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的两兄弟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权力面前为何没有反目成仇?

司马懿的庶子们说,“我们又不是嫡子,不敢跟他们争啊!”

司马昭说,“我大哥的儿子,就是我的亲生儿子,争什么?早晚还不都是我家的?”

司马师说,“眼下的形势太复杂,弟弟啊,你们都驾驭不了,还是让我来吧!”

司马师和司马昭之所以能团结协作,根本原因在于两人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这一点是由司马家族的特殊情况,以及当时的政治形势所决定的。


司马懿虽有九个儿子,但只有司马师和司马昭可以掌握他留下来的权力

司马懿只有一位正妻,名叫张春华,两人很早就结为夫妻了。张春华对司马懿极为忠心,早期曹操征召司马懿时,司马懿不愿去就装病推辞,不料被家中的婢女看出破绽,张春华当机立断,亲手杀死婢女灭口。两夫妻都是思虑缜密、心狠手辣的人,生下的儿子自然也不差。

张春华共为司马懿生下了三个儿子,即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干,但是司马干有间歇性神经病,即便是清醒的时候,也对权力表现得丝毫不感兴趣。如果是在犯病的时候,那就很吓人了。《晋书》记载,司马干的姬妾死后,他不让下葬,而是装在棺材里,每天晚上拖出来奸淫,早上再放回棺材,直到尸体腐烂了才下葬。这样的人,自然是无法继承司马懿的权力的。

张春华去世的时候,司马懿已经69岁了,正忙着和大将军曹爽争权,于是借机装病,骗过曹爽,暗中积蓄力量,为后来发动高平陵政变做准备。所以,司马懿也没有再娶妻,也就只有司马师三兄弟是嫡子了。张春华和除此之外,司马懿还有三个小妾,最有名的就是伏夫人,生司马亮、司马伷、司马骏、司马京四个儿子;张夫人生了司马彤;柏氏生了司马伦。这六个儿子,都是庶出,古代遵循“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庶子的地位远不能和嫡子相比的,这六个儿子对司马师兄弟来说,从礼法上来说没有任何威

(司马懿和张春华 剧照)

即便这六个庶子有什么想法,也很难实现,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不仅起点不如嫡子高,就连进步的速度也远远不如。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师被封为长平乡侯、卫将军,司马昭被封为为安西将军、持节,而那些庶子们还只是散骑侍郎、散骑常侍之类的小官,威望和权势都差得太多。

退一步讲,司马懿死之前,虽然通过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朝政大权,但其实还远远没有达到完全掌握朝政的地步,那么他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就更没有这种威望,所以说,其实司马懿在一定程度上是给儿子们留下了一个棘手的烂摊子。

当时的形势复杂多变,诡谲多诈,即便是浸淫权术多年的老手来操盘,都是稍有不慎就万劫不复的局面,可谓风险与机遇并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自身没两把刷子,还真不敢伸手试一试。而司马懿的庶子们的威望更低,浸淫权力斗争的层次也不够,威望和才干都不支持他们给当权的司马师兄弟找麻烦。不仅不能找麻烦,还要千方百计地支持他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保住司马师兄弟,才能保住他们自己的地位。

(司马懿父子)

司马师没有儿子,他的嗣子就是司马昭的亲儿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当时还比较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司马家族的兄弟们之间还是很团结的,那么竞争就只会出现在嫡子们之间。而嫡三子司马干有精神病,那就只剩下了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了。

为什么司马师和司马昭之间,没有发生争权的情况呢?除去当时的局势迫使两人必须联手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马师的儿子,就是司马昭的儿子。

司马师的妻子是夏侯尚之女夏侯徽,一口气为她生了五个女儿,没有儿子。夏侯徽后来被司马师给毒死了,又娶了吴氏为继室,吴氏无出,后来被休,至于原因史料未提及,我猜测可能是因为没有生出儿子吧。之后,司马师又娶了第三任妻子羊徽瑜,是汉朝名臣蔡邕的外孙女,也没生下子女。但羊徽瑜家族地位很高,不能休妻,活得又比司马师还长,所以司马师就只有这三任妻子。


这个时候,司马师也死心了,看来自己是命中注定没有儿子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司马昭的正妻王元姬,一口气给司马昭生下了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小妾们合起来又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合计九个儿子。于是,没有儿子的司马兄弟们纷纷表示要“吃大户”,过继司马昭的儿子为自己的嗣子,承继香火。

司马师作为大哥,当然要先挑,于是司马昭的嫡次子司马攸就被过继给了司马师,成为司马师的次子。老六司马京也没有儿子,司马昭就将庶子司马机过继给他为嗣子,不过司马京太倒霉,司马机还没给他生下孙子就死了。

总之,司马师的嗣子,就是司马昭的亲生儿子,你说司马昭争个什么劲呢?早晚这一切还不都是他家的,更何况司马师的身体一直不好,还有眼疾,能活几年都不好说。

(羊徽瑜剧照)

司马昭对司马师十分钦佩,自知才能比不上大哥

高平陵之变之前,司马懿将司马师和司马昭叫到跟前,将兵变计划告诉两人,结果司马昭紧张得整夜睡不着觉,而司马师则与往常无异。第二天早上,司马师阴养的三千死士齐聚司马门,就连司马懿都为之惊叹。依靠这三千死士,司马师坐镇洛阳,控制京都,保证了高平陵之变的成功。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司马师的政治才能和政治远见,应该在司马昭之上。

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执掌曹魏军政大权。第二年,司马师下令伐吴,让弟弟司马昭为都督,带军出征,结果被诸葛恪击败,导致司马昭的乡侯爵位被削。但很快,司马师就找了个小功,将司马昭的爵位恢复。不过,在一削一封之间,司马昭算是彻底领教了司马师的手段,不敢再有异心,只能乖乖听司马师的话。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了魏帝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个人权势达到了顶点。这个时候,司马师并没有亏待司马昭,不仅升他爵位为高都侯(县侯),而且还让他兼任中领军,镇守洛阳,兄弟两人共掌大权。

由于以上所说的三个原因,司马氏兄弟团结合作,亲密无间,没有给曹魏离间的机会。


后事发展果然如司马昭所料,他才是最后的赢家

司马师死的时候,嗣子司马攸才十岁,当然没有能力继承他的大将军之位,所以只是继承了舞阳侯的爵位,这最早还是从司马懿那里继承来的。

司马师死在许昌,当时正在带兵出征,病重的时候司马昭前去探望,以致洛阳无人镇守。曹髦趁机要求司马昭留镇许昌,只让尚书傅嘏带军回京师。司马昭不听这一套,亲自带兵返回,要求小皇帝封他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将军政大权统统抓在了手里。

曹髦不甘心当傀儡,带人攻打司马昭的府邸,结果被司马昭豢养的死士成济所杀,这个手段,也是司马昭从哥哥司马师那里学来的,活学活用而已。

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权势比司马师当权时威赫十倍,什么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那都是全套享受的,还拜为相国,封晋王,加九锡,为篡位做足了准备。

司马昭死的时候,他的嫡长子司马炎30岁,过继给司马师的司马攸20岁,两人都成年了。按道理说,司马昭应该将王位传给司马师的嗣子司马攸,但最终私心占了上风,将王位传给了司马炎。

最终,由司马炎完成了篡位的最后一步,建立晋朝。而司马攸在晋朝始终不被司马炎信任,受到排挤,最终忧愤而死。

如果拉长时间线来看,司马师和司马昭之间,最后的赢家是司马昭。


综上所述,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之所以能团结合作,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形势还很复杂,他们不合作就要被其他势力吃掉,这是客观因素。主观上,两人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且司马师的嗣子就是司马昭的亲儿子,可以说两人合二为一,共为一体,当然不会反目成仇了。




司马家族特别能生,司马懿的老爹司马防生了8个儿子,号称司马八达。司马懿本人又生了9个儿子,司马昭也有9个儿子,司马炎更别提了,有26个儿子。而且他们家孩子的寿命都还很长。

司马懿的长寿我们见识过,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诸葛亮,最后夺取政权,享年73岁。其实这在司马家不算啥,他弟弟司马孚活了93岁,儿子司马干活了80岁,他老爹司马防还活了71岁呢,三代人里论长寿,司马懿只能排第三。

所以说不怪司马家能得天下,子孙后代多,在朝中占据的官职就多。寿命比较长,那么手握大权的时间也就比较长。他们家篡权有先天优势。

不过子孙多了,也会出现一个很麻烦的事情,那就是内斗。大厦总是在内部崩塌的,在司马懿去世以后,司马师和司马昭同时掌权,为何他们没有内斗呢?


一、司马师没儿子。

从生理角度来说,司马师的确没儿子,他的正妻夏侯徽一口气给他生了5个女儿,从此以后司马师就心灰意冷了。

那么司马师就这么一个媳妇儿吗?那倒不是,正妻夏侯徽被恼羞成怒的司马师给毒死了,5个女儿没有娘哪成?于是司马师又找了第二个媳妇儿吴氏。

结果吴氏还没来得及给司马师生孩子,就被他给废了,理由不详。此后司马师又讨了第三房太太,也就是羊徽瑜。

羊徽瑜出身名门望族泰山羊家,母亲又是蔡文姬的姐妹,这样的配置,足以让司马师满意。可惜的是羊徽瑜依旧没有给司马师生下一儿半女。

因此终此一生,司马师都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子。至少在史料记载中,他的正妻是没有给他生下过儿子的。


司马家族是士族大家,所以特别重视血统,除了正妻所生的孩子,庶出的孩子基本没什么地位可言。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司马师是没有儿子的。

此后一口气生了9个儿子的弟弟司马昭,看哥哥这么卖力实在是太可怜了,于是就把自己的嫡次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哥哥司马师。

景帝无子,命攸为嗣。从征王凌,封长乐亭侯。---《晋书》

这么一来司马师可就有了自己的儿子了,别以为过继来的就不当回事了。那个时候嗣子比庶子的地位不知道高多少,因此哪怕是过继来的嗣子,都比亲生的庶子地位高。将来继承家产的也是嗣子,而非庶子。

既然司马师的家产,将来都是司马攸的,那么司马昭还争个什么玩意儿呢?争来争去,全部都是自己儿子的,所以这哥俩好得跟一个人似的。


二、司马家族稍有不慎就有灭族的危机。

别以为司马懿给这哥俩打好了基础,他们就能高枕无忧了。其实司马懿给他们留下的,是一个无比危险的烂摊子。

司马懿文治武功,在曹魏有绝对的权威,这一点所有大臣都是表示认可的。因此司马懿在的时候,他掌权,一点毛病都没有。

可是司马懿去世以后,司马昭和司马师掌权,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毕竟这俩孩子没啥功劳,而且没听说臣子的权力可以世袭的。

因此司马师和司马昭,想要维护好自己家族的权力地位,就必须要时刻提防着。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他们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朝堂之中,那些忠于曹魏的大臣,还有全国各地不支持司马家族的军事将领们。

一个不留神,那司马家族,可能就要葬身火海了。这么多对手在的情况下,你觉得司马昭和司马师如果还在内斗,这家族还能保全吗?

当初司马懿灭了曹爽一家的时候,就已经走上了不归路。除了一直手握大权,司马家族没有任何退路,因此司马师和司马昭身上的担子很重。

他们对付朝中大臣和封疆大吏,已经够吃力了,压根没闲工夫自己内耗。淮南三反不就把司马师给活活耗死了吗?


三、东吴和蜀汉都还在,司马家凭什么嘚瑟呢?

其实说老实话,如果曹魏没有司马懿,那也是面临着亡国的危机。东吴虽然一直在打酱油,可蜀汉的诸葛亮是动真格的。

你比如说诸葛亮策反孟达的时候,如果司马懿没有在8天之内杀来上庸,那孟达铁定反叛成功,到时候关中之地岌岌可危。

蜀汉得了陇西和关中之地后,你觉得曹魏的生存几率还有多少呢?再加上东吴去添把火,就够曹魏喝一壶的了。

因此司马懿对曹魏的作用相当大,而司马懿的这种精神,其实也传承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要想家族荣耀,首先得保证国家不亡。

是谁给了你权力?如果曹魏集团亡在了蜀汉或者东吴手里,那么哪里还有司马家族生存的可能呢?因此要保证自家的利益,首先就要保证对东吴和蜀汉的强大震慑力。

而这种震慑力,一定是建立在曹魏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的。如果掌权者自己都内斗的话,那这种震慑力根本就不存在。


四、一个主内,一个主外。

从后来司马炎的追封来看,我们就能知道司马师的重要性。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嫡长子,正儿八经是具有继承权的。

司马昭这个嫡次子也必须要听从哥哥的安排。因此曹魏当时的大权,实际上是掌握在司马师手里的。当初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也是司马师阴养的三千死士立下了大功。

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事平,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寻加卫将军。---《晋书》

此后司马师对兄弟俩的工作做了妥善的安排,司马师负责对外的军事,司马昭则负责坐镇朝堂之中。这样一来,两者的权力就不会发生交叉。

只要没有利益上的冲突,一般就不会出现内斗的情况。很显然,手握兵权的司马师,是说一不二的人。因此在司马炎登基以后,追封司马师为景皇帝,也是情有可原的了。


总结:团结才是家族蒸蒸日上的重要保障。

当初八旗兵入关之前,皇太极突然暴毙。多尔衮和大侄子豪格互不相让,都要争夺皇位,差点儿剑拔弩张。

在这个关键时刻,两个人都退了一步,谁也不要这个皇位了,改让6岁的福临做了皇帝。为什么他们选择退让?很简单,因为他们为了八旗军的未来。

如果还没有入关,就引起了内讧,那八旗军想要横扫中原,简直就是痴心妄想了。同样的道理,司马家族的兄弟如果连曹魏都没有取而代之,就为了权力发生斗争,那司马家族根本就长久不了。

在危难之中,只有彼此紧握双手,一家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才有可能让家族逐渐壮大,否则只会功亏一篑。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司马师死的时候只有48岁,而且自愿把位置让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师与司马昭关系非常好,如果不是司马师死得早,那么司马懿的位置应该由长子司马师的后人(养子司马攸)继承。不过,司马师在公元255年就死了,当时司马家族虽然掌握了魏国的朝廷,但还不具备称帝的实力。

后来,晋朝的建立者晋武帝司马炎为了表彰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的一番功绩,将没有称帝的他们也追谥为晋宣帝、晋景帝、晋文帝。其中,宣、景、文都是“美谥”。

《晋书》记载,晋景帝司马师与晋文帝司马昭这两兄弟的关系很好,也是因为这样,司马师才愿意把权柄交给了弟弟司马昭,而不是其他的弟弟。

史书记载,司马懿一共有几个儿子,分别是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干、司马亮、司马伷、司马京、司马骏、司马肜、司马伦。

第一,司马师与司马昭都是一母同胞,而且年龄比其他兄弟都大,所以关系最好。司马师、司马昭很早就成年了,一直跟随父亲司马懿作战,所以关系亲密无间,远比其他兄弟更像手足关系。

第二,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还没有到争权夺利的时候。当时的司马家族还不够强大,面临内忧外患,更需要两人携手合作。而且,司马师在临死前也自愿将位置让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师有作为家族兄长的稳重,而司马昭也有弟弟的谦逊,这兄弟二人都继承了父亲司马懿的狡猾和野心,共同打下了晋朝的江山。

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当时,司马懿已经诛杀了魏国的权臣曹爽家族,将皇帝曹芳掌握在自己手中。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长子的身份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和权利。

在司马懿的儿子之中,能力最强的也当属司马师。他为了巩固司马家族的权势,废除了魏少帝曹芳,改立年纪更小的傀儡皇帝曹髦,并在朝廷里面广布亲信,大权独揽。

同时,司马师的军事才能也不输给其父司马懿,他在新城之战击败吴国的诸葛恪,又亲自率兵平定淮南毌丘俭、文钦等人的叛乱,扫清了魏国的反对势力。

可是,司马师在征讨叛乱时不幸去世。他出于长远的考虑,选择了将位置授予弟弟司马昭。于是,司马昭又接过这个“重担”,继续把持魏国的朝政。司马昭的政治才能与哥哥司马师不相上下,但是为人更加飞扬跋扈、嚣张骄傲,从他废杀曹髦、改立曹奂就看得出来。

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由其长子司马炎继承爵位。司马炎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篡夺了魏国的江山,建立了西晋王朝(265-316),史称晋武帝。如果不是他的伯父司马师早殁、将爵位让给他的父亲司马昭,那么西晋王朝的建立者就应该是司马师的后人才对。

不过,司马师本人并无亲生儿子,只有一个养子司马攸,而且还是从弟弟司马昭那里过继而来的养子。如果司马师寿命更长一些,那么可能会把爵位传给自己养子司马攸,由司马攸来完成篡魏建晋的故事,这样也就没有晋武帝司马炎什么事了。

(司马昭与司马炎)




三国时代的最终胜利者是司马家,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最终走上了老东家曹操的路线,控制了曹魏的政权,最终得到了天下,让三家归晋,不过晋朝的建立是经过司马懿祖孙三代人的经营才成功的,这与曹操经过父子两代人就夺得天下,无疑是多耗费了很多时间,我们都知道司马懿死后,司马家的权力经过司马师和司马昭之后,才来到司马炎的手中建立了晋朝,那么在司马懿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怎么没有上演兄弟之间的权力争夺呢?

在权力面前,自古兄弟相争都是经常出现的事情,甚至出现血腥暴力事件,像我们熟悉的曹丕和曹植,杨勇和杨广、李建成和李世民、李承乾和李泰,甚至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尤其是三国时期的曹丕和曹植,为了争夺曹操的继承人,可以说也是互相伤害,就是最后曹丕登上帝位,还不是逼迫曹植写出了《七步诗》吗?那么权利面前,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之间怎么能够抵挡权力的诱惑呢?

这里面的原因,在小编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曹魏内部反对司马家的政敌势力太强。

我们都知道司马懿通过发动高平陵政变,最终掌控政权架空皇室,其实之所以发动政变,主因是辅臣之争,司马懿和曹爽都是辅政大臣,只不过曹爽将司马懿架空,并且利用党羽掌控禁军,司马懿通过装病的方式躲过了来自曹爽的猜忌,其实这个时候曹魏朝廷内曹爽才是权臣,臣子们担忧的是他做出篡权的行为,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懿才能够联合反对曹爽的人,趁着曹爽带着皇帝曹芳去祭拜的时机发动政变,在当时的臣子们看来,他们做的事情就是当年周勃那样匡扶社稷的举动。

通过政变司马懿逐步掌控了朝政,架空皇帝,这样的行为自然让心向曹魏的忠臣的反对,最重要的就是司马懿在发动政变后三年就去世了,所以留给司马氏兄弟的局面并不太好,政局的不稳定,司马家能不能彻底的掌控政权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如果不能够掌控绝对的权力,就像当年的曹操那样,怎么能够更进一步,所以此时的兄弟俩的心思是往一个方向使用的,在司马师掌权后,先后遭遇皇帝曹芳和中书令李丰等人要发动的政变,司马师诛杀李丰等人,并且废了皇帝曹芳改立曹髦,还有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起兵,甚至司马师的去世都是因为文鸳带兵袭营;司马昭掌控后也有镇东将军诸葛诞起兵,最出名的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这是来自皇帝曹髦的刺杀行动了,这些反对者的行动都说明司马家掌权在国内遭到了曹魏臣子的反对,内部问题不断,容不得兄弟二人反目。

第二,外部东吴和蜀汉的军事压力。

无论是司马师还是司马昭时期,来自于敌对国,也就是蜀汉和东吴的压力并没有减少,这就使得司马师以及司马昭必须重视外部的压力,像司马师掌权后,吴国太傅诸葛恪率领20万大军攻打合肥,司马昭掌权后,诸葛诞造反,吴国派出大军响应,以及蜀汉的姜维不断的北伐,公元250年,姜维北伐攻打陇右,253年姜维趁着诸葛恪攻打合肥,也出兵响应,254年,姜维北伐出兵陇西,斩杀魏将徐质,255年更是趁着司马师病危,联合夏侯霸出兵大破魏军;可以说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掌权的时候,外患也是非常严重的,再加上内部也存在非常强大的反对势力,所以兄弟俩总要有一个人镇守大本营,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自然不可能兄弟反目了。

第三,司马师更出色,司马昭无法撼动。

可以说司马师作为司马懿的接班人,地位是稳固的,因为司马师是长子,并且无论是在名望以及智谋等方面,都是司马昭不能够比的,这就好比明朝初年的朱标和朱棣的关系,而且我们也能够从司马懿对待司马师兄弟二人的态度就能够看出来,在决定司马家命运的高平陵政变之前,司马懿仅仅和司马师商议,而且是隐瞒司马昭的,根据《晋书》记载: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而且这里面兄弟二人对于即将发生的政变,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司马昭紧张的不能够入睡,而司马师却一切如常,这样的鲜明的对比,无疑说明司马师比司马昭更加沉稳,所以司马懿才会与长子司马师商讨大事,后面更是继承了司马懿的权力,在司马师掌控权力的时候,遇到曹芳和李丰、夏侯玄等人的合谋刺杀,司马师的处理也显得非常老辣,造反的臣子诛杀,甚至诛三族,对待皇帝曹芳则是请求郭太后废除,改立曹髦;同样是面对皇帝的刺杀,司马昭面对曹髦的反击时,则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杀了,两个人遭到的反对可是不同,明显司马师的操作更加能够让人接受。

第四,司马师死的早,并且无子嗣。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战后三年也就去世了,司马师接过了司马懿手中的权力,可以说此时的司马师处理内外事务是很老辣的,政权在司马师的手中进一步加强,因为皇帝曹芳在他手中被废,可是司马师没有儿子,最后也就不得不过继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所以尽管司马攸过继给了哥哥司马师,等于和司马昭没有了父子关系,但是毕竟血浓于水,司马昭就是想要夺权也要顾及亲儿子司马攸了,更何况司马师掌权仅仅四年多时间就病逝,此时的司马师才48岁,我们都知道对于此时的司马家而言,权力的安全交接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司马昭接替司马师掌权更加安稳,虽然司马昭不如司马师,但是这么多年参与朝政,尤其是司马师外出作战,总是司马昭坐镇中央,也就是说司马昭显然比司马攸更合适。如果司马师不是那么早去世的话,等到彻底掌控了政权,也就是国内没有政敌的时候,也许兄弟俩真的会走向反目了。

第五,曹家的前车之鉴。

司马懿家族夺得曹魏政权,距离曹家建国的时间并不长,曹操的儿子们为了继承人可以说也算是内斗不止了,曹丕和曹植分别有一群支持者,虽然曹丕最后获得了世子的身份,但是曹操儿子们的斗争并没有停止,等到曹丕继位后,对于曾经的政敌曹植等人并不信任,甚至打压,著名的《七步诗》不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吗?当然曹丕更是不允许自己的兄弟们掌控权力,这也导致后面曹家权力被司马懿家族架空后,没有来自曹家宗室的有效反对,因为他们仅仅是闲散的王爷无兵无权,所以正是看到了曹魏的前车之鉴,司马师兄弟自然明白自相残杀的后果了,可以说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俩合作得还是很不错的,一个外出打仗一个在家坐镇。

所以综上所述,横在司马师和司马昭之间的原因有很多,尤其是内外部政敌的虎视眈眈,更加容不得兄弟俩的反目,因为不能够彻底掌控政权,一切的结果都不好说,只有权力彻底到手,兄弟反目才会有意义,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俩在起兵攻打隋朝的时候合作的也非常顺利,等到消灭国内各路割据势力,才让他们之前走向彻底的决裂,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在加上司马师的能力和威望高于司马昭,司马师去世的还那么早,并且有了曹魏的前车之鉴,所以兄弟俩明白合则两利的道理,自然也就没有走向反目成仇了!




高平陵政变开启了司马代魏的进程,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中的致命一击,然后违背不杀曹爽的诺言,对曹爽及其同党大搞肉体消灭,就是为了确定司马氏独掌大权的基础,因为司马懿一直有野心,他不甘心平庸,司马懿为了野心及权力可以大开杀戒,在成功夺取权力之后,司马懿又将权力世袭,这是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根本区别。

一旦世袭了权力,就注定了将来是一定会篡位的,司马懿去世之后,选择把权力传承给自己的长子司马师,司马懿可有九个儿子,只有司马师与司马昭是嫡子,也就是正妻生的儿子,一般来说,只有嫡子才有继承权,但是,司马懿选择司马师为继承人,不仅仅是因为司马师是嫡长子,更是因为司马师的能力超群,连司马懿本人都非常敬佩,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司马懿高平陵政变夺权

一、司马师在高平陵政变的前夜,镇定自若,晚上睡觉也不受影响,而司马昭则整晚睡不着,这说司马师胸有成竹,遇事不惊慌,他的镇定能力远超司马昭。

二、司马师在几年的时间里阴养死士三千,直到高平陵政变,这三千死士才突然冒出来协助夺权,这多人在几年时间里被司马师隐藏得没有透露一丝风声,这是非常难得的,算是司马昭的低调能力,也是司马懿政变成功的基础,这是很大的功劳。

所以,司马懿选择司马师为自己的权力继承人,这是司马懿决定的,有司马懿在,他的儿子就不可能为了权力而争斗,司马师继承权力的这一年,年龄是44岁,正值壮年,不仅精明能干,而且成熟稳重。

司马昭成为继承人

司马师掌管魏国军政大权后,领导了一系列的战事,比如东兴之战、合肥之战以及平定淮南二叛,除了东兴之战外,其他战事基本上取得了成功,司马师掌权期间还发生魏帝曹芳联合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准备发动的政变,但因为消息走漏,这起未遂政变被司马师挫败,李丰、夏侯玄、张缉都被族灭,其中夏侯玄的妹妹夏侯徽还是司马师的妻子,但司马师早就毒杀了自己妻子夏侯徽,可见司马师与他父亲司马懿是同样的狠毒与不择手段。

司马师掌权期间,他的弟弟司马昭同样在朝廷身居要职,当时司马师官至大将军,掌控军政大权,朝廷诏令均出身司马师,而率军在前线掌握前线后兵权的则是司马昭,比如东兴之战,司马师在后方指挥,司马昭则在前线都督诸军,再比如姜维北伐时,司马师在都城洛阳,司马昭则被任命为征西将军,驻守长安,在前线指挥作战。

可以这么说,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家掌控魏国政权的方式是一个主内居中调停,这就是司马师,一个主外在前线都督各军,这就是司马昭,兄弟俩人撑起了魏国的所有军政大权,这是一种联合执政方式,另外还有司马家族大量的人进入朝廷担任重要职务。

司马懿与司马师和司马昭

都说权力面前无亲情,那么司马师与司马昭为什么没有反目成仇,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而打起来呢?

第一个原因:因为司马家还没有完全掌控权力。这从淮南二叛以及曹芳的政变未遂就能看出。淮南二叛是反对司马家族篡位的叛乱,这说明魏国政权中对于司马家族不满的人还有,并且淮南二叛还不是终点,后面还有淮南三叛,司马师与司马昭也能感觉到这种敌对势力,所以兄弟两个暂时合作,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分别掌控。

别说曹魏内部有人反对了,就连皇帝曹芳也准备发动政变搞定司马师兄弟,曹芳当时已经23岁了,早应该亲政了,但权力全被司马师兄弟掌控,身为皇帝当然不甘心,因为消息走漏导致政变失败,连皇帝曹芳也被司马师废除,司马师敢于废除皇帝,这说明司马家与曹家的政治斗争已经了白热化的程度。

司马师与司马昭

此起彼伏的叛乱,说明司马家夺取的权力内部还有很大的矛盾与不稳定,并不能说完全掌控了魏国朝政,只能说还在篡位的进程当中,司马师与司马昭这个如果反目成仇,那不是注定会失败,他们又不傻,所以只能联合起来,先解决内外部反对势力,攘内必先安外的道理,他们还是懂的。

第二个原因:司马师没有儿子。如果司马家两兄弟有可能反目成仇的话,那一定是司马昭首先反叛,因为掌控的是司马师,已经握有最高权力,没必要与司马昭反目,而司马师有一个致命缺陷,就是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还是夏侯玄的妹妹夏侯徽生的。

古代没有儿子如果有封国,连封国都要废除的,儿子是继承事业、爵位和官职的人,女儿不能继承,司马师没有儿子,只能收养儿子,像曹睿一样,而司马师收养的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这个司马攸在血缘上是司马昭的儿子,但在法律上是司马师的儿子,因为过继来的,同时还有一个原因,司马攸的年龄比较小。

司马师

司马师的眼睛长了肉瘤,因为讨伐淮南二叛时,受到了文鸯的惊吓而死,司马师去世的时候48岁,养子司马攸才只有7岁,司马昭当时已经45岁,司马昭根本无需夺权,因为权力一定会落到自己身上,因为司马家还没有代魏成功,所以不允许有幼子继位的可能性,只能由成年人当家,司马师的这种情况与当年的孙策是一模一样的,孙策被暗杀后,也没有把江东六郡继承给自己的幼子,而是把权力继承给弟弟孙权,因为孙权是个成年人,可以执掌江东。

所以,司马师在临死前只能把权力交给司马昭继承,这就无需司马昭争夺权力,但是唯一有疑点就是:司马师为何要忍着刚刚手术后割了肉瘤的眼睛,率军去攻打淮南二叛?

因为按照常理来说,把平定淮南二叛的任务交给司马昭去做就行了,像以前一样,司马师坐镇指挥,由司马昭率军到前线镇压不就行了,为什么司马师一定要出手呢?这其中很可能有司马昭的阴谋,因为是有人故意劝说司马师率军亲征,要知道司马师当时刚刚眼睛动了手术,割了目瘤,不宜外出征战,而是需要调养。

司马昭

但是偏偏有人以各理由劝说司马师亲征,说动司马师亲征的人:钟会、傅嘏、王肃三人。傅嘏的理由认为叛乱势力较强,而且勾结了东吴,其他人担心无法平定;王肃的理由是:以封建占卜为由,天空有一股白气,这是东南方叛乱,需要亲征,然后百姓才会归附。而钟会的理由不清楚,但钟会是司马昭的亲信。

所以这次的司马师亲征淮南二叛是有疑问的,但是司马昭是否参与,没有证据,根据已知的情况来看:司马昭是有嫌疑的。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司马昭就是加速司马师死亡的幕后黑手,但是这件事的真实,只有钟会才知道。




关键是司马懿死后,兄弟俩深知,虽然杀死很多人,但是魏臣反对司马家的还有很多,天子也不失时机的要将其灭门。这样,一个人很难支撑,只有二人联手才能对抗天子和魏国朝臣。而且,虽然司马昭很坏,但是长兄如父是封建社会的理念,他对自己的兄长敬入父亲,甚至将自己的长子过继给司马师。即便最后司马昭快死的时候甚至还说天下是他兄长的天下,要将过继的儿子立后。后来自己的大臣建议之下才立自己第二个儿子司马炎为后。司马师在位时,已经废一个天子,又将魏国朝臣杀的差不多了,这是他却死了,司马师上台后就会轻松了很多,有几个反对他的大臣基本上没有什么实权,他可以专心对付天子了。所以觉得他俩的关系第一取决于家族的危机感,这是大形势;第二关键是司马昭虽然坏,甚至杀天子,但是他思想里在自己家族中还是论资排辈的。




“三家归晋”,三国纷纷扰扰几十年,最后却让司马氏渔翁得利,成了终极赢家。司马氏的成功,是和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的同心协力是分不开的。

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祖父司马防很能生,一共生了九个儿子,九子之中,长子司马朗任兖州刺史,次子司马懿一手奠定了后来晋朝基业,被晋武帝司马炎追尊为宣皇帝,庙号高祖,三子司马孚历仕魏国五代皇帝,忠于魏国,西晋代魏后被封为安平王,但他至死仍以魏臣自称,余下几个儿子全部封侯。可以说司马家族之显贵,在整个三国时期都不多见。

而巧合的是,司马懿在生子方面毫不逊于其父司马防,同样生了九个儿子,其中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干三兄弟都是司马懿正妻张春华所生,是嫡出子,剩下的几个儿子都是姬妾伏夫人、张夫人、柏夫人所生,是庶出子。在嫡庶有别的封建社会,司马懿最终还是要将大权交棒给嫡子,而司马师、司马昭作为他最年长的两个儿子,自然格外受到重视,兄弟两早早就跟在父亲身边,接受各种历练。

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继任大将军,独揽朝廷大权,司马昭则经常在外领兵作战,兄弟俩一个主内,一个御外,齐心合力共掌曹魏军政大权,其权势地位愈加稳固。但自古以来兄弟为权力而反目成和的例子比比皆是,春秋时期,齐国公子小白与哥哥公子纠为争位而兄弟相残,最终继位的齐桓公逼迫鲁国杀害了哥哥公子纠。司马氏自高平陵之变以后便牢牢掌握了曹魏大权,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同掌曹魏大权,在权力面前却为何没有反目成仇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司马懿生前明确司马师作为接班人

在司马懿九个儿子中,司马师既是嫡长子,也是最受司马懿器重的儿子。《晋书》评价司马师是“雅有风采,沈毅多大略”,年纪轻轻,便与当世名士夏侯玄、何晏齐名。

司马师为人沉着干毅,遇事不骄不躁,我们从“高平陵之变”就可以看出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两的差距。

魏嘉平元年(249年),太傅司马懿乘大将军曹爽陪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扫墓,发动政变,控制洛阳京师,一举打倒了曹爽兄弟和他们的党羽,攫取了曹魏大权。而这一起事变中表现最出色的正是司马师。

事变前夜,司马懿将计划告诉司马师与司马昭,面对如此大胆,一旦失败必将诛灭九族的计划,兄弟俩的反应却各不相同:

帝(司马师)寝如常,而文帝(司马昭)不能安席。---《晋书》

意思是说司马师知道父亲的计划后,像平常一样该睡睡,司马昭却紧张得一夜睡不着。遇大事临断,沉着果毅,心思缜密,这正是司马师比司马昭厉害之处。

到了事变当日,司马师已经集合军士,在司马门等待司马懿发号施令,当初,司马昭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正为今日而准备,“一朝而集,众人莫知所出”。看到司马师内外安排周全,司马懿颇为感叹的说:“我的这个儿子,竟然这么厉害。”

高平陵之变成功,确定了司马师接班人的地位。魏嘉平三年(251年),司马师随司马懿平定王凌之乱,同年六月,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执掌曹魏军政大权,次年升大将军。

2:司马师无子,权力最终会过渡到司马昭手上

雄才大略的司马师最遗憾的事情估计就是自己无子嗣了,司马师只有五个女儿,都是原配夏侯徽所生。在封建社会,无嗣绝后,对于权力交接是个大忌,所以司马师不得不把弟弟司马昭的次子司马攸过继来作继嗣。

生了五个女儿,说明司马师的身体没啥问题,司马师原本可以再“拼出”一个儿子来,无奈原配夏侯徽出身曹魏家族,夏侯徽知道司马师心怀异志,不是真心忠于曹魏,而司马师也对出身夏侯家族的妻子非常顾忌。于是司马师心一狠,在青龙二年(234年)毒杀了妻子夏侯徽。

之后,司马师又相继娶吴氏和羊徽瑜为继室,其中吴氏很快就被废黜,而羊徽瑜不知何因,直到司马师去世前都没能给他生下一男半女。

这样,司马昭次子司马攸以嗣子身份过继给司马师,至司马师去世前,司马攸年仅10岁,因此司马师不可能把大权交给这个幼儿。

既然司马师无子,养子司马攸又是自己的亲儿子,他根本不用急着跟兄长争权,最终权力的过渡还是会回到自己手上。

3:兄弟争权,他人将有机可乘

魏帝曹芳试图废除司马师

作为深谙权术的司马兄弟,应该明白兄弟争权会产生什么后果,特别是在“高平陵之变”后,朝中暗涌流动,反对者不少。

嘉平三年(251年)曹爽的党羽,司空王凌对司马懿父子专权深感不满,图谋废黜曹芳,拥立楚王曹彪为皇帝。司马懿识破王凌阴谋,与司马师亲征王凌,终迫使王凌战败服毒自尽,楚王曹彪亦被逼自尽。

司马师掌权期间还发生了魏帝曹芳密令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发动政变,欲废除司马师之事。结果计划泄露,三人被司马师诛杀,曹芳被废。

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文钦等在淮南起兵勤王,反对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专权。司马师与司马昭率军镇压了这起兵乱,但司马师在此役因为文鸯带兵袭营,惊吓过度,加上眼伤复发而一病不起,在当年便去世了。

几年后,曹魏名将诸葛诞也起兵反对司马昭,被镇压后,遭夷灭三族。

这么多人反对司马懿父子,上至皇帝,下至文臣武将,可见司马氏实在是不得人心,此时这兄弟俩若为争夺权力而反目成仇,自相残杀,岂不给了反对势力以可乘之机。司马氏兄弟都是当世豪雄,深知兄弟团结之重要,绝不会把父亲好不容易得到的权力断送在自己手中。

4:兄弟情深

司马师临终将大将军印交给司马昭,完成权力交接

司马师、司马昭都是司马懿正妻张春华所生,很早就跟随父亲司马懿建功立业,兄弟情深。

司马昭对兄长司马师是“既敬又惧”,毕竟长兄如父,虽然两人年龄相差不过3岁,但司马师的能力要明显强过司马昭。“高平陵之变”司马师处事不惊,还拿出了自己早就准备好的“三千死士”,反观司马昭,事变前夜竟然吓到“不能安席”。

嘉平四年(252年),吴魏发生东兴之战,司马昭部将诸葛诞、胡遵惨败于东吴太傅诸葛恪,司马昭以主帅失职,“坐失侯”,被削去侯爵,当时司马师总揽朝政,完全可以利用手中权力宽宥司马昭,但他没有这么做,而司马昭事后也甘心承担责任,接受处罚。

司马师临终前,将司马昭从洛阳召回,用尽力气把大将军印信交给司马昭,亲授遗言,将曹魏大权交托给司马昭。其临终之别,还是非常感人的,这也可以看出兄弟俩的感情是很深的。

结语

司马师在世时,大权在握,总揽朝政,司马昭专事带兵做战,一人掌权,一人掌兵,相互配合。兄弟之间两不疑,精诚团结,同心协力,将曹魏大权牢牢控制在手中,为将来晋代魏,灭蜀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古以来,同室操戈往往都不会有好结果,但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却能做到兄弟和睦,不为权力诱惑而自相残杀,这还是非常难得的。


资料来源:《晋书》、《三国志》




司马师和司马昭并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自相残杀,原因是多方面的。

司马师死之前,他拥有绝对权威,司马昭无法挑战司马师的权位

西晋是司马昭一脉的人创立的王朝,甚至司马昭执掌曹魏时,已经具备了篡魏立晋的条件,司马昭差一点成为西晋的开国之君,只是因为曹髦遇害事件,才迫使司马昭放弃称帝,改由自己的儿子司马炎称帝。

这些似乎说明,司马昭创立了西晋,看似和司马师没有太大关系。

然而以上都是司马师死后,才发生的事。从司马懿死后,到司马师死前,司马师都是曹魏的实际掌舵人。司马师无论是名望还是智谋,都胜过司马昭。

司马师执掌曹魏时,他在曹魏拥有绝对的权威。司马昭的地位和权力,根本没法和司马师相提并论,司马昭长期都是司马师的跟班。

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昭只能拥护司马师,而不是试图挑战司马师。甚至为了维护司马师,司马昭把自己的次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

如果司马师不是因为眼疾发作而暴亡,西晋的天下,当然是司马师和司马攸的了。

政敌虎视眈眈,兄弟俩只能团结一心

司马懿死后,曹魏内部并不稳固,很多人对司马家族专权不满。这些人不一定是曹魏的支持者,但对司马家掌控曹魏一事,是无法接受的。

也就是说司马家族面临着曹魏政敌的威胁。

如司马师执政时,就此遭遇两次来自司马家族外部的挑战,一次是254年二月,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欲发动政变,废掉司马师,同时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但计划遭泄露。司马师把李丰、夏侯玄、张缉三人夷灭三族。

另一次是255年,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联合东吴,起兵反对司马师。这次毌丘俭和文钦声势浩大,迫使司马师不得不亲征淮南。虽然平定了叛乱,但是司马师也在这次平乱中丧生。

可以说,司马师执政时,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俩以及司马家族,都面临政敌的挑战和威胁,司马师和司马昭没有时间内斗,也没有心思内斗,他们的首要任务当然是兄弟同心,平定外部敌人了。

曹魏失去天下的教训就在眼前

司马家族之所以能篡魏立晋,就是因为宗室力量孱弱;为什么宗室力量孱弱,因为当初曹丕和曹植兄弟俩世子之争时,大伤和气,曹丕对宗室非常不信任,对宗室看管很严,宗室没有什么权力,到曹睿朝时,虽然有所改变,但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宗室力量弱小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

高平陵之变时,没有曹魏宗室站出来对抗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从谋臣变成了权臣,提拔亲信和司马家,渐渐控制了曹魏,依然没有宗室站出来反对司马懿。

不是曹魏宗室对曹魏没感情,而是曹魏宗室本身就没有实权,更没有掌兵权。终曹魏一朝,曹魏的近亲宗室权力很小,相同高级囚徒。如司马懿曾杀掉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也没有宗室吭声。可见曹魏宗室之孱弱。

曹魏宗室孱弱,这才让司马家族捡了便宜。如果司马师和司马昭内斗,必定搞得司马家族元气大伤,很可能重演曹魏的悲剧。

司马家族能掌控曹魏,就是源于曹丕和曹植兄弟俩世子之争。以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智商和情商,显然不会重蹈覆辙,步曹魏的后尘。

蜀汉和东吴,也一直不消停

无论是司马师,还是司马昭执政时,曹魏都面临蜀汉和东吴的军事威胁。都需要司马兄弟来抵御处理这种外部军事威胁。

如蜀汉的姜维,多次北伐,给曹魏带来不小的军事压力。公元250年,姜维出兵陇右,攻魏西平未克,俘魏中郎将郭修而还。公元253年,东吴太傅诸葛恪再次兴兵攻魏,发兵二十万进攻淮南,姜维也趁机发兵,因久攻南安不克,粮尽而退。

公元254年姜维出陇西狄道,斩魏将徐质。公元255年姜维趁司马师病危之际,和夏侯霸出联合出兵,大破魏军,围困魏雍州刺史王经。王经幸得陈泰和邓艾救援才得脱。

曹魏后期,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执政时,姜维多次北伐曹魏,东吴也趁火打劫。司马兄弟忙于处理外患,自顾不暇,一直都是司马师在外平定外患,司马昭在内镇守大本营,哪有时间互相残杀。

结语

不管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司马师、司马昭都没有内斗的资本,更不会反目成仇,自相残杀,他们要做的,就是团结一心,完成篡魏立晋的事情。




其实,司马郎的才干要强过司马懿,不过因瘟疫旱逝了。

而司马师的才能更远超司马昭。这在曹氏名义政权下二人是不可能内哄的。

司马师又无儿子,只过继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为嗣。

那个铁血年代,夏侯徽照样毒死,司马师怎会将权柄临死前交给司马攸,交给司马昭都差点失手。若司马昭未回京前,魏帝一纸诏书,布告天下,司马师大将军已死,大将军权柄收回另任他人,在司马昭未回京前完成权力调动与军事布防,司马昭与整个司马家族便彻底完蛋。可魏帝反应慢了点。待司马昭接了大将军信,调动了军队,回到京师,魏帝后悔却晚了。

这也是气数,无办法的事。

司马昭主政后才干不如司马师便显现出来,司马师杀夏侯玄,朝野无异声,司马昭杀嵇康,三千太学生刑场拜师。后来还弄出个路人皆知的典故,天子喋血事件。这与司马师对比可真差了档次。

所以,即便司马师有后,统一三国,司马昭也不敢反他大哥。

我每读《三国志》景王传一节,三千死士,一夕而聚,世莫知其所出。

就感慨不已,这是何等才干气魄。

甚至我有时觉得司马师若不死,历史地位当不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这是综合国力与才干推断。

从军事上讲,司马师不是战术大师,但绝对是战略家,且人才储备绝对超常。国力人才足以统一天下,且震慑外国。

从政治民生讲,司马师主政,国力其实上升,老百姓是安居乐业的,魏国主要矛盾也由阶级矛盾转化为贵族士大夫阶层权力斗争矛盾。

而高层权谋斗争,就连夏候玄都早看出“唯几而成天下之务者,司马子元是也”。“非魏之纯臣,”也让司马师必胜其他魏臣。

而荐叔代侄,也充分展示了其权谋手段,得亏郭皇后见机应对敏捷,一句叔为帝,吾为后,如何自处,驳了回去。但郭皇后毕竟只一女流,且一旦死去,司马师必代魏。

曹魏早期尚武,后期天下未统却崇文,而武材尽归司马氏,这也是曹魏失手根由之一。

而司马师不但尚武,文治亦了得,罪己诏,明法纪,推恩百姓,削贵族特权等。

若得天下,未必不是一明君。

司马昭,也就只敢大哥死后争一争,犹怀胆怯,阴谋。

其常言,天下,实景王之天下,是何意?真得顾念兄长恩情,怜惜次子司马攸么?怕也有诿过,试探手下众人之意。

若真得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就废掉司马炎,让位司马攸,却在魏遗士大夫满腔愤慨中讲此屁话。

司马兄弟不是不反目,是活人继位能力不足却恶心死去的兄长。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经过多年的混战,最终形成了魏、吴、蜀三个国家,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而在这三个国家中,魏国最强,需要蜀国和吴国联合起来才能抗衡。是以,魏国是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国家。

可是,最后的结局却令人意外,因为最后统一天下的不是魏国的曹家,也不是蜀国的刘家,而是魏国的司马家。司马炎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又被称为西晋。

司马炎的父亲是司马昭,就是那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而司马昭有一个一母同胞的兄长,叫做司马师。

司马师和司马昭的父亲,则是司马懿。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掌握魏国政权

三国末年,魏明帝英明早逝,只留下养子曹芳年幼即位,一同留下的还有两个辅政大臣,曹爽和司马懿。

曹爽和司马懿掌权以后,曹爽凭借着自己的宗室身份,打压司马懿,笼络朝堂,逼迫太后,在朝堂上肆无忌惮的安插自己的亲信。此举引起了朝堂内外一致的不满。包括司马懿。

但是司马懿一直按兵不动,而是积极地培养死士,联络朝中重臣,等待机会。

终于,机会来了。魏明帝的祭祀之日到来,曹爽要和天子一同出城祭祀。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一边劝说太后下旨数落曹爽的罪证,一边派兵掌握整个洛阳城中枢。

等到曹爽祭祀归来之时,洛阳城早就变成了司马懿的。司马懿为了让曹爽投降,派人以落水发誓,只要曹爽的官职,不要曹爽的姓名,最终骗得曹爽投降。

曹爽投降以后,司马懿违背诺言,灭曹爽三族,彻底掌握了曹魏的政权。到了司马懿之孙司马炎那一代,司马炎接受禅让,登基称帝,建立西晋。

为何司马懿的两个儿子没有为了权力互相争斗?

可以说,司马懿在世之时的高平陵之变,就是司马家族篡位的前身。自此以后,整个魏国基本上就等同于司马家的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没有为了权力明争暗斗呢?

一、此时司马家虽然权力大,但是依旧不是皇帝

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此时的司马家毕竟还没有篡位。这一步说简单简单,说难也难,否则也不至于到了司马炎那一代,司马家族才完成篡位的过程。

以唐太宗为例。唐太宗在唐朝建立以前,虽然和李建成有矛盾,但是两个人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矛盾。因为此时创业还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创业没成功,争斗就没意义。

司马家此时的情况也是如此。

二、司马师没有儿子

司马师很能生,但都是女儿。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宋仁宗,同样是生了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儿子,最后只能让自己的养子即位。

这里也是如此。

司马师没有儿子,所以过继了一个儿子司马攸。可是司马攸是司马昭的儿子。虽然古时候的过继就意味着司马攸和司马昭已经没有关系了,但是血浓于水,司马攸再怎么过继,也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昭不用急。

三、司马师死得早

司马师一直有眼疾,身体说不上好。在一次带兵打仗过程中,因为受到惊吓,司马师的眼疾发作,活活疼死,享年48。而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承了司马师的爵位,获封晋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司马   嗣子   晋书   魏国   蜀汉   东吴   淮南   权力   宗室   大权   夏侯   皇帝   面前   儿子   家族   兄弟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