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办喜事时,客人随礼200元全家都去吃,为何主家还很高兴?

农村办喜事时,客人随礼200元全家都去吃,为何主家还很高兴?现在距离春节越来越近了,村里各种酒席也渐渐多了起来,过个三天两头不是这家办酒就是那家办酒席。在农村人们都喜欢趁年底办酒,这样可以图个热闹,二来年底了农民大都回家了,办酒席可以多一个帮手。



在我们广西农村,在村里办酒席也是像主人家说的随礼两百,而且关系一般的随礼一百都行。办酒席前一天,人们就会提前预算要购买的酒菜以及准备的桌子、凳子、锅头等等,最后由主人家或者主人家亲戚到街上购买,最后村里的男女老少就会前来帮忙,妇女洗菜、切配,男人准备柴火、炒菜等等。



农村人大都比较热情,现在能在村里办酒席的家庭其实条件都是不错的,按照我们这边的风俗,如果在村里办酒席都要吃个两三天,而且也像题主说的人们随礼200元,一家老小都来吃。这个是没有什么的,既然主人家能主动邀请别人前来,那么主人家就不会在乎这点钱,而随礼也只是礼尚往来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在乎钱多少。



如果一些农村主人家人缘不好的,即使办酒席也不会有多少人前来,这会让主人家很尴尬,这样的事在我们那里也发生过。记得我们隔壁村就是有一家人红白喜事从来不参与,后来到了自己家亲人去世,很多人都没有去他们家帮忙,看着主人家可怜的样子,即心疼又愤恨。所以人生在世,做好自己,不要斤斤计较,要乐于助人。

关于上面这个话题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下方留言,一起探讨。




在我们广东,主家办喜事,客人随礼,都是很随意的。你只要给个小红包,然后人过来吃饭就好,而且来的人越多,主人家会觉得越有面子。有喜事,办酒席,本来图的就是热闹喜庆,而不是客人的份子钱。

像广东佛山顺德,那里吃酒席,主人家更是一分钱都不收。把红包接过来,然后又还回去。如果客人,硬是把红包塞给主人家,东家还会不高兴的。

在东家看来,我请你来是为了热闹,吃酒席的。你能来吃我酒席,这已经是给我东家面子了。而且多几个人来,更热闹,我更加有面子。那我还怎么好意思拿你红包呢?

如果你硬塞东家红包,那就是你看不上东家的意思了。以后,咋们的感情就要生分了啊。

在亲朋好友中,除了近亲和自家兄弟外,那些远亲和朋友的,都不太会一家人来吃酒席的。大多都是派一个代表过来凑个数的。

现在大家的生活变好了,对于大鱼大肉在自己家都已经吃腻,不会像过去那样为了吃一顿好的而全家去吃酒席了。

在农村,去吃酒席,路程比较远,农村路又不好走。而且去吃酒席要的时间又长。不像城市,只是吃一顿饭,一两个小时就走人。

一般农村的酒席都是一去,就要去一整天的。年轻人们,都是不太愿意去的。平时家里有肉吃有酒喝,不太会为了一顿吃的,而浪费自己一天时间的。

我发现,在农村里,去吃酒席的,都是老一辈的多,他们是不得不去。不去会伤面子和感情,所以老一辈的,才派个代表去参加酒席的。

像近亲和自家兄弟,他们就是因为和你家熟,和你家亲,有血脉关系,才会一家人很欢喜地来吃酒席的。

而且,像那些近亲,如舅舅家,姑姑家的,他们一家人来吃酒席时,给的红包一般是到场的亲朋好友中,比较多的。

以现在的物价,除非一些真得家庭情况不好的,才会给一两百块。这种情况下,作为东家的,都会体谅的。

别说他们已经尽力给红包了。要是给一块钱红包,东家也不会介意的。毕竟这是自己的血脉至亲。

就像,你舅舅来你家吃饭,需要给钱吗?道理都是差不多的。

所以说,东家看到那些只给一点份子钱,而全家来吃酒席的客人,不会不高兴,还会很欢喜。




农村办喜事时,客人随礼200元全家都去吃,为何主人家还很高兴?

农村有句老话是专门针对随礼这事说的:多来多往,少来少往。意思是你现在随礼给人家多少,将来人家得按照这个给你往回赶,所以,对于随礼这事,农民觉得随意就好。

办喜事本来就是快乐的事情,农村人喜欢热闹,越是喜事越盼着热闹,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能够携儿带女来参加喜事的,都是给面子的人,事主当然开心。

悠然把随礼这个事情好好跟大家叨叨叨叨,随礼又叫赶人情,比如说邻居家里有事,需要去参加,去了得也随礼,到咱家有事时,邻居自然会随礼回来,这就叫做赶人情。

赶人情这事在农村应该说还是蛮被重视的,无论红白喜事,都要派一个信的过的人当天现场收礼金,并且记下随礼人的名字和礼金的数目,到时候主人家会依据这个随礼单往后赶人情。

农村办喜事,都会提前给客人们下通知,在集市上看到当面说也好,电话通知也罢,都会在告诉完什么喜事、喜事日期后,顺带着嘱咐一句:一定要全家一起来!!

因此,喜事那天的客人数是按照通知到的客人全家计算的,然后根据人数定喜宴,到了喜事当天自然是看到全家都来才开心呢,不然喜宴空了桌多浪费和尴尬啊!

随礼200是个普通数目,不多也不少,是最近这两年刚提起来的数字,以前都是100元,普通关系都会送这个数目的随礼,事主将来会依据记着的礼金数目往回赶人情。

当然,农村也有个别奇葩人物,比如十年前他们家里有喜事时是随礼100元,现在人家家里有喜事了,他们从随礼单上看到是100,便会赶人情还礼金100元。

不过这样的人少,也挺让人讨厌的,他们不考虑钱币升值问题,就怕自己吃了亏,是农村里最让人讨厌的死脑筋,一根弦,这样的人家人缘一般都不好。

喜事事主在当日,如果看到客人携全家老少来,会非常开心的,因为他们觉得客人来的越多就是越给自己面子。随礼200元是当下礼金最基本的数目,礼金还是那句话:多来多往,少来少往。




说到农村办喜事,在我们老家农村大多数人是送100元了,全家去吃,从晚上吃到第二天晚上,还有的送50元,也是全家去吃,但主人家也会热情的招待每位朋友,但也有的超过送100元,但毕竟少数。所以提问者说送200元,全家去吃,主人家还高兴,这也不怪。

第一我们农村办喜事是自己办,大约一桌酒席的成本在300元以下,总体酒席办下来也不会亏,就算亏,也亏不了什么。

第二主人家也是图喜庆,不是为了赚钱。

第三也是为自己以后送礼,压力没那么大,别人送你多少,以后你回礼就回多少,别人也理解,也一样会热情招待你。

所以办喜事要图快乐,不要图钱,这样办喜事酒席才有意意。




农村办喜事时,客人随礼200元全家都去吃,为何主家还很高兴?

各地办喜事的习俗不一样,这随礼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像咱们老家和湖南交界,我姐就嫁去了湖南,这两地相隔不到百里,这办喜事随份子钱差别就特别大,我姐那办喜事,对主家来说,只有亏没有赚,客人随礼大多200,也不算少,但回礼重,一般头天晚上吃一餐,第二天中午还有一餐,每次都要给客人回礼,少说要60,这样一算,等于客人只来了80,要再算上拖家带口的,只有亏没得赚。

随礼回礼这是一点,还有一点,我姐那一带,酒席的菜十分的丰富,不管什么菜,都是用盆来算的,并不是当地人吃的多,而都是打包的,菜一桌就人手发袋子了,打包用,吃完倒是省了捡菜的事。

主家本就没打算办个酒席还得靠接份子钱发家致富,在当地的习俗,办酒席就是给大家热闹的,街坊邻居都一样,习俗也一样,所以,像来200全家都去吃的,是很正常的事,毕竟回礼重啊,主家也不会因为这个不高兴,因为大家摆酒都一样的。

似乎是这么个理,我姐那的人,特别喜欢多生,家里的孩子越多越好,似乎不用钱养一样,我姐就生了三个。

可百里之外,咱们村这一带那就完全不一样了,主家办酒席就很精打细算,菜上的很丰富,但量不一定够,你筷子稍微慢点,可能都不够分一块,当地更没有打包的习惯,吃完也就走了,剩下的菜,主家会捡菜分类,给家里的亲人们一人分一点。

精打细算体现在哪里呢?主家发出去邀请函后,会粗略的计算一下人数,预计好桌数,接份子钱的时候,心里也会很在意,似乎感情的深厚此时都在红包里了,你要是来200全家人来吃,你要不是帮主家干活的,多半事后遭人口舌,被认为贪小便宜,不懂事。

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很少有人随礼200,就全家去吃饭的,全家去吃饭的,都是帮着做事的,又随礼又帮着干活,主家哪有不开心的呢?




有钱多出点,少的是人场,亲友都参加,喜庆又和睦。




农村办喜事时,客人随礼200元全家都去吃,为何主家还很高兴?

首先,农村里办酒席就是图个热闹。在农村里一般是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才办酒席的,而红喜事的话则主要是老人过大寿、子女结婚,或者是家中乔迁,而近些年如果子女考上了大学也是会举办酒席的。白喜事,那是无法避免的,每个人都会有这一天。而在办酒席的时候,无论是红喜事还是白喜事,图的就是一个热闹。尤其是红喜事,就是要让亲朋好友们聚在一起,大家共同庆祝。因此自然是来人越多就越热闹了。只要把所有前来的人招呼好了,把喜事办得热闹,那即便是自己亏一点,也是无所谓的。因为在农村里,大家都是很在乎声誉的,都想要被人称赞,而不想办个喜事,还被人说闲话。

其次,办酒席时主人家并不在意礼金多少。虽然近些年,农村里办酒席的时候随礼的金额是有所上涨了,一般都是要一百起步了,关系好一点的普遍都是两百,而血缘关系亲近的,走得比较亲密的那就是四五百了,甚至还有些上千元。但是,在农村里办酒席随礼,只要在正常范围以内,大家都是可以接受的。毕竟随礼这个是礼尚往来,别人来得多,你去得也多,并不是说只收不进的。何况还有一点,在农村里绝大多数人家办酒席都不是为了挣钱的,不能说亏钱了就不办,只有极少数人才会想着办酒席来敛财。

最后,全家去吃的多数是关系好的亲戚。像关系一般的朋友、村里人,是很少全家去吃的。而一家人来参加酒席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关系比较好的亲戚。而亲戚之间一起来,这样不仅显得重视,而且还顺带走了亲戚。让主人家看到他们一家人都来了,也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在农村里走亲戚,都是很喜欢带着小孩子一起来的,这样人多也是非常热闹的。在农夫所在的村里,有些人家里办酒席了,还会特意邀请亲朋好友们一家大小全部到访,有的人没来,甚至还会开车去接他们一起过来,这一点农夫就感觉非常好。

其实,现在农村里办酒席,多数的目的还是为了热闹,而要想热闹自然是人越多越好。在农村里办酒席,基本上都是自己在家里做,场地大,再多的人也能坐得下,而且办酒席的成本也要相对低一些,多几个人也多不了多少钱。所以客人随礼200,全家人都去吃,这并不是什么稀奇事,这也是农村人情味的一种体现。




农村主家办喜事,客人随礼200元,全家到场吃喝,主家还很高兴吗?其实,这只是个表面现象,里面的内容很复杂。

农村办酒,不管是哪类酒,都要择个日子,有个长达一至半月的准备工作。把远近的三亲六戚三朋四友通知个遍,某月某日我处办酒了,到时恭候大驾光临哦。

一切准备就绪,那一天到来,寨上的男女老少全部出动,有厨艺的青壮年男子杀猪宰牛,妇女儿童洗刷锅瓢碗盏,喜气洋洋,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

一般来说,农村办酒要吃三餐,(隔晚拢客,次日还有两餐,正席一般在下午三点举行,这正席是最丰盛的。在我的家乡,正席这餐,要有二十多碟菜数,硬菜(指肉类)占80%以上,配菜也相当齐全。

上面讲了许多铺垫,现在转入正题,不能跑了''礼金''这个主要话题。提问中的''随礼200元,全家到场吃喝,主家反而很高兴'',真的是这样吗?

小编家住农村,我附近的几个自然村寨,80%以上都是同姓家族,寨上有喜酒,我都被安排在收礼处收礼金,对收礼非常熟悉。

主家准备一个收礼薄,是登记各方来客礼金礼物的。一般来说,各方来客的礼金有多有少,视内亲还是一般亲来定,不是千篇一律的200元。内亲的礼金礼品是相当大的,比如说,姑妈家嫁女,当舅舅的外家送礼最多。我们这里有户人家,舅舅送给姐姐嫁女除给沙发电视洗衣机外,还给了12000元的礼金,物质现金加起来就是20000多元,这还不够,还给外娚女准备了从头到脚的衣服。

至于一般的亲戚朋友,所送的礼金,根据和主家的关系亲密程度,有的送几千的,几百的,一般关系的大都送1至200元。送礼没有规定,随意,一台酒下来,主家大概收入100000左右,也有的人家亲戚朋友少收个4至50000元,一般都收个7至80000元。

其实,农村办酒席是亏本的,为什么呢?因为是地方风俗形成,家家有酒都要办,你不办别人会认为你没有本事嘲笑你,使得本来就不富裕的人家借钱都要办,为的是争个脸面。到头来负债累累,三年五载都还不清。

现在,政府提倡,农村酒席尽量少办俭办,农民群众是欢迎的!




农村办喜事时,客人随礼200全家都去吃,为何主人还很高兴?

记得我太爷爷前年过九十大寿的那天早晨,家里来了很多很多的客人,甚至有一些人连我都不认识。当时我父亲早早的就在学校旁边的农家乐里预订了八桌的酒席,本来以为八桌就已经差不多足够了。结果那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才发现八桌酒席还是远远的不够,后来没有办法只好又增加了三桌酒席。

后来爷爷说这就是我们那边的一种习俗,每逢家里办喜事的时候总是希望两边的亲戚朋友来的越多越好,最好是一家几口人全部都来。其实这是对主人家的一种尊重与肯定,让主人家感觉到特别的有面子。如果你家办喜事的时候来的客人非常的多,那就说明你家在当地混的还不错,算是个有头有脸人物显得非常的有面子。

说到份子钱我们那边可能和大家有所不同。一般家里办喜事亲戚朋友最低都是五百、六百甚至上千上万的都有。同村的那些隔壁邻居可能包的份子钱会少一点,但至少也在两百或两百以上。如果少于这个数目的话大家都感觉拿不出手,感觉一点面子都没有。




谢谢邀请:在中国农村,那些红白喜还是根据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延续,只是风俗礼节变得简单些,谁也不敢把她砍掉,有些礼节变得更加新鲜,更加热闹,随礼也是这样都是根据当地风情人俗随礼不断变,不管随礼多少,主人都是高兴的,而且热情而隆重。下面我举些随礼的变化主人一样热情而高兴例子:

一是八十年代初期,也是吾辈们。那时在我们乡村随礼是4毛钱,同志,同事通常8毛钱,绝对友好的一元二角钱,亲人通常一家人6元,亲戚基本差不多,礼节一样结婚前夜办酒席12菜,烟酒照样,大家开怀畅饮,结婚日晚上酒席更加丰富,亲人亲戚朋友,乡里乡亲尽情畅饮。(细节的不于叙述)主人频频敬酒,席间新郎,新娘出来分喜烟喜糖并向大家敬酒并示祝贺。这也是祖国站起来到初富的结果。

二是2000年左右。即90年代到2005年左右。这个时间段随礼发生巨大变化,份子不断提高。在我们这里农村习俗乡里乡亲通常5O到1OO。亲人按户通常300到5OO左右,同志,同事100,关系好的咱不细说。礼节和上面讲的一样,就是酒席发生很大变,档次高了很多,不管是食物餐桌上非龙虾,鲍鱼,红鲟等名贵海鲜,还有珍稀动物筹,餐桌上酒类不是茅台至少五粮液,红酒,啤酒等,新郎,新娘分喜烟喜糖时,喜烟是每个人一包,不分男女老少,个个有份;(通常烟在15块左右)喜糖也打扮一新袋装,盒装的。尽管农村人办喜酒亏了,但是每个人都很高兴,因为酒席办得好,受到大家夸奖。这也是祖国富起来的结果。

三是2010前后直至今天。婚庆更是更上一层楼。此话咋讲:听我慢慢道来:在我们地区乡村孩子结婚乡里乡亲至少100元,亲人按户至少每户一千以上,同事,同志通常300百,要和的500百以上,亲戚至少千元以上;酒席礼节同第一,不同的是办酒分二种情况,在自家办通常请一条龙服务队。(因为现在没有人闲着为你做杂事;婚礼请专业司仪包括婚礼主持,席间节目表演一条龙服务。(的几万块)新郎,新娘席间分喜烟喜糖,喜烟至少硬中华,宽点的软中华,每个人一包,喜糖也是五彩缤纷;酒席更是上档次,花样百出,真是享人间生活,品世界百味,酒类,饮料更不用讲。大家边吃边聊边欣赏节目,享尽帝王将相之生活。不在自家办大多现在在酒家办酒席,这不用我介绍,你比我懂。这也是祖国强起来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客人   农村   主人家   礼金   酒席   喜事   东家   份子   村里   红包   亲戚   全家   热闹   家里   关系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