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一千亿为什么不拿来研发手机做芯片而是拿来造汽车?

其实不难理解,做芯片门槛高(需要技术,需要人才),风险大(可能投了钱最后啥也没研究出来),容易被制裁(研究出先进的东西会被美国和他的一众小弟针对),参考华为。电车主要难点就是电池续航,但是电池厂家很多,电池最近几年突破很大,研发不了可以买,就像小米手机刚出来的套路,自己研发不了就合作研发,合作不了直接买,组装好一套电车,凭借小米的品牌效应,还是有很多人愿意买单的,所以这样看来雷军选择研发电车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千亿不一定能做出芯片,一千亿搞个新能源汽车太容易了,反正和手机一样都是拼凑,而且还有补贴拿。就是拿十万块钱我也可以拼一辆电动汽车,何况一千亿了。




选择造车可能3年就能看到结果,而且以2021年中国的汽车产业链结构,和国内新能源汽车成熟的消费市场,主要真心造车基本是注定能成功。

小米汽车

但是,选择造芯片,耗费1000亿,乃至1万亿,跟最终芯片产业的成功并不挂钩,挂钩的还是国内对于芯片制程设备的研究,芯片核心架构RISC-V架构的研究。

芯片领域,除了依赖于长时间的积累,也存在天才创新。这两个都不可或缺。汽车领域不用,只

新能源汽车市场:投资1000亿能不能成功?

2021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中国商业心灵”论坛上面,比亚迪的王传福针对小米造车说了一段话:“对于现在的巨头们来说,跨界造车不担心亏钱,比如说雷军,亏50个亿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很有可能一条路线的错误就白白丢失了三年,这个是再多钱都换不回来的,很有可能就彻底掉队了。

王传福

王老板这句话,并不是说,小米不适合做汽车。其实他的言外之意是:小米不适合走建厂自建的路子。

小米造车可以先代工,小米本身先聚焦:无人驾驶系统,车辆设计,做上层应用。硬件代工,可以选择比亚迪,一方面比亚迪:电池,IGBT,电机,电控都可以自己做,所以比亚迪具备给任何一个高端企业代工的实力。

这才是王老板要表达的意思。或许你觉得,这个分析不对,来我们看看,中国最早的几家:蔚来,理想,小鹏都是怎么做起来的。

1、蔚来早期是江淮代工,目前主要的汽车生产工厂还是江淮的。2018年,我参加汽车厂长论坛,当时江淮的兄弟,明确表示,蔚来汽车生产线的产权当时还归江淮所有,2018年都还没有买断工厂的产权。

2、2017年9月,海马汽车与小鹏汽车签署《小鹏品牌汽车合作制造框架协议》,初步确定协议生产车型的产能为5万辆/年,协议自签订之日起至2021年12月31日止。在小鹏小批量汽车上市,肇庆工厂才开始建设起来。

3、理想智造ONE由力帆常州工厂代工生产的,伴随理想产能提升,他自建工厂,也属于必然的情况。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代工”,能成为捷径?

因为中国汽车产业,真的是当前全球最齐全的区域之一。

在中国,只要你真的想造车,只要你有设计图纸。后面:博世汽车,麦格纳,大陆电子,这些外企。汇川技术,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等,这些内资企业。分分钟可以给你组装出一台车子。

在中国想做新能源汽车,最大的优势是:产业链很全面。

所以,真正秉承着想造车的:理想,蔚来,小鹏都做成了。

后面,号称拿着大把钱,建设多少个工厂,有多少产能,圈了多少地的企业,都没干成。

就比如:宝能,恒大,还有那个还没回国的老贾FF91。

汽车产线

五菱宏光mini EV的成功充分诠释了,新能源汽车企业号称研发耗资巨大,就是在扯犊子。

2021年1-6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中国)

宏光miniEV产线

为什么建厂的新能源汽车没做起来?代工的反而做起来了呢?

不要看不起,组装四个轮子,一个铁皮的汽车主机厂。

零部件质量的异常,比如说发动机有问题,或者是变速箱,或者是新能源汽车的主控系统,电机,电控等等,这些有问题,都可以去找供应商。

但是,一个汽车的销量水平,是价格,直观内饰空间,舒适度,以及良品率(也就是小毛病的故障率),这是表象的数据,恰恰是这些东西,决定了客户买不买。

什么价位买什么车,然后肯定挑选一个,大家评价起来,毛病比较少的车。

因此,新能源汽车的主机厂,要解决的就是良品率,整体设计,这两个核心的问题。

这同早年的手机代工市场,非常相似。

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设计产能和实际销量之间的矛盾。自建生产工厂,前期投入大量的费用,大量的时间,如果生产的车卖不动,怎么办?

一个生产线生产,一类车型。没有一个产线,同时生产几类车型的情况。

普及一个小知识:一条产线是可以生产不同外观的车型,但是车辆的主要框架基本都是相似的,大小,定位尺寸是确定的,这就是共线生产的车型。即便是这样,切换车型也是需要花时间,重新调整生产线布局,进行升级后才能生产。

前面的自动化线,包括冲压,焊装线,都是这样的。

后面的总装线,主要是以人工装配为主,效率要远低于前面的自动化线。总装线完全是可以实现,一条线多种车型,跟什么智能制造关系不大。跟物料管理,MES系统的关系最大,跟自动化关系不大。

【所以,有外行跟你说,一条线出来多种车型,那他说的是总装线。总装线不考虑效率的情况下,多少种车型都可以同时存在。】


那种号称,一个智能工厂,可以生产多种型号的汽车,实现全柔性化生产,基本都是文字游戏。

汽车的良品率规格要求很高,尤其是出现批量性问题,简直是灾难。

所以,“代工”是跨界造成的最优解,也是唯一的解。

有不少朋友说:Tesla怎么自己做起来的?特斯拉当年有大把的时间。

细细研究一下Tesla就会发现,Tesla早年的困境,就是因为完全没有产业链,所以他多次濒临倒闭。最后还是向传统车企伸出手:

2008年,Tesla首款汽车“Tesla Roadster发售非常不理想的时候。Tesla面临赔钱卖车的窘境并且资金出现困难的时候。马斯克用先进的技术打动了戴姆勒,后者最终投资7000万美元收购Tesla 10%的股份,两家公司也进入更紧密的战略合作阶段。不久后,Tesla又与丰田签订合作协议,为丰田提供电池组以及电动发动机。

这也非常典型的:预期和实际差距很大。如果从硬件到软件都是自己做,那投入就非常大。并且重点的是时间!现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跟Tesla那个时候不一样,现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没有时间给你犹豫了。

因为,第一集团已经冲出来了。谁还能站到第一集团行列里面,只剩下短短的5年左右的窗口期。

因为,按照中国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设定,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要达到500万台/年。同比于2500万/年的燃油车,已经达到了20%。

这也就说明,已经有不止一家企业的一款车型,可以实现年销量40万台。

所以时间才是小米,压重注,投资1000亿进入新能源汽车的关键。

上面也就解释清楚了:为啥小米要现在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

因为,这是一个已经确定趋势,所有人都可以看到,有足够市场空间的市场。【看到趋势的很多,这并不新鲜,核心还是要会执行,知道如何做】

以及,小米号称投资1000亿,到底能不能做成功? 超大概率,可以做成。这并不稀奇。


接下来再说芯片市场:投入1000亿在芯片行业,真的不一定能打出水花。更关键的是,芯片行业很消耗时间。

尤其是,芯片行业的竞争,钱压根不是主要原因,产业链以及技术积累才是关键。

更通俗一点说:如果ASML愿意1000亿卖一台EUV极紫外线的5nm制程的光刻机,一定有中国企业会买。

但是,问题是现在买不到。

这种从零开始的研发,并不适合小米,或者说不适合一般的商业投资逻辑。芯片领域,最大的花费是时间,很有可能在某一条路上的探索,最后的结果只是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路线。

但是,芯片必然要自主化,让华为去做吧。

IC制程工艺




小米的1000亿为什么不用来研发芯片?原因很简单,就是想要做芯片,1000亿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

手机的芯片不仅仅是研发出来就可以用的,它需要具备较高的性能,且成本不能太高。其实小米几年前就自研了澎湃芯片,但是后来就没有再继续了,只是在前不久的小米MIX FOLD上使用了一个澎湃E1 ISP芯片,只用于拍照。就是因为芯片研发实在太难了,小米就算勉强搞出来芯片,也很难与苹果、高通的高性能芯片竞争。

目前所有手机厂商当中,能够和苹果、高通相比的只有华为的海思芯片。而华为海思从2004年立项,最初几年的研发投入就高达每年30亿元,到后来逐年增加。有业内人士分析,华为近10年的总研发投入为4000亿人民币,其中芯片大约占40%左右,也就是1600亿左右。再加上最开始的几年,芯片的总研发成本接近2000亿人民币。这样一比,小米的1000亿是不是不够看了?

最重要的是,华为从2004年开始研发开始,一直到2016年麒麟960发布之后,才真正具备与苹果、高通扳手腕的资格。也就是说之前的12年都是纯投入,几乎没有产出,这么高的研发成本,没几家公司承受的了。

即使如此,华为也仅仅只是攻破了芯片的设计,而没有兼顾到芯片的制造。导致这两年被卡了脖子,海思芯片设计得再好,别人不给代工也是白搭。而想要搞芯片制造,需要的研发投入更是一个天文数字。

所以小米的1000亿用来搞芯片是远远不够的。而用来造车就不一样了,小米要造的是新能源汽车,也就是俗称的电动汽车。由于电动汽车是这两年才兴起的新事物,所以技术门槛较低。尤其是电动车使用的是纯电发动机,制造难度远低于传统的燃油发动机,也没什么专利壁垒。同时电动汽车也不需要复杂的变速箱,制造难度比燃油车小很多。

而且现在新能源汽车的供应链已经非常成熟了,小米与供应链合作也好,自行研发造车也好,相对来说都比芯片要简单许多。前不久就传闻比亚迪老板王传福到访小米,双方可能将迎来一轮合作。当然新能源汽车也有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续航,因为现阶段主流的锂电池很容易受到温度等环境的影响,而且充电速度较慢。但是这个问题也困扰着所有的厂商,所以并不存在哪个厂商掌握着别人追赶不上的核心技术,大家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至于小米在造车方面的主要优势就是它的互联网属性,毕竟随着5G的普及,电动汽车上网已经是必备功能了,小米在这方面要比传统车企更有经验。再加上小米还拥有比较完善的智能硬件生态链,可以给电动汽车提供丰富的配件,比如车载导航、行车记录仪等,再配合MIUI系统与小米手机连通,驾驶体验应该会超过传统的电动汽车。

总的来说,小米造车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正好在科技行业的风口上,1000亿的投入基本够用,搞成功的几率还是非常大的。




两方面原因

1.研究芯片不仅仅是有钱就可以,还需要技术,目前小米是没有能力也没有技术研发芯片的。而且研发投入大,收益小,谁愿意干?

2.造车赚钱快,相对芯片造车基本不需要技术,小米贴牌就可以,可以迅速变现。毕竟他们是以赚钱为目的。




3月30号,在小米的春季产品发布会上,雷布斯宣布小米开始造车。至此,电动车真的又开始变成一个风口。前有造车的恒大,中有造车的华为,今有造车的小米。

雷军同志曾提出著名的风口论,意思是只要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而雷军正是看到智能手机是一个风口后,创建了小米手机公司,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把小米手机做到世界前三的地步,非常不容易也非常成功。

雷军既然又开始投资造车,肯定是看到了电动车是一个风口。非常擅长顺势而为的雷军自然不会放过。当年在决定做手机的时候,雷军甚至称自己为“雷布斯”,从而致敬乔布斯。但可惜的是,乔布斯去世这么多年,不管雷布斯也好,还是苹果自己也好,都没有出现怎么颠覆性的创新,倒是天才狂人马斯克捣鼓出来的特斯拉电动车,颠覆了汽车界,让人看到了不一样的新世界。

眼看特斯拉要征服世界,电动车已成风口,雷布斯敏锐的洞察力有一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动车行业才是未来的风口,也只有站在电动车这个风口上,小米未来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但小米是一个造手机的,造车可能成功吗,为什么雷布斯敢跨界打劫呢?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

1)为什么特斯拉可以代表未来?

特斯拉是电动车,有别于传统汽车。电动车用的是电,对我们生活的环境保护作用很大。这是马斯克造特斯拉的主要原因吗?

当然不是,在新能源车一直有很多方向。各种各样的新能源层出不穷。但为什么特斯拉横空出世就可以碾压别的车型,很快就是主流了呢?


其实特斯拉主要的目的并不是汽车本身,而是中间十英寸的中控屏。自乔布斯造出了苹果手机,把互联网从电脑上移植到手机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这样的说,手机在手,天下我有!就业,购物,学习,娱乐,游戏等,人们再也离不开手机。

而人在开车的时候是无法玩手机的。如果有一款汽车,是一个电动车,又能自动驾驶,有一个十英寸的大屏幕,还可以连接快速的5G无线网络,是不是开车就可以变成一件很舒服的事情。

在汽车自动驾驶的时候,你可以在车上玩游戏,工作,学习等,完全不浪费你的时间,是不是你会呆在车上的时间更长,而开车也变成一种乐趣。

而这款车就是特斯拉,所以电池的续航里程和自动驾驶一直是特斯拉努力的方向。现在特斯拉的电池蓄能能力不断提高,充电时间却慢慢缩短,自动驾驶系统进步越来越快。操作系统越来越牛。

另外还有一点,特斯拉为什么一定能取代燃油车和其他新能源车。就是特斯拉用造手机的方式在造车。特斯拉一旦采用电力驱动,那么需要的完全是电力原件和芯片,而芯片的制造有一个非常厉害的规律,就是“摩尔定律”,这个定律就是芯片的制造每18个月就会更新换代。

这也是特斯拉电动车为什么越来越便宜,性能越来越高级。因为特斯拉这款电动车是符合“摩尔定律”的电动车。这样的电动车,是传统汽车所不具备的。更新换代的速度根本不可能赶上特斯拉。

这才是电动车是一个风口的原因。

2)小米造车会不会成功?

如果从特斯拉的角度来理解小米造车,小米比传统的汽车厂商有非常大的优势。

首先小米是造手机的。造手机的有个非常大的优势就是对电池的优化。随着手机屏幕最大,操作系统耗电越来越厉害。就要求手机的电池容量也要容电量越来越多。充电速度越要加快。

手机电池的续航能力增加,就代表电池的蓄能厉害。其实电动车就是一个大电池,续航里程才是电动车的最重要的性能指标。小米的电池容量做好了,电池系统管理做好了,直接复制到车上就可以了,所以在做电动车方面,手机厂商有先天优势。


其次就是操作系统,未来的电动车十英寸的屏幕就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终端。手机现在是安卓和ISO,但以后的汽车中控屏的操作系统呢,这无疑又是一个互联网的入口。特斯拉现在做的就是建立自己的操作系统。

看看目前安卓和ISO的市场能力就可以想象出来,如果未来都开着特斯拉的汽车,用着自动驾驶,肯定都会用车上的十英寸的大屏幕。这样特斯拉就会圈住更多的用户。

而小米现在做手机,对操作系统的优化已经驾轻就熟,难保不会弄出来一个自己的操作系统。如果真的把操作系统弄出来了,小米就会成为第四个操作系统。这样的话就可以真正掌握话语权了。

还有,网友在问:小米为什么不拿这1000亿造芯片?其实这是没有搞明白什么是电动汽车,什么是特斯拉?小米造的电动汽车跟现在的智能手机一样,就是靠芯片控制和驱动的。就是一个带着大电池的可以移动的移动终端。你在这样的电动车里可以尽情的上网,还不用担心屏幕会没有电。这样的车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

所以说从电动车的这些重要原件来看,小米造车就是造大一号的手机。成功的几率非常大。而我们传统的造车企业造电动车反而成功的几率不是很大。因为他们造车的方向有误。如果没有“摩尔定律”的支持,在更新换代上会落后于特斯拉。而如果没有自动驾驶的升级换代,就会被市场淘汰。

因为自动驾驶才是未来的方向。

3)创新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当然小米造车也会有巨大的风险,这个风险就是,当你以为诺基亚的智能手机就能满足你的生活的时候,而苹果手机却在颠覆你的生活。这也是诺基亚快速失败的原因。


也许移民火星需要高容量的电池,特斯拉是不是在为电池做准备!

在乔布斯造IPOD的时候,市场上的MP3到处都是,但乔布斯造出来IPOD后,其他的MP3渐渐销声匿迹。不是他们造的不好,而是乔布斯的产品完全颠覆你的认知。

并且在苹果手机出现之前,芯片公英特尔公司也曾经花几十亿美元建立手机芯片公司,企图率先占领手机芯片市场。但浪费了人力物力后不得不放弃,因为找不到方向。从而成就了高通公司。

微软也想占领手机的操作系统,但浪费了巨额的金钱后,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业务。

这些例子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都在努力的创新,想占领未来的市场,但谁会成为未来的乔布斯呢?

如果没有创新能力,那么就是像英特尔和微软那样,浪费几十亿美元的资金,也没有弄出一个让大众接受的东西。所以创新的风险巨大。

所以现在小米造车也是具有巨大的风险,因为特斯拉没有完全把电动车的东西造出来。未来的电动车除了移动互联网,自动驾驶,还要具有什么功能。这才是最要命的问题。

就像乔布斯说的那样:其实消费者并不知道他需要什么,当你造出来时,他一看非常高兴,这就是我想要的。

而真正的造出消费者想要的东西,这就需要有非常强的创新能力。如果没有这种创新能力,就像诺基亚一样,比乔布斯走的越快,就垮的越快。反而后来的跟随者像谷歌弄出来安卓,三星等造出来安卓智能手机,反而一下子成为最好的跟随者。也发了大财。

因为跟随者毕竟可以模仿先行者成功的产品。




综上所述:小米造车是雷布斯凭着自己灵敏的嗅觉发现的有一个风口。电动车的重要部件电池,小米这么多年一直在提高电池的容量。并且快充也做的非常好。

而电动车的芯片和操作系统,小米这么多年做手机也是非常擅长。反而这些是传统汽车生产商的短板。因此小米这个时候切入电动车市场是非常好的时机,因为特斯拉已经把市场培育成熟,而电动车也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马斯克在改变世界,希望雷布斯也能!





1.小米是当今社会移动通讯设备全球第一名 占全球百分之九十九份额

2.世界上最牛的手机处理器公司高通公司 是小米公司的附庸公司 极度恐惧小米公司不用其产品造成其破产倒闭

3.小米公司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者 每年生产的粮食供应整个银河系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4.关于为什么拿一千亿造车 一千亿也就是几部小米手机的成本而已 小米公司以动力为生 准备研发生产使用纯净水就能行驶的永动机 造福人类 这是继小米和火星人研发小米手机后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

小米一小步 人类一跨越




了解过小米吗?小米每年投入芯莱科技100个亿,直接丢进去研发制造设备,芯片制造和芯片设计是分开的,芯片这玩意研发设计不难,难的是5纳米制造工艺,美国卡的也只是制造工艺,直接让华为手机脚踝斩了[抠鼻][抠鼻][抠鼻]




感谢邀请回答!首先说,一千亿肯定是个大手笔,实打实地表明了大魄力,有几个友商能及?

我认为该问题的焦点是为什么拿来“造”汽车的钱比拿来“研发”手机“做”芯片的钱多太多了?!分明存在着面向新领域与面向原业务的差别,尤其一个是造、一个是研,经费投入却差了好多个量级,完全可以说是力度一个很大、一个很小。

小米7年芯片研发花了10多个亿?2014年立项做澎湃芯片,成立了专事芯片设计的松果电子公司,投入超10亿元,历经短短的28个月,在2017年发布澎湃S1初代芯片,内置于小米5C;4年后,依靠所投入的1.4亿元、超百人独立研发团队,历经24个月,推出了澎湃C1 ISP芯片,内置于小米最顶级的折叠屏旗舰。在小米看来,这一切已经表明依然“我心澎湃”、芯片“生生不息”,而在我看来,也证明了雷军之前在小米成立10周年之际所说的“澎湃芯片尽管遇到了很大困难,但小米依然会执着前行”的话不虚。

“小米对研发没有友商那么热情”?虽然说这已经是业内共识,但是,得分跟哪个友商比了!比华为差远了,没有可比性,却比得上不少其他的友商。据统计,小米研发投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几乎从未超过4%,而据报道,2020年 1 年研发投入会超过100亿元;近两年来,小米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以每年30%的复合增长率提升,小米说除了用于研发有线/无线快充,还用于研发芯片。当然,无论4%还是100亿、30%,比起一千亿造汽车的钱都少太多了。对于研发手机做芯片的认识肯定跟友商相同,小米至今仍然坚定地认为“芯片是手机的制高点,小米要成为伟大的公司,必须要掌握核心技术”,“想要做到世界第一,必须要用自己的东西”,依然明确地表示要以“技术为本”、立志“技术立业”,最终拥有人无我有的自研硬核技术。

我早就认为小米特别注意研究“风口”,一旦认定便迅即转向、分外舍得投入。用不确切的话说,小米简直是为风口而生的,决定于掌门人雷军先生的头脑敏锐,可谓天生异禀。固化的思维是视风口为营收机会,在营收上不会是“机会渺茫”的,而且一定是“对未来有影响”!关键是认定能稳稳当当地挣到快钱、长钱,倒不一定是非要赚到大钱不可,所谓稳稳当当即技术链是现成的、供应链是完整的,拿来即可;需求是旺盛且持续的,市场是广阔且长远的,进入即可。小米对这一切,都基本上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小米现在要造的汽车分明就是个风口,继所站上的智能手机、智能家居 2 个风口之后的新风口,友商们以及我们不也是这么认为的吗?!

小米应该是曾经也以为研发手机做芯片是个风口。继华为之后。但是,后来发现尽管真的是风口,却太费钱了,重要的是又风险大、周期长,“机会渺茫”且远水解不了近渴,很现实的情况和例证是自家所做的大芯片SoC真就没做成;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一直以来也真的没投入多少钱搞技术研发,而在外部的技术链和供应链上,手机科技和芯片简直一切都有现成的,应有尽有,并且自己还能屡屡拿到他研最新高端芯片的首发,友商差远了,所以就不再急于研发手机科技,特别是不再急于做大芯片,节奏明显放缓,到如今在做芯片上已经发生了由大到小、由难到易的转变,相应地,在投入上则已经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的转变,正是因此种种,到目前为止,小米的“为发烧而生”还不主要是“为自研硬核技术发烧而生”。

好在小米仍在说自己还研发着、布局着芯片。只要还在做,就有希望做出来,而按小米所说,应该包括还在做大芯片。自2017年底以来,小米还投资了40家芯片企业,虽然投资总和没有研发芯片的总投入多,与一千亿比起来当然更是个小钱。




1000亿研发芯片?亏你想得出来,你知道中国国家投资光刻机花了多少吗?现在只能达到自主90纳米!你说现在主流的5纳米,我就不说了。14纳米能制造的出来不?现在除了台积电,三星,英特尔!还有谁?即时设计芯片能设计出来又有什么用?高通,华为,5G 4G专利能不能得到授权?设计的芯片拿来当平板用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三星   小米   特斯拉   芯片   华为   汽车   手机   风口   代工   新能源   电动车   车型   操作系统   电池   科技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