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大内侍卫”武功到底有多高?

“大内侍卫的武功到底有多高?是飞檐走壁以一敌百,还是混吃等死专打酱油?”这个问题困扰了所有从小看武侠剧长大的同志们。笔者小时候和小伙伴看《天龙八部》,剧中西夏一品堂的高手可谓是存在感十足,相比之下北宋的大内高手貌似都没有出场机会……因此,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北宋的大内侍卫都在领盒饭”的种子,整整影响了笔者整个青少年时期。长大后才知道,有些年幼的种子是发不了芽的。北宋的大内侍卫,是一群可能不会套马,但绝对威武雄壮的汉子。


据宋杨亿所著《杨文公谈苑》中说,宋太祖身边的侍卫都是自己亲自培养的(赵匡胤自己的武力值就奇高),个个都是以一敌数人的武林高手。曾经有人献上猛虎,太祖挺高兴,“令以全羊臂与之”。老虎不知道受了什么虐待,饿得狠了,吃的太凶残,让骨头给卡住了。刚得的宠物被骨头卡死了,太祖丢不起这个人。在这个尴尬的时刻,侍卫李承训(不要和李建成的儿子搞混)挺身而出,为太祖分忧,二话不说卷起袖子就伸老虎嘴里把骨头取出来了,毫发无损。这胆识,这手速,分分钟把武松秒成渣。

不仅胆识过人,大内侍卫们的轻功也是一等一的棒。一次,太祖去五凤楼散心看风景,看见有鸟雀飞到了东南角楼的鸦尾上。这位太祖皇帝顿时灵光一闪,问左右随侍的侍卫:“有能取之否?”侍卫们估计在想:飞檐走壁小意思,必须给您长长脸。就有一不知道姓名的侍卫出来了,“摄衣攀屋桷以登缘,历危险,取之以献,观者胆落,盖试其趫捷也”片瓦不落就把鸟给捉住了,倒把围观群众吓了个够呛。大概古墓派的天罗地网功就是从这学的。如果到现在,还有人受到《天龙八部》的影响觉得西夏的一品堂的高手更厉害的话,笔者必须拿出这个事实来为宋宫的大内高手正名了。


至道初年,西北党项首领李继迁派遣他的大校张浦来宋进贡。宋太宗赐给李继迁一张一石六的弓。党项人不干了,觉得这是宋廷有意示威。很明显,这弓没人拉得开啊!太宗觉得这个锅他不能背,就很诚恳的说,我的禁卫都能拉开的(所以我以为你们应该也能)。并且现场召集数百侍卫演示一下。“至是,卫士皆引满平射,有余力”。侍卫们轻松引满弓,还有余力。这就很尴尬了……

北宋皇宫宿卫禁军,直接关乎皇帝及其家属的人身安全,也体现着天子的崇高地位与皇家的神圣威严,因此都是从军队几十万人中精挑细选出的佼佼者。再加上北宋一朝的帝王对于皇宫宿卫都非常重视,对于皇宫宿卫禁军的素质状况更非常关注。我们都知道,让皇帝重点关注的事情,弄不好都有点难。因此,北宋大内侍卫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可观的。


参考文献

《北宋弓箭手若干问题讨论》《北宋皇宫宿卫禁军诸问题研究》《北宋东京治安研究》




宋太祖赵匡胤时期,一个番邦国家向大宋进贡了一只猛兽——大老虎!

这可能和赵匡胤本人喜欢猛兽有关,据说他当年打天下时曾遇到过一只受伤的拦路虎,不过宋太祖那时候以为猛虎要攻击他,所以一棍子把老虎给打死了。打死老虎过后才知道这只虎是腿部受了伤,趴在地上不能走,而并不是故意要拦住赵匡胤的去路,所以赵匡胤心里还是有点愧疚的。

这次赵匡胤看到这只进贡的猛虎,太祖龙颜大悦,很是欢喜!当即令人取了一只绵羊赏予大老虎吃,老虎一路奔波也确实饿了,一时间就狼吞虎咽了起来,哪知道吃的太快,羊骨头卡住老虎脖子了,正在那里“嗷嗷”的张开嘴巴大叫。

赵匡胤就看看身边的侍卫,就一个眼神,他身边的侍卫就跳到猛虎跟前,以一招“猴子摘桃”就把骨头给取了出来,自己毫发无损!这名侍卫的身法、动作、招数之快,令在场所有人目瞪口呆!而这名太祖身边的侍卫,就是本文的主角——“大内侍卫”,北宋时不叫大内侍卫,叫“御带”,也叫“带御器械”,他们是真正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的功夫高手,专门保护北宋皇帝安全,可以佩剑,为武臣荣衔。

上面这个侍卫取猛虎喉咙中的羊骨头事件参考自宋代杨亿《杨文公谈苑》,书上有写“令以全羊臂与之”,这名侍卫书中交代叫:李承训!


北宋“大内侍卫”武功有多强?先看看其严格的挑选机制!

上面说过北宋初期皇帝身边的侍卫叫“御带”,是皇帝亲选的三班使臣以上的五官亲信或者内侍武王亲信者为自己的卫士,保护皇帝的安全,皇帝御赐櫜鞬(gāo jiān;弓箭的意思)与宝剑给他们配带,所以叫“御带”。

到了咸平元年(即公元998年)又改成叫“带御器械”,这个“带御器械”的标准比以前更高了,因为规定只要6个人,而且必须是人高马大、虎背熊腰、武功高强的武官才行。

北宋真宗年间有大约40万的禁军,皇宫有近3000侍卫,但是只有6名“带御器械”,要从40万禁军里面挑一些武将出来,以皇亲国戚有关的或者是名门之后的武将优先,其规格之高、挑选之严格,堪比皇帝选妃,可以说比选武状元还难。

这还不算,由于是皇帝身边最近的人,所以身高形象也有要求,毕竟北宋皇帝也要顾及大国的面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又高又帅还要有本事,不得不说这是真正的精挑细选,万里挑一。

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就说过:“枢密院有数十万的精兵,朕大内亦有数万兵马!”其实侍卫就几千人,他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这些人都有“以一敌十、以一敌百”的能力。

当然,“带御器械”最主要的还是看武功,那么他们的武功到底有多高?

一、能开300斤的弓

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西夏党项首领李继迁等人都受到了宋太宗的恩惠,为了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就派了使臣带着贡品向宋太宗进贡,宋太宗收到礼物后很高兴,收礼也要回礼,宋太宗赵光义就很聪明的送了来使一张大弓,这张弓拉力达到一石六斗(宋代一石约97~98公斤,十斗为一石),按照现在的算法,这张弓的拉力达到了300斤出头,这位西夏来使看到这张大弓之后很疑惑,便问宋太宗:“这张弓有人能拉的开吗?”

宋太祖微微一笑,对着身边的侍卫们点了点头,此时身后的六名侍卫逐一拉开了这300斤拉力的大弓,而且拉完没有手抖、没有脸红脖子粗,一切仿佛都是那么的自然,感觉没到上限,还有余力。

很显然这些“御带”们都是天生“神力”之人,平时也没少训练,这下可把西夏使者给吓到了,心想这大宋朝果然是卧虎藏龙,能人辈出。其实他哪里知道,宋太宗送这个礼物就是故意要在来使面前露一手,彰显大宋朝的国威!也好让他回去告诉李继迁,别和大宋为敌!西夏来使也不知道宋太宗身后的这几名侍卫,那是大宋朝武功最厉害的人。

不过有一说一,这几个“御带”的功夫确实是整个北宋加南宋时期的顶尖了,据《宋史》记载,抗金名将岳飞用的弓拉力就是300斤,说明这几名侍卫的拉弓能力持平了名将岳飞,真的很强。

二、轻功了得

还是宋太宗年间的事情,这天宋太宗赵光义正在书房和丞相吕端讨论国家大事,忽然发现屋顶有一只小鸟在那里“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这只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进来的,太宗此时有点浮躁了,因为鸟儿太吵了。

于是,他就叫身边的侍卫把小鸟给抓走,但不要伤害到鸟儿,一名侍卫拱手说了声“是!”然后纵身一跃几丈高,那只鸟儿受惊想逃跑,侍卫在手搭到房梁后,一个急转身就朝着鸟儿逃跑的方向抓去,一下就把小鸟二逮住,然后开门给放了,这前后不过十秒钟的时间。这种轻功已经是飞檐走壁的境界了,可比现在的跑酷厉害多了。

三、宋朝“大内侍卫”武功到底有多高?从金庸的武侠小说里也可以看出来。

金庸武侠小说很多人物都是参考了正史的,否则不会那么有代入感、那么好看!在《射雕英雄传》当中,金庸先生就曾提到过北宋的“大内高手”,也就是本文前面说的“带御器械”。

《射雕英雄传》第二十三回“大闹禁宫”——郭靖、黄蓉、周伯通、洪七公等人来到了郭靖的老家临安牛家村,在村中一个破败废弃的酒店里发现了一个密室,密室里发现了一副令人毛骨悚然的场面:

地上整整齐齐的摆着一副死人骸骨,仰天躺着,衣裤都已腐朽。东边室角里又有一副骸骨,却是伏在一只大铁箱上,一柄长长的尖刀穿过骸骨的肋骨之间,插在铁箱盖上。根据郭靖观察,这两人衣服肌肉烂的干干净净,少说也有十年了。

后来这一行人发现了死者旁边的一块金牌,金牌上写着:钦赐武功大夫忠州防御使带御器械石彦明。

而另外一具骸骨的身份也被郭靖等人确认,正是东邪黄药师的大弟子曲灵风。

原来是曲灵风犯错了当年被黄药师打断双腿后,他化名在临安牛家村开了个小店做生意,然后经常偷偷跑到皇宫去盗宝,主要就是想把皇宫宝贝盗走献给恩师黄药师,以获得黄药师的原谅,哪知道这次被“带御器械”石彦明发现了,然后双双死于非命。

这里必须要交代,“带御器械”石彦明的武功要高于曲灵风的,因为黄蓉和洪七公做出了结论——

黄蓉问郭靖:“你瞧瞧这两人是怎么死的?”

郭靖仔细看了看,回答:“这人(石彦明)好像是要去开铁箱,却被人从背后偷袭,一刀刺死。地下这人(曲灵风)胸口两排肋骨齐齐折断,看来是被人用掌力振死的。”

黄蓉:“我也这么想的。”

洪七公:“看来那姓石的大官打死了你曲师哥,岂知你曲师哥尚未气绝,扔刀子戳死了他。”

这就很明显了,皇宫“带御器械”石彦明先用掌毙了曲灵风,以为他死了,哪知道曲灵风还有一口气,扔了刀暗杀了石彦明。

考虑到曲灵风双腿残疾,武功肯定没有之前健康时强,但是他也是黄药师门下武功最高的弟子,就算他身体健全,估计也不能和“带御器械”石彦明打成平手,要知道石彦明可是用掌力就把曲灵风打得只剩一口气了,并没有用兵器或者其他方面去伤他,这种功夫在整个《射雕英雄传》里除了“五绝”和裘千仞、周伯通等人,恐怕其他人都很难做到,换句话说,宋朝皇宫“带御器械”的武功极有可能和《射雕英雄传》里顶尖高手差不多。毕竟他们也是军队里“万里挑一”的高手,一共就6人,而“五绝”等人则是江湖顶尖高手。

(你怎么看?)




虽说在各类武侠小说影视剧里,北宋的“大内侍卫”,经常是弱鸡般的存在。动辄就被“法王”“大侠”们一掌拍翻一大片。但放在两千年中国封建历史上,野史里弱爆的“北宋大内侍卫”,却堪称实战能力无比强大的“战斗天团”。

其实,北宋“大内侍卫”的正确叫法,应当是“宿卫禁军”,即保卫皇宫和皇家安全的精锐禁军部队。以北宋王朝“强干弱枝”的风格,大宋禁军本就是从全国军队里优中选优,“宿卫禁军”更是“禁军”里的精华,套宋太祖赵匡胤的自夸说,那真是“去其冗弱,又亲校其击刺骑射之艺,今悉为精锐。”个顶个都是摸爬滚打出来的强兵。

这严格选拔训练的理念,也贯彻到了北宋一百多年历史里。哪怕文恬武嬉的中后期,选拔“大内侍卫”的事儿,也是哪个皇帝也不敢含糊,每次选拔都是皇帝亲自把关,“非材勇绝伦不以应募”。其中既有“旌边有劳”的战斗英雄,也有“并马射弓一石力”的武力强人。没有真功夫夫?真不好意思往里面凑。

拥有如此“强人天团”,北宋的皇帝们自然也腰杆硬,碰上重大典礼,就常把“大内侍卫”拉出来秀肌肉。宋太宗年间党项遣使入贡,宋太宗故意赐给党项一石六硬弓,气的党项使者连呼拉不动。却见宋太宗微微一笑,接着一群大内侍卫上前,人手一张一石六硬弓,分分钟就轻松拉满。吓得党项使者当场腿就软了:固已逃遁,岂敢拒敌?——见了您这么强的“大内侍卫”,俺们不得赶快逃命?

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战场上,北宋“大内侍卫”的“肌肉”,也是照秀不误。北宋猛攻幽州的血战上,宋太宗特意叫自己的“大内侍卫”们,各个光膀子扛重剑出场,大咧咧在幽州城下表演剑舞,把城头上的辽国兵将都看呆,差点连仗都忘了打。接下来宋太宗瞎指挥惹祸,酿出高粱河大败后,也幸亏刚“秀完肌肉”的“大内侍卫”们浴血苦战,护送着身受重伤的宋太宗乘驴车突围。这硬功夫,绝非花架子!

可是,北宋中后期后,文恬武嬉的大宋国防,早已是烂兵弱兵成堆,所谓优中选优的禁军,也常见跑几步路就气喘。北宋中期的枢密使田况更吐槽说:保卫边疆的北宋骑兵,能把箭射出去就算好兵,骑马不摔下来就是走运。如此纸糊国防,纵是“大内侍卫”强大依旧,也不过是一块遮羞布。

甚至,就是在北宋王朝经过连番自作死,终于要迎来“靖康之耻”的前夜,北宋的“大内侍卫”们,依然做出了可歌可泣的抉择:金军猛攻汴京时,诸多“宿卫禁军”将士们慨然登城作战,多次把凶悍金兵杀得抱头鼠窜。好些“宿卫禁军”还发起小分队奇袭,一度把金军摆在城外的攻城器械都烧毁。可是,当将士们正在浴血苦战时,昏聩的北宋宰相何栗,却轻信骗子郭京的瞎忽悠,派出郭京拼凑的“神兵”出战,结果一触即溃,铁壁坚城的汴京瞬间沦陷,浴血多日的“宿卫禁军”,这些闻名天下的“大内侍卫”,就此伤亡殆尽。

多少忠勇将士的强大本领,浴血护国的壮烈一幕,却终抵不住,北宋王朝最后的昏聩无脑!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说北宋大内侍卫武力值前,先说那个在陈桥假装莫名其妙就被部下黄袍加身的赵匡胤。

赵匡胤生就勇武强健体魄,21岁就辞别娇妻游侠天下,在早年可谓是访遍名师,博采武术众家之长,青出于蓝,自创了长拳与棍术,在当时有点像是李小龙道法自然,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意思。

赵匡胤投身军伍,以武力著称,以拳打天下,当了皇帝后,自己亲自从军中万里挑一,选了一批士兵,亲自调教作为其贴身侍卫,颇得其真传。

赵匡胤在当时就相当于武林高手,他的左臂右膀,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据说一次西北军阀张继迁为向太祖示好表示自己虽山高皇帝远,但绝无反叛之意,专门派了使臣带着珍宝进贡太祖,太祖为了表示礼尚往来,赏赐给张继迁一张一石六(一石约为110公斤,共176公斤,也就是说你需要用提起176公斤的东西的力气才能拉开)的重弓,虽然张继迁派过来的随从,都是西北军佼佼者,但个个无不摇头叹息,窃窃私语。一时之间,反倒显得赵匡胤有点不够意思,故意找人难堪羞辱人的意思了,这样重的弓谁能拉开啊?

太祖不干了,不慌不忙地命令随身侍卫逐一去拉弓示范洗白自己,侍卫个个均拉满弓而气定神闲有余力尚存,顿时使者无不愕然佩服。

这时候赵匡胤再故意拿一下说“你看,我的侍卫都是能拉开的,我以为张将军勇武十倍、乃至数十倍于我侍卫,拉此弓,轻而易举,不在话下,莫非使者是嫌弃此弓太轻?

使者一听,吓得一身冷汗,连连谢赏。

赵匡胤此举,可谓是一石二鸟,既打了张继迁的脸,又以实力威慑得张不敢轻举妄动。

约等于176公斤重物的弓拉的轻而易举,可见北宋侍卫的勇武,虽不敢说以一敌百,但是以一敌十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回答!




“大内侍卫”,这一听就知道是武林高手,飞檐走壁,以一敌百。在历史上,每个朝代都充斥着这些人的传说,他们神秘而张狂,属于皇帝的亲军,只听令于皇帝一人。而北宋的“大内侍卫”,由于太祖皇帝本身就是“武林高手”,武力强悍,所以他训练北宋大内侍卫也是非常厉害的存在,其选拔之严格,成员武力之高,在历史上都是排在前列。


难道北宋就真没“高手”?拱卫皇宫的“大内侍卫”们武功到底怎么样?是不是一帮打酱油的骗子?

“大内侍卫”,听名字就知道,他们是专思保护皇帝,拱卫宫廷不受侵害的侍卫,也是皇帝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北宋时期,他们其实叫“宿卫禁军”,每一个都是精挑细选,最后由皇帝把关,得到首肯后才能成为“宿卫禁军”,其严格程度甚至超越皇帝选妃子,毕竟妃子只是拿来享受,宿卫们则是关系到皇帝的生命安全,理所当然地要严格把关。

我们先来看下这些大内高手的筛选条件。北宋自开国皇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又把“刑不上士大夫”当做了祖制。自此,宋朝的武将彻底地失去了话语权,受到文官集团的全面压制,“重文抑武”成为国策,这也使得北宋军队缺少凝聚力,战力低下,打了很多败仗。但是,皇帝身边的宿卫禁军却不在此行列。


选拔条件

北宋建国初期,军队沿袭了五代时期的好勇斗狠,战斗力强悍。赵匡胤作为当时的“顶尖武林高手”之一,为了防止唐朝外臣掌权割据,导致皇族势弱的事情发生,采取了“强干弱枝”的政策。先是削减了武将的兵权,然后抽调全国精锐军队,组成中央禁军,受皇族控制。

在筛选禁军的过程中,还设置了严格的要求: 5.7 宋尺(1 .75 米) 以上, 可入选中央禁军;5.5 宋尺至5.7 宋尺(1.70—1.75 米)可选入戍边禁军; 5.2 宋尺至5.5 宋尺(1.60—1.70 米)可入选在低规格的禁军中服杂役。而且中央禁军士兵必须拉开1石2斗弓,(宋朝9石,相当于汉朝25石。1石大致相当现在82.5KG。)百米外射箭,六中三箭者才能入选,其余还要求士兵具备一定的武力值,十里挑一,非勇武者不可入选。


然后,赵匡胤的宿卫禁军再从这些精锐禁军中选取,要求更加严苛,20万禁军中选取3000人。身高1.8米,能开1石5斗弓,百米外射箭,六中五箭,武艺娴熟,有一技之长,还需要祖上三代可查,皆是清白之身,对皇帝忠心,才可以入选。并且这些人选中后,还受到了赵匡胤这个大高手的亲自训练指导,教授高深武学,也就是这3000人组成了北宋第一代“宿卫禁军”,也是最强的一代。

由筛选条件就可以看出,这些经过千挑万选突围出来的壮士,肯定都是武功高强,身怀绝技之人。毕竟这些人关系到皇帝的生命安全,又是万里挑一,就算权力再大的人都不敢在这件事上做手脚,除非他想造反。


轶事记录

虎嘴取骨

据宋杨亿所著《杨文公谈苑》中说,宋太祖训练的宿卫,都是以一敌十,甚至敌百的武林高手。曾经有外邦使者给赵匡胤献上了一头猛虎,这令得宋太祖很是开心,命人把老虎放出来喂食。但是老虎由于运输路途遥远,路上没有充足食物,被饿得狠了,喂食的又是整只的羊。老虎吃的太凶残,一下子就让骨头给卡住喉咙了,在地上不住的翻滚,呼吸显得困难。

刚得的宠物,如果就被骨头给卡死了,太祖岂不是要在外邦面前丢脸?关键时刻,随同的侍卫李承训请命出手,要把老虎嘴中骨头取出。只见他慢慢挽起袖子,走到老虎面前,一手扶住老虎头部,一手快如闪电般伸向老虎嘴巴里,抓住羊骨头,在老虎嘴巴合拢前迅速取出。他的手毫发无伤,老虎嘴里的骨头却被取出了,令赵匡胤大喜,外邦使臣也敬畏异常!

李承训就是宿卫禁军中的一员,由此可见他们的胆识过人,身手高强。


徒手擒飞鸟

有一天,太祖去五凤楼散心看风景,看见有鸟雀飞到了东南角楼的鸦尾上。这位太祖皇帝顿时灵光一闪,问左右随侍的侍卫:“有能取之否?”侍卫们心想:弯弓射鸟,显得太低档;飞石击落会不好看;飞檐走壁小意思,必须露两手给太祖您长长脸,开心开心。”于是就推荐了一名轻功厉害的侍卫出来了。只见他:“摄衣攀屋桷以登缘,历危险,取之以献,观者胆落,盖试其趫捷也”。片瓦不落就把鸟给捉住了,倒把围观群众吓了个够呛,太祖反而非常开心,重赏了这名护卫。


臂力惊人

据说有一次,西北的军阀张继迁为了向太祖示好,表示自己的忠心,绝无反叛之意,专门派了使臣带着珍宝来向太祖进贡。太祖为了表示礼尚往来,便赏赐给张继迁一张一石六(一石约为82.5公斤,共132公斤,没有132公斤以上的力气,是拉不开的)的重弓。虽然张继迁派过来的随从,都是西北军武艺高强的人,但个个无不摇头叹息,不敢尝试。这就尴尬了,反倒令赵匡胤有点不够意思了,仿佛故意让人难堪羞,羞辱他们的意思了。这样重的弓谁能拉开啊?

太祖不乐意了,这算啥?好心反被误会?随即,他命令随身侍卫逐一去拉弓示范,以证自己清白,侍卫们个个都拉满弓,而气定神闲且有余力尚存,顿时使者无不愕然佩服。

这时候赵匡胤随意地说:“你看,我的侍卫都是能拉开的,我以为张将军勇武十倍、乃至数十倍于我侍卫,拉此弓,轻而易举,不在话下,莫非使者是嫌弃此弓太轻?”使者吓得瑟瑟发抖,连忙跪谢,回到西北后汇报给了张继迁。他一听太祖军中都是如此猛士,顿时浇灭了他的反叛之心,自此后忠心向国。


但是,再厉害的“大内侍卫”,也不是无敌的。武功再高,也怕菜刀,何况还是训练有素的大军。再无敌的宿卫禁军,也抗不起北宋执政者们的连番作死。在“靖康之耻”一战中,宿卫们表现了极其英勇的品质,也展示了他们高超的武艺。他们以小队为单位,登上城头,与金兵搏杀,无数次将他们杀下城头。甚至还趁夜派小队出城去,烧毁了很多金兵器械于粮草,连攻城器械都全部烧毁,令得金兵无法攻城,立下了赫赫功劳。

可惜,禁军们在城头浴血奋战的同时,宋钦宗轻信何栗和郭京,总想着议和,最后误中金军奸计,使得开封城被攻破,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加上十多万百姓匠人,共同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造成了惨剧“靖康之耻”。


可见,大内侍卫们纵然武功再高,也只能护得皇帝一时安全,最后还是要靠皇帝带领整个国家奋发图强,走向强盛,才能保护皇帝自己的性命,让百姓安居乐业。




其实大内侍卫一说,并不准确,以前是没有这个称呼的。

不过字面上的意思一说,大家都懂,所以也就这样叫下来了。本文也姑且这样称呼吧。

那么,大内侍卫的武功到底有多高呢?记得著名功夫影响李连杰曾经演过一部电影叫做《中南海保镖》。中南海保镖就是大内侍卫,所以大家都觉得,大内侍卫武功一定非常厉害。

其实这是被影视剧误导了。历史剧加上功夫剧,导致人们对大内侍卫的认识偏差。

大内侍卫的职责,大家都清楚,是为了保护皇宫内院的。以帝皇之尊,当然会把自身的安危当成头等大事了。

所以,大内侍卫的武功,明显要高出一般的士兵。武功不精,勇力不足者,难以入选。

但是,仅仅是武功出众,是不行的。

大内侍卫,最重要的是可靠!

身在大内,关系国本安全,无论哪个朝代,政治可靠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可以从大内侍卫的选拔上看出来。

通常大内侍卫,都是贵勋子弟担任,很多大内侍卫本身即有武爵或者承荫。有时候大内侍卫甚至是代表一种荣誉。

他们和皇家,本来就是利益共同体,当然希望皇宫保持安定和谐的局面了!

而保卫皇宫,真正靠的并不是个人武力的高低,而是科学合理的值守巡逻、对重点要害部位的防范、精密的哨位安排、日夜不休的防卫体系和严格的追责问责。

古今同理!

哪个班次出了事,轻则打屁屁,重则流放、下狱,流放,甚至是抄斩!军令约束之下,上官也难逃其咎!谁敢疏忽大意?

所以说,个人武功再牛逼,也看不过这偌大的皇宫啊!

不过,不排除有个别武艺过人的,但是就绝大多数来说,与大家所想象的可能有一定差距。




在许多的影视剧当中,都存在着一群武功高强的武林高手,甚至在很多有关于武侠的影视剧当中,还会出现一批独属于朝廷的大内高手。事实上,这群大内高手不止来自于作者的杜撰,在北宋时期就有大内侍卫一说。

也许是因为武侠剧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大内侍卫都是飞檐走壁、以一敌百的高手,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这些被许多人崇拜的大内侍卫,也许只是一群身强力壮且武力值较高的青年而已。

名都没叫对

北宋大内侍卫的这种称呼,其实是来源于武侠剧。事实上,所谓的大内侍卫,应该叫宿卫禁军。

他们的任务就是保卫皇宫以及皇家成员尤其是皇帝的安全,这批部队是由皇室直接管辖的精锐部队,他们都是从全国军队中优先选拔出来的人才。据说,在北宋初期,这些所谓的大内侍卫,是由宋太祖赵匡胤自己训练出来的。

为什么会是皇帝自己训练出来的呢?这就要从宋太祖赵匡胤的出身说起了,这位开国皇帝武将出身,他自身的武力值就非常高,所以,他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安全得到保障,就亲自培训了一批高手用来保护自己。

虎口取羊骨?

关于这批大内侍卫的勇猛之处,在一些野史之中,还用了一个小故事来进行衬托。

据说,曾经有人给宋太祖献上猛虎,赵匡胤对此十分高兴,当即就赏给了老虎一只全羊臂,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这只老虎吃着吃着,就被这个食物卡住了。当时,老虎如果得不到及时救助,那么它可能就会当场死去。面对这样的情况,当时,根本无人敢去伸手从老虎的口中拿出骨头来。

但是,如果老虎死去,那宋太祖一定会大发雷霆,就在这危急时刻,一个大内侍卫挺身而出,卷起自己的袖子,伸手就把老虎嘴里的骨头取了出来。

这样的胆识确实令人钦佩,但是这个故事的真伪性却无从考察,只是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这件事情很可能是作者杜撰出来的,因为之后,作者还描写了大内侍卫的轻功。

飞檐走壁的“弱者”

众所周知,武侠小说中所描述的,古代飞檐走壁的事情,其实是不可能出现在现实中的,而野史以及一些古代小说中,却描写了一次大内侍卫飞檐走壁为皇帝捉鸟的故事。

从此事之中可以看出,这些书籍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描写大内侍卫的厉害之处,不过,我们都心知肚明的一点是:这些过分炫目的武力并不存在于现实中。

在很多人的印象之中,北宋一直是积贫、积弱的一个朝代,而且在各类的武侠小说中,北宋的大内侍卫一直都是比较受人忽视的存在,甚至在很多影视剧中,宋朝的大内侍卫都是用来衬托武林高手武功之强的“工具”。

大内侍卫代表了北宋最强武力

事实上,尽管北宋时期由于重文轻武等种种国家政策的错误性指导,导致出现了内忧外患的状况,但是,作为保护皇家安全的大内高手,这些禁军绝对属于国家顶尖战斗人才。

虽然,因为自身就是武将的原因,宋太祖赵匡胤一直打压武将,贯彻了重文轻武的理念。但是,他在选拔宿卫禁军的时候,却采取了层层选拔的严格制度,经过这样严格选拔出来的大内侍卫,其武功水平达到了北宋境内的顶尖层次。

根据记载,宋太祖在选拔大内侍卫这件事情上,表现地非常严谨,每一次选拔都是由他亲自把关,参加选拔的人里既有立过战功的英雄,也有天生大力的奇人。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武功强度,是远超于普通水平的。在很多情况下,大内侍卫代表的就是整个北宋的最强武力水平。

技压群雄

据说,在宋太宗年间,党项族派遣使臣入京进贡,宋太宗还曾经故意对其炫耀了一把大内侍卫的武力。当时宋太宗先故意给党项族使臣一把一石六的弓,这位使者使劲力气也拉不动。于是,这位使者就说,这根本拉不动,他也不相信有人能拉动。要知道,在当时,北宋人在这些少数民族人的印象里,都是弱不禁风的形象,所以他们坚信这个弓没人能拉动。

但当时宋太宗却只是笑着让那群大内侍卫上前进行尝试,只见这群大内侍卫人手一张这样的弓箭,然后轻轻松松的就拉满了。这样一个场景直接就把当时党项族的使者吓得腿软了,据说,当时这位使者内心的想法就是赶紧逃命,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命丧于此。

从这些事件中不难看出,北宋中前期的大内侍卫确实是可以代表整个国家最强兵力的人选。他们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武功人才,也许传闻中的飞檐走壁只是传说而已,但是这些大内侍卫的武力值却不容忽视,最起码在力量方面,他们处于顶峰。

并非只是护卫队

在日常情况下,这些大内侍卫的任务就是保护皇帝以及皇室成员的安全,不过他们也并不是从来不上战场,宋太宗就曾经拉出了自己的大内侍卫,亲自上战场进行“表演”。据说,这群大秀武力的大内侍卫把当时攻打宋朝的辽国士兵都看呆了。

总得来说,在正常情况下,他们可以达到以一敌百的状态,毕竟这群人都是经过层层选拔才脱颖而出的人才。也许别的方面并不出众,但是他们却拥有极高的武力值。不过,这样具有极高武力值的状况却没有维持太长时间。

好景不长

到了北宋末年之后,积贫积弱的局面日益加重。在冗官冗费的作用之下,国库日渐空虚,于是在这方面的支出就开始逐渐变少。基层的士兵质量开始变得参差不齐,这也就导致了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大内侍卫的质量在快速地下降。

也就是说,到了北宋末年时期,曾经深受敬仰且武力极强的大内侍卫就已经成为过去式了。这一时期的大内侍卫虽然也远远强于普通士兵,但是那些让人赞叹不已的故事却不会再发生在他们身上了。




我们对大内侍卫的印象都是来源于武侠小说,既然是大内侍卫,保卫皇宫和皇上的安全,当然不会是找一些草包来当侍卫,书中他们都是来自于江湖,个个都是武功高手,内力精湛,太阳穴高高鼓起,一双眸子精光四射,然后按照太监公公的指示四处追杀江湖人士。

虽然大内侍卫是高手,但是他们并不是武功最高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在书中他们不是主角,没有主角光环,他们存在的作用就是衬托主角,即使武功再厉害,也有可能被武功稀松平常的主角干掉,因为主角背后有作者在撑腰,无论如何是死不掉的。

有时候,书中并没有大内侍卫的出现,但是作者还是于无形中描述他们的武功和超一流之间的差距,不是他们武功不高,而是他们的作用就是绿叶,洪七公在皇宫内都是一住就是个把月,当然他不是要刺杀皇帝,他主要目的是偷吃御菜,御厨做好之后,洪七公每个菜都要先尝一尝,他当然不是为了给皇帝验毒,他是为自己解馋。洪七公是老五超一流之一,他在皇宫内住上一个月,大内侍卫没有发现也不算丢人,因为作者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洪七公的馋和武功。

最丢人的大内侍卫是大理国的侍卫,他们的皇帝是一灯大师段智兴,一阳指武功盖世,也是老五超一流之一,但是老顽童周伯通却和他的妃子暗度陈仓,段智兴没有发觉不丢人,因为他一是对瑛姑已经没有啥兴趣,二是他天天打熬筋骨练武功,丢人的是他的那些大内侍卫,周伯通和瑛姑在一起不会没有一点动静,相反动静还很大,这一点不管你武功是高超还是不高超,是武功稀松平常还是不会武功,基本上区别不大,和你飞檐走壁不一样,飞檐走壁不会轻功根本不行,但是周伯通和瑛姑在一起有没有动静和轻功好不好关系不大,何况生孩子的时候动静会更大,孩子都生下了,就这大理国的大内侍卫都没有发现,不知道这些大内侍卫天天忙啥了。

当然也有一些是滥竽充数的,周星驰的大内密探零零发,更是不会一点武功,打架只有挨揍的份,幸亏他机灵会发明,靠机灵和发明也可以保护皇帝安全。

所以,大内侍卫的角色普遍是厉害角色,偶尔有一些滥竽充数的,因为毕竟也是通过人事招入的,管人事的也有三亲六故,难免会徇私,只要皇帝不发现就好了。

在武侠小说中是这样,在现实中也是如此,一般朝代刚建立,大内侍卫也就是禁军非常厉害,但是来到朝代晚期,就很稀松平常了,有时候连太监都干不过,公元835年(唐太和九年),27岁的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以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

更早一点,唐太宗李世民率领十几人杀了建成元吉,还威胁老皇帝让位,禁卫军也是没有发挥啥保护作用,被尉迟敬德一个人就给唬住了,可见里面也是没有牛人,如果有牛人干翻尉迟敬德,保护了老皇帝,肯定能得到李渊的大力提拔和封赏。

一般来说,遇到用上禁卫军的时候,都是已经火烧眉毛了,大势已去,禁卫军也很难能起到逆转的作用。

总的来说,武侠小说里的大内侍卫都是来自于江湖的高手,他们一般都是四五十岁的内家高手,比一般武林人士的武功要高,在武侠小说中,飞檐走壁如履平地,毕竟他们要经常在皇宫的墙头上巡视,武功太差了不行,但是他们一般都是高手,不是一流和超一流高手,在书中存在的目的就是起个绿叶的衬托作用。

在现实中,禁卫军都是从军队中选拔的精锐,但是当朝代更替的时候,禁卫军也都已经没有啥战斗力了,连皇上都保护不了,武功就不用说已经很废材了。





北宋没有“大内侍卫”,只能打的,叫“侍卫亲军”。

其实到了唐代末期和两宋时期,“禁军”这个群体就不再单纯了,以前的禁军就是皇帝身边那一小撮人,武功盖世,个个飞檐走壁,是彼时当世最强的特种部队,但随着唐代后期的“皇权溃散”,禁军扩大,成为了“军队”。

宋朝建立于赵匡胤之手,可北宋的内核,却是后周,而后周,又是五代财产的继承,换而言之,北宋的“禁军高手”,其实都是来自于唐末遗产,这群人能活下来的,那可真的是厉害,年纪大不说,经验还很多。

当然啦,这群人的数量也并不多,主要的,还是夹在“唐”、“五代”之间被培养起来的年轻人,生于后唐,崛起于后汉,正处在人生的能力巅峰,最后在后周被收拢,郭威稳定大局,靠的也是这群人。

宋代禁军体系,其实大唐盛世精华的浓缩,大唐后期,地方节度使割据不断,但不管他们如何叛逆,内部的“团结”却是有保障的,就正是因为“亲卫”制度,和以往浓缩就是精华不同,这个时候的亲卫,人数比得上外驻部队。

所以五代开始,这种“坏习惯”就开始了,禁军人数暴涨,且进行“轮戍制”,也就是经常进行地方考核,把地方优秀的军士调往中央禁军,久而久之,禁军在人数上、质量上远超地方军队,压根就不怕造反。

赵匡胤作为柴荣时期的禁军长官,也是这样崛起的。

当年赵匡胤本人的“武艺”是很高强的,赵匡胤出身于武将世家,父亲和郭威当年有旧,所以赵匡胤一开始的起步很高,不靠着家里,也能跟着有前途之人建功立业。

在郭威去世后,赵匡胤在柴荣的手下表现更好,在“高平之战”中,赵匡胤舍生忘死,被柴荣看重,因此成为了禁军之中失去人手的“补位”,这个机会,也是赵匡胤日后篡夺后周的机会。

赵匡胤当年在军中推广了一套“长拳”,这个长拳是有着功夫的讲究的,打起来有着强身健体的作用,但更多的时候,拳法也是拿来御敌的,所以的的确确的,在北宋时期,“武功”的风气很重。

五代之人总是喜欢推崇自己的亲军,这些亲军无一不是武功高强之辈,到了北宋,军制再次被修改,禁军分为侍卫亲军和“殿前司”,赵匡胤此前,正是担任着“殿前都点检”的职位,不过殿前司更倾向于“军队”征战,真正的“高手”,还是看侍卫亲军。

侍卫亲军看似管理多样,但在本质上,核心工作还是以保护天子为主,只是北宋早期战争繁多,军队根本不够打,侍卫亲军有时候也要上,才让皇帝的禁军、亲军看起来好似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区别还是很大的。

只可惜的是,在宋太宗北伐幽州一战中,士气失衡,导致耶律休哥大肆屠杀了北宋的禁军,赵匡胤此前保留着后周禁军力量所留下的班底,皆是在这一战中憋屈被杀,本来本事不止于此,但发挥不出来,也没有任何办法。

禁军大损,宋太宗只身逃亡,就连“亲军侍卫”都几乎全部折损,那么接下来就要“召兵”,北宋太宗时期,召兵数量是很大的,因为这是北宋中前期战争最为频繁的一个时代。

这个召兵的标准,也是沿用五代的标准,再经过宋太祖的修改,其实比之当时的大敌契丹都是有过之无不及的,因为北宋早期对“禁军”选拔,有着身高和力气的“要求”在其中,身高是为了分隔出士兵的档次,而力气,则是潜力。

当时选兵的“核定”在于俸禄,不是说劳苦功高,在一开始,不同身高的士兵加入其中,获得的“俸禄”都是不同的,其中“一米八”身高的是第一档,其次才到“一米七”的身高,这也是在身高的标准上,就选出了适合当禁卫军的人才。

但不管怎么说,身高都只是表象的东西,真要说高低厉害,还是要看实战,不过北宋少马,所以除了“易州”等地区会配备阻击大辽的战马外,就连皇宫里,马匹都是稀少的,因此以往选拔士兵的“骑射”,则被减去了“骑”,只剩下射箭了。

对的,说到这里,有心人倒是能看出来,大宋的“高手”,其实更多的不是李继隆、杨无敌这样的冲锋高手,反而是拿着远程武器的“弓手”、“弩手”。

后来的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曾对兵制进行了综合,从太祖以后,神宗以前,北宋的“兵王”的标准都是“九斗弓、三石力”。

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

九斗弓,便是指弓本身的重量达到九斗,宋代的一斗大致为如今的“二十斤”,也就是说,当时的高手,拿到的弓都是在一百多斤以上的,这个重量,就不是一般人能拿得起的,不过九斗弓的人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七斗弓”。

而三石力,则是指“拉开”弓弦时的劲力,宋时的一石,和如今的“一百斤”是有些接近的,三石就意味着拉弓开力就在“三百斤”左右,这个标准拉出来的伤害,骇人至极,当年岳飞的军中就有这样的人物,一箭就能把金朝最强大的单兵“铁浮屠”钉死。

在北宋,最优秀的士兵都在禁军之中,早期的西北军并不厉害,禁军因为皇帝的勤政,轮戍得很频繁,所以战斗力一直保持在一个巅峰,那个时候不讲究什么飞檐走壁,毕竟也没有,可这些“高手”们,的确都是远超常人。

而大宋禁军的没落,其实是在宋朝中后期的战争重心的转移,宋代禁军,是因为大辽给予的高压才保持着强盛的姿态,因此宋辽局势的颓废,并没有让大宋崩溃,可后来的和盟,却是让禁军宛如唐代的神策军,越来越颓唐。

到了北宋后期,禁军就真的没有什么能打的人物了,皇帝很少出宫,因为明面上的敌人只有西夏,所以保持巅峰的,反而是西北军,但西北军没有获得如同禁军的培养,终究比不过北宋的巅峰。

以至于“靖康之难”的时候,北宋禁军几近于无动于衷,比起武力衰弱更可怕的,乃是“斗志”的丧失。

虽然在北宋仁宗之后,大宋算得上是歌舞升平,可惜这里面代价是血性的衰弱,最终让禁军成为了“吉祥物”,以至于开封保卫战中,“六甲神兵”这样的荒唐事情都发生了。

到了南宋,“大内侍卫”却已经不是最厉害的了。

真正厉害的,反而是一系列地方军,而历史到了这样一个阶段,武林高手的传说已经过去了,后世《水浒传》里面虚构到的武林高手,其实很多都是以大宋的“大内侍卫”为原型的。

而“大内侍卫”这个说法,正式出现是“清朝”,时人将皇帝的贴身侍卫称之为“大内高手”,他们往往武功高强,人数上少而精,走的是和宋朝有些不同的路线,但不变的是,武力值的筛选,这是最核心的原则。

总而言之,曾经兇勇的大宋禁军,是逐渐跌出了历史的神坛,那些曾经让人瞠目结舌的“名声”,最后竟是连亡国之君都救不了,所以比起禁军堕落更可怕的是,一个让人无法自拔的温柔乡。

埋葬北宋和北宋禁军的,正是那些让人沉醉不可自拔的盛世篇章。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人们对北宋的印象,多多少少受到靖康之耻以及宋朝的一些丧权辱国条约的影响,人们都觉得宋朝是重文抑武,所以宋朝的军队以及士兵肯定都很弱,甚至连宋朝的大内侍卫,一定也都是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人。

实际上宋朝的士兵确实很多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尤其是北宋中后期,那些士兵大多连马都骑不住,打仗的时候,能够拉得动弓箭都算是不错的了,可是对于保护皇帝安全的大内侍卫,也许我们的看法需要改变一下,因为他们的武力值可一点都不低。


北宋大内侍卫的选择标准

北宋时期的大内侍卫,并不叫大内侍卫,而是有专门的名字,叫做“宿卫禁军”,这些专门负责保护皇帝安全的人士,选择起来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在赵匡胤时期,赵匡胤就要求这些宿卫禁军必须是身经百战,并且能够拉满一石弓方可。

因为要求严格,所以这些宿卫禁军都是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才万里挑一被选中的,就像今天的特种兵一样,或者说更像中南海保镖一样,需要拥有绝对的实力和武力值,才可能有被选中的机会,要不然断然是不可能的。

虽然说北宋时期,自从赵匡胤开始,就已经有了重文抑武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是总结了唐朝最后被安禄山拥兵自重导致衰落,后来更是因为潘镇割据导致灭亡的经验教训,所以赵匡胤觉得武官拥有的实权太多,对自己的江山社稷安全有影响,因此从杯酒释兵权之后,就开始重文抑武了。

重文抑武的好处是保证了国家内部的和平统一,坏处就是导致久而久之,北宋的军队战斗力太弱,以至于根本就没有办法抵御外敌,但是不管军队战斗力如何,皇帝对自身安全的考虑,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这些精挑细选的宿卫禁军,绝对不是浪得虚名,不信我继续通过实例来认证一下。


彪悍的宿卫禁军,总能给皇帝长脸

在宋太祖赵匡胤尚且在世的时候,就有很多关于宿卫禁军的经典故事,比如有一次赵匡胤得到一头猛虎,想要给外来使者参观一下,结果这头猛虎可能是被惊吓到了,就吃骨头卡到。

使者已经到来,猛虎却萎靡不振,赵匡胤实在有些尴尬,这个时候,一个宿卫禁军冲进关猛虎的地方,三下五除二就把猛虎的嘴掰开,还把卡住猛虎的骨头给拿出来了。速度之快与动作之娴熟,关键还是一头猛虎,要是一般人估计早就被吓死了,根本不可能压制一头猛虎,从它的口中把骨头拿走。

除了这个经典故事之外,到了宋太宗时期,更是有很多关于宿卫禁军的传奇故事。比如在宋太宗赵光义年间,一个党项使者来拜见宋太宗,为了表示友好,同时又彰显一下自己国家的实力,宋太宗送了党项使者几把一石六的弓箭。

党项使者拿过弓箭一试,这根本就拉不动啊,于是就对宋太宗说:“这个弓箭也没有人能拉得动,你送给我是几个意思呢?”宋太宗没有解释什么,只是告诉使者:“我身边的侍卫每个人都能拉得动啊,不信给你展示一下。”

说罢,宋太宗就叫身边的宿卫禁军出来去展示了一下,结果确实每个人都能轻松拉满一石六的弓箭,感觉力气还绰绰有余,这可把党项使者吓坏了,拿着弓箭纷纷离开,再也不敢惹北宋。

还有一次是宋太宗与自己的侄子赵德昭去北伐幽州,结果在高粱河之战中,宋太宗战术错误,以至于大败,慌乱之中,宋太宗不知去向,当时大家都被吓惨了,一时间手足无措,后来有人建议让赵德昭暂时代替宋太宗当皇帝。

正当一切已经商量妥当之后,宋太宗却突然出现了,原来是宿卫禁军在乱战中誓死保护宋太宗,从而在对方数以万计的军队中,将宋太宗救出来,足以见得这些宿卫禁军是多么强大,可是就因为这件事情,回去后那些劝诫赵德昭当皇帝的大臣以及赵德昭都被宋太宗收拾。

赵德昭更是在事后觉得害怕,担心宋太宗会将自己灭口,所以就自杀而亡了,赵德昭死后不久,他的兄弟赵德芳也生病去世,就这样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全部去世,宋太宗终于可以安心当自己的皇帝了。


北宋灭亡时宿卫禁军的壮举

原本是一群十分彪悍的宿卫禁军,可是面对北宋皇帝一个比一个昏庸无能,他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在宋徽宗专心研究琴棋书画的过程中,金人不断强大起来,最后带兵直逼汴京,宋徽宗将皇位传给宋钦宗,希望宋钦宗能够力挽狂澜。

可惜宋钦宗心有余而力不足,宋钦宗与宋徽宗躲在都城之内,宿卫禁军誓死保卫二帝安全,金人被勇猛的宿卫禁军所吓到,以为北宋的军队都是这么强悍的,谁曾想原来只有这么几个厉害角色而已,剩下的士兵与将士,不仅能力不足,还屡出昏招,最终数量稀少的宿卫禁军还是无能为力,金人冲进汴京都城,二帝被俘虏,北宋就此灭亡。

带着无尽的悲伤与耻辱,金人给北宋来了一场靖康之耻,让后人想起来就觉得尴尬,可是在这场腥风血雨中,一开始就坚守阵地的,就是那些宿卫禁军,他们试图改变些什么,终于因为北宋的昏庸无能,导致宿卫禁军战死其中,他们用生命捍卫的尊严,还是被宋徽宗与宋钦宗二帝给狠狠摔在了地上,任金人踩踏。


结语

就算拥有再强大的宿卫禁军,要是皇帝与保卫家国的战士不给力,一切也终将只是一个悲剧,因为对于一个朝代而言,除了皇帝自己的安全之外,还有整个国家的安全需要考虑,并非皇帝安全了,国家就能安全,反之,要是国家都不安全了,皇帝自然也就距离灭亡不远了!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大内   武功   侍卫   北宋   猛虎   禁军   飞檐走壁   太祖   宋朝   皇宫   使者   骨头   老虎   皇帝   高手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