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学招收研究生都想要自己本校的学生?本学校学生质量真的会比其他学校高吗?

现在高校教育界存在着一条歧视生态链。

一类校:985,211高校。

二类校:位居985,211之下,省市属高校,多以“**大学”命名。

三类校:位居普通大学之下,一般以“**学院”命名,公立校,事业单位性质。

四类校:三本院校,民营企业办学模式,学费高,分数线低。

这样一套生态链中,一类校看不起二类校,二类校看不起三类校,三类看不起四类。这属于高校外部歧视链条。



各级生态链中,还有歧视,排名靠前的看不起排名靠后的,一线城市的高校看不起二线三线的城市。

在高校内部,每个层级也有自己的歧视生态链:一本专业看不起二本专业;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看不起非重点学科;热门学科看不起冷门学科。



这种歧视生态链,像极了钱钟书《围城》里描述的情形:

“理学院的学生看不起工学院的,工学院的学生看不起文学院的,文学院的学生里外文系的看不起中文系的,中文系的看不起哲学系的,哲学系的看不起社会学系的,社会学系的看不起教育学系的,教育学系的学生没有学生可看不起,只好看不起系里的先生。”

为了摆脱这条风行于大学校园内外的无形的歧视产业链,考研,尽量攀升到生态链的上端就成为众多考生不二的选择。

表现在考研究生的时候,三类四类校考生选择考二类校,二类校考生选择考一类校,一类校考生选择考顶尖极名校,顶尖级名校毕业生选择或留校保研或出国读研。



在这样一个生态链之下,除了三四类院校实在无可选择,一二类院校的选择自由度是比较大的。选择中“就高不就低”是常态思维。一类,二类校导师与其挑三类校,四类校的学生,不如挑自己本校的学生。这里有一个刻板印象,总觉得本科所占有的优势会延续到研究生环节。当然,还有情感因素,自己的学生,知根知底,总比“外人”要强吧。

这意味着,如果你输在了起点,要在终点赢回来,你面临的挑战和要克服的障碍比别人多出了不止几倍。

这也正是你问题中提到的现象。




一般来说,有这种想法的大学,以一些比较好的名牌大学为主,分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正常在考研的时候,很多人第一想法,肯定是要报考一个比原来学校稍微好点的大学来读研,这是人之常情。于是,我们才会经常看到,考研的主力军大部分是普通院校的学校偏多,211或者985大学的学生,想读研的基本上会选择保送这条路。

于是,现状就变成了:大学招收到的研究生,很多是来自比这所大学实力要差些的学生,比这所大学实力强的学生,一般会报考更好的大学,毕竟人往高处走。

第二,就是由于有第一种情况的出现,所以从招生单位的角度出发,大学既然很难招到比自己学校更好的学生,那自然就更倾向于选择自己本校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够继续留下来读研,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好处:

一是本校学生本科阶段学习课程,培养计划都是院系自行制定,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自己有把握,而且情况更加熟悉,从本科转向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也更顺畅自然,不存在专业课程上的断档。

二是,一般来说,高考要比考研难度要大一些,好大学与普通大学在本科生源上,学习氛围上,培养质量上,都有一定的差距,从招生单位的角度出发,自然更加倾向于招收自己学校的学生来读研。

三是每个学校在毕业的时候,还要注意自己学校的学生就业率问题,能够将自己的本科生直接变成研究生,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本科生的就业率。

所以,站在学校招生的角度上,喜欢自己的学生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自己的孩子自己疼,这并没有什么错。

不知道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不知道题目中的说法是否有先入为主的印象,这样的说法似乎并没有太合理的依据。先说一个今年刚刚结束的考研例子。今年有三位同学报考的本校(985高校)的研究生,另外有一位报考的外校。本校的三位,一位进了专业的复试分数线,但在提前联系好了导师的情况下,因复试表现不好,没被录取;另外两位都没进入志愿专业的复试,三位同学同时申请了调剂,结果仍然只有一位同学被录取;而报外校的同学也选择了调剂到同一专业(本校接受调剂的只有该专业),顺利被录取。同时录取的还有很多来自外校(非985高校)的同学。

所以招收研究生都想要本校的学生这并不一定是事实。但之所以有这样的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考本校研究生的同学相对较多,毕竟近水楼台先得月,考本校在复习备考,联系导师,获取信息等各方面都要方便得多,专业课也相对熟悉,考取的难度相对较低;其次,毕竟是自己培养的学生,学校为了帮助同学解决出路问题,也为了提升自己的就业率等,同等情况下有可能会优先录取本校的学生。

但实际上,考研毕竟是一个综合考察,选取的也是适合做科研,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综合起来说,来自985,211高校的学生有更好的平台,更优秀的师资,更良好的学习氛围,总体水平会高于普通学校,如果本校是985高校,考研时本校学生录取人数相对较多并不意外,但这也是源于择优录取的基础之上;如果本校是普通院校,会非常欢迎层次更高的学校的学生;就去今年广州某高校,调剂到该校的985,211高校直接奖励现金3万元。

即便在985高校里,也有学习不好,基础不扎实的同学,985考研的同学,本就是除了申请出国和保研的那一部分同学,学科知识相对较薄弱,在考研时往往准备还不如普通院校的同学,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淘汰并不意外,学校选择研究生也要为将来的学科发展负责,导师也不会因为是本校的同学就优先录取,某种意义上来说,考研是选择优秀的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并非为了本校学生兜底。所以题目中的说法,个人并不赞同。




一般还真会高一点。

我举个例子,985、211的有考普通一本的吗?只有调剂的。然而,这个并不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最重要的在于校园文化这一方面。从众也是有道理的

在不同学校熏陶了四年,人与人之间差异是很大的。

处理问题的习惯,思考问题的角度,甚至说是办事流程、作息时间、师生之间特有的梗等等许多东西。这些对于外校的来说都是全新的。

自家院系里实验室怎么做,空闲教室怎么申请,一天做多久,怎么补充自我知识,学校里常用的基础设施使用....所有的东西不需要另外交代,本校学生就会做了。

本科决定的东西太多了

学习课程与强度不一样,本科好一点的学校所学的东西更加深奥一点。

思考问题的全面性与角度不一样。往往本校的学生思考的更有逻辑性,更全面,思维角度普遍更有价值。

学习能力更强。衡量一个人能力强与否,最简单的就是让他做一件简单地事,就是简单地事有的人做的好,有的人只会说:我会做,要是我怎样就怎样?比方说今年前全民参与的统考。

所以,不管你相信还是不相信。90%以上的优秀研究生都是来源于本校学生的,即便是中国最牛逼的两所学府。你也会发现牛逼的出国确实多,而留下来的仍然是你大哥。

教授,或者说普通硕导不是你的启蒙老师

他们不会也没有义务去教你们那些基本的东西。以工科为例,大多是以项目为导向,本校的学生显然更适应。缺失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本校的学生往往会用更加适合的方式去补充。

至于学习课程,研究生远远没有本科学分多。更何况,牛逼的学校一般学的难一点,考核会严格一点。。。其他学校考进来的绝大部分可能本科绩点高一点,而硕士就相差很大。导师没有义务再重新教你,

都是普遍状况,未来靠自己

确实更愿意要本校的学生,但是这并不代表不要别的学生。人家对你能力还是有认可的。只是说出于省事和综合考虑,人家更愿意要熟悉的而已。

就好像很多企业只要985和211,是不是他们就只招这些人呢?平台不够,能力来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研究生   学校   学生   大学   就业率   导师   考生   学科   角度   本科   生态   院校   东西   同学   高校   质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