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只剩12个学生,年轻教师不想坚守,应何去何从?

谢谢邀请!在这样的情况下,正是考验人的时候,艰苦的环境磨练人、造就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小魏庄偏僻,道路也不好,这个庄子的小学,一口教室,一个老师,三个年级,六个学生。老师姓魏,一到三年级,每年级两个学生,都是这个魏老师教的。学生到了四年级,年龄大些了,才离开这所学校,到几里以外的大队小学去上学。这里教学条件肯定不好,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种教务一样不能少。首先要备三个年级的课,除了音、体、美可以在一起上课,语文、算术都要轮流上课,轮流辅导。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全公社教学质量摸底考试,还能拿前三名。魏老师在这里坚持了八、九年,学生最多的时候达到九人,最少六人。县教育局的领导也来这个学校看望过,魏老师也在全县教育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领过奖。

后来村上修了路,条件变好了,公社的领导就把这个学校并到大队的学校去了,魏老师被调到中心校任教务主任,由于工作突出,又被县实验小学要去了。

在人生的路上,遇到艰苦的环境,这是正常的,特别年轻人,可要经得住考验,对个人成长有好处!




一,关键在人。

如果年青教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目睹此村,此校,数十只渴望就近接受教育的眼睛,苦心坚守,办出特色。老百姓不愿走,教师和山民心心相印,渔水情深,也不想走。那这所学校就活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位老师的坚守也成功了。


二,关键当地政府,教育部门对这所村小布局的规划,态度,支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没资金,没投入。学校只能听天由命,教师也爱莫能助也。




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至关重要。作为教师,价值观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学生多,任务自然会重,难免精力不支而疲于应付;学生少,老师会更有精力教育辅导学生,更有机会培养出“精品”栋梁之才,更凸显自己的价值成就,何乐而不为呢?




常言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年轻人,积极上进,想寻找更大更好的平台,本无可非议。对此问题我有如下建议。

第一,不成规模的学校合理合并。一所学校,十来个学生,五个班级,得几个教师?太少,老师不堪重负;多了,严重的资源浪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总得让学校的正常工作有法开展吧。况且干啥事都是个人气,一个没有生机的单位是激发不起人的工作兴趣的。像题主提到的问题一样,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有的地方已经进行了合并,可以借鉴参考,但不能一刀切,要循序渐进,要不断完善,要确保学生学生学习生活两不误。

第二,对年轻教师做好安抚工作。选择了当教师,就要做好献身教育事业的准备。教学岗位,有的在繁华的都市,有的在偏远的农村,有的还在人迹罕至的山区。工作总得有人做,你的献身就是帮助了别人,你的逃脱就以为着别人得顶上来吃同样的苦。任正非是大家崇拜的民族英雄,他在华为最困难的时候对广大员工说:没有现在的伤痕累累,哪有将来的皮糙肉厚!精辟!震耳发聩!年轻人要学习,要磨练,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辉县市张锦文老师扎根山区几十年,鞋子磨破几百双,没有任何怨言,现在桃李满天下,自己也走向了全国,不可喜可贺吗?做好了,你就是第二个张锦文!

两个方案齐头并进,或许对解决当下农村年轻教师的困惑有所帮助。






这种情况确实有点挠头,一个人会连轴转,没得空闲,两个人太超编,主管部门不会这么办。

一个村小只剩12名学生,按理应撤点并校,可能是这村庄太过偏僻,或是交通不便?这种特殊情况确实也有,现在交通情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加之有校车接送,但凡能撤消这个教学点,还是应撤消。假如难以做到,总不能让孩子们无学可上,就应安排教师来教,年轻的不愿去,中老年教师也应坚守。一个人教多个年级的这样的复式班,对教师也是很大的挑战,这就要求这名教师是个多面手,样样拿得起、放得下。

我高中毕业教过一个一年级,学校教室已满,村里给单独安排一个地方,我一人语数音体美一肩挑,我那时简谱知识差,教音乐就困难,无奈之下,教唱歌时,我自己唱不出来,便拉二胡让学生随音乐来唱,往往学生会唱了,我这教师还不会唱,说起来可真叫可笑。当然自己恶补这欠缺,以后也就勉强可以了。

所以说一个人教这12名学生,好像很轻松,但不可能是一个年级的,现在科目多,一个人教,想一想就让人头大。

做为教师,一切都应是为了孩子,在特殊情况下,就应克服一切困难,要尽力把孩子教好,还要让孩子全面发展,类似这样的优秀教师也大有人在,只要努力付出,攻艰克难,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农村小学只剩12个学生,年轻教师不想坚守,应何去何从?人生抉择深陷两难境地,我也曾亲身经历过,很难,很痛的体会。在乡村坚守者,决不是沙子中闪闪发光,发亮的金子;而是能给予农村孩子夏日的一缕清风,腊月中的一盆炭火。

只有借着夜深人静之时,扪心自问:当初为什么来考老师?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耐得住清贫,做一个乡村坚守者。应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使命。农村教育就是艰苦,但这是神圣的职业,因为教育是育人治愚,孩子一个都不能少,孩子的人生不能掉队,走出农村还得借助你的一臂之力。脱贫只能靠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

当然,年轻人可以不用坚守,由自己来重新做出人生的选择。年轻人就应该去学生多的学校,为更多的学生奉献,才不浪费国家培养。培养一个教师不易,一个人的青春就那几年;也可以按自己的特长和喜好在其他地方、其他职业、岗位上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也是报效国家的一种体现。




很高兴问答这个问题,我是@今天新蔡,以前我也是一个农村小学教师,几年前的一次县城招聘教师,通过考试顺利到了县城,也正是因为县城办的学校多了,农村很多学生涌进县城学校,县城的公办小学,一个班可以收到一百多人,自然而然农村小学的学生也就少了,另一方面农村学生的家长生活条件好了,在县城买了房子,所以很多学生进了县城小学,还有一部分学生跟着父母,父母在哪里打工,他们就在哪里上学,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农村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少。

所以国家对农村小学补贴方面,不够一百人的按一百人的补助发放,对农村教师也是有偏远补助,几百到上千不等。

如果是年龄大的老师,在农村教还是比较不错的,工资待遇高,晋级提前,自己工作量也不大,因为学生少,作业批改就相应的少,所以年龄大的老师比较适合就在乡村教学。

但是年轻教师看自己的想法了,如果你一心扎根农村也无可厚非,如果你喜欢热闹,喜欢跟更多人学习,可以选择进县城教学,县城学校要求更高,好处更少。

你到县城你的级别可能要降低,也就是工资可能降下来,因为级别多,岗位上,你执行不了你那个级别的工资,另外你没有乡村补助,晋级压力更大,一个学校一年一两个指标,几十上百人争,你会感觉迷茫。

至于何去何从,要自己深思熟虑以后作出不后悔的决定才行,我是@今天新蔡,欢迎大家对我回答的做出评论。




这个问题有两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才12个学生,这是一师一校的单小,一般都是一个老师教两三个年级的学生,条件艰苦,采用复试教学法的校点。然而年轻教师不愿意教,可以由他去,因为强榴的瓜不甜,就是留下了,他不尽心尽力的搞教学,害了孩子们。可以找当地主管部门,招一个家在当地的爱岗敬业的教师。

其次,可以找教育局,合并学校,整合资源,这样有利于搞教研活动,有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对老师学生都有利。




在乡村出现这种现象的小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家庭困难,没有条件转学,另一种是父母出外打工无法转跟。但是,学校是农村农民致富的基础,还是最好不要撤散,坚持。地方尽量创造优惠条件留住老师,贫困是暂时的,方便孩子上学,减轻家庭负担是长远的。




去从上策:坚守。

毛泽东主席说过:“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坚守下去,即使只有12个学生,也是党的教育事业和当地人民群众的需要、12个孩子的需要。作为年轻老师,党和人民需要你坚守你就得坚守,直至最后胜利一一形势发生变化,你在其中起到的中转核心作用很重要,也许是别的老师无法取代的。

而且,坚守是基本态度;创造好教育成绩是积极进取的思想境界。常言说:“人少好过年,人多好种田”。过年是什么?不就是庆贺一年有一个好收成吗?12个学生人少,正是教师履行职责,把爱心和辅导植入孩子的心田,教书育人取得好成绩的的特定环境,作为一个年轻教师,你坚守阵地、在最需要你的地方,在平凡的工作中去做出成绩,显示出自己的价值,又何乐而不为呢?

中策:转移阵地。

你觉得你是将才,教育人少的学生有些屈才或者无用武之地,在保证你的工作阵地能正常开展工作的前提下,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情况说明和申请:调入正规学校,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转移阵地的前提: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工作。那也未尝不可。

下策:对前途丧失信心。

农村小学只剩12个学生,情况比较特殊,也只是暂时的。千万别对前途丧失信心,更不应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是对工作的渎职,对教育事业的犯罪。这样的下策坚决不可取。

下下策:当逃兵逃离。

当逃兵逃离教育战线去别的行业东山再起,1是背离了自己的特长和初衷,没有善始善终;2是不算什么情况的小情况就逃离,既当了一次逃兵选取别的行业很难保证不遇坎坷再次当逃兵,那就是人品问题了。

更加不可选。

我的观点很明确:下策、下下策坚决不能选!上策最佳,中策可考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农村   教师   年轻   小学   下策   学生   逃兵   何去何从   县城   条件   年级   老师   情况   孩子   学校   社会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