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需不需把尿,为什么?在什么时候把尿合适?

如果你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比如孩子眼角动一动,你就知道孩子是放屁还是拉尿,甚至可以知道孩子一个激灵后多少秒变会小便,那么可以顺势帮孩子脱裤子拉尿。4个月给孩子“把尿”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你压根就不知道孩子几时会拉尿,只是你认为孩子有尿了,然后你就把孩子裤子一脱,就抱着一个小小的4个月脊椎还不特别成熟的,髋关节也还是发育中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不能自己控制尿屎的出来的孩子,用你的意念来指导孩子拉尿拉屎。这样的“把尿”是不建议的。

如果是家长用意念来把尿的话会有以下5种危害:

1、影响脊椎发育

建议孩子小于6个月的时候竖抱,一般都是一手扶屁股一头扶头的,主要是把孩子的脊椎在一条直线上。

而把尿时我们两边手都托着孩子的大腿了,脊椎只能自求多福,不少孩子在把尿时是东倒西歪的。

长期以往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脊椎受伤,比如说脊椎侧弯,甚至是驼背的发生。

2、导致髋关节的受伤

这一点也是崔玉涛崔医师极力建议家长不把尿的原因。经常把尿把孩子的两腿掰得宽宽的可能会导致孩子髋关节发育受损。

3、可能会导致肛门的损伤

频繁把尿容易造成肛裂,孩子没有尿意没有便意却要去用力,用力时腹压会增高,而腹压频繁的增高会压迫肛门,甚至引起肛裂,甚至是脱肛。

4、更不利于孩子自主大小便

大部分儿童专家认为等孩子具备自我控制能力后再进行上厕所锻炼,研究发现在一岁半之前就给孩子练习上厕所的话,孩子经常要到4岁之后才能自己学会大小便。也就是孩子学了两年半的时间才能掌握相关的技能。

但是如果在两岁左右就开始锻炼可能只需要一年就可以独立上厕所。过早给孩子进行把尿,想孩子早点学会自己大小便,那可能是适得其反。

孩子的尿道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在二岁前都是不成熟的,把尿就让这两种括约肌长期处于处于松弛的状态,孩子都没有便意和尿意就排了,孩子极少有尿急的感觉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自主排尿的训练。

5、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育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儿童心理发育三个关键时期,口欲期,肛欲期,性启蒙期。肛欲期一般是1-2岁期间,这时候孩子对于大便从肛门出来,小便从尿道出来这件事非常好奇,而且孩子非常享受憋屎、憋尿的感受,在憋的过程中体验紧张的感觉,拉出来的瞬间,可以体会到快感。

而把尿就明显的破坏孩子的快感,甚至有些家长在把尿时孩子不拉出来还会打骂孩子,这会让孩子以后对自己的一些需求感觉羞耻。并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也不建议孩子自我保护意识的形成 。

所以不建议太早给孩子把尿。

不把尿几时给孩子进行如厕训练呢?要注意什么?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建议孩子到1岁半到二岁左右再进行如厕训练会更好。而不同的孩子可能时间早晚有些不太一样。给孩子做如厕训练注意这3点:

1、会说想尿尿才进行如厕训练

孩子要能分辨想上厕所的感觉,并且能够用语言告诉爸爸妈妈,我想尿尿,我想大便,这个时候说明孩子已经知道了,上厕所之前自己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感觉。

有一些孩子是不愿意再用尿不湿了,这时候也可以进行如厕训练了。

2、克服惰性,慢慢来

克服孩子反抗的心理,有些孩子懒得上厕所,渴望独立但是又怕麻烦。

最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习惯坐便器,告诉他坐便器是干嘛的,可以让孩子在坐便器里面玩,当孩子愿意坐坐便器的话,可以取下尿布,尝试的让孩子在坐便器里面大小便,当孩子完成了一次坐便器上的大小便,给孩子相应的鼓励。

3、可能会有反复

孩子的进行如厕训练时可能会在反复,比如时不时会拉在裤子上,不要打骂孩子,告诉孩子没事,把裤子换下来洗就可以了,教育孩子以后动作快一些脱裤子到坐便器上拉。

话题:你家孩子有把尿吗?

我是菁妈,一个女孩的妈妈,母婴行业培训师,多平台原创作者,混迹育儿界的医师,药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为上千家长提供育儿咨询。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




看到这个问题,作为一名妈妈,实在忍不住想说说,不要给孩子把尿!不要给孩子把尿!不要给孩子把尿!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为什么不能给孩子把尿?

孩子太小,把尿会伤害孩子颈椎。当过妈妈的朋友都知道,刚生下来的孩子,太小太软,竖着都抱不起来,怎样来把着他的双腿。而且月子里的孩子膀胱不存尿,一天要尿个十几次,频繁的把尿,影响孩子的发育和正常休息!

孩子稍微大了些,过了半岁,还是不要去把尿。因为把尿就是在刻意的在让孩子去尿,并不考虑孩子是否有尿意,对孩子来说,除了有肛裂的危害,长期把尿,会影响到孩子心里健康,让孩子分不清自己的尿意。见过很多老人,孩子玩的好好的,突然端起孩子,让孩子尿,孩子不愿意,还不放手,非的尿出一点,所以很多孩子养成了,只要家长一端尿,就能尿出来一点点!

孩子自主排便训练最早也需要到18个月,所以,父母们不要以为从小开始给孩子把尿,孩子就可以早早的学会自主排便,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如果想要去训练孩子自主排便,可以等到孩子一岁半以后。当孩子自己有便意,纸尿裤可以干爽两个小时以上,妈妈们就可以开始有意的去让孩子自己去小马桶。

所以,不管是对孩子身体健康,还是对孩子心里健康,或者是让孩子早日可以自理自主排便,把尿都是没有好处的,尤其是小婴儿,千万不要去把尿!




导读:表妹孩子三个月了,过来问我要不要把尿,因为她妈妈和婆婆都说要把尿。

孩子多大适合把尿?到底需不需把尿?


浙江大学的儿科医生说,15个月以后才对宝宝进行拉尿拉屎练习为好,这个时期宝宝的心理和生理都才算准备好了。但如果宝宝发育比较早,比较早有拉尿的意识,能够示意大人有尿意和便意的话,早一点开始也没事。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是,顺应孩子的主观意愿,千万不要强迫。

如果不顾孩子的年龄,身体发育程度和接受程度,强行把尿的话。是不科学的。辟谣!太早把尿,到底对小宝宝有何影响?妈妈们看完这三点就不会再纠结了。


第一,不利于孩子的颈椎和脊椎的生长发育。

如果从新生儿就开始把尿的话,孩子的颈椎和脊椎是非常脆弱的,我们知道这个时候连竖抱孩子都需要非常小心的,何况是长期抱着给孩子把尿把屎,孩子还有可能不愿意而导致打有挺,侧翻,可能会引起孩子的骨骼变形。比如说髋关节的变形。


髋关节的变形脱位是儿童骨科比较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在千分之一左右。


如何发现宝宝髋关节脱位呢?可以观察宝宝臀部的纹路是不是对称,关节弯到90度时,膝盖是不是等高。

第二是可能造成孩子自控能力被破坏,尿频,尿床。

如果经常给宝宝把尿,而不是等经过一定的时间,憋尿到一定的时间,自然而然的拉尿,婴儿的膀胱的容量会变小,存尿能力得不到锻炼就容易造成尿频,晚上就可能尿床。


第三是可能造成孩子肛门受伤。

如果在把尿这个时间过程中,宝宝用力频繁的话,还有可能,造成个肛门 受伤,导致脱肛痔疮。


第四是可能造成孩子心理压力过大。

因为如果不是遵从孩子意愿的板料,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压力。

孩子一般三岁的时候,尿道的括约肌,肛门括约肌才会完全发育成熟。

如果过早的把尿,反而会影响孩子自主,排尿意识的形成。

所以强迫孩子,反而让孩子形成不了自主的意识和自觉的意识。


重要提示:宝宝把尿不把尿,一定要遵从宝宝的发育和自主的意识,不能强迫,也不能过早进行。


今日话题,你家宝宝是有把过尿吗?是几岁能够自己尿尿的呢?欢迎留言讨论。

【一个最有耐心的亲子共读咨询师,写得好辛苦喔,点赞私信1可获得微号,送你价值398的亲子共读手册。】




不建议给宝宝把屎把尿,任何时候都不建议,因为对宝宝来说危害很大。

1、导致憋尿反射不足或者缺失

①把屎把尿会剥夺孩子的排尿自主权,模式化的排便,不仅会给家长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更会给孩子施加心理压力,造成伤害。传统的把尿,有时会使孩子髋骨损伤,或者遗留尿频的毛病。

②宝宝要到2~3岁时尿道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才会发育成熟,这是控制便尿的基础。把屎把尿其实是在提前练习还没完全发育好的肌肉群,由于把屎把尿的陋习,多次强化训练后,宝宝有了条件反射而已。他们完全不懂根据尿意排泄,而是在等父母把的动作或者是“嘘嘘”声来小便。而这样提前训练发育还未成熟的肌肉,会导致憋尿反射不足甚至缺失。换句话说,就是宝宝无法学会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撒尿拉屎,而是要靠外界的提醒才可以进行。

2、长大后容易频繁尿床

①晚上穿纸尿裤睡觉的孩子,很多在2岁前后甚至更早就能够控制夜尿,或者整夜憋尿到早上。而夜里把尿的孩子,2岁时多数还需要烦劳父母半夜起来把尿。

②白天也不把尿,或很少把尿的孩子,更是普遍较早开始主动告知便尿,较早开始会使用坐便器,或蹲下尿尿。这是因为不把尿和少把尿的孩子,一直以来都是依据便意来排尿的,所以对便意的掌握比较好。而过多把尿的孩子,始终在根据便意排尿和根据把尿动作排尿之间被混淆,对便意的掌握很差。

③另外孩子大了再尿床,父母会容易责怪,怎么越大越尿床了?这又进一步增加宝宝的心理负担,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宝宝多大可以训练自主如厕?

宝宝自主如厕的成功训练完全取决于身体和情感上准备就绪,并没有很确切的时间。多数孩子在2岁时会表现出对“自己上厕所”的兴趣,但也有部分孩子要等到2岁半甚至更大。在这件事上可是急不得的,过早开始训练,可能导致孩子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学会。




孩子到底需不需把尿,为什么?在什么时候把尿合适?

老一辈的人都会给孩子把尿,而现在的父母对此则很排斥,毕竟尿不湿很方便。

现在的育儿观点认为把尿会对宝宝的生长发育造成很多伤害,比如让宝宝长大之后患上痔疮,影响宝宝的脊椎发育,容易让宝宝脱肛等。

而老一辈则认为,大家几千年都是这样过来的,不也是好好的。

我个人的观点是,如果掌握了宝宝的排泄规律,在知道宝宝即将尿尿和拉粑粑的时候,大人把一下,这个是可行的。

有很多细心和善于观察的妈妈或者奶奶、外婆,带宝宝一段时间之后,看到宝宝的表情和行为,就知道宝宝要尿或者拉了,赶紧抱起来把,一把一个准,宝宝不抗拒,大人也方便。

朋友带她女儿的时候,看到她女儿面无表情,一动不动,就知道孩子准备尿了;看到她女儿眉头紧皱,小脸憋着,就知道孩子准备拉了,于是带到卫生间去。只有晚上睡觉,为了让孩子睡个好觉,才给孩子穿尿不湿。不过一岁半之后,就完全戒掉了尿不湿,孩子要拉要尿都会喊人了。

虽然朋友也是一个年轻的妈妈,但她并没有排斥把尿,而是遵从孩子的意愿,不但节省了尿不湿,也让孩子养成了好习惯。

如果按照大人自己的意愿,不去观察孩子的行为和动作,强行给宝宝把尿,在宝宝很抗拒的情况下,非要让宝宝尿一点出来才罢休,是错误的。

只图自己带娃方便,罔顾宝宝的身体发育,对宝宝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的。

和家里当医生的亲戚聊天的时候,她说起有些长辈强行给宝宝把尿,给宝宝的髋关节造成伤害,只能去医院治疗。

还有些被强行把尿的宝宝长大之后,到了一定的时间,就必须去卫生间,不然就坐立难安。

等宝宝会说话,能自己穿脱裤子,就可以给宝宝买一个可爱的专用小马桶,训练宝宝自行如厕了。

总之,不能强行给宝宝把尿,但也不必全盘否定。把尿的时间,最好是宝宝可以独立坐之后,在宝宝想尿的时候把。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有所帮助,愿每个宝宝都健康的成长。


文字为清心无碍原创,手打不易,抄袭必究。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昨天带儿子楼下玩,遇见一个熟人奶奶,她的孙女和儿子差不多大,19个月左右,这个奶奶看到我还给儿子穿着尿不湿,可惊奇的给我说:你咋给还给娃穿尿不湿,这么热的天把娃的小XX捂坏了,你每天定时给他把尿,时间长了他就自己会尿了啊,我家晨晨现在就是自己蹲在马桶里小便,可省心了。我无力反驳,其实是懒得反驳,只能尴尬又不失礼貌的笑了笑。

新时期的妈妈想坚持科学育儿真的太不容易,总觉得要与“老祖宗”为敌的感觉,其中最难抵抗的就是这个“把屎把尿”。

大便小便需要生理基础的完善

  • 我们能够大便小便是需要一个生理基础的,即:尿道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的生长发育完善,宝宝需要在2岁左右的时候才能发育好,在这之前,宝宝是没有能力自己控制排尿排便的。

  • 而宝宝能够自主排尿排便,还需要神经系统的完善,宝宝能够感受到尿意便意,知道自己想要尿尿拉臭臭了,或者知道了自己正在尿尿拉臭臭。

大便小便的排泄生理原理

当我们想要小便的时候,是因为膀胱中的尿液充盈刺激括约肌而产生反射排尿,想要大便的时候,也是因为直肠内的神经细胞受到大便的刺激,再将这个刺激传给大脑,由大脑下达命令,让肛门括约肌放松,直肠肌肉收缩,排出大便。

由此可见,大便小便的排泄是需要先感受到尿意便意,然后再由大脑发送指令,由尿道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自主执行指令。

这是一系列自然而然的发展规律,并不需要外部因素的协助。

而传统的把屎把尿,则是人为的建立一个条件反射,比如嘘嘘声,刺激宝宝排便排尿,然后让这个生理需要变成依靠外部因素建立起来,而不是来自于自身

把屎把尿的不良影响

1、剥夺了宝宝锻炼括约肌的机会

很多家长说孩子都四五岁了还憋不住尿、经常尿裤子,这是因为家长就没有给过孩子憋尿的机会啊,一直给孩子把尿,让孩子缺乏憋尿的经历,尿道括约肌得不到锻炼,就会缩小,然后出现憋不住尿、尿频的情况。

尿道括约肌是肌肉,随着宝宝尿量增多次数变多,它的弹性收缩能力也应该越来越强,这是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如果这个过程被剥夺了,宝宝的尿量增加了,而括约肌的能力却没跟上来,那尿床就是无可避免的。

2、不利于髋关节的发育

把屎把尿的动作是家长端着孩子的大腿根,孩子的屁股吊在半空中,时间久了,对于宝宝的髋关节发育会有损伤。

3、造成脱肛

宝宝的肛门括约肌没有发育完善,把屎把尿的动作,很容易造成宝宝脱肛,损伤肛门括约肌。

如厕训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技巧

排便排尿就如同宝宝大运动发展一样,是有规律的,没有宝宝一生下来就要先学走路吧,如厕训练也是一样的,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1、天时--宝宝的如厕信号

如上文所说,宝宝的生理机制大概在2岁左右发育完善,那么这个时候再着手对宝宝进行如厕训练是比较合理的,成功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

此外,宝宝还会有一些如厕信号:

  • 宝宝开始嫌弃尿不湿,有保持清爽干净的意愿

  • 宝宝会用小手撕扯尿不湿
  • 开始对大人如厕过程感兴趣

2、地利--选择合适的地点

如厕训练的地点应在家里的卫生间,家长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个专属的小马桶,放在大人马桶对面,然后让宝宝先熟悉这个如厕工具。

不建议在外面的时候强制宝宝蹲下如厕,尤其是人多的地方,宝宝也是有害羞心理的,不愿意如厕的时候,家长不要刁难,会让宝宝难堪,更加排斥自主如厕。

3、人和--宝宝做好了心理准备

当宝宝逐渐认同如厕这个事情的时候,再去引导他相对比较容易,有的宝宝会经历一段害怕自己的大便被冲走的过程,也要经历如厕方式从依靠尿不湿到自己如厕的转变。

这个期间,宝宝的语言能力也发展起来了,可以准确表达出尿尿、便便的需求,这样沟通起来岂不是更方便。

4、技巧--先训练白天再训练晚上

宝宝如厕训练可以先从白天摘掉尿不湿开始,因为白天相对容易一些,而夜晚憋尿要求更高,如厕训练难度更大。

当宝宝已经习惯了白天不带尿不湿自主如厕的时候,再去观察晚上宝宝能否保持4-6小时不排尿,也就是早上起来观察宝宝的尿不湿基本是干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夜晚的训练了。

5、引导为主,不要强迫

不论是什么事情,如果想让小宝宝接受,就得先提前做心理建设,这个心理建设是指用语言、身体力行的告诉孩子如厕是什么,可以采用讲绘本的形式,让孩子先熟悉如厕这个概念,而不是很突兀的第二天立刻把孩子按到马桶上如厕。

接下来就是引导,让孩子观察大人是如何上厕所的,这个示范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宝宝会通过模仿来习得这个技能。

旧传统和新方法的碰撞,我们需理性看待

关于把屎把尿这个事情,很多很多人都会这样质疑:你们这些新手妈妈小时候就是这么被把的,你们现在哪不正常么?

这种模式的质疑在别的育儿问题上也会听到,个人觉得,科学育儿并不是说要完全否定或者推翻传统经验,而是更加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包括生理规律和心理规律。

就拿如厕来说,过早的训练如厕不仅大人受累着急,孩子也不一定能训练成功,花费的时间还很长,而2岁以后训练的孩子更容易训练,则会在半年左右就熟练掌握,并且不容易出现尿床的现象。

同样一件事情,如果有更高效率的更科学的办法达成更好的效果,何乐而不为?为什么非要固执的坚持传统呢?

事倍功半和事半功倍,你选哪个?




很多人认为把尿可以让宝宝摆脱纸尿裤的束缚、远离尿布疹的困扰,既省力又清洁还节省纸尿裤。一些老人还认为:“孩子越早把尿越好,可以从小养成定时排尿的好习惯。”这种说法对吗?让我们来看看把尿到底对孩子好还是不好,还有医生的建议哦!

把尿并不能帮宝宝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

早把尿,能帮孩子养成定时排尿的好习惯吗?答案是否定的。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玉玮在微博上指出,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而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之一。所以,在此之前,孩子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尿排便的。

培儿屋儿科医生说,好多家长问宝宝多大才需要把尿,我们的意见是与年龄无关,都不需要把尿。孩子通常在两岁后,膀胱功能发育逐渐完善,这时他才能明白想要大小便时的身体感觉信号,这时宝宝才真正准备具备自己上厕所的能力。过早把屎把尿除了能省些尿布钱和给家长带来满足感以外,对孩子实在没有什么好处。

1岁以前,与其说把尿是训练孩子,不如说是训练家长找到孩子比较容易排尿的时间,比如吃奶后5~15分钟、睡醒后。

长时间给宝宝把尿的危害

   

太早把尿,不仅不能帮孩子更早建立自主排尿功能,反而危害多多。 

1、对宝宝的脊椎不好

新生儿的脊柱是直的,到三个月会抬头时,颈椎前凸,形成了第一个弯曲;六个月会坐时,胸椎后凸,脊柱形成第二个弯曲;一岁会走路时,腰椎前凸———脊柱形成了第三个弯曲,这样才形成了人脊柱的自然弯曲。

如果把尿姿势的不正确,会增加骨骼发育不良的风险,发生脊柱侧弯、驼背等情况,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

2、宝宝的括约肌得不到锻炼,反而易尿频

家长频繁地给孩子把尿,会让孩子对大人的指令产生条件反射尿尿,二不是膀胱充盈刺激括约肌而反射排尿。由于缺乏憋尿的经历,其膀胱括约肌得不到锻炼,会导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频。

张思莱奶奶也指出,由于把尿不容易掌握时机,把尿时间长了,孩子的肛门周围压力加大,会对娇嫩的肛门括约肌造成损伤。

  

3、不利于婴儿髋关节的发育,也容易造成婴儿脱肛、肛裂等现象

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主任崔玉涛也指出,局部频繁把便,婴儿会频繁用力,加上自身控制肛门括约肌的韧带相对松弛,非常容易造成直肠黏膜经肛门突出的现象,也就是脱肛。脱肛又会造成婴儿排便时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费力程度,这又容易引发肛裂。

中国人痔疮发病率高,与幼时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关系。

  

4、对宝宝的心理不好

你想啊,本来玩的好好的,突然被拎起来小便啥的,还有那么多嘘嘘嗯嗯的伴奏,舒服不?害怕不? 

“尿布+纸尿裤”,经济而舒适的选择

 在宝宝未能自主排尿之前,给宝宝纸尿裤是最好的选择。

  

传说中纸尿裤引起宝宝的很多问题,都是谬论,很多国家已用几十年也未发现类似问题。倒是传统的“把尿”或“把便”方式,容易造成婴儿脱肛现象,造成痔疮的前提。中国人痔疮发病率高与幼时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关系。

只要掌握纸尿裤的正确使用方法,妈妈们时完全可以放心给宝宝使用纸尿裤(纸尿裤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不环保,因为其中的吸水成分是不能降解的)。

很多妈妈选择给宝宝白天尿布+晚上和出门时纸尿裤的搭配,一来更经济,二来夏天宝宝更凉快,三来可以避免和反对使用纸尿裤的家人起太大的冲突。

不把尿,孩子更早学会自主便尿

 有研究发现,晚上穿纸尿裤睡觉的孩子,很多在2岁前后甚至更早就能够控制夜尿,或者整夜憋尿到早上。这是因为不把尿的孩子,一直以来都是依据便意来排尿的,所以对便意的掌握比较好。

而夜里把尿的孩子,2岁时多数还需要烦劳父母半夜起来把尿。而过多把尿的孩子,始终在根据便意排尿和根据把尿动作排尿之间被混淆,对便意的掌握很差。

如何正确训练宝宝如厕?

 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主任崔玉涛指出,孩子能够接受排便训练的前提是:

1、能感到排便到身上不舒服;

2、对坐便器和排便产生联系;

3、孩子有能力使用坐便器。

一般来说,宝宝长到一岁半以后,都能灵活地坐、站、走、蹲、起,这说明他们的肌肉、神经已有了一定的发育,加之宝宝也能听懂大人的指示了,所以此时开始训练坐便如厕比较合适。

  

可以准备一个适合孩子使用的马桶,当孩子表达便意时,建议他到马桶那儿去处理,但不要催促孩子或期望孩子马上排便,如果孩子做到了,应表扬;如果反抗,不要强求孩子。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如厕的习惯。

  

需要提醒的是,男孩有段时间开始喜欢站着尿,而且乱尿,或看自己哪次尿得远。这是男宝宝的好奇心所致,父母不要责备,要抓住这一时机引导男宝宝站着尿。

小结

 以前的尿布都是手洗、晾干,父母当然希望宝宝尽快学会上厕所。但现在的爸妈们因为有纸尿裤就不用再面对这个问题。孩子带纸尿裤并不是为了使大人省事,关键是不要给孩子脊柱、括约肌等造成不良影响。

把尿的危害不是立刻就能看到的,所以家长更应该重视,不要为宝宝以后的健康埋下隐患。




孩子到底需不需把尿,为什么?

在中国传统的养育孩子观念中,小孩子是不会自己学会拉屎排尿的,这个技能是需要爸爸妈妈培养的,而培养的方式,就是把尿了。很多老一辈的人们,对这个理论那是深信不疑,在自己照顾小一辈的时候,都不自觉的用了上来。

那么,孩子需要把尿吗?

实际上,把尿的目标,不外乎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上厕所习惯,也就是说,想尿或者想拉的时候,要去找地方,而不是随时随地的去拉。

但是这个目标对于3岁以内的孩子来说,是有点“拔苗助长”的意思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把尿对孩子的脊柱不好。

孩子小的时候,脊柱以及身体的各个关节还是比较松动的,轻轻一拉就容易错位。把尿这个过程呢,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孩子的脊柱和髋关节,如果姿势不对的话,很容易造成关节松弛,脱位,甚至是伤害到孩子的脊柱,造成不好的影响。

其次,把尿对孩子的括约肌不好。

括约肌也就是尿道和肛门附近的肌肉,主要作用就是控制排尿和排便,只有这部分肌肉发育成熟了,才代表着孩子有了自主控制排尿的基础。一般来说,括约肌需要3岁以后才能够发育比较成熟,在这之前都还是处在成长的状态,处在一个很娇嫩的状态。

而把尿呢,就是在不断的破坏这个成长的过程,过早的刺激会让括约肌的成长更加的慢,而且还容易引发痔疮和脱肛的情况。

最后,把尿对孩子的生长不好。

孩子小的时候,排尿以及大便的次数很多,就需要不停的把来把去,影响孩子的睡眠,进而影响孩子的成长。

最后

所以,开心爸爸是不建议爸爸妈妈把尿的。

在孩子3岁前,更需要培养的是一种习惯,一种有尿意的时候找小便桶的习惯。

当有了这个习惯的话,当孩子有了自主排便的基础是,才会顺当的过渡。相比较而言,把尿这个习惯,对孩子更多的是害处了。

那么,您家孩子把尿了吗?留言一起来说说吧!

随手关注开心爸爸,为您持续带来新的科学的育儿知识!谢谢大家!




孩子到底需不需要把尿,为什么?在什么时候把尿合适?

关于孩子把尿这件事,在实际生活中,形成了立场分明的两派,老一辈的支持从小给孩子把尿,而年轻妈妈这一派的,大多都选择不把尿。

(图片来自网络)

我个人也不赞同给孩子把尿,因为把尿有很多坏处:

1、对宝宝的脊椎不好

刚出生不久的宝宝脊椎是直的,还在不断的生长、完善,如果把尿姿势不正确,会增加骨骼发育不良的风险,发生脊柱侧弯、驼背的情况,从而影响孩子将来的发育。

2、易尿频

频繁的给宝宝把尿,会让宝宝对指令产生条件反射排尿,而不是膀胱充盈刺激约括肌而反射尿尿。由于缺乏憋尿的经历及膀胱约括肌得不到锻炼,会导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而导致尿频。

3、易导致婴儿脱肛

如果把尿掌握不好时机,时间过长的话,宝宝的肛门周围压力过大,就会对娇嫩的肛门括约肌造成损伤,导致脱肛,甚至是肛裂。

(图片来自网络)

4、对宝宝的心理不好

本来宝宝玩得好好的,突然间被拎起来去小便,宝宝肯定心里会很不舒服,甚至会感到害怕。

什么时候进行排尿训练?

宝宝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到三岁的时候才会发育成熟,过早的把尿,反而会影响宝宝自主排尿意识的形成,但也不是说宝宝要到三岁才可以训练排尿。

每个宝宝的发育不同,训练排尿的时间也会不一样。

但当宝宝有这些表现的时候,就可以训练排尿了。

当宝宝可以表达想尿尿的意愿的时候,可以自己拉下和提起裤子的时候,当尿裤子或者拉臭臭会告诉大人不舒服的时候,当宝宝开始模仿大人上厕所的时候。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宝宝有以上信号,家长就可以给孩子买个他(她)喜欢的小马桶。如果孩子发出要排便的信息,立马把孩子带到他自己的小马桶旁边,让他(她)学习自己脱掉裤子告诉他(她)在里面排便。




新生儿我们是不建议把尿的,因为宝宝刚出生,脊椎很软,不正确的把尿姿势,会影响宝宝的骨骼发育,还容易造成脱肛和痔疮。

而且新生儿尿便都比较频繁,如果要频繁的把尿,大人都不用休息了!最好采用尿不湿或者是尿布的方法,让宝宝想尿就尿,想拉就拉。

理论上我们是建议可以在18个月后,注意培养宝宝的自主排尿和排便意识。可以先让宝宝试着在有尿意和便意的时候,学会语言表达。或者可以给宝宝买一个自己专用的小马桶,引导宝宝想尿尿排便的时候,去自己的小马桶解决。我就是这么做的,目前儿子两岁,会自己去马桶尿尿,尿完了还要盖好。

对于大宝宝,我们的建议是,能不把尿就别把,不到万不得已就不把。比如宝宝正玩着高兴,你这边跑过去抱起来把尿,别说宝宝了,要你你乐意?如果要出远门,路上不方便尿尿,在上高速前,可以试着让宝宝排空尿,偶尔一次,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如果是晚上或者一般情况下,还是尿不湿为好。

有些人会抬杠:老一辈人都是把尿过来的,不也没什么嘛?老一辈人有问题的你知道吗?对于这种杠精,还是比较适合生活在老一辈的那个时代,可以尽情坐月子不洗头不刷牙不洗澡,生一身虱子散发臭气,一不小心还可能被捂死,至于死因,当然是因为月子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括约肌   孩子   如厕   尿道   肛门   膀胱   脊椎   脊柱   关节   合适   家长   自主   妈妈   宝宝   建议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