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上学时在班级第十名的同学毕业后最有出息?有科学依据吗?

谢邀,我有个朋友,父子两代都是老师,并且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对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研究。

事情的起因,是八十年代初,他父亲从教十多年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他惊奇地发现,原来成绩最好的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表现平平,而那些中等偏上的学生,反而表现都不错。这引起他好奇,从此开始着手跟踪调查,通过父子二人三十多年调查,他发现了一个规律性问题,一般情况下,在校学习成绩前三和后五的学生,发展空间不大,而前四到前十的学生,最为活跃。

我举了一些例子反驳他,他说,你说的是个别情况,比如,有科举制度以来,出现了几千名状元,真正历史留名的占多少?

我问:如果你的结论能够成立的话,说明了什么呢?

他说,这句话你问到点子上了。我做这个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一表面现象,找出内在的原因。

他说:有个有趣的问题,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可是,人人追求完美,你说对不对?

我想了一下,同意他的看法,我问:追求完美有错吗?

他说,追求完美没有错,错就错在,过于追求完美的人,不愿意容忍不完美的事情发生。

比如,人人都知道,没有完人,没有全才,你要求一个音乐家同时又是一个科学家可能吗?但是,考大学时,不管哪个专业都要考语数外。岂不知道,往往一些奇才出在偏科上,你信吗?

我点了点头。他说:问题就出来了,前三的学生要面面俱到,后五的学生,是面面不到,你明白了吗?

面面俱到的学生,容易循规蹈矩,一次一科考不好,就睡不着觉,而后五的学生,不是基础差,就是精力不集中。而前四到前十的学生,一般情况下,他们追求完美,而又能容忍不完美,这大概就是他们有所成就的原因吧。

我知道,朋友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仍然缺乏更多的科学依据。但是,他的方向是对的。

不完美,最人生常态,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而容忍不完美则是人生智慧。




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但是,这是很多人在大量实践调查中总结出来的心理学现象。

第10名现象意思是说,位于班上10名左右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表现特别出色,而那些以前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长大后却淡出了优秀的行列。也就是说,班级第10名的同学会比那些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更有出息。

原因:那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考试考什么他们就读什么,由于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所以从根本上决定了不考就不会去读,而且他们没有时间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不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甚至于与人交往都很少,因此造成了这部分学生在创造力,社会实践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而这些能力恰好又是学业与成功成功的必备条件。

还有更严重的是,由于成绩长期名列前茅,因此背负了太多家人和老师的期望和压力,一旦取不了好成绩,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大大削弱,就容易有一颗易碎的玻璃心,变得不敢面对困难。而拥有一颗敢于面对挫折与失败的心,经常是决定成与否的必要条件,因此他们慢慢就退出了优秀的行列。

与成绩名列前茅学生相反的是,成绩在第10名左右的学生,虽然他们成绩不是特别优异,但是他们有很大的潜力,学习自主性会更强。再加上他们没有太大的压力,反而有更良好的心态,因此学习学得更加轻松快乐。

另外,成绩在第10名左右的同学,读书的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考试。因此,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而他们在兴趣爱好、拓展知识和创造力方面更加突出。

第10名现象告诉我们一个人成功,并不取决于文化成绩的好坏。因此作为家长和学生,都要以一颗平常心看待文化成绩。我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而读书,而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学问,完善自己的道德,锻炼自己的意志,磨炼自己的心性。所以,改变读书观念,拥有上面所说的品质,才是我们自己读书的体现,才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任。

我是高三探长,关注教育热点,关注孩子成长,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欢迎关注,留言评论。记得点赞哟




这个问题,我是有发言权的。我当班主任,把三千多学生送上了各种大学,是有发言权的。问题说,第十名,这只是一个点,一个人,是最有出息的.。而是中上同学一般大学毕业后,是比较更有出息。我当班主任,一直当到退休,是高中的特级教师,我认为有以下原因。,我们班前几名,大学都考得很好,为什么他们们大学毕业后,一般都不是非常成功的呢?因为高中毕业考大学,仅管考得很好,上了一流重点大学,但毕业后的贡献不一定大。因为他们把书读死了,他们仅管智商很高,但情商不一是高,一般他的们的情商没有中上同学高。因为中上同学,比较活跃,社会交住多,团队精神強,一句话,成功的软实力强,所以贡献更大,更为成功。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也有个别学习特好的同学,情商发展也很好。我的学生有一个飞机动力的转子专家,就有很大的贡献。智商决定成绩和录用,情商决定提拔和成功。培养人才,要智商情商一起抓。关于智商和情商我已经有文章讲过,这里不再重复了。




谢谢诚邀。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也是从不同的渠道多次看到类似的说法,至于其中的原因,或者说科学依据,我真的说不出一二来。不过我还是觉得,这是不是人的一种心理原因,人云亦云,最终也就成了人的一种“看似”的定律。




感谢邀请:

带着目标的调查最终必然得出两种结论,符合设想或不符合设想。上学期间多有一个神奇的现象就是,班级的第一名基本常年不变,其余名次【特别是十名左右】经常换位,也就是说,出现在班级第十名的人数概率上会最多。那么,用一个更大基数样本去与其他作为对比,其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作为一个大概率事件,究其本身也是有一定逻辑道理存在的。首先,班级第一的同学不是全能就是全不能,而第十名左右的同学之所以经常轮换就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一旦有想法就会容易偏科。对于偏科的同学,融入社会之后也通常会“剑走偏锋”,从主流之外突破,从而实现跨越式成长......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以邻里互助,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一项公益普惠的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即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




答:

说上学时在班级十名左右的同学,毕业后最有出息。蓝宝精灵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是在马云的演讲中。目前是否有没有科学论著尚未知。不过,从蓝宝精灵多年的人力资源工作经验看,对马云的此种说法还是挺认同的

成绩与排名

俗话说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成绩优良,不是天资高,而是辛勤学。因此,成绩排名的高与低,与学生付出的辛勤有很大关系。前十名的同学,一般会得到老师、家长的特别照顾和优待,受到称赞和奖励的机会多,容易形成优越感。而排在班级十名左右的学生,前有比他更优秀的同学,后有大批的“追兵”,老师和家长一般不会特意表扬,这部分同学往往处在自我调节的平衡状态。

成绩与出息

出息可视为我们常常说的成功。影响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不仅仅是学识,更需要有抓住机会、处理人际关系及团队协作能力。俗话说聪明难,糊涂难,聪明变糊涂更难,凡事都需要一个尺度,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而读书时成绩排在前几名的同学,容易自视清高,具有一种优越感,好像所有的人都要为他马首是瞻。无论是职场还是项目,更需要的是“放低姿态”。往往在上学时班级前几名的同学很难做到,他们已经习惯“高高在上”。而在班级十名左右的同学,他们很容易就能做到。

因此,说上学时在班级十名左右的同学毕业后最有出息,这是一种相对性的经验和心理认识。但是,上学时,班级名次也不能太靠后。为什么?因为在学校,排名是依考试成绩进行的。而考试成绩是检验所学知识的“尺度”。上学时班级名次靠后,说明不够努力。容易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平平”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又会无形中对成功起到“牵引”作用。谁不想用优秀的人呢!

我是爱分享的蓝宝精灵,你的点赞并关注,是蓝宝精灵前进的动力!




没有。




这个问题虽没有科学依据,但应该有些规律可循,从现实生活中可能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个人觉得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我们把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这件事,看作是学生花十几年来完成的一项“工作”,是不是也可以说,把学习这件事做好的人,一定也有他的过人之处,同样的,这些人再走向社会,也会有一些优秀的特质在帮助他走向成功。




题主问的是“第十名现象”吧?

这个情况确实是有的,它是杭州一位从教20于年的教师发现的。

这位老师对以往的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学生时代在班里排名前三名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往往坎坷,反倒是排名三到十名的学生就业后更有创造力。

中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曾经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成绩排名三到十位的学生受老师关注较少,容易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学习上较少有依赖性。




班级第十名毕业后最有出息,这怎么可能有科学依据?

当然你非要说,这些第十名左右的同学,也是有本事的。现在学校一个班一般是40-50人,第十名也就是中上游的水平。他们不在最前面,就不会顶着老师和其它同学的压力。也不在后面,被老师,家长批评。又比中游的同学学习好。能够保持这个名次的同学,有可能是隐藏的学神,或者是不喜欢招摇的学霸。毕业后,很多排在前面的同学,或者继续深造,或者工作不得力。让人想不起他们,反而第十名左右的同学,找到好的工作,或者独自创业。才给你这样的错觉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学时   出息   班级   同学   偏科   目的   名列前茅   情商   现象   成绩   原因   老师   孩子   科学   社会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