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怎么引起的?

“骨质疏松”顾名思义,就是骨的密度降低了,好象木头朽了一样,出现了很多孔隙。用医学话来讲,可概括为五句话: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的骨代谢病,表现为骨钙含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发生变化,骨的韧性降低,轻微外伤即可发生骨折”。

这五句话说明了三个意思:

第一,骨质疏松是一种骨代谢紊乱的全身性的疾病。但可以表现在骨头的不同部位,如颈椎、腰椎、股骨、上肢等。过去看骨病都在外科,而现骨质疏松则属于骨内科了。

第二,骨质疏松的表现。疏松为骨头里的矿物质含量减少了,主要是钙。钙少了,好象钢筋水泥板中水泥少了,里面出现了孔隙,骨的微细结构(叫骨小梁)发生断裂,骨的脆性增加了,好象房子大梁没断,檐子断了一样。这也是骨质疏松疼痛的原因之一。

第三,说明骨质疏松的结果。即轻微外伤可发生骨折,甚至有一位老太太下床,弯腰从床铺下面取鞋时,就造成了股骨颈骨折。说明了“老骨头脆了易折”的道理。

骨质疏松是怎么引起的?

骨质疏松可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二者的病因不同。


原发性骨质疏松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它分为两型,即绝经后骨质疏松(Ⅰ型)和老年性骨质疏松(Ⅱ型)。

常见的病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内分泌紊乱

  1. 主要为性激素(如女性雌二醇,男性睾酮),甲状旁腺素、降钙素、前列腺素、活性维生素D等的代谢失调。如:性激素降低。象绝经后妇女,雌二醇减少,致小肠对钙的吸收降低,引起了血钙降低,影响骨内钙的更新,骨的生成不足。
  2. 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此二种激素是影响骨代谢的二个重要激素,维持血钙的平衡在正常范围起主要作用。当血钙降低时(食物中缺钙或小肠钙吸收不良),甲状旁腺素分泌,把骨内钙动员出来,补充血钙。如甲状旁腺素分泌过多(亢进),便可造成骨质疏松。降钙素作用与之相反,可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促进钙向骨内转移,有利于骨形成。
  3. 前列腺素。首先附带说明一点,“前列腺素”是一个误称,并非主要由前列腺产生,在人体内的许多组织和器官均可生成。老年人体内如前列腺素产生过多,可促进骨盐溶解,把骨内钙动员出来,造成骨质疏松。所以把前列腺素称为“骨吸收因子”。前列腺素还是一种致痛物质,也是造成骨痛的原因之一。
  4. 活性维生素D。食入的维生D本身并没有生理功用,需要在体内经过肝和肾两次转化才成为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叫做活性维生素D。它可以促进小肠钙的吸收和骨的形成。常说的小孩佝偻病,就是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

二、营养不良

食物中缺钙,造成钙摄入不足;另外,钙吸收不良,并非食物中钙缺乏,而是小肠钙吸收不好。如上面所说的,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降低,钙吸收减少。慢性胃肠炎、肝病,也妨碍钙的吸收。成年人以后,约每增加10岁,小肠钙吸收降低10%,这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

三、废用因素

“用进废退”为大家所熟知。老年人活动减少,骨骼失去刺激,此时负责骨建造的成骨细胞活动降低,而负责骨破坏的破骨细胞活动增强,建造与破坏失去平衡,破骨作用占了上风,造成了骨质疏松。长期卧床不活动的病人也易发生骨质疏松。如太空人在太空因引力减低,腿骨所受压力减少,检测太空人在84天内骨钙丢失4%,仿佛患上了加速形成骨质疏松症,为了使骨质钙流失量减少,现已在航天飞机内装有运动装置,成为必备的设施。

四、遗传因素

骨质疏松的发生与种族和遗传有关。如白种人、黄种人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黑种人。近年研究发现骨质疏松有一个基因与钙吸收和骨建造有关,该基因是一种维生素D受体基因,具有遗传性,其缺陷可发生骨质疏松。将来有希望为妇女作产前基因分析检查,可知道胎儿是否遗传了具有缺陷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从而知道它将来长大会不会发生骨质疏松。

五、生活习惯

吸烟和过量饮酒对骨质疏松有密切关系。如,有一位38岁的男性,每日饮酒500毫升左右,饮酒历史6年,结果发生骨质疏松,而且并发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酗酒损害肝功能,并影响钙的吸收。吸烟也影响骨代谢。妇女吸烟更有双重的危险,因吸烟同时会降低雌激素水平,还会影响胎儿发育,产生不良后果。

继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是指由它种疾病引起的。在其它疾病的基础上又得了新病。

常见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疾病有:

  1. 肾脏疾病,最常见的是慢性肾炎、尿毒症,出现高血压、贫血和骨质疏松骨痛。肾功能衰竭影响了维生素D在肾脏内活化,使钙吸收不良。加之不少肾病患者长期应用强地松等皮质激素,也是造成骨质疏松的原因。
  2. 糖尿病,有一半糖尿病人同时合并骨质疏松。这是由于糖尿病人多尿,随着尿排出大量的钙,引起血钙降低,只有动员骨内的钙放出来补充,造成骨质疏松。另外,糖尿病人性激素也降低,又妨碍了钙吸收。
  3. 甲状腺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二者直接影响骨代谢,使骨盐溶解,骨内钙大量释放引起骨质疏松。
  4. 慢性胃肠炎、肝病,这些疾病均因消化不良而妨碍钙的吸收,特别是慢性肝炎病人,不利于维生素D在肝内活化,也是影响钙吸收的因素。

  5. 性功能低下,包括女性不孕、男性不育,由于性激素减少,性功能低下,也可引起骨质疏松。
  6. 卵巢功能早衰或卵巢切除,有的妇女30多岁就闭经了(早闭经),骨质疏松往往提前发生。由于卵巢囊肿等疾病做卵巢切除术,也可发生骨质疏松。
  7. 其他疾病如类风湿、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8. 长期应用皮质激素由于其他疾病而长期用强地松治疗。如肾病、哮喘、类风湿等。有一位35岁男性患有支气管哮喘,竟应用强地松有12年历史,后发现全身骨痛,检查发现,腰椎和股骨重度骨质疏松。喘没治好又添了一个骨质疏松的新病。




骨质疏松症的出现,可能是以下5个原因:

1、不良饮食

长期低钙饮食,营养缺乏,如每天钙摄入小于600毫克,缺乏维生素D,蛋白质过高,产酸过多,尿钙排泄增加,就会导致骨质疏松。

2、年龄增加

35岁后,骨溶解速度逐渐超过骨合成速度,骨质开始减少,流失过速就形成了骨质疏松症。

35岁后,每年骨质平均减少1%。女性50~60岁后、男性60~70岁后发病率升高,80岁以上达高峰,且女性比男性患病率高2~8倍。

3、激素变化

绝经或卵巢切除导致雌激素下降,骨吸收增加,肠钙吸收下降可加速骨质疏松。

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巴比妥等可影响钙的吸收,尿钙排泄增加,使骨量丢失。因此,绝经后的女性,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

4、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也影响到骨健康,比如运动量的多少、体重大小、肌肉发达与否、日光照射等。缺乏运动、缺乏光照对年轻人来讲,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5、其他原因

长期卧床、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类风湿等疾病的人群,更容易患骨质疏松。过度饮酒,大量吸烟、饮咖啡、浓茶等,会使尿钙增加,骨吸收增加,也容易导致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骨疾病,早期症状比较隐匿,但是一旦出现骨折,就是比较严重的疾病阶段了。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有:

1、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遗传及人种、种族均有关。一般黑种人发病率相对较低,而白种人、黄种人发病率较高。

2、长期缺钙,低钙饮食,对奶制品不耐受,常常挑食、偏食、节食,以及爱吃咸菜、腊肉等腌制食品的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3、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骨质是不断在丢失的,年龄越大,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越大。

4、缺乏运动,很少晒太阳,抽烟、大量饮酒等都是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5、患有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都容易引起骨质疏松症。

6、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止痛药、镇静剂、糖皮质激素等均可影响维生素D及钙、磷的代谢,导致骨量丢失,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风险。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低骨量伴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和骨骼脆弱为特征的常见疾病,会导致骨折风险增加,尤其是脊柱、髋部、腕骨、肱骨、肋骨和骨盆骨折。早期诊断和量化骨丢失及骨折风险十分重要,因为现有治疗方法能够减缓甚至逆转骨质疏松的进展。

骨质疏松在骨折发生前没有临床表现。这是一则重要事实,因为许多没有症状的患者误以为自己肯定没有骨质疏松。另一方面,许多足部或髋部疼痛的患者则认为自己的问题是由骨质疏松造成的。然而,在没有骨折的情况下,这不太可能成立。相比而言,在没有骨折或其他骨骼畸形的情况下,疼痛常见于骨软化症。

椎骨骨折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多数这类骨折(约2/3)没有症状,它们是在胸部或腹部X线检查时作为偶然发现而被诊断的。髋部骨折在骨质疏松中相对常见,高达15%的女性和5%的男性在80岁前可受累。

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包括骨折风险评估和骨密度BMD测量。我们推荐对所有成年人进行骨折危险因素的评估,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年龄超过60岁的男性以及任何经历过脆性骨折或低创伤性骨折的个体。脆性骨折被定义为从站立高度或更低高度跌倒后发生的骨折或在无创伤情况下发生的骨折。

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个体其骨折的相对危险度最高,但骨折更多发生于骨量较低和骨质减少的患者中。经验证的独立于BMD之外的危险因素还包括:

  • 高龄

  • 既往骨折

  • 长期糖皮质激素治疗

  • 体重较低[小于58kg(127磅)]

  • 髋部骨折家族史

  • 吸烟

  • 过量饮酒

骨质疏松症本身包括三大类症状: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3)脆性骨折。是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如从站高或小于站高跌倒或因其他日常活动而发生的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




骨质疏松是以骨骼中的骨量减少、骨质密度降低,使骨骼的脆性增加,骨骼硬度和韧性下降,容易发生骨折等危险的疾病。中老年人群和绝经后的女性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发病群体,要提前预防,一旦发生骨折将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最主要的发病原因是钙质的流失和缺乏,所以补钙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最关键手段。


我国居民没有喝奶的习惯,钙摄入严重不足

成年人钙的每日需要量是800-1000毫克,而历次全国营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钙的每日摄入量只有不足400毫克,普遍处于严重缺乏状态,这也是中老年和绝经后女性出现骨质疏松和经常发生骨折的重要原因。

我国居民普遍没有喝奶的习惯,尤其成年人更是如此,加上我国牛奶市场价格偏高,也影响了一些人的购买意愿;奶制品是钙的良好来源,吸收率高,补钙效果好,也很方便食用。

数据显示,美国每日人均奶制品摄入量高达700ml以上,而我国居民平均只有70ml左右,差得还很远。


中老年人和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原因

人体在30-35岁左右,骨峰值达到最高水平,40岁之后开始出现下滑,50岁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钙的吸收代谢出现明显的减少,加上年轻时普遍储备不足,发生骨质疏松的概率大大增加。

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性激素停止分泌,导致钙的吸收严重下降,使绝经后妇女成为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骨质的发生率大大增加。


骨质疏松的预防

1.从儿童开始养成喝奶的习惯,增加骨峰值,增加骨密度的储备,预防中年后的骨质流失。

2.按照不同年龄段要求,补充充足的钙,多吃富含钙的食品,如海产品、豆制品等,养成每日喝奶的习惯。

3.经常晒太阳,增加户外活动的机会,以获得充足的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4.多运动,促进骨骼代谢,增加钙的吸收。




骨质疏松怎么引起的

知麻糖来答题啦! 我们先聊聊骨质疏松到底是怎么回事,先简单讲一下我们的骨头。如果现在掰开我的大腿骨,你将看到像纱窗网一样、纵横交错的骨小梁。虽然这接近一百年的日子里,这些网状的小梁一直默默地支撑着我的身体,但它们其实一直在更新换代。有新出现的骨细胞,也有刚刚被清理走的骨细胞,所有的骨细胞舒舒服服的埋在含有丰富钙的土壤——基质——里面,骨头们都兢兢业业地维持着一个增加与减少的平衡。

而骨质疏松就是破坏了这个平衡,比如阻止了新的骨细胞的出现、清除了太多骨细胞,或者两者同时进行。原先排列致密的纱窗网,现在间隔变大、稀疏、漏洞百出,自然一捅就破(轻轻一用力就骨折,老年人甚至会出现轻轻咳嗽一下就骨折)

虽然都叫骨质疏松,但发病的原因却是不同,

按病因来分可以分为三类:原发性、继发性、特发性。

“原发性”可以说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面对的:第一种是由于年龄增长导致,第二种是由于绝经后妇女,由于年龄和雌激素水平降低累积导致。

继发性常常由于内分泌出问题导致,比如:甲亢、甲状腺旁腺亢进、慢性肾病、I型糖尿病……或者服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诱发。

特发性多见于8~14 岁的青少年或成年人,家里可能还有其他人有这个病(家族遗传性)。妈妈们在怀孕时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属于特发性骨质疏松。

不同的病因都将打破这个新陈代谢的平衡,而导致出现骨质疏松。

其实人体是一个很灵活的机制,当你不使用不需要,功能就减退;

吃不多、营养自然就不好,也不爱动了、肌肉功能自然减退,骨头一想:“这不是用不着我么!”,于是就喊来专门负责清除骨细胞的“破骨细胞”来大扫除,造成了老年性骨质疏松。

内分泌及激素的紊乱,干扰了钙的吸收(减少胃肠道钙吸收钙、把骨头里含有的钙全转移到血液里、再撺掇肾脏赶紧把这些钙尿出去、喊破骨细胞来大扫除)。

还有就是机体需求增加时,怀孕尤其到孕晚期的时候,很容易缺钙、缺维生素D(像是加了咖啡伴侣的咖啡更容易让人喝一样,有了维生素D的钙更容易被小肠吸收入我们的血液)。

供需平衡才能可持续发展!

来源知麻糖 顾小花




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骨疾病类型,常常导致骨折。

随着年龄增长,骨骼中钙、磷流失,破骨细胞活跃,成骨细胞不能制造新的骨骼。50岁以上的女性中,约有一半在其一生中会有髋部,腕部或脊柱骨折。所以,年龄是最危险的因素,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概率远远高于年轻人,这是一个生理衰老趋势。

另一个多发群体是绝经期女性,因为雌激素分泌不足因此钙吸收障碍而导致骨质疏松。

综合其他原因包括:1.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男性睾酮水平下降;2.服用某些药物,如前列腺癌或乳腺癌的激素治疗,肝素,癫痫药等;3.服用超过3个月的类固醇药物;4.某些内分泌疾病:皮质醇增多、甲亢、糖尿病等;5.家族遗传;6.饮酒抽烟;7.长期缺乏锻炼甚至长期卧床,导致废用性骨质疏松;8.营养缺乏:缺钙、磷、维生素D以及日照时间不够;或者由于手术史如胃切除而导致营养吸收不良。




刘医生谈骨论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甲状旁腺   原发性   雌激素   骨质   骨骼   激素   维生素   细胞   男性   年龄   因素   疾病   原因   发生   女性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