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农民生病了怎么办?找谁看,要钱吗?

谢邀:我是四七年生人,六七十年代我已二十多三十岁了,在那个年代是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的伟大时代,人民团结奋进,大搞社会主义基本建设,城乡建设曰新月异,人们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虽然分工不同但人人有工作,穷富差別小,老了有敬老院,孩子们在本村有学上,病了本村就有赤脚医生,大病乡镇县市有大医院,看病很方便也很便宜。农忙收割庒稼时赤脚医生在田间地头免费看病,平时有病村里实行合作医疗,只要不超过规定值全免费。那时医疗费用很低,药价便宜,医生服务态度好,不收红包,很有医德,病人的钱花在医药上,不会花在仪器上,因为仪器检查是免费的。




从记事起,我们那各大队都有卫生室(也就是所说的赤脚医生),公社有卫生院,农民得病了就是到大队卫生室去看,重一点的病才到公社卫生院去看。那时有钱没有钱都先给看病,有点小伤什么的到卫生室处理一下还真不收钱,那时的医生讲的是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随叫随到,人民对医生就像亲人一样,特别尊重。说起来也怪,那时生活条件那么差,人却很少生病,有点病到卫生室拿几片药,吃了就没事了,打针的都算重病了,各庄里要听说谁到公社卫生院打吊针,全队人都到他家去问候,看看去,算是大病了,那时人的思想真的是纯洁无比,虽穷都相互帮忙,真是一家有事百家忧,谁家有事,全队社员齐出力,民风淳朴,那时的人多么和谐相处!




这个问题出的属于历史性问题,六七十年代就是贫穷落后的文革时期,也是四人帮江青集团横行霸道无法无天的年代,那个年代的农民生活很贫困!

我的印象里,一些农民到城市乞讨要饭,农民普遍吃不饱,都是衣服褴褛瘦骨嶙嶙的样子,当时人们没有什么现在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等,如果有了病就是穷的饿着肚子出来的病,只要可以吃饱饭就没有病了,当时农民里有些赤脚医生,就是一些没有文化经过短期培训的人,农民病了就是给些草药独付一下,一些农民就是因为贫穷饥饿死亡了。

市民因为吃不饱饭病了就是肝病浮肿,我记得医院就是开病历,然后可以供给病人每月二斤黄豆,这样就可以缓解肝病浮肿问题了。




现在网上有些人,与某名人在外国大学演讲,讲他老家一样"缺医少药","有病就挨,挨不过就死",好象都讲的中国人,中国地方。经历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的人,健在很多,都见证一下,中国那时真的如此吗?

首先,那时农村"缺医少药"是真实的,生病死亡率也是高的,但因为穷和饿,有病没处看,只有挨,挨不过就死,是假话,是对那时的抹黑。

我见识不多,六七十年代,接触的人(战友、同事)较多的,有东北的、山东的、安徽的、浙江的、上海的。我是江苏苏北农村人,也是穷地方,至今在江苏也是最穷地方之一。亲历老家、苏南、安微等农村,我见到听到的情况是。

首先,有病,要看什么样的病,那时人有小病,不看的很多。急病诊断不及时不准确死亡不少。如破伤风、盲肠炎,肠梗阻丶脑炎、脑液血、心梗死等等。大病慢病看不起也是实。这与缺医少药、人穷无钱和医疗条件、水平都有关系,是与今天比较出来的。

但另一方面,农村一直有"医生"(郎中),解放前也有。

五六七十年代,先是乡后是公社,都有人民医院。再说村和大队。集体化前,村里一直有专业和半专业的土医生,其中,针炙是拿手本事,还有中医草药、土秘方,大多祖传,看病治病大多不收钱,一年到底收点"时获"(带渡船、剃头的也一样),一般是粮食,几升半斗,多少不计较,也没人家不给。比较知名的,也有给红包收红包的(当时叫押封)。别看不起他们,痧痳痘症,小孩三朝风七朝风满月风(破伤风),还有头疼脑热肚疼的,一根银针、一个火罐、一个不要钱的秘方、几味中药(到中药店买要给钱)也能看好。

后来集体化、公社化,这类医生经整顿,有成正式医生,拿工资,到公社医院或大队卫生室做医生,有做赤脚医生,有不准行医只种田。

非职业性的针炙"先生"一直存在(现在没有了),义务劳动,我们公社教师中原也有几人,十几二十年前都去世了。

自公社化后,大队有卫生室,有正式医生,有半赤脚(国家补助加工分)医生,有纯赤脚医生,大多大队三种类型全有。

生产队有卫生员(纯赤脚)。有人生病,打针、量体温,吃防疟疾、驱钩虫迴虫病药等卫生员负责,全免费。卫生员还负责除"四害"等卫生防疫工作,协助大队卫生室给儿童、学生接种牛痘疫苗,还有打防疫针等工作。

卫生员只是协助看病治病,生病到卫生室看,或医生上门,能用针灸,也用药,药是交钱的,常规药,很便宜。还有挂水。

诊断、针炙、挂水等不收费。生病先到大队卫生室或把卫生室医生请上门,是再正常再经常不过的事情,也能解决绝大部分的病痛。

病重或诊断不了的,上转公社医院、县医院。

我不信,在那个时代,不论怎么穷,党中央、毛主席的话在全国畅通,赤脚医生在全国农村推行,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对医疗卫生一直重视,中国哪个地方公社没医院没医生,大队没赤脚医生,还是这个地方的人特殊,因为没得吃,所以"人生病就挨,挨不过就死"的实际?




六七十年代大队都有俗称赤脚医生,头痛感冒给开点止痛片,感冒灵,嗓子痛给打针,主要是全能药卡那霉素。如果是大病就得去市里或者是省医院治疗,医疗费主要是借,花个一千到二千元到头了,比现十万到二十万都多!




六七十年代,农民的口粮都是以粗粮为主,没有化肥,农药,除草剂的污染。

那时农忙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闲忙于水利设施。基本没有清闲的时候,劳动强度较大,没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癌症这类重病。

那时,农民的职业病就是腰腿疼,气管炎加之伤风感冒,跑肚拉稀。这些病农村赤脚医生完全可以解决,基本上病不出村。收费极低,都是几分,几毛钱。

偶尔有人得了比较重的病,那时候大城市的医生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一部分医疗工作者下到公社卫生院,一般的大病公社卫生院即可处理。到城市就医的农村人基本没有!

公社卫生院以及县医院的收费,也就几圆,十几圆。

那时的几圆,十几圆也有拿不出来的,真正有病,有困难,可以找生产队,生产大队寻求解决。

谢谢邀请!




六七十年代,农民生病了怎么办?找谁看,要钱吗?

六七十年代,村里都有“赤脚医生”,看病的话多数有赤脚医生来处理。

赤脚医生,是上世纪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期开始出现的名词,指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农业户口、一些情况下“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

那时候赤脚医生,看病治病的手段比较原始,一般是使用中医望闻问切的手段看病。

所谓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例如精神如何,舌苔如何,吐痰如何,面色是否黄疸等等。

所谓闻诊,就是一听二嗅。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的变化,嗅患者的呼气、分泌物等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

所谓问诊,是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了解病患的原因、时间、地点、经过、既往史、病痛位置、程度等以确定病情。

所谓切诊,主要是脉诊和按诊,也就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和患病部位,来确定患病的原因和机理,了解病情作出判断。

赤脚医生看病,突出的特点是基本不花钱。一般看病没有所谓挂号费、诊疗费、床位费等等,需要服药也是按工本费收取。例如笔者记得那时候一般的发烧感冒,多数就是开两片阿司匹林(俗名发汗饼),一分钱一片,两三分钱就能治好病了。有些赤脚医生,到田间地头采集中草药,如果是用自己采集的中草药治病,不需要花钱。

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




毛泽东时代的医院都是全额拔款的事业性单位。哪个时候,农村贫下中农患病都可以找赤脚医生免费医治,大病可以到公社卫生院免费住院治疗,最后也可以转诊到市级医院就医,虽然是自费,但费用非常低廉,没有因为没钱而放弃治疗的。




六七年代,农民生病了,一般的头痛感冒,家人去大队卫生室说一声,拿几分几毛钱的药就可以了,需要挂吊瓶的病人,医生要亲自来到病人家,挂上吊瓶后,村医根据输液时间,提前再次来到病人家,取掉针头,并对相关注意事项一一嘱咐后才离去,医疗费也就块儿八角的。

村民有大病,公社有卫生院,县里的医院也只有一个人民医院,虽然不像现在进行各项检查,但医生对病人十分负责,了解清楚病性后,大都是开个药单,抓药后回家治疗。由于当时医疗水平和医疗设备有限,对病人开刀手求不多见,医疗费十分便宜,一般家庭都能承受的了。

那时的医生,无论是大队赤脚医生,还是公社,县医院的医生,秉承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原则,工作积极,责任心非常强,可以说:大公无私,一心为病人着想,有着崇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深受病人喜爱,也从未有医闹现象的发生。




那个时候还真是农民看病不但方便而且不会作任何难。

至于题主说的农民生病了找谁看,肯定的给你说:找医生看,这些医生包括政府部门的全民所有制医院的医生,农村合作医疗室的赤脚医生和生产队里的卫生员(一个生产队必须配备一个卫生员〉,另外还可以找乡村郎中。

有一部分是需要交钱的,到各级医院看病需要交钱,到村合作医疗室不需要交任何费用。

到乡村郎中那里看病,有很多也是不要钱的,

六七十年代农民普遍不富裕,但农民没有一个,一家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农民有病治疗没有任何经济负担。

其原因是:农民有合作医疗,每一家一年交两元钱就可以得到全免费的医疗,医院实行的是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他们先看病为主,看完并根据情况交费,在住院期间,什么床位费,检查费,送药费,卫生费,等等一概不收费,医院只收很便宜的药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缺医少药   卫生员   赤脚医生   农民   生产队   救死扶伤   卫生院   大病   大队   公社   病人   医生   农村   卫生   医院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