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和日本之间的诺门罕战役谁赢了?双方之间的伤亡有多大?

军事上说,苏联惨胜如败,日本虽败犹胜。

但战争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所以军事要为政治服务。

而从政治上说,苏联则赚得盆满钵满。当时来看,直接打掉了日本、特别是关东军内部北上派的嚣张势头。长远来看,遏制了日本的战争狂热,确保了远东不再有大战。

诺门罕战役,又称诺门坎战役、哈拉哈河战役。战役时间,是1939年5月11日到9月16日。战役地点,位于中蒙边境的诺门罕地区。交战双方,一方是苏联和1921年宣布独立的蒙古国、一方是日本和1932年建立的伪满洲国。


这场战役的起因是伪满洲国和蒙古国之间在诺门罕以西至哈拉哈河三角地带的领土纠纷。

但,这只是战争的由头。

有没有这个由头,都不重要。日本和苏联这两个家伙,肯定要死磕一番。日本咄咄逼人,就想开战;苏联从不示弱,也想硬刚。于是,两家新仇旧恨一起算。

前期,日本已经控制了存在争议的哈拉哈河以东地区(苏联和蒙古认为河东十六公里处才为边界)。

但是,1939年5月,蒙古的一支骑兵非要过河放牧;然后,鬼子的伪满洲国士兵也不客气,直接开枪。

战争,不是一上来就决战,总是先有矛盾、再来试探,然后才会大打出手。领土纠纷是矛盾,两家摆开擂台;你越界、我开枪是彼此试探,两家都出手了。冲突增多、试探频繁,而后擦枪走火、仇恨积蓄,等势能积累够了,才会兵团决战。

这是战争的一贯模式。

但有没有一上来就出重拳、往死磕的?当然有,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就是这么生猛操作的。

两边都开枪了,所以接下来自然要暴力升级。

5月13日,关东军23师团,派出搜索大队进入甘珠尔庙一带,实施战前侦查。

关东军司令部则将驻齐齐哈尔的飞行侦查第10战队、海拉尔飞行第24战队以及100辆运输汽车划归23师团。

关东军23师团,就是诺门罕之战的绝对担当。

鬼子这是准备干大事。

派出侦察部队、增派重装部队,距离战争就差指挥部前移和铁路运输了。

而领先担纲的23师团,一直在边境担任守备,相当于早就实施了指挥部前移。

诺门罕距离苏联铁路线750公里,距离鬼子的铁路线240公里。于是,这个铁路运输可以靠地利解决。


这时候,我们会发现了鬼子的行动相当迅速、相当果决,跟早定好脚本一样。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一个原因是鬼子内部的北上派,早就想干苏联,以执行所谓的北进计划。只有北上打苏联,陆军和关东军才能分到更多资源。如果鬼子南下了,那还有陆军什么事?

另一个原因是鬼子的一贯套路,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都是鬼子先挑事儿、然后中国有所反应,但不管反应大小,鬼子接下来肯定要死磕。

再一个原因是去年的张鼓峰事件,鬼子认为自己吃亏了。过程与诺门罕如出一辙,鬼子挑衅、苏联硬刚,然后鬼子落败。但,实际上,苏联比日本死的人多。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日本真有脚本,关东军在4月份就发布了《满蒙国境纷争处理纲要》,大体意思就是但凡发生冲突,边境部队就要立即死磕,决定权下放给一线的师团部队。

所以,民族主义病态、军国主义狂热的日本,以及肆无忌惮到极限的关东军,一定要搞事情。

侦查完毕之后,最前沿的东八百藏搜索大队,在日军战机的掩护下,迅速向哈拉哈河以东的蒙军742高地攻击。驻守高地的蒙古军队扛不住,于是向哈拉哈拉河西撤退。

日本动手了,苏联也动手。

于是,根据《苏蒙互助协定》,苏联的坦克部队和摩托化步兵立即向哈拉哈河集结。

同时,第57特别军司令部也从乌兰巴托向前移动到塔木察格布拉格,苏联飞机开始在诺门罕地区进行侦察。

5月28日拂晓,日军山县武光指挥64联队一部,会同东八百藏中佐搜索队以及伪满洲国军队,分兵三路,发动进攻。

这时候,日苏双方已经从彼此冲突和高地偷袭,发展到了战役模式。

苏联的战争调性,一直是他强我也强、他横我更横。

苏联人比日本还彪,立即联同蒙古军队,直接把发起进攻的日军部队报销了。东八百藏的搜索队几乎全军覆没,山县武光的部队伤亡率高达20%。


于是,战争再一步升级。

6月18日,朱可夫被任命为第57特别军军长。随后,苏联重兵集结,并在前线开辟野战机场。

6月19日,苏联飞机出动,轰炸了阿尔山、甘珠尔庙和阿木古郎等地的日军集结部队。

6月20日,日本第23师团全军出动,向诺门罕地区开赴。同时,关东军司令部调集第1坦克团、第2飞行集团支援23师团。

接着,在二战全面爆发之前,日苏两军竟上演了一场空中对决,从6月22日一直干到24日。

日军方面,集中了四个飞行团17个战斗、轰炸和侦查中队,大约180架飞机。苏联方面也不示弱,6月22日,一次就出动了150架飞机,轰炸日军的集结地和野战机场。

随后,苏军战机不断增加,而且出现了性能更为先进的战机。但是,也没先进到哪里去,主要是苏联飞机的数量够多。空中较量,比拼的是工业实力。而就工业实力来说,日本还不如苏联。所以,日军开始丧失主动权,陷入被动挨揍的境地。

但是,鬼子一旦开动,就绝不善罢甘休、必须死磕到底。

6月27日,日本集中了137架飞机从海拉尔起飞,对着苏联的达塔木察格布拉格机场就是一通狂轰滥炸,击落苏军空中战机99架、击毁地面飞机25架。

取得空中优势之后,日军第23师团和装甲部队,在7月1日,迅速向哈拉哈河西岸发起地面进攻。

但等着日军地面部队的,却是朱可夫的150辆坦克、154辆装甲车、90门大炮、前线上的全部苏联飞机和地面部队。


面对日本的进攻,苏联军队根本就没想防守的问题,而是分三路,开展反攻。

蒙古草原的开阔地面,特别适宜苏联的飞机和坦克。所以,步兵为主的日军只能一盏杯具了,成了苏联飞机和坦克的活靶子,步兵只能在沙地上挖掘掩体。

7月11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命令停止攻势、整顿战线。

但日本不是不打了,而是继续暴力升级,从奉天等地抽调部队,向诺门罕增援。

到7月23日,日军完成集结和补充,随即以两万五千人的兵力向苏联阵地发动进攻。

而苏联军队继续采用不搞防守、直接反攻的模式。

于是,两军硬碰硬,鬼子退回原地,开始构筑阵地。

8月4日,日本大本营下令关东军组建日军第六军,以23师团为骨干,并指挥第2师团、第7师团等部,统一组织诺门罕战役。

鬼子这是变本加厉、准备往死整了。

但苏联方面更硬。

苏联统帅部将第57特别军扩编升级为成第一集团军。跟日军一样,都把前线部队搞成了大型兵团。

除了三个步兵师外,第一集团军还配属了大量旅团级的机械化、摩托化、坦克、装甲、机枪、炮兵、反坦克和防空部队。

苏联的军队的专业化水准,对日本是碾压级的存在。同时,苏联的西伯利亚铁路高负荷运行,向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军备物资。

而接下来,苏联一硬到底,根本不给日本组织进攻的机会。

8月20日,苏联军队发起总攻。3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5个装甲旅、1个机枪旅、1个空降旅,向日军疯狂推进。

苏联的大炮直接轰平了日军的前线阵地,日军士兵只能挖掘单兵掩体进行作战。

而鬼子更疯狂。

8月24日,日军发动反击,3000步兵在缺乏炮火的掩护下,直接冲向了苏联阵地。但是,鬼子一头就撞上了苏联的铁丝网和野战工事,当然还有坦克和大炮。


8月26日,苏联完成对日军23师团的合围,自己的坦克群、重炮群以及航空兵立即实施狂轰滥炸。

8月31日,在被苏联人轰炸11天之后,日军第23师团决定突围,2000多士兵用手榴弹突击开路,其他部队跟进突围。

经此一战,日军23师团基本报销,日军硬是被苏联给怼了回去。

9月9日,日本方面提出停战要求;9月15日,日苏签订停战协定;9月16日凌晨,双方停止一切军事行动。

整场战役的大体过程就是如此。

简单概括:鬼子越界搞强侵,苏联一顿操作猛如虎,让鬼子领教了什么叫现代战争。

但真实往往需要细节来佐证。只看大体过程,根本发现不了背后的隐秘。

细节就是日本损失19000余人、苏联损失25000余人,所以苏联吃亏了。

这是人,还有装备。

苏日战损比大体是飞机2:1、坦克和装甲车4:1。甚至,有些资料认为这个战损比更大。苏军第11坦克旅,先后两次共得到了309辆坦克补充,而到8月30日仅剩下38辆坦克可供使用。


关键是日军的机械化程度,完全没法跟苏联比。

整个战役中,苏联拥有超过7比1的坦克装甲车数量优势、6比1的火炮数量优势,甚至兵力优势也能达到3比1。

然而,一战下来,竟是这种结果:除了把鬼子摁在边境,其他可以说是完败。

而苏联方面的物资消耗,则更为惊人。

仅弹药量消耗就是31000吨,相当于二战库尔斯克会战消耗量的15%。总的作战物资消耗高达800000吨,而日军的消耗还不到2000吨。甚至,有人评价这个消耗已经超过中国八年抗战的总消耗量。

而这些物资全要依靠西伯利亚铁路运输。所以,即便不从政治考虑,苏联也不能再打了,因为再打下去,铁路就该崩溃。

问题是日军的这个作战主力,即23师团,怎么也说不上是精锐部队。

1938年4月,成立于日本熊本市,属于三团制师级单位,后来又增加到五个师级单位。成立的原因是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所以日本需要这么一支部队到占领区维持治安。简单说,这就是一支占领区的治安部队。

后来因为海拉尔骑兵旅被调入关内作战,于是23师团被派过来顶缺,成为一支边境守备部队。

然后,转过年来,这个23师团就赶上了诺门罕战役。

5月11日,蒙古国和伪满洲国发生冲突的时候,23师团马上请示关东军司令部怎么办。

所以,诺门坎战役爆发之初,这个主力师团还不知道到底打不打。不知道是不知道,但23师团也想打。鬼子的逻辑特别奇葩:越是基层单位、越是前线部队,就越想打仗。


关东军司令部也想打,但日本大本营却下达了不要扩大事态的指示,意思是不能打。

但是,关东军作战参谋迁政信竟把电文给扣下了,代替司令部签字同意出兵。

所以,你都可以说23师团就是一支没啥准备的三流边境守备部队。后来肯定加强了,因为飞机、坦克、榴弹炮全都给提供加持了。

因此,诺门罕之战,纯从军事上说,苏联是惨胜如败,而日本虽败犹胜。因为不仅实力不对等,而且战损比也实在说不过去。

至于苏联为什么胜得这么惨,原因不是鬼子太精锐,而是苏军太残废。

可以类比一下1939年11月的冬季战争,也就是诺门罕战役的同一年。这一年,苏联一直没闲着,东边干日本、西边干欧洲,而且西边折腾得动静更大。

芬兰,一个370万人口的小国,硬是打出了1比8的战损比,自己死1个人就能弄死苏联8个人。芬兰人能做到,日本人为什么做不到?

经历大清洗的苏联军队,只能靠数量和装备优势以及不成比例的代价,去争取胜利。

从军事上说,苏联硬碰硬了,胜了却满脸都是血。

但是,从政治上说,你必须佩服苏联人的鹰派强硬。

处处是流氓的丛林环境,就不允许“好人”得好报。这时候,好人也要表现的像个坏人,否则只能被摁到地上摩擦。

苏联的策略是:对于鬼子,就不能怂。

你必须通过硬碰硬的方式把他给顶回去。如果顶不回去,那就只能等着战争进一步扩大。

此战之后,关东军中的一批北进派狂热分子被做掉了,而这正是日本海军和南下派所乐见的。

有时候,自己人比敌人还要凶狠。


最为重要的是:苏联的硬碰硬,迫使日本改变了自日俄战争以来对苏联的僵化判断:苏联这家伙并不怂。

于是,日本不得不重新评估苏联的军事实力,间接搁置了“北进”计划。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东条英机下令实施“关特演”计划,即“关东军特别大演习”。但,“关特演”并没有发展成为对苏战争。

日本非常理性地认为,进攻苏联必须满足三个前提:一是苏军远东的30个步兵师要减少一半,即剩下15个师;二是坦克从2700辆减少到900辆;三是飞机从2800架减少到1000架。

而远东红军呢?

说斯大林英明神武,算准了日本不敢进攻,所以才敢抽调远东红军参与莫斯科保卫战。

实际上,斯大林根本不敢算。

抽调是抽调了,但苏联在远东始终重兵集结。苏联没给日本机会。苏联的远东部队始终没有满足日本实施北进计划的前提条件。

也就是说,虽然莫斯科都快打没了,但苏联仍旧集重兵于远东。对于鬼子,苏联不仅打仗够硬,而且态势上更硬。

此外,日本也给自己做了限定,即对苏作战兵力不能少于25个师团。而当时的日本东北驻军仅有14个师团,所以需要从本土调入7个师团、从中国关内调入4个师团,同时还要从中国关内调入6个师团作为预备队。

军队可以调,鬼子疯起来,真敢玩命。

但问题是物资不够。

关东军拥有的弹药量仅可满足30个师团消耗2到3个月,而粮食仅够16个师团消耗2个月、汽油仅够16个师团消耗5个月。

而一旦开战,缺少的战略物资必须从本土输送。这就相当于跟海军抢资源了。海军自然不会答应。

那么,日本为什么限定这么多的前提条件?

原因就是苏联的硬碰硬把日本打疼了。

从前,日本不理性;以后,日本很理性。

尤其是在对待苏联的问题上,日本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绝不能搞“下克上”的倒置决策。

所以,苏联以不成比例的伤亡、不成比例的损失和不成比例的物资消耗打了一场秘而不宣的局部战争,尽管惨胜如败,却给自己扎牢了篱笆、筑牢了边界。

而这就是诺门罕之战在政治上的胜利。

9月15日,苏联与日本签订停战协定;9月17日,苏联便出兵欧洲,与希特勒瓜分波兰。

如果诺门罕不停战,那苏联就不敢这么玩。


苏德战争爆发之后,日本始终没有贪婪到狂暴、始终不敢轻易北上。对于苏联,日本非常理性。

假设一下:如果按照诺门罕之战的决策模式,那么,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关东军都不会等大本营发话,自己就敢直接执行北进计划。

一旦苏联陷入两线作战,那么,苏联战场也就胜负难定了。

而日本一旦实施北进计划,那么南下东南亚和发动太平洋战争也就成为未知数。

因为实力不允许,日本的资源支持不了北进、南下一起搞。

如果是这样,那二战到底是个什么结果,也就难以想象了。




在国产战争电影《辽沈战役》中,死守塔山的4纵程子华部发来电报通报伤亡情况,而林彪的回答只有一句:“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不能仅仅凭借伤亡多少来轻易判定一个战役的胜败。同理,战争、战役、战术的胜败,看得是能否达到既定目的,伤亡仅仅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参考数据而已。

先看一个参考数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上苏军仅阵亡就高达680万人,另有400多万人被俘,而德军与苏军作战死亡380万人,被俘250万人。如果仅仅凭借伤亡比来定胜负的话,德军稳赢。可最终的结局,苏军先败而后胜,从莫斯科城下一口气反推到柏林,将红旗插上国会大厦,逼得希特勒自杀,纳粹德国不得不放弃抵抗。 到底谁输谁赢,这不是一目了然吗?

苏德战争中苏军伤亡远大于德军

回顾诺门罕战役,现在很多文章在不停的争论苏军和日军的真实伤亡情况,再次犯了本末倒置的问题。我们要看的,是双方是否达成个各自的战役目的。而这个故事就要从日军当时的大背景说起。

当年在日本内部在陆军和海军间一直就有“北上”和“南下”之争,北上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和德国两面夹击苏联,使得苏军首尾难顾无法抽调兵力而战败,最终两国瓜分苏联。另一个无法明说的是,日本国内资源匮乏有限,采取“北上”政策后陆军将得到各种资源资金投入的“重点照顾”。而采取“南下”政策,那受益者将是海军,这可是当时日本陆军和海军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日本陆海军的矛盾相当激烈

既然在“北上”和“南下”间选择困难,那么某些“有心人”就利用当时日军“下克上”的传统不断试图挑起边界纷争,一来试探苏军的真正实力,二来为“北上”做好准备。在诺门罕事件前关东军及伪满洲国军队已经与苏蒙军有过数次规模大小不一的冲突(例如“张鼓峰”事件),没有受到重大损失,信心大增。再加上日军曾经在日俄战争中击败过俄军,又在1919年出兵西伯利亚,乐观的关东军军部(其实日本陆军也一样)一直没有认真统计过苏军的真正实力,因而未阻止边境冲突的发展,反而坐看规模的不断扩大。

张鼓峰事件相当于诺门罕的预演,但并未受到重视

诺门罕事件的直接起因就是苏联和日本在诺门罕地区的边境纠纷,结果日本却抑制不住部下的野心,规模越来越大,从最开始的小规模冲突一直扩大到20余万人参与的战役。在战役初期,日军还占有一定优势,但到了战役后期,随着苏军装甲、火力、兵力的增强,日军很难再顶得住苏军的进攻,虽然日军也调集了号称精锐的关东军部队(参战的23师团为二线部队),以及大量的人员物资参战,但仍挡不住苏军装甲部队的进攻,最终日军第23师团被包围后遭到毁灭性打击,同时还损失了大量的火炮、车辆等对日军看来相当重要的装备。随着日本驻苏大使向苏联提出诺门坎停战的要求,诺门坎战役才落下帷幕。

诺门罕事件中日军损失了大量装备

在诺门罕事件中,根据一些资料统计,苏军伤亡合计25655人消耗各项物资十余万吨,而日军合计损失19000人,物资消耗不足苏联十分之一,因而很多人据此认为其实是日军获得了胜利。

实际上,在诺门罕事件中,数名联队长战死或自杀,日军损失了大量武器装备。战后日军内部进行了一次大的整顿,关东军司令、参谋长被编入预备役,23师团长转入预备役后自杀谢罪。同时日军还成立了“诺门罕事件研究委员会”,研究最后的结果是:有必要飞跃提升战斗力。

关东军第23师团长小松原道太郎中将(左)

应该说,诺门罕一役彻底打醒了日本"夹击苏联”的美梦,不管从战术、战役还是战略来说,诺门罕事件给了日本一个重大的教训。这之后,日本重新评估了苏军的真正实力,才发现原来制订的北上计划有多么不靠谱。此后,日军“北上”和“南下”之争才终于有了定论,日本放弃北上计划,将重点全部投入到海军中,这也才有了后来的“偷袭珍珠港”和“攻略东南亚”。(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又组织了旨在进攻苏联的“关东军特别大演习”,可惜苏联一直防着这手,最终不了了之)

多说一句,诺门罕事件中参战的苏军伤亡惨重,那是因为刚刚经历了惨不忍睹的“大清洗”,各级指挥员的下场不是逮捕就是枪决,新上任的指挥官们全都是不知不扣的“菜鸟”,整体战斗力不知要打多少折扣。看看几个月后苏芬战争中苏军拙劣的表现就能知道,在这次诺门罕事件中苏军真正的斤两了。 可就是这种尽量的苏军,也让日本人望而却步。

虽然苏联在苏芬战争中获得了胜利,但苏军的表现实在太差了

另外,需要反驳的一个奇怪的观点: 苏军人员伤亡大,装备消耗多,所以苏军战斗力实际上不如日军。这些人动不动就强调苏军动用多少弹药,可真正的军事强国哪一个不是火力优先,只有落后的军队才不能充足的弹药消耗。硫磺岛登陆战中,美国的弹药消耗是守岛日军的百倍不止,人员伤亡也大过守军,可最后谁会认为是日军赢得了战役的胜利?一场战役,谁最后能达成战役目的,能够获得战场控制权,获取战役或者战略上主动权,谁才是真正的胜利者。仅仅比较伤亡数字,那实在太天真了。

硫磺岛登陆中美军的弹药消耗量惊人,仅登陆前几天的准备工作就消耗炮弹、炸弹24000余吨。

忘说了,诺门罕之后两国签订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而且还达成了其他协议,苏联以手中的中东铁路所有权,并停止对中国的援助为代价,来换取日本在二战中对苏联保持的绝对中立态度。 一场战役,最大的输家反而是中国,可笑否?




这是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关于诺门坎战役(苏联称哈勒欣河战役)双方伤亡的记载。(第二卷第370页)

苏蒙军的伤亡可以参考一下,日军的就算了。死伤俘61000人已经比日军参战的总兵力还要多了。

日军的伤亡可以参考一下《关东军秘史》(242页,楳本舍三著)

还有《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123、124页,林三郎著)

注意,这里不包括伪满军的伤亡。

至于谁胜谁败嘛

这是《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对苏蒙军发起攻势后的战况描述。

这是战后的人事变动。

还可以参考一下诺门坎战后大本营陆军部的命令,“隐忍持重,他日雪耻”,这样的用词应该可以看出大本营陆军部到底认为前线是打了败仗还是胜仗。(《大本营陆军部》493、494页)就连收容阵亡官兵尸体的请求也未得到许可。

至于《关东军秘史》的描述就更不留情了,直接称之为彻底失败。

既然当事方自己都这么说了,那谁胜谁败应该也很清楚了。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谁赢了?这不是脑门上抬头纹,明摆的事吗?日本人要是赢了,就他们那贪婪的性格,能不扛着他们家三八大盖,撅着屁股冲进西伯利亚去?

历史上,您没看到这一幕,只能有一个答案,日本人所谓的精锐——关东军,真心被打怕了。

一个诺门罕战役结束之后,关东军这就开始撅着屁股,搁上头上挖洞,把自己藏起来,生怕苏联人找自己麻烦。

咱别的不说,就说现在,日本人的学者自己个都说,诺门罕战役是日本人陆军成军以来头一次惨败。

瞅见没有,他们自己承认不仅失败了,还加了一个惨字。所以有些人想贴金,您那属于贴到马蹄子上了,日本人自己都不好意思。

当然,这么说估计有些人还要嚷嚷,小编就把这事给大家伙捋捋,您感觉一下。

首先咱来瞅瞅,日本人咋就吃了熊心豹子胆,想去弄苏联人呢?

这里头大体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苏联人身上的原因,另一个是日本人身上的原因。

苏联的原因。

大家伙也知道,1937年和1938年,这两年国际局势那是一茬比一茬的紧张。而苏联国内呢?1937年的八月份,开始了大清洗。

好家伙往后的一年3.5万的军官被镇压了,高级军官就有80%。

举一个例子,最严重的时候,一个刚从军校毕业到师部任职,发现整个师部几乎就没人了,他成了管事的大领导。

而且他们五个元帅,被拿下的就有三位。

您像这样局面,对于一个国家是很危险的。

这通操作下来,苏联军队的整个指挥系统就被瘫痪了一半,战斗力下降的不是一星半点。

日本人知道这事的时候,兴奋的好悬没跳起来嘎嘎的给你叫一通。

其实就这局面,不仅日本人看到了,德国人看在眼里心肝脾肺肾都跟着痒痒起来了,所以这俩人都想朝苏联人下手。

当时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就这么说过:“如果没有发生1937年的事,兴许1941年的战争就不会发生了!”

言下之意就是,希特勒之所以敢于对苏联发动战争,很大一块原因就是大清洗,将德国人的胃口给掉了起来。

当然德国人有嘛想法,和咱今天讨论的问题没多大联系,咱接着说苏联的原因咋就把日本人的胃口给勾了起来。

大清洗是一个原因。

再有一个原因是诺门罕战役苏联的后勤问题。

在日本人看来,苏联红军就算是想要介入战争,准备一准不足。

单说补给线,日本人的补给线从海拉尔到诺门罕也就一百八十公里,而苏联呢?最近的铁路线到诺门罕有七百五十公里。

差距啊!用日本人的经验,这补给线一旦超过了二百五十公里,你还作战呢?后勤蹲在哪里你都摸不到位置。

部队吃喝拉撒,打仗消耗的子弹你也跟不上去啊!

抓住这两点,一下子就嗨到了日本人的兴奋点上,他们不管怎么盘算都是自己占便宜。

所以日本人进攻苏联,这就算是被提上了日程。

这不,后来德国人得到消息了,派了一些个人就跑来观摩观摩,其实就是想借着日本人的手,去摸摸苏联人的底,有那么个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的意思在里头。

当然,最后德国人这几位观察者,得出的结论大家伙都知道,说日本人这脑子还在一战的氛围下炖着呢?二战的技术水平这都谈不上。

这茬咱也不用接着往下说,那没多大劲,接着咱就说说日本人为嘛,找苏联人麻烦。

日本人的原因

1938年的时候,日本人在咱大华夏的战场上打了两年多了。三个月灭亡咱大华夏成了胡说八道了。

光被咱打死,捅死的日本人就有二十二万,日本人的战斗力那是一茬不如一茬的。

而咱呢?经过这些年的战争,战斗力到是提升了不少。

所以双方这就僵持下来了,这种僵持是很耗费兵力的,除了关东军之外,日本的三十五个师团,有近80%的兵力被咱给拖住了。

这就让日本人的兵力有点不够用了,日本人发了狠的扩兵,扩兵再扩兵,眼珠子都要扩红了。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国内的很多生产领域严重缺人。而部队里头见天的打仗,就看不到一个头,那种打了鸡血的兴奋感早没了,指不定哪天出去了,就被咱给剁了脑壳,连他们家神社都回不去,所以厌战的人员也是多了起来。

这让发动战争的那波军国主义分子,急的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窜起来就没地方下脚了。

所以包括日本天皇也开始琢磨,到那找一个缺口,把士兵这种情绪给宣泄一下,顺道把自己的境况给解决一下。

您要知道,日本人为了这次战争准备了十几亿日元,到现在不仅花光了,他们家国债都积累到了二百亿日元,分分钟钟就打破的节奏。

发动战争的这波日本人就已经感觉到,貌似他们坐到了火山口上了,毕竟民众的吃饭问题,他们都快解决不了了。

而中国的沦陷区,被日本人刮的可不止一茬,这依然堵不上日本人各个方面的窟窿眼。

所以日本人必须寻找新的财源地,或者原料产地,给自己补血。

日本陆军赞成北上打苏联,日本海军赞成南下抢劫美国人。

而日本天皇不想得罪美国人,更加倾向去惹苏联人,再加上苏联人的困境和他们的精锐关东军挨着苏联还是很近的吗?

于是1939年七月一号,蹲在诺门罕的日本第二十三师团和安岗支队,脑袋上盘旋着日本飞机,就跨过了哈拉哈河,向着对过的苏联和蒙古联军的阵地突入。

其实这算是第二次诺门罕战役了,之前第一次算是试探性的,日本人在蒙古人的身上,找到了他们需要的闪光点,这才有了第二次。

您都不知道,第一次接触,日本人的步兵就被苏联人给掰折了牙齿。到了七月四号的时候,苏联人的坦克部队开始,在战场上寻找日本人的坦克部队,准备来一场华丽丽的坦克大战。

最后找到了,双方开始厮杀。咋说呢?这算是亚洲战争史上第一次坦克大战吧!

就日本人的那薄皮小坦克,里头蹲俩人,小样压根就不是苏联坦克的对手。

那小炮弹,咚的一下砸到苏联人的坦克上,意外的就被苏联坦克上的装甲给弹飞了,而苏联人的炮弹砸到日本人的坦克上,您别说炸飞炮塔了,都能把日本人的炮塔碎成零件了。

日本人都要哭了,您要知道日本的坦克,那平时都是让日本人当宝贝嘎达的看待。

打仗的时候,别的国家都是步兵躲在坦克后边,日本倒好,是步兵杵在坦克的前边保护坦克的。

所以这场战斗下来,日本人都心疼坏了,他们那第一坦克师团,那是他们家天皇专门从日本本土调过去使用的,结果呢?几乎全军覆没,全成了火球。

战斗打成这样了,按理说日本人应该梳理一下,然后琢磨琢磨味不是?

结果人家日本人不这么看,他们感觉自己没有用尽全力。

毕竟在日本人长时间的灌输下,他们总认为苏联人的技术落后,状态也就是日俄战争那会的状态。

于是咱就看到了,日本人开始集结手里能够集结的火炮,他们连一战那会的古董重炮都给拉来了。

因为日本人的卡车没多少辆,运输火炮全靠马拉,八匹马不够,他们就整十匹马,再不济就十八匹马。

日本人如同赌红了眼的赌徒一样,要压上全部的身价,再来一次,这一次他们集结了三个远程重炮联队。

这种状态,日本人在历史上不知道干了多少次了,他们几乎都赌赢了,但这次,他们算是撞到铁板上了。

苏联人的大口径火炮比日本的苏联多的多,不论口径还是射程都是相当有喜感的。

日本人敢给苏联人半几个基数的炮弹,苏联人就会给予他们三个基数炮弹的回击。

三天后,日本人输的连藏着裤子里头的擦脸毛巾都输光了。

于是在战场上,咱就看到了日本人脑门上绑着一个涂抹着大红点的白布条,向着苏联人坦克,火炮冲锋。

当然,他们这么干只能是找死,德国人看着都摇头:“搞嘛呀?”

到了八月二十号的时候,苏联从三路进攻,开始了总攻。

日本人慌了,想要突围啥的,基本上就是绝望,第二十三师团一万五千九百多人的部队,就被弄死了一万两千两百多人,死伤率达到了80%。

就这战损率您自己说说,日本到底是输了还是输了?

1977年的时候,有一个叫松本草平的日本人就写了一本关于诺门罕战役的书——《诺门罕,日本第一次战败》,里面有这么一段:

到处都是烧焦的痕 迹,仿佛是一群喷火的蟒蛇在这里群斗过一 样,阵地上充满了焦糊味和尸臭味……

当然在这次战斗中,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使用了细菌武器,只不过苏联人提前得到了咱送过去的情报,修了输送水的管道,压根就不喝什么河水。

而日本人为了保证秘密性,他们在河水里放毒,没告诉自己的部队,结果苏联人没事,他们自己到是被毒到一大片,足足一千二百多人。

日本人为了掩盖罪证,还来个毁尸灭迹。

最后值得说明的是,这次细菌战虽然失败了,但那个放细菌的石井部队,却得到了嘉奖,原因是他们获得了必要的实战经验。

后来日本人,对细菌又进行了改进,使用俘虏的苏联战俘进行人体实验,您都不知道在二战快要结束了,日本人还秘密的跑到苏联境内,投放这些个重新改良过的高效细菌病毒。

哎!能说啥呢?就使唤点阴谋诡计。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评价一场战役的输赢,最重要的是在于战略目标有没有实现,伤亡情况倒是其次的问题。就拿整个苏德战争来说,在整个战争期间,苏联损失军队人数就达到了680万人,被俘大约400万余人,而德国方面损失军队380万人,被俘250万人左右,如果只是说伤亡的话,那么自然是苏军大于德军,当时从战略目标来看,最终赢得战争的是苏联,所以战略目标是战争的首要目的,在完成这个目的的前提下才可以尽量减少自身的伤亡。

二战之前苏联的计划

实际上,二战之前苏联的计划是先和德国人瓜分波兰,苏联估计德国会随后进攻英法,因为一旦德国和波兰开战,那么英法由于和波兰是军事同盟,所以他们也会随后对德国开战。到时候的战局就是德国和英法死磕。而苏联也制定了“大雷雨”计划,就是乘着德国死磕英法的时候,等到双方都筋疲力尽了再出兵从东面进攻德国,运气好的话再拿下英法,一统欧洲。

当时苏联最大的敌人是德国,或者是英法,相对于德国或英法来说,日本的战力实在是不值一提,尤其在陆军方面,对苏联的威胁远远达不到德国或者英法的级别。所以对于苏联来说,首先要顾及的是德国以及英法,而不是日本。

为了实施“大雷雨”计划,前提就是不能和日本开战,否则苏联也会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所以诺门坎战役,苏联的战略目标就是逼迫日本和他们保持“和平”,但是这种“和平”要是要不到的,必须打的对方跟自己“和平”才是稳妥的。

当然,苏联的“大雷雨”计划并没有实施,谁都没想到法国竟然会在6个星期就被德国打败,而在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之前,苏联一直认为德国在没有解决英国的前提下不会进攻苏联,所以就对德国疏于防范。结果德国真的在没有解决英国的情况下在1941年进攻了苏联,此时的苏联来说,他们需要全力对付德国,对于德国的盟国日本来说,最好不要和日本开战。从这点上来说,苏联诺门坎战役的战略目标也到达了。

所以诺门坎战役是苏联获胜无疑。

二战时期日本的计划

日本本身陆军和海军不和,这是公认的事实,在日本的战略上,也因为二者的不和而产生了巨大的分歧。陆军认为要北上进攻苏联,海军认为要南下拿下东南亚,为日本提供充足的战略资源。二者为此大打出手,争论不休。

在日本陆军看来,海军就是一帮败家玩意儿,他们随便一艘战列舰就能养活一个师团;而在海军看来,陆军就是一帮土包子。当然,“土包子”的陆军也不会天天只打嘴皮子,毕竟要“北上”的话还是要有所行动的,于是就有了发生在诺门坎的战役。

战役发生在当时的伪满洲国和蒙古交界的地方,交战双方是“满洲国”和“蒙古国“,但实际交战的双方是苏联和日本,虽然交战,但是并没有宣战。

战役持续了135天,双方投入兵力20余万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多架,死亡6万多人。

战役从1939年5月份开始,一直打到了9月份,一开始只是一次边界的冲突,后来演变到双方逐渐增兵,战争规模越打越大。

战争结果是苏联战死9703人,受伤15251人,生病701人,伤亡合计25655人;日本战死7696人,失踪1021人,负伤8647人,生病2350人,伤亡合计19000多人。

此战的结果导致苏日双方在8月底开始了紧急的外交谈判,苏军虽然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但并不想把战争扩大,双方在9月16日停火,并且促成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

就日本的计划来说,诺门坎战役日军伤亡比苏军少,但是这一战的结果是促成了日本推行了“南进”的计划,即海军所倡导的。但是南进的结果必然是和美英开战,因为“南进”的目标,东南亚国家基本都是美英的殖民地,要占领这些殖民地,与美英的交战不可避免。

虽然日本后来在珍珠港成功偷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但是却召来了美国这个巨无霸参战,在战略上来说,“南进”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失误。

当然,就伤亡来说,日本少于苏联,但是战争的结果,是苏联获胜。




诺门罕战役是一场被网友和一部分学者严重高估的战役。许多人认为诺门罕战役中,苏联打得日本满地找牙,苏联让日本真正见识到了什么叫做机械化战争,一战打得日本不敢再北进苏联。其实战争的过程和结果并没有那么简单,日本放弃北进的原因也没有那么简单。我们来一起看看诺门罕战役。

诺门罕战役最初的纠纷的双方是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和苏联支持的外蒙古政权。后来逐渐演变为苏联和日本两国之间的战争。日本侵占我国东三省之后,和苏联的矛盾逐渐增加,以至于双方最终兵戎相见。1939年5月11日,苏联和日本在诺门罕地区发生了战争,称之为诺门罕战役或者诺门罕事件。

诺门罕战役中日军先后投入参战军队为23师团的步兵64联队、步兵71联队、步兵72联队、野炮兵13联队第1、第2大队的2个中队、独立野炮兵第1联队、工兵23联队,以及第7师团的步兵26联队的4个中队和步兵28联队的1个大队。此外还有关东军第1战车团、旅顺重炮兵联队的4个小队、工兵24联队的2个中队等参战部队。日军总人数大约为25000人,还有一定数量的伪军。苏军先后投入参战军队主要有第57师、第82师、第152师,摩托化第36师,装甲第7旅、第8旅、第9旅,坦克第6旅、第7旅、11旅,空降第212旅、机枪第5旅、炮兵第185团,反坦克炮第37、85营,第63、66、150防空营等。苏军总兵超过10万,而且基本上都是机械化部队,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蒙古军队。苏联还配备了1.8万吨炮弹、6500吨炸弹、498辆坦克、346辆装甲车,542门大炮,515架飞机。苏军在作战人员、武器装备、后勤保证等方面都远远超过日军。苏军和日军坦克装甲车的比例为7:1,火炮比例为6:1。苏军的总指挥是朱可夫,二战时期的名帅。按道理说,这样的战争应该出现一边倒的局面才对。

战争开始之后,苏军让日本人见识到了什么叫做机械化战争。苏军的重型火炮、装甲车、坦克、飞机轮番上阵。苏军为日军准备了一锅钢铁的盛宴,日本一时间还真不适应苏军的机械化战争。但是战争的局面却没有出现一边倒的状况,苏军和日军陷入了苦战。占据绝对优势的苏军并没有快速战胜日本。苏军为了打赢日军不得不一再增兵。苏军经过艰苦地战斗,逐渐赢得了战场上的优势。但是苏军并没有完全战胜日本。

诺门罕战役期间,苏联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和德国都避免了两线作战。此时苏军也在战场逐渐占据了优势,日军开始逐渐败下阵来。就在日本和苏联打得不亦乐的时候,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二战爆发之后,日本认为德国近期已经不可能进攻苏联,仅凭一己之力也难以短时间打败苏联,日本逐渐有了求和的想法。9月3日,日本大本营拒绝继续增兵。9月9日,日本驻苏大使提出停战请求。9月16日,双方基本停止了一切军事行动,诺门罕战役正式结束。

从战争的结果来看,苏联确实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但是苏联的胜利却是惨胜。

整个诺门罕战役,苏军阵亡人数为9703人,受伤15251人,伤亡人数为24954人。苏联损失坦克280多辆,装甲车90辆,苏军损耗作战物资8万吨,炮弹消耗3.1万吨,207架飞机。苏军在诺门罕战役中消耗的弹药量相当于中国八年全面抗战的总消耗量。日军战死7696人,失踪1021人,受伤8674人,一共损失兵力17391人。此外,日军还损失了30辆装甲车,各种战略物资2000吨。从战争的损失来看,苏联无疑是一场惨胜。在各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赢得了一场丑陋的胜利。

虽然苏联的胜利可以用丑陋来形容,但是苏联却挫败了日本的北进计划。日本虽然在战争的损失大大少于苏联,但是日本也看到了机械化战争的威力,也见识到了苏联的钢铁洪流。日本大本营内部逐渐放弃了北进计划,转而支持南下战略。由于日军战争策略的调整,苏联在最危急的时候把大量精锐部队,从远东调往苏德前线,最终打赢了苏德战争。日本大本营里的南下派占据优势以后,制定了完整的南下方案。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成功地将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拖入战争。




百度说:日军一个师团五万人,在二十几天的作战中,只剩不到两千人逃回沈阳。师团长被解职回国后刨腹自杀。而剩下的两千人几乎都是伤兵。苏军压倒性优势获胜。其中一个细节:日军用驴马拉大炮,运输给养。而苏军用卡车拉大炮运给养运兵,坦克比日本的大,转盘机枪全面压制歪把子。日本空军偷袭苏联惹下大祸,苏空军把海拉尔炸翻了个。但日本最害怕苏军会对东北工业基地进行轰炸,但苏联放了日本一劫,没用空军炸东北。最后:苏军此战伤亡不过万,完胜日本




长期以来一直有人拿诺门坎作战的双方双亡,做数据,完全试图给诺门坎战役翻案,证明日军取得了胜利,苏军取得了战败,为此拿着的是各种的统计数据,这种行为很可笑。

连日本人自己都不敢承认自己在诺贝尔作战当中取得了什么胜利,日本对此战进行检讨,而不是庆祝,连日本人都不敢说的话,为什么有人非要说日本胜了?

如果有关的说法真的是成立的话,那么实在是很可笑的事情。如果按某些人的法,日军仅仅死了8000,伤8000,总损失只有17,000的话,那么这个损失率才多少?好象只有二成多,反而证明日军的作战能力太弱了,堪称:贪生怕死,伤亡才达到两成就已经支撑不住,让战役失败,无力再战了。

苏军按某些人的说法,苏军伤亡了25,000人,这意味着苏军伤亡了4成多,这样还能够继续作战,这说明苏军战斗力有多强啊,在承受伤亡的能力上,远超于日军。

这样二者之间的战斗力差距有多大,这仅仅换个角度来看待一下数据,就可能性得出一个日军战斗力不足的结果。

如果再分析一下数据,在历次战争中,阵亡与受伤的比例1:3~1:5之间,可是日军可达到1:1,这是在说笑什么呢?日军到底隐瞒了多少的伤亡呢?还有当时的伪满伪蒙都出兵参战,结果他们的都不算人没有损失了,这真是一种胡搅蛮缠的说法。

这种反复的拿数据做对比,试图论证日本取胜的心态到底源于何处?




毫无疑问是苏联赢了,咱们评价一场战役的胜利并不是说谁伤亡多,谁就输了,谁伤亡少谁就赢了,而是看双方谁达到了战略目的或者说作战要求。从这方面看在诺门坎战役中,苏联不旦获得了胜利,而且获得的巨大的胜利。

说诺门坎战役之前咋们还得从头说,头是哪呢?从二战开始的前夕。在日本军方中,分为两派,陆军主张北进和苏联开战,称为“北进派”海军主张南下同英美开战,称为“南进派”咱们知道日本的陆海军向来不和,于是双方互不相让,没办法日本军方高层只能采用了折中的方案,“南北并进”。陆军在华战争屡屡得手,使得陆军日渐狂妄,驻扎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也安耐不住了,想要建功立业,于是准备进行一次战役,来试试苏联的虚实,日本从心里是看不起苏联的,并且苏联内部刚刚发生过动乱,日本认为苏联不堪一击。于是在诺门坎挑起了一系列的事端。

斯大林敏锐的察觉到,这是日本想要北进,探探苏联的虚实,为以后进攻苏联打下基础,于是派被称为“救火队长”的朱可夫来到了诺门坎,力图给日本一个深刻的教训。

打起来日本才发现根本不是苏联的对手,日本的89型坦克根本抵挡不住苏联重型坦克的进攻,只能用敢死队抱着燃烧瓶和反坦克地雷进行自杀式的攻击但依然收获甚微,并且战术不足以和苏联抗衡。朱可夫曾这样评价日本坦克部队:“坦克非常落后,基本战术动作也很呆板,死盯着迂回和侧击这一种办法,很容易消灭”坦克部队,打不赢其他更不用说,虽说日本在开战前夕,取得了一定时间的制空权,但是后来苏联调来了伊16战斗机投入空战后,这种优势也荡然无存了,到9月15日日本驻苏大使东乡和苏联外长签订停战协议的时候,日本已经伤亡6万余人,(还有一种说法是日本伤亡1.7万余人),苏联伤亡2.5万余人,至此日本关东军的大部分主力部队已经被歼灭。

诺门坎战役的胜利直接使得日本放弃北进攻打苏联的战略布局,使苏联的远东地区免受日本的威胁,为以后的调兵去支援莫斯科战役,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和清朝打了一场甲午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下子日本的野心彻底暴露了出来,他们要的不仅仅是赔款,而是东北乃至整个中国。

这事儿清朝管不了,那还有谁能管管?当然是把远东利益视为关键的沙俄。作为老牌欧洲国家,沙俄紧跟英法列强的步伐,早就把手伸向了中国的地盘。

清朝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打也打不过,谈也谈不拢,只好任由沙俄在东北扩张。这么一来问题来了,沙俄跟日本都想要东北的权益,那可咋整?那就打一架呗!

可笑的清朝官员们还沾沾自喜,认为这是以夷制夷的战略方针,所以宣布中立。难道你们没有想过,沙俄和日本是在你的家里打架吗?打坏了家具,难道心疼的是人家?


于是乎在1904年,日本对沙俄开战。已经拿了10年马关赔款的日本,早就实力大增。日本连续攻占了旅顺、奉天,在对马海峡将沙俄的海军打得全军覆没。最终沙俄表示:我怂了!咱们和谈吧!

这回清朝的官员们又开始兴奋了,为啥?因为这是黄种人首次在战争中击败了白人。几乎是举国欢腾,激动地流下了眼泪,甚至有人认为日本是亚洲之光,给黄种人争了口气。自此中国前往日本的留学生络绎不绝。

沙俄咽得下这口气吗?当然不能,所以这次日俄战争的结果是,沙皇一个大子不赔,你日本爱咋咋地。气得日本国会开始声讨本国军队,认为这是一次愚蠢的战争,因为没有得到任何好处。

35年以后,日俄再次相遇,不过这个时候已经到了二战期间。1939年,已经是日本侵华的第二年,那么苏联能够为过去的沙俄报仇雪恨吗?这就是诺门罕战役。


一、日苏还是在中国的领土上作战。

改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地点。当时的日本已经把东北当成了自己的地盘,甚至扬言,哪怕丢了日本本岛,也不能放弃东北,也就是他们口中的满洲。

为啥?因为东北实在是太好了,不光物产丰富,而且地势平坦,自然环境又好,人口又多,而且还能直接从陆地上与欧亚大陆连通。

这样的地方远比日本本岛要强得多,所以日本来了以后,压根就不想走了。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占领了东三省大部分地区,张少帅一枪不放,就把他老爷子留给他的地盘都给丢了。

占了东三省以后,日本再次严重伤害到了苏联的利益。为啥?虽然此时沙俄已经被推翻,可是苏联并没有放弃他们在远东的利益,尤其是中东铁路的经营权,始终掌握在苏联手里。

1931年,日本占领了东三省,并且于次年建立了伪满洲国。中东铁路的经营权他们倒是没有用武力夺取,而是采取了各种破坏、干扰的方式。


日本不仅在中东铁路旁边修建了一条公路,而且还阻断了东北和西伯利亚之间的铁路运输。苏联刚准备动手,结果日本先集结了大量军队驻扎在满洲里、绥芬河一带,做好了入侵苏联的准备。苏联大佬叹了口气:要不大家先冷静一下?

早在1921年,外蒙就已经宣布独立了。而苏联作为他们的保护国,长期将军队驻扎在外蒙境内。外蒙和日本扶植起来的伪满洲国是接壤的,这下子矛盾再次体现了出来。

1935年到1938年,野心勃勃的日本,一直在外蒙边境上与苏联军队发生冲突,意图就是为了试探对方的态度和实力。

当时地球上没有日本不敢挑战的国家,这倒是真的。早在1938年,日本关东军就已经开拔进入海拉尔,苏联这边顺理成章地把军队开拔到了外蒙境内,大战一触即发。

其实这些地方都是咱们的地盘,他们俩在别人家里打群架,打坏了各种家具,压根就不心疼,这或许就是他们当时的心态。


二、三场大战,苏联大获全胜。

1939年,日苏之间爆发了第一次满蒙边境战争。苏联、外蒙是一帮,日本、伪满洲国是一帮,其实就是苏联和日本之间的较量。日本野心大啊,他打算通过入侵外蒙,继而达到自己入侵苏联远东地区的目的。

第一战,日本惨败。

日军入侵外蒙哈拉哈地区,外蒙的军队压根就挡不住啊!因为日军坦克飞机都来了,这个时候苏联立刻将第11坦克旅开来了,同时调来了第36师的一支摩托化步兵,同时也有飞机前来助阵。

1939年5月28日,一场大战在凌晨打响,仅仅一天时间,1千多名日军的部队,要么阵亡,要么被俘,几乎全军覆没。这支军队的指挥官东八百藏也被当场击毙。

第二战,日本依旧惨败。

日军当然不服气啊,小试牛刀之后,日军这回来真的了,他们调集了12个步兵营、70辆坦克、180架飞机开往外蒙,兵力高达2万多人。

1939年6月18日,苏联这边也不肯示弱,这回由朱可夫挂帅,派遣150架飞机在诺门罕上空和日军飞机打了3天时间。双方不断投入战备力量,可苏联的新式飞机越来越多,最终日军被狠狠揍了一顿。

日军打算在陆地上挣回面子,所以派遣6千人向哈拉哈河西岸发起进攻,结果遭遇了朱可夫组织的150辆坦克、154辆装甲车、90门大炮、各种战斗机的全面碾压,这支日军再次全军覆没。

没办法啊,日军只好启动细菌战,他们将各种西军撒入河水中,苏联和外蒙方面损失不清楚,不过日军自己这边却被搞死了1千多人。


第三战,大决战,日军还是惨败。

摊牌了,朱可夫将军打算带着自己手下的军官们去度假了,所以必须要早点结束战斗。所以他们这回投入了10多万军队、18000吨炮弹、498辆坦克、542门大炮、515架飞机。好家伙,这是要把日军一口给吞了吧?

日军这边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躁了,当时侵华战场上也遭遇了不小的打击,所以日军也想早点结束战斗,这次也投入了6万多人。

1939年8月20日,苏联发起总攻,双方的装甲部队全都拉上了战场,结果日军显然顶不住啊!装甲战惨败,这就代表日军的步兵会被苏联的装甲部队碾压。

结果显而易见,苏联的炮弹再次落在了日军阵地上,若干日军支队被炮弹从地球上彻底抹去了。打了11天以后,前线日军弹尽粮绝,死伤惨重。

这个时候日本国内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反战态度,本打算继续增兵的日军只好放弃了这次扩大战事的计划,最终日军在9月9日,向苏联求和,结束了这场带有屈辱性的诺门罕战役。


总结:日苏战损其实相当。

苏联阵亡9703人,伤亡合计25655人。而日军这边战死7696人,伤亡合计19000人。这么来看苏军的伤亡其实更大。

奇怪的是,苏军的坦克是日军的7倍之多,炮弹也是日军的6倍之多,兵力投入更是日军的3倍之多。结果却比日军伤亡还大,这说明什么?

日军的战斗素质实在是太高了,尤其是关东军的训练强度,不是一般士兵能比的。所以说对待这样一个可怕的民族,我们要时刻戒备。你越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就越可能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苏联   关东军   沙俄   日本   伤亡   战役   师团   门坎   德国   日本人   日军   鬼子   坦克   部队   战争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