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冒菜中“冒”做何解?为什么叫冒菜?

冒菜,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火遍全国了,估计西藏也有冒菜分店吧。

那句“冒菜是一个人的火锅”简直是冒菜最佳的广告语,多么形象通俗易懂。壹周君眼里的冒菜,是一个形容词,一个热气腾腾的一大锅子大杂煮。有人说,冒是一个动词,壹周君觉得也是有道理的,冒有着多重含义,本来中华词语内涵丰富。

冒菜从成都走遍全国,就是因为独特。其实冒菜就是各种混合煮,也有点类似火锅,主要是各种素菜荤菜搭配,这种搭配丰俭由人,有全素的,比如豆芽、藕片、豆腐、蘑菇,青菜,千张等,也有豪华版本的,比如牛肉,鸡肉、猪肉、丸子等,一起放在竹编的“帽子”里,放在一锅辣的老汤里面一锅煮熟,再撒上一点佐料,盛起来,放在一个大腕里,配上白米饭,一个人也可以有滋有味地吃了。

很多人说,冒菜的冒实在十个象形词,比如,上面一个帽子,类似器皿,地下一个火炉子,好形象呢。别说,经过一番解释,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壹周君是信了。

这个冒,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一个动词,水开了,四川话叫冒,翻滚来,当地话也叫冒,这是原本的释意。冒还有一个意思,是冒着气的意思,寓意为热气腾腾,活力无限。果真一个冒字是有好多种解释,内核只有一个,是一个很生猛的小吃,生机勃勃,味道鲜美。

冒菜在成都遍地都是,五步一摊,十步一店,常常进入眼帘的是,大口汤锅在炉子上煮着看,冒着热气;大把的食材装在竹篓里,老板手脚麻利地把篓子放进汤锅里,几进几出,等待烫熟,出来的时候,冒着香气;吃货们挨着桌子坐着,有的喝着酒,有的大口吞咽着白米饭,嘴里冒着烟火气。这简直就是一副生动的舌尖上的冒菜GIF图,看着这场面,任谁都不由地咽下口水,大叫一声,老板,来一碗冒菜。

冒菜口味比较丰富,汤底有大有讲究,比如汤料用中药和各种调料配出,一定忘记不了四川特产豆豉,所以,冒菜比火锅少一点麻辣,比串串少一点油腻,多了一份鲜香可口清爽自由。

冒菜可待客亲朋,下酒,几个朋友围桌而坐,是极好的。也可以家常,作为下饭菜,一碗冒菜一碗饭,速度快,味道美,壹周君能吃两碗饭呢。




冒菜起源于成都。冒菜的“冒”,两个解释,都是缘于当地俗语。一个是“水开了下菜”,说的是菜的做法,动词;一个是菜放到开水里后,煮熟了就飘起来,古语把这个漂也叫做“冒”,把水开了也叫“冒”。



再说冒菜,不仅仅重庆有。冒菜是一种很古老的烹饪方法,就是把菜放开水里烫熟。很多地方都有,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安阳市的冒菜就很有名气。不说那里的纣王和苏妲己就爱吃冒菜,至今当地人很是爱吃,多数当地人早起最多的事情就是去吃一碗。不过在安阳不叫冒菜,叫“扁粉菜”,其实就是古老的冒菜,厨理相同,内容稍有变化。



叫法不同,做法一样,都是用汤烫菜,吊汤在先。成都冒菜的汤有两种,一是添加香料的高汤,一是不加香料的高汤。安阳冒菜只大骨头高汤。成都冒菜是汤里烫熟捞出另碗调味后吃,安阳冒菜是连汤带菜一碗吃。食材就区别大了,成都冒菜就像火锅一样,能涮能烫的食材都可以有,安阳是粉条、猪血、豆腐、青菜老几样,味道也是千年不变。



所以,如今成都的冒菜能够吃得开,在很多地方火爆,安阳冒菜几千年走不出去,混成“扁粉菜”,尽管是当地历史名吃,也只是安阳市人喜爱。外人不大知道




纠正一下,重庆不是冒菜的原产地,免得有心人又拿来说事。

四川、重庆做菜都喜欢大杂烩,比如火锅、毛血旺、肚子鸡;就连近几年的农民豆花都是这样,不过啊,他们选材还是比较考究,起码荤素搭配较为合理。

只是一些在口味上做了适当的调整,例如农民豆花一般都以清淡为主,当然喜欢麻辣的,店家为了照顾这类客人的偏好,同样有麻辣口味的蘸碟。

而冒菜了呢 ?说穿了就是小火锅,类似呷哺呷哺,但别于呷哺呷哺,前者主推麻辣味型,在前端就已经制作好了成品,在原锅里烫熟,俗称“冒”。端上桌子直接可以开干。

后者就不一样了,虽然还是一人一锅,但至少保留火锅的精华部分,即边煮边吃,遗憾的是,口味太标准化,直白点,像火锅,但真吃不出火锅的味道来。

冒菜就能,一些重庆本地土著,还是按照火锅的标准炒底料,这样保证了冒菜的口味在重庆没走样,因为重庆人火锅吃得多,口味走样了,也留不住客人不是。

以前我就说过,江湖菜经过时间的沉淀,久了也会变成经典的传统菜,这就是川菜的活力所在,她能海纳百川。不管是麻辣与否,只要客人长期认可的,就是传统菜的基础。

例如我们熟知的酸菜鱼、来凤鱼、火锅鱼、邮亭鲫鱼、泉水鸡、太安鱼等等。至于冒菜能不能由江湖菜进入传统菜行业,这个标准还得食客评判!




冒菜,大概也就是90年代左右出现在成都,用“冒”这个字源自“冒饭”这个词。冒饭一词在李劼人的小说《暴风雨前》出现过,车辐的《川菜杂谈》里也提过,小店或者摊子用汤煮些肥肠之类,顾客可以自己带剩饭过去,他帮你在汤里烫一下,加些肥肠之类的一起吃,即所谓“代客冒饭”。“冒节子”和冒饭的冒本来是没有太大关系的,冒节子是猪小肠打成结,因为形状像瓜皮帽上的帽结子而得名。后来大概也是因为冒成了一个习惯用的动词,人们也不熟悉什么是帽结子了,就误写成了冒节子。冒节子本应该写成“帽结子”,最早是李劼人做的一个注释(我没仔细查,可能是给他自己的小说《暴风雨前》,里面有一句“两大乌盆的菜,也只剩得十来块帽结子、连肝肉了。”):帽结子:是将猪小肠挽成一个大疙瘩,颇有点像从前瓜皮帽顶上的帽结。这是成都的名物之一,而今只叫做疙瘩肠,形象也简单化了。车辐的《川菜杂谈》里写过“铁锅卤帽结子”。也可以说烧帽结子,或者冒“帽结子”。后来人错写成冒结子或者冒节子,以为冒是动词。我一直没找到“冒饭”是怎么来的,因为这肯定和“冒”字本义无关,问了朱多生先生,他也说就是方言。我当时和他说,要我毫无根据的猜的话,这就是泡字和冒读音相近,把泡饭错写成了冒。另外我查到清代姚元之《竹叶亭杂记》里有一条:次日则谓吃小肉饭,肉丝冒以汤也。







“冒菜”是成都的特色菜,如果您以为这就是一个菜,那您就大错特错啦,这只是一种做法而已。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菜,就叫“冒菜”。“冒”字在这里是动词。z准备一锅麻辣鲜香的汤汁,把菜用一个竹勺装好,一般一勺就是一份。在锅里煮熟,然后盛到碗里,顺便再舀一勺汤汁。冒菜的原料不限,这点和串串香类似,什么都可冒,什么都可上桌。有荤有素,不过据说冒菜火气太重,不宜常吃。冒菜和串串香的区别大概在于,冒菜的汤也可以喝,而串串香的锅底估计没人敢用勺子舀到嘴里去的。 在农贸市场上,在居民小区边,在街边小店里,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口大汤锅放在蜂窝煤炉子上,里面的汤料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几个装满了蔬菜、底尖口大的长把竹篓浸在锅里,一股浓郁的香味随风飘散开去,引得过往路人纷纷驻足。有人用手指点着菜架上的一筐筐蔬菜,摊主则把相应的蔬菜往竹篓里边装,直到装不下了时,才把竹篓放进沸汤锅里浸煮,其间还不时地提着竹篓在汤汁里一提一放,一直到菜料“冒”熟时,才提起竹篓把菜料和一些汤汁倒进碗里或塑料袋里,任由食客当场食用或提回家去享用。这说的就是川西最常见的市井美食——冒菜。 外地人也许对这“冒”字感到费解,其实就是把生熟原料放滚汤里煮熟(或浸热)。比如四川的肥肠粉、烤鸭等特色食品,都是把荤素原料放滚汤里冒热再吃的。 冒菜这种川西平原独有的风味小吃,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实惠的价格,赢得了群众的喜爱。冒菜价格低廉,麻辣鲜香,既解馋又下饭,客人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点取,而且等菜冒好以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轻重随意添加佐料



关于冒菜的起源说法有很多种。冒菜的最初起源于四川卤菜,四川的卤菜、凉拌菜味满天下,很多懒人为了方便,但是又想节约,于是就直接在市场上买加工成熟的熟食。因为卤菜要用卤水,但是店家又怕卤水中的油水浪费,于是乎就在里边加入一些香料和中药,放一些蔬菜进行烫,发现味道很好。就和凉菜一起销售,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于是便有了冒菜。


另外一种说法是冒菜的最初起源于汉末三国时期,在西汉时,由于井盐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川人“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习惯已经初步形成。西汉人左思在《蜀都赋》中就有“调夫五味”,甘甜之和,......五肉七菜,朦厌腥臊,可以练神养血者,莫不毕际”的记载,调夫五味讲的就是中药调味方式。

在东汉末年由于连年征战军队中出现了各种疾病,士兵没有食欲;军医为防止疾病在军队中蔓延且起到很好的效果命伙夫就经常在饭菜中加入一些中药即能防病、治病、又能产生香味,达到调味的目的;因这此用药大部分都有调味用后城做卤料。后来经过伙夫的改良将各种蔬菜进行烫,发现味道比之前味道更好、更受到军中将士喜爱。便将此法在军中广为传播,因军队中量比较大,多以香料熬汤烫食之古名曰“冒菜”。后来伙夫年迈离开军队,便将此法带入民间以经营“冒菜馆”为生,生意异常火爆。由此冒菜进入空前的繁荣昌盛时期。

总之,不管各种说法冒菜的起源都和四川这个美食聚集地息息相关的,冒菜起源于四川是肯定的。冒菜经过多种改良有当初的一种卤味型冒菜转变为更多、更适合各地人群喜爱的口味如:火锅型冒菜、清汤冒菜、微辣冒菜、特辣冒菜以及传统的卤味冒菜。

相关分类

冒菜也叫火锅菜、麻辣烫,是一种烫煮的形式,不同的是冒菜底料的配置是秘诀,冒菜发源于四川成都的民间,由于被个别地区复制,如果你到了成都去品尝民间冒菜才知道什么是冒菜

1、火锅型冒菜: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火锅菜,基本形式相同,不同的是在于底料配置,是一个人的火锅。

2、卤水型冒菜:是一种近似卤水的香料配置,这种冒菜在吃完之后,汤底可以喝,味道鲜美,不燥辣。

代表有成都的张锦记冒菜(张记冒菜)、心殇冒菜、周极品冒菜、巴适馆冒菜、6香冒菜、三顾冒菜、好汉冒菜、冒牌火锅菜等等。

冒菜:在四川等多数地区称为冒菜;主要经营形式:将素菜放到展示柜供消费者选择或者直接让老板配菜可直接只冒素菜,也可荤素共冒;将菜选好之后放在竹篓或特制冒菜蒌里面冒熟放到碗里加烫、调料加以调味即可食用,因其制作方法而定义为“冒菜”。

麻辣烫、:在四川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省外一些地区称冒菜为麻辣烫或串串香。主要经验形式:将各种素菜、荤菜穿成签,放在展示架或展示柜供消费者选,选好之后老板将各种素菜、荤菜分开在锅里烫熟将菜取下放进碗里(也有部分地区不取客人边吃边取)加入各种调料、汤料加以调味即可食用;因其味道而得名“麻辣烫”。

碗装麻辣烫:在四川省外部分地区称为碗装麻辣烫;其经营形式和麻辣烫差不多,因味道和四川火锅差不多麻麻辣辣,用碗装着吃的而得名“碗装麻辣烫”。

流口水啊!!!!!!




很多人都觉得冒菜贵,其实我也觉得贵!但我也是一个餐饮店老板,之所以贵,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租金 水电 人工。在一个一般城市路段开一个冒菜馆租金一般都是七八千,加上水电 人工就是一万多甚至更多。第二方面是原材料 比如筒骨 菜油 牛油 辣椒 实打实的做原材料成本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如果味道一般 环境一般 试问各位吃货会去光顾吗?说到火锅,都说比冒菜便宜,那除非是自助餐。真正去吃地道重庆火锅或者加盟店两个人随便吃掉一百多!回到麻辣烫,现在路边麻辣烫有几家不是买材料回来勾兑的?所以 想吃好 卫生 安全 就不要嫌弃价格贵!




冒菜的叫法应该是四川成都这边一带的叫法,就是水开了把菜放到专用的竹篓里烫一下就起锅,一般是素菜,荤菜是用煮熟过二次烫热。冒就是动词,过开水里走一趟的意思




重庆冒菜属于锅汤类食物,它的历史不似火锅那般悠久,但也可以形象地描述为“个人火锅”。冒菜的“冒”字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取自“帽”字的谐音,因为冒菜的做法是将食料放在一个像帽子一样的漏网里烫煮;二是取自“菜熟冒出”之意,当食料煮熟时,会受沸腾的作用而从汤料表面冒出。




“冒”在四川方言中是“烫”、“煮”、“焯”的意思,也就是过一下开水,这典故源自古代蜀地。当时有很多露天而作的工人,通常出工时都会自带饭食,可是早上带的饭到中午就凉了不好吃,于是他们就会去找一些店家帮忙加热一下,俗称“冒一下”,所以原本在四川各地就有“冒饭”之说,后来工人们学聪明了,不带饭了,反而带一些生的食材,到饭点时就让店家把这些杂七杂八的食材一锅炖了,再加点调料,没想到竟然无比美味,再后来一些商家从中发现了商机,在店里准备了很多生的食材,当工人们来吃饭时,自行选择相应食材,店家负责“冒一下”,然后收取食材成本费及加工费,最后就成了我们今天美味的“冒菜”。

冒菜和麻辣烫

本质上两者极其相似,非要说有啥区别,那就是麻辣烫是需要数签的,签就是我们常说的“串”。一签签牛肉,一签签鸡心,按签算钱,荤素不同,店家帮你煮,煮完端上桌与冒菜没有不同,但是,冒菜是配米饭的,麻辣烫不配米饭……

冒菜和串串香

串串香又名“小火锅”。自己选签,选签规则与麻辣烫相同,然后带着签自己煮,爱吃几分熟自己拿捏火候,每人面前一个油碟自配蘸料,可选辣椒面、芝麻粉、香油、蒜泥、香菜等等等等……

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个饮食哲学在四川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同一种餐饮类型被细化成各种不同的吃法,满足了消费者的各种不同要求,难怪有人说四川是美食天堂,果然名不虚传……

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别忘了给我点赞哦……

如果你有什么想法或者需要补充的,也可在评论区给我留言

我是大玩家吴某,关注我,共同学习成长




我的理解是冒菜的冒含义就是把菜放入火锅里面烫的意思,这应该是一个动作的表达而不是字面含义,冒菜和麻辣烫和火锅其实是有区别的,它没有麻辣烫和火锅油重,冒菜采取的的想吃什么由你自己选好了然后店家用住篓子装好放锅里去烫煮,煮好了后给你装小盆里面端上桌享用。从卫生角度来说冒菜好过火锅和麻辣烫。但是冒菜从口味上讲就缺少点火锅和麻辣烫的那种浓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重庆   节子   安阳   竹篓   结子   素菜   成都   麻辣烫   动词   店家   麻辣   煮熟   口味   火锅   味道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