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每月税前工资达到多少需要交税?

个税的起征点

目前个税的起征标准还是3500元,新的标准还在社会征求意见中,预计最快也得明年才可能实施,新标准目前的预估数在5000元-7000元。

我们先以旧的标准来说,虽然说起征标准为3500元,但这个并非说你工资3500元就必须要缴纳,因为税收的缴纳可以扣除五险一金,扣除后超过3500元才需要缴纳税收,比如你每个月的工资为4000元,扣除五险一金后,实际发到手的工资为3200元,那么你是无需纳税的。

实际案例

1、无需纳税

假设你税前工资为4000元,五险一金的缴纳比例,我们以最高缴纳比例为例进行计算(各地因为经济情况不一致,缴存比例下限会略有出入,但上限基本是一致的)。

养老保险:4000*8%=320元 医疗保险:4000*2%=80元

失业保险:4000*1%=40元 公积金:4000*12%=480元

一共扣除金额为:320+80+40+480=920元,也就是说你实际拿到手的金额为:4000-920=3080元,低于3500元,无需纳税。

2、需要纳税

假设你税前工资为10000元,五险一金的缴纳比例,我们仍以最高缴纳比例为例进行计算:养老保险:10000*8%=800元 医疗保险:10000*2%=200元

失业保险:10000*1%=100元 公积金:10000*12%=1200元

一共扣除金额为:800+200+100+1200=2300元,也就是说你实际拿到手的金额为:10000-2300=7700元,高于3500元,需要纳税。

需纳税的金额为:7700-3500=3200元;3200元属于第二档范围,超过1500至4500元的部分,需要纳税的金额为:3200*10%-105=215元。

因此你最终拿到手的工资为:7700-215=7485元。

总结

其实现实中个税的缴纳一般只在国企、政府单位、事业单位、上市企业及大型正规化运作的民企中存在,很多中小企业并未严格报税,故而非上述单位的工作人员也无需过于担心,且目前国家已经在着手提高个税的标准了,预计未来月收入低于10000元的均无需在缴纳税收了。




如果是正规单位,应发工资4500元才会缴纳所得税。每月工资4500元,年工资54000元。社会保险是当月工资的8%,即360元;公积金是上年工资总额的12%年,即每月540元,两项合计扣除900,应缴纳所得税4500-900-3500=100元×3%=3元。




仅讨论理论情况,如果五险一金都按实缴纳,一般月应发工资超过1万元才会交个人所得税。

目前,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实行按年汇算清缴,对于普通人来说,其计税依据为:年收入-年基本减除费用-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

年基本减除费用很简单,就6万元,所有人都能享受。

专项扣除即个人缴纳部分的三险一金,如果依法足额缴纳,公积金的比例为12%,养老保险的费率为8%,医疗保险的费率为2%、失业保险的费率为0.5%,合计比例为22.5%。(注:地区不同,三险费率会有细小的差异。)

如果月工资1万,专项扣除每月可扣2250元,年扣除数为27000。


相对复杂的是专项附加扣除,共有6项,我一一解释。

1、子女教育。幼儿园开始,每个子女每月可扣1000元。

2、继续教育。如果是学历继续教育,每月可扣400元;如果是职业资格教育,领证当年可扣3600元。

3、大病医疗。医保报销后超过15000的个人负担部分(医保自付),在80000内全部扣除。

4、住房贷款利息。最多每月1000元。

5、住房租金。按城市规格分成三档,每月1500元或1100元或800元,但与贷款利息不可同时享受

6、赡养老人。独生子女每月2000元,非独生子女每月最多1000元。

根据统计情况,最常用的是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住房相关扣除这3项,一般30多岁的朋友都能够享受其中的两项,月扣除额在2500左右,年扣除额在30000左右。


除此之外,可以扣除的还有其他扣除捐赠额,包括职业年金、递延型养老保险、慈善捐赠等,一般人接触不到,暂不展开表述。

所以,一个月应发工资1万、年收入12万的人,其计税依据为120000—60000—27000—30000=3000,刚刚达到缴税标准,应缴税90元。


当然,我上述所说的是理想中的情况,小微企业的三险一金基本都不是足额申报,专项附加扣除也情况各异,最终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欢迎关注@瑛杰小猪 ,一起聊聊体制内的小知识。




当然要报税了,因为月税起征点是3500元,超过部分需缴纳税款,附张个税表给你咯





如果该员工的五险一金数是全额缴纳而不是按最低缴纳的正规做法(社保%8.5,医保2%,公积金7%计算)的话,一般来说应发工资在4200左右就应该交税了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金惠家微服务(ID:jhjplat)




一个人每月税前工资达到多少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是不完全确定的,因为每个人的工薪水平、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等扣除的项目和金额都是不同的。但可以肯定地说,工薪总额5000元以内是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


一、应交个人所得税税前允许扣除的主要项目。

个人所得税的基本规则为预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

1、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每月5000元,即基本费用扣除5000元/月,6万元/年。按月采用七级预扣预缴税率(超额累进税率)。

2、专项扣除,是指居民个人缴纳的三险一金,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该项扣除与所供职的企业为员工缴纳三险一金金额的大小有关,缴纳的金额越大,则扣除的越多。



3、专项附加扣除,主要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赡养老人支出等。同样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专项附加扣除的金额不同,对个税的影响不同。

按照税法规定,赡养老人的扣除标准为独生子女每月2000元(每年24000元),多子女则需要分摊,但每人每月的分摊额不得超过1000元(每年12000元);

子女教育的扣除标准为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全年12000元);

继续教育扣除标准年4800元(月400元)或3600元的定额扣除;

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按照每月1000元(年12000元)扣除,扣除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40个月(两年)

4、其他扣除,主要包括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商业监控保险、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等。



二、取得多少工薪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因每个人的扣除情况不同,测算结果仅供参考。

比如,某员工每月取得工薪为10000元,每月缴纳社保费用和住房公积金1500元,该员工为独生子女其老人的赡养费允许扣除2000元,其子女教育扣除为1000元,则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为:

1、年度工资薪金120000元

2、基本费用扣除5000元*12=60000元

3、专项附加扣除2000*12+1000*12=36000元

4、专项扣除1500*12=18000元

5、应纳税所得额=120000-60000-36000-18000=6000元

6、应纳个人所得税=6000*3%=180元

而如果三险一金的专项扣除为每月2000元,则应纳个人所得税为12万元-6万元-3,6万元-2.4万元=0元,即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另外,某员工月工资薪金也为10000元,每月缴纳的社保和住房公积金为2100元,如果员工的父母年龄在60周岁以下,且员工本人没有成家,那么老人的赡养费和子女教育费是不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则该员工的年个人所得税为=(120000-60000-25200)*3%=1044元。

应该说,两位员工的工资薪金均是1万元,但由于专项扣除和专项附加扣除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使得两者的税负差距很大。



总之,一个人税前工资达到多少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需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来判定,当然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其他扣除的金额越大,则应缴纳的个税越低,甚至不需要缴纳个税。

我是智融聊管理,欢迎持续关注财经话题。

2020年11月27日




每个月工资超过5千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我国法律规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一)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三)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四)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五)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




目前,一个人税前工资达到5000元/月,就需要开始交税!

目前全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5000元,同时个人所得税税率最高达到45%。

应纳税所得额=月度收入-5000元(免征额)-专项扣除(三险一金等)-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2019年之前,一个人税前工资达到3500元/月,就需要开始交税!

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税免征额由3500元提高到5000元。2019年1月1日实施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

一、工资、薪金所得;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四、劳务报酬所得;

五、稿酬所得;

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八、财产租赁所得; 九、财产转让所得;

十、偶然所得;

十一、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我国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而国家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收为物质基础。

因而,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自觉纳税。




在2019年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出台之后,收入5000元以下的人是肯定不用交个人所得税的。但是,只要是超过5000元的月收入,理论上都可能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影响是否交税的几个主要因素。

第一、收入越高、收入来源项目越多,就越有可能交税

工资薪金所得属于综合所得的一种,在年度结束的时候,需要与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和稿酬所得合并计算。


假如一个工薪阶层除了拿工资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兼职收入,那么他就很有可能需要交税了。

因为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基本原理是收入减去扣除,形成应纳税所得额,再选择适用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第二、“三险一金”也是影响交税多少的重要因素

“三险一金”是指工薪阶层需要自己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

“三险一金”是作为税前扣除项目存在的,三险一金交的越多,税交的就越少。

假如一个工薪阶层税前收入6000元,三险一金,个人缴费部分达到2000元,剩余的4000元没有达到5000元的免征额,就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了。

另外一个工薪阶层,同样税前收入6000元,三险一金,个人缴费部分只有800元,剩余5200元,超过了5000元的免征额,就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第三,6项专项附加扣除也会影响是否交税。

6项专项附加扣除是新个人所得税法出台之后增加的扣除项目,包括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赡养父母支出,首套房贷利息支出,房租支出,大病医疗支出。

这6个税前扣除项目申报的越多,应纳税所得额就越少,交的税当然也就越少了。

根据个人所得税的基本计算原理,收入和扣除两方面都会影响应纳税所得额,所以要具体判断自己是否缴税,需要从这两方面来同时分析。

一般来说收入越高的人群肯定是交的税越多,因为个人所得税的设计原理就是超额累进,收入越高,税率越高,税负越沉重。




关于这个问题回答如下:

1.这个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因为每个人的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其他扣除项目不一样,所以不能提供一个准确的具体税前工资多少金额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

2.可以肯定的是月工资薪金5000元以下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因为新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每月的基本减除费用是5000元。

3.如果考虑个人缴纳的“三险一金”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以及其他扣除项目,估计月工资8000元左右应该不用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

4.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租房、首套住房贷款利息、赡养年满60岁老人、继续教育、大病医疗支出。其中子女教育、租房、住房贷款利息、赡养老人建议及时申报,及时在月度预扣预缴时扣除,避免不必要的预扣预缴阶段多预扣预缴税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税前   工资   薪金   个人所得税   继续教育   支出   所得   专项   金额   住房   子女教育   费用   老人   员工   收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