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杨家也是四世三公,为什么没有如袁绍起兵成为诸侯?

袁家两位大孝子,虽然成了诸侯,可却是踩着袁家长辈的人头而割据的,另外杨家虽然也是四世三公,却并没有“门生故吏遍天下”。

畸形世家“四世三公”

说起“四世三公”,首先想到的就是袁绍、袁术兄弟出自的汝南袁氏,因为小说中,这俩兄弟经常将这个出身作为炫耀的资本,也是他们立足的资本,其实当时还有一个家族也是四世三公,不过在东汉末年,这个家族并没有如汝南袁氏一般兴风作浪,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它就是杨修所在的弘农杨氏

1.什么叫三公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设置“丞相”为最高行政长官,“太尉”为最高军长长官,都是品秩一万石,“御史大夫”负责检查百官,但是品秩只有两千石。

汉随秦制,西汉初年,大部分官职都是跟秦朝一样,最高的也分别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将这三位合称为“三公”,在这三公之下,又设“九卿”,受三公管辖。这个制度称为“三公九卿”,此时以丞相为主。

东汉时期,不设丞相,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依旧是秩万石,名义上依旧是朝廷最高长官,虽然有时候有设“上公”,比如董卓的太师、还有袁隗的太傅,都是高于三公,但是与太保一起的三个上公,一般不常设。

总的来说,东汉末年,三公就是除了皇帝以外,名义上朝堂中最高的官员,所以袁家才以“四世三公”为荣。

2.汝南袁氏

所谓的四世三公,意思就是连着四代人,都有人官居三公之位

袁绍出自汝南袁氏,他的父亲袁逢曾任司空、叔父袁隗曾任司徒、其祖父袁汤曾官居太尉、曾祖父袁敞曾官居司空、高祖父袁安曾官居司徒。

也就是说这连续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而且太尉、司徒、司空三个职位都有人做过。

3.弘农杨氏

相比起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就比较简单,杨修的父亲杨彪是东汉末年的太尉,而从杨彪往上,连续四代人都曾官居太尉,也就是说杨修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天祖父这连续四代人都是太尉,也算另一种“世袭”了吧。

“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后汉书·杨彪传》

4.畸形世家的诞生预示着大汉将亡

初看,一家人连着四代人都是朝堂上最高长官,说明这家人人才辈出,天下无人能比,事实上真的这样吗?

杨彪四代人都官居太尉,难道真的太尉这个官职是为杨家定做,除了他们,无人有这个能力?

袁家三公轮着做,真的是每代人都这么杰出,天下人都只能沦为陪衬?

显然不是,东汉末年,董卓入京,以武力强行废黜天子,此时的太尉杨彪、曾任过太尉现职太傅的袁隗,他们又做了什么?

此时,满朝衮衮诸公,只有卢植一人敢于出来反对,而身居上公的袁隗却亲自将少帝刘辩从皇位上拉下来,并解除了他的玉玺。

袁隗解帝玺绶,以奉陈留王,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太后鲠涕,群臣含悲,莫敢言者。——《资治通鉴》

官员“世袭”,朝廷三公沦为这些世家门阀的掌中之物,说明东汉末年,朝廷官员选拔制度已经沦为虚设,上至三公,下至郡县,官员都被世家大族所把控,在这种情况下,东汉如何能不灭?


第一,杨家的后人没有袁家枝繁叶茂

同为四世三公,为何袁家有袁术、袁绍,在乱世开启之时曾为天下最大的两个诸侯,差一点代汉,而杨家却如此默默无闻?

首先,得从人员构成说起,想要做诸侯,起码得要有能做诸侯的人吧?

历史上,公元189年末,190年初是诸侯讨董开始的时候,大部分的诸侯,都是此时能外放为一郡郡守、一州刺史,或者一州州牧,实际上控制一块地盘的官员。

其中渤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就是其中代表。袁术虽然没有一地之长的官职,但是他本身是开府将军,而且在老家有实际控制力。

同样属于袁家的还有山阳太守袁遗,也是汝南袁氏之人。

除了长辈在洛阳为官,嫡子袁基也在洛阳为官,袁绍同辈的还有曾任沛国相、后来被征为卫尉的袁忠、袁闳、袁弘等人,可谓是枝繁叶茂。

相比而言,杨家这一代,可谓是人丁稀少,同辈人只有一个杨修,唯一的一个族兄杨亮,也只不过是杨振的后代而已,跟杨修还隔得有点远了。

杨修却是公元175年出生,此时才15岁的年纪,根本没有出仕,也无法在外立足,何谈成为诸侯?

人丁不旺是杨家不能成为诸侯,不能参与争霸的最根本原因,没有合适的人任职一方,就断绝了争霸的可能性,只能留任朝中,不能兼顾地方。

第二,“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可怕

董卓之所以能废了少帝刘辩,从而掌控朝堂,一手遮天,是因为他带兵入京,用武力威胁达到目的,可是他又是怎么能够以并州牧的身份带兵入京的呢?

说起来,还是靠袁绍,是袁绍建议大将军何进征召董卓带兵到京师,目的是为了诛杀十常侍。

难道袁绍就不担心董卓带兵入京之后,无法掌控,祸乱京城吗?

原本他是不怕的,因为董卓是袁家的“门生故吏”。

董卓原本在凉州做官,因为犯了事被免了职,后来是官任司徒的袁隗征辟了他,才得以出任并州刺史,之后得以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凉州之乱。

可以说,没有袁隗,就没有董卓的崛起。董卓哪怕是复起,也最多是一个武将,跟大部分西凉武夫一般,难以任二千石高官。

所以,袁绍才相信他,相信哪怕带兵入京了,董卓依然是袁氏的门生故吏,依旧会“乖乖听话”,只不过董卓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听话而已。

同样的还有一个典型,就是冀州牧韩馥,讨董的时候,袁绍只是一个渤海太守而已,在这些诸侯之间,可以说是很普通的一路诸侯,可是讨董失败之后,冀州牧韩馥将这个州牧之位让给了袁绍,从而让袁绍成为了当世第一诸侯,原因依然是因为韩馥是袁氏的门生故吏

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后汉书·袁绍传》

对于袁绍、袁术这些诸侯而言,“四世三公”只是祖上的荣耀,而“门生故吏遍天下”才是祖上给他们留下的遗产,真正切实可用的政治资源。

同比情况下,弘农杨氏也许有门生故吏,可是离“遍天下”就差得太远

根本原因还是第一个,弘农杨氏人丁稀少,每代能做高官的基本上都只有一个,哪怕能征辟人才,又能有多少门生故吏?

而且杨氏一直在朝廷中央任职,很少做刺史、太守之类,能在地方征辟的人才就更少了。

没有这些门生故吏帮助,哪怕杨氏这一代能有人在地方任职,想做大也很难,因为这些门生故吏不是一个人,他们代表的往往是一个家族,一个地方势力,这才是诸侯掌控地方的手段。

第三,袁绍的“孝”

封建时代,任何一个时期,武将带兵在外,一般都会将家人留在京城做质子,以防携兵自重。

马腾世居凉州,一直是凉州的一个军阀,后来与韩遂反目成仇,被韩遂杀了妻子,因此投靠曹操,被征召为九卿之一的卫尉。

公元208年,马腾带着儿子马休、马铁入邺城为官,留下长子马超在凉州统率兵马,实际上就是以马腾父子为质,让马超成为在外领兵的将领。

及腾之入,因诏拜为偏将军,使领腾营。又拜超弟休奉车都尉,休弟铁骑都尉,徙其家属皆诣邺,惟超独留。——裴松之注引《典略》

可是,在211年,马超与杀母仇人韩遂一起起兵反抗曹操,在第二年,曹操杀死了身在邺城的马腾、并夷灭三族。

十七年夏五月癸未,诛韂尉马腾,夷三族。——《后汉书·孝献帝纪》

马超可谓是三国时期第一大孝子。

相比之下,其实袁绍、袁术的做法与马超有异曲同工之妙。

董卓入京之后,袁术和袁绍都外出做官,而袁隗与袁家的嫡长子袁基在朝中为官,可是袁绍兄弟参与甚至领导了讨伐董卓,使得董卓大怒之下杀死了在京的袁隗、袁基等人。

董卓以袁绍之故,戊午,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及其家尺口以上五十馀人。——《资治通鉴》

袁绍为了一己私欲,招董卓带兵入京,导致少帝被废,皇室威严扫地;又为了一己私欲,与诸侯讨董,导致家族长辈等五十于口人被屠戮殆尽,可谓是“不忠不孝”的典型。

而大汉“以孝治天下”,虽然到后期,这个更多是名义上的,但是常年耳濡目染之下,孝道已经深入人心,大部分人都不会轻易违背孝道的,能像袁绍一样,将“忠孝”都弃之不顾的实在是少而又少。

袁绍兄弟能成为早期最大两个诸侯,是献祭了自己族人,可谓是踩着长辈的头颅上位的,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东汉末年,汉室颓危,群雄并起,根本原因还在于这些世家大族以极少数人,掌控了近乎全部的官职,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要看士族的脸色行事。两次党锢之祸,就是皇帝与士族争权的典型例子,以袁氏、杨氏为代表的士族世代高居三公,却在国难当头并没有扛起他们应该扛起的责任,这样的汉室又怎么能不衰亡呢?

主要参考资料:《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




这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结果。

第一,当世人的能力不够。

说起东汉的弘农杨氏,这也是个很牛掰的四世三公家族。早在杨震以及其孙杨赐担任三公的年代,杨氏就敢跟宦党对喷,并且还屡屡干掉宦官。为了跟皇帝较劲,杨震甚至还服毒自杀了,他的死引得天下震动,弘农杨氏从此备受世人敬仰,被当时人敬称为一门忠烈,世代贤良。而当时的汝南袁氏,不说也罢。其影响力与弘农杨氏差之甚远。

不过当时间来到东汉末年时,两家的情况就倒过来了,弘农杨氏偏保守,时任太尉的杨彪迷失在了既有体制内,保守的与东汉皇权相辅相成,不敢脱离皇权单干。而他的儿子杨修和侄子杨亮跟他也是一个样。所以杨氏也就错过了单打独斗的机会。

其实杨亮的父亲杨奇是个人才,他小时候就有志节,从不以家势之名招摇过市。他年轻时交结英豪,门徒常有二百人,如果不是东汉末年他折腾不动了,他大概率也会有一番作为。不过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弘农杨氏在东汉末年事实上就是青黄不接,没有人能脱离皇权而单干。

再看汝南袁氏,虽然袁绍的叔叔袁隗跟杨彪也差不多,也迷失在了体制内,想的只是继续维持四世三公的地位,没有颠覆皇权的心思,导致最后被董卓灭门。但相比于杨氏一个能打的都没有,袁绍、袁术兄弟在当时真的是生对了年代。这两位平时都是喜欢结识游侠和义士的好战分子,心里面没半点忠君爱国思想。东汉末年的乱世局面正对他们的胃口,再加上他们身上都顶着有家族光环,所以当董卓之乱,朝廷权威尽失后,二袁算是英雄有用武之地,顺势变为军阀。(如果不是乱世因素,袁氏肯定仍然不如杨氏显赫)



第二,志向不同。

关于志向追求,前面提到了,这里展开讲一下杨、袁两家的志向追求。

汝南袁氏自从袁安登上三公之位后,就非常有功利心,袁安是这样,他的儿子、孙子乃至曾孙辈也是这样。而袁氏如此,其结果就是这个家族滑的跟泥鳅一样,历经东汉末年的所有政治变乱而不倒。比如大将军梁冀执政时,袁安的曾孙袁成就与其结好。结果等汉桓帝诛灭梁冀时,第一个跑到梁家落井下石的就是袁成的堂弟,时任光禄勋的袁盱。



梁冀家族覆灭后,宦官势力独大,这个时候的东汉士族纷纷而起,对抗宦官,结果被宦官以党锢之祸全部干倒。而袁氏呢?袁家的袁逢和袁隗早就跟中常侍袁赦(太监)建立了关系非常好的关系,所以这场风波根本就没烧到他们身上。

袁成、袁逢、袁隗是仨兄弟,三人分别抱两派大腿,这真是绝了。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佟国维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我们佟氏一门能历经三朝而不倒,就是因为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都不能一条路走到黑。绝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佟国维说的话,放在袁氏身上,非常合适。



到了东汉末年,皇权尽丧,袁氏再次寻找家族出路,施展绝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生存之道。比如当时袁术看出了东汉朝廷无以为继的现状后,就对袁绍说:“汉之失天下久矣,天子提挈,政在家门。”

袁术的话,结合袁氏先前的生存策略:外戚得势傍外戚;宦官得势傍宦官。现在外戚宦官都不行了,连皇帝也不中用了,你认为袁氏应该会怎么寻求出路呢?

自然干脆反了呗,割据一方,当军阀,乃至当皇帝,自己说了算。像这样的家族,出了袁绍和袁术这两个军阀,奇怪吗?一点不奇怪,太正常了。

再看弘农杨氏,当年杨震活着,就以自杀明志而名震天下,在士人阶层中给弘农杨氏树立起了一个极高的起点和社会声望。此后弘农杨氏历代后人都保持了清名,一直都家门严谨,立身甚正,绝不与外戚、宦官同流合污,始终名节高洁。

比如杨震的儿子杨秉就坚决与外戚和宦官作斗争,大将军梁冀屡次拉拢,他都决绝。杨秉称病,拒绝与之合作。大太监单超为非作歹,他屡次弹劾。宦官以党锢之祸打压士大夫时,杨秉的儿子杨赐拼了命跟宦官斗,差点被害。到了杨彪时,他直接杀了权倾天下的中常侍王甫(太监),一时名震天下。

董卓入京后,东汉帝国解体。世家大族纷纷寻找出路,汝南袁氏走到前台争霸天下,颍川陈氏、颍川荀氏自寻明主以发挥其政治理想,江南豪族,如吴郡的顾、陆、朱、张四大家族结境自守,根本没有人关心朝廷社稷的安危。这个时候,只有以杨彪对代表的弘农杨氏还跟随在汉献帝左右,始终保持对皇帝的忠诚。杨彪为了护卫汉献帝,差点遇害。

曹操迎奉汉献帝后,看杨彪不爽,把他罢免为闲职,弘农杨氏在朝廷政治地位也被以荀彧为代表的颍川荀氏取代。不仅失去了对政治的直接影响力,而且退出了政治核心。



所以在当时那个时代,杨氏显然不如汝南袁氏风光了。从这就可以看出,跟滑头的汝南袁氏相比,弘农杨氏实在是太老实了,一直都在试图维持着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试图维持着杨氏在世人心中的形象,以致最后与汉朝一起没落了。直到西晋时期才再度因杨骏的得势而短暂崛起。




弘农杨家,秦末本起于武家(杨喜),东汉却从文(杨彪、杨修),到北朝末期又回归武家(杨忠、杨坚),算是个趣谈。星火辰认为,汉末的弘农杨家没学汝南袁家(袁绍、袁术)成为诸侯,那是因为杨家没有袁绍、袁术这样的不肖子。

一、首先说说这“不肖子”不等于“不孝子”,说的是袁绍、袁术一点不像他们的长辈或祖先

汝南袁家从袁安开始,世世代代以儒学而传家,这和弘农杨家从杨震开始以儒学传家是一样的,杨震甚至有“关西孔子”的名头。

东汉自刘秀开国后,虽然不杀功臣,但是把功臣们都赶回家去享受去了,不让他们掌握朝政。于是,一大批手无缚鸡之力的儒生被提拔起来,和东汉的皇帝、东汉的外戚、乃至于东汉的宦官们一起来掌控朝政。这些家伙大多被称为清流,袁家、杨家就是其中的代表,都是四世当到了三公的高位,门生故吏满天下。

这两家最厉害的不光是代代三公,主要在于这两家在天下士人的心目中地位极高、很受尊重,而且这两家还有好些人曾经录尚书事,不但有着三公和清流的虚名,而且曾经掌控着东汉朝廷的最高实权。

到了汉末,杨家与袁家的地位是相等的,然而两家的追求和他们的后辈却大不相同。

历史记载:袁绍、袁术兄弟都好任侠,游走于朝野之间,喜欢搞政治小集团。而杨家的子孙们依旧在朝廷当中,做着他们只以为清高的规谏皇帝的事儿。而后来著名的杨修,此时还没长成大人咧。

也就是说,袁绍、袁术兄弟都抛开了儒学的祖业,成了半个江湖人士,这两个不肖子让他们的叔父袁隗极为担心,拼命让这两个家伙回朝廷任职,想把这两个家伙放在自己的监控之中。

而杨家呢,显然没有这种人物。

二、杨家大概是有当圣人、致太平的追求的,他们的祖先杨震既有关西孔子的美称,又有“四知”的典故,死后还能招来大鸟的悲鸣

话说汉灵帝时期,历史上有名的昏君问杨家的子孙杨奇说:“朕与汉桓帝相比怎么样?”那汉桓帝早汉灵帝一任,当时已经是众口一词的昏君了,杨奇打趣道:“陛下和桓帝,真的一个是唐尧(尧帝)、一个是虞舜(舜帝),不遑多让啊!”杨奇表面上夸桓帝、灵帝是尧舜一样的圣君,实际上说他二人荒淫无道彼此不遑多让。灵帝怎么能听不出来,于是这位昏君也语带双关:“你脖子够硬,死后一定会像你祖先一样招来悲鸣的大鸟的。”

话说这个杨震,生前不但享有关西孔子的美称,也有像孔子一样要实现伟大政治抱负的追求,结果终于被陷害服毒而死。据说他死后,有一只两三米高的大鸟到他葬所悲鸣,直到他下葬后这才飞去。

曾经,有人给送来贿赂,说是:“没人会知道。”杨震却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敢说没人知道。”杨震的确是一位爱惜自己羽毛的人,于是,杨家的子孙,大多与他为人处世的的方式相同。

在朝局中,杨家的处事方式显然比袁家要生硬,或者说更耿直、正直,直到杨修的老爹杨彪时期,其家风、为政作风依然如此。

而袁家,到了袁绍、袁术之父袁逢,其叔父袁隗的时代,他们更接近于圆滑的官僚,少见正直、耿直的风气。

三、因此吧,杨家没和袁家一样成为诸侯,一是理想追求不同,二是朝野实力不同,三是人物机缘的问题

1、抛开袁绍、袁术这种有王霸之志的人来说,袁家追求的也是自保,能够在任何时代都位列高位而不倒。而杨家的追求,更多表现为一种儒家骨节的践行理想,直到杨彪的时代,依然有一种傲骨,居然敢对曹操怒目而视。杨修的死,除了杨修自己的问题,从杨彪对曹操的态度来看,杨彪未必没有责任。

2、杨家和袁家都四代人位列高位,然而让人奇怪的是,与袁家在地方上有许多有实力的门生故吏相比,杨家的门生故吏似乎并没有太多掌握地方权力。当杨彪在朝中与董卓,与李傕,乃至于与曹操对抗时,他更多表现为清流中的声望的支撑,而不是地方上的军事实力。袁家则大不相同,冀州的韩馥、河内的王匡等人,都是袁家的铁杆,乃至于董卓、丁原等人,背后似乎也隐约可以看到袁隗的影子(虽然袁隗后来死于董卓之手)。

3、说起机缘的问题,这其中有很多个例。乱世一句名言叫“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袁家的袁隗、袁基等人,因为身处朝廷,结果被灭族,逃出去的袁绍、袁术都成了诸侯。而杨家的杨彪父子,大约一直都在皇帝身边,数度陷入险境,因为他们巨大的名声,这才屡屡侥幸逃过,还谈什么诸侯。更何况,杨家人的年龄结构有些不合适。东汉大乱时,比袁绍、曹操等人大约大十多岁的杨彪已然是东汉核心高官,而袁绍、曹操等人正处于进退都可的中层。而杨彪的儿子杨修呢,又比曹操、刘备等小一辈,大约是孙策、周瑜同龄的。你要让儒学世家出身的杨修像江东虎子孙策一样去开创基业,那岂不是太难了。

顺带说一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自认为是弘农杨家之后,这个东西还真不好证明,南北朝、隋唐时代许多高官之家都自认汉朝名门,杨忠的做法也不算新鲜。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弘农杨氏也好,汝南袁氏也罢,都是东汉末年的大士族,所谓的士族,就是世代做官的家族,士族起源于西汉,壮大于东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巅峰,左右了天下的局势,东晋时期的“王与马共天下”指的就是琅邪王氏出身的士族与司马皇族共同管理天下,可见当时的士族力量有多强。

东汉末年,士族已经崛起,从地方到中央,整个东汉天下都受到士族的影响,在中央朝廷,士族出身的官员把持着朝政,在地方上,士族地主掌控着地方的经济命脉、用人权的推荐、隐匿大量的人口,无一不影响着东汉的方方面面。

士族

汝南袁氏是东汉末年最有名的士族之一,其家族的崛起是从东汉初年的袁安开始的,袁安身上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叫“袁安卧雪”,是说大冬天的袁安因为贫困,宁愿在家里被冻得发抖,也不愿意求助于他人,因为袁安这种坚韧的品质,所以洛阳县令推荐他做了孝廉。

袁安后来一直做到了司徒与司空的高官,这可是三公级别的官职,而且为人正直,不畏权贵,敢于劝谏,袁安是袁家的第一代三公,从此之后,汝南袁氏开始步入官场高位,袁安的后世子孙有四代人均担任过三公级别的高官。

袁安的儿子袁敞担任过司空,孙子袁汤担任过司空、太尉,曾孙袁逢担任过司空,曾孙袁隗也担任过三公、太傅,再加上玄孙袁绍也担任过三公级别的大将军,算起来袁家五代人中有6人担任过三公级别的高官,所以历史上称其为“四世三公”,实际上袁家到袁绍这一代,称得上“五世三公”。

汝南袁氏族谱

因为袁家在近百年的时间中担任过三公级别的高官,所以经过袁家推荐进入仕途和在袁氏手下当官的人很多,前者叫门生,后者称故吏,合称为门生故吏,正因为汝南袁氏被人称为四世三公,所以袁家的门生故吏遍天下。

正因为袁家的门生故吏遍天下,所以声音非常大,袁家后辈中的袁绍、袁术等人一出来振臂一呼,马上就有一堆人来投靠,当时的信息传递全靠人传人,人人都知道汝南袁氏是四世三公,而且其家族出了袁绍、袁术这样的人才,所以袁绍才能以一个渤海太守的身份成为了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的盟主,那些官职比袁绍高的反而不能成为盟主,这就是名声的力量。

袁绍就靠四世三公的家族名声,成为一方势力,并轻易取代了他的上司冀州牧韩馥,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河北四州,成为天下最大的势力,比占据中原的曹操势力还要大。

袁绍迅速崛起

那为什么同样出身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中的杨彪与杨修不能成为一方势力,逐鹿中原呢?

弘农杨氏与汝南袁氏是东汉末年唯二的“四世三公”家族,杨氏是从东汉初年的杨震开始崛起的,在此之前,杨氏也算是士族,其祖先是西汉开国功臣杨喜,杨喜就是分取项羽尸首五人中的一人,这五人都被封侯,杨喜就封为赤泉侯,其家族在西汉成为开国功臣家族,并一直延续下去。

到了东汉时期,杨家出了个人叫杨震,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并且通晓经学,被人称为“关西孔子”,要知道孔子可是文圣,孔子的名头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用的,杨震早年不愿意为官,显示出高风亮节的性格,50多岁后才出仕做官,一路做到了荆州刺史与东莱太守。

杨震为人清正廉洁,有下属给杨震送黄金十斤,杨震当场拒绝,他还创造了一个典故叫“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暗示只要接受受贿,一定会有人知道的,杨震后来一路高升,一直做到了三公之一的司徒和太尉。

杨震

杨震因为直言劝谏得罪了皇帝与朝廷中的小人,因此而受到诬陷,最终服毒而死,杨震虽死,但天下都称赞杨震的忠诚与正直,其名声为世人所称赞,杨震之后,他的儿子杨秉担任过太尉,他的孙子杨赐也担任过太尉,他的曾孙杨彪也担任过东汉末年的太尉。

这样算起来,弘农杨氏从杨震开始,连续四代人都在朝廷中担任过三公级别的高官,太尉也是三公之一,所以弘农杨氏与汝南袁氏一样都是四世三公,但在东汉末年,汝南袁氏出身的袁绍、袁术都成为一方诸侯,而弘农杨氏出身的杨彪与杨修反而无法成为一方势力,主要有以下原因:

1、弘农杨氏没有成为一方势力的野心。

袁绍与袁术在东汉末年早就有称霸一方的野心,这从很多事都能看出来,袁绍在年轻的时候,不愿意听从官府的征辟出来做官,反而居住在洛阳结交天下名士,有结党的嫌疑,当时的宦官赵忠就怀疑袁绍,还告诉袁绍的叔父袁隗,但袁绍不为所动。

杨彪没有野心

袁绍这么做的目的是结交天下英雄,以方便后来起兵,所以当袁绍起兵时振臂一呼,就有很多人才来投靠袁绍,正是因为袁绍在年轻的时候种下了因,除此之外,袁绍在朝廷当官后,劝当时的大将军何进诛杀所有宦官,还劝何进征召董卓进京。

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馊主意,引发了宦官集团的严重反弹,直接导致何进被杀,后来袁绍率领手下人冲入皇宫诛杀了所有宦官,从袁绍能轻易杀死宦官就能看出来,诛杀宦官是不需要召地方军队进京的,这都是袁绍早就计划好的事,他的背后是有阴谋的,袁绍的阴谋就是引发乱世,从而称霸一方,让士族成为执政集团。

但是你看杨彪和杨修呢,并没有这样的野心,杨彪在董卓掌控朝政时担任过汉献帝时期的司空与司徒,老老实实地为朝廷做官,并且效忠汉献帝,虽然杨彪反对过董卓迁都的意见,但他即不与董卓这样的恶人翻脸,也没有谋刺董卓的野心,反而还因为害怕向董卓道歉谢罪,杨彪就是当他的官,没有特别的举动。

杨彪是袁术的女婿

董卓被杀后,吕布和王允短暂执政,随后李傕与郭汜打败吕布开始执政,杨彪仍然当他的官,效忠汉献帝,还曾因为劝和郭汜,被郭汜给扣留了,郭汜差一点就杀了杨彪,后经人劝说后才没有加害杨彪,汉献帝东归洛阳时,杨彪还是跟着一无所有的汉献帝,后来一起成为曹操手中的傀儡。

从杨彪一系列的事件来看,他没有野心,为人正直,一直陪伴在皇帝左右,效忠汉献帝,谁控制了朝廷也不是杨彪担心的事,他仍然做自己的官,履行自己的职责,说自己该说的话,这就是标准的汉朝遗臣,这与袁绍处处耍心机,很早就做好准备是完全不同的,杨彪就是一个没有野心的人,如何会独立为一方势力呢?

杨彪忠于汉室

2、杨家在乱世并未抓住机会

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当董卓控制了朝廷与皇帝时,很多有识之士就逃走了,比如袁绍、袁术、曹操等人,他们之所以逃走,是因为在朝廷之中董卓已经凭借强大的军力掌控了政权,其他人没有发挥能力,只能出走朝廷,到地方上筹集军队与钱粮,建立自己的势力,才能称霸一方。

所以袁绍、袁术、曹操凭借家族势力、名声与财富很快能建立自己的势力,而杨彪选择留在朝廷,朝廷是被董卓所控制的,根本没有发挥余地,杨彪如果想成为一方势力只有离开朝廷,到家乡凭借自己的名声与实力招兵买车,但是杨彪的选择是留在朝廷,所以他没有抓住成为独立势力的机会。

曹操打压杨彪

3、曹操的打击

曹操在迎立汉献帝到许都之后,成为事实上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连汉献帝都控制在曹操手中,曹操刻意对杨彪进行一系列的政治打压,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杨彪的妻子是袁术的女儿,袁术是曹操的政敌。

二是杨彪出身弘农杨氏,是当时的大家族。

于是曹操诬陷杨彪与袁术有勾结,当时的袁术擅自称帝,等于是另立中央与汉献帝进行对抗,于是曹操把杨彪下了监狱,还想要杀了他,因为不断有人劝说,再加上曹操没有找到杨彪的证据,所以最后只把杨彪免了官,放他回家了。

杨修被曹操所杀

后来曹操成为北方的霸主,杨彪的儿子杨修进入仕途,成为曹操的主薄,因为参与了曹植与曹丕的世子之争,在世子之争中支持曹植,同时杨修又是袁术的外孙,所以杨修也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为由杀害。

这个罪名的意思就是:泄露了机密,暗中结交诸侯,也就是结党的罪名。杨修被杀后,杨彪还活着,曹操去世后,曹丕称帝,还想请杨彪出来担任太尉,但是杨彪不来,当然不会来了,儿子都被曹操所杀,杨彪从一开始就被曹操打压,根本没有机会翻身,他的儿子杨修更加没有机会翻身。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何谓四世三公?

三公:司空、司徒、太尉,后来泛指高位。

四世三公就是指祖上四代都有人担任三公的职位,在东汉末年有两个家族达到了这样的成就,一个是我们都知道的袁绍、袁术的袁家,还有一个就是被曹操杀掉的杨修代表的杨家。

杨修的父亲杨彪、祖父杨赐、曾祖父杨秉、高祖父杨震都做到了太尉,所以被称为四世三公,其祖上杨敞做过西汉丞相。杨家的发迹始于楚汉相争,其先祖杨喜抢得了项羽尸体的小腿,被封为赤泉侯,自此杨家开始显赫,并且称为中国封建王朝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其后代之一就是隋文帝杨坚!

所以说要比家世,杨家还在袁家之上。

为什么杨家没有出现军阀?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拥有一郡之地便可以起兵逐鹿中原,曹操、袁绍都是回到自家地盘振臂一呼,马上就能聚拢数千人马,那么杨家为什么不行?

1、当代家主杨彪忠心于大汉王朝

在此乱世之中,如果说还有人死心塌地忠于汉朝的话,杨彪必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

杨彪时刻陪护在汉献帝左右,董卓乱政时他据理力争,保全皇帝尊严;李傕郭汜作乱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护送汉献帝出逃;到了许都,在曹操的威逼之下杨彪也是寸步不离汉献帝,直到曹操将其下狱;获释之后,胳膊拧不过大腿,他便称疾不出,至死都不为曹操出一份力。

正是这样的忠诚,让杨家没有心思去发展自己的势力。

2、杨家未到地方任职

杨彪这一代兄弟有杨琦、杨众,三人都是在京任职,在东汉末年,朝廷衰落,京官已无往日风采,作威作福的往往都是地方上的太守、州牧,他们有钱、有权、有兵。

反观袁家,袁绍、袁术见势不对,都跑出了京城,袁术回到袁家根据地汝南,招兵买马,袁绍则是跑到渤海当太守,也开始积聚力量。

所以未任职地方的杨家就失去了起兵的先决条件。

3、杨修和袁绍不能比

袁绍,作为失败者被很多人轻视,但是他从袁家的庶出,小小的渤海太守,最终统一河北,拥有四州之地,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若不是官渡之战,这个天下是不是曹操的还不好说。就凭这些功绩,袁绍就当得起乱世枭雄的名声。

反观杨家的新生代杨修,留给世人的感觉就是小聪明不断,大智慧没有,只会舞文弄墨,哪懂文治武功?所以只能依附于曹操,最后还被曹操砍了脑袋。儿子被曹操砍了,杨彪也是不敢多说一句。如此柔弱,怎么能当得了曹操、袁绍这样的枭雄呢?




所谓『四世三公』就是指家族中有四代人连续地担任了『司徒』、『司空』、『太尉』这三个被称为『三公』的职务,在东汉,汝南袁氏、弘农杨氏都是四世三公的家族,可是袁绍、袁术都成了割据一方的诸侯,而杨彪、杨修却并没有这样,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文臣。

原因何在呢?

第一是家风不同。

袁安的玄孙袁闳(袁安是袁绍袁术的高祖父)曾经说过这话:

吾先公福祚,后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竞为骄奢,与乱世争权,此即晋之三郤矣。

桓灵时期开始,原来与杨家都是满腹经纶的大儒学而优则仕的袁家转变了家风,也就是『史称的竞为骄奢,与乱世争权』,因此逐渐通过门生故吏培植实力,最终成为了一方诸侯,觊觎神器。

第二是路径不同。

担任丞相曹操主簿之职的杨修负责曹操的内外军国之事,在曹操诸子的夺嫡之争中支持曹植,本身的目的也是追求自己与家族的权力提升,但是这个路径与袁绍、袁术通过招兵买马自立为一方之主不同,总体上可以说是作为辅佐依傍主公,因人成事,这就是路径不同。




什么杨家也是四世三公呀?

“四世三公”的袁家,也称之为“四世五公”。是指连续四代,每一代人中,都有当到过“三公级别”的,故称之为“四世三公”,而且,这四代人中,共有五个人担任过“三公级别”,故又称之为“四世五公”,四代人,不仅每代都有“三公级别”的官员,而且还是五个人担任过“三公级别”的,故《三国志》中,刘备将豫州汝南郡的袁家称之为“四世五公”。

这里的“四世”,是指连续的四代。

“三公”,是指“位列三公级别的官员”,在汉朝,“三公”指的是“太尉、司徒、司空”三位高官,和“三公”平起平坐的,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按照这个语意,那杨家,根本称不上“四世三公”,最多称之为“一世三公”。

弘农郡杨家,几辈子才出了一个“三公”,断续的,甚至还隔了一个朝代。

其次,那个杨修,只当了丞相曹操的丞相府衙内的“仓曹属主簿”,还不是丞相曹操的主薄,是丞相府衙内的“仓曹”部门的文书主薄而已,仓曹部门的主管叫“掾”,杨修是丞相府衙内的仓曹部门的文书,这个级别是很低的,和“三公”级别相差太远了。

最后,杨修的父亲杨彪,是在董卓死后、吕布被赶出长安后,在李傕、郭汜执政后期,才当上“三公”级别的“太尉”的,兴平元年(194年),当上了太尉,”秋七月,太常杨彪为太尉,录尚书”。董卓执政时期,他甚至连“九卿”都不是。我在前几天,写过《三国杨修死得不够精彩,小秘书挑战大谋士,夺嫡大戏没上演》一文,详细写到过杨彪、杨修父子两人的官职,可以参看。

参考书目与引文来源

《三国志》

《后汉书》







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为首的六十万汉军,与项羽为首的十万楚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爆发激战。这场战役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一个小人物的命运。

这个小人物名叫杨喜,华阴人(今陕西潼关县),垓下之战爆发前,他作为骑兵小队队长,随刘邦军出发。刘邦为了激励士气,许诺取项羽首级者,赏千金,封万户。

垓下之战以项羽自刎乌江而告终。受到刘邦重赏的刺激,汉军官兵一拥而上,抢夺项羽的尸体。汉军自相残杀,死伤数十人后,最终项羽的尸体被分为五块,五人各分得一块,其中杨喜得到了项羽的一条腿。

刘邦大喜,兑现承诺,杨喜被封为赤泉侯,食邑1900户。从此,杨喜出入庙堂,高官厚禄,奠定杨氏家族繁盛的基础。

杨喜死后,杨氏家族默默无闻,不见经传,直到曾孙杨敞出现。杨敞娶了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为妻,同时权臣霍光很欣赏他,一路提携,历任大司农、御史大夫以及丞相,是杨氏家族首位宰相,也是弘农杨氏的始祖。

杨敞的玄孙杨震官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四世三公”。杨震子杨奉后代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显赫。隋朝隋高祖杨坚,隋世祖杨广,越国公杨素及子杨玄感等。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唐玄宗杨皇后等。

至于东汉末年,汝南袁氏与弘农杨氏都是四世三公的家族,可是袁绍、袁术都成了称霸一方的诸侯,而杨彪、杨修却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文臣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是杨家人才青黄不接。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袁绍、袁术、曹操等都是三十多岁,正是打天下的黄金年龄,而杨彪已经年近半百,杨修只是十几岁的少年。

其次,与家风有关。杨彪儒门家学,自幼受到熏陶,正统的儒门子弟,是循规蹈矩的文臣,不像曹操袁绍袁术等都是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好勇斗狠,而杨彪忠君思想占据主导,做不出对抗皇帝的事,在东汉末年乱世,曹操袁绍袁术这些手握重兵的武将显然比杨彪杨修这样满腹经纶的文臣更具优势。所谓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曹操杀害了孔融崔琰娄圭许攸边让包括杨修等很多文臣就是证明。

第三,杨彪虽然地位很高,在汉献帝时期担任三公,但一直在中央任职,袁绍等诸侯讨董卓时,杨彪正在洛阳任职,没有机会出至地方,其子杨修年幼,尚未出仕,自然就没有割据地方的可能。

第四,等到杨修成年,虽然杨修聪明过人,才华横溢,但曹操已经统一北方,杨修失去了成为诸侯争霸天下的机会,只能给曹操打工。

第五,杨修虽然才华横溢,是曹操的主要谋士,但杨修主要负责曹操集团的后勤,相当于刘邦集团的萧何,军事才能没有得到锻炼与发挥。

第六,杨修锋芒毕露,多次说破曹操心思,没有司马懿那样韬光养晦,杨修因此引起曹操嫉恨,动了杀机。而司马懿虽然也被曹操怀疑有野心,但司马懿谨言慎行,让曹操抓不到把柄。

第七,杨修投靠同样文采飞扬但缺乏政治手腕的曹植,而司马懿投靠奸诈多谋的曹丕,最终曹丕保护了司马懿,而杨修遭遇杀身之祸,被曹操杀害。




三公指司空、司徒、太尉。四世三公就是指祖上四代都有人担任三公的职位,在东汉末年有两个家族达到了这样的成就,一个是我们都知道的袁绍、袁术的袁家,还有一个就是被曹操杀掉的杨修代表的杨家。

弘农杨家,秦末本起于武家(杨喜:分得项羽尸体的五人之一),东汉却从文(杨震,杨修),到北朝末期又回归武家(杨忠、杨坚)。杨修的父亲杨彪、祖父杨赐、曾祖父杨秉、高祖父杨震都做到了太尉。

到了汉末,杨家与袁家的地位是相等的,然而两家的追求和他们的后辈却大不相同。袁绍、袁术兄弟都好任侠,游走于朝野之间。而杨家的子孙们依旧在朝廷当中,做着他们只以为清高的规谏皇帝的事儿。而后来的杨修,此时还没长成大人。袁绍、袁术兄弟都抛开了儒学的祖业,成了半个江湖人士。显然,他俩的性格更适合汉末乱世建立一番功业。

杨家大概是有当圣人、致太平的追求的,他们的祖先杨震既有关西孔子的美称,又有“四知”的典故,死后还能招来大鸟的悲鸣。在朝局中,杨家的处事方式显然比袁家要生硬,或者说更耿直、正直,直到杨修的老爹杨彪时期,其家风、为政作风依然如此。而袁家,到了袁绍、袁术之父袁逢,其叔父袁隗的时代,他们更接近于圆滑的官僚,少见正直、耿直的风气。

袁家追求的也是自保,能够在任何时代都位列高位而不倒。而杨家的追求,更多表现为一种儒家骨节的践行理想,直到杨彪的时代,依然有一种傲骨,还是敢对曹操怒目而视。

杨彪一直在中央任职,基本上算是未出河南三辅之地,诸侯讨董时,他正在洛阳任职,没有机会出至地方,其子杨修年幼,尚未出仕,自然就没有割据的可能。等到杨修成年,诸侯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失去了成为诸侯的机会,只能给别人打工。董卓乱政后导致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而汝南袁氏出了袁绍、袁术、以及袁遗三个诸侯,势力远超弘农杨氏,以致后世很多人只知道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忽略了还有一个弘农杨氏。

杨家一直是大汉的忠实支持者,他们只想辅佐君王,只想继续延续自己正直的家风。何况当时杨家没有在地方任职,没有自己的割据势力,也没有借助自己的影响力来做一番事业,是杨家自己没选择这条路。




除家世之外,还得家族中有出类拔萃的年轻辈才俊,然后打着家世大旗给自己养名望,如袁绍,正是如此。而杨家,有何人?

出不了雄才,空有家世,又有何用!论家世,谁能比汉献帝?没用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东汉   汝南   诸侯   太守   项羽   司徒   门生故吏   士族   太尉   宦官   丞相   朝廷   家族   地方   时尚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