最低级别的领导是副科级领导,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副镇长、副乡长、党委委员等,或者县局的副局长、党组成员等。

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于一个乡镇政府来说,大的乡镇政府有几百上千人,小的乡镇政府也有几十上百人,领导班子却只有十来个人。

一方面,十来个领导很难管理乡镇政府那么多工作人员,需要中层干部帮忙管理和分担工作;

另一方面,县直部门很多,大大小小有几十个,每一个县直部门都有工作需要交给乡镇政府来完成,不可能都由这十来个领导去对接,需要对应县直部门来设置乡镇政府的中层机构,任命中层干部去负责某一项或某一个领域的工作,负责跟县直部门对接详细业务。

乡镇政府的中层干部就是我们所说的股级干部

但在乡镇政府,一般不叫股长,而是XX办主任,比如党政办主任、党建办主任等,因为乡镇政府设置的中层机构一般都称作XX办公室。

而在县直部门,比如教育局,设置的中层部门一般叫XX股,那么中层干部就叫股长了。


股长(股级干部)由谁来任命的呢

其实也很简单,只要理解了干部管理权限,就明白了。

一般来说,科级干部由县委组织部管理,处级干部由市委组织部管理,厅级干部由省委组织部管理,那么,很明显,股长(股级干部)由乡镇政府和县直部门管理

也就是说,股长(股级干部)的提拔任免,都由乡镇政府和县直部门自己决定,乡镇领导班子会议和县直部门班子会议通过,由乡镇党委和县直部门党组发文任免,就可以了。

但有一点,乡镇和县直部门的中层机构设置并不是由乡镇和县直部门自己说了算,而是由县委编办制定三定方案,通过三定方案来确定中层机构。

因此,乡镇政府和县直部门虽然可以自行任免股长(股级干部),但必须报县委组织部备案。


股长(股级干部)的任免流程相对比较简单

因为乡镇政府和县直部门有资格任免股长(股级干部)的人不多,一把手基本能够掌握情况,省去了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这三项常见流程。

以乡镇为例,一般是由党委书记和副书记共五人小型会议酝酿初步人选,然后党委书记决定提交党委会议讨论通过,再由乡镇组织办走流程,任前公示、发文任免、县委组织部备案。


关于发函征询意见的事情

有一种说法,乡镇任免中层干部的时候,会发函给对应的上级县局,征求上级县局的意见,以示尊重。

但其实这个做法已经慢慢被淘汰了,就算有,也是形式主义,表面上发函征询一下意见而已。

要记住,人事权是体制内最大的权力,属于自己可以掌控的人事权,必然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乡镇政府是正科级,上级县局也是正科级,大家是平级的,上级县局还不够力量影响到乡镇政府股级干部的任免。






你好,根据《公务员法》规定,领导干部的最低级别是副科级,所谓的股级干部其实仍旧属于科员,但其任命也要走一定的程序。

首先,谈一下“股级干部”的出现原因

我国的机关单位基本都采用三级管理模式,分成局领导、中层干部、一般干部。其中,县直部门的机构级别是正科级,它们的内设机构要低一级,也就产生了所谓的“股级”,其职数也是由三定方案限定的。

所以,股级干部广泛存在于县市区中,主要有以下几类:县直部门的股(科)长,乡镇街道的中层(农办主任等),基层所的所长、副所长。

但是,用古代的话说,科级干部才是“官”,股级干部与科员一样只是“吏”,只是为了方便基层管理和工作需要设置的。

其次,谈一下“股级干部”的管理权限

股级干部的管理权限并没有上移到县委组织部,而是由所在的部门自己管理。例如县民政局的办公室主任由民政局自己管理,乡镇的城建办主任由乡镇自己管理。

再后,谈一下“股级干部”的任命程序

虽然股级干部不属于领导干部,但是,其提拔任命也要参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一般也要经过“分析研判和动议、民主推荐、考察”,再由局党组会议或者乡镇党委会议表决通过,经过5天的任前公示后,由局党组或乡镇党委发文任命

略有不同的是,虽然股级干部不属于县委组织部管理,但是仍旧要在县委组织部备案,同时也要抄送县纪委监委备案。

最后,谈一下“股级干部”的额外优势

以我所在的浙江沿海城市为例,股级干部的年终目标考核奖有额外的系数,会比普通干部略高。同时,县市区的副科级领导一般从股级干部中提拔,基本不会直接从科员中提拔。


欢迎关注@瑛杰小猪 ,一起聊聊体制内的小知识。




作为曾经担任过所谓“股长”的人,来和题主分享一下吧。

其实体制内压根就没有所谓的“股长”,都是县区一级为了给普通干部画饼弄出来的噱头。

首先介绍所谓的股长吧

在县区一级,提拔个副科,就算是单位的高层了,乡镇的党委副书记也就是副科,局里的副局长也才是副科,所以提拔副科,就说明你在基层是领导干部了。

那单位难道只有“小兵”和“高层”吗?中间怎么过渡呢?

于是想出了“股长”这么个东西,也就是县区一级部门单位中所谓的“中层”!

其次,股长怎么产生的

应该听说过“中层干部竞选”这个说法吧?最基本的中层干部竞选模式,就是演讲。

在县区一级,股长的产生就是通过中层干部竞选而来的。虽然这个竞选在绝大多数单位都是走个过场,甚至个别单位都不搞竞选,但这毕竟是组织部认可的选拔“股长”的方式。

在单位完成中层干部竞选后,会把竞选结果报给县委组织部,股长就在县委组织部备案了,是组织部承认的“单位中层”,也就是股长。

但是要注意一点,组织部备案、承认的股长,仅仅是指公务员身份,如果是事业编身份,事业单位的股长,组织部承认,但是不会备案的。

另外,股长的任命组织部是不会发文的,有的单位可能自己出个红头文,确定一下你的股长身份。

第三,股长的职能

股长作为县区一级单位部门的中层,自然是负责各个科室工作的。

一般单位的组织架构是:

局长(正科)、若干副局长(副科)为单位的领导

副局长分管若干科室,而这些科室的科长,就是股级的股长;当然,有的科室的科长为副科

股长负责科室具体工作,向分管副局长汇报,股长下可能有几个普通科员,也可能没有。

总结:总的来说,当上了股长也不会涨工资,但是要提副科,一般从股长中选拔,所以当个股长还是有好处的。




股级干部是县乡一级的职务,不在国家的职级体系之中,不需要组织部审核任命,只需要在人社局备案!

2020年底被任命为单位的股长,感觉很莫名其妙,但是又是水到渠成,第一次经历还是有点激动!

一般任命副股级干部,需要在单位有两三年的工作经历,并且做出了一定的功绩,被领导看到,为单位实实在在的付出了譬如驻村扶贫,下派挂职,顶住了一个科室的很多业务,经常在领导面前露脸,受到了领导的赏识,年底人事调整的时候,领导就想到你了,一般单位党委商量一下,再走一个民主推荐的过场会议,出一个红头文件,就可以任命了,并将任命文件放进档案,人社局备案!

正股级干部流程基本相同,要单位党委认可你,能够党委通过,走一个民主推荐会的流程,红头文件任命!

既然股级干部国家不认可,为什么还要任命呢?

这是因为基层的管理需要,而且,要是想成为副科级干部,必须是由股级干部上选,这是约定俗成的。在一个县城,副科级干部就是官了,局里是副局长,乡镇是副书记,可谓是一方统帅,很多人熬一辈子都混不到副科级!




股级干部是中国特色。级别为股级的科室存在于行政级别为科级的单位。股级,基本都出现在县区内,县内单位一般都是科级。关于股长的任命,有以下三种途径:

一、县内党群部门股长的任命。领导班子开会研究人事——确定股长人选——上报组织部干部室——组织部到单位对人选考察——填写个人情况表——组织部出小红头文件——单位拿回文件——张贴公示。

二、县政府组成部门以及其他事业单位如档案管理中心、济青服务中心等,它是在单位领导班子研究确定人选后上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由人社局考核,并集中任命公示。

三、乡镇人民政府任命辖区内镇直机关单位如劳保所长、民政所长、管区书记等,是镇党委研究确定后,以党委红头文件下发并送人社局备案。




【股长】指的是县直机关部门和乡镇街道的中层人员。虽然不是法定意义上的领导干部,但股长的任免均严格依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包括“动议、民主测评、民主推荐、考察、会议决定、公示、发文”等流程。

之所以出现股长这一地方粮票,主要原因是领导职务的起点是副科级。而普通县直机关、乡镇的规格才是正科级,以乡镇来说,乡镇党委书记和镇长是正科级、副镇长是副科级。按照常规套路,再往下就是普通工作人员了。如果乡镇党委书记和镇长直接指挥“大头兵”,那就相当于失去了抓手,没有中间缓冲的余地,不利于决策部署的执行。

在体制内,“领导---中层---职工”的三级人员层次结构是合理且高效的。于是,为了便于日常管理,增设“股级”作为中层干部,负责发挥组织、协调、联络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比如乡镇党政办主任、水利所所长等,都是正股级。这些股级人员在推动事业发展过程中任务繁重、必不可少。

虽然股长不是法定意义上的领导干部,但由于承担了相应的领导职责,所以在县编办印发的“三定”文件里,对股级领导干部的编制是有明确规定的。

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股级干部由县级机关部门和乡镇党委负责管理,不会上移到县委组织部。对于部分重要的正股级岗位,县级机关部门和乡镇党委在任命时,会同时抄送至县委组织部,体现对相关股级岗位的重视。

一般来说,股长设两级,包括【正股】和【副股】。仍以乡镇为例,理论上,普通人员如果满足工作年限,是有直接提任副镇长的可能性。但在实际情况中,为了形成递进式的干部梯队,各区县在制定和细化干部提拔选任制度时,普遍将正股级资历纳入副科级选任的条件。

所以:乡镇的副科级干部一般从正股长中选任,正股长由副股长提任而来,副股长由普通人员提任而来。由此可见,在县直机关部门、乡镇机关,股级就是名正言顺的干部层次。




股长是怎么任命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股长是什么级别,很多人肯定认为所谓的股长就乡科级单位内设机构和下属二级机构负责人,是一个没有级别的乡科级单位内设机构和下属二级机构负责人。其实这个观点是片面的。股长在不同的单位、不同的部门其权利和级别是不同的下面我来讲讲股长这个最基层的管理骨干职务称谓。

图片来源网络

一、部队里的股长相当于地方副科级

在部队里,团级单位的机构负责人也叫股长,这个股长是副营职,其行政级别固定为副营级,相当于地方副科级,不存在高职低配等浮动职务,其军衔相应为上尉或者少校。权利比较大。部队中的股长是团一级机关的中层干部,如军务股长,宣传股长,营房股长等,级别是副营,在司、政、后机关首长领导下开展工作。在部队股长的任命由师级以上首长(相当于地方厅级)签署任命书。其任命程序非常严肃,必须要在正连职岗位上干满3年。由团党委提名,师以上党委审批并报军级党委备案。

二、在企业股长是管理部门最基层的管理人员

在企业股长是最低的管理干部,没有行政级别,手底下就只有3-5个人,甚至更少,在企业股长属于内部的人事任免,属于企业的自主权,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章程决定,谁都可以当股长。不需要审批。在企业股长不是领导干部,也不是单位内部中层干部,一般由企业单位自主选配任命。

图片来源网络

三、在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股长

在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股长就乡科级单位内设机构和下属二级机构负责人,是一个没有级别的内设机构和下属二级机构负责人。在科级单位股长的任命一般是由各单位自行决定。但是其级别还是科员级,个别也会享受副主任科员的非领导职务待遇,所以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还是归属所在乡科级单位党委(党组)管辖,所以任命也是由所在乡科级单位任命。其股长的任命要是从很规范的角度出发给对比的,实际操作中由于工龄、任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会有所出入。在外国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体制从来都没有这么简单,一般实行的是双重领导关系,即人事和财权归属于本级地方,业务指导权归属于上级主管部门,比如县住建局如果要提个综合股长,那么由县住建局行政负责人提名由县住建局党组决定任命即可。但是县住建局为了尊重市住建局的业务领导,会发函到市住建局对应科室征求意见后再行提拔,也要向县干部主管部门发函告备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股长   组织部   正科级   副科   科员   县委   乡镇   级别   机关   干部   部门   领导   单位   机构   乡镇政府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