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人世间》的热播,伤痕文学符合大众的审美吗?

伤痕文学是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做错事就应该反思改正,这才是做人的根本。




伤恨文学其实就叫秋后算账文学,非君子文学也!其立场观点可想而知,其内容大多数都是胡编乱造,否定当时那个年代人们的积极性,夸大其阴暗面,迎合了对社会心存敌意的人的趣味。




有些人无亲身体验,就是胡说八道!我可是有亲身实践。一是自觉自愿;二是村民都很善良照顾我们;三是给知青分配合适的劳作;四是国家有补贴;五是知青丰富了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组织了文艺宣传传队和篮球队;六是分的粮食吃不了,送回家后家里多吃细粮。还有我们在果园收苹果,实在吃得没味了,就煮苹果,好吃极了。这样的情况,不是现在新农村才达到的吗?!!!




迎合了全体善良人的趣味,让那些文革余孽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的阴阳怪气。




在阶级社会里,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伤痕。奴隶社会,奴隶没有人身自由,被奴隶主作为会说话的劳动工具,受尽折磨;封建社会,农民阶级深受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封建社会的真实写照;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为资产阶级创造了剩余价值,资本家穷奢极欲,享受着荣华富贵,而工人阶级在死亡线上挣扎。在私有制社会里,劳动人民都深受剥削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伤痕累累,有苦无处诉,有怨无处审。正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压在他们头上的三座大山,获得了解放,成了国家的主人。而被推翻了的地主阶级,被剥夺了土地和财产,成为了普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失去了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地位,自然也有自己的伤心处,所以,“伤痕”文学就产生了。这是阶级属性使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伤痕文学迎合的是每个人的最佳感知,人在社会上的人性感知,是切合自身体验,而文学激发的是理性对人生的感受,世界上名著大多是伤痕文学,最能打动每个人的普素情感,就算是大恶之人也不会无动于衷。




伤痕不是勋章,浓疮溃烂更非艳若桃花。不能正视、不知反省的民族没有前途。




《人世间》的热播让更多的过来人重温那時的生活,虽然过去多年,但那段艰难的处境还历历在目。

伤痕文学是真实的反映那个年代的生活,符合大众的审美。凡是过来人都深有体会,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否定那段历史是不可能的。

《人世间》是部好剧,掀起收视高潮是必然的,当今社会必须正视历史,才能不让悲剧重演,也让年轻人知道那段历史,才会珍惜现在的幸福自由的生活。




电影《芳华》中的何小萍为什么疯了?乍看好象不理解,但仔细想想,绝非首开先例。《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不也是疯了吗?范进中举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地考取功名,终于在老年考中了,幸福的岩浆在他心底迸发而出,强大的热流冲垮了他那压抑已久的心灵堤防,顿时他成了失心疯。何小萍从来没想过出人头地,她从小就经历了父亲被冤拘的厄运,在别人眼里,她就是狗崽子。母亲改嫁后,她随继父成为革命人民,有幸参了军,但仍处处遭人白眼。别人的父亲都平反了,她的父亲却冤死狱中。在1979年的对外战争中,她荣立战功,成为英模。此时她象范进中举一样疯了!我不管别人怎么看,伤痕文学就是贴地气,就是紧贴民众心田,就是能引起人们反思。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同样值得注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文学作品为什么要迎合谁呢?真实的记录当年社会生活,教育后辈人群,是最好的效果。像金光大道,为了迎合,怎么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儒林外史   人世间   伤痕   地主阶级   工人阶级   文学   封建社会   大众   知青   过来人   阶级   趣味   父亲   真实   社会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