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是不是都会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舍得吃,不舍得穿?

是的。大部分会这样做,只生不养的父母也有,但毕竟是少数。




感谢邀请回答问题:从我个人分析看法主要有两个观点:①,从年代分析说八十年代前出生的人基本上都四十岁以上成家立业结婚生儿育女的了。这个时间段生活水平指数还不高,物质还是比较匮乏的年间都有继承沿着老一辈的节省俭用思想,这个年龄段以上的人都有为子女着想为先的概念传统,再往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更加不用去形容如何节俭为儿女着想为先了。

②,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新时代,九十年代甚至以后出生的人至今都是三十岁多点出头的中青年思想上,生活上物质水平,教育水平当然会比八十年代前出生的人高人生观念变化大不一样了。这些人到底有多少会不会只为自己着想在先呢?要有能力组织调查的机构来统计才会有一定的数据。我现时个人的看法只相信多数人都会先为教育子女付出的代价更多,更大,更努力加油拼搏挣钱的。

最后总结一下: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思想传统来说,除了没有家庭观念温暖的人,以赌博为生好吃懒做之人外,统一的概念都是为自己的子女着想为先的。(完毕)欢迎各位友友们共同探讨与指导补充更加完整版本,谢谢![握手][作揖][握手][作揖]





是的,做父母的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天性。




勤俭持家,代代相传。




是的,我觉得这是天性。只要为人父母了一般都会为自己的子女着想。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相同的。只是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经济条件,爱的表现就会有不同的方式。

六十年代初,吃饭是民生的大问题。不饿肚子简直是奢望,想吃肉只能在梦里。

我记得,那年夏收时,生产队为了集中人力,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夏收任务,临时给全队的劳动力办了集体食堂。早餐是茶(或者玉米面糊糊)和一个馒头,送到地头吃。午餐是炒菜和一块发糕,在食堂吃。我家只有母亲是全劳力,她总把馒头和发糕留一半拿回家给我们吃。她自己往往是饿着肚了咬牙挺着的。

几千亩的夏粮收割,完全由人力完成,每天劳动时间长达十三个小时。没到十天,人们都疲惫不堪,累倒的人有增无减。

生产队杀了头猪,为大家加油增营养。

三个大灶,三口大锅,肉香味馋的让人直咽唾沫。孩子们都跑去找父母要肉吃,我和妹妹也去了,但没让母亲看见。我们知道,如果被母亲看到了,她会连肉汤都咽不下去。

那天,母亲没找到我们,喝了肉汤吃了发糕。但分到的几块肉全放在饭盆里带回家,又重新煮肉汤给我们喝。

平常的日子,父母也总是把好吃的留给我们。就说简单的辣子炒鸡,父母把好肉都往孩子的碗里夹,自己吃鸡头、脖子、鸡架、鸡胗。

每当我们感激父母的爱抚时,母亲就笑着说: 父母的心在儿女上,儿女的心在石头上。你们做了父母就懂了。

其实,父母对儿女的爱,不只是体现在吃穿的舍得。而是全身心的方方面面。




不一定,我家的就是只想着自己,从来不顾及我们做子女的,有时候就在想,为什么人家的父母都是为子女着想,而自己的父母巴不得我们把挣的钱全部缴到他手上才是最好的,不管怎么做都满足不了他们




不是都会,各人想法和生活条件不同做法也不同




基本都是!




不会,不吃是为了减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大灶   夏收   发糕   夏粮   父母   都会   肉汤   生产队   天性   馒头   儿女   食堂   子女   物质   母亲   孩子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