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赤脚医生是怎么给农民看病的?药从哪来?

赤脚医生,在村里卫生室就医,不管是白天还是深更半夜,或是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只要谁家有急症病人,随叫随到,必要时跟随病人去县级医院就诊,一点额外报酬也没有。药物来源是县医药公司的,在全县乡镇分片区设办事处。




对于这个提问,我还是有发言权的。我也从事过“赤脚医生”工作。虽然时间不长,但体会深刻,感触颇深。六七十年代,广袤的农村大地,还处在缺医少药状态,当时的党中央和伟大领袖毛主席,关注重视基层农村卫生工作,高度关注老百姓的健康看病问题,要求把医药卫生工作,下沉到农村去,上级医院派医疗队,支农村卫生室工作。绝大部分公社医院还开展外科手术。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历史不能忘记“赤脚医生”这个群体,记住他们对基层农村卫生工作的贡献,不忘他们的辛勤付出。



卫生部要求,凡事从事“赤脚医生”工作者,有两种方案和形式,一是,传承,就是以老带新,老中医带徒弟,传承中医,用中医药给农民看病治病,这个也是博大精深祖国医学传承,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二是,公社或县级医院专门有培训“赤脚医生”的机构,新人通过严格的医药卫生知识学习半年至1年,系统性赤脚医生专业知识培训后,才能持证上岗,在农村卫生给农民看病。



六七十年代,农村卫生室,设备设施非常简陋,虽然设备设施简陋,但是,医疗流程不简陋,都按套套流程操作。西医也只有体温计,听诊器,消毒锅,简单的外科手术器具(如止血钳,手术刀,缝合线,持针器,无菌面纱)。西医对一般常见跌打损伤,刀伤,破皮,做简单的清创缝合处理,再给黄胺类抑菌药口服,预防感染,如磺胺嘧啶,黄胺噻咗等。创伤厉害的病人做青霉素试验,阴性者,给药20万单位肌肉注射。



中医看病,就是,望、闻、问、切,辨证施治,遣方施药。那时上级倡导一根银针,一把草,看病医疗,虽然都免费医疗,但是都是低水平运行。老百姓看病确实负担不大,大病去县级医院看病或做手术,回来还有一定的报销比例,另外生产队,还有互助金给予适当补助。

经费组成:分三级筹集,上级下拨少许,大队委筹集部分,小队上交少部分,另外中药绝大部分靠赤脚医生上山采集,约有60%去当地药材公司采购。西药和中成药去当地药材公司独家供应(用专用经费采购),药品质量很有保证。那时绝对没有假药更没有忽悠只说。

六七十年代的赤脚医生,土法土方治病,疗效显著,服务态度好,农民很受益,他们不管风霜雨雪,还是酷暑严冬,随叫随到,服务到家,村头路上田间地边,到处看到,背着带十红药箱的赤脚医生,深受农民欢迎。赤脚医生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基于当时的实际国情和医疗条件,而实施惠民利民举措,非常接地气。



注:图片截图网络,未经作者授权,如有侵权,及时删除,特此声明!




六七十年代的赤脚医生,年纪大的都是建国前就是中医,而年轻的医生要经过学徒或是县以上卫生医疗部门培训班学习.然后才能在生产大队医疗站工作。

农民看病去医疗站看病,只收药费,不收其它费用,医生有时到农户家里出诊也不收出诊费。因为赤脚医生的工资由生产大队负责。

药从那里来?药品一般都是公社卫生院会做安排.只需成本.没有差价或利润。

农民一般的看小病不贵.大病就得去公社卫生院看。




是低层次的医疗服务中心,给农民看些小病,如头痛,胃痛,风湿性关节炎,好比现在人们小痛小病去街边药店买几片药吃下,功效是一样的,只是那时候,交通不便,出行连自行车也没有,许多山区连大路也坎坎坷坷,凹凸不平,所以,赤脚医生虽然赤着脚,医疗的整体水平有限,但他们为防治底层人民大众的疾病,所起的历史使命不会使人淡忘……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医疗条件虽然还很差,但每个公社都有卫生院,各个大队也都设立了卫生室,配有1至2名赤脚医生和卫生员。这些赤脚医生和卫生员都是经过公社卫生院或县医院培训过的庄户医生。他们平时背着药箱,同广大社员群众一起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一旦有病人,便随时前往诊疗。

那时候,赤脚医生的主要任务是乡村的防病治病。由于医疗技术和设施条件所限,主要是开展防疫工作和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以及突发伤病的救护等。赤脚医生不像正规医院那样实行坐诊,为了方便群众,大都是采取走村串户、送药上门的形式,深受群众的喜爱,成为社员们的贴心人。

农村卫生室药品和器械的进货是十分严格的。各地的区、县级以上都设立了药材公司,专门负责中、西药品的批发和零售,那时是没有所谓医药代理的。为了给广大赤脚医生提供方便,公社卫生院的药房也可以代办药品进货业务。一些紧俏药品如青霉素等,是严格根据大队人口数量按一定比例分配的。

还有的赤脚医生,为了减轻社员看病的经济负担,自己采制一些当地的中草药,或利用针灸、民间土特方等为病人治病。




60年代末本人在黑龙江克山县“防克山病”医疗队,同当地赤脚医生“三同”工作近两年时间,对农村医疗情况很有了解。

当时农村医疗条件的确相当落后,赤脚医生仅有体温计丶听诊器和血压计,配备一个“往诊包”(也叫诊箱,装一些常用注射药。还有注射器酒精棉等,还有针灸针)谁家有病人,来家找随时出诊,从不计较费用,在那种落后的条件下,赤脚医生是农村医疗的重要力量。




那时我们这的赤脚医生是村里大队给按排的一间房子做为诊疗用,医疗室没有具体名子,公章是合作医疗保健站,上班时间和社员一样的,但下班是没有时间的,毎天24小时全天随叫随到,能做到小病不出村,购买药品的费用是由参加合作医疗的社员毎年交1元钱,不足部分是按需要由村里大队给付,再由大队向几个小队收取,没有具体数额,每次社员看病,打针,输液,拿药只收5分钱手续费记帐,每年年底决算时扣除,其它一切费等就不用再交了。大病去医院回来后按比例报销。我保存了一枚当年合作医疗用公章,材质是木头的。





赤脚医生给农民看一般般的病,也就是小病小痛,如手指割开了,感冒了等小病。医疗点每月有定额費用,而且进药的品种也有规定的。以前健康意识也没有,你说温饱问题都没解决,还提什么健康!




用良心结农民看病,药是上山采的,生产队的地里种的。




毛主席说: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一切为了人民健康。当时农村缺医少药,人民健康意识薄弱,健康知识缺乏。当时在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区出现了一个典型人物,他利用山区当地的资源,自己采药种药,给当地农民治病。后来在全国推广,并拍摄电影《春苗》在全国宣传。赤脚医生是一边学习一边为农民医治伤病,虽然说赤脚医生的医疗水平有限医疗条件不好,但他们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有救死扶伤的思想。赤脚医生对辖区群众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在气侯变化温差很大之前,他们就在上一级医疗部门的指导下,把预防流行性感冒的药汤送到田边地头,送到学校班级,送到各家各户。对行走不便的病人,他们出诊上门,及时治疗。赤脚医生医术不高,但他们采取了早预防早治疗,及时方便,把很多疾病和创伤提前控制,给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赤脚医生中有很多优秀人材,他们刻苦努力地学习,有的向老中医求教,有的研究民间偏方,有的在医药缺乏的条件下,采药种药收药制药,有的进入上一级医疗卫生学校学习深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赤脚医生   农民   随叫随到   社员   小病   卫生院   大队   公社   病人   农村卫生   药品   医疗   医院   社会   健康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