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宝过早站立好不好?

孩子在出生头一年,属于他们大动作快速发展时期。宝宝的发育是为阶段性的,如:三个月左右能抬起头、六个月左右可以坐起来、七个月学会滚、八个月可以爬行、周岁开始走。

十二个月前,孩子骨骼发育还不完全,若是过于早就学走路,孩子的体重就会造成腿部负担变重,导致腿部出现O、X形。学习走路时,脊柱因要支撑人体重量,易造成变形,长时间下去,形成脊柱畸形。宝宝可以真正站立前,一定要有良好肌肉力量、平衡力。学习站力为成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过程,应自然,渐进发展。可有些家长想要宝宝早点学会站力,好快些学会走路,有时会拔苗助长,这样不利于他们的生长。

宝宝学站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自主性:宝宝可以自己扶着旁边东西,如沙发,桌子,床等可以借力的物品来站起。这种情况,家长可以不去阻止,也不去鼓励。

二、人为性:家长扶着宝宝让其站立,一般都为架着宝宝腋下让他们站立。这样行为是要反对的。

宝宝学站立,走路时注意事项:

1、宝宝自己站起,父母需注意孩子脚跟是否着地,若为整个脚掌着地,脚跟着地,那可让孩子自己站。若在孩子扶东西站起时,为脚尖着地,家长需控制孩子站起。因为脚尖着地,时间过长,不利下肢肌肉发育。

3、孩子站不稳时,家长需及时扶好他们,防止孩子被摔倒,吓到,导致不敢再学站走。

4、不宜让孩子站时间过长。一次站立不超五分钟,否则会易影响下肢形状,且造成孩子疲劳。




门诊中,经常看到一些家长或老人双手扶着四、五个月的宝宝腋下在自己腿上站着,时不时还给孩子借力蹦几下。当医生上前制止,说明弊害时,总有很多家长尤其是老人,顺理成章的回答:“孩子就喜欢这样撑着站起来,不给他站还不高兴。” 又或是:“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双腿力量,我们周围都是这样给孩子锻炼的。” 针对这些扶站行为错误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为家长们上一课!

正常宝宝大动作发育中,4 个月时候,踏步反射比较明显,扶着宝宝的腋下,宝宝可以站着进行踏步动作。

可是,千万别以为宝宝可以扶着弹跳了就习以为常。要知道宝宝离真正走路的时间还早呢,经常扶着宝宝腋下弹跳或行走,会影响髋关节和腿部发育,反而对宝宝成长不利。

所以,家长不要以孩子喜欢为由,过早让宝宝站、走、蹦跳。因为小宝宝不懂事,所以孩子的生长引导,应该由家长主导和负责。

扶站的两种区别

一种是自主扶站:孩子会自己借力于身边的沙发,栏杆,玩具等站立起来。通常情况下,不干预不鼓励。

一种是人为扶站:家长扶着孩子的身体使其站立,大多数情况都是架着腋下帮孩子站立。这种情况,坚决反对。

注意,这里所说的 “扶着站”,是指婴儿在家长的帮助下,架着腋下被动站立,而不是指宝宝自动自发的行为。

为什么反对人为扶站

首先家长们得了解宝宝生长发育的基本知识 (之前在《宝宝大动作发展系列》文章中也一直强调)

:宝宝的肌肉力量发展,是自上而下的,先是脖子,胳膊,肩膀,背部,腰部,骨盆,最后到腿和脚,不可以跨越式发展。

当宝宝上面的肌肉力量没有足够强壮的时候,单纯的练习下半身的肌肉,是吃力不讨好的。

这样的锻炼,没有任何意义,并不会对大运动发展有什么好处,因为腰背,胯骨的肌肉力量还不够强壮,基础没打好,楼房是搭不起来的。

非但没有好处,还会可能造成以下的结果。

1、形成坏习惯

肌肉是有记忆的,长期维持一个错误的姿势,肌肉就会习惯于这种姿势,再改就有点难了。

小月龄的宝宝因为腿的肌肉力量不足以支撑自己的时候,会倾向于把脚的力量也用上来想要帮忙,这样的用力就会导致 “踮脚” 和 “膝盖绷直” 的习惯。

经常这样做,肌肉形成记忆了,脚一接触地面,就习惯于绷起来,这样就很影响真正学步的进程,也会影响身姿。

有些宝宝学会走路了之后,还是非常喜欢踮脚,很可能就是很小的时候形成的坏习惯。

2、耽误平衡能力的形成

平衡能力也是宝宝需要体会和学习的,他需要经历跌跌撞撞,摇摇晃晃的阶段,才能训练自己的肌肉学习如何用力才能让自己保持平衡。

但是 “扶着” 这件事,本质就是一种过度的帮助,宝宝如果习惯于被扶着保持站立,很舒服很轻松,很可能就懒得学习平衡能力了,反而会拖后学步的进程,也会让扶着的家长不堪重负。

3、耽误了其他大运动发展的时机

小月龄的宝宝主要的任务是学会抬头和翻身,大一点要学会独坐,然后学爬,这样按部就班的发展,每一种动作都是宝宝身体协调能力,肌肉力量的锻炼和飞跃。

但是如果你从很小的时候就总是扶着站太久,宝宝会因为这种姿势视野更好,而很喜欢,他很可能就不喜欢趴着,这样腰背的核心肌肉力量没有机会锻炼,独坐就很可能拖到很晚,这样身体不稳定,精细动作和吞咽能力,都会受影响滞后。

如果宝宝对站着太感兴趣,他也很可能就直接跳过爬行,协调能力也没机会锻炼,长大以后也会协调能力也会不太好。

小月龄宝宝下肢的力量,和他的髋、膝、踝各个关键的稳定控制能力还不够,长时间的站立实际上是一种过度负荷的活动。早站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尤其是有一些相对弱的小宝、早产的小宝、早期运动能力发展中有点欠缺的孩子。

为什么不干预不鼓励自主扶站

正常来说,宝宝的第一次自主站立都是扶站的。通常情况下,对待孩子自主扶站的态度是不干预不鼓励。

当孩子的腰部,腿部等的肌肉力量已经到位了,他自己扶着东西能脚掌着地的站起来了,说明这是自身发育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家长无须干预。但是也不需要鼓励,宝宝几个月大的时候,很容易被家长情绪影响,我们贸然的鼓励强迫孩子练习,也是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无益于孩子发育。

所以在孩子自主扶站的时候,不干预,不鼓励,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来适应调整站立的感觉。

“扶着不会站” 有问题吗?

有些宝宝会有这么一种问题,就是当大人扶着他腋下的时候,他的脚并不会自觉的蹬地,而是喜欢把两只脚抬起来,像是悬空的坐着,类似于这样:

一些家长会很担心,因为大多数宝宝,哪怕只有两三个月,一扶着都会很喜欢站着,甚至会在大人腿上蹦蹦跳跳,那么不会扶着站的宝宝是不是不正常呢?

虽然这样的宝宝确实是少数派,但是也不代表不正常。

大多数这样的宝宝,只是因为偏好问题而不喜欢被扶着站,他可能脚掌的触觉比较敏感,碰到坚硬的平面会不爽,或者双脚承重的感觉让他害怕,又或者他更喜欢其他姿势,不喜欢站立的姿势,都是有可能做出这种动作来拒绝被动扶站。

所以宝宝被扶着不去站,很有可能是意愿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但是确实有少数宝宝,因为肌张力低,所以有无法扶站的的问题。

但是肌张力低的宝宝,呈现的不正常状态会很多,并非只有 “不能扶站” 一种,最大的不同,就是会让人感觉浑身没骨头,尽管月龄很大了,依然很绵软。

肌张力有问题的宝宝,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大运动发展极度迟缓,如果你的宝宝抬头,翻身,独坐都没有什么问题,他的肌张力就没什么问题,就算是不爱扶站,也无需着急。

宝宝学步,能不扶就别扶

事实上,无论我们训练宝宝站立还是走路,都最好不要依靠外力扶着宝宝,帮他省力,帮他保持平衡。

应该设计环境,让宝宝发挥自己的能力,不停的探索试错,他才能更加明白如何控制身体,如何用力,最终形成正确的肌肉记忆。

你越是提供外力,他越是依赖你,反而会影响自身能力的形成,甚至出现非常错误的姿势。

就算是会走路了,因为之前被保护得太好,平衡能力在学步期间没有得到锻炼,走路也会摇摇晃晃,跌跌撞撞,容易摔倒。

明白这些,你就会更加了解,“被动扶站” 这件事是有多没意义了,充其量只能算是个亲子游戏,偶尔扶着蹦蹦跳跳乐一乐。

只有宝宝通过自身努力做到 “主动扶站”,才是对他大运动发展,真正有益处,有影响的事。




我是儿保科医师,孩子什么时候能站立,过早站立好不好,这个问题几乎每次门诊都能听到家长在问,我的回答是:宝宝年龄10个月之后能够站立,过早站立不好。

那为什么要十个月才能够站呢?过早站立会有哪些影响呢?因为婴儿的运动发育是遵循一定的规律而进行的,先会抬头,再会翻身,再会坐,再会爬,最后会站着走路了,所以十个月之前绝大部分孩子不具备站立的能力,一般到了十个月之后孩子逐渐能够扶站再扶走。

过早站立会引起宝宝下肢骨骼变形,容易出现O型腿,所以不建议过早站立,家长们不要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哦。

美女儿保科医师育儿经,和你一起科学育儿快乐育儿!





一般情况下,宝宝在一岁左右开始会独立行走,只是走得还不稳,15个月能走得好了。早些的宝宝可以在10个月会独走,最晚一般不超过15个月。

1岁之前走路,小心O型腿

许多妈妈也许不知道1岁之前的宝宝,下肢肌肉和维持足弓的小肌肉群还没有发育彻底,并且宝宝腿部比较柔软,还不能极好的支持自个身体的全部力量,假如让宝宝过早的学习走路,脊椎和下肢就需要接受更多的负荷,对宝宝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呈现“X”型腿、“O”型腿。

宝宝太晚走路,也不好

有人说宝宝走路太晚是有福,这其实是误区,如果宝宝15个月仍完全不能独走,建议应去医院做相关检查和发育评估。

另外,也有家长认为宝宝不会走是缺钙造成的,就一味给宝宝补充钙剂,或去医院化验微量元素看缺什么东西。其实宝宝走得晚不一定跟缺什么东西有关,我们更应警惕的是神经心理疾病造成的,比如精神发育迟缓、脑性瘫痪、中枢协调障碍等。

学走路时要注意:

不要牵着宝宝:牵着着宝宝走,不仅会导致宝宝垫脚走路,而且如果不注意力道会导致宝宝胳膊的损伤。爸妈累的腰酸背痛,宝宝也得不到好的锻炼。

走路老摔跤:如果宝宝站着没有问题只是走时会摔跤只能说明是肌肉的力量还不够,要多加以引导训练;但是如果宝宝除了经常摔跤、还有蹲下起来困难、动作不协调、随年龄增长没有好转,就要到医院就诊,检查是否有先天性肌肉方面的疾病。




小儿的发育有一定阶段性,3个月抬头、6个月能坐、7个月会滚、8个月会爬、周岁才能走、24个月能双足并跳、30个月会独足挑。也就是说,婴儿从出生到一岁就完成了从爬行动物的(四肢)爬,到人{下肢}站立的几亿年的生物进化过程,这,不能不令人感叹!帮助孩子锻炼,要按此规律顺其自然才是科学育子之道。

婴儿生长发育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换句话说,一个健康的孩子,不论是智能或是体格的发育都会随年龄而水到渠成的逐一健全起来,家长决不能拔苗助长过早的介入孩子的发育过程,如扶着仅仅3-4个月大的婴儿“学坐”、甚至“学站”,更有的家长担心宝宝“摸爬滚打”会外伤,常常直接从坐不经过爬就过渡到站立,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从医学的角度看,小孩的骨骼钙化不完全,骨质较软,孩子只有到十一个月左右时下肢骨胳的强度才能支撑起他的体重,如果在此之前,孩子的下肢骨骼还未有足够的承重能力负重时,勉强孩子去学站立、走步,容易造成孩子的“O”型(罗圈腿)、X型腿;三、四个月的宝宝脊柱的生理弯曲也没形成,同时肌肉的力量不足,不能耐受过强的压力和运动,过早坐立,可影响脊柱的发育和弯曲度;再如大人经常向上牵着婴儿的手走路,由于孩子肘部桡骨小头的环状韧带薄弱,这样可能发生桡骨小头半脱位;过早的走路小脑发育尚未完善,也影响孩子的平衡功能,容易发生意外。

爬行是幼儿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婴儿的一种综合性的强体健身活动,更是他降生后的第一次全身协调运动,爬行可以促进肌肉、骨骼、神经、大脑的发育,防止脊柱弯曲,使他们的运动、神经等系统在爬行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协调,而且还可以为孩子更早、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打下良好的生理、心理基础。而“摸爬滚打”,也锻炼了宝宝的意志和胆量,有利于宝宝的个性培养,家长千万不要忽视婴儿爬行的这一重要的发育阶段。

人的发育过程中,翻身、坐、爬、立、走、跑等阶段缺一不可,如果出于溺爱,而提早或是剥夺了孩子的的阶段性的发育过程,那么宝宝的四肢及各种感官协调得不到足够的训练,大脑中本应由此而形成的全身各有关部位的协调运动和神经联系就不能建立,这样就会导致孩子出现感觉统合失调。到孩子长大后,就有可能出现学习困难、多动症、脾气不好等种种不良情况,因此,“拔苗助长”对宝宝的健康是不利的。

一般来说,正常的孩子,他的发育指标是水到渠成的生理过程,家长要明白,孩子个体发育不但受遗传影响,而且还受所处的环境、抚养方式等多种因素制约,因此,尽管年龄、月份相同,就个体来说,但其发育指标会有某些差异,有的快些,有的则慢些也就不足为怪,甚至还与季节有关,像是冬天出生的婴儿走路可能迟些,因为他们1周岁左右正值第二年的冬季,穿着臃肿的厚衣服,活动自然不方便,看起来则似乎发育较慢。只要遵照宝宝的生理发育规律科学育儿,保障营养、经常户外活动,到一定年龄自然会坐、会走,父母不必过于担心。

当然,妈妈在经历了艰辛的十月怀胎和刻骨铭心的分娩,这种血浓于水的情感人届有之,但这决不可成为忽视科学的过度溺爱,唯此才能保障宝宝的健康成长和发育。




10件孩子不宜过早做的事,揠苗助长式的行为危害太大!想孩子快快长大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但成长是一个过程,有很多事情我们不能让孩子太早去做,下面罗列了10件孩子不宜太早做的事。

1

不宜过早竖头抱

朵妈这里的竖头抱和竖头不一样,竖头抱是竖着抱宝宝,有别于横着抱,而竖头就是平日里的抬头,一般来说后者在月子里就可偶尔练习,前者要大约6月龄后才能完全竖立。

过早危害
宝宝的颈椎发育是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过早竖头抱会增加宝宝脊柱压力,不利于脊椎发育,过重的压力可能导致脊柱的发育出现畸形、不正常弯曲等情况。

2

不宜过早学走路

有些宝宝10个多月就练走路,个人觉得太早了,成长应该一步一个脚印,什么月龄就学做什么,12月龄以下的宝宝建议多爬,锻炼四肢的协调性。当然不排除学走路学得特别快的宝宝,成长也是因人而异的。

过早危害
12月龄前,宝宝骨骼尚未发育完全,如果过早学走路,宝宝身体的重量会加重腿部负担,造成腿部O形或X形。学走过程中,脊柱为了支撑身体的重量,可能发生变形,长期下去,造成脊柱畸形。

3

不宜过早把屎把尿

有些爸爸妈妈受家里老人影响,或宝宝原本就由祖辈带。这时祖辈会直接把屎把尿,还口口声声说,你们小时候就这么长大的,也没见有什么问题啊。这时,你大约就哑口无言了。可现在年代不同了,育儿应更科学,你要勇敢的对他们说不。

过早危害
过早把屎把尿的危害一大堆,随便都能罗列:对脊椎不好、对括约肌不好、成年后易生痔疮、可能脱肛等,对身体不好的同时对宝宝心里也可能会有影响:担心拉不出来被骂、想拉又不敢作声等,总之危害多多。

4

不宜过早锻炼如厕

学会上厕所是宝宝向独立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教会他们这项技能,需要合适时机、足够耐心,甚至是读懂他们需要上厕所的各种表情。有的宝宝学得快,有的宝宝学得慢,父母不应该着急,循序渐进就好。

过早危害
一般宝宝如厕训练可在1.5岁~2岁左右开始,太早训练不仅起不到任何效果,还可能使原本排便规律的宝宝因突然转换的排便方式便秘,造成排便恐惧症。

5

不宜过早分床睡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都1岁多了,便尝试着分床睡,我个人觉得实在没必要,孩子慢慢长大就会变得不那么依赖你,顺其自然吧。而且孩子和父母睡一起,父母可以随时观察孩子是否盖好被子。

过早危害
宝宝独自睡觉可能踢被子导致感冒或掉下床。父母不在身边睡不踏实,尿床、口渴后无人知晓,要大哭来吸引父母的注意,这一系列的动作要的时间更长,从而影响孩子睡眠质量,不利身体发育。

6

不宜过早添加调味品

为了让辅食口感更好,有些妈妈添加原汁原味辅食不久,就开始放入香油、酱油、盐之类的调味品,这样不对。宝宝吃了含调味品的辅食后,再给他们吃原汁原味的辅食就难了。

过早危害
过早的添加调味品,会加重宝宝身体和肾脏负担,诱发宝宝长大后出现高血压等疾病的可能。

7

不宜过早戴手套

宝宝用手去感知世界,刺激大脑发育,如果早早的戴手套,势必影响其发育,让宝宝手暴露在外,感知冷暖并无妨。如果害怕宝宝手冷,可以把手放进袖子里。

过早危害
不利于宝宝手指的发育,不利于精细动作的锻炼,让宝宝无法探知未知的世界。

8

不宜过早接触电子产品

现在的宝宝没一个不喜欢电子产品,手机、平板是他们的爱,操作起来相当熟练,简直让我惊讶,包括朵朵。人生那么长,以后多的是机会看手机玩平板,没必要在头几年就玩。

过早危害
过早接触电子产品,不利于正常语言发育,阻碍孩子正常交流。除此之外就是影响视力发育,电子产品的画面多采用明亮的色彩,过长时间的注视,会引发孩子视神经疲劳,诱发近视。

9

不宜过早学脚踏车

孩子的骨骼正处于发育阶段,肌肉的力量不够,骑车时需要用很大的力,而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儿童车,脚踏板之间的距离很宽,且座位与脚踏板间的距离很远。

过早危害
脚和下肢长期用力过猛,会使两膝内侧突出膨大,下肢过度向外展开,形成“X”形腿,甚至有的孩子形成内八字脚。

10

不宜过早和宠物亲密接触

接触宠物能培养宝宝的爱心,但亲密接触还是要保证宝宝的安全。最近宝宝被小狗咬伤的新闻层出不穷,妈妈们千万小心,教宝宝有爱心的同时还要教他们保护好自己。

过早危害
即便是宠物,身上同样有各种细菌,它们是细菌的携带者也可能是传播者。小宝宝抵抗力本身就不如成人,所以尽量不要亲密接触,可以让孩子近距离观察和适度接触。


END


我是朵朵妈妈,为写文章放弃减肥的职场妈妈。做及格的职场妈妈,带娃、职场、婚姻、生活,关注我们,让你每天都进步一点。




过早地训练小宝宝学站立、学行走的危害

1、小宝宝的下肢、腰背部的骨骼和肌肉发育尚不成熟,则可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某些后患。婴幼儿骨骼中所含的骨胶原较多,钙盐相对较少,骨质柔韧性强而坚硬度差,在外力作用下虽不易断折,但却容易弯曲、变形。

2、若让小宝宝过早学着坐,可能影响脊椎发育,引起驼背;过早学站立,则可能引起臀部后凸呈“翘屁股”。

3、过早学行走,会因下肢、脊柱骨质柔软脆弱,难以承受超负荷的体重,不仅容易疲劳,还可使骨骼弯曲、变形,出现类似佝偻病样的“o”形腿或“x”形腿,或因足弓不堪重负,导致扁平足的发生。



4、在行走时,为了防止跌倒,小宝宝两大腿需扩大角度分得更开,才能求得平衡,这就使身体的重心影响了正常的步态,时间一长,便会形成“八字步”,且在行走时,呈现左右摇摆的姿式。

5、小宝宝出生后视力发育尚不健全,过早地学着行走,因看不清较远的景物,便会努力地调整眼睛的屈光度和焦距,这会使小宝宝娇嫩的眼睛产生疲劳性损害,多次反复并长此以往,则可导致小宝宝的视力损伤。因此,应遵循宝宝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

小宝宝的生长和运动发育规律,一般婴儿出生后3个多月大时会用手臂支撑俯卧并抬头,4~6个月时会翻身,7~8个月时会爬行,1周岁左右时会站立、行走。




正确引导方式

1、在1周岁前,尽量让其在床上或地面柔软的垫子上学习爬行。爬行是小宝宝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过渡阶段,它处于“坐”和“走”之间,是小宝宝开拓视野、认识世界的好方法。

2、同时,又锻炼了小宝宝的躯干,让小宝宝的大运动发育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状态。爬行时小宝宝必须把头、颈抬起,胸、腹离地,用四肢支撑身体的重量,这不仅使手、脚、胸、腹、背、手臂和腿的肌肉得到锻炼而逐步发达起来,而且爬行又是一个全身的动作,必须靠手、脚运动协调才能爬行得好、爬行得快,所以爬行可使小宝宝身体的平衡协调功能得到完善,从而为以后站立、行走和跳跃打下良好基础。

3、小宝宝学会爬行以后,扩大了视野和接触范围,通过运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刺激了大脑使之更加聪明,从而促进了各方面的协调,对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应根据小宝宝生长发育的状况,先让其学爬行,待小宝宝长到11~12个月大时,才应逐渐训练其学站立、学行走,这样有利于小宝宝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




其实每个孩子差异性很大的。我家女儿现在7个半月,自己扶着东西慢慢能站起来了,根本就没有人教过她,她的运动都是她自己学会的,女儿从小就爱自己在床上玩,趴的多,早早就学会抬头,在出月子就能抬头了,4个月的时候就能在床上匍匐前进,半岁了就能爬的很快了,到现在7个半月,能扶着东西站起来,翻身自如,从趴变换为坐跟大人一样,一个人在床上玩,就跟大人一样,完全自如。这些完全是她自己一个人学的,根本就没有刻意练习。兄弟的男孩,比她小4天,现在才能慢慢的匍匐前进,趴着抬头跟她4个月抬头差不多,发育就相对慢一些,在对比了好几个孩子的发育后,我发现,一般老人带的孩子发育相对缓慢,因为他们都爱把孩子抱着,让他一个人玩的时间少,大部分时间都在人身上抱着,所以小孩自己运动的时间少,学习的机会就少,发育就会缓慢。所以,当自己带过孩子以后,你才会知道这些,我是90年的,我女儿一直是我们两口子带着,没人帮着带,所以女儿从小就抱的少,一直就喜欢在床上玩,发育相对都比较靠前。

最后说一下,孩子的发育都是最好都靠他自己,不要去刻意训练什么,尽量让他多玩,多趴,他自己的本能会让他自然学会爬,坐,站这些能力,他自然去学这些,就证明他的肌肉,骨骼达到了要求,自然就会学习相应的动作。

最后说一句,切忌多抱小孩,切忌多抱小孩,切忌多抱小孩,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多抱小孩,对小孩弊大于利。




太早站立,确实是对宝宝的发育有很大的影响。

宝宝从躺、坐、爬、站、走,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很多家长特别是老一辈的育儿方式,会觉得宝宝很小就能站立很骄傲,或是喜欢抱着宝宝的腋下颠着玩,这是特别危险的。

老话“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十二走”,这是根据婴儿的发育成长的敏感期总结的是有一定道理的,每个宝宝身体发育都是有差异的,当他身体发育到能站立的时候,自然会站起来,所以不用做特别的训练。

对于过早训练宝宝坐、站、走,会对宝宝的脊柱、腿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有的宝宝由于过早的站立,会出现罗圈腿,用老话说,就是骨头还没有长硬,就站了。

有的家长比较着急,看着同龄的宝宝会站了,会走了,会说话了,感觉自己的宝宝迟一点,就想训练宝宝,有用学步车的,有的在宝宝的腋下绑个布带牵着让宝宝往前走的,这种训练方法其实并不科学,也容易对宝宝的健康造成伤害。

那么宝宝什么时候就可以站立了?

家长可以观察,如果宝宝不用他们扶着,自己站立起来,是全脚掌着地,脚跟也着地了,那么就可以让他自己站了。一般宝宝10月左右开始自己尝试着站立,有些发育迟一些的宝宝需要更晚一点。孩子发育好了,能站了,能走了,你不让他站不让他走他还不乐意呢。家长们不要在宝宝发育上给予任何的诱导,让其顺其自然就好。

更多育儿知识,欢迎关注芝士妈妈的头条号,也可以直接私信你的问题。芝士妈妈会第一时间免费解答你的问题的。




现在很多家长都会有这类的误区:认为孩子越早站立说明孩子越聪明,平衡性越好。实际上还真不是这样的!

实际上,从医学的角度呢,宝宝的骨骼钙化不完全,骨质也较软。一般情况下,宝宝只要到了11个月左右的时候,下肢的骨骼的强度才能支撑的起他的体重。

如果在这之前宝宝不是自己会站了,家长真的不要训练孩子让孩子站起来。如果牵强的让宝宝学站立很容易就会造成孩子罗圈腿或者是X型腿。

但是也不是所有宝宝都是到了11个月左右就可以站起来了,比如说个子高一点的宝宝,由于个子高、体重重。

在11个月的时候他的下肢是支撑不住的,所以学会站的时间就会稍微晚一些,家长们也是不需要过多担心的。

那很多家长就会问了,如果孩子过了这个时间段还不会站、不敢站,这个时候父母是不是需要帮助宝宝扶他站起来呢?

实际上来讲宝宝的生长发育是一个从量变到突变的渐进过程。

也就是说一个健康的宝宝,不论是智力发育还是身体发育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健全起来,如果我们过早的介入孩子的发育进程,对孩子来讲是不利的。这就和拔苗助长是一个道理。

其实宝宝想站起来或者说想学着站起来是会向我们发出信号的,比如说会有蹬腿的动作,有想要家长扶着站起来的愿望。

这个时候我们家长在帮助孩子的时候就要讲究方式方法了。

感兴趣的朋友们,欢迎关注财妈说,我们也将奉献更好的内容给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小宝宝   月龄   腋下   下肢   生长发育   脊柱   骨骼   肌肉   好不好   家长   身体   力量   动作   能力   宝宝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