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不上市,它是怎么融资的?

华为不上市,并不代表它没有融资的能力,而是出于种种因素的考虑,选择不上市。现在很多国内外优秀企业都不愿意上市。国内有老干妈、娃哈哈等企业不愿意上市,而国外有宜家、亨氏集团、乐高等行业巨头选择不上市。

可能有人觉得奇怪,企业不融资,就无法对外扩张,靠自己能力,肯定是做不大的,而上市融资似乎是企业融资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更何况企业一旦上市IPO后,若几年后还是资金短缺,还可以获得再融资。而像华为这么大一个公司,放弃了上市融资的机会究竟为了什么呢?

首先,华为不上市就是要保留原来的股权架构。之前华为的任正非,主要是把股权分配给职工,自己只拿了很小的一部分股权。华为是靠这样的方式来激励职工,特别是科研人员,所以华为在通讯、芯片等科技领域走在世界前沿。若是华为上市后,华为的股权结构会产生变化。任正非恐怕就无法通过股权方式激励员工,

再者,华为看到了上市融资的好处,但也有当年宝能姚振华通过旗下二家保险公司,高调收购万科,一度让万科有被姚振华控股之危。好在姚振华旗下的两家险企是通过举债收购万科,遭到证监会的质疑和调查。而对于华为来说,一旦上市后就有可能被别人控股,甚至有交权的风险。届时,华为就会背离原来发展轨道。事实上,华为也离不开任正非来掌舵。

最后,华为看重的是企业长远发展,而并非是眼前的利益。现在华为走的是技工贸路线,而一旦上市之后,肯定要以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放在首位,那就有可能去参与玩金融等虚拟经济的东西了,中国上市公司有三千多家,其中有1000多家把1.3万亿的钱投入到理财,还投了1.2万亿的房地产,这种情况在股市简直是司空见惯。而对于华为来说,只想走技工贸路线,不想背离原来的原则。

现在问题来了,既然华为上愿意上市,它又靠什么途径来解决自己的融资问题呢?第一,华为与房企不同,房企是高负债经营,而华为业绩年年增长,信用度较高,完全可以发行债券。之前华为发行了16亿元三年期的人民币债券,利率仅为4.55%,而且发行圆满成功,说明华为的信用度高。

第二,华为可以通过企业内部集资的方式,来解决融资问题。华为长期给予内部股份和分红,员工对股份和所得分红的信用非常高,这就导致了如果华为要内部配股或者增发新股,马上可以得到新老员工的积极支持。而且华为职工的收入也比较高,华为每年支出的员工薪资应该在600多亿的水平,要想内部集资也并非难事。

第三,华为若是要融资,还可以向银行借贷,对于华为这样的优秀企业,哪家银行不将其奉为上宾?就算一般有点实力的民企都有“小巨人称号”可获得银行一定的授信额度,更何况是华为向银行借钱?现在是银行害怕华为不肯借钱,而非华为这样的优秀企业借不到钱。华为向银行借钱的成本也很低,根本也无需上市。




家有毈,心不慌!

华为是一家非常注重现金流的企业,任正非的危机意思,在企业家里面做的出类拔萃,时刻将华为想象在冬天里,而华为靠什么过冬呢?那就是棉袄(现金流)


1:现金流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他不仅代表着企业一定时期内的 行啊净流入和流出的数量,还反映业务的现金收支状况,更是一个企业是否稳健发展的标志。而任正非早在华为的“春夏之际”就开始为华为准备“过冬”的棉袄了。

2:你说华为缺钱吗?肯定缺,拿为什么不上市呢?因为华为有其他解决资金的办法,除了充沛的现金流,企业融资有很多方式,包括股权抵押、股权质押,先说说华为是怎么融资的,给大家讲一个华为融资的案例:

股权变现:

1987年华为以两万元注册资金创立不久,华为就开始实行全员持股,华为的全员持股其实质就是内部股,是由华为根据才能、责任、贡献、工作态度、潜力等分配给员工数不等的股票,由员工出钱购买,也可以贷款购买,未解决资金问题,华为又与各地有点管理部门先后联合建立了27家合资公司,这些合资公司大量吸纳邮电系统员工人股,缓解了当时资金匮乏的问题。

这种内部股开中国企业内部管理先河,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在华为资金紧张的时候,可以成为企业最关键、最可靠的资金链。同时,由于邮电部门的很多职工也购买了华为的内部股,无形中就帮华为的产品打开了一条巨大的销售渠道。可谓是一举“四得”

银行贷款:

1999年,我国银行开始逐步实现商业化运作,由于华为资信好,业务发展迅猛,开始有好多银行大规模向华为房贷,例如深圳招商银行推出买方信贷业务,让电信部门从招商银行贷款购买华为的设备,华为再从银行提取贷款,此外,由于华为与各地邮电局成立了合资公司,各电信局有纷纷为华为向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帮助华为度过资金难关。

资产变现:

2000年的时候,是全球电信市场不景气的一年,华为的业务也受到冲击,没办法,因为银行的利息压力大,任正非选择将“鸡蛋”换“粮票”,就是把自己的一家子公司(现在的圣安电器)卖给了美国的艾默生电器,换来了7.5亿美元,这样,华为的账上就有几十亿的资金,有了棉袄,华为顺利的熬过了“冬天”。

综上所述:

并不是每个企业都需要上市,国内的老干妈、娃哈哈、农夫山泉都没有选择上市,首先是因为他们的现金流充沛,其次是因为他们的融资渠道很多,不需要上市,而华为不上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现金流充沛,融资渠道多

2:华为是全员持股的企业,一旦上市,会引发股权危机,难免有一些大的投行机构,吞并华为股份。

3:上市之后,大量员工的身价就会暴涨,获得巨额财富,从而丧失了对工作的动力与激情,最后会让华为失去创新力,从而陷入更大的危机。

所以,各项利弊权衡,华为不会考虑上市!




上市融资是企业经常使用的融资方法,而华为不上市,也不想上市,那么它是如何融资的?

华为融资主要以下种方法:

  • 贷款融资;
  • 员工持股;
  • 发行公司债券;
  • 拍卖子公司

一个企业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融资方式,例如在创业初期,由于企业的规模太小,你去发行债券自然是没人会购买的,这时候贷款就比较合适了。企业到了一定规模,例如杀进了世界500强,那么你去发行债券,自然会有很多人购买。

华为在创业初期同样选择了贷款融资

1987年华为创立,而创立之初的2万元启动资金,就是任正非“借”来的,因为那时候,华为连贷款的资格都没有,现在想想真的是万事开头难啊!

华为发展了几年后,任正非认为华为必须要走自主研发之路,才能够持续发展。1991年,华为开始走自主研发的道路,然而自主研发是一件非常苦的事情,除了员工培训,提升能力之外,还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因为研发耗时耗力、却收效很晚),最苦的是没有研发资金。

1991年的华为实力有限、资金也有限,而研发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于是华为很快出现了资金问题,严重的时候连续6个月发不出工资,任正非只能去借钱。当时没有名气、没有实力的华为连银行贷款也拿不到,最后迫不得已,任正非借了24%年利率的高利贷。

面对贷款的压力,任正非站对全体员工郑重地说:如果研发失败,我只能从这里跳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华为终究还是成功了,如果华为自主研发失败,不仅看到今天强大的华为,也会失去一个著名企业家。

快速推进员工持股的融资方式

员工持股不仅仅是激励员工前进的方法,也是解决企业融资难的妙招。

早在1990年,华为就开始探索员工持股,当时的方案是:公司提供股份,员工出钱买,每股价格为1元。

2001年,华为实行期权改革,开始了大规模的员工持股计划,公司的股票价格达到了4.04元,超过8万员工购买了股份,这一次员工持股融资达到了70亿。

到今天华为的员工持股98.99%,老板任正非只占华为股份的1.01%,可以说是全员持股了,尽管任正非只持有了不到2%的股份,但却拥有有一票否决权。每年,表现优异的华为员工会得到一份合同,告知他们今年能够认购多少数量的公司股票,由于华为出色的业绩,强劲的发展势头,员工都非常乐意认购股份。

目前华为员工持股已经达到134.5亿股,员工持股融资达到了几百亿,华为的市场估值也超过了2万亿,华为员工持股升值了100倍。

发行债券解决公司资金问题

2010年华为进入世界500强,2017年进入世界百强,2020年进入世界50强。

在华为进入世界500强的那一刻起,华为就拥有了发行公司债券的能力,而随着华为不断的发展壮大,华为久可以发行更多的公司债券,因为全世界都看到了华为的实力,都愿意持有华为公司的债券。

2012年华为第一次在国内发行债券,募集了10亿资金,需持有3年时间。

2019年华为发行30亿债券,用于补充公司本部及下属子公司营运资金,票面利息为3.48%,需持有3年时间,随后当年还发行了第二次债券。

2021年开年以来,华为已两次出手发债,募集资金补充公司及子公司的营运资金。1月29日发行第一期40亿中期票据后,3月3日,中国货币网披露,华为发行今年第二只中期票据,40亿元,期限为3年,发行日期3月3日至4日。

而事实上华为在海外发行的债券更多,仅2015年至2017年,3年期间就在海外发行了45亿美元的债券,约合人民币300亿。

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本次拟发行30亿元中期票据,将用于补充公司本部及下属子公司营运资金。

拍卖股权融资

2020年11月17日,华为官宣出售荣耀100%股权。华为在声明中称,交割后的荣耀,华为不占有任何股份,也不参与经营管理与决策。

有媒体报道称,此次的交易作价约1000亿元人民币,但也有媒体称,交易价格或超过2000亿元;而关于人员情况,报道均称荣耀7000余员工都将加入新荣耀。

无论是1000亿,还是2000亿,华为拍卖荣耀股权是真,拿到融资也是真。

其实荣耀并不是华为第一个被卖的公司,早在2001年,华为就卖掉了子公司华为电气。

2001年10月,是中国资本市场热闹非凡的时候,也是华为进入的第一个冬天。美国艾默生集团宣布,出资7.5亿美元收购华为旗下安圣电气有限公司。当时的安圣电气是华为旗下最大的子公司,市场销售额达到26亿元。

华为出售安圣电气,回笼资金,是因为互联网泡沫破裂,致使华为在CDMA和小灵通业务上受到很大冲击,加上国外资本的围剿,华为不得不出卖子公司公司股权,获得资金,渡过难关。当时任正非还发表了著名的《华为的冬天》。

如今再次卖掉子公司荣耀,竟和当年的场景十分的相似,智能手机业务受到冲击,美国动用行政力量打压,华为芯片面临“断芯”问题。

问答总结

华为不上市,但仍然有很多的融资方法,如:贷款、员工购买股权、发行公司债、拍卖子公司等等。

但是无论哪种方式的融资,都需要企业持续的发展,因为“借”来的钱总是要还的。


我是科技铭程,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018年华为负债率65%,负债进一步降低,这个负债率并不是太高,也不低,华为总资产人民币6657.92亿,那么负债在4327.27亿左右,而所有者权益2330.65亿左右。

好了,我们知道投资者的权益有2330.65亿,华为是员工持股,总股份持有人大约96768人,我们查了天眼查,华为主要企业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其股东只有一个,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再往上,很简单的结构:

所以,华为融资的股权部分,全部来自于华为的员工,一部分是员工付出劳动和智慧获得股权,另一部分是早期,企业困难的时候进行集资而获得的股权(这个事太早,华为也有过瓶颈期)。所以华为实际上是一家真实的员工集体持股的民营企业。

而债务融资可能比较复杂一点,任何公司的负债都有两种组成,一种是占用上下游供应商的占款,一种是银行或者资本市场的债券借款。供应商的不用利息。

单位为百万,其中应付账款和合同负债来自于上下游供应链,也就是客户和供应商给了华为1525.98亿,而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来自于银行,总共是699.41亿。这样总共2225.39就知道什么地方来的。剩下的债务有一大笔员工福利,大约981.64亿(不差饿兵,华为福利是真不错)。还有876亿的其他负债及102亿的准备。

结论很清楚,华为股权融资来自于全体员工,债务融资来自于:供应商、金融机构,华为海外发行的债券,及华为员工。最大的所有人,依然是华为的员工。而供应商对于华为来说,也是巨大的贡献者,35%的占款减轻了华为财务负担(2017年华为的财务费用甚至为负数-5.73亿,2018年财务费用仅仅2.53亿).




其实说起来一点都不复杂,就一句话:

华为之所以强大,还能不上市融资,就是因为在股权制度上大刀阔斧的改革。

1、员工购买股票,走出早年经济困境

华为创办后不久,就开始实行最基础的股权定价,1元1股,鼓励员工购买股票。也正是因为这种内部融资,才让华为走出了早几年的经济困境,度过了市场危机。随着华为资产越来越大,早期投资华为的那些内部员工也都获得了好处。

后来,华为甚至跟各大电信管理局合资成立了一家新的控股子公司,华为电气公司,目的就是跟这些客户搞好关系。有这个公司,就绕开了很多棘手的问题。

2、股权制度漏洞,引发股权之争

但是后来华为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一些功臣们开始了股权之争。

比如李一男当时的得力干将,研究万门机时候功勋卓著的刘平,2003年刘平把华为告上法庭,原来之前他已经做到了北京研究所所长兼总经理的位置上,但是他的野心开始蠢蠢欲动,2002年他脱离华为,任正非则把他手上的354万股权,兑换成354万人民币,一次性给他。但这一下却激怒了他。

在这之前,华为电气公司被爱默生电气收购了非核心业务,华为电气改名叫做圣安电气。而在清理股权的过程中,员工纷纷要求多加股权,开价1:7,最后商讨后改为了1:4,也就是说华为电气员工离开华为,可以得到1:4的股权折现,那么只给刘平1:1折现,他当然不满意。甚至很愤怒。

此时的华为深陷世纪之讼,正在焦头烂额,而刘平的起诉更是雪上加霜,公司很多元老也纷纷效仿,把华为告上法庭。

幸运的是这次并没有公开审理,才没有酿成更大的麻烦。此时任正非才意识到,华为的股权制度已经漏洞百出,到了必须要解决的时候。

3、让华为的内部股票流通

此时任正非拿出了30亿资金,宣布华为内部80%以上员工,都拥有公司旧部股票的购买权,也就是说,华为内部已经成了一个小型的股票市场,大家可以出资购买股票,也可以选择卖出股票而离开。

这个举措让华为在困难时期,仍然有比较充裕的资金流。要知道毕竟这是个十几万人的公司,每人拿出1万元,那就是10几亿,但同样每人兑现1万,就是十几亿资金的损失。

所以当时华为其实挺危险的,如果经营不能够持续好转,华为很可能会遭遇到股票的兑付危机。可能一下就垮了。任正非弄不好也要跑路了。

跟那些P2P不同的是,华为确实有强劲的实业在支撑。这才能够稳定住内部员工的投资人,大家看到公司持续向好,所以才会愿意持有股票而不兑现。

另外,让公司的内部股票流通,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用再担心有人离职,会让公司产生资金压力,以前都是公司拿钱出来接回离职者的股票,现在则是员工自愿购买,不需要公司再出资了。等于进一步的缓解了公司资金的压力。

最后一步,任正非成立了华为控股,彻底清理股权,将过去员工隶属的华为工会和华为技术的股权,全都装到华为控股里面。

接着压缩期权的额度,为原来内部股的三分之一每年行权最多只能四分之一,这样还是为了降低华为的资金负担。也缩小了新老员工之间的差距。在分配体制上,全公司更加趋向于公平。这就极大的调动了新员工的积极性。

4、帮助员工向银行申请贷款,购买华为的股权

任正非还为了锁定员工,帮助员工向银行申请贷款,来买华为的股权。

员工只需要出15%的钱,其余的都可以贷款,而股权会押在银行,这样就相当于分散了风险,也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

相当于加了6倍的杠杆,收益就更大了。

买华为的股权,要比买房子更划算。

所以经过这一番严密设计之后,达成了一个多赢的格局:

员工更愿意买公司的股权了,因为有巨大的收益,而他们多持股之后,干劲也就更足了;

对于华为来说,更多员工拿走股权,也就保证了公司的资金流充裕,同时把风险分散给了员工和银行;

银行也觉得这是个好生意,随着华为的成长,这些股权不断增值。银行也能通过利息收益,分到一杯羹。

有一次摩根斯坦利的投行团队造访深圳华为,任正非都避而不见,这让大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琦很不满,跟华为负责接待的费敏说,你们拒绝了一个3万亿美元的团队。

任正非知道后感觉好笑,他又不是客户,我为什么要见他。他带来的机构投资者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找他投资,我要找的是买我设备的人。

5、内部股权融资的好处与弊端

这套制度设计,必须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公司必须蒸蒸日上,如果哪天华为业务不行了,开始业绩下降了,可能仍然会遇到挤兑的麻烦。

到时候可能还有反身性的问题,股价跌,赎回多,反而让业务负担更重,进而打压业务。这个风险是挺大的。甚至有可能突然之间就倒掉,不知道这个黑天鹅的风险,任正是怎么防范的。

内部股权融资的好处是可以不受外部环境影响,股市好坏跟华为没有半毛钱关系。

但坏处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对于公司经营能力的要求会更高。


参考资料:齐俊杰,解读《任正非传》,老齐的读书圈,知识星球APP




在我的印象中,华为融资大致有下面几种途径,如果你们还能列出其他的,也请示教。

1.经营积累。这部分其实严格上不算融资,也不用多说。2019年华为销售收入8588亿元,净利润627亿元,一般每年度研发费用占整体营收10%以上。华为成立30多年,基本都是一直向上快速增长的。所以,自身的经营积累是他资金重要来源。

2.银行信贷。对于此前的华为来说,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技术市场都领先的中国企业,它是一个优质资产,信用度极高。只要华为想贷款,银行基本是争先恐后的给他贷款。有的银行甚至说,你贷我款,我头一年可以不收你利息。即便是这样,华为在贷款方面也是有选择的,相当慎重的。

3.孵化资金。华为通过自身的滚动发展获得发展资金,就像当年的华为3com,通过和3com公司合资做成了数通领域的一块优质资产,然后又把它卖出获得发展资金。华为一直利用自身的企业管理运营能力,把某一块子业务做出来,然后做价值兑换,获得自己需要的发展资金,特别是在重点技术方向所需的投入资金。华为也一再用事实证明,只要想做好某一块业务,就重兵投入,终归会砸出来一个响当当的东西来。这就是华为自己孵化,自己获利,滚动发展。

4.市场合作。华为在一开始在做市场拓展的时候,资金肯定比较紧张,华为选择了一个比较巧妙的方式,当然这在现在看来有些灰色,但当时这种做法应该是比较常见的,就是和地方通信管理局成立合资公司,这样它的市场运营成本就大大下降了。这个有点像中国联通在刚开始发展的时候,采取的“中中外‘’的筹资方式。当然这种模式后来被叫停,但是华为的原始积累已经受益了。这也是任正非和华为手腕灵活的体现。

5.海外合作。当然华为还有其他很多途径获得资金,包括跟国际性的一些银行、基金组织合作,像黑石基金,主要面向海外市。当然和国际金融的合作,华为应该也是比较慎重的,因为毕竟在大家印象中,这些金融企业的名声并不好。

6.内部筹资。华为员工持股,然后内部筹集资金,这个会有,但是应该量不大,毕竟通信行业也是一个吃钱的行业,从员工那边筹集的那点资金还是有限的。

想到的就这些。




华为没有上市,目前的华为从制度上面也不被允许上市,任正非持有华为的1.14%的股权,其他的股权被9.6万名员工持有,而这样的股权结构的公司不能上市,其实真正还是华为不想上市,如果想要上市,可以直接从员工手里面回购公司的股份,把股份全部收起来,那么华为不上市,资金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华为内部融资

华为实行了全员持股,员工持有公司的股份,但是这种股份其实是虚拟股,不是真正法律意义上面的股份,而虚拟股是可以被增发的,员工想要认购这样的股份,就必须花钱来买,那么这样的资金就会成为华为的一部分资金,那么华为就有了资金,因为这个内部融资,所以华为可以在几年之内迅速得到资金,用于华为的发展。

另外就是华为现金流正常,不缺钱,也不需要过多融资,华为是一家优质的企业,既然是优质的企业,对于供应商和销售渠道都有着较强的议价权利,华为的应收账款就会少很多,资金回流快。

华为不上市也有自己的好处,比如华为不上市,任何关于华为的消息数据可以不被披露,外界也不会知道华为的具体情况和战略方针,可以迷惑对手,让华为变得更加安全,增加竞争力。

打字不易,点个赞吧,欢迎关注我,评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华为其实也想上市,但上市的风险非常大,很容易丢失掉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企业的发展方向也很容易受到资本的影响和干扰,很多企业就是因为上市后,受到资本的干扰,失去了自己的初衷和原始发展方向。华为创始人、董事长任正非曾坚决表态,称华为肯定不会上市。其实,就算不上市,也是有很多途径融资的

一、华为从不冒进,基本上不需要去融资

从华为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华为发展的路线,是稳扎稳打,从来不冒进,同时,华为每年的营收是非常大的,靠自己的营收,就可以支撑起自己的研发和扩张,基本上不需要去融资,更别说“上市融资”了。而其它企业,之所以会上市融资,主要是它们的野心太大,尤其那些新兴企业,想“一口就能吃出一个大胖子”,而自己手中的资金又撑不起这样的“快速发展”,所以他们才会选择上市融资。

二、华为可以内部融资。

华为的股权结构是员工持股,这是华为创始之初既定的企业制度,这也是华为发家之本。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华为内部融资制度越来越完善,华为内部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小型股票市场,华为的员工,可以购买公司的内部股票。这样一来,公司内部就可以扩大融资,要知道华为的员工数量是十几万呀,每人融资1万,就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而华为的实业非常强大,每年的营收非常高,给员工的回馈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员工们都不愿轻易出售自己手中的股票,这就进一步稳定了华为的资金流。

三、华为可以向银行贷款。

华为是一家非常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而且是世界500强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是第49位,而且是世界500强中唯一一个没有上市、不搞融资、不搞房地产的民营科技企业。对于这样一家实力雄厚的企业,银行都是非常欢迎的,如果华为想到银行融资,那肯定是一路绿灯,银行完全不用担心自己借出去的钱会打水漂。此时的问题,不是华为能不能融到资金,而是华为到底愿不愿去融资了。

四、华为可以发行债券。

只要公司需要,华为还可以通过发行自己的债券,来进行融资。2021年1月份,华为就在全国银行间市场披露,今年将发行40亿规模的3年期的中期票据,利率达到3.3%-3.9%。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可以为公司减轻资金压力。华为在公众的信誉度是非常高的,华为债券一经发行,在短时间内,就销售一空。可见,只要华为愿意,发行债券就能轻松融资。

五、资产变现。

如果真的碰到非常危难的时候,华为还可以把现有的部分资产出售出去,变成现金,这样就可以渡过眼前的难关。华为历史上经历过3次资产变现。

1、出售华为电气。2000年的时候,全球遭遇互联网泡沫破灭,华为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华为的冬天》也就是任正非在那个时候书写的。为了应对危机,华为以7.5亿美元的价格,把华为电气出售给美国艾默生电气公司,华为就是靠这笔钱渡过了难关。

2、转让华为3com股份。为了应对美国思科,华为联姻思科老对手3com公司,2003年在杭州成立了华为3com公司。2006年,华为把全部51%的股权,以8.82亿美元的价格转让给美国3com公司,这8.82亿的资金帮助华为顺利渡过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并且为华为4G技术和海思芯片的研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3、出售荣耀手机业务。2019年以来,美国对华为实行了全方位的制裁,华为的麒麟高端芯片无法实现量产了,手机业务受到严重影响,华为再一次遇到非常严重的危机。2020年年底,华为为了应对美国制裁带的危机,再次以40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荣耀手机业务。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发表【评论】。喜欢就【点赞】、【转发】+【关注】吧,谢谢参阅。




上市和不上市,都是一些大型公司的选择。

国外也有一堆的巨型公司不上市的,没有人规定公司一定要上市。

举个例子:宜家,乐高,亨氏集团,都是行业巨头,也没上市。



国内没上市的公司也相当多的,手机界的四大家族:华为,小米,OPPO和VIVO,其中三家都没上市,不光是华为,国内饮料巨头娃哈哈也没上市,老干妈也没上市。


公司上市的目的是什么?最直接,最迫切的就是:融资,如果放在A股你可以说成是“圈钱”,但是这是要付出代价的,就是一定要拆了过去的公司架构,任正非过去一直领导者华为,问题是他的股权只有1.6%,一旦上市,谁说了算?大股东说了算,老任只能拱手交权。

上市是有风险的,华为这么多年来发展迅速,治理的也不错,真的把老任给换了,请问哪一个敢拍着胸说,在他的领导下,会比老任更强?

上市了就要按照上市公司的玩法,就必须完全拆除过去的华为的治理结构,是福是祸,难说,除非华为特别缺钱,否则上市完全是赌博,万一要是不好呢?


中国相当多的上市公司,一旦上市,就不做实业了,玩起了虚拟游戏,有些事情你们可能都不知道,中国上市公司有三千多家,其中有1000多家把1.3万亿的钱投入到理财,还投了1.2万亿的房地产,这种情况在股市简直是司空见惯。


华为并不缺钱,他缺钱的话,可以直接发行债券



由于华为年年增长迅速,信用度极好,因此他融资的成本极低,这16亿元三年期的人民币债券,利率仅为4.55%,还能发行的出去,信用度高,融资成本低。


那么问题就来了:

一旦上市,华为要拆了过去的公司结构,甚至可能涉及到换老板。

拆了过去的公司结构,换了老板,可能好,也可能不好,你需要去赌。

而上市唯一的好处就是方便融资。

而华为又不缺钱,他可以轻松贷款,轻松发行债券,而且利率低。

它明明手里一把的好牌,它为什么要赌呢?




融资的方式说白了,有三种,即向别人借钱、别人投钱和自己赚钱。公司上市可以向广大股民募集资金用于公司项目投资,俗称“圈钱”。除了上市可以募集资金以外,公司的名号也会有一定的宣传,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借款也会更加容易;通过阅读华为2018年财报,华为的融资方式主要通过如下两种方式:

01

银行借款和发行公司债券

近5年来,华为首选的融资渠道是向银行借款和发行公司债券(以下简称“借款”)。2018年以前,借款总额控制在45,000M(M代表人民币百万元)以内,资产负债率控制在70%以下;2018年末借款总额69,941M,较2017年末的39,925M,大幅度增加,增长比例达到了75.2%,主要是为了保障5G、云、人工智能和智能终端等持续不断增加的投入。


借款总额虽然大幅度增加了,但并没有导致公司总体资产负债率的提高,反而,资产负债率降低至历史低点,至65.00%,说明华为创造价值的能力在不断攀升。

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假设公司资产总额2M,负债1M,那么资产负债率为50%,现在增加借款1M,其他因数不变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率必然会增加到66.67%(计算过程为:(1+1)/(1+2)),只有在新增借款1M通过有效的运营,创作至少2M资产的情况下,才能保证资产负债率不会超过50%。

华为借款规模远不止2M这么小的金额,所以华为能够在2018年借款总额增加30,016M的情况下,还能保证资产负债率下降0.2%,实在是不得不让人眼红。

另外,2018年借款总额69,941M当中,90%以上都是以华为的信用作为担保借款或是发行的公司债券,华为的声誉及其创造价值的能力被金融行业内投资机构普遍认可。在国内,A股上市公司想要向银行借款,不提供房产土地抵押很难通过银行的审核。

02

经营净利反补运营资本

近5年来,华为经营盈利规模不断扩大,与2014年经营净利润27,866M相比,2018年经营净利润翻了一倍多,增加到59,345M。

同时由于华为一直未引入社会资本的投资,近几年不存在现金分红的需求,当年的净利润也就可以全额反补营运资本。

经营净利润占营运资本的比例常年保持在35%以上,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经营资金需求的压力,降低了财务风险。

华为并没有社会资本的投资,华为的股权由华为工会(占98.99%)和任正非(1.01%)持有,华为工会由华为公司在职9万多名员工持有;所以上述两种融资渠道是目前华为融资的最主要的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华为   融资   荣耀   债券   子公司   股权   贷款   电气   员工   资金   银行   股份   股票   财经   公司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