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到逾期,你认为最可怕的是什么?

负债到逾期不可怕,负债到逾期最可怕的是对债务问题的无知。理由:

一、债务的三大板块

1、网贷(P2P),小贷、现金贷以及714等,多见于一次结款,按月还款,不可重复提现。这一类的贷款,不夸张的说,99%以上属于违规操作,有的甚至连金融手续都没有,是网络黑势力。此类平台,逾期之后惯用手段,暴力催收,威胁当事人,骚扰当事人的亲朋好友,且利息超出36%已是稀松平常的。

大误区(1)征信;可以好不夸张的说,99%左右是不会的。越威胁越代表不会;(2)老赖,这一点大可不必担心;(3)警察拘留,试问他们自己敢去报警否?;(4)起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们没有这么笨;(5)上门催收,当下某风头正势,敢吗?(6)P图,保留证据直接报警;

我认为,对这些高利贷,本已经不容易了,更不要被套路了。拒绝高额还款,只还合理的利息。

2、以互联网巨头为首的消费金融性质的小额贷款,例如借呗、微粒贷、某金融、某借条。

此类性质还不错,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没什么可吐槽的,必须得还,同样不会起诉、不会坐牢,但是一定要还!

3、信用卡。

信用卡逾期,面对的一般就是起诉和坐牢这两个事情。事实上信用被卡起诉大有人在,我的很多客户已经是被起诉了。也有被强制执行的。当然,有的是可以和发卡行达成和解的。

信用卡逾期的,无论走到那一条其实对债务人来说都是不好的影响。逾期以后,一定要积极的面对,不要恶意失联,欠钱而已,规划好自己的债务,努力的挣钱还钱,没必要跑路,失联。




您好,负债逾期,老图觉得最可怕是的自己,或许从金钱角度看仅是欠债不还而已,应该不会是这么简单,咱们今天就从几个角度聊聊所受之影响。


负债到逾期,有何影响?

1、首先直接影响是自己,此前所建立的信誉可能也就大打折扣,这是否会影响未来,我想看具体情况。一个人的信誉应该与生命同等重要,或许没有经历过的人不能感受它的重要,是一个人在社会一面价值体现,一旦失去要恢复或者要回归原来水平,太难了。

2、家人,这或许是最至亲的人,如果咱们没有能力承担,那么他们从道德上是要承担的。同时心灵也受到了很大的创伤,如果严重些应该还会连累他们的生活。

3、负债逾期,债权人同样是此事的受害者,如果不能及时收到款项,是不是会引发连锁什么,这情况我们也不得而知。

最可怕是连累至亲之人,责怪不责怪都是一个巨大的痛苦。时间不会倒流,老图觉得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三思而行,风险暴露过大,波及到相关人员的事尽量不做。我们人生一旦止损,多少金钱都没法弥补。

希望老图解读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投资理财问题,可关注或者私信老图,谢谢!




你好很高兴能帮您解答这个问题

逾期后会面临很多烦恼,主要三种

1,利息增高,众所周知逾期后会产生高额利息,而产生的利息还会产生利息,就是所说的利滚利,所以这个还是非常可怕的。

2,催收,每天电话催收会打给你,及你的家人朋友紧急联系人,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3生活方面,首先信用卡逾期多了话,不仅影响征信,还影响贷款买车买房,对自己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而且如果逾期成老赖的话,还会影响坐车,比如高铁、飞机等这些,是没办法坐的,还有就是影响孩子的上学、就业等等。

都是有影响的。

所以,如果没有能力偿还的话,还是减少负债吧!




负债到逾期,最可怕的个人信用的污点。

1. 贷款逾期,个人可能在社会上寸步难行。

中国已经建立了全球最大规模的个人征信系统,个人征信数据覆盖度接近100%。在人行的征信中心网页,最突出的一点提醒就是:伴你一生的信用记录者

个人信用报告中包括了借贷记录包括信用卡、房贷、经营性贷款、助学贷款等一系列的借贷记录。包括结清,以及未结清等一系列信息,影响个人信用风险评分的主要因素就是逾期还款现象,或者信用卡透支未还款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央行征信系统查询你个人的信用记录,如果因为负债逾期的信用污点,后果很严重。被判定为恶意逾期——如果连续3个月(90天)一分钱没还,基本就会被认定为恶意逾期;或累计6次以上的还款逾期,你个人

(1)银行拒绝审批你的贷款请求;

(2)即使你逾期还款了,未来五年之内,银行不会通过你的信用卡申请

(3)购房时,公积金贷款无法获得,只能商业贷款

(4)部分职业背景调查公司在获得你入职前的背景调查授权后,也会查询你的信用记录,污点记录大可能将阻碍你找到理想的工作;

(5) 逾期金额特别大的,个人出行也成了问题,无法购买火车票和飞机票。


2. 贷款逾期,也会影响你的家庭。

(1)夫妻双方之间某一个人信用记录不良,那么另一个人想要贷款买房买车,也会被拒绝。

(2)影响你的子女就业。有一则新闻中一名老赖为了逃一万多的债消失了8年之久,结果儿子参加公务员考试因为被查出其父被纳入征信“黑名单”,而受到阻碍,无法通过政审。


3. 失信人信息越来越公开,可能影响你一辈子。

失信人可能会登上“失信黑名单”,在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上,任何人都可以查询到失信人的信息,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的信息也会推送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工商管理等部门和征信机构,并由征信机构在其征信系统中记录。





负债逾期,害怕遇到的事情很多。首先是催收的骚扰,恐吓,接着是家人被骚扰,上门,起诉。最主要的还是面对债务和每天可见的利息罚息无能为力,被催收过程能的心力憔悴,工作事业失败,名声扫地,与亲戚朋友处于隔绝的社死环境,的心理压力。

一,逾期先接受催收电话对你的狂轰滥炸,有些一天十几个电话。对于心理准备不足的朋友来说,毫无招架之力。催收的话术,会让你失去理智,让你害怕。

二,怕被爆通讯录。家人朋友,同事领导,所有他们能联系上的和你有关的人,他们都会问候。作为负债者,对这种行为,根本没有阻拦的办法。哪怕刚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也还是杜绝不了。家里父母知道了,他们担心受怕。老婆知道了,搞不好闹离婚。朋友知道了,觉得你干啥了还拖累他们。公司领导被骚扰到了,弄不好工作不保,更是雪上加霜。

三,上门。怕老人孩子受到惊吓。左右邻居对你刮目相看,感觉一辈子抬不起头。其实相对来说,上门概率不高,远没有爆通讯录厉害。

四,起诉。怕名下资产被冻结,房产可能被抵债。其实名下没啥的,起诉就起诉吧,反而没有催收骚扰你了。这时候反而好协商一些,把罚息利息谈谈减免,有钱就一次性还清。所以也没必要害怕。

怕的还是爆通讯录。这一招,太损了




暴力催债,是一生的痛




网贷逾期后被暴力催收,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是家人的不理解!很多家人发现自己家的孩子通讯录被爆了,往往上来就是一顿臭骂。不要再想着以贷还贷,只会越陷越深。而多数人对于被爆通讯录不敢面对,严重的就会自寻短见。要活着,厚脸皮活着,留着一口气。不绝笔,不离去!死都不怕,还怕欠钱?出到社会,脸皮是越厚越好,跟家人侃侃而谈,和别人说几句话都脸红的,怎么去赚钱,怎么去交朋友?而家人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和自己的孩子好好谈谈,给予他们勇气。遭遇暴力催收,家人就是他们最好的避风港湾。

也不要相信网上所谓的通讯录防爆,这个连3大运营商都做不到。你相信了,那不仅要面对暴力催收,还得损失金钱。遭受短信轰炸,如果手机号码没有什么重要通知的,可以直接先把短信功能关闭一段时间。电话轰炸可以开通高频拦截,安卓手机直接设置陌生号码短信和电话都拦截。

网贷逾期并不可怕,暴力威胁、P图,辱骂亲戚朋友的,可以叫他们录音截图,收集好资料,向公安机关、打黑办举报。

逾期了,就调整好心态,努力赚钱,你催你的,我赚我的钱,催收不暴力的,赚钱先还你,暴力催收的那就慢慢拖,要么你求我还本金要么去法院起诉,还了你钱,暴力催收这个问题,你得给我向全部亲戚朋友道歉。




你好,我是兰兰,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负债到逾期,你认为最可怕的是什么?我最怕的有以下几点:

一、暴力催收

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暴力催收,在还款能力出现问题时,加上暴力催收,精神压力过大,无法安静的生活,精神崩溃。

二、产生不良

负债到期不能按期归还,形成逾期,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就会有记录,次数多了,会形成不良记录,如果逾期银行在标注上不良,那么你的征信报告就会显示不良,无论你以后办理什么事情,都会受阻,如:办理信用卡、个人贷款或企业贷款(如果你是企业法人代表),都是无法办理的,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

三、成为失信人

负债逾期长期不还,会被诉讼到法院的,执行不了,会被上报成失信人,一旦上了失信人名单,你的生活住行都会收到影响,限制高消费,社会监督,影响子女上学等。

总之,负债逾期,一旦变成长期行为,后果很严重,还是尽快想办法尽早归还。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给你个忠告,以前做错了就做错了,好好总结起来,如果无力偿还,那么就好好面对吧,银行打电话,你都要接,说明情况,不至于被强制执行。征信5年就更新了,问题不大。真正的问题是没有赚钱的能力,好多负债的朋友跟我说,找不到超过5千的工作,我跟他们说,你们都过成这个逼样了,还在乎什么面子,跑腿,送外卖,一个月赚个7000-8000会难吗? 真正可怕的是自己还不知道进取,还不知道努力,担心有屁用,行动起来。




怕催收电话,怕起诉强制执行。怕爆通讯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都会   污点   利息   债务   信用卡   暴力   贷款   通讯录   家人   不良   信用   银行   电话   社会   朋友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