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

农村的俗语是非常多的,很多讲得都挺有道理的。今天就来说说“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表面说的意思,但是到底为何会这么说,不少人就说不出道理来了。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为何这么说?

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就是说出门去远地方,那就不要拿针。这句话说得有点突然,为什么不能够拿针呢,拿了又会怎么样呢,相信很多人都会在思考这个。有的人就会在想着出远门拿针好像也挺正常的,毕竟同门在外衣服容易破,到时候拿了针直接就可以缝补了。

其实农民能够说出这样的俗语自然是有原因的,在老农看来,至少有这几个说法。

1、出远门不能带无关紧要的物件,以免增加负担

在以前出远门,那可都是需要走路的,可不能够像现在一样一个行李箱什么都装完的。一般来说带一些主要的物件就可以了,如果连针这种无关紧要的东西都带,那根本是带不过来的。所以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出远门就不要在意一针一线,拿到重要的东西上路就可以了。

2、出远门路途遥远,太小的东西容易丢了

出远门路途遥远,一些大件很容易知道丢了没丢,但是拿针这种不重要的东西,很有可能在半路就直接丢了。因为太小了,丢了也是非常难找的,基本上找不到。再者针也是不值钱的东西,带了容易丢,还不如不带,直接问过往的人家借就可以了。

正是由于上面这两个考虑,农村就有了这样的一句出门千里不拿针的俗语了。不知道大家还有其它什么说法呢,有的话可以说出来。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

俗语是古人根据生活的经验,留下的智慧,句子简短,但内容饱满,有时三五个字就道出了人生百态,又因为句子押韵,便于传播,一直广泛的在农村流传,可总有例外,例如“出门千里不拿针”直切主题,既不押韵,也看不出包含了什么道理,怎么就能成为俗语传承下来呢?

【古人对出门和回家是看的非常重要的】,自古就有“七不出八不归”(七:柴米油盐酱醋茶,八: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一些老话俗语,来强调出门的重要性,有的地方出门还挑日子,决定哪天出发,家里的女人总会再三嘱咐,雨天带伞,晴天带帽,路上的干粮水准够。

【可怎么有出门千里不拿针的说法呢?】关键就在“出门千里”,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千里不过是动车2-3个小时,快的很,没觉得有多远,可对于古人来说,千里就是非常远了,最好的马日行不过千里,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走千里,等于是长途跋涉。

古代不不像现在这么繁华,没出三步就有村庄,可能十里八里都没见一个人,这样的环境下,有些东西就不能带了,例如针。

为什么不带针呢?这就有好几种说法

1)出远门,不痛不痒的东西不带

出远门,穿的衣服肯定是专门选过的,不至于破破烂烂,这针肯定是用不上,带着针就是多余了,而且针比较锋利,长途跋涉,一不留神可能还会扎住自己,所以为了方便,类似针这种不痛不痒的东西,就不要带了。

2)父母在不远游,家有娇妻舍不得

针是用来干嘛的?自然是缝衣服啊,衣服本就不容易烂,带上针,意味着长时间不回来了,这不带针,就是一种期盼,希望外出的男人早日归家,有道是“父母在不远游”,不陪伴在父母身边视为不孝。家里要是有娇妻,也会难以忍受长期的分开。

3)大男人志在四方,针线活是女人干的事,出门在外,当以事业为重

古人男主外女主内,出远门十之八九是男人,男人带针,是会被同行的人笑话的,有道是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应该会针线活,带着针算哪门子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娘炮。它也指男人在外要顶天立地,不要像个会针线活的女人一样婆婆妈妈,所以不应该是带针,而应该是带着盔甲。

总结:到了今天,不管男女,出远门,也没见谁带着针线的,特别是男的,虽然有行李箱,但也不会准备针线,就算衣服破了,也不会去缝上,有那个大男人带针线的,下面举手,看看多吗?




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出行不易,所以在出门前,如何打点行李成了一件值得细细斟酌之事,为此,古人有许多经验总结,并因此产生了一些凝结了人们智慧的民间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就是这样一句俗语。

“出门千里不拿针”是说人们出远门的时候,不要拿像针这样的物品。这里的针,并不是特指,而是泛指像针一样细小、无足轻重的物品,之所以会有这种认知,是基于多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在古代,“出门千里”非常不容易,路途遥远,行路艰难,人们出行工具主要是车、马、骡子、驴之类的,许多人甚至是步行,千里路程要在路上行走很长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出行所带的行李,就要以轻便实用为主,像“针”这种无关紧要的东西尽量少带甚至不带,以免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农村的另一句俗语“千里不捎针,万里没轻担”,也侧面证实了这句话。

二是从“针”本身的特点来说,它是必需品,家家户户常备,而且不容易磨损,并不因为我用过而影响别人再用,所以,出门在外,如果有需要,完全可以向别人借来使用。何况,针这种东西,太过细小,容易弄丢不好找寻,自然能不要带出门。

三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拿针”也可以理解为不拿起针来使用,这句话主要是针对出门在外的男子而言,因为在人们看来,针线是女人常用之物,男子“不拿针”既是告诫他们要做自己该做的事,也是提醒他们要时刻牢记家中亲人期盼他们早日归来。

现在,道路越修越畅通,汽车、高铁、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越来越方便,人们的出行越来越频繁,“出门千里”不再困难,“针”更是成了少见之物,许多家庭都不一定会有。“出门千里不拿针”似乎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得出经验:出门在外,尽量少带无关紧要的东西,不给自己的行程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在人生这趟旅程中,我们同样要学会抓大放小,尽量不带无关紧要的东西,把那些不重要的、细微的、负面的东西统统丢掉,轻装上阵、轻松前行。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

以前的年代,人们出行是大事,由于交通物流不方便,不像现在千里做飞机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以前的年代出门千里是一年或几年才能来回的事情。所以关于出行,也有很多说法,比如说,“出门千里,勿食枸杞”,“出门千里不如家里一里”等俗语说法。这些说法都是说明了在家前日好,出门一日难的说法,同时也教导人们外出的时候千万记得不要忘了家,忘了家里的女人。

这个出门千里不拿针,其实还有后面一句话,那就是“带到路途有一斤”,这里的针是泛指,指的是虽然很微小的东西,但是由于出门千里,路途遥远,旅途劳累,所以一个像针一样的东西,也可能会感觉重一斤。那么如果要是出门再拿其他的东西,那么重点就更大了。所以这里第一个意思就是出门的时候,最好要简装出行,尽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否则会给外出旅途增加很多累赘。使旅途更加辛苦。

再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针线是女人常用之物,如果出行的人连针都备齐了,那么证明在外的过程中,自己把女人的事情都做了,那么就不会想念起家中的女人了,这里的不拿针,和勿食枸杞是一个道理,就是告诫人们出门在外,要时刻想念家里的女人还在等待着自己的归来。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交流,更多农村精彩,欢迎大家关注。




大家可能都看过《乔家大院》,每次乔致庸出门办事,基本都是一走一年甚至是几年,那可真是出远门了,走一次要备足各种所需的物品。在那个年代,不同于如今的时代,即使千万里,也是几个小时的路程,可以无需带任何物品,一块手机就可以玩遍祖国的东西南北。

过去的旧时代,别说像乔致庸那样的商人,就算普通老百姓出趟远门,也是要备足吃的穿的和一些生活必需品。至于针头线脑的无关紧要的东西,不带也罢,带在路上着实是个麻烦。不能说一点儿用不上,可也没啥大用处,本来带的东西就已经够多了,所以我认为“出门千里不拿针”的意思是,可带可不带的东西就不要带了,多一样都是麻烦,到时候掉了可惜,还要花费心思时刻留意,所以能不拿的物件就不拿了。

现在的大学生就是这样,每次寒暑假开学的时候,家长恨不得把家里所有好吃的东西,都塞进孩子的包里,可是大学生们并不领情,他们什么也不想带,只拎一个简单的拉杆箱,轻松自如的往返于家和学校。

现在的孩子们用不着步行或者赶着赶着牲口出远门了,他们却不肯多带一点点的物品,更何况在久远的落后年代,出远门大多是靠着双脚的,多带一根针也是负担,有句话说远路无轻担。




“出门千里不拿针”这句农村俗语,有多种解读。我认为比较合适的解释,应该是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大,它主要告戒的是出远门的人,应该注意的事项。

常言说:“车不加斤,担不加两。”出远门的人往往准备的都面面俱到,大包小裹,针头线脑全都带上。孰不知,人离家在外东西带的越简便越好,一是便于管理,二是节省体力。

“出门千里不拿针”这句话的“针”并不是专指缝衣针,而是指一些微小的日常物品。象针这样零散的小物件,虽然重量不大,但是多了也会平添许多麻烦。“路远无轻担,千里不捎针”所以还是不拿为好。

农村俗语都是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有益经验,有的简单明了,有的暗含隐喻,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些俗语己经逐渐脱离了现实,对它的解读也应该保持其原有的层面去理解。





首先谢谢邀请!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不发达出远门带东西一般都是肩挑背扛及其劳累,路途遥远包裹会感觉越来越重!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体会比如一桶油你刚提起来很轻松,提远了会感觉越来越重!所以增加一根针的重量都不愿意的;

还有一点就是古代交通道路都不发达,出远门经常会十里百里荒无人烟,带着包裹也担心有打劫的,为了安全考虑也不愿多带一根针免得挂心!

综上所述古人说(出门千里不拿针)是有一定道理的!




出门千里,路途遥远,尤其是在古代,不像现代这么交通便利,所以千里的路程大多数是靠步行马驼的,所以也不便于带很多的东西,“出门千里不拿针,带上路途有一斤”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千里的路,当然除了必要的吃穿用外 其他的东西尽量不要去捎带。

你走你的千里路,至于东西,自然不必要去带,你只需要带上心意,捎上话,自然而然就到了。所谓千里路,情义自然很重。

这句话显然表明了,积少成多,量变达到质变的效果,虽然一个针很轻,但是带到千里的路途上,尤其是在古代那么远 结果可想而知了。

其实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出差,出远门,会加强,都不愿意拿太多的东西,因为太重了,尤其是你一个人的话,那就更加不愿意去拿去带了,更就不要说给别人稍什么东西了,自然心里是一百个不愿意。虽然现在交通便利,但是上下楼梯也得需要自己肩扛手提才能到达目的地。

还有就是路途遥远,给别人带针,很小,但是有很容易丢失,像古代,兵荒马乱的,路途上还有匪盗,保不齐就丢失了,这不是耽误事情嘛!所以说还是尽量不要带东西,尤其是给别人稍东西尽量不要。

再说了现在快递业务这么发达,解决了很多的问题,通常都是人和东西差不多同一个时间到。

这就是我的回答!我是万宁宁,喜欢和你一起说说三农的那些事儿!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我是黑嫂,我来回答。



农村俗话中,有一类是讲出门、旅游、以及游学这类的。这些俗话和别的俗话一样,都是千百年来,农村人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里面有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智慧。比如这句“出门千里不拿针”。

有人看到这句话后会不解,这个出门和拿针有什么关系?另外,这个出门千里,难道不该带些生活用品吗?古代交通不发达,走千里需要很久,这不更需要带生活用品吗?如果不带,衣服破了怎么办?

所以,这句话好像有些矛盾,究竟是想说明个什么道理呢?黑嫂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这句话里包含了什么意思

我们想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首先得明白古代人是怎么出行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古代人出行最普通也最常见的就是骑马,要不然就坐马车。当这样出行时,带行李也是可以的。但这完全是受电视剧的影响,事实上,古代人出行,能骑马的人太少了,好的骑头驴,最多的还是靠两条腿走。

所以,这个带的东西不能太多,跟现代人不同,现代人去个啥地方就带很多衣服行李,一天一换洗,古代可没有这样的条件。

他们远行无法负重太多,那样会造成负担,所以大多都是几件简单的衣服和干粮打个包袱背在后背上,衣服是为了御寒,干粮是为了充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两样是保命必不可少的东西。

而那些不必要的东西就能不带就不带了,古代人出行不容易,不要以为古代人想去啥地方就去啥地方,你得有路引,你得有证明,否则离开住地几十里就会被遣返回来。

故,古代大多是男人出行,有的女人终其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家乡。所以,男人出行大多都是有重大事情,比如赶考,比如做生意,他们出行不容易,那时候也没有太多衣服可供换洗,像是针这类对活命毫无用处的东西,自然是不能带的。

那这个有道理吗?



二、这句话有道理吗?

其实,这句话说的是针,泛指一切细小繁琐的东西,并不仅仅是指针。但具体有没有道理,需要分开时代来看,如果用现代思维去理解这句话,会感觉仅仅是一根针能有多重?但用处却还是有的,比如正走着衣服破了,自己可以缝补一下,这岂不是很好?

但我们要明白,对于古代人来说,宁可带一个讨饭用的碗,也不会带这么一根轻到极致的针。很简单,因为这不是活命必需品。所以,这句话在古代还是有些道理的。

那到了现代呢?人们出行方式完全改变,人们没必要骑马和骑驴,动不动就是动车,要不然就飞机,想去什么地方,几个小时就赶到了。

如果是衣服不小心破了,那么到了地方后再买,到处都是卖衣服的,所以这个针也没必要带,而很多人压根儿就也想不到带针,比如说有人出差,只会带工作资料啥的,针这类东西连在脑子里出现都没有出现过。

所以,这话在现代听来很是无稽和可笑,也并没有道理可言。这里没有道理说的是这个东西不重要,没必要,带不带都不是什么大事,不值得一说。



最后:其实古时候不带针,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古代出门的大多是男人,女人很少出远门,而针线活是女人的,男人干这个的很少。所以出门千里不带针还有这么个缘由在这里。古代人可不像现代人,现代有不少男人恨不能把自己表现得像个女人,古人如果看见谁这样,那是有可能把你拖树林里给揍一顿的,你长着男人相却扭扭捏捏,当拍综艺和电视剧呢?跟这里演给谁看呢?不打你打谁?

我是黑嫂,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再见!




农村俗语“出门千里不拿针”是什么意思?

农村俗语自有其道理在里面,但更多的是有人误解老话的真正意思。针头线脑的,其实是人出行必备的工具,万一路上有需要缝补的衣服,那针头线脑就能派上用场了。

因此农村老话说的“出门千里不拿针”并不是说不让拿针,是说不要拿无关紧要的东西。很多的老话都在讲路远无轻重,比如路远无轻重,一根稻草压死人。再比如千里不捎针,万里无轻担。其实意思是说,出门在外的,拿的东西多了,是个累赘,不方便出行。

“出门千里不拿针”指的是给别人捎东西不要捎针头线脑这些小东西,没什么实际意义,哪里都有这些东西,要捎带就捎有用途的东西。比如急需的的在外面没有的东西。这样也不容易在途中遗失了,因为针头线脑太小了,不小心就会丢失,不好交差。

“万里无轻担”,人行万里,旅途跋涉很辛苦,背的东西多了苦不堪言。因此就有轻装上阵的说法。走的路远,就算是一根稻草也能压死人的。至于民间说的“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则是从礼节方面说的,和“千里不捎针”没有关系。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其实针头线脑在路途中最重要。古人出远门,全靠脚行,衣服容易被挂破,就要自己动手缝补,没有针头线脑就很麻烦了。因此,在以前人的行李中,针线包是不可或缺的必备物品。

另外,“出门千里不拿针”,我总感觉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父母在不远游”,做父母的总希望外出的儿女早些归家,不要在外面逗留很久的意思。你认为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俗语   针头线脑   农村   古代人   针线   出门在外   无关紧要   路途   道理   说法   古代   衣服   东西   男人   社会   女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