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救援物资都是矿泉水、方便面、火腿肠?

都不看什么时候了,保住命就不错了。有功夫扎锅台炒俩热菜么?




咋了?你还准备十盘八碗的满汉全席,或者各种炒菜,米饭馒头吗?

只要是发生灾难的地方,基本上就是交通受阻,生存环境恶劣,物资难以保障,想要正常的一日三餐是不可能的,条件不允许,这时候的当务之急是保证受灾群众的基本生存需要。

方便面,火腿肠,矿泉水都属于定型包装,不怕雨水等外界污染,并且保质期长,携带方便,随时都可以食用,而且这类物资属于快消品,全国各地都有,容易筹措。

如果换成糕点,面包,牛奶等保质期短的食品,特别容易发生变质,不易保存。

其实也可以考虑自热米饭等自热类食品,毕竟吃点热食对于受灾群众来说,无论从身体还是精神上也都更好一些,毕竟吃饱喝足不想家吗。

但是自热食品第一是储量不大,难以保证大批量供应,第二是价格偏高,就算是最便宜的批发价也要六七块钱以上,而这些钱足够一个人一天的方便面,火腿肠和矿泉水了。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何不食肉糜”这几个字!洪水滔天,通讯不畅,车辆不通……这种极端环境下,食物和干净的水就是救命的东西!既然是救命的东西,那就要求大量,方便,快捷,轻量化,便于运输投送,还得能被大众普遍接受!能同时符合这些条件的东西真的寥寥无几,而方便面,火腿肠,八宝粥,小面包这几样堪称救灾神器!因为他们同时符合了灾区救命物质的几大特点,所以我们从九十年代的新闻联播一直到现在,出现在救灾物资清单里最多还是这四大金刚加饮用小包装水(纯净水,山泉水,乱泉水等等)。

一、需求量巨大,便宜是最主要的因素

既然是天灾,那就不是小范围的,特别是像河南这种水灾,涉及的范围往往是几个县甚至几个地级市!数百万灾民,数千平方公里受灾范围,所需要的救灾物质也是海量的。这些物资中自然有企业和个人捐赠的,但绝大部分还得政府来组织采购!采购就要讲成本,政府得考虑全局,救灾时刻哪里都需要钱,灾后重建需要的更多,所以一分钱都得掰两半花!有的人会说我们国家现在这么有钱了,还在乎这个?说这话的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税务改革,国地税合并以后,留给地方财政的钱也就勉强保证机构正常运转,其余的项目建设等等都得等着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所以对于救灾这种需要大量财力的事情,钱永远都没有充足的时候,作为地方政府,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

相比较而言,方便面,火腿肠,八宝粥,小面包和纯净水几乎是目前市面上最便宜的食物,政府以救灾的名义大规模采购,价格还会进一步降低!这个时候不要道德绑架人家食品生产企业,嚷嚷着让人家捐助物资抗洪救灾!该捐的人家会捐,但是如此海量的需求还得靠采购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海量的需求就需要海量的资金,能便宜一分钱那也得争取。

二、运输投送进食方便,能第一时间送到灾民手中,发挥作用

大灾大难面前,最大的难点就是交通!无论是水灾还是震灾,受损最严重的地区基本上都是通讯不畅,交通全断,外面再多的物资想要运进去会特别困难!被困在其中的灾民最需要的就是干净的水和便捷的能救命的食物!而方便面,火腿肠,矿泉水等运起来特别方便,实在不行空投都可以。对于灾民来说,这些食物拿到手打开就能吃喝,至少能保证他们不被饿死!至于有些人提出的什么营养,热量,口号等等要求,在巨大的灾难面前简直就像是痴人说梦一样可笑。

想起来我小时候奶奶给我讲的事情,1958年淮河大洪水,老家皆成泽国,人们都像蚂蚁一样攀附在窄窄的堤坝上和为数不多的庄台上。没有吃的,更没有干净的水,政府为了救灾只能调动渔船来送食物,后来水太大浪太大,那些木船被打翻了好几艘!最后改为直升机空投,投的是什么吃的呢?一麻袋一麻袋的煎饼!这玩意扛饿还方便大量制作,算得上那个年代的方便食品了。奶奶说有的人房顶被从天而降的麻包砸塌了,我家隔壁二爷爷是个瘸子,据说也是被掉下来的饼子砸断了腿!后来直升机就往河堤边上投,结果大部分都被洪水冲走了,捞上来的也都泡烂了……

到了1991年淮河大洪水的时候,我已经记事了,那个时候发给我们的救灾物资就是一大包一大包的方便面和火腿肠!我到现在都还记得那个方便面的包装,黄色的袋子,印一个大碗,里面躺着弯弯曲曲的面条和一个大大的鸡蛋!看起来特别的诱人,在那个年代,这这样的食物简直就是人间美味了。这种食物最大的特点是方便,拆开就能吃,虽然不扛饿也没啥营养,但是其提供的热量至少可以维持人体基本的需求,通俗点说,就是能保证你饿不死,这在大灾大难的时候是最重要的。

三、口感大众化,能被大多数人接受

有人提出来直接送压缩饼干或是自热式食品。这里就不说成本有多高,运输有多麻烦的问题了,单单从被大众接受的程度来说,它们就不具备任何优势!比如压缩饼干,作为战备食品,最大的优势是能量密度高,携带方便,这对于野战和探险的人来说自然没问题,但是对于灾民来说,他们都是普通人,没有受过野外生存的训练,对于这种味同嚼蜡的食品又多少人能接受的了呢?特别是老年人和孩子,根本咽不下去。再说自热食品,这玩意营养好,加热也很方便,但是成本高,运输成本更高,还不耐储存,至于口感,说实话,勉强比泡面强点吧。

相比较而言,方便面和火腿肠的普及程度大家都能看的见,无论是火车上,汽车站火车站还是建筑工地,泡面加火腿肠都堪称黄金搭档!甚至连北上广深的格子间和出租房里,那些白领们在吃腻了外卖后也会选择一碗泡面来解决肠胃之苦。至于大专院校的学生们,泡面火腿肠,啤酒花生米简直就是日常操作!所以对于中国人而言,泡面的味道或许不怎么好,但绝对都很熟悉,至少都能够接受这个味道!

四、救灾食品多样化,专业化是大势所趋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救灾食品再单纯依赖过去的“四大金刚”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因为方便面等食物作为应急救灾食品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缺点也同样突出!

一是营养确实不足。方便面和火腿肠被称为穷人的食品,或是被称为“垃圾食品”,其实并不冤枉,因为跟现在五花八门的食品比起来,至少在口感和营养均衡性上来说差的不是一星半点。这点从下面这张图里可以清晰的看出来。

二是人民的胃口越来越高。这是个好事情,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吃喝这种最基本的需求也是越来越挑剔,所以习惯了鸡鱼肉蛋的胃对于方便面和火腿肠自然就会有排斥和不适应,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是极端情况下,方便面并不方便。方便面是需要开水冲泡的,如果在一些极端灾害面前,连开水都供应不上的情况下,泡面就得当成干脆面来嚼,这样其口号,方便程度,救灾效果都要大打折扣!

所以救灾食品专业化,多样化是大势所趋,这也是目前国际救灾食品的大潮流。

一是罐头食品。这种食品出现的历史很久了,但在我国救灾中并未普及开来。主要的原因就是成本高,运输不便,群众接受程度低。其实罐头食品在救灾中是有巨大优势的。包括耐存储,不易泄露污染,花样多,营养很丰富,可以说鸡鸭鱼肉样样不缺,水果蔬菜样样不少。这一块会是将来救灾食品的主力,相信已经有企业在包装和配方上想办法了。

二是压缩食品。作为军用野战干粮,压缩饼干和能量棒具有能量密度高,方便携带等巨大的优势,这在救灾中难能可贵,特别是极端灾害条件下更是如此。但是这种食品往往口感很差,难以被普通群众接受,所以要普及开来,还需要相关企业在口号和花样上面想办法,让大家能接受这些东西。

三是方便食品。方便食品不仅仅是指方便面、方便粉丝等,还包括越来越流行的自热火锅,自热米饭,自热炒菜等等。这些食物目前在保质期、口感、存储、方便程度上都没有太大的问题,最主要的卡口是成本,价格确实太贵了,用在救灾上面这是个巨大的阻碍。正如前面所说,海量的受灾人口,每天需要的救灾物质统计出来是个天文数字,每一串数字的背后都需要巨大的财政支出来支撑。这对于哪一个地方政府来说都不轻松。




俗话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淹死的牲畜会污染饮用水而引起大的疫情,洪水泛滥又会滋生蚊虫,更扩大了疫情传播,夏季炎热更加剧了这种情况,矿泉水可解决这个问题,又能用于清洗伤口,而且这么热的夏天,不吃东西你能熬十天,没水喝三天你就死了。

火腿肠可以直接吃,方便面没水也能直接吃,油炸的面饼能提供很强的饱腹感,而且口味大众化,适合男女老幼,孕妇都能吃,另外这两个都是重油重盐的食品,可以提供足够的热量让你快速恢复体力




这类物资都是应急的,讲求干净方便,总不能整头猪过去还得现杀吧




一旦发生灾情,筹集救援物资从军事的角度讲,最重要的就几个原则:保质,能迅速补充能量饿不死人;保速,快速筹集,方便运输;保鲜,无论天灾人祸都能保证好储存,不至于吃了上顿下顿臭了没法吃。

从这几个原则来看,运输普通食品,茶米油盐猪牛羊鸡这些,不好运输不说,到地后还要难民自己分配、宰杀去毛,然后生火做饭,估计饭做好的功夫就有人撑不住了。而且在灾区那种情况下也放不住啊,肉一天就臭,菜半天就蔫,一天三顿饭顿顿需要人力投喂,这工程就不是一般大了。选军用口粮呢,不错,方便运输,保存,营养均衡,但成本高数量少,一人份一天的口粮包,成本大概二三十元左右,遇到郑州这样人口稠密地区的灾情,一天得需要几十万个,如此数量基本相当于一场战役规模的后勤运输量了,如果不事先筹划调度恐怕一时半会未必能筹齐。压缩饼干同样也是这个道理,而且压缩饼干偶尔吃吃还新鲜,但吃上一天你就得抗议。

相对来说,方便面火腿肠看似单调寻常,但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快速大量采购到,而且质量比较恒定,可以迅速提供人体必须的能量,食用方便快捷,开袋就着矿泉水即食也可以,有条件支个小锅煮一煮风味更好,而且非常便于运输,一个被水隔离的四口之家,一两箱子投下去了,起码这个灾民点一两天之内不用再来投喂了,可以更有效的节约救灾力量。




其他人都给了你别的回答,我给你一个不一样的,主要是这些东西库存充足,能从别的地方成千上万的调集,随便哪一个地区都能快速大量的调集,如果碰到有厂家那就更加多,再加上平时这些东西真的没什么人吃,碰上这样的天灾,刚好一举多得




人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当你生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时候,能保命才是主要的,这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活下来再说,而不是时时处处都要养生。

矿泉水、方便面、火腿肠,都是经过高温消毒或者灭菌处理的,保质期比较长,一般在180天左右,而且防潮,送达及时,特别方便群众。可以说这是在特殊时期的最佳和必需食材,谈不上太多的营养,但是暂时保证身体基本的新陈代谢和需求是没有问题的。

这次救灾物资的供应,在天气炎热、群众急需的情况下,这三样东西还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不止这三样,现在保质期长的食材比较多,还有牛奶和保质期比较长的糕点等),既有水、碳水化合物,还含有蛋白质、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供给,先保障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养分再说。

如果给大米、白面、油、蔬菜等,不是不可以,但是不少人家受灾,可能不具备做饭的条件,锅碗瓢盆、炉灶等可能都受到洪水破坏和污染。如果直接给馒头米饭炒菜,这大热天可能运输到就变质了,送达边远地区也需要时间,此外盒饭等产生的各种垃圾也会成为蚊蝇滋生的温床,这些垃圾暂时无法处理还会成为新的污染源,如果吃了不新鲜、污染的食材对人民群众健康也不利,同时也加大了采购、做饭、送饭、回收垃圾等人员安排和投入,从而分流了抢险救灾的综合能力,对快速恢复灾后重建等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压力和难度。

紧急救助措施必须是像战场一样,不能像以前那样按部就班生活那么讲究,养生也必须在先活下来、解决不饿肚子、有一定生存能力和生存环境的基础上。你看在战场上,士兵们也都是吃罐头类食品,暂时能解决吃饭问题就很不错了。

此一时彼一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情制宜,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办什么事,不能随时随地都摆谱和讲究。这些方便食品,在紧要关头就是“救命的食品”。

通过问题,就看得出来题主是年轻人,没吃过苦也没受过难,如果去灾区当志愿者亲身体验一下,或许会彻底转变观念了。

图片来自头条网。




这些东西方便携带,方便面就应了方便两个字,一切都是为了方便,方便他人也方便自己。救援又不是去做客,难不成一壶老酒配花生!




因为成本低,易储存,易运输。救急非常方便。救灾首先保证饿不死,渴不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方便面   矿泉水   泡面   压缩饼干   物资   火腿肠   灾民   保质期   口感   海量   食物   营养   成本   东西   美食   食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