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的蒲松龄终生教书,他的学生却都名不见经传,什么原因?

我的回答,不引用古文,如果说假,真不假!倘若说真,做研究、答试卷有点欠妥,例如“春联源于淄博”的回答,起点定在“二桃杀三土”,这在历史上有记载,也是小编所见正史(姑且正史吧,谁知道当时的人是什么思想)中第一次出现桃子,切实在宫廷之上,言之凿凿!其实民间最早对桃木的崇拜,是上古神话在东海用桃木捉鬼,看得见的传说就是“寿桃”的来历,这一切神话、传说、正史都是从古齐国走出去的,所以最早对“桃木”的崇拜就在淄博。

都说最早的春联叫“桃符”,都已经说一万遍了,但为什么没有想想为啥叫“桃符”呢?为啥不叫“杏符”、“红木符”、“金丝楠木符”呢?说的远了,今天回答蒲松龄的这个提问。

配图蒲松龄故居。



古代亲戚邻居关系比现在牢固,主要是报团取暖,为了共同克服困难,过去生产力低,一户人家很难抵御这样那样的灾害。

蒲松龄有个表哥很厉害,是康熙年间的刑部尚书,就是现在淄博市桓台县的王渔洋(比蒲松龄大四岁),两家隔着有50公里,蒲松龄当私塾的东家,在现今的淄博市周村,两家隔着有30公里,蒲松龄的东家姓毕,是王渔洋的姑父,如果说假的呢,当地人都这样说,如果说是真的呢,正史没有记载,当故事去读,总是可以。

蒲松龄从21岁第一次参加乡试,63岁是最后一次去考,四十几年屡试不中,这种不放弃的精神可嘉,当然他一生最大成就是《聊斋志异》。



孔子有三千学生,拿到学位证书的是七十二人,蒲先生一生教了八个学生,与他一样,没有一位通过乡试,没有一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古代文人最大愿望是当帝师,从这点去看,我的邻居、蒲老先生心里不好受!那为什么他的东家不辞退他呢?首先有前面讲的“可能是亲戚”,其次在当地还有一个传说。

蒲松龄的东家叫毕际有,这个人的祖上也是尚书,比传说中他的表弟王渔洋(王渔洋是顺治年间进士)早一点,是明末的户部尚书,传说当年毕际有请风水先生看墓地,风水先生看过之后说“只能二者选一。”打个比方说,如果墓地安排在高一点,则会荫庇后人高官得坐,骏马任骑,倘若稍微低一点,则家族人丁兴旺,世代繁衍不息,据说毕际有选择了后者,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对子孙与他老师一起“名落孙山”也不在意,传说!

毕际有的墓地在现在山东滨州邹平,前几天有位87岁的老者告诉小编,他老家就在旁边,大概七、八岁时候,还经常有外地人去做很大的祭祀。



至于蒲松龄水平如何,传说中他的表哥王渔洋有一首诗给他,曾为大清康熙帝国的刑部尚书,格局、胸怀、远见、识人……这类词用到他身上似乎不为过,他是这样写的(这是确确实实存在):

姑且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写到这里,朋友们一定能有所思悟了,蒲老先生教的学生在考试的道路上走的不顺畅在所难免!


小编到了王渔洋故居 ,只是拍的图片不在手机里面。

自己每一个回答均逐一手工写到页面,保证全网唯一,欢迎指正!

更多回答,请您关注耕读先生。




蒲松龄算是书生中的奇葩了,他考场上开挂过,可惜后来一直失意一无所获,兴趣转向鬼神和农事俚俗了,千古留名。

本来蒲松龄是很擅长考试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可是后来就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导致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可以说,蒲松龄19岁之前,那是考场得意,意气风发,指望着一朝高中,光耀门楣,可惜命途多舛,李广难封,好运都被年少时用尽了,之后就一直考场失意,乃至终老都没有得到老天丝毫垂怜。


我们可以想见蒲松龄那个从满怀希望到失望到绝望的,再到他生活落魄,现实压迫,苦闷无处发泄,只好将一腔激情和理想寄托在“聊斋”中,整天以收集鬼怪故事和书写怪鬼故事为寄托。此路不通,总有彼路。现实无可奈何,但才华总要有出口,老天剥夺了蒲松龄的仕途前程,就给他来个神异鬼怪的未来,和一个独一无二的突破口,于是《聊斋志异》应运而生。


此书一出,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为何惊天地,因为老先生对世事人伦官场仕途针砭讽刺的实在是入木三分,实在是写进了骨子里。为什么泣鬼神,因为老先生都是以有情有义的鬼神反写人世间的丧乱无道,跨越三界,人间有情。


《聊斋志异》一出,世间的奇书也就又多了一本。我们假象蒲松龄如果考中为官,平平庸庸,可能早被人遗忘,然而以著作传世,则百世难忘。


再说到蒲松龄的学生,为何无人出名。我猜测有至几点


一是、蒲松龄老先生没有将心思用在教弟子如何钻研成就功名考试上,自己一门心思去搞鬼神之事,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他曾写了14种俚曲.著述如此丰富,涉及如此广泛,可以看出他已经转向现实生活,而不是四书五经,圣贤文章了,教学上没有太大的野心和激情,不说敷衍,基本上只是普通教学,不会像许多老学究一样钻研八股,培养学生成为考试机器,自然高中的弟子就少了。


二是、遇到的学生资质平庸,实在难成大材。名师出高徒,这话是没错,但是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反过来是好老师常有天资卓越的学生未必常有,蒲松龄不是居住在京城,自身的圈子也不是那么的高大上,只是帮助某个人家的私塾做老师,很少有机会教到真正的大才,所以更难有机会遇到能够青史留名的弟子了。


三是、教书的地方风水不好,这个地域都出不了什么杰出的人才,他教的学生祖坟也没有冒青烟的,所以,怪不了,蒲松龄这位先生。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有些无意义。因为时过境迁,单一的为功名利禄应试的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再就是考生的结果与老师联系起来思考有点…………,老师作为领路人,也只是起步阶段。至于考生的最后结果还是要依靠他们自己在家努力。常说: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老师。也就是考生的最后结果不是老师所能决定的。

蒲松龄老先生放在当下也就是网络小说写手,并且是产量非常高。至于传说他的作品主要是民间故事我看有些过分。他对故事的提炼和再加工的力度还是很大的。特别是一些调侃社会的层面上都不同程度的有所提炼和突出。放在当下的环境里来看由于他的屡试不第从而在情绪上开始变化。

由于他这特殊的爱好不论在他的精力支配和思想形成,审美标准还有以及对考试专业知识的高度都会有所影响。由于他自身的条件也决定了他的受众的水平。有这个角度来看这样的结果就不足为怪了。







那个时候社会已经固化的相当厉害,哪怕你有再大的本事也没用,蒲松龄本事再大,他的学生都是平民百姓,就算学的好也没用




人的才是天赋,天赋谁的他就是谁的,这个不可能转让。《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里,苏轼说得很透彻。孔丘对《易》也阐明: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读懂蒲老先生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聊斋志异   俚曲   聊斋   淄博市   桃符   淄博   学生   正史   名不见经传   尚书   东家   鬼神   墓地   老先生   弟子   终生   原因   老师   考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