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靡中国的五笔,为什么败给了拼音输入法?

其实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单从效率来讲,五笔输入法的打字效率普遍超过拼音输入法(如果没有自由联想功能的话),那么为什么已经获得大面积推广并取得商业成功的五笔输入法,又会在后来败给了拼音输入法呢?

看了点赞数靠前的十几个答案,我并不觉得说的不对,只是在信息上不完整,而且比较深层次的东西没有提及到,在这里我也阐释一下自己的想法——在我看来,只需要了解三件事就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第一件事,为什么五笔输入法能风靡中国?

在互联网进入中国的早期,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汉语输入到电脑里。因为拼音用的是英文字母,而电脑键盘是通用的QWERTY布局键盘,也全是英文字母,所以最原先顺理成章地就用拼音法输入汉字。但随后不久,问题出现了。

汉字是世界上现存在使用文字系统中最为复杂的一种字体,仅汉字就有两万多个,同时因为读音限制,就出现了非常多的同音字,比如说“同”、“桐”、“铜”、“彤”这四个字在拼音上完全一样(都是tong),这样的一个拼音对应的汉字少则几十个,多则数百个,所以拼音输入法在应用时其实分成两部分操作:第一,先把音拼出来;第二步,再把想要的文字选择出来。

换而言之,每个字都要走这两道程序,当时的拼音输入法可没有自动联想功能和词库的概念,在具体的使用时,既出现大量的操作步骤,又伤眼,同时出错率也不小。

怎么办呢?最早想出来的法子还是从拼音上想辙——制造汉语拼音键盘,比如说出现类似“in”、“ing”、“an"、“ang”等等之类的按键,但这样一来,键盘数量直线上升,可以多达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可想而知在你打字时候的混乱程度。

那么拼音方案不行,其他方案呢?于是就有了形码输入法的诞生。形码输入法顾名思义,就是从汉字形状上入手,拆笔画,用笔画代替字母。不得不说,这个创意很贴合实际,因为汉字属于象形文字,在笔画上的标准要比拼音更加简约。说白了,QWERTY键盘可以装得下这些笔画。

最早的形码输入法其实是台湾省的朱邦复发明的仓颉输入法(1976年推出),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形码输入法则是由王永民于1983年8月推出的五笔字型输入法。相比较而言,前后两种输入法的使用规模迥异的原因,跟服务的字体系统是息息相关的。众所周知,台湾省一直使用的是繁体字,而大陆自1956年开始便大力推动简体字,从字体的世俗化程度来讲,简体字很显然书写和使用效率更高,笔画更为简洁,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字体,这种字体区别导致了很多汉字,在简体字的形式下五笔很容易实现,而在繁体字形式下,则需要更多操作步骤,也更复杂。这一点成为五笔输入法优于仓颉输入法的地方。

而五笔输入法真正在大陆风靡的原因,则在于这种输入法在熟练掌握后,打字效率能获得巨大提升,它将笔画作为一种“字母”,仅使用25个按键就可以覆盖所有文字的书写。而且尽管学习门槛存在,但国人很容易理解这种输入法的原理,所以五笔输入法一经推出,迅速风靡。

需要指出的是,五笔输入法并不是形码输入法的唯一代表,在80年代后期,还出现了一种优秀形码输入法——郑码输入码。它不仅更加规范,也比五笔输入法更加广泛,所以微软在后续版本更新中,将郑码输入法内置进了系统中,成为系统默认输入法,并且直到2012年才取消。

第二件事:拼音输入法是怎么重新回到战场并成为主流的?

其实拼音输入法一直都未曾消失,只是有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在国内市场进入了低迷时期,但是,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于拼音输入法的思考。

为什么呢?因为学习成本问题。

自1958年,国家明确将汉语拼音纳入教育体系开始,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学习汉字都基本上从拼音开始学发声。人们可能不会写字,但却不可能听不懂汉语言的读音,所以声音引发的理解能力是要优于文字的。以此推之,拼音在自学和自适应方面相比五笔拥有更大的优势,而且别忘了,电脑键盘的按键本身就是英语字母。

但想要让拼音输入法适配汉字独特的生态,就需要克服两个问题:第一,同音异形问题;第二,整体打字效率问题。

这就不能不提到八零九零后的独特记忆——智能ABC输入法,智能ABC输入法是北大朱守涛先生于1993年推出的拼音输入法,这种输入法其实就是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决和优化。这种输入法首先支持词组的拼写,不用再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因为词组相对于单个文字来说重复率要小得多;其次支持整句输入,同时一边拼音可以一边看到对应的汉字,在确认环节上可以省却不少时间;最后呢,这种输入法没有学习成本,不用进培训班,只需要勤加练习就能越来越熟练。

所以智能ABC在拼音输入法领域算是爆红,之后也进入了微软系统中,成为默认的输入法之一,直到微软拼音输入法推出,也未能改变智能ABC的火爆。

但在商业领域,和比较专业的领域,五笔输入法依然是主流。这是智能ABC也无法改变的事实,但为什么无法改变呢?原因还在于拼音输入法对比五笔效率还是低。

而那几年,是中国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的一段时期,拼音输入法在智能ABC之后也获得过一些突破,但都没有什么开创性的产品出来。与此同时,手机开始流行,那时候属于功能机时代,功能机时代的一个重要产物也出现了——九宫格键盘格式,而功能机上与这种键盘格式相匹配的输入法中,最为流行的就是拼音输入法。

可以说,当一个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进入互联网的时候,拼音输入法相比五笔拥有更为广阔的用户基础,还是那句话,拼音谁都会,五笔却要交钱学。

尽管难用,但在大众角度,拼音输入法依然是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如果能更快一点那更好。

当时间来到新世纪以后,最值得称道的拼音输入法是紫光输入法,严格意义上来讲,它是第一个智能拼音输入法,搜狗则是后来者。紫光输入法增加了智能组词,也就是说用户连续输入9个字以内的拼音串,系统能够自动转换成汉字,而不论是否有这个词语,系统根据词频高频先见的方式给出一个词语串的组合。这种形式很接近现在使用的拼音输入法。

然后2006年,搜狐推出了搜狗拼音输入法,这是基于搜索引擎技术的新一代的拼音输入法产品,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备份自己的个性化词库和配置信息。而此后,搜狗拼音输入法就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充功能,实现了异常高效的词语自由联想功能。而这个时候,形码输入法在打字速度方面的优势在这种搜索引擎加持、云词库做支撑再加上能够自由联想的输入法面前,已经荡然无存。

与此同时,新生代的网民们乐于接受易学易懂的拼音输入法,他们在聊QQ,或者搜索网站时,成为拼音输入法最忠实的拥趸。于是五笔输入法慢慢开始退出历史舞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手机的普及,拼音输入法曾经的弊端都得到了非常好的解决之后,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局面,拼音输入法成为输入法行业当之无愧的霸主级存在。

第三件事,路径依赖的影响,可能胜过技术实质优劣的影响。

这句话比较拗口,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比如说QWERTY键盘和Dvorak简化键盘,这两种键盘布局中前者先出现,并且在打字机时代就已经风靡,而来到计算机时代,后者出现了,它相比前者工作效率更高并且也经受住了各类考验,但是最终的结局,我们今天使用的还是QWERTY键盘。

为什么呢?当所有的设备输入工具都使用这种布局的时候,那么所有相关的行为都可以视作属于衍生产物,这个时候任何微小的改变都会产生巨大的成本,所以如果没有打破功能性的东西出现,很难改变这类基本成为标准和共识的东西。

在我看来,拼音输入法的发展就契合了类似的道理,不过表现形式稍有不同。

我想说的是,促成拼音输入法在国内盛行乃至于一家独大的最主要原因,可能并不是输入法的智能化,而是年轻群体对于这种输入法的支持和使用。中国不同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们接触互联网的人群可以说是从八零后骤然开始的,所以互联网文化深受八零后九零后的影响,他们基本上可以视作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早期用户群。

所以他们对于拼音输入法的认同及使用,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共识性的东西,这种东西会随着拼音输入法的易用性加强而加强,最终成为一种标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再次进行扩散,最终将这种共识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到了这个时候,五笔输入法即便效率依然超过拼音,但在应用领域上却越走越窄,最终陷入绝境。

总结

总的来说,五笔输入法其实是满足了互联网早期人们对于输入的实际诉求,但它不接地气,存在学习门槛,而且形码输入法是一个混乱的领域(网络戏称为“万码奔腾”),所以当拼音输入法打破自身的技术桎梏后,五笔很快就日薄西山。

这种发展对于做产品的人一个最大的启示,就是对于用户需求的挖掘一定要尽量多尽量深远地进行思考,因为很多时候,用户是不清楚自己需求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产品的真正问题所在。

以上。




王永民发明五笔字型,打破了西方关于汉字不能输入计算机的预言,并在印刷行业迅速取代了蜡纸刻板和中文打字机。1991年我在部队军机关当打字员,被单位送到地方培训机构学习五笔字型输入法,那时我们用的是四通打字机。通过学习,在郑州OA电脑办公机具公司举办的五笔字型打字比赛中,以每分钟136字的速度获得了四等奖(一等奖是省政府办公厅的打字员,每分钟220字)。当时和以后很长一个时期,论输入法和打字速度,非五笔字型莫属。

但后来使用五笔字型的越来越少,使用拼音输入法的越来越多,就连我现在的这个回答都是用拼音输入法输入的,为什么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吧。

一是输入工具发生了变化。过去只用电脑作为输入工具,有一个大的键盘,操作起来很方便。现在多数用手机、平板了,键盘很小,只能一个键一个键的敲,五笔字型字根拆分太繁琐,不适用。二是五笔字型入门有一定难度。学五笔字型必须牢记字根,即使不背字根表,也要长时间操作实践才能熟练掌握,而拼音输入就比较简单了,我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学拼音了,使用拼音法输入汉字很容易上手。三是操作有难有易。比如在手机上输入汉字,五笔字型输入法几乎没有办法操作,而拼音输入法只需要两个大拇指就很快了。

所以,喜欢使用拼音输入法的人越来越多了。




我就是一个忠实的五笔字形输入法使用者。从1990年经过正规培训学会使用到今天,已整整使用了30年,即使在输入法满天飞的当下,我也从来没有动摇过使用五笔的决心、试图尝试使用其它输入法的想法。感觉会用五笔输入法,其它输入法就入不了眼。五笔输入法有两大优点:一是“准确”,它与其他输入法的最大区别,就是在输入的过程中,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绝不会出现错字或别字,偶尔有输入笔划相同的字需要选择一下。输入文章时,容错率可以控制在千分之五以内。二是“快速”。五笔输入单字,分一级、二级、三级常用单字,最多只需打满四笔(不含选择);五笔有丰富、庞大的词组库,常用各类词组都有,还可自行设置造词。这样,对于一些专业人士来说,只要词组记得多记得牢,一小时输入12000字很轻松。

这样一种好输入法为什么输给了拼音输入法?我认为简单地说,五笔输给拼音是输在使用方法上。五笔输入法易学难精,要记要练,有些机械,难以普及,适合专业人士使用;拼音不用记,也不用练,会拼音就会使用 ,电脑还会自动“记忆”词组,使用起来虽然错别字多、选择多,但熟练后足以应付工作或聊天,自然成了大众输入法。




作为当年学过五笔输入,现在一直使用拼音输入法的人来简单聊一下这个问题吧!其实这个原因相当简单,拼音输入法易上手,而五笔输入有学习成本在里面。

1、学习五笔时间成本不低:当年我学习五笔时至少花了1个月的时间,要背字根,还得电脑上练习。由于当时家里还没电脑,练习时间也不够多,所以整体学习时间较长。如果放在现在的话,估计一周时间应该能搞定。

但是这个一周时间还只是你初步会使用的学习,想要熟练运用恐怕还得花更多的时间,需要更多的打字练习或者使用。如果你初步学会后,一直不怎么使用,那么不需要没多少时间,你会发现自己又不会打五笔了。我就是这种典型的人,学会了觉得自己会了,一段时间不用,然后就发现自己很生疏。

最后,我不得不放弃了五笔输入!

2、拼音上手太简单:反观拼音输入法,可以说不需要任何学习过程,只要你上过小学,学过拼音就能上手使用。虽然从整体的效率上来说,拼音输入法是不如五笔输入法的,但是就因为容易上手这点,导致很多人是不愿意再花时间来学五笔输入的。

此外,拼音输入法使用久了之后,你一样也可以有较快的输入速度,同样也可以实现盲打。当年的输入法还不是很智能,没有搜狗、没有紫光、没有QQ拼音这些,我使用大家俗称的智障ABC这种非常不方便的输入法,同样也能有不错的输入速度。

而现在各种更智能的输入法的出现,不仅可以同步词库,还能按照你的个人习惯来输入,使得整体的拼音输入效率进一步的提高。

这样一来,拼音输入法的流行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3、五笔效率高于拼音输入

单单就输入效率来说,目前仍旧是五笔技高一筹,如果你是专业录入人员,要求极为流畅的输入速度,五笔必定是首选,拼音输入法再熟练也达不到五笔那种程度,出错率其实不小。

Lscssh科技官观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倒是有点担心五笔输入法会不会就此消失,目前仍旧还在使用五笔输入的基本都是老一辈的人了,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很少有用五笔输入的,长此以往,怕是真都的没人用了。


感谢阅读,给点个赞鼓励下呗,欢迎关注【Lscssh科技官】,谢谢~~




感谢您提出的问题。作为一个使用五笔输入法近30年的人来说,我觉得五笔输入法输给了拼音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儿。

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先生

1992年的时候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时候,当时对于中文的支持还很初级,如果想要在电脑里进行文字处理是件很麻烦的事儿,不只要有中文环境,还要学习中文输入。


最早出现的中文输入法很少,基本没有什么选择,最常见的只有“全拼双音”,“全拼”,“五笔字型”,而当时以拼音为基础的输入效率太低,直接被我放弃了,我选择了五笔字型输入法。

当时的学习难度还是很大的,很多朋友都选择了报学习班学习五笔字型输入法,但我没有这样做,当时正在上高中,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多余的钱来教那个为期一个月,价值400元的学费,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套书,好像叫“轻轻松松学电脑”,用了大概3个多月的时间才把这个五笔字型学会,但感触很多。


学习的过程中,我没有像其它人一样先背字根,而是把字根表放在电脑前,见字拆字,这样的方法虽然有些笨拙,但效果还是不错的,作为男生,我在学习之后的三个多月,输入的速度就超过了一分钟80字以上。看见字的时候不用想,手指自然而然地就会在键盘上敲击成文。以至于在后来聊天软件大行其道的时候,同时和三个以上的网友聊天也不会感觉吃力。在后来的写作过程中更是如鱼得水,基本上一小时2000字是不成问题的。

王永民和他的家人

在计算机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很多输入法,如自然码,神码,智能ABC等很多输入法,但终究只是昙花一现,都没有流传下来,而只有五笔字型算是个传奇,时至今天还有很多人在使用。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五笔字型的发明人---王永民先生,如果不是他的发明,我们可能不会有这么高效的输入方式。如果不是他在早些年就把五笔字型以象征性的价格贱卖,我们也不可能在每一个新发行的操作系统中使用。所以,王永民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对我国计算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拼音占胜了五笔字型,在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如果单纯地为了学习输入方法而花费大量的时间,我认为是浪费,是不可取的。同时,作为写作工具而言,五笔字型也存在着先天的问题,不太符合写作输入的习惯,个人的看法是简单的文字录入或看稿的时候五笔字型还是存在一定的优势的。在很多领域五笔字型仍然十分活跃。

所以说五笔输入法输给了拼音也只是受众群体的原因,这是件很正常的事。




我是2000年开始接触五毛输入法的,距今已经二十年,此间我尝试过很多种输入法,但是最得心用手的还是五笔输入法。

五笔之于我,一是多年的习惯使然,用五笔我能够保证速度,虽然现在的输入速度已经大不如前,远非当年一分钟数百的速度,但每分钟打个一百多还是没问题的。二是正确率相对要高,我试用过拼音输入法,但那个拼音联想功能太丰富,搞不好就是一长串,而且还容易出错。

我学五笔的时候正在部队当兵,当时部队正搞军地两用人材培训,每个连队都配发了小霸王学习机,主要的目的就是学习打字。我记着学五笔都要买那种大8开的厚厚的一本书,上面有五笔字根和一些字的注解,但我嫌麻烦,连一个字根也没有背,就那样生生的硬打。刚开始用右手食指一个个敲,后来两只手,一边查书一边打。因为连队经常进行五笔比赛,所以学习的气氛很浓。所谓熟能生巧,打的多了,我把五笔的规律都掌握了,也渐渐从看着键盘到盲打,从一分钟几个字到慢慢几十、上百,甚至是二三百。

五笔现在之所以没有人再去学,我认为根本的原因就是入门太难,特别是那个字根,看着都让人头大,我感觉有背那个功夫,早就学会打字了。拼音输入法没有门槛,只要你上过学,认识字就能打,而且现在使用拼音的打字速度也非常快,在智能时代,人们习惯了拼音,所以像五笔这种难度大的输入法被弃用也是正常现象。




记得刚学电脑时,就是从背“五笔字根表”开始的:王旁青头戋五一、土士二干十寸雨……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电脑越来越多,从台式到笔记本再到平板、智能手机,然而,用五笔打字的却越来越少了。

瑰谷认为,造成现在使用五笔打字越来越少,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使用“五笔打字”的限制太多。

比如要熟记字根,还要会写、会拆,缺一不可。而“拼音输入法”与“手写输入法”,则门槛低得多,不用任何准备,上手即使。

要说明的一点是,我国教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才开始拼音识字,作为七零年代以前的人,很多不会拼音,所以只好用“五笔输入法”,而现在的年轻人都会拼音,用“拼音输入法”则简单得多。

二是“五笔输入法”的输入方式已不适应。

会五笔的朋友都知道,五笔输入时手指时应键盘的位置要求很严,而且必须双手操作。也因为有严格的要求,才可以盲打,加快输入速度。

电脑越变越轻巧,现在人们大部分时间使用平板、手机,再按“五笔”这样严格要求已不可能。更何况,“语音输入”的出现,解放了双手,而且速度更快,所以“五笔”走入历史,也是必然。连以前专用“五笔输入法”的我都已很少使用,那些还未学“五笔”的更不会用了。

结语:

那就让“五笔输入法”走入历史吧,如繁体字般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保存在我们记忆的深处!

这是历史的进步,不必慨叹,也无须惋惜,怀念时就拿出来用用。




五笔输入法打字很快的,看着文章盲打,文章看完了也打完了,因为无论词组还是单个字,不像拼音还得选字,对于生僻字不知道怎么念的字照打不误,用惯了五笔输入法,觉得手下每个键上都是字根,条件反射般噼里啪啦,又快又不容易出错,挺好的!

拼音输入法熟练了也很好,其好处就是只要上过小学,会拼音都不成问题,其缺点就是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不论哪种输入法熟练了,习惯了就好。谁说五笔打字输给了拼音输入法?本人一直都喜欢五笔输入法打字,超级好!科里的研究生们几乎都是拼音打字,也挺快的!




我是在高考前一个月突然心血来潮用我的文曲星自学的五笔,那个时候学习紧张,只能抽午睡跟晚上睡觉前的一点时间去学,一个礼拜记住字根,然后就是没事练拆字,暑假时集中时间练打字速度,进大学的时候用不太难的文章就能每分钟输入60字了,我们班总共就两个会五笔,直到大一上学期期末考打字速度时已经提升到120左右,是班里最快的,打拼音的同学很多都到不了60。

大学那会有很多同学看我打字跟飞一样的也都想学五笔,但是没有一个坚持下来的。其实五笔输入还是有点门槛的,开始打不熟练会很慢,记字根学拆字都是个麻烦事情,高中跟我一起记字根的同学也没坚持下来,它需要短时间的强化训练,更适合职业打字员。而且打五笔还让我养成一个小习惯,手指会无意中把心里想的敲出来,老婆刚认识我那会看到我手指头有时候会乱动还以为我有羊癫疯。

之所以会没落我认为有几方面的原因:

1.它不那么容易学,而且由生到熟需要较长时间的一个过程

2.五笔适合专业人士文章录入,普通人上个网聊个天什么的不需要五笔,用拼音聊天打的都是常用字照样打字很快,而且聊天不用太在意错字率

3.主流应用终端已经由十几年前的电脑变成现在的智能手机,五笔打字调动十根手指所以适合全键盘,手机屏幕太小限制了五笔的应用。




应该说,王永民的五笔功不可没。没有五笔的出现,无所谓输入法一说,更无中国使用计算机的今天现实,中国只有望计算机为西方成就现代化而兴叹;计算机会永远走不进汉文字文化的中国,运用者也只能局限在懂英文者的手里。

计算机尚在DOS时代,操作系统全为英文版,看不见一个汉字映入屏幕之上。如何将中文搬上屏幕,让中国人也能应用自如?王永民的不懈追求,终于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人们第一次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汉字,可以说意义是划时代的。

成也汉字败也汉字。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王永民被汉字束缚了思维,没有把眼界开阔得更大,他一头扎进了汉字堆里,心里想的是如何让汉字一个一个跳上屏幕;所以,他开始从汉字入手开刀,拆解汉字,以笔画分门别类出若干构件组,分别为它们编上字母码,尽量使若干编码构件组合在一起时,能只有一个汉字出现,避免出现同码重字;应该说,他基本做到了,所以五笔能基本无重字输入汉字。但是,王永民忽略了硬件键盘的组合结构,没有从一开始就从键盘入手去琢磨,绕了一圈还是回到键盘的字母键上;五笔汉字输入最终还是靠敲击一个个字母键来完成的,而汉语拼音直接就可敲击字母键输入;当以汉语拼音音节编码时,完成一个汉字的最多音节字母键也只五个,如“shang ”,少的才一个,如“a”,就可把汉字送上屏,其缺点就是同音节字多,必须从中进行选择;即便这样,加上一次选择键,输入一个汉字最多也只敲击六次键,但对熟悉了拼音的人来说,并不感觉费事,因为可以心无旁骛、不加思索地进行汉字输入。而五笔输入法一般一个汉字也要四键,而最大的症结还在于背记字根,光这个记背量就让人畏而止步,输入无法集中精力,要不断提示自己背字根;这一点正是五笔败于拼音的致命七寸。拼音胜就胜在其输入与键盘字母排列做到契合,可以不假思索不需再学,因此,拼音重字选择也因之而被弱化了;如果王永民一开始就从硬件入手,从研究键盘排列字母起步,也许会成为输入王者,因为他是输入法的先行者。

当然,汉字输入法并未终结,拼音输入法未来或许将被语音输入法所代替,但无论如何,汉字都不会被计算机所淘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汉字   字根   词组   字型   中国   拼音   输入法   字母   键盘   效率   速度   原因   计算机   智能   时间   健康   电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