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现在儿童读物大多都是外国人写的?

这个现象确实很普遍,我在给孩子选书时也思考过这个问题,而且在未来10-20年内,大概还会如此。

为什么呢?

儿童文学的发展依赖于教育的大面积普及,还有儿童心理的认知神深化。

这些在西方,是从18世纪工业革命后就开始了,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了儿童普遍受教育的机会。

大人也开始认识到,孩子和大人是完全不同的,不仅仅是缩小版的大人,而是有独立意识和发展过程的个体。

那时也是西方的文化大爆发时期,儿童文学也随之细分出来,成了一个独立的门类。

外国的儿童书籍,发展到现在已经非常成熟。作者的创作状态很放松,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和高度来观察世界,把他们所看到的的世界用文字和图画描绘出来。

有些是儿童生活的翻版,有些是大人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还有从孩子视角引发的幻想世界。种类繁多,语言生动有趣,情节紧贴孩子所思所想。

尤其是6岁以下的低幼绘本,替孩子们说出了他们还不能表达清楚的想法和疑问。

反观国内的儿童文学,真正开始发展是最近二十年。

在这之前,儿童文学沿袭了冰心一代的创作风格,站在大人视角来对孩子进行说教,英雄故事、成功事迹、历史典故等,落脚点总会教导孩子刻苦奋斗、积极向上、善有善报之类的道理。

对孩子来说,缺少了对孩子心里的贴近和理解,读起来自然没有那么强烈的吸引力。

为什么说未来10-20年还会如此呢?

正在成长中的10后、20后,是真正意义上教育普及的一代,也是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一代,他们对精神世界的养料汲取,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生命的探索,都是原生态的。

未来有创造力的一代一定是从他们中间诞生的。

对于我们来说,可以提供给他们尽可能多的养料,扩展视野。




确实是题主所说的情况,不单单是儿童读物,即便是关于亲子教育的、儿童心理的、原生家庭的,比较出色的都是国外作家所编著,而且就事实而言,看了国外的这类书籍再看国内作家的书籍,简直就是“伪原创”。

不信你在各大书城搜“原生家庭”,基本国内作家的都是脱胎自美国作家苏珊福沃德博士的,有心思些的会添加国内的实际案例(比较喜欢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但其中也大量引用了国外的理论知识)。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关于儿童方面的研究,国外要领先国内很多,这也就使得他们出版儿童读物时更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写才能方便孩子理解,并且同时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要求。

而国内的一些儿童读物,例如题主所提到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是提取自我国四大名著中的部分情节,因为本来西游记等就不是面向儿童的,原版的《西游记》里面有着很现实黑暗的一面。

国内这些改编出来的儿童读物,在我们的认知中很难单独一个章节去讲,给孩子讲《大闹天宫》,就涉及前面的铺垫,这要求家长自身有此类的认知,推广的难度比较大;另一个层面,则是一部分家长自身对这些故事情节的熟悉,不用依靠读物就能给孩子讲。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书籍涉及文化层面,需要积累沉淀,而国外的读物则不然,他们更多的偏向技巧类。

打个比方吧,就如退烧问题,中医讲究个调理,西医讲究消炎。这样一来西医的退烧就显得很快,而中医就需要一段时间的调节。

最后做个小结吧,在我看来,读物这方面确实要中西合璧,而不是让我们中国的文化去学习西方的快速见效,孩子成长需要技巧吗?这是肯定的。孩子的成长需要文化沉淀吗?这也是必须的。

不要带着偏见去看待国内的出版读物、国外的出版读物,给孩子讲科普的同时,也不妨碍给孩子讲四大名著。




你看到的这个现象是很明显的,形成原因大致是两个方面促成的。

~~~~~~~~~~~~~~~~~~~~~~~~~~~~~~~~~~~~~~~~~~~~~~

第一个可以细说的原因,是现代教育、儿童教育、乃至社会经济各层面的发展上,都是西方、欧美领先的,因此几乎所有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进经验、创新探索也都是他们去搞的,从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成果角度,这些正反实验做的最多、积累经验最丰富的人们创作的作品更成功、更容易被接受也是最正常的结果。

比如,同样是儿童心理方面,三字经虽然开篇就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说法,但具体到1岁前、3岁前、学龄前不同时期儿童的心理特征及行为教育要点等细节上,你能找到的肯定都是外国人的经验和积累。

同样,在专业积累之上衍生出的儿童文学等儿童读物,当然也是按照三字经来写的、不如按照3岁前儿童需求来写并只给3岁前孩子看的更容易被孩子喜欢。

~~~~~~~~~~~~~~~~~~~~~~~~~~~~~~~~~~~~~~~~~~~~~~~~~~

另一个原因,是本土儿童文学创作的长期大环境决定的。

这方面不宜说的太细,只说大环境对创造的影响即可明了——你挑选的那两套书,本质都是鼓励造反/革命的,这是那个年代创作上唯一可以发挥才智的方向,其他题材就不会有了;同样道理,当造反/革命不是主旋律时,大闹天宫那样的经典也就不会再有被允许的创造条件了。

而其实呢,俗话说“少不看西游”的原因,就是青少年学习社会规则、学会如何做人,要远比追求如何造反对其人生幸福更重要——从这个角度说,你选的那两套书虽然是国产儿童文学的经典,但恰恰是不应该作为主要读物来给孩子的。

~~~~~~~~~~~~~~~~~~~~~~~~~~~~~~~~~~~~~~~~~~~~

要想有我们特色又孩子爱读的本土好作品,还是要会归到两个创作条件的形成上。

首先是百花齐放的宽松创作环境,其次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所需求的正确三观基础。

当然,总的趋势上,这两个方面都是在不断改进和进步的。

所以,让中国孩子能读到更多喜欢的中国内容的读物,希望在明天。




个人认为算是一种文化入侵。

西方故事及书籍里充满了谎言,例如《神奇校车》里介绍感恩节的描述,西方作者是无知,还是无良?

居然把美洲土著与新移民的相处描绘得其乐融融,一副日本侵略人们时所说的大东亚共荣圈,杀你还是为了你好。

西方灭我东方文化、民族之心不死,他们的这种文化入侵就是消除我们的警惕心,从儿童开始消除他们心中的血性、敌视,西方一切都是对的、好的,有一天他们来宰杀我们时,错的还是我们,我们如果抵抗那就更错了,我们应该引颈受戮。




确实如此,我的孙女一岁多了,带着孩子逛过几次书摊,也去过书店,感觉一岁到五六岁的孩子的图画书以及一些音像制品韩国与日本的几乎能占统治地位了,有这样图书干脆都懒得翻译了,很多的图画书就是日文,

不过买过几次日本图画书给孩子看,感觉确实很好,孩子也是喜欢,想想也是不知道怎么说了,是不是应该有人出来管管。




哲学是通用,外国人写的也适合中国人看




你好。我也这么认为。

不是崇洋媚外,相比较而言,外国作者写的儿童书籍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故事情节更有趣。看过《不一样的卡梅拉》。第一节是外国作者写的,第三季是中国人写的。故事情节,结局真的差远了。

2.图画更丰富更有趣。最典型的《忙忙碌碌镇》,《咕噜咕噜转》这个系列。真的是每一次看都有新发现,都觉得新奇。

3.知识性更强。比如说,《神奇校车》,里面穿插的知识点太多了。只要愿意学,越看知识越多。

4.更关注人性。外国作者习惯在平时的小故事中传达爱和正确的理念。比如最近看的《我们吵架了》,《酸酸甜甜的下雨天》。

当然了,国内也有很多好的儿童书籍,都值得一读。






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不重视,香港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从小起就向一味只向小孩灌输这样的思想,那他们长大后,他们的思想里就只有擎天柱,超人,圣诞老人,而没有盘古,董永,太上老君,其实,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神话故事,家长在选择时要多向自己的小孩挑选这方面的书!




知识无国界,未来孩子是要去面对整个世界的,他的眼界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只要孩子喜欢没有伤害的书都可以看,你选择的是你喜欢的。




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启蒙书籍的难度偏大,很多人现在都读不懂这些启蒙书籍,现在最多的就是《三字经》了,还算比较容易些。

另一个是现在西方的东西比较偏实际应用,思想也偏西化,慢慢地自己老祖宗的智慧却丢掉了。所以现在的人都是在学知识,却学不到老祖宗的智慧,也是一个悲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儿童读物   图画书   儿童文学   儿童心理   读物   中国   外国人   确实   国外   原因   感觉   书籍   儿童   孩子   作者   国内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