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规定16两为1斤,筷子的长度为7寸6分?

中国人做事情讲究天人合一,看天能见生死,处世能见阴阳,人世间的阴阳平衡又主生死,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闭环,也就是人类的生死法则。(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首先来说前半句“老祖宗定16两为一斤”,就和掌管生死的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以及人的福禄寿有关,其实更确切一点说这里的“老祖宗”指的就是“商圣”陶朱公范蠡。

这便携的杆秤就是他老人家发明的,因此不管是北斗七星还是南斗六星以及代表着人的福禄寿,其实都是陶朱公自己定义的,后人也多以他的说法为准,对“十六两为一斤”作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解释。

陶朱公是做买卖的祖师爷,说白了,人家做的早还比较成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范蠡作为古今经商第一人,是没有人给他栽树供他乘凉的,只有他给后人栽树的份。

范蠡在经商的实际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不管是稻、黍、稷还是麦、豆,这重量都是靠估算,因此上下浮动和每次的出入都很大,范蠡经过苦心发明创造,用一根白木,在上面刻上黑色星星状标识,就是我们上面所讲的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


但即使这样,还是会有欺瞒少秤的现象发生,于是范蠡别出心裁的在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把把白木黑星替换为红木金星,同时添加福、禄、寿三星,作为额外的三两,每少一两,从福算起――少福、缺禄、短寿。

再往下少,则到了掌握生死的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那就是要钱不要命了,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在商界立住脚的,商业寿命不会长远。

再说这“筷子长7寸6分”,其实就是代表的人们的七情六欲,所谓喜、怒、哀、惧、爱、恶、欲,所谓食欲、性欲、情欲、占有欲、求知欲、出类拔萃欲。

但这只是表象,根本在于天地万物以及人世间的阴阳平衡,人食而用箸(筷子),一动一静方能食,也就是说人们吃饭用筷子,永远都是一个动一个静止,象征着阴阳平衡!


阴阳不平衡的表现则是人在七情六欲方面的反映。

因此,老祖宗说话从来都不是泛泛而谈,里面是蕴含的的是深刻朴素的自然哲理。




以前一斤等于16两,一钱不等于5克,应该是3.125克。一斤是十六两,一两是十钱,500克÷16÷10=3.125克,所以一钱=3.125克。 通常来说,一公斤等于两市斤,也就是说一斤等于500克,一两等于50克,一钱等于5克,

查询《现代汉语词典》,“计量单位表”中,斤、两、钱的换算关系就是这样的。读者说的以前一斤等于十六两,也是对的,成语半斤八两就是这么来的。那么,把“钱”换算成“克”究竟该怎么算? 一斤等于十六两 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南宋杨辉有首“斤价化两价”的歌诀:“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记……”意思就是一两等于0.0625斤,二两等于0.125斤……

关于秦朝制定斤两的十六进位制,还有个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顺利地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但在重量方面没了主意,他实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比较好,于是向秦始皇请示。

秦始皇写下了四个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但并没有确切的数目。李斯为了避免以后在实行中出问题而遭到罪责,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谁知这一标准在此后两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那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1959年开始 一斤等于十两 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在全国推广使用,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中药计量仍袭旧制不变。

从1979年1月1日起,中药计量单位也改用了米制,用“克、毫克、升、毫升”,不用“两、钱、分”等。 一钱相当于多少克? “钱”换算为“克”,人们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500g(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g(1钱),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跟昨天打进电话的读者的说法一致。实际上,这个换算方法也是有纰漏的。 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

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g一斤改为500g一市斤。还应特别指出,1929年和1959年的改制中,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仍袭旧制不变。这样,从明代到1979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16÷10,1钱约等于3.72克。 而此前的漫长时期内度量衡变动很多,又需要根据当时一斤等于多少克来换算,查看《历代度量衡简表》,如秦代至西汉1斤相当于258.24克,隋代初期668.19克,末期222.73克等。




为何十六两是一斤?

1、认识木杆秤

要解释16两为一斤,必须得知道一个物件,那就是木杆秤,现在的零零后小伙伴估计见得少了,即使见过,不一定会用!它的样子是什么样的呢?看下图

2、解读原理

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作而成的,那什么是杠杆原理,这个。。。。得问问阿基米德,不过他已经去天堂了!没关系,他的理论被传承了,咱还是上图吧!

看到没有,原来去衡量一个东西的重量是如此的简单!但发明这个衡器并设定一个度量规则确实考验了古人的智慧!

为什么说是古人的智慧,因为古人发明了木杆秤,不但度量了物体的重量,也度量了人心!


3、分析规则制定

相传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不过也有的说是范蠡发明的,是谁发明的暂且不争论!咱们看看发明背后的故事。

古人在创造一个东西的时候,不是凭空的、拍拍脑袋就出来的!发明者肯定想这个东西是让人用的,必须有说服力,然后这个东西能巧夺天工,能称出物体的重量!于是发明者面对两大问题,用什么东西称?用什么规则称?(也就是多少两是一斤?)

百姓是不管这些大事的,他们只懂得生活,他们只需要知道你发明的这个东西,可以称重,大家用的时候相互信任就行了!

于是设定一个行之有据的规则,成了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

在那个人心还有敬畏的年代,人们对神、上古神力、自然现象都是比较崇拜的,于是发明者夜观天象发现,天上的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一直存在于天上,在他的观念中这称之为永恒,当时发明者觉得这个肯定是一个最合适不过的参照物了!既能让皇帝、主公认可,又能让民众信服,于是他制定了规则:在木杆秤上画13个星,即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一个星代表一两,十三两就是一斤。

百姓们就用这样的规则,称东西,交换物品!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着!

后来春秋战国时代,战乱频繁,之后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货币度量衡,再一次提及如何设定度量规则,他命大臣李斯思考这个问题,李斯也不知道怎么确定多少是一斤,就启奏秦始皇,秦始皇回批“天下公平”!

这不得不插一句,人心不都是红的,有些黑心的刁民,刷点小聪明,发现如果缺斤少两,我就会多交换一些物品!人类真的好可怕!当然李斯也意识到这个问题!

所以如何的去度量人心,让人从心里遵守规则,并且服服帖帖的遵守,才是他考虑的重中之重!

既然秦始皇都给了提示,那就在文字上做文章,数一数“天下公平”笔画,不多不少16画(辛亏这四个字简体跟繁体笔画一样,要不我都不知道怎么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下去)。要不就16两是一斤,可是总得有个说法吧,一方面体现自己的智慧,一方面让皇帝百姓认同!于是,在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的基础上,加上福禄寿三个星,正好十六个星。最有创意的就是后面三个星,第一颗叫作福星,它代表称主人的福份;第二颗叫作禄星,它代表主人的禄量;第三颗叫作寿星,它代表主人的寿命。

统一之后,召告天下:百姓在给他人称东西时,如果少称一两,就将折去自己的福份;如果少称二两,就会折去自己的福份和禄量;如果少称三两,就会折去自己的福份、禄量和寿命。

这套说辞真是独具创意,不但让“天下公平”顺理成章,也切切实实约束了人心。这就是古人的智慧!

百姓们都这套说辞很是认同,谁希望自己无福无禄无寿呢?所以以后的几千年中,一直沿用“十六两是一斤”的规则,那半斤肯定就是八两啊!

半斤八两这绝对是个客观陈述,说的很严谨,半斤就是八两,八两就是半斤!不知道后来为什么用“半斤八两”来形容差不多,水平相当!

4、编后语

不知道什么时候修改为“十两是一斤”,不知道是去掉了南斗六星还是福禄寿三星和北斗七星中的三个星。

也许是为了方便吧,现在的电子秤更准确,更方便,技术是进步了,但人心呢?

我们可以用称约束重量,但我们用什么约束人心?


为什么筷子长七寸六分?

1、吃饭方式

先来科普下人类目前的三种吃饭方式:刀叉--欧洲为主;筷子--东亚东南亚;手--印度和非洲。

2、文化内涵

中国是个讲究的国家,什么东西一讲究就形成了一套文化!筷子也不例外,筷子长七寸六分呢,是隐喻七情六欲,换句话说就是七情六欲尽在“掌”握“指”中!再换句话说,七情六欲要有分寸!


可以看出,古人是讲究文化的,或者说你信仰的东西,当然木杆称和筷子,你不赋予它文化内涵,它也能发挥它的功能!但是古人将它延伸出一个更深的领域,让它更值得传承!




秦王朝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许多事都是由丞相李斯在主持。首先就是统一度量衡。

据说,李斯很快就制定出了钱币、长度。不过在重量方面他有些彷徨,不知道应该把多少两算作一斤,便去向秦始皇请示。

秦始皇心里其实也没准,提笔写下四个字:“天下公平”。那意思大概是说,我要的只是公平,至于多少两算一斤,你是丞相,你说了算,你就看着办吧。

李斯一想,这叫啥指示?我是丞相不假,可这社稷不是我的,没有你皇帝的旨意,我哪敢什么都随便做主?他想了很久,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这一标准,一用就是两千多年。

十六两秤包括:秤杆、秤砣、准星。十六颗准星,就是十六进位。秤杆,表示“权”;秤砣,表示“衡”。

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秦统一以后用的文字是小篆。按照小篆的写法,“天下公平”四字的笔画似乎也不是十六画。

不过,以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这的确是李斯在统一度量衡时制定下来的。

另外,关于十六两秤,还有一个说法是,十六金星秤,里面包含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一共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那些买卖人,做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会遭天谴。短一两无福,少二两无禄,缺三两折寿。

后来,在淳朴的老百姓当中,一直有“秤上骗人,必遭天谴;缺斤少两,贻害子孙”的说法。当然,这里面有一些迷信色彩,但它的宗旨是良好的,就是希望人们和睦相处,真诚相待,不要互相欺骗。

在漫长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间,度量衡尽管也有过一些变动,但大多数时间,仍然还是以十六两为一斤。这种十六两秤,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国十周年的1959年。

1959年6月25曰,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在全国推广使用,保留市制, “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 只有中草药的计量方法,当时仍沿袭旧制没有改变。但后来还是有了一些变动。

至于说为什么“筷子的长度为7寸6分”,这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思维方法。不管什么东西,制定标准时,都要有个理由,都要有个寓意,取个彩头。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了。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目前还不确定。不过可以确认的是,筷子,肯定最早是由我们中国人发明的。

现在能够发现的最早的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韩非子》:“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可见,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纣王时期,中国就已经有铜筷子和象牙筷子了。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jiā),汉代时称“箸”(zhù),明代开始称“筷”。

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有这么几种。

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妲己为了讨纣王欢心,发明了玉簪筷;此外,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

这里说一下姜子牙的故事。

据传说,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什么都不会干,故此非常穷困。他老婆不想和他过这种苦日子了,就想把他害死,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

姜子牙确实饿极了,伸手就去锅里抓肉。就在这时,窗外飞进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疼得大叫一声,就去赶鸟。

他第二次抓肉时,鸟又飞进来啄他的手背。

姜子牙疑惑了,这鸟为什么无缘无故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不能吃?为了试那只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鸟又来啄他。

姜子牙明白,这是一只神鸟,于是就假装追鸟,一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那只鸟落在一枝丝竹上,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  

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急忙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把两根丝竹伸进碗里夹肉,这时,他看见丝竹冒出一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什么都不知道,问老婆:“肉怎么会冒烟,难道里面有毒吗?”

说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连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给他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以后,他每次吃饭都用两根丝竹进餐。这事传开以后,他老婆再也不敢下毒。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子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不过,这个传说一出现,就遭到人们的怀疑。殷纣王和姜子牙是同时代人,既然纣王已经用上象牙筷子了,那姜子牙的丝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不过,据说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商代,民间的确是以竹子当筷子。

筷子,一般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而成。由中国人发明,并广泛使用,后来又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南亚的汉字文化圈。

筷子一般为22-24厘米,标准长度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以表示人和动物必须有个本质不同。

筷子一边圆、一头方,圆的,表示天,天是圆的;另一边是方的,表示地,地是方的。所谓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和认识。

另外,我们在吃饭时,手拿筷子的时候,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表示天、地、人三才,这既符合我们大多数人用筷子时随心所欲的习惯,也是我们老祖宗对人和世界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也是一种很高深的独特智慧。




中国的计量度量衡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有讲究的文化,更具有中国文化特色,更有着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深刻内涵!

中国先民定16两为一斤,是很有讲究的,是根据《易经》八卦而得来的,最早的计数和算术,就是周文王推算的八八六十四卦。一生二,二生三,三有八卦,三三叠加,推算出六十四卦,所以以八两为半斤,十六两称由此而得。这里也含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而后有四面八方的寓意。

筷子是中国智慧的又一大体现,两根小小的木棍,组合在一起,十分方便,又随处可取,更有益于卫生,便能把天下的美味佳肴统统搞定,这是人生最为“快乐”之事,“子”是人之雅称,“筷子”便由此而得名。七寸六分,七情六欲,皆离不开“筷子”,民以食为天,吃的不快乐,那还谈得上七情六欲,七与妻谐音,“筷子”必须交给“妻子”,家和万事兴,六代表顺,是“易经”卦爻,故“筷子”长度就取7寸6分了。

四面八方,一称而过,是文化的必然一统天下。人生所有的快乐,皆有“筷子”开始,“筷子”,更是人生的“太极”!




查过有关资料,认同一说法即: 方便物资交易,便於计量和对分,一斤对分成八两,再对分成四两,再对分成二两,再对分成一两,筷子七寸六分长这一说要看最早出现的朝代,中国古代的一尺也随朝代的定制有变化,我去年就仿秦朝的七寸六分做过十多双楠竹筷与我初中同学分享,我:使用感觉稍短了一点,可能是用筷习惯问题,现手中已没实物了。当知青时曾随意做过些楠竹筷,无规无矩,只图好用合手就行。十分赞同将竹筷做成上方下圆,这样的圆头吃东西时不伤口,上方使用较稳实,如放置桌上、碗上且不易滚动而掉地上。 重庆 南岸 南坪 丅。




一、古人规定一斤为十六两,是华夏天道文明在度量衡上的映射。

古代度量衡体系的建立,是古人从观天象—侯地气—吹管侯气—黄钟管这个体系完成的。

黄钟,是中国度量衡之母。

地中之气是从黄钟管出来的,古人以此为出发点,规定一粒古代最常用的中等黑黍的宽度为一分,黄钟的长度为90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这就是古代根据黄钟而来的长度单位,源头就是观测天文测量地气。

把这种黑黍装满官方的黄钟管,正好装满了1200粒,这个1200粒黑黍的容积就叫做一龠(yè),两龠为一合,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这个就是古代容积的单位。

一黄钟所装黑黍的重量是12铢,24铢为1两,16两为一斤,30斤为一钧,4钧为一石头。这就是重量单位的来源。

班固在《律历志》中对于一斤为十六两,作了明确的解释。

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二十四株而成两者,二十四气之象也。

十六两成斤者,四时乘四方之象也。

四百八十两者,六旬行八节之象也。三十斤成钧者,一月之象也。

四钧为石者,四时之象也。重百二十斤者,十二月之象也。

古人为何规定一斤为十六两,还有非常多的说法,不过都是传说或者戏说:如星辰说、倍数说、“秦始皇功绩"说、“秦始皇御书"说、“秦始皇戏商人"说。


中国人使用筷子是从上古时代就开始的,而一直沿用筷子的使用也是天道文明的反映。

华夏大地古代遍布竹子这一物种成为华夏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一个重要要素。由于竹子材料在各项生产和生活应用中的适用性、便利性、丰富性等多种优势,导致华夏文明在科技树上很容易就达到一个高度。

筷子最早就是从竹子的使用中延续下来的,从“箸和筯”的汉字就可以看出渊源。箸音同煮,甲骨文的煮非常形象的说明中国古代餐饮形式中煮占有非常高的地位。煮物的获取使用筷子最为方便和合理,特别是在华夏食材丰富的环境下,比如长径的蔬菜或者面条状食材都比用勺子或者叉子好用很多。

筷子的使用对儿童的大脑发育具备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手部各部位肌肉和穴位的持续刺激和锻炼,让儿童的大脑在简单运动中得到强化锻炼,特别是在语音文字还没有发达的古代,游戏和工具的使用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而筷子就是当时儿童最好的玩具和教育工具。

筷子是祖先规定为7寸6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此来表明人类和兽类是不同的。人类是有自己的情感的,而且对于各类事情,是有一定的分寸的。

此外,对于筷子民间还有很多说法:

1、“有福有禄”说

两根筷子分别代表“福”和“禄”。古代人靠辛苦地种田,有了好收成,一家人一年四季才有饭吃,才有衣穿。这才是最幸福的家庭,才有“福”有“禄”。

2、“有妻有子”说

妻和子是你最亲近的人,就像两根筷子,天天不离不弃。管好了妻子和儿女的衣食住行,才能达到,尽了一家之主的责任和义务。

3、“有规有矩”说。

筷子捏在手上,上方下圆,代表做事情有规有矩,没规没矩,没有法度约束,没有章法节致,是办不好事情的。

4、“合二为一”说。

一个家庭,夫和妻是不可缺少的主角,只有夫妻和睦相处,共同治理经营这个家,才有家庭幸福,才有美好的生活。所以,夫妻二人,合二为一,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把家庭治理好。




老祖宗定16两为1斤的秤,16两是以16颗星来定的,这16颗是老祖宗把北斗7星和南斗6个星加起来,后又加了福禄寿3星共16颗星定为1斤。因为传说这些星宿都与人们的生活及生死是息息相关的,传说北斗是管死的,南北斗是管生的,福禄寿三星是管人们的福禄寿的。因生和死、福、禄、寿都与人们的生存分不开的。如果人们做买卖用秤确1两就会少去了福,确2两就少去了禄,少三两就会折寿,少的两数越多越对自己不好。这16颗星组成的秤,不仅可以用来做货币交换,而且是在警示人们不要确斤少两,否则会被天上的这些星星一闪一闪眼睛看到后,就会受到惩罚的。秤也是用来度量人心的一把尺子,这杆秤也包含有天道公平、公正、公开的道意和天规法则。筷子长7寸6分也是有道理的,中国是文明古国,无论做什么都有一定的规矩和道理,都有其深层含义。中国人讲究仁、义、礼、智、信。7是代表人的七情,6是代表人的六欲。七情六欲对人的影响很大,控制不了就会惹事生非,就会出错。同时是在提醒告戒人们在生活中要控制自己的七情六欲,吃饭也应该注意七情六欲。七是对应北斗七星,六是对应南斗六郎星,一个代表死一个代表生,这也表明人能用筷子与生死相关,人能用筷子说明还可生,不能用筷子说明不能活了。中国人讲究对称,两根筷子是用来警示平衡七情六欲,平衡阴阳。两根筷子一动一静才能吃饭,两根筷子都动或都静是吃不成饭。筷子不仅可以用来吃饭还可以用来防身的。






今天来聊聊筷子,面暂且不提。标准筷子长七寸六,代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人有七情六欲。一双筷子,一根不动,一根动,代表阴阳。筷子一头方,一头圆,代表天圆地方,标准捏筷子捏在上段三分之一处,上段为一,下段为二,整段为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现代人都习惯了一斤是500克,也就是十两;也知道每天吃饭都要用的筷子有长有短,有小宝宝专用的短一些的卡通筷子,有日常饮食用的普通长度的筷子,也有专门用来煎炸食物的加长筷子。可是你知道古人给予斤两和筷子长度的定义吗?

古人规定十六两为一斤,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这其中又有什么深奥的含义呢?感兴趣的亲且听有书君慢慢道来。

一、一斤等于十六两的来历和寓意

古人行事讲究天人合一,一切都有所遵从,包括一斤等于十六两也一样,绝对不是信口开河这么定的,而是可以追溯到人类对于生活环境最为朴素的认识上。

1. 一斤等于十六两的来历

首先古人所用的木杆秤本身就暗合了一定的天文知识。

这种称现在看来非常古旧,其中秤杆表示紫薇星,起着衡的作用,秤砣表示司雷雨的轩辕星宿,起着权的作用。

小小一杆不起眼的称,其制作原来有着这么多的奥秘。

秤杆上的十三个星标是度量单位,取义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一个星标是一两,我们所能看到的秤杆有红木嵌金属星和白木刻黑星两种形式,视觉上庄重清晰易辨识。

一斤等于十三两还没有应用多长时间,又在其基础上加了福禄寿三星,这也是百姓们容易接受的,人一辈子追求的不就是福禄寿吗?

古人规定一斤等于十六两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项发明的专利属于谁还有待商榷。

有人说这是春秋楚国的商业奇才范蠡的发明,也有人说是木匠鼻祖鲁班发明了十三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加了三两,最终确定十六两为一斤。

暂且不讨论专利归属问题,大家一起来围观下这十六两除了其文化内涵,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2. 对于奸商缺斤短两行为的约束

奸商自古就有,在称上动手脚做缺斤少两的勾当不可避免,但是若商人们知道了称上星标的涵义,应该是会有所收敛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秤杆上后加的福禄寿那三个星标就有警示的作用。

因为有一种说法是:若称东西少了别人一两,就会弄丢自己的福分;

少了别人二两,子孙后代便与拿俸禄吃皇粮无缘;

短了别人三两就更严重了,会折了自己宝贵的阳寿。

这些话就像紧箍咒一样,约束和威慑着所有经商的人,告诉他们做人做事都要有分寸和节制,随心所欲最终只能是自食恶果。

1958年我国用十两一斤代替了十六两一斤,这两种计量方式在重量上是一样的,因为原来一两是3.125克,算下来一斤也是500克。

虽然现在人们已不再用十六两为一斤来称重了,但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商理念,还是应该被传承和发扬的。

二、筷子长七寸六分的来历和含义

非洲和印度人直接用手抓着食物吃,欧洲人用刀叉进食,东亚和东南亚人则是用各种材质的筷子夹着食物送到口中。

我国筷子的使用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筷子不是想多长就多长,一双筷子有两根,每一根都做成七寸六分的长度,这其中是有一定涵义在里面。

1. 代表了七情六欲

一种说法是筷子七寸六分长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感,六欲则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人类共有的感官和心理诉求。

每当我们吃饭时,筷子被牢牢的握在手中,这就好比七情六欲也被我们掌握在手中一般。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七情六欲不都是由他自己说了算吗?

民以食为天,吃的舒心酣畅了,这七情六欲才会把它美好的一面展露出来。

现代人把自己活成了自带加速度的陀螺,吃东西都是掐着时间点狼吞虎咽,古人讲究气定神闲细嚼慢咽,每一次进食都是一次自我的修行。

2. 表示妻贤家庭和顺

七寸六分中的七谐音妻,六就更招人喜欢了,代表六六大顺中的六。妻贤子孝家庭和顺美满,这不是活神仙般的好日子吗?

有句俚语是:筷子七寸六,天天吃鱼吃肉。这是老百姓对富足美好生活的憧憬,也道出了我们每个人的简单愿望。

七寸六分可以换算成25.333厘米,现在我们用的筷子大多也就是这么长,握在手中不长不短不轻不重,使用起来恰到好处,可见这个长度也是合乎人体力学的。

尼克松说:当中国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经验时,就是我们不战而胜的时候。

所以不要对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结晶嗤之以鼻,也不要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妄自菲薄。

这是人类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的智慧,虽然有的已不再应用,但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敬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三星   筷子   古人   秤杆   黄钟   木杆   旧制   度量衡   人心   丝竹   老祖宗   北斗   中国   讲究   代表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