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支持让孩子学龄前背诵大量的古诗词?

这个问题提的好!这里的“背”是问题的本质。这个“背”字是什么呢?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方式之一。古诗词是知识,这个知识价值意义不说自明。就从这两点说明背古诗词的必要。

我们在讨论“背”的是否有意义,这是认知问题,别的不说就对“背”认识,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从习惯角度思考,孩子有了“背”的习惯,这样的孩子学习会怎样的呢?

从记忆训练角度思考,“背”的意义是怎样的呢?

从认知过程看,“背”是要返复练习的这叫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这里就有对练习的认识,这个“练习”多么重要啊!

总之,“背”的意义太大了。




我支持孩子诵读古诗词,但不支持大量背诵。

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而不能违背规律。

说说我家儿子诵读经历:

小时候在他玩积木,哄睡觉时,常用电脑播放音频听,磨耳朵。

后来大一点,两周半到三周左右,会教他们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

五周左右的时候,读《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论语》《千家诗》。

六周多,也就是现在读《易经》《鬼谷子》《唐诗三百首》《孙子兵法》《中国养生启蒙》。

过段时间预计会加《诗经》《道德经》《楚辞》《止学》《商君书》。

我家儿子主要是用的累积式教育法,也就是“137学习法”。这么久了,没有哪本书能背诵下来,只能背一些简单的诗和短句,或者提一两个字能把整句背下来,认的字也不是很多。唯一的好处就是把听力和复述一句话的能力锻炼出来了。

现在诵读这些,在家里看不出什么,以后有没有用,对他的成长有没有帮助也不知,只是单纯的喜欢教儿子读些国学经典。

随手拍几张今天读的书的照片,如下:




我支持!观点如下:

一、学龄前的儿童记忆力好,喜欢接触新事物。学习兴趣浓厚。有研究发现,孩子出生就有了记忆力,前六个月是潜在记忆,六个月后大脑皮层开始发育,记忆力不断提升,三岁开始进入高峰期,七岁时大脑发育基本完成,记忆力达到了顶峰。这个阶段,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熟悉接受新事物,模仿练习成人举动,直接间接获取知识,循序渐进增长能力。如果家长或者老师有意识地对儿童进行古诗词的背诵训练,那么孩子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方面。这也是对记忆力的有效开发。所以背诗不仅是积累知识的过程,更是巩固和强化记忆力的过程!

二、虽然儿童此时的理解能力有限,对诗词中的内容难以理解。但由于诗词铿锵和谐的韵律,抑扬顿挫的语调,琅琅上口的节奏和短小精悍的篇幅形式都有利于促进儿童的记忆。他们不能也不需要理解,只要记住就可以。这也是为什么儿童学习的好多内容基本都是以儿歌的形式来体现的缘故。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等到他记忆中的诗词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再加上他的学习能力的提高,理解能力自然也就得到提高和增强。这些经过有意识的培训积累下来的诗词内容也自然在儿童的心目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可以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三、知识的积累是个过程,这个过程越长,对人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也就越大。中国古代的许多先贤前辈,他们都是从小启蒙就读书和背诵大量的诗词文章,这些诗词文章对他们后来的事业开创无疑是起了巨大的作用的。前人已经为我们后人做出了榜样。现代社会,那些拗口难念,失去了生命力的古文大多已经淘汰,只余下璀璨的诗词瑰宝,我们没有理由不让我们的孩子在打基础的阶段就学习继承发扬光大下去。背诵古诗,既有利于孩子的自然成长,有利于文学知识的积累,何乐而不为?

四、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我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其原理就是积淀和熏陶促进了文学修养的提高。他们学了,记了,久而久之那些韵律,形式,词汇和格式都已经烂熟于心,使得我们在说话的过程中自然会有意无意地运用起来。长期的美好熏陶结果就是,功底自然浓厚,文采自然飞扬,语文基础自然扎实!

所有这些,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所希望的吗?这样的好处难道还不够吗?




我支持。

首先,我的孩子是受益者。幼儿园之前,他爸爸就让她背诵简单的,大都是五言的古诗词。我那时倾向让孩子学一些欢快有趣的儿歌。结果,孩子自己愿意背古诗。我曾经认为,背古诗,必须得先让孩子弄懂意思,那样才容易背诵。没想到,死记硬背效果也不错。等她上小学了,背诵对她来说就太简单了。初中,文言文阅读理解几乎不失分。她说她特别喜欢古文!我想是不是“先入为主”啊!她把文言文当成她的母语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古诗词   学龄前   白话文   文言文   古文   记忆力   意境   诗词   好处   能力   自然   儿童   简单   孩子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