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为什么能成功登陆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争,首战即是终战。

尽管复台战争打了近一年,但由于郑成功部署得当,胜负在成功登陆时已经决出。

登陆,是当时郑成功面临的最大困难。

如果登陆组织不成功,郑成功虽有一些优势也难以施展。

不过,通过精心的准备、灵活的指挥,郑成功克服困难,成功登陆,一举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最大的困难

在郑成功决议收复台湾前,一些将领提出了反对意见。

这些反对意见,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类是战略上的。

以郑成功的至友张煌言为代表。

他们认为,郑成功军的使命是抗清。不“回旗北指”,而“较雌雄于海外”,非忠臣为,“必贻笑千古”。

另一类是战术上的。

以郑成功大将吴豪、黄廷为代表。

他们认为:荷兰人在台湾已有坚固防御,并已经封锁航道。荷兰军的防御、搁浅的危险都很难克服,“欲入其港,攻其城,则无航道可达”,“恐徒费其力,难望成功”。

看来,对郑成功军来说,登陆,是战术上最大的困难。

登陆之难

吴豪等人的顾虑是有道理的。

表面上看,当时荷兰人在台湾不过2000余人,而郑成功军远远多于敌军(第一梯队就有25000人),但登陆难度却非常大。

1、登陆点选择有限。

当时,荷兰人兵力2000余人,主要集中在今台南地区的赤嵌城、热兰遮城,另以少量兵力驻于台湾北部的淡水、基隆。

郑成功军如果避过荷兰人防御重点,另择登陆地点,也是可以登陆的。

但是,当时的台湾岛岛内河网、山脉纵横,开发程度非常低,郑成功军即便在其他地方登陆成功,既难以迅速打击荷兰人,也会因缺粮而陷入困窘,难以站稳脚跟。

当年,西班牙人曾在台湾北部十几年,投入大量人力、无力,但仍然开发困难,陷入困境,最后只留下400余人,其他部队全部撤到菲律宾,而剩下的据点驻军也很快被荷兰人驱逐了。

郑成功屁股后面还顶着虎视眈眈的大清,显然更没资本这么玩!

因此,郑成功军只能选择从荷兰人严密布防的南部登陆。

2、航道已被荷兰人封锁。

由外海进入台江,主要有两条航道。

一鲲身与北线尾之间的大港,大船可以通行。

荷兰军将主力部署于热兰遮城,依托坚城利炮,封锁该港。

北线尾与鹿耳屿之间的鹿耳港,过去也能出入,但后因沙石淤浅,只能通行小船。

此外,荷兰人又以大战舰两艘、快艇若干部署于热兰遮城东侧江中,以为机动。

南北两条航道,一条只能通行小船,容易搁浅,一条有坚城利炮的严密防御,很难突破。

郑成功军虽兵力优势明显,但如果不能突破这道防线,被人家“堵口子”,那是陪人家玩塔防游戏,“送兵与敌”。

3、粮草困难。

即便郑成功军能突破封锁,成功登陆,但敌军城池坚固,不可能迅速攻克。

台湾距厦门三百公里,在当时技术条件下,跨海补给,难度颇大,一旦遇到大风,粮运很难维系,如果不能很快解决粮草问题,那么,郑成功军仍然很可能被迫撤退。

4、外部环境复杂。

台湾,距荷兰本土非常遥远。

不过,当时的荷兰,已经在巴达维亚等地建立殖民地,其实力非常可观。

而且,荷兰当时的舰队实力远远超过英法两国的联合力量,是“海上霸王”,船坚炮利,一旦其迅速增援,郑成功军前有坚城,后有强敌,将非常困难。

荷兰人的后方有支援,而郑成功的后方,则要应付大清的威胁。

登陆,困难很多,登陆要能站稳脚跟,困难更多。

郑成功,应如何破解这些困难呢?

定下大策,针对性准备

郑成功的父亲郑志龙曾经营过台湾,郑成功也很早就有了收复台湾的想法。

荷兰人的文件显示,早在1646年时,郑成功就有可能进攻台湾。

1655年时,郑成功曾对在台湾的荷兰人进行经济封锁。

而从1657年开始,屈身作荷兰人翻译的何斌就一直在台湾岛勘察地形、搜集情报、绘制地图,为收复台湾作准备。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曾作《复台》一诗,“十年始克复先基”,并非虚言,他已准备了许久!

不过,当时,郑成功的主要精力在抗清,尚未将收复台湾提上日程。

1658年北伐失败后,郑成功抗清形势迅速恶化。

到1660年时,郑成功仅“弹丸两岛,难以抗天下兵”,遂决心东进收复台湾。

为此,郑成功“修整船只,备造军器”,并招募300名熟悉台湾海港、地形的领航员。

同时,在南京之战失败后,郑成功便派人去见清军提督,请他“奏请议和”,以集中兵力对付荷兰军。

议和失败后,郑成功被迫进行厦门保卫战,并一度送信荷兰总督,表达无图台之心,以麻痹敌人。

可以说,复杂形势下,郑成功手段灵活,但其复台之心始终坚定,准备工作始终在秘密进行!

选准时机

1661年正月,郑成功召集高级将官,宣布“我欲平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

郑成功的公开宣布,是找准了时机!

1、清方压力一时缓解。

当时,郑成功的主要对手,舟山安达礼、福建达素部大旗退回了北京,东南沿海只有部分绿营军,这说明清军在厦门之战后,一时难以组织海上攻势。

同时,顺治刚刚去世!

按照惯例,大清国有大丧,暂时不会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

因此,郑成功暂时不会有腹背受敌之忧。

2、南贸易风即将到来。

南贸易风,对双方影响都很大。

但是,其对郑成功军的影响,远比对荷兰军的影响小得多。

南贸易风之下,台湾荷兰军要顶风去巴达维亚求援,光是到达巴达维亚,最快需要一个半月,而郑成功军从厦门到台湾,最多两天!

因此,郑成功军有极好的时间窗口,进攻孤立之敌,稳固形势,在敌援军到来前即稳固形势,掌握主动!

精准的时机选择,使外部环境对郑成功军极为有利,郑成功军缓解了腹背受敌的危险。

先取澎湖,进退有据

三月二十二日,郑成功由料罗湾出发,二十四日抵达澎湖。

郑成功巡视澎湖,以此为中转站。

由澎湖出发,不需一夜,就可能直抵台湾岛。

驻扎于此,郑成功可以更好实时根据气象、潮汐,发起致命一击!

进抵澎湖后,飓风大作,舰队难行,粮运困难,许多将领出现畏难之心,建议暂退。

郑成功,等的就是这个时机!

郑成功与其父,久历海洋,对航行有丰富的经验,深知时机已近!

四月初一日夜,郑成功下令继续推进!

四月初二拂晓,雨过天晴,郑成功军抵达鹿耳门外!

暴风雨行军,出人意料,达到袭击效果,而雨过天晴,正利于进攻方认清狭窄通道,突破防线,成功登陆!

巧借潮汐,避实击虚

由于情报侦察得力,郑成功已对战场地形、敌情有了充分了解,遂定下了避实击虚的登陆作战计划。

即:先不攻敌人主力所在的热兰遮城,避开敌人火力控制的航道,只以一部分部队登陆北线尾,监视敌军;主力乘涨潮之机,由鹿耳门港进入台江,切断敌两城练习,并以主力在敌未设防的禾寮港登陆本岛。

四月初二拂晓,郑成功军抵达鹿耳门外后,郑成功亲自换小船,率一部分兵力登陆鹿耳屿,勘察地形、敌情,并监视敌人,防止敌人调整,控制鹿耳门港,保护主力通道。

当日中午,涨潮,在何廷斌等向导领航下,全部舰队穿过鹿耳门港,进入台江,并迅速在禾寮湾登陆。

不到两个小时,郑成功军即突破敌封锁,有数千名士兵登陆!

控制粮仓,分割敌军,反客为主

早在澎湖出发前,由于飓风所阻,粮草已经困难,如果不能迅速控制粮仓,大军即便登陆,也一天也坚持不下去!

郑军登陆后,第一个目标就是抢占赤嵌城粮仓!

同时,舰队插入两城之间,切断两城联系,而陆军保卫普罗文查城!

荷兰人缓过劲来,立刻组织三路反击:舰队反击郑军,企图恢复两城联系;另派兵增援普罗文查城;同时,反击北线尾郑军,企图控制鹿耳门港,切断外海与台江联系。

荷兰人的反应还算迅速,四月三日即开始行动。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什么意外,无非是对郑成功部署的正面反击而已。

郑成功早已有预先安排,更有1天的时间准备,哪里怕他呢?

荷兰陆军以火枪队为主的反击,被预先准备的藤牌兵所败。

荷兰海军比较牛逼,赫克托号等船只装备胜过郑成功军。但是,战场为郑成功预先所计划的战场,郑成功部署火船,烧毁击沉赫克托号,荷兰其他船只分头逃串,舰队瓦解。

如此,郑成功军在登陆次日,即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防御体系,掌握了主动!

巩固形势,胜券在握

荷兰人坚城火炮不是盖的,一时难以攻克。

但是,郑成功对登陆作战的部署,使郑成功已经占据先机,胜券在握!

1、迅速攻取普罗文查城,获取稳固基地。

如果不能迅速攻取一座坚城,郑成功军仍可能面临前有坚城,后有敌援的不利态势。

郑成功登陆部署时,已将重点放在普罗文查城,这是非常精准的选择!

尽管普罗文查城城池坚固,难以直接攻下,但其水源依赖台江。

郑成功军切断敌水源!

坚固的普罗文查城,仅仅坚持几天即投降!

如此,郑成功军在岛上站稳了脚跟!

2、精心部署,瓦解敌援。

郑成功选择南贸易风季发起进攻,为郑成功赢得了巨大红利。

海战失败后,荷兰快艇玛丽亚号即顶风逃亡巴达维亚求援。

玛丽亚号冒险顶风沿着菲律宾群岛航行,整整50天才抵达巴达维亚。

巴达维亚军来援时,又因风浪过大,停海上28天才驶入港内,与热兰遮军会合。

荷兰舰队虽强,但郑成功军获得了这么多时间准备,自然不畏惧!

当时,郑成功不但在热兰遮附近扎稳脚跟,还在台湾许多地方建立了统治,根基已固。

由于郑成功军早已反客为主,占据先机,因此,交战以郑成功预料的方式展开。

老办法,尽管郑成功舰队装备不如对手,但在预定战场交战,郑成功的火船、预设火力是能克制敌舰的。

交战仅1小时,火船就烧毁了克登霍夫号,密集火力又击碎了科克伦号,搁浅的两舰三艇也被俘虏。

来势汹汹的援军,就这么被粉碎了!

所有的不利条件都已经克服,胜券在握!

不久,荷兰军较出城堡、武器、物资,投降!


收复台湾之战,历时近年。

不过,成功登陆,是其最终取胜的关键。

郑成功经精心准备,找准时机,利用涨潮之机,绕过敌严密防御,出其不意地从鹿耳门港登陆,粉碎了敌人拒我于岛外的企图。

其后,登陆后,郑成功军行动精准、迅速,夺取粮仓,分割敌军,断水破城,牢牢占据了主动。

其后,在漫长的围攻战中,尽管郑成功军依然出现了”围而不言,封而不密“的一些失误,但主动权已牢牢在手,故稳操胜券!

此战,首战即是终战!




自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而让清军入关后,明王朝就走向了灭亡之路,大明王朝失去的宝岛台湾如同一颗孤悬海外的棋子,两岸的有志之士无时无刻不在牵挂。到了清顺治17年,郑成功在厦门之战中侥幸胜了清军一筹,但同时他也意识到仅凭弱小的自己,不可能抗衡住强盛的清王朝,是应该考虑考虑之后的路了。

为了保证自己有个落脚之地,而又不想远离中华大地,只有夺取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他决定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在内他积极招募能工巧匠,打造兵器、修整船只,并且在当地招募熟悉台湾地形的向导,做好进攻台湾的准备。对外他向荷兰总督揆一传达善意,麻痹对方,说自己根本不可能远离内陆。揆一这货也真是乖,居然相信了郑成功的话,把荷兰国正派来的12艘舰船和1400多名士兵几乎全部打发回国,仅仅留下了三艘舰船和五六百士兵,让人不能不怀疑揆一究竟有没有战略眼光。

由于厦门之战后清王朝并没有对郑成功进行进攻,郑成功的后方也比较稳定,而且在听闻揆一把他的援助部队又打发回去了,觉得收复台湾的时机已经成熟,就率领2万多人,在数百艘战船的配合下,横渡台湾海峡。

早先郑成功经过打听得知,台湾的鹿耳门港由于退潮时大船无法进入,沙石淤浅,而且揆一只派了不足10人的守卫。但其余从外海进入台湾的大港,全部处于荷军炮火控制之下,想要进登陆台湾可以说非常困难。所以郑成功决定趁着涨潮时,在敌人意料不到的鹿耳门港进入台湾。结果当郑成功的舰队到达鹿耳门时,几乎毫无抵抗的就成功登陆,直至最终收复台湾。(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郑成功的兵力是对方的二十多倍,如果还拿不下台湾,那才有问题呢!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复明无望、清朝统治日益巩固下的一场战争,此战,郑成功率领大军赶走了荷兰人,让台湾岛重新归于中原王朝。

那么,郑成功收复台湾,凭什么能够成功呢?


一、郑成功的兵力远超荷兰

1661年3月,郑成功率领25000名将士,300艘战舰,从金门出发,登陆禾寮港、逼降赤嵌城、包围台湾城。

那么,台湾岛上有多少荷兰士兵呢?大约在1000人左右,有四艘战船。双方的实力完全不对等。

可荷兰人有坚固的棱堡、有险要的地形、有熟练的战术素养,靠这1000人,硬是打了快一年,才逼得揆一投降。

再者,荷兰人在殖民的过程中,领先装备、战术的优势,经常以少胜多,但郑成功的人也太多了,并且悍不畏死、勇猛无比,实在是出乎荷兰人的意料。

兵力上巨大的数量差距,完全弥补了质量上的差距!这是郑成功取胜的第一个原因。


二、荷兰人的战略重心不在台湾

郑成功久攻台湾不下,采取了围困的方式,在周围屯田,搞农业生产,荷兰人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耗”得无路可逃了。

在围困台湾城9个多月的时间里,难道荷兰本土不知道台湾的战事吗?当然知道。但对于荷兰这个老牌殖民地的国家来讲,台湾地盘小、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下,根本不值得荷兰人投入大量资源。

当时荷兰的主要对手是西班牙,两个殖民帝国正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呢,放着那些富庶肥沃的殖民地不抢,不远万里来抢台湾?怎么看都不合算啊!

如果荷兰派遣援军,里外夹攻,郑成功绝对悲剧!


三、郑成功掌握了台湾岛内情报

郑成功在台湾有卧底,他就是郑芝龙当年的下属何斌,他精通荷兰语,成为了荷兰人的通事。

荷兰人与郑成功,曾经有一段蜜月期。1656年,荷兰人派何斌去厦门牵线搭桥,希望两地能够通常,还带去了五千两白银、10万支箭和一千担硫磺作为“见面礼”。

何斌跟郑成功谈完”正事“后,又谈起了“私事”,把荷兰人在台湾的兵力部署、岛内详情交给了郑成功,并一直在台湾收集情报。

也就是说,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前就已经对台湾了解得一清二楚了!尤其是鹿耳门水道的情报,详细到水文、地形、航道、气候、炮台都标注得明明白白。

有卧底,还怕打不赢吗?想想汝瑰厅长、刘次长、沈书记员?


结语:即使是力远超对方、情报充分,郑成功依旧打得十分艰难。

而他最终能够攻下台湾,运气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双方在接战前,荷兰人的赫克托号火药室引燃发生了爆炸,造成整个赫克托号最终沉入海底。而巴达维亚的援军则是遇到了台风,舰队被吹得偏离了航道……

最后,揆一乖乖地开城投降,带着剩余的荷兰人离开了台湾。最终,他因为失去了“公司重要财产”被流放到荒岛上整整呆了12年!

而郑成功在攻下台湾后不久,也逝世了!




虽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几百年后回望,依然十分荡气回肠。但放在1661年战事爆发时,这绝对是个意外。特别是作为交战方的荷兰殖民者,那更是万万没想到。

因为一个无比重要的事实是,在发动收复台湾战役之前,当时的郑成功,正是军事实力严重困难的时候。

自从1646年扯起东南抗清大旗后,身为南明“延平郡王”的郑成功,就一直奔波在浴血抗清的战场上。到1659年时,更是打出了惊天大动静:他的十七万大军挥兵北上,一路横扫凶悍的清军八旗,水陆兵锋直抵南京城下,却在关键时刻出现战略误判,陷入到清军的反包围里,虽然艰难突围回到厦门,可是多年积攒的家底,几乎是一战赔光。

而比兵力损失更惨重的,就是装备的损失,郑成功大军里的重炮装备,几乎全在南京一战赔光。纵横长江江面的三桅跑船,更几乎全沉进了海里。退守回来的郑成功,虽说手里还有几万残兵,但是大型战船损失殆尽,手里最多的战船,也只是能载炮两门的“大青头”船。以这样一支部队,去渡海东征拥有强大装备和航海实力的荷兰殖民者,收复拥有坚城热兰遮城防御的台湾岛,本身就是个艰难的任务。

而且只要看看战略态势图就明白,如果郑成功想攻克台湾岛,就必须跨海拿下热兰遮城(台南安平古堡),可要想成功登陆,就要横挑荷兰的守备舰队。当时的荷兰驻台湾舰队,虽然战船稀少,但主力战舰赫克托号,体积火力依然远远大于郑成功大军。以郑成功水师当时惨淡的“大青头”战船,纵然数量占有绝对优势,在海洋上与之交手,依然风险极大。

所以,这样的困难条件下,就连驻守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当时也不敢相信郑成功会兵临台湾。以荷兰驻台湾总督揆一后来的著作《被贻误的福摩萨》里的说法,当时荷兰巴达维亚方面的高官们,几乎都不相信郑成功会在此时选择开战,甚至就在郑成功动兵的前夜,部分驻台湾的荷兰驻军,还被调回了巴达维亚。可以说,郑成功战前虚虚实实的信息战,叫荷兰人做出了这个致命误判!

而发起战役的郑成功,也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迅速找到了决胜的关键:必须要在最快的时间,把舰队开进地形险要的鹿儿门,只要大军能够登陆,战事就成功了一半。也确实如郑成功的正确判断,鹿儿门出现了期待里的涨潮,郑成功的小巧战船,得以成功借助潮汐登陆,大军顺利登岸,抢到了决胜的先手。惊慌的荷兰守军,只能狼狈向巴达维亚求救:“中国兵从天而降,我们十分危险。”

也正是这个“从天而降”的战术,使得郑成功能够顺利切断荷兰人的外援,集中优势兵力包围热兰遮城,终于迫使热兰遮城荷兰大军投降,成功收复祖国宝岛台湾。这场拉锯的收复战,是郑成功将自己用兵艺术发挥到经典的胜利。以此事说,他不愧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英雄。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郑成功在台湾登陆是非常顺利的,至少在登陆时没有受到荷兰人的阻击。

何斌提供给郑成功的台湾布防图,让郑成功避开了热兰遮城的火力,在涨潮时通过鹿耳门航道登陆。


(郑成功)

当时,荷兰人在台只有两个主要城堡,一个是热兰遮的坚固棱堡,一个是赤嵌城。

热兰遮和赤嵌城都在现在的台南市。

郑成功时代,热兰遮和赤嵌城之间有一个港湾,叫大员湾,也叫台江,东西宽约500米。现在,由于洪水淤积,大员湾消失了,变成了陆地,成了台南市的安平区。

原来热兰遮北部数十里的鹿耳门航道也变成了小溪,当地改名为鹿耳里。

1661年2月,顺治帝死。

清朝暂时没有精力来攻打郑成功。

郑成功决定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作为根据地。

郑成功驱赶荷兰人的队伍分两批,第一批共120艘战船,2.5万人,郑成功亲自带队先出发;第二批共20艘战舰,6000人,由黄安带队随后出发。


鹿耳门航道离热兰遮数十里,荷兰人的大炮打不到,但航道浅,只有涨潮时战船才能通过。

郑成功与何斌已经计算出4月30日鹿耳门航道涨潮。

在4月21日中午,第一批军队从金门料罗湾出海。

4月22日,郑成功的舰队抵达澎湖列岛。休整之后,继续出发,结果遇到暴风,只好返回澎湖。

4月29日仍然有暴风雨,为了一鼓作气拿下台湾。郑成功冒险在在29日夜里航行,在30日早上到达了鹿耳门。

雨停了,有团雾。

早上6点半,热兰遮的荷兰士兵发现有大量战舰聚集在鹿耳门之外,是国姓爷的旗帜!

7点,荷兰福摩萨评议会召开紧急会议,动员所有荷兰人,将全岛的荷兰人都集中到这里。

10点,鹿耳门开始涨潮,郑成功的舰队陆续从鹿耳门航道开进大员湾。一支部队约1.2万人,从赤嵌城北面的禾寮港登陆,未遇任何阻挡,另一支部队约4000人,在热兰遮北面的北线尾登陆。并有舰队隔绝了热兰遮到赤嵌城的水面联系。

热兰遮的荷兰士兵有1140人,赤嵌城的荷兰士兵约500人,散居其他港口城堡的还有数百荷兰兵,另外还有2艘战舰和4艘平底商船。

下午1点,郑成功的军队在赤嵌城以北扎起了帐篷,双方开始小规模交火。



荷兰总督揆一,兵分三路向郑成功主动发起进攻。

第一路是海路,赫克托号和格拉夫兰号战舰和白鹭号、玛利亚号平底船,冲向大员湾的郑成功海军。郑成功派出60艘帆船应战,伤亡1000人,击毁荷兰两艘战舰。其他两艘荷兰船见事不妙,就从赤嵌城附近的航道逃走了。白鹭号逃往日本,玛利亚号逃往印尼的巴达维亚荷兰殖民地。

第二路是荷兰陆军一连兵力前往北线尾,全军覆没。

第三路是荷兰陆军企图援助赤嵌城,也被郑成功的军队击溃。

郑成功在赤嵌城外,抓住了赤嵌城司令苗难实叮的弟弟,并向赤嵌城劝降。

5月2日,由于赤嵌城的城小兵弱,苗难实叮只好打开城门向郑成功投降。

(热兰遮复原模型)

现在的热兰遮城是一座孤城了。

但热兰遮城是按照棱堡设计了,郑成功的大炮无法轰破城墙。

5月5日,郑成功开始围困热兰遮,双方小打小闹了打了几天。

26日,郑成功调集28门大炮从南面轰击热兰遮城墙,共8小时,热兰遮城墙损害有限。郑成功的陆军准备冲锋登墙时,荷兰大炮突然猛烈轰击。郑成功的军队损失惨重。荷兰人还胆大包天,出城抢了一尊郑成功的大炮。

郑成功觉的不能轻敌,在热兰遮的火力范围之外挖沟扎寨,准备长期围困荷兰人。

5月30日,郑成功的第二批军队到达。

郑成功在台湾建立各级政权,并屯田。

9月13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援军,共10艘战舰,725人,开始进攻郑成功的军队,被郑成功打得大败而逃。

1662年1月,被郑成功长期围困的热兰遮城,只剩下饥肠辘辘的 400名荷兰兵。


(热兰遮)

郑成功觉的时机已到,先拿下热兰遮城南一个小山上的乌特利支圆堡。

乌特利支圆堡是热兰遮的卫星城堡,兵力弱。

1月25日,郑成功向乌特利支圆堡发射2500枚炮弹,炸开了一个缺口,郑军冲上去占领了圆堡。

郑成功再次向揆一劝降,只要离开台湾,财产都可以搬走。

热兰遮已经被郑成功围困9个月,荷兰援军无望。

2月1日,揆一只好签字 投降。




1662年,国姓爷郑成功率军登陆台湾岛驱逐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岛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通过这一战争,捍卫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而郑成功本人以及他的部队在战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韬略和作战决心也是非常让人称道的。

话说郑成功之所以动了收复台湾地区的心思,其压力主要是来自大陆战局的急转直下。自崇祯十七年清军入关后,其南方战事节节胜利,统一全国的大局已然是非常明朗。而在此期间郑成功也组织军队北伐,尤其是顺治十五年(1658)的北伐南京之战声势浩大,一度占领艰难四府三州二十余县,列兵于江宁城外,由于轻敌大意败北,元气大伤,尽弃江南之地,只能退守金、厦待机而动。

但是,要命的就是金、厦对于郑成功庞大的部众来说又是弹丸之地,清廷为了扑灭郑成功势力搞了“禁海迁界”的封锁政策,想用经济手段困死郑成功,金厦等地地少人稀,根本就不能作为长久的屯兵之地,郑成功对这事还是非常着急的。

就在这个时候“刚想瞌睡就有人送来枕头”,台湾岛上荷兰殖民者任命的“长老”,也是郑氏和荷兰人之间的联系人前来劝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岛做为屯兵之地,并将其测绘地图秘密交给郑成功。

《台湾外纪·卷十一》:台湾沃野数千里,实霸王之区。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国;使人耕种,可以足其食。上至鸡笼、淡水,硝黄有焉。且横绝大海,肆通外国,置船兴贩,桅舵铜铁不忧乏用。移诸镇兵士眷口其间,十年生聚,十年教养,而国可富,兵可强,进攻退守,真足与中国抗衡也。

两人真可谓是一拍即合,郑成功不能抑制心中的激动,抚何斌之背说道:“此殆天之使公授予也!”。




郑成功意欲攻台,遂力排众议开始准备,并于顺治十八年(1661)的正月率领马信等众将领、士兵约2.5万人从料罗湾出发,留部分部队于澎湖,主力向台湾进发,开启了夺岛战争,当然具体过程,大家可以求诸于网络。下面我来分析一下郑成功夺岛作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一、以郑成功为首的军事集团策略得当,且执行任务的决心坚定,决不畏难。

郑成功在准备攻打台湾岛的过程中,计划执行中不可能密不透风,荷兰殖民当局派驻台湾的头目揆一对郑成功想要攻打台湾的消息早有耳闻,十分担心,不仅向巴达维亚方面求援,还打听有关郑成功出兵消息。

于是,郑成功为了让揆一放松戒备,开启了一波战略欺骗,毕竟“兵以诈立”嘛!歌词大意就是:我郑成功绝对不会进攻台湾岛的,我和你们荷兰关系好的很,做生意做的好好的,干嘛来打你们,阁下多虑了!

《被忽视的福摩萨》:我多年来与鞑虏交战,恢复国土,戎马倥偬,焉有余暇对此草莽丛生之小岛如台湾者采取敌对行动。

不仅如此,郑成功方面还向巴达维亚派遣往台湾地区援兵的总司令樊特朗写信,再三陈述通商之意,重点吐出没有攻打台湾岛的意愿。(至于中间有没有送礼,大家品品就好)

事实证明国姓爷的欺骗还是有一定效果的,近况在台湾岛的揆一有一定戒备,但是樊特朗对郑成功的“诚意”坚信不疑,坚持认为郑成功并没有攻打台湾的迹象,他认为揆一这货完全是在没有依据的危言耸听。“所有这一切,在他(樊特朗)来看都是没有根据的,荒谬无稽的,都和老太婆在纺车旁的闲谈一样没有价值”。(从原文来看,揆一因为这事与他梁子结了不小,连篇累牍的咒骂)




于是,荷兰殖民当局对郑成功的进攻根本就是准备不足,尽管揆一有所准备,比如说服役期满的军队延迟退役,但樊特朗方面由于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居然只留给了揆一600名士兵、2艘战船和1艘传递消息的快艇,而将大部分战舰和所有军官撤离台湾,返回原地。郑成功的战略欺骗有效削弱了荷兰对台湾地区的守备力量。






而郑成功的决心也够坚定,他的行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在澎湖遭遇了风浪,强行挺进,“冰坚可渡,天意有在。天意若付我平定台湾,今晚开驾后,自然风恬浪静矣。不然,官兵岂堪坐困断岛受饿也?”,荷兰殖民者根本想不到这么恶劣的天气,郑军真敢来。当时鹿儿港海面上出现郑军船只的时候简直让荷兰人惊掉了下巴。

《爪哇、福摩萨、前印度及锡兰旅行记》:昨晚整夜至上午,有浓雾,不能远望。雾散后,有数不清的中国木船聚集在北线尾港口,桅墙多得像光秃秃的树林。我们不胜惊异,连长官本人都想不到,不知是友是敌。




二、郑军士兵战斗力强,加荷兰士兵极为轻敌。

郑成功在登陆台湾前,可谓在情报工作上做足了准备。而荷兰人对郑成功的军事力量简直堪称一无所知,像援台荷军司令樊特朗之所以充满自信的将主要军事力量调出台湾岛,不仅仅是他认为郑成功不会进攻台湾岛,就他看来即便郑氏发动进攻也不足为惧,“他们不能算是士兵,只不过是一些柔弱的家伙而已”

而荷兰殖民者的上尉贝德尔更加自信了,这货曾经在1652年镇压过台湾本岛的郭怀一起义,就以为郑成功麾下的武装力量和临时起事的农民差不多,盲目自大,“据荷兰人估计,二十五个中国人合在一起还抵不上一个荷兰兵。他们对整个中国民族都是这样看法:不分农民和士兵,只要是中国人,没有一个不是胆小而不耐久战的,这已经成为我方战士不可推翻的结论”

贝德尔认为“国姓爷士兵只不过同可怜的鞑靼人交过锋,还没有同荷兰人较量过;一旦和荷兰仁交战,他们便会被打得落花流水,把笑脸变成哭脸”。都不知道这勇气是谁给的,人家八旗重骑兵面对郑成功的铁人军好歹一口气打了多个回合才败,而荷兰人的火枪队面对郑成功的重建铁人军基本不能撑一个回合就溃散了。

然后,贝德尔的200~300殖民军被郑成功的部队顶着排枪不计生死的冲锋吓得惊恐不已,抱头鼠窜,连自己都说没有组织像样的抵抗,“许多人甚至还没向敌人来火便把枪丢掉了”,贝德尔及其部下118人被砍死。






事实上,野战不能得利的荷兰殖民者,在人数远远少于郑军的情况下只能守城,陷入郑军的重围,这样就将主动权交给了郑军,赤嵌城和热兰遮城成为孤立的两点,被切断联系并包围。

而相继增援台湾的两股荷兰殖民者,第一位克伦克由于怯战,直接向日本驶去。而第二次由考乌率领的船队在联合台湾岛荷军进攻无果后也去往巴达维亚,不再救援。台岛荷兰殖民者至此孤立无援,只能在围困中走向投降。

三、荷兰殖民者对台湾岛的土著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不得人心。

荷兰自占领台湾后,对生活在台湾地区的土著居民进行了残酷的奴役与剥削,这就连殖民者自己都不得不承认,“我们在中国沿岸的掠夺行为,激起了全中国的愤怒和反抗,把我们看成和谋杀者、暴君、海盗一样”。荷兰殖民者在台湾本岛杀人放火,奴隶贸易可谓是无恶不作。




正因为如此,在郑成功的部队登临台湾岛后,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有几千中国人出来迎接他能,用货车和其他工具帮助他们登陆”,郑成功部打击荷兰侵略者的行动得到“中国居民中的二万五千名壮丁的帮助”






就连天气都站在了国姓爷的一边,在郑成功到达鹿儿门的时候,潮水大涨,船只可以顺利通过。




总而言之,国姓爷收复台湾岛,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上的一次成功尝试,当彪炳史册,光照千古!

引用文献:《台湾外纪》、《从征实录》、《被忽视的福摩萨》、《难忘的东印度旅行记》、《巴达维亚城日志》、《爪哇、福摩萨、前印度及锡兰旅行记》




1661年,郑成功率数百艘船、两万多名将士东征,舰队行驶到鹿耳门后,能否赢得攻台战争的胜利,关键是能否顺利完成登陆。

当时荷兰的兵力主要驻扎在大员岛的热兰遮城及对岸的赤嵌城,在大员岛附近有两条主要的航道:一条为北航道,又称为鹿耳门港道,水文条件十分复杂,曲折迂回,且海水较浅,大船难以进入。另一条为南航道,又称为大港道,入口处狭窄,水深可进出大船,荷兰人在此修筑热兰遮城堡,所以南航道处于城堡炮火打击范围。

问题来了:南航道适于航行,却有密集炮火;北航道没有炮台威胁,但不适合航行。怎么办?在东征之前,曾作为荷兰人翻译官的何斌通过自己的观察,认为北航道的泥沙长期受到潮水的冲刷,或许会冲刷出一条较深的港道。他指使心腹郭平乘坐一条小船,假装钓鱼,在鹿耳门与赤嵌城之间用竹篙探测水道的深度。结果令何斌激动不已,海底果然被冲刷出一条可供船只行驶的港道。如果是涨潮,航道可有四尺多深,足够行驶战船。何斌将所勘探的鹿耳门水道绘在地图上,并且亲自为郑成功的舰队导航。

郑成功是冒了巨大的风险,把赌注押在何斌身上。尽管何斌事先作过勘探,可是这不是一两艘船要通过,而是数百艘船,一旦搁浅,前进不得也后退不得,那就惨了。要顺利使整支舰队通过鹿耳门水道,还必须有潮水的配合。潮汐有个规律,每逢初一或十五时,总是比较大,此时港道的水位也最高。郑成功抵达的这天,正是四月初一,大潮!

按常理说,鹿耳门航道很狭窄,平常只能两条船并行,这一天却十分意外,潮水特别大。《先王实录》中,曾参加台湾战争的杨英写道:“先时此港颇浅,大船俱无出入,是日水涨数尺,……亦天意默助也。”《台湾外纪》也写道:“水比往日加涨……加涨有丈余。”国姓爷选择在大潮时通过鹿耳门港道,在时机的把握上恰到好处。不仅如此,这一天竟然是罕见的特大潮,真是有如神助,不仅是一般的小船,甚至连舰队中的大船都顺利无碍地入港道。

荷兰人根本没有料到如此大规横的舰队竟然可以通过鹿耳门水道,他们并没有建任何炮台来封锁此航道。这次大规模登陆的成功,为郑成功打败荷兰侵略下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郑氏家族常年在台湾周边活动,拥有很深的人脉资源和丰富的水文资料。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曾经是横行四海的商贾兼海盗,曾经拜在中国当时的海商领袖李旦的门下充当义子。后来与荷兰殖民者关系良好的李旦就把台湾的魍港贸易点交给郑芝龙管理,郑芝龙还通过荷兰官方取得了私掠证书,成为了官方承认的海盗,经常在台湾周边洗劫渔船。而到了郑成功时期,郑芝龙积攒下来的影响力依旧存在。郑芝龙当年的财务官何斌竟然能够在荷兰人的眼皮底下为了郑氏父子私自向中国渔船收取进出口关税,同时也担任郑成功的密探。据蔡正元先生的《台湾岛史记》记载:“1660年,何斌派手下郭平假扮渔夫暗测鹿耳门水道的水深,水路和潮汐。”可能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珍贵的情报,郑成功才能够顺利度过有天险之称的鹿耳门。


其次,荷兰当时统治台湾的基础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根本就是为了贸易。当时的台湾是一种准殖民地的状态,荷兰人在当地派驻的海军和陆军并不多。郑成功能够成功登陆不难,但是登岛之后却面临着原住民和荷兰殖民者的双重夹击。原本预计很快就会结束的战争,反而不断地延长。《热兰遮城日记》记载:“(郑军)在诸罗山附近那一千人,有八百人被当地居民杀死”。但是,郑成功还是以非常顽强的战斗意志坚持到了与荷兰人签约议和。


最后,郑成功当时也急需要一块根据地来支持自己的抗清大业。随着反攻东南的战争失败后,郑成功所效忠的南明政权岌岌可危。而郑成功作为昭讨大将军,自然也必须为了日后做出打算。他最后成功征服台湾也是因为这种心态的促进,使得南明可以在台湾岛上偏安一隅几十年。




台湾与福建隔海相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7世纪初,荷兰殖民主义者向东扩张,于1624年侵占了台湾。由于荷兰殖民者对东南的骚扰,严重影响到明朝大将郑成功在福建沿海坚持反清复明战争。而郑成功在反清复明事业开始不久则有意要收复台湾作为抗清基地。

1661年,全国大陆基本被清军占领,郑成功势力被压迫到以厦门、金门为中心的一隅之地,而且清廷发布迁界禁海令,将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并严禁船只下海,对郑成功势力构成严重威胁。于是郑成功下决心集中兵力收复台湾,作为抗清根据地。

1661年3月23日,郑成功亲自率领大军分乘数百艘大小战舰以从台湾逃回大陆的中国人何廷斌为向导,开始了收复台湾的伟大征程。

舰队经过一昼夜航行首先抵达澎湖列岛,在这里停留近一周,根据岛上群众提供的消息,郑成功决定选择趁着4月2日台湾鹿耳门涨潮的时机,航渡鹿耳门,在禾寮港登陆台湾。

台湾海岸线很长,可以登陆的地点也很多。鹿耳门位于荷兰人设在台湾主要据点赤嵌城、热兰遮城附近,扼两城之要害。一旦进入鹿耳门,就可以控制赤嵌城及其港口,断敌出海之路。但是鹿耳门地势险峻,从这里登陆有南北两个航道。南航道处在热兰遮城和赤嵌城荷兰人火炮射程和夹角之内,郑军很难突破。北航道位于赤嵌城西北处,因为航道迂回曲折,水浅沙平,不利于大舰队航行,因此荷兰人在此没有设防,仅仅在鹿耳门口沉塞了几艘大船,以为可以阻挡敌军。

郑成功根据何廷斌所献的地图及实地考察决定利用北航道涨潮的机会在此一举突破。

4月2日黎明,郑成功舰队抵达鹿耳门港外。中午,鹿耳门海潮大涨,郑军舰队何廷斌引导下按图迂回,顺着污泥中的港路,徐徐驶入海湾,将舰船分布在台江之中。

郑军从天而降,令荷兰人大惊失色,急忙派军舰拦阻,然而为时已晚。郑成功率军从中午开始航渡,至傍晚就全部突破这条险阻的航道,在赤嵌城西北约10里的禾寮港开始登陆。岛内各族人民得知郑军登陆,也都接踵而至,争先恐后的用各种工具帮助郑军登陆。

郑军登陆成功,一举将赤嵌城和热兰遮城间的海陆交通封锁,同时向赤嵌城发起攻击。经过强攻和断敌水源,仅仅五天就拿下了荷兰人设在台湾的一个坚固要塞,并打垮荷兰人从海陆两路发动的反击,击沉其主力舰1艘,击伤2艘,毙伤俘虏荷兰士兵600余人。

热兰遮城由于城池坚固,荷兰人火力强大,郑军强攻不克,于是采取持久围困的战法。经过八个月的围困,至当年年底,热兰遮城弹尽援绝,荷兰驻台湾总督揆一在绝望之下向郑成功投降,然后率残部全部滚出台湾。

从此,被荷兰人霸占长达38年的宝岛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挥师东征,驱荷复台的伟大斗争,在台湾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终于赢得了胜利。




简单点说吧,郑成功遇到的,不是荷兰正规军,而是一支探险队兼海盗。

我们读过《鲁滨逊漂流记》,也读过凡尔登的作品,常常有这样的情节:欧洲人登上一个无人的小岛,就宣布:“这里是英国(法国、荷兰……)领土”;两个劫后余生的独行人相遇,不是结为平等的朋友伙伴,却是成为主人与仆人的关系。


这在那个时代,根本就是常态。想想看,英国本土面积比日本还小,人口至今不足亿。如果是一刀一枪去攻占土地,它能成为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吗?

荷兰也是这样。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其实并没有优势可言,主要是通过抢占海上殖民地来成就其“大国”地位的。当然也包括对台湾的抢占。


是的,抢占,不是强占,也谈不到统治。占据台湾38年,到郑成功攻台时,荷兰只有军队1500人左右。

1500人,就是一个中等学校的水平。把他们扔到台湾岛上,连海岸线都站不满。但是他们当然不是守边境海岸线的,而是盘踞在几座城堡(城池?)里。平时出来虐待欺负尚未开化的台湾土著,抢点经济作物,战时退回城堡里,据险而守。


这边的郑成功呢,被清军打得丢盔弃甲,战斗力也直线下降了,当然比1500个狐假虎威的荷兰士兵还是强得多的。虽然对方据险而守,我方攻坚克难,但还是驱逐了强盗,收复了宝岛。

说的的,郑成功在收复台湾时,恐怕也未必知道,自己这个规模并不大的军事行动,对维护祖国版图,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至今还有某些国家、某些地区,仍属于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哪怕仅仅是名义上的。


历史,有时是不经意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台湾   台江   澎湖   耳门   殖民者   战船   荷兰   荷兰人   厦门   航道   战舰   兵力   舰队   士兵   困难   时尚   郑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