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思维逻辑能力?

不请自来、干货分享、绝不私藏 ~

我是明哥,前麦肯锡战略咨询顾问,埃森哲管理咨询顾问,13年职场经历,一个喜欢用思维导图架构PPT的老司机,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成为职场精英。

核心观点

个人认为,最有效的锻炼和提高逻辑能力的工具就是思维导图。下面分享用思维导图来梳理的提高逻辑能力的3种思维逻辑和一套金字塔训练方法

(1)3种思维逻辑
  • 思考的逻辑
  • 做事的逻辑
  • 说话的逻辑

(2)金字塔原则

  • 结构化

  • 逻辑结构

  • 图形化

三种逻辑思维

金字塔原则

更多逻辑训练

(1)项目推广计划

(2)项目执行计划

(3)如何治愈拖延症

(4)麦肯锡方法:如何有效的解决问题?

(5)年终汇报-汇报什么才能打动老板?

(6)年终汇报-如何汇报才能打动老板?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

为方便你全面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赠送一套2G的思维导图工具包,有软件、有教程、有学员作品,执行下面2个步骤

(1)点赞 + 转发

(2)私信发:“思维导图大礼包”

关注【思维导图PPT】,每天分享一篇思维导图、PPT、职场技巧干货,希望你的每次来访都有所收获,感谢您的点赞、转发、助您早日升职加薪!




给你分享三种方法,帮助你循序渐进的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首先要提高你的归纳总结能力,归纳能力是逻辑能力的基础。


如何提升归纳能力呢?

每当你看完一本书之后,就尝试着用三句话来总结这本书的思想,你还可以尝试,翻开书的目录,每个章节,你都用1句话来概述它的中心思想。


你还可以和朋友一起来玩这样的游戏:看完一本书之后,你用3句话总结,他用3句话总结,然后你们再把这6段话综合成3段话,再把这3段话综合成1段话。这样慢慢的,你的归纳总结能力就会不断提升。


你也可以在听到别人说完一长串的话之后,尽可能的抓住重点,把这段话归纳和简化成一句话。


无论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你觉得有多么困难,都尽可能的去尝试去表达,你会逐渐感觉到自己归纳得越来越好。


第二,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质疑是让你进入“深度思考”的第一步,批判性思维能够让你更清楚的看清事实,发现真相。


约会经济学有二条简单法则:

1、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般配,但有的组合明显优于其他的选择。

2、时间是稀缺的,所以基于有限信息做出决定也比不做决定好。

你认可这二个观点吗?

别着急回答。你是否认可某一个观点,取决于你思考问题的角度。


我们先来看第一条法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般配,但有的组合明显优于其他的选择。

这里面有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词语——“般配”。

什么叫做般配呢?每个人对般配的定义都不一样。

如果你认为“般配”就是门当户对,如果你认为“般配”就是白头偕老,那么,世界上其实是有绝对的般配的。

而如果你认为“般配”是两个人之间100%的互补,或者认为“般配”就是两个人之间没有任何分歧,那就很难说了。


“有的组合明显优于其他的组合”,这句话也容易引起歧义。

是哪方面“优”呢?是两个人的收入状况合起来比较优越,还是两个人相处时的快乐程度优于其他组合呢?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法则:时间是稀缺的,所以基于有限信息做出决定也比不做决定好。


这里有一个场景:假设你是一位适婚年龄的年轻人,正在寻找一位年龄相当的伴侣。假设你有150万个男人和150万个女人可以选择。如果让你现在挑选其中一种性别,并和他们每个人约会3分钟,你也需要25年的时间才能挑出自己喜欢的对象。

所以,约会中的问题是,你得到的信息永远都不完全,你选择伴侣的时间也不够用。

所以有一个“最优停止”问题,就是说:你必须选择一个停止时间,以得到最佳结果。因此,基于有限信息做出决定也比不做决定好。


看起来,第二条法则中的观点是没有问题的。但实际上,这个法则的结论依据于三个隐藏的假设:

(1)每个人都会寻找伴侣结婚(描述性假设)

(2)每个人都会在适婚年龄结婚(描述性假设)

(3)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假设)

如果这三个假设不成立,那么这条法则就不一定成立了。


所以,当你听到一个观点的时候,不要全盘接受,一定要去寻找这个观点背后的假设。


问题来了,在看书的过程中,怎么样发现作者的假设呢?

发现价值观假设,我通常用的是反串的方法,也就是问这样的问题:

(1)如果我的观点和作者一致,我会通过哪些理由来证明这个观点?

(2)如果我的观点和作者相左,我会运用哪些论据来证明我的观点?


发现描述性假设,我通常用的是批判性思维,我会问以下三个问题:

(1)你怎么从这个理由得出这个结论的?

(2)如果理由成立,要得出这个结论还需要哪些条件成立才行?

(3)假设这些理由都成立,有没有可能这个结论仍然是错误的呢?

希望你也能运用这样的批判性思维方式,不草率,不盲从,擦亮双眼看清世界。


第三、学习结构性思维。结构性思维是帮助你提升逻辑能力的最佳工具。

如果你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考虑问题不周全,解决问题没头绪;

沟通时出现理解障碍或者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无法用足够清晰的论据说服别人或者证明观点;

那么,你就需要学习结构性思维。


在结构性思维里面,有两种不同的结构,一种是横向式结构,一种是纵向式结构。

横向式结构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举个例来说,大前提是“一个月之内不迟到就能得到全勤奖”,小前提是“小明连续一个月都没有迟到过”,结论是“小明能得到这个月的全勤奖。”


这种结构适用于证明观点或提出建议。


比如你是一个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你想建议老板把部分人才招聘的事情外包给劳务人才派遣公司,你就可以用这个结构:领导,根据我们最近的调研,发现以电子产品为主的制造型企业,和劳务人才派遣公司合作,能节约50%的招聘成本(大前提),我们是以电子产品为主的制造型企业(小前提),所以建议我们也跟劳务人才派遣公司合作(结论),您觉得怎么样?”


当然,有些老板是结果导向且缺乏耐心的,所以针对这类型的老板,你跟他汇报工作的时候就要结论先行,所以可以把这个结构倒转一下改为:“领导,建议我们和劳务人才派遣公司合作,请他们帮我们招聘一些工人(结论)。因为根据最近的调研,我们发现以电子产品为主的制造型企业,和劳务人才派遣公司合作,能节约50%的招聘成本(大前提),而我们是以电子产品为主的制造型企业(小前提),因此我建议也跟他们合作。你觉得呢?”


有人说,这句话信息量很大,如果老板工作特别繁忙的话,他就希望你能够用足够精炼的语言来表达,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把这段话精简呢?


你可以把大前提跟小前提合并,这样说:“老板,建议我们和劳务人才派遣公司合作来招聘技术工人。因为根据调研,像我们这种以电子产品为主的制造型企业,和劳务人才派遣公司合作,能节约50%的招聘成本。”这样是不是足够精简了?


说完了横向式结构,我们再来说纵向式结构。纵向式结构分为两种,一种是从上到下,提问回答;一种是从下到上,概括总结。

从上到下,就是总分结构,通过提问,能够从结论到原因,从框架到细节,从表层到里层,一层一层、抽丝剥茧的向下挖掘。


比如说有一篇文章是《刘强东:不符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你能力再强,我也不要》。针对这篇文章,我们如何用纵向式的结构向下深挖呢?

我们可以采用提问回答的方式,从Who、What、Why、How四个方面来提问:

Who:这话是谁说的?这是哪个企业的观点?这话是说给谁听的?针对的对象是谁?

What:你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Why:为什么不符合你们核心价值观的人不要?

How:要怎么样做才算是符合你们的核心价值观?什么样的人符合你们的核心价值观?

这样一来,《刘强东:不符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你能力再强,我也不要》这个题目的观点就能得到足够的论据支撑。

通过归纳总结能力、批判性思维、结构性思维的学习和训练,你就能一步一步的提升你的逻辑思维能力。




下面是我在平时工作中总结的一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心得。

一、Be MECE

  

MECE取自“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发音读作“Me See”。起源于麦肯锡的一位资深咨询顾问巴巴拉·明托,她在《金字塔原理》中第一次将这个概念提出,成为后来战略咨询行业的重要原则之一。

  

相互独立,意味着将能够影响问题的原因拆分成有明确区分,互不重叠的各个因素。完全穷尽,意味着全面周密,毫无遗漏。

  

通常运用MECE都是从一个最高层的问题开始,逐层向下进行分解。首先列出你亟待解决的问题,然后将问题拆分成子问题,并保证它们之间互不重叠和干扰。同时保证你把能够想到的子问题全部列了出来。

  

实际运用中你只用不停问自己两个问题:

1.我是不是把所有的可能因素都考虑到了,有没有遗漏的?如果有,再去找。

2.这些因素之间有没有互相重叠的部分?如果有,进行去重。

  

举个例子,比如你现在遇到的问题是:“我该不该现在跳槽?” 那么对这个问题的分解可以如下图所示:

  

二、归纳和演绎

  

这是两条基本的认知事物和思考的逻辑法则。简单通俗来说:

  

归纳,是把具备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寻找共通点。

  

演绎,是把互相之间形成影响的因素,按照事物因果顺序、时间先后顺序,重要程度顺序排列出来,再寻找突破口。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归纳(龙,风,老鼠各为一类)。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演绎(由太极开始,向后递推的顺序)。

  

工作中所有的问题,你都可以把它用演绎或者归纳的形式进行拆分。我喜欢把这个过程称为“解构”。归纳演绎和前面提到的MECE经常会搭配使用,在归纳演绎的过程中,坚持MECE的原则,能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种单一的因素,这个过程犹如抽丝剥茧,将一团乱麻理地条条顺顺。

下面是我思考问题时会遵循的一个思维提纲,大家可以参考:

1.核心问题是什么?(只能有一个,如果有很多,找到最重要的那个)

2.这个问题的背景是什么?(来龙去脉,历史原因)

3.和现在这个问题有关的人物和因素有哪些?(记住MECE法则,用归纳法,一一并列出来)

4.哪些是导致这个问题的关键原因?

5.哪些是次要原因?

6.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方法?(用归纳法,写出所有可能。用演绎法,找到每种方法实施的具体步骤)

7.解决这个问题,你现在欠缺哪些条件或者资源?

8.如何去弥补这些条件上的欠缺?

9.你的时间规划是怎样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

10.最后一步,just do it.

    

以上是我思考问题时通常会遵循的思维方法,多运用几次之后,你会不自觉地按照这个逻辑去面对任何你遇到的问题。不仅是工作,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复杂,让人不知所措的问题,都能轻松化解。




逻辑思维训练1200题




谢邀。逻辑思维对人很重要,人在一生中方方面面都会涉及到,分析问题,写文章和人之间交谈都离不了。

逻辑思维强的人,说话明了,善于表达,简明扼要,绝无半句废话。而弱的人,不擅于表达,不喜欢交流,往往需说的内容交待不清楚。

逻辑思维的基础是《逻辑学》《数学》《哲学》等学科,逻辑即规律,唯有掌握事物本质规律方可使得思维和谈吐更具理性和更有逻辑条理。

凡勤于思考、善于写作、多角度观察、正反两方面论证,并且常能收集各类所需数据,深度挖掘原由,以综合法、分析法、由因导果而灵活应用,都会逐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我试着回答一下:

强制自己学会使用一些【逻辑思考的程序】来操作【逻辑思维模型】进行有序的思考。大事小事,都要强制自己通过【逻辑思考的程序】来操作【逻辑思维模型】进行思考,这种做法无非是【强迫】逼自己利用【思维模型】来进行思考,培养自己透过【方法】进行思考的意识。

比如说:挑选一个思维工具【金字塔思维】。

说什么,本身不需要逻辑思维。

什么说,就需要逻辑思维去组织【什么】。

【一堆话】通过【论点】【论据】【事实】来梳理,形成结构化。

就转换成了有逻辑的【什么说】。

看图:

大脑里要有一个思维模型,才能根据思维模型来整理内容。平时如果不刻意训练,在一些场合,即使你懂得一些逻辑【思维模型】,也没法使用起来,【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意识层次使用【思维模型】,要经过努力并且速度慢,但在一些关键场合,其实是【潜意识】在起主宰作用,潜意识层次可以即刻响应,意识层次就不行。平时刻意的训练,其实就是在调教潜意识【使用思维模型】来思考,最终让潜意识学会使用【思维模型】来思考。这样子我们思考问题时,在任何场合其实都是有逻辑的。哪怕在一个不熟悉的场合。因为潜意识学会了逻辑思考,只有潜意识学会了,才算是真正学会。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思维模型】,在各种场景中使用【思维模型】去思考。直至,你在大脑里能把握住思维模型的每一个细节。可以通过回忆、可以通过不断的讲解、可以通过写文章,不继的强化思维模型,直至变成潜意识里【使用自如】的一部分。




为什么有的人脑子转的快,说话有条理,做决定时能准确地分析利弊做出正确的好决定?而为什么有的人脑子半天都没反应过来,说话没有任何逻辑,很难让人听得懂他要表达的是什么,做决定时,总是选择困难、悠游寡断呢?这些区别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思维能力决定的。很多人会问?思维能力是天生的吗?有人天生聪明、脑子转的快。不可否认,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部分因素与先天条件有关,但你只要通过后天的训练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布兰登•罗伊尔的《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里有50个非常实用有效的、能够让你理清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推理法则,帮助你在学习和现实生活中更好地理清思路,解决问题。

本书的作者布兰登•罗伊尔,出生于加拿大,就读于哈佛大学,后在考试培训机构Kaplan担任主管。任职于Kaplan期间,他潜心研究英文写作、语法和逻辑推理教学,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独创了一整套教学体系,并先后出版了《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一本小小的金色语法书》等经典著作,成为全球英文写作、语法、逻辑推理领域的标杆之作。其作品先后五次荣获“国际图书奖”、五次荣获“总统图书奖”金奖,2011年荣获“年度教育图书奖”。

《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能够帮助你通过下面这些方法,在工作、说话和做决策等方面开阔思维,提高你的逻辑思考能力。

一、了解你自己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方式都会有所不同,这和个人的经历、背景等因素造成,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看事情的角度。而人的典型思维方式主要分四种:现实型、理想型、分析型和综合型。

现实型:比较注重“完成任务”(以结果为导向)

理想型:比较注重“找到‘正确’答案”(以过程为导向)

分析型:比较注重“进行一套完整的评估”(以分析为导向)

综合型:比较注重“获取综合而全面的信息”(整体导向)

通过对这四种思维方式对比总结,可以找到你自己主要偏向哪一类型的思维模式,这更便于你去择业或做某些决定。而且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思维模式去更好地了解一个人的思维模式,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和激励身边的人。

二、有效地进行创意思考

在工作中,我们如何可以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呢?书中介绍了思维导图、魔鬼代言人、头脑风暴、点子杀手和电子孵化器等方法来帮助提高工作效率。

我个人挺喜欢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它能够综合左脑和右脑的思维特点,让思维更加发散,把主题以及每一个分支的关键词都展现出来,让人很直观地看到“总体情况”。

三、理性地做出好决策

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些人总会面对各种选择会悠游寡断,有选择困难症,不知道如何才能够做出好的决定。这个时候你可以用利弊分析法,把你所要做的抉择的利弊用T型一一罗列出来,这能够帮助你理性地做出选择。

如果你觉得这个方法还是不够,你不妨再用矩形分析法、效用分析法和沉没成本等方法帮你梳理出更多的结果以及这个结果对你有多大的用处和结果的后续影响。

四、巧用各种分析方法

为什么有的人说话很有条理,让人一听就知道他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而有些人却说了半天,聆听者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这很大程度跟个人的逻辑表达能力有关。针对这个问题,文章的第四部分就介绍了一些论述分析方法帮助你提高逻辑表达能力,这一章可以跟附录Ⅰ逻辑漏洞一起看,了解一些常见的逻辑漏洞才可以让自己说话做事避免出现逻辑漏洞。

五、掌握逻辑方法,活学活用

这本书除了介绍了众多的推理方法,还提供了许多推理练习题,让你能够更好地去理解这些推理方法,活学活用。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训练出来的,而是需要你经过长时间地训练才可以慢慢有所提高。掌握一些逻辑思考方法,把这些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相信你的逻辑思考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想要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和独立性思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美国作家布朗在《学会提问》这本书中给出了批判性思考的具体步骤。

1,要确定一个核心的论题。

在和别人进行沟通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陷入这样的一种尴尬局面,就是聊着聊着不知道对方在说着什么,除了表达语言不清晰之外,对方可能更缺少一个核心的论题。

所谓的论题,就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抑或争议,是后续所有讨论的驱动力。

缺少论题,别人会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太多论题的话,别人又会将彼此搞混。所以最好就是在一次沟通中,只确定一个核心的论题。

2,对方的理由是什么?我可以相信吗?

你提出来的论题,我凭什么要相信你?你需要摆出自己的理由,我经过思考之后,觉得有道理,我才会相信你。

现在很多人在别人还没有摆出理由的情况下,他们就已经开始相信了,盲目追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前一阵子薛之谦不是深陷舆论的泥潭吗?不少人还没有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开始盲目发表言论了:

我相信老薛!你肯定没有干过这些事情!你是无辜的!

下次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多问一句:

对方的理由是什么?我可以相信吗?

3,弄清楚哪些词语表达不明确。

商家在做电视广告时,会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词语,然后把你搞得云里雾里。

比如有一个安眠药广告是这样的:

XXX,服用后,30分钟见效。

上述的表达中,「见效」是一个极其不明确的词语,它究竟是想表达,吃了它之后,30分钟就昏睡过去呢?还是说仅仅有一点睡意呢?它都没有仔细跟你说明白,就只是很含糊地说:

会有效的。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对于一些不明确的词语,一定要事先把它们给搞清楚,这样才能避免后续的麻烦。

4,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一个论题,除了要有理由之外,还得保证推理过程是合理的,所谓的谬误,指的是推理中的欺骗手段,别人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其结论。

常见的推理谬误有以下的这些:

1,稻草人谬误:是指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们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因此,如果有人攻击一个立场的几个方面,一定要经常查看一下他是否公正全面的表现了这个立场。

举个例子:

男生跟女生抱怨说:你有事情做得不是很好。

女生本来就想和他分手了,于是就去和自己的闺蜜埋汰自己的男朋友:

他竟然说我什么事情都干不好,想不到他对我的要求这么高,不行,我要分手。

2,一厢情愿谬误:形式是我希望X是对的(或错的),因此X是对的(或错的)。一厢情愿谬误混淆了应然与实然的差异。

举个例子:

女人被男人骗了,她如果有这种推理谬误的话,心理活动是这样子的:

他不会欺骗我的,诚实是一个男人应当具备的,而且我们的感情时间那么久了。

3,以偏概全谬误:是指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小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

举个例子:

我见过的天鹅都是白的,所以全天下的天鹅都是白的,哈哈哈!

这个世界上,还真的有黑天鹅!

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你所说的“不能把一件事说的清清楚楚的”,并不一定是逻辑能力的问题。

逻辑包括思考问题的逻辑和表达观点的逻辑。比如很多程序员,逻辑能力非常强,不强的话根本也写不了程序。可一旦跟大家沟通,就前语不达后语,你能明显的感觉 到他的思维非常的跳跃,让人抓不住重点。

逻辑能力在思维层面的提升,那就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了,但逻辑表达能力却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在短期内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所以,我就介绍你一个提升逻辑表达能力的60秒训练法,也就是说,要培养自己在1分钟之内,清晰地表达一件完整的事情或观点。

为什么是“一分钟“呢?这是日本沟通大师斋藤孝根据自己的实验得到的结论。他给一群大学生一项演讲任务,要他们在一分钟和三分钟之内完成。斋藤孝发现,人能够自我控制的最佳时间就是1分钟,一旦超过这个时间,人就开始说废话,如果让人做一个三分钟的讲话,学生就没有时间概念了。不提示时间,大部分人都不能在三分钟之内说完。

所以,想要提高自己的表达逻辑,就要训练自己一分钟说话的“意义密度”,告别前言不达后语,告别废话。

正常语速下,1分钟可以说200个字,如果希望这200字完整表达一件事、没有任何废话、也没有语义的跳跃,你需要很好的规划这200个字。

比如说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一句话提炼出你的核心观点,50个字左右。就像绝大部分新闻报道都会采用的“倒金字塔”结构,第一句都是“发生了什么”一定要一句话,简洁、明确,然后对方的大脑就会围绕这件事进行理解。

更多时候,你以为你说过结论了,但别人并没能感觉到,就觉得你在绕啊绕,所以第一句话最重要——你的观点。


第二部分,对观点进行展开,100个字,包括你最重要的一两个证据、对观点的补充说明,事情大概的经过。注意,只能100个字,也就是两三句话,所以一定是和观点最直接的内容。

第三部分,结果,包括你打算做什么,你希望对方做什么,等等。一定要强化行动本身,否则,你说完别人还是不知道要做什么。

在平时的沟通中,经常有意识的控制自己在1分钟内表达完毕,达到一定的意义密度,那么,再加上一点必要的过渡、提示、回应,等等,你就可以在别人可以感知的范围内,把意思表达的非常有逻辑。




最重要的方法:要仔细阅读毛主席的著作,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基本的知识,又是纲领性的学问。我读毛选五卷,觉得他的每篇文章都贯穿着唯物辨证法,气势蓬博,落地有声,气壮山河。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的千古伟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小前提   逻辑   思维   能力   批判性   谬误   论题   般配   归纳   结论   模型   观点   结构   时间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