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头饭的来历是什么?

在中国的民俗中,家里有老人去世,必然要有一碗半生熟的米饭放在死者的头前,这碗饭的名字叫做倒头饭。倒头饭在制着时,不能煮熟,只要有点半生熟时就可装入碗中,然后上面再用另一只碗盖上,用力的上下活动几下,然后将盖碗拿开,一碗园如半球的倒头饭就算成功了,然后在饭上插一双竹筷,供奉于死者的头前。

关于倒头饭的来历,说的是在旧时人们的生活十分的艰难,一户因落魄而贫困交加的世儒之家,这家人家是婆媳二人生活,儿子外出长工三年未归,不知生死,生活的十分的清苦,这婆婆生病又思亲儿,眼见一日不如一日,家里的生活就靠媳妇要饭挖野菜度日,吃了上顿没下顿,可怜的老太婆又病又饿仅剩下最后一口气了的时候,媳妇将其抱到了草铺上,其口中还一直唠叨着要吃的。

急的儿媳妇肝肠寸断,欲哭无声。只身跑到一个财主家签了卖身契约,换得几斤白米,可怜那病入膏荒的婆婆一见白米就脸现红光,显得精神。媳妇急急的走到锅房,连忙的将得来的米投入锅中烧煮,这边刚出一点饭香,那边老太太急的用手捶胸,媳妇只得将还没烧熟透的米饭剩一点来喂她,那知此时是人死之前的回光返照,刚才一股精神过后,当媳妇喂饭时已是最后一丝游气呼出,驾鹤西去了。

可怜老人家嘴里含着一口饭就这么走了,到现在很多地方都会在死人口中放一点米饭,(人家骂小气的人,经常会说死人嘴里呕饭吃,就是从这里传下来的),这媳妇是一边哭一边跑到锅上将饭捞起来,半生熟的一碗饭捧在手上是泪如雨下,满心的对不起婆婆,将饭碗在手上掂了一掂,将一双筷子插在上边,哭喊着婆婆这碗饭随你去了,不孝儿媳在给你做点干粮上路吧!

于是这媳妇又将剩下的白米拿出一碗来打成米面,然后在锅里烙了六块面饼,心想婆婆魂魄一路西去有了干粮就不怕饿了。那知还剩下一小团面儿,想了想,婆婆西去路途穿庄过寨的狗多会乱咬,再做一块喂狗饼吧,又一想这饼喂狗的话,还不是一口吃个干净了,我不如在饼里掺上头发,让狗吃了缠住了狗牙,岂不是不咬婆婆了,于是又多做了一块带有头发的饼子,加上前边做的六块,一起七块饼,也就是后人说的打狗饼子。

这媳妇在悲凄苦凉的准备着婆婆的后事,那年头穷人死了,头脚各点个长明灯,头傍一碗倒头饭,死者手拿柳条串好的七块打狗饼,就算一切停当,择日入土了,这婆婆已经停尸两日了,这小媳妇愁的是苦于无钱买棺,请了几个乡老正准备芦蓆圈葬的。突然有个老者指着远处的一从人马,问小媳妇可有贵亲来祭,小媳妇只说那是过路的,于自家不相干。那知来人越走越近,来到近前一看,那为首的衣着气派的人正是三年前出去扛活的冤家回来了。

小媳妇惊喜交加,细问情由,原来丈夫在京中到外劳作,只因懂得文字,而且学识较深,被人举荐到一个文官家做幕僚,因此而谋得官职,而且近期又得提拔升职,这次是告假回家迎接老娘和媳妇入京享福的。

那知家中出了如此变故,立马指使手下一干人出去备办上等棺木,退了媳妇的卖身契约,在草庐中守孝七七四十九天后,带着妻子上京叙职,还呈书一道给地方官员,细叙媳妇功德。地方官也是会办事做,不但树立牌坊,还将孝女卖身救母之事宣扬,就连丧事琐碎都效访孝女的作风行事的,从此越传越远,一直到现在好多地方还是这样做的。




人生最隆重的两个宴席,你自己永远吃不到,一,自己的满月酒,二死后的宴席(倒头饭)




我们老家倒头饭是指人死了吃最后一顿阳间饭,把煮熟的大米饭盛两碗合在一起,插上三根红筷子放在供桌上,上面有水果、蜡烛、香、纸钱、点心,起灵时把米饭带碗和火盆一起摔碎,人的一生到此结束。




小时候,经常大清早听见有妇女在骂大街:昨个夜里哪个天打五雷轰、吃倒头饭的偷了俺家的小鸡子?

有时还能听到妇女骂自己的男人:整天就是睡觉,地里的活一点都不想干,可是想吃倒头饭?

听多了,心里也疑惑起来,这倒头饭是什么东西?这些妇女咋骂人是吃倒头饭的。再后来,随着年龄渐长,参加了几次葬礼(小时候要是谁家死了人,不敢去看),才知道倒头饭是怎么回事。

倒头饭是民间祭祀的一种方式。人死后,停尸在堂屋正中间,头朝里、脚朝外。脚头位置放一个瓦盆供烧纸用;堂屋门口搭一苇席、要不就是用秫秸织成的薄;苇席前面放一张供桌,供桌上点一盏油灯,是长命灯。灯前面放瓜果、糕点等四样供品,再就是一碗倒头饭。

倒头饭是人一死就要放的。倒头的意思就是死,跟我们平时所说的倒头就睡的倒头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要放一碗倒头饭,是因为不能让死者饿着肚子上路。因为倒头饭是给死人用的,所以才有“穷死不花亏心钱、饿死不吃倒头饭”的说法,规劝人要走正道。

在有些地方,倒头饭是用蒸的半熟的大米、小米盛在碗里面,上面要插上两个筷子。也有插上两根秫秸梃子的。

一株吊兰家乡这里,因不产大米,小米也很少,就用一个馒头来代替,馒头上面也是插上两根筷子。馒头放在一个小口的陶罐里,这个陶罐有个很拗口的名字:迷食罐子。一株吊兰的的理解,这个迷食,可能就是吃了这个罐子里的食物,就会迷失方向,不会再回来的意思。


就是因为有时不留神,在饭碗里插了筷子、用筷子插个馒头,一株吊兰小时候不知道挨过多少回大人的打、骂。

条友们,你小时候因为在饭桌上有不好的习惯,挨过打挨过骂吗?




老人刚去世时,还未出殡下葬前,按照旧礼,是要搭建灵棚,孝子贤孙要在灵棚内守灵的。

灵棚内要摆设的东西,除了长明灯、香炉碗、丧盆等之外,还要有其他供品,供品中最主要的,就是倒头饭了。

倒头饭就是专门献祭给亡人的饭祭,跟活人吃的饭相反,倒头饭是要把一碗米饭倒扣进另外一个碗里,让米饭形状呈现一个标准的倒扣半圆形的样子。米饭有的是用大米,有的是用小米,一般都会做成半生不熟的火候,上面再安插三炷香。

倒头饭的由来,有民间故事一说,说是由于卖烧纸的夫妻俩为了增加销售,装神弄鬼的自扮自演,假装供奉了倒头饭之后,人就能死而复生,这种说法实在了无新意,估计也少有人信。

在民生维艰的中国古代,每天都能吃饱饭,往往是很多人的毕生追求,作为针对死者的祝愿,最美好的莫过于到了阴间,就可以成功摆脱人世悲苦了。那里是否充满鲜花不重要,那里能吃饱饭,是很多穷人的终极幻想。

人死后,不管在生前是多么忍饥挨饿、颠沛流离,亲友们都会尽量表达最后一点心意,准备一碗倒头饭,祝福亡人到了陌生的阴世,不再是一个饿死的鬼。

倒头饭的放置也有说法,为了保障子孙后代永远不为饥寒所迫,一般是要放在放置于亡者的头顶之上。




倒头饭的来历是什么?由于农村地方的差异和方言的不同,所以每地方叫法都有区别,但是意思都是一样的。你们那里是叫倒头饭,我们这里叫上财饭,都是因为农村当地的习俗不一样,所以在名字的叫法上面也不同,我就按咱们当地的习俗上材饭,讲一下这个来历。农村的老人去世以后,正常情况火化完了后,要放在家里供上三天。三天以后才可以入土为安,因为农村地方习俗都不一样的,所以丧葬仪式差距也各有不同,而且上材饭一般都是儿子吃,听老人们讲后人吃了上材饭,做什么事情都如意,顺水顺意发大财。

在广大的农村基本上都有这种习俗,只是一方地土一个香火,上财饭的名字的叫法和讲究各有不同,但是大致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在我们当地农村来讲,上财饭是出棺的那一天,早晨要添一大碗白米饭,放在去世老人的供奉台上面,上财饭要等到把去世老人送上山后,晚上还要把灵堂烧了,所有的法事做完了,这个时候才可以吃上财饭。上财饭主要说到了〈财〉字,意思就是发财的意思,大致的意思就是吃了上财饭的人呐,以后做什么事都比较顺利,运气好发财快。虽然这是老一辈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不管是真是假,在农村大家都是很相信的,而且女儿还不能吃,还只有后代的儿子才可以吃。

可能大家就有疑问,为什么女儿不能吃儿子可以吃?这也是农村很久以前的一种封建迷信的说法,女儿要外嫁终究是别人家的人,如果女儿吃了上财饭,那就是把娘家的财运全部带走了。而且农村人对这些非常讲究比较信,也是老祖宗一代一代下来的,所以上财饭只能是儿子才可以吃,上财饭就是给老人马上要上棺材的时候, 把这碗饭要放在棺材的旁边。棺材的盖子上好了以后,儿子要坐在棺盖的上面,手里拿着这碗上财饭,也是想让老人饭吃饱,送老人最后一程,这个时候所有的孝子都要来房子的中间。只能是老人很亲的人,如果是不太亲的人是不能进来的,都带着白颜色的头布,这个时候的亲人会哭的非常厉害,马上要把老人送上山了。

虽说很多人觉得是带迷信的色彩,但是农村的一种习俗是改变不了的,因为祖祖辈辈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些过程不管真假都要做。在广大的农村每个地方的香火不一样,所以这个过程也有很大的区别,上财饭农村人是比较重视的,为什么儿子可以吃,但女儿不能吃?从这点也能看的出来,祖上的人还是重视男孩一些,这也是比较根深蒂固的。他们觉得男孩子才是自己家的,因为女孩子终究要出嫁是别人家的,虽然只是一碗上财饭,大家也非常的清楚,吃了这碗饭真的能发财吗?答案是否定的,就算是假的老辈人也非常的相信。而且老人一般还提醒说一声,这碗饭只能谁谁谁吃,别人是不能吃的,估计这种习俗一时半会是不会改变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

大家好我是乡村徐哥!你们所说的倒头饭,也就是我们当地所讲的上财饭,只有在自己的亲人去世的时候,才会放一大碗白米饭,放在去世老人的骨灰盒前面供奉一天,但每个地方习俗有区别,可能供奉的方式不一样,你们当地是这样吗?欢迎大家的下方留言评论。




劝哪些做假的死人费用用在活着的人享用吧!特别是老人活着的时候不给吃不给穿,溓脏溓老溓钱少,老人去世后扎纸扎烧成灰,有用吗?只是做假给别人看的。好人有好梦!好人不做后悔事。把活着的人待好就是最好!人死了不用做任何假设。




倒头饭的来历是什么。

真的是一处乡村一处例。

倒头饭的来历,在我们这边的习俗里面却是有着另外的一种说法。

即在老人过世之后,首要的习俗之一就是要在靠近逝者头部的一端,摆上一碗倒头饭,点上一盏煤油灯。

倒头饭的制作并不复杂,其实就是将两碗热饭,碗口对着碗口倒扣在一起,经挤压密实呈半圆状,并在倒头饭的正中间竖立一只煮熟了的鸡蛋。

倒头饭的来历,在我们这边习俗的说法,又称之为高饭,是专门为前来给老人带路(引路)所必备的。

传说,尽管前来带路(引路)的也许仅是小鬼,但小鬼曾经也是过来人,所以人们还是要依足这人世间的人之常情,为带路(引路)的准备好饭好菜,予以款待。

俗话说得好:吃人嘴软,拿人手短。

为的是,好让这前来带路(引路)的,能够顺顺利利、平平安安的指引着老人一路走好。




倒头饭经常和压口钱放在一起,接下来我将着重说一下倒头饭和压口钱。

倒头饭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旧俗人初死时,家人供祭的食物称“倒头饭”。在我们这里,人死之后要在棺材的正面摆设贡品香炉,其中有一个小罐子,里面装上撕碎的馒头,上面盖上一块圆形的烙饼,中间插上一颗短短的高粱杆,杆上面有烤熟的面团,这就是倒头饭,别的地方是不是有区别我不知道,这这倒头饭就是人死了魂魄上路时吃的第一顿饭,一定要让他吃好,才不会回来捣乱。
压口钱,我们本地没有这种习俗,但是我也听说过,古时候人们很喜欢玉,认为玉是吉祥的,可以辟邪,所以用来放在死人口中,防止死人尸变或者是希望死者的灵魂可以得到安息,后来这种习俗慢慢演变为在死者的口中放入一枚铜钱,因为人们认为铜钱在很多人手中流通,沾染过很多人的阳气,属于辟邪的最佳物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压口钱。




倒头饭也是到头饭,有两个意思,既是人间最后一顿,也是登仙时的第一顿。赋上一个倒字,也是两个含义,一是这碗饭是摆在死者的脚这一头,二是筷子是倒放着的。一般放四根筷子,左右两边各一根单放,意为干饭童子值守,以防野鬼抢食。为什么半生半熟,意为吃一半熟的,留一半生的给后人。以前不上盛行开锅饭,说是发丧前的那一顿饭的第一碗饭,大家争着吃,特别是小孩子,传说吃了防災。对于这些传说不听也罢,迷信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倒头   来历   灵棚   小媳妇   死者   米饭   习俗   筷子   婆婆   媳妇   死人   儿子   老人   农村   美食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