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交领域已经到终局了吗?未来,社交领域可能会有哪些发展和创新?

关于是否是终局的事情,我觉得是一个伪命题。

当年MSN一度非常火热,即便QQ出来很多年,依然无法撼动MSN在社交白领领域的地位,但微信、米聊的出现直接颠覆了MSN的地位,如今,MSN已经消失。

实际上,即便微信除了,很多人觉得会威胁到微博的地位,但微信和微博其实是发展在两条不同的轨道上。

如今,微信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平台,但陌陌、探探的出现,实际上,又是在陌生人社交领域走出了一条路。

即便是这两年,看起来社交固化,但抖音、快手一样在微信的固有地盘上动出很大一块,展现出勃勃生机。谁也不能否认抖音会成为一个社交,甚至卖货的平台。

从趋势看,短视频领域依然孕育着很多新的机会。另外,无论是微信,还是当前其他产品,都是服务80后,90后的产品,这些产品都在老化,固化,未来在服务00后,甚至更年轻的人群方面,必然又会有很多新的社交机会。




1.社交永远没有终局,没有产品有可能满足所有需求。关键看如何定义产品核心核心指标,如果还是关系密度✖️IM消息数量微信不可撼动。

2.微信刚披露月活10.85亿,每天消息数450亿条,我将微信的月活约等于日活,那用户使用微信每天发送的消息数是50条左右。

3.如果你去宁夏调研,会发现很多农民都是不怎么用微信的。这些农牧民兄弟他们将快手作为社交工具,一人每天发超过70条消息。所以宿华有段时间里的整个思路在于怎么去加强熟人关系,怎么加强社交关系、沟通频次。

4.QQ看点,主要是在手Q聊天窗口强插信息流通知和加上独立tab强化短视频,在快报做没了的同时,悄悄导出一亿DAU的信息流产品。快手和QQ看点都证明了一件事,IM与信息流是可以融合共存的。

5.两三年前QQ空间用户一天刷feed30条左右,内容多是心情、自拍和不具备消费属性的无病呻吟。当时另外一款新兴青少年社区产品用户每天刷屏160条,且产品发展有用户越多发布越多消费越多时长越高的正向网络效应,用户每天主动使用该产品的时长远超只在后台运行等通知的QQ。

6.人有很多欲望,记录欲和分享欲,以及期望得到正面反馈,但用户的分享很难在一个大众产品里面全部满足,比如来自圈层的慰藉,我举个例子,当一个中学女生发现她妈出轨了,她该去哪找人聊?

7.算法分配真爱这件事的震撼性和可行性,可以去看下黑镜第四季第四集。但就像花开花败都需要时间,花不能在一天内长出来。

8.生命的长河中,我们永远孤独,甚至没有自己作伴,因为我们对自己一无所知。只要还存在孤独这件事,不管是肉体层面还是精神层面的,只要还有人觉得相见恨晚一见如故,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永远值得期待有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1.关于所谓「终局」,以目前的网络来说,微信在五年内,其网络肯定是总体上无法撼动的,网络最终会随着新平台的出现或者原本的网络结构的老化得不到充足新的枢纽节点的补充而衰亡(自然的核心用户层的生命周期的终结,枢纽节点的衰亡)。如果这个「终局」是指五年内是否有对最大社交网络的撼动导致格局的变化,我认为可以说是「终局」。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我们知道有很多种其他可能,比如2007年前,也没有多少人相信未来Smart Phone有一天会成为主导互联网的平台,有一天最强大的QQ会被微信替代,平台的出现和迁移是最大的变数,这个点上有人预测过吗?2029年,我们在用什么平台?2024年会不会有一种新的平台出现彻底威胁到Smart Phone?从这意味上讲,只要把时间线拉到10年,「终局」自然就不存在了。


2.关于未来社交领域会有哪些发展,我试着在不同定义下的「未来」来阐述一下我不成熟的小猜测:


10年后——2029的未来:我们在一种全新的数字化平台上生活,我的看法是MR/VR/AR(总之是Reality平台),我们会采用更自然的交互形态,不仅是基于“touch”的——显然touch只是针对我们和二维的玻璃板发明的一种交互;语音、四肢、十指、动作、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温度、触觉……我们会沉浸在更多元丰富的交互体验中,我们会重新定义交互与互动,因为5G乃至6G技术的发展,支持我们的「分身」会忽然出现在世界的另一端,基于机器学习与自然语义的科技的进步,我们能打破语言的隔阂,与任何文化与背景的人「社交」。


5年后——2024年的未来:当年无法忍受微信这种中老年人(主要是自己家长会用的)社交产品的年轻人已经长大,他们成为了社会主流,就一如当年QQ的时代一样,这些用着看起来有些“非主流”的社交产品的年轻人步入了25-30岁的年纪,成为社会人的他们也把这些非主流产品中的一些带到了他们的工作生活中去,尽管,还是有很多人会用微信这个产品,微信也加入了许多新功能,比如无比流畅的语音电话——这年头已经没人发“消息”了,但这个产品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微信更像当年的短信一样,只是用来收发一些验证信息的工具,毕竟,除了电话号码,微信的ID就是移动互联网的身份证;


3年后——2022年的未来:30岁以上的中年人——曾经的90后,普遍看不懂现在的年轻人,这些「年轻的怪胎」整天喜欢玩一些令人难以捉摸的「社交」产品,说是社交,但其实也不能那样说,这些产品更多的是连麦和奇怪的兴趣社群,总之充斥了各种小众兴趣,一不留神就不知道什么东西忽然火了又忽然过气了。当然现在网上的互动玩法也实在是太多了,年轻人在网上玩互动的游戏、看互动的综艺、或者泡在连麦的聊天室里,整天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似乎挺无聊的,反正网上的东西什么都不能信,不管是脸还是声音;


1年后——2020年的未来:从2019年-2020年,忽然满地冒出了一大堆各种连麦聊天室、QQmix贴吧的社群、互动综艺玩法的社交产品、短视频化的社交媒体大行其道,人们在追求富媒体交互的路上根本停不下来,媒体鼓吹各种风口,资本在互动、富媒体(语音)这件事上不断增加投入,有人高奏凯歌、有人不停唱衰,说这又是一次瞎搞的资本盛宴。


↑上面的东西我完全瞎JB猜的,如果我猜中了,我就不再掩盖我穿越者的身份了。




肯定没到终局,社交产品有越来越细分化的趋势,同时它的更迭取决于人群代际跃迁,以及新技术突破产生新的产品终端。

细分化的维度很多元。熟人vs 陌生人兴趣社交,比如Soul这种内心共鸣类的社交等;代际跃迁,比如围绕00后群体的社交产品(美国有snapchat);技术驱动,比如5G与IoT时代来临,前者可能产生以视频社交为主的平台,也可能会出现Google Glass这种全新的使用终端,就像当年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智能手机上微信横空出世一般。




大家好,我是主业是扫地,兼职是在今日头条上分享扫地见闻的达摩院扫地僧。


对于题主的问题,老僧认为,中国的社交领域远远没到终局。


原因在于,当下的社交的关键桎梏已不在社交平台本身,内容、兴趣正在成为新的社交本身。过去十年内,中国互联网社交产业发展只在社交工具本身形成了一些寡头平台,而在社交的形式和兴趣引导上还没落棋;


人的构成,人的本性太多元了,只有一个大而全的社交平台是承载不了人类的社交需求的。购物是社交、听歌是社交、阅读是社交、游戏是社交。。。。


所以未来在分层社交、内容社交、新互动形式社交层面还会有的变化。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技术进步会给社交体验带来的创新,虽然谷歌眼镜的发布过去没太能给社交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但是现在Iot技术的成熟,使得更多的信息能够重新被汇集和高效处理,所以未来新技术的发展,有可能成为社交领域的新变量,做到真正的两开花。




我觉得终局在技术足够好之前谈不上

从社区氛围出发简单谈谈:

好的社区氛围是如何形成的了?从个人需求出发:两点

1.获取/认识更多的优质个体/内容(这个比较个性化,优质本身就是个体认为有价值的)

2.与更多优质的个体建立信任

那么一个社区对个体是否有吸引,有以下几点:

1.能够持续有优质个体/内容 活跃

2.自己产出的内容能得到不断反馈/互动

正向的反馈能使内容创作者有更多的产出动力,而更多的产出带来更多的人潜在品牌/信任建立,更多的品牌/信任建立带来更多的信息源与关系链~

就如同滚雪球般不断向前,个体和社区本身都得以成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正反馈这件事,如果交由算法,那么在社区人群数量大众化的情况下,得到最多正反馈的会变成最大众化的内容,比如三俗~

这样优质人群很可能由于无法持续获得正反馈而逃离,重新寻找更符合需求的社区。

社区的大众化与垂直化不断循环,能够打破优质小众-社区变大-逃离至新的优质小众社区的循环,是大家需要思考的问题~当然有可能技术化的千人千面+人工干预是一种解决方案,不过效果的话还有待验证




社交战场并不太平。经过3年的平静期后,社交的战火似乎再一次被点燃。

去年5月份有子弹短信杀出,社交战场已经多年由微信统治,但随着代际更迭、用户疲劳,新社交产品一直是用户的痒点。子弹短信之所以在短期内积累700余万用户,就是因为戳中了用户的痒点。

可惜的是,子弹短信并没有设置朋友圈这样的“刚需”板块。

去年在12月,有传闻说字节跳动将2019年上线“飞聊”。这款产品不会内嵌在今日头条APP内,将独立推出。

目前并不知道“头条版”的社交产品是什么样。但是,2018年今日头条在社交、信息流、视频领域的搅局其实也是为社交的未来提供了一些思路。今日头条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信息流+短视频。

今日头条长在内容,如果进入社交战场,它的意义恐怕是再度造就一个泛娱乐内容社交平台——可能会造就另一个微博。

至于未来能做成什么样,真的很难讲。但至少,天下苦微信久矣——这就是社交的最大机会。




互联网没有终局,社交也是一样,即便有QQ和微信当道,你是电你是光,却也不是唯一的神话。

想当年,PC互联网时代,QQ红极一时,但那又怎样?在游戏过程中,连麦效果差,短线,打字不友好。

于是YY针对痛点、异军突起,成就游戏圈的小社交,玩得红红火火,反倒随着整个游戏

产业的暴涨,活出了自己的理想主义。

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干掉Kik、米聊,至霸大家手机,风头一时无两

但钉钉却也用工作场景切入,两年时间“吃下”上亿用户,马云再也不担心社交失位。陌陌又用“原始欲望”推动出陌生人社交,成功上市。

所以,可以负责任地说,社交之战没有终局,关键就像网易创始人丁磊说的:“去发现那些别人忽视的需求”。微信、QQ不能代表一切,未来还有很多可能。

比如,有人说:如今社交创业进入2.0时代,核心诉求从“简便”转向“品质”,比起单位时间内的社交数量,新一代00后产品更看重社交沟通的质量。

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与多少人撩,而是能否迅速找到“三观相合、兴趣对味、有感觉”的人,能否真正顺畅地“聊下去”,社交的“有效性”空前突出。

可是有哪家真的做好了么?圈层化交流内容,形成溢价往往是一种社交货币。

那些从话题谈资、个性表达、情感兴趣到逼格标签,凸显的是一种内外皆得的“身份感”——买了这个我就不是屌丝了,我的生活标准和品味档次已经上去了——这里的本质依然是一种性价比的逻辑。

可这种灵魂的共鸣有谁真的做好了呢?切入场景、切入圈层,知易行难啊!底层社交逻辑的固守,让单纯产品形式的更新很难获得00后的青睐。但真的不代表毫无机会!

一句话: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昨天是历史,今天是开始,尝试一下,说不定明天是都好使。







刚看完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的演讲,回来再看这个问题,有些新的想法。

大概在三年前,那时的张小龙已封神,微信打消了一切觊觎社交领域的创业者的念想。当时业内有两个共识:

  • 社交必须基于通讯,社交平台的新机会来自于通讯技术的换代。
  • 社交和社区产品不同,前者以人为中心,后者以内容为中心。

换言之,在微信的阴影之下,当时没人认为社交领域有机会破局。事实也是如此,在移动互联网启动的2010年后至今,陌生人社交赛道只跑出了陌陌和探探两个体量还可以的产品,并且还合并了;熟人社交赛道,除了微信,全军覆没。

但,站在2019年初再看社交这个话题,事情正在起变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自2018年中开始,拿到融资的一波新的社交产品,会有什么像样的表现。这一波社交产品的回暖,还是源于资本寒冬背景下,O2O新零售之类烧钱赛道投不起了,社交产品比较便宜罢了。事实上,除了音遇,这波产品一个能打的都没有,而包括音遇在内的这一波产品,共同问题其实和三年前那批是一样的:只是在玩法上做了微创新,并没有切入什么新的高频用户场景。

三年前业内的共识仍然成立。而起变化的事情,对应这两点共识,在于:

  • 通讯技术升级使得信息传递与表达的手段,不再局限于IM。短视频与直播,正在成为不亚于IM的高频存在。也就是说,基于短视频与直播,同样可以承载起社交的场景。
  • 社交和社区产品的界限正在模糊。同样是短视频和直播类社区产品,人与内容已经浑然一体,视频成为人的表达工具。也就是说,社区产品正在入侵社交产品的用户场景。

基于以上两点变化,加上人工智能的运用,会带来一种新的用户场景:社交关系的发现与建立,在线上不再依赖于现有社交网络的分发与重构,而是可以由算法和人工智能,将一体化之后的内容与人,一并分发出去。

现在你告诉我,以上几点新变化,与微信甚至腾讯,有一毛钱关系?

所以,问题的答案自然出来了: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技术量变到质变的时间点,这种质变足够大到颠覆相当一部分用户的社交行为。

当然,你可以认为用户的社交关系最终会沉淀到微信上,所以微信自身的江湖地位是安全的。

这样理解也对,但不全对。

我在2015、2016年都指出过微信的局限性,是需要承载过于庞大的用户群体。这些用户需求的最大公约数,是微信需要考虑的。而中规中矩的结果,就是在功能视频化的路上落后。在前一个时代有多成功,在后一个时代就有多落后。

另一个显性的问题,是张小龙今年已经50岁了。做社交产品需要懂人性,人生阅历不够固然不可以,但岁数太大,带来的问题也同样多。微信的基础表情包至今仍在使用2007版的手Q表情,而在观感和功能方面,离年轻用户表达自我的要求,显然是差的太多。我最近发现95后的小姑娘,会像当年我们交换微博一样交换抖音号,让我意识到,事情真的是在起变化。

当然,张小龙所坚持的一些产品理念,包括对微信的整体把控、对人工智能之类技术的警惕,同样也是一种情怀和产品理念的体现。他在最近的演讲中,diss了很多当下的智能推荐类产品。遗憾的是,他的产品理念即使正确,也不能说明其他产品的理念就是错误的。大家只是代表不同的逻辑、角度和年代而已。

说“天下苦微信久矣”可能有点矫情,但我确实有很强烈的、持续已久的逃离微信的冲动。所以,哪怕只是一部分年轻用户的揭竿而起,仅将微信作为一个IM工具而暴走他处,这还不够有趣吗?

未来已来。年轻人并不喜欢把人设强加给别人。年轻人只是享受和人们在一起的感觉而已,有痛苦,有快乐。




主流社交肯定还是腾讯一家独大,微信和QQ。腾讯公布的2018年Q3季度财报显示,微信月活账户达10.82亿,QQ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达6.98亿人。

任何一款社交产品要想达到/超越微信和QQ的用户活跃度,基本上是没可能的。社交产品的护城河是它的关系链,而微信和QQ的优势就是它错综复杂的关系链,只是推出一款类微信产品,或者某些功能比微信更方便的产品,本身是没用的,比如马云亲自站台的来往,丁磊亲自站台的易信,老罗亲自站台的子弹短信,都是“昙花一现”,子弹短信在短期内获得用户们的青睐后,便迅速跌至低谷。

微信和QQ的这套关系链,是其他产品没办法复制的。

而重新生成这套关系链,也非常不容易。一是用户习惯短期内难以转移,人的年龄越大,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就越难,新的社交产品很难让用户重新习惯,要么就直接“抄袭”微信的;二是拉人头的成本太高,2011年单个用户的成本才几毛钱,现在一个新用户的成本得几十元甚至上百元,这对于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来说,成本都是巨大的;三是用户下沉空间,微信已经流行了7年,不只是一二线城市,在很多偏远的农村,微信用户下沉很深,而其他的社交产品要想达到这种深度,又得花费很长的时间,现在并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优势。

未来社交领域的发展和创新。首先,是视频社交的进一步提升,随着5G的逐步发展,未来视频社交会变的更加有可能,当然,现在也有视频社交的场景,只不过在画质方面,渣的一塌糊涂,5G肯定会让视频画质再出现一个等级的提升,而这会让视频社交变的更有意思。

其次,物联网的社交。比如,用户只需要一个ID,就可以在家里任何一个智能设备中使用该ID来与其他用户互动。当然,车联网也算,用户在汽车里也可以使用社交软件,不过,这里面肯定会有相关的安全设置,不然开车就不安全。

人是群居动物,生来就有社交基因,而且,我们在接触信息的同时,也需要与他人的连通和交流,社交是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最大也是网民使用率最高的应用,未来只会与我们越来越紧密,只不过,在商业空间上,换成其他产品基本上没可能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社交   领域   未来   可能会   中国   场景   关系   时间   更多   时代   内容   用户   产品   平台   技术   科技   社区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