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笑话“满地都是大学生”,“上个大学有什么用”,而自己家里没有一个大学生的人是什么心态?

我是陕西南部特困山区的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来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我的亲身感受:我来自偏远农村,距县城四十公里,距本市二百公里,我家里特别贫困,大儿子一七年中考全县排名前三十,当时我很高兴,因为能稳进县中学的尖子班,然而我听到别人家成绩优异的孩子去了市中学,我想市中学肯定比县中学好,立马向亲们借了钱去市中学报了名,儿子也不负重望的在高二文理分科时进了文科尖子班,我想二年以后大学应该很稳,心里也很踏实,由于离市里很远,我只是送小孩时去过一次,然而一七年高考,等到的却是连二本钱都差二十分,当时出成绩时我的心在滴血,三年高中,我承担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以致于外债累累,两个小时后,我找儿子谈话,他说高二以后经常去网吧,所以没考好,当时我也没有责骂他,只是问他想复读还是打工,当时儿子很坚定的说复读……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年的复读,一八年高考比一七年高考多考了一百四十多分,顺利的考进了西安的一所重本大学,四年来我承受了很大的经济压力,但我从不后悔我当初的选择,我始终相信知识会改变命运。但愿儿子三年后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我家出了4个大学生,其中‬2个985,1个211。刚考上那几年,以伯母为代表的村里人,怪我们家占了全村的风水,抢了他们的“文气”。前几年,我们都在为生活打拼,伯母又到处说嘴:“上大学有什么用,还不是一样到处打工。”把我们气得咽不下饭。每次村里远远看见她,我都会假装有事绕道或掉头,唯恐被她搭话,控制不住自己。可‬后来发生一件事,伯母整个人都变了。



1、从小,伯母就跟我们家过不去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80后,父母都是农民,有2个哥哥一个妹妹,因为收入很低,孩子又多,小时候生活十分清苦。


我们4个小孩子都是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长大的,一直到考上大学,才脱离农活。别人家孩子放学、周末就各种玩耍捣蛋,我们兄妹只有无穷无尽干‬农活。即便是这样,全家全力以赴投入到农活里,我们也几乎年年赊欠学费。


因为穷,村里好多人都看不起我们家。但挤兑我们最不留情的,却是我的亲伯母,我爸的亲嫂嫂。


伯母嫁给伯父时,我爸还在读高中,伯母对爷爷让我爸读高中意见非常大,因为伯父初中没读完就辍学出来干农活了,我爸却因为读书翘掉了很多活。


我爸成绩好,一路读到高中,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却时运不济,高考落榜,复读一年仍然落榜,鲤鱼跃龙门失败,灰溜溜扛起锄头,回归到农民队伍中。伯母笑话我爸“心比天高命如纸薄”,妄想学城里人“吃软饭”。


伯母原本就因为读书的事,恨爷爷偏心我爸。后来,我们兄妹相继出生,孩子多、年龄挨得又近,爷爷带我们家也稍微多一点(伯母生了2个儿子,相隔4岁)。伯母因此又恨上我们家,村头村尾叫骂“公公疼老二媳妇”,我妈没文化又想不开,常常被她奚落得以泪洗面。



2、村里传起“风水说”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太穷了,我们4个孩子比同龄人都更懂事,从不乱花钱,读书也自觉、用功。


且父亲有过“落第情结”,特别重视教育,几个孩子读书上都比较顺利,我的哥哥和妹妹3人都去了县一中,之后两个哥哥上了985大学,妹妹去了211大学。


只有我中考落榜,父亲咬牙送我上了私立高中。在那糟糕的学习环境里,我也算奋力追赶,最后上了二本大学。


我二哥大我一届,因为高三复读,和我同一年考上大学。在农村,上大学是喜事,亲戚会叫我们去吃饭。收到录取通知书后的一个晚上,伯母叫我们去她家,吃着吃着,说了一通话把我气坏了。


她笑说:“你们房子建在村里祖坟旁边,占了全村的风水,老大上了名牌,老二又考上名牌,连老三也考上了,今年村里20几个参加高考,就出了2个大学生,都落在你们家,你们真要去隔壁祖坟烧烧香,谢谢祖宗‘文气’护佑。”


十二年寒窗苦读,在贫穷的自卑里奋力挣扎,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白眼,我都认,人各有命怨不得谁。可是伯母嘴里吐出的“祖宗论”,真是让我体会到人性的丑恶。


我脑海里涌现出一段往事:初中有一年,我的学费一拖再拖,学校发了最后通牒,爸妈找他们借,伯母奚落我爸:“没本事就别供了,供一堆钱下去,别跟你一样回村里当农民。”


没考时,她见不得我们好;考上了,她说是“文气”庇佑,占了村里的便宜。真是个顶坏的长辈。那餐饭我吃半半就找借口溜了,感觉再多听她一个字,我就会按不住怒气掀桌子。


后来我们才知道,伯母说这话的那天,跟小堂哥吵‬过一架。她的小儿子高考没考上,分数在年段垫底,考完后整日关在家里玩游戏机,不肯跟伯父伯母去田里割稻子。伯父回家要揍堂哥,被伯母拦住。伯母夺了游戏机,叨叨数落他,他大声顶撞,两人大吵了一架,伯母气得晚饭都没吃。



3、大学生无用论

大学有一年,家里办事情,来了很多人。农村人有喜事,自己人都会到家里来帮忙。等所有人都忙活好久了,伯母姗姗来迟,来了也不干活,到处找人侃山。我妈埋怨说,连快出五服的人,都比她这个亲嫂子亲近。我虽拦阻了老妈气话,心里却是同个想法。


那时刚好有个长辈手机铃声不会响,让我瞧瞧,我自己用的是诺基亚,没用过那个牌子,捣弄一会儿没成果,一个堂姐刚好过来,接过手机,很快就把铃声调出来了。


伯母突然哈哈大笑起来,说我一个大学生,就是死读书的呆子,读书有啥用,还不如初中辍学的堂姐。旁边一圈妇人符合着调笑起来,十几个人的声音也没盖过伯母的。我杵在那尴尬得恨不得找地洞钻。


前几年,我们兄妹相继成家,家家背负房子车子孩子三座大山,也实在无暇顾到家里。伯父伯母用手头积蓄给4层高的房子,四面都贴了瓷砖,给两个堂哥娶了嫂子,还帮二堂哥开了烧烤店;可我们家的房子仍然裸露着红砖,我们每个人都在为各自的小家焦头烂额。


伯母又传话了,说考大学有什么用,这些遍地都是的大学生,连自己都顾不全,家里等他们反哺就等老死吧。


好长时间里,伯母不停对我们家出大学生的事,冷嘲热讽,直到那一年,她家发生了个事,从此她彻底改口了。



4、伯母突然改口

伯母生了2个儿子,小堂哥15岁那年,她眼瞅家家户户都有女儿,也跟她亲戚领了一个来。


伯母在外总说考大学没用,但在家里都千叮咛万嘱咐叫小堂妹争口气,好好读书,给家里争光。


3年前,小堂妹高考,不负众望,考了个二本大学,伯母口风突然变了。她在家里大摆宴席,酒桌从一楼摆到了3楼。敬酒的时候,伯母满面春风,一会儿说“大学不是人人都考得上的”,一会儿说“我家照样出大学生”……


那以后,再没听到伯母说“大学生”的不是,反而逢人就说,她女儿不容易,学校老师都表扬她勤学苦练,回到家里也跟书虫一样扎在书堆里,千辛万苦才考的大学。


从此,伯母的性格也柔和了很多,不再轻易呛人,遇到我们家人也没那么夹枪带棒。



‬整天笑话“满地都是大学生”“上大学生有什么用”,而自己家没有一个大学生的人,是什么心态?用过气的流行词来说,就是“羡慕、嫉妒、恨”吧。

我们家上大学那几年,虽然大学已经开始扩招,还没到现在的程度,而在农村教育条件又差,家长的教育观念也落后,对孩子读书的投资少之又少,大学生在村里还是比较稀有的。

首先,伯母本质是高看大学生、期望出大学生的。孩子考上大学,有文化,对农民而言,就是鲤鱼跃龙门,是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涯,最好的途径。

其次,伯母对我们家一再出大学生,存在嫉妒心理。我们家一直穷困,一直是她打击嘲讽的对象,却风水轮流转,几年跳出4只“锦鲤”,她觉得我们家不配,不具备这个实力,偏偏在村里最难的,在我家都实现了,她嫉妒。

再次,她恨,我们家四个孩子都成了,她给了2个儿子最好的生活条件,他们却一个初中毕业一个高中毕业。她恨自己儿子不成器,恨大学生没有落在她家。

最后,伯母领养的女儿考上大学,落实了她羡慕的,弥补了她嫉妒的,也抹平了她恨的。押在她头顶的扭曲乌云终于终于疏散开来,洒进了阳光,伯母终于跟自己和解了。



‬作为被笑话的当事人,怎样对待他人这种心态呢?

小时候我不懂,总对伯母的话耿耿于怀,现在长大了,生活距离也拉开了,一年见不了一两次,才明白,别人的负面语言,对我们的人生,没有任何意义,根本无关痛痒。

生活在世上,无论贫富、强弱、好坏,有人的地方就会有非议。更多时候,我们只是无辜背负那些非议,压根没有任何错。最紧要的,是主动拉开和“负面言论传播机”的距离,轻视、无视他们,强大自己,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老话说得好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我前夫家就是这样的人,上大学对于他们这个家庭来说是一种奢望,他们亲戚姊妹的后代少有上大学的,万一有一个他们会说上个大学有啥了不起,有啥值得嘚瑟的,上大学不一样的打工,不上大学一样的生活,他家姐姐的孩子全是初中没读完被劝退的,为了女儿读书,我执意留在老家陪读,这样引起前夫一家的不满,他们觉得我应该出去挣钱,一年回来看孩子一次就可以了,我偏不,我生的孩子小时候已经欠她的太多,现在能过的去了我不想为了挣钱耽误孩子读书,一来二去产生矛盾离了,他们觉得我在老家离开他们我养不起我们娘俩,为了生活我开始跑业务再苦再累也不怕,现在6年过去了,孩子今年考试超一本线30分,虽然成绩不是很突出但是我知足了,我觉得我的努力没白费,今天是填志愿的最后一天,她爸爸都从来没问一下孩子考试咋样,这种极其轻视教育的人和家庭是极其可怕的,他们啥心理,一半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另一半是无知愚昧加自满,这种家庭的人生观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我们村里就有这样的人,在过年回家的时候,我就亲自经历了这件事情。可以说在这种人的心目中,已经形成了大学生无用论的想法。

那天我回到农村老家,大街上就有几位老乡在那聊天,我顺便凑了过去。李大伯是我们村里面比较有钱的,他从年轻的时候就在外面打工。他有两个儿子,当时上学的时候因为成绩太差,所以连高中都没有上,初中毕业后就开始找机会去打工了。很明显在李大伯的心目中,他就是认为大学生一文不值。

当时李大伯和大家一起都在那里聊天,对于李大伯的脾气和性格,作为不远的邻居,其实我们大家都比较了解。他这个人比较爱吹牛,并且还有点自傲。因为早些年他外出打工的时间很早,最后还混成了包工头。听说两个儿子在外面打工也赚了不少钱,所以现在家庭富裕。

我听见李大伯说:现在的大学生可以说是遍地都是,大学生想要在城市里面找工作,哪有那么多工作岗位?大学生以为自己有点文化,就觉得要找一些又轻松又挣钱的工作,那根本是不可能的。目前这个状况,上大学就没什么用处?

聊天的人中有不同的看法,我听见东边的一个邻居说:不能这样说,大学生有文化,他至少要比农村里面不上学只能通过出力干苦活的农民工要强,因为人家坐在办公桌,没上学的只能在工地上,每天晒着太阳,工作环境和舒适程度根本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因为东边邻居的儿子去年刚考上大学,他看到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在日常聊天的时候,也要表达出对大学生的看重。不过,他的这番话语明显刺痛了李大伯的内心,李大伯的两个儿子都没有考上学,他们都趁早打工去了。我看见李大伯瞪眼瞅了东边邻居一下,心里就有些不太满意的样子。

李大伯继续说道:上个大学最后找的工作也不一定合适,现在不要说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有的都在送外卖和送快递。你说说这种高水平学历有什么用?一个普通大学生毕业后有的工资每个月就3000块钱,我的儿子在外面打工一个月工资超过了一万,你们说说这种差距,大学生有什么了不起呀。他就只是名誉上的好听,还不如普通的农民工赚钱。

其实对于李大伯的说法,虽然言语中充斥着他的个人偏见,但仔细分析一下,有时候确实存在这种情况。李大伯家里面没有一个大学生,甚至说他或许从来没打算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大学生。在看到如今大学生就业和工资方面的待遇,李大伯更是看不起我们农村里面的大学生了。

东边的邻居坚持认定自己的想法,又有其他人接着说话:目前大学生虽然数量已经有很多,他们的就业压力也有些大。但是相对来讲,还是要比没有文化的人可供选择的方向更多一些。没有上大学的农民家里的孩子只能像老一辈一样打工,那大学生不仅可以打工,还能去寻找条件更优越的公司。

李大伯一听这话,对方又是觉得大学生更好,连忙摆了摆手,说道:许多老板都是没有文化的人,他们当初是敢拼敢闯才成为了老板,到最后招收的员工反而是大学生,那这不是大学生都在人家手底下干活吗?所以说上一个大学没啥用,不仅不赚钱不说,还会因为学费消耗很多钱,最后还找不到好工作。这简直就像做生意,总是赔本一样。

说完这句话以后,李大伯还以自己家庭状况为例。因为两个儿子很早就不上学,通过打工他们还各自建了新楼房,买了几十万的轿车,听说前两年又在县城里面买了新房子,这种条件在我们村里算得上高水平。大家听到李大伯这么说,都知道他是故意贬低大学生,在争执下去也没有什么益处。

其实,我个人感觉上大学还是比较有用的,虽然说不上学的年轻人有时候通过努力也可能会飞黄腾达,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在掌握了知识后,人会了解的更多一些。虽然短期时间内社会经验可能会不足,但以后可以继续培养。有时候我们需要考虑:

1、家里面没有大学生的人,他们可能会说上大学没有用处。有少部分人是比较高傲的,他不希望身边的任何人超越自己。自己家的孩子没有考上大学,但是对方家的考上了,他就会在对方面前说考上大学没有什么用,这就满足了他那种自我傲慢的心理。

2、有时候也会存在直接认为上大学无用论,他们从小就不支持孩子们上学。这种人可能觉得赚钱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在上大学的时候,需要消耗学费。不仅不挣钱还要向爸妈要钱,他们会认为这是不值得的,在没有从长远考虑的前提下,会认为上大学没有什么用处。

3、现在大学生的数量确实很多,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确实压力很大。但是这并不能推翻上大学没有用处,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是要比那些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强。对于上大学的学生,他们应该坚信自己的未来。

4、不管上大学与否,以后的路都需要自己去走。通过打工赚钱也罢,在上学以后留在城市公司内做一名普通职工也好,未来的生活决定权在自己手中,我们应该通过努力去实现梦想。

5、面对具有偏见性的想法,有时候我们不一定要和他们去争执。自己的未来要靠自己去拓展,每个人的幸福要靠自己去赢得,高学历水平也需要去奋斗,大学生并不应该成为名誉上的好听,而应该用实力证明自己。




10年前,我父母就是经常被别人说:“满地都是大学生”,“上大学有什么用”,每次听到别人说这样话,母亲就会不服气地和那人吵架。

吵完之后,母亲心里也会觉得非常委屈。因为,我们家就出了3个大学生,这不仅在村里是绝无仅有的,甚至连整个镇都是头一份。

可是,自己辛苦了一辈子培养出3个大学生,本来是一件非常让人自豪的事,结果却换来别人的冷嘲热讽。虽然明知他人别有用心,但心里也难免为自己叫屈。

记得很多次,村里的人或者附近的人,常常当面对着父母说一些暗讽的话。比如:“你看,你那几个读书出去,你还不是一样得种田。”

又或者说:“拿那么一点工资,上大学有什么用?还不如早点出来打工划算。”、“你儿子有出息,可你还不是连儿子的车都没坐过。”

那时候,他们刚读书出来,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工资并不高。除了自己的开支外,还要承担一部分弟弟妹妹们的学费。

记得我哥刚从大学出来时,第一份工作就是到电信局上班。听我哥说,电信局只是听着好听,其实工资待遇真的不怎么样。

而哥哥之所以会选择到电信局,是因为当时的他口袋里真的没钱,连去别的公司面试的车费钱都没有。

很多人在学四的时候就投简历并到大公司去面试,而哥哥,因为没有路费,他可以选择的范围并不多。

当初的那三年,各种流言蜚语击向我们家,各种难听的话都有。特别是对着我父母的时候,他们都说:你们家的大学子,什么时候接你们到大城市享福去?

其实,哥哥第一年回家,用公司发的购物卷给家里买了一台电视机,21寸的,还是那种笨重的老款式的。

第二年,哥哥用公司发的免费旅游券,带父亲到桂林玩了几天。这一次父亲回来后,村里人对我们家的态度才算客气了一些。

可以说,父亲是村里唯一一个出去过旅游的人。在村里,很多人出门都是为了工作,或者是走亲,还从来没有人是为了旅游、为了玩而走出家门的。

其实,当时家里还有两个在读书的,大弟弟只比哥哥小三岁,哥哥大学毕业的第一年,大弟弟在读高三,小妹妹在读初中。

也是那一年,大弟弟考上了某省的一本大学却凑不够学费,最终,万般无奈之下,大弟弟只能选择再复读一年,希望有一年缓冲时间,到时我们可以凑足学费。

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大弟弟第二年高考的时候却失利了,只考到一个二本的大学。但是,当时除了去读这个二本的大学,也没有别的选择了。

所以,大弟弟的第一笔大学费用,有一部分是哥哥出的。后来,大弟弟虽然申请贷款助学金,但大部分的生活费还是哥哥从工资里寄给他。

哥哥是一边扶持大弟弟,一边还要照顾小妹妹。那时候父亲身体越来越不好,因为年轻的时候掏空了身体,才四十多岁,头发就白了很多。

不到五十岁就已经无法做重活了,可是,在农村,没有什么活是不需要力气的。所有能养活自己或能挣几个小钱的活计都是需要出力气的。

所以,这个家就只能靠哥哥在支撑着。而哥哥自然没有多余的钱给父母,更没有能力像别人说的那样:读书出来就是个大富豪,可以给父母买房买车。

现实却是:哥哥虽然参加工作,但他自己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夏天回家都是穿着工衣,因为,他的工衣是浅色小格子衬衫,穿着这工衣比他平时的衣服都要整齐。

而我在帮哥哥洗衣服时发现,那两件衬衫的衣领都磨破了。另外,那天下雨,哥哥的那条比较新的裤子没晒干,他就自己用吹风机把裤子吹干,说只带了这一条换洗的裤子。

记不清这样的场景有多少次了,别人只觉得他会过日子,却没人知道他从父母的肩膀上接过了照顾弟弟妹妹们的担子。

而哥哥在电信局工作了三年后,口袋有一点余钱后,才再次另找工作,应聘到深圳华为公司上班,成为一名IT人员。

也是从那时候起,哥哥靠着自己的努力拼搏,用了10多年的时间,才算在深圳有车有房有家有妻有子。

如今,也算在深圳站稳了脚跟,养活一家老小之后,手里还会有点余钱。

人都是在什么阶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脉圈。记得在十几年前,哥哥为母亲续买了工资卡,有了这一张工资卡,母亲就可以像少数人一样,有一份养老金。

这样类似于退休的养老金,只有正式退休的人才会享有。所以,母亲是享了哥哥的福,晚年才有一份基本的保障。

这在村里同样是头一份,很多人都羡慕母亲,说:还是你有福气,手里有钱,老了也不怕儿女们不养你。

不过,母亲是一个比较勤奋并保守的农村妇人,哪怕手里比多数人宽裕,但也还照常下地种菜、种粮食。

真正让那些酸溜溜的声音消失是在大弟弟读博毕业后,两兄弟齐心合力帮母亲在镇上买了房子,母亲和最小的弟弟搬到镇上后,村里人见到母亲时,再也不会当面说一些不咸不淡的话。

另外,前几年老家建祠堂,很多人为要出钱的事而闹得很不愉快,甚至有人说我们家受到了祖先的保佑,更应该多出一些。

他们不知道的是,哥哥和大弟弟出的钱,远远多于他们提出来的份额。虽然如此,哥哥回去修缮祠堂时就把话挑明说:都是老祖宗的子孙,该出多少钱就各凭良心的。

另外,母亲每次回村里都会给村里的五保户老人带点水果或小吃食,过年时还会给他们买新衣服和新鞋子。

村里人都说母亲变得越来越大方了,而这个时候,母亲就非常得意地说:“我那儿女们读书出去赚到的钱,他们给我寄回来的。

小时候,他们都曾受过大家的帮助,如今他们有出息了,就让我为他们给需要的人尽一份心力吧。再说,我们一家都是从这里出去的,可不能忘了根呀。”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在母亲面前说:“满地都是大学生”,“上大学有什么用”之类的话,反而对母亲有一份恭敬心。

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不怀好意的闲言闲语,有人说母亲在作秀;也有人说母亲钱多到可以到处扔,怎么不全村都扔一点?

不管别人说什么,母亲就当作不知道,继续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而母亲的举动,不仅换来村里人对她的称赞,更换来我们一家的和谐。因为,对母亲为村里老人所做的一切,哥哥和我们都是一致赞成。特别是大弟弟,甚至还问母亲钱够不够花?要不要他每月再多寄一点回家?

其实,我非常佩服母亲,用行动赢别人对她的尊重,这点是多数人都做不到的。毕竟,村里比我们有钱的人比比皆是,可是,并没有人会如母亲般,为村里无儿无女的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连一向看不惯母亲的奶奶也说:我们李家有幸啊!

最后,通过我们家的真实事例来回答题主:整天笑话“满地都是大学生”,“上个大学有什么用”,而自己家里没有一个大学生的人的心态是:他们酸了,可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

只能简单粗暴地以暂时挣钱的多少来为自己挣回一点面子,实际上,他们心里也虚,说穿了这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

其实,从过去到现在,读书、学习知识,是一件永远也不会落伍的事,更是我们的重中之重的首选之事。

就目前而言,有多少家长为了孩子上学读书的事而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重的甚至得了抑郁症。

这也恰恰说明上学读书的重要性。

曾经有朋友说:你不读书,连产品说明书都看不明白。

这就是从古到今一直没变的:知识改变命运。

深以为然!




其实我们大家对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误解。

大家看习惯了媒体铺天盖地对马云、王健林、马化腾等富豪的报道,以为中国遍地财富到处都是富人;其实中国目前还有6亿人月收入只有不到1000元;看惯了快递小哥每天送快递,上惯了天猫、京东,以为电商已经成为现在购物的主流,其实实际情形是电商交易额连整个社会交易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同样的道理,一些人眼中的“满地都是大学生”更是“盲人摸象”。

中国从1977年恢复977高考以来,40多年累计毕业的大学生,总共是9577万人,其中三本以上占一半,专科生占一半,也就是说,本科生有4800万人左右。

看起来的确是很多,但是中国的人口总共是13亿人,本科生占据总人口的比例是3.69%,换句话说,只要你是本科生,哪怕上了一所民办三本院校,你也能碾压了97%的中国人。

至于说到“上个大学有什么用”,则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和认知偏差。前几天网上被炒的北大毕业卖猪肉便是明证,当时也有许多网友发出了“上北大有什么用的”感叹。其实这里面有一个比例统计问题,北大毕业卖猪肉是新闻,而如果是一个初中生卖猪肉大家可能就见怪不怪了。

在中国只要你本科毕业,就能找到一个相对体面、稳定、收入可靠的工作,有着相对体面的生活,这些工作可能是教师、医生、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政府工作人员等;即使自己创业做点事情,发展也都不错。这应该是 一个能够经得起统计验证的事实。哪怕是专科,也是大概率从事以上的工作。

在这里绝对没有学历歧视和工作歧视的意思,只是说点事实。

学历是就业的敲门砖,什么样的夸敲什么样的门。世界500强只招985、211毕业生,政府招公务员都要本科学历以上。




有没有取决于家长的目光与远见。其实很多家长,因为目光短浅,所以觉得大学无用。大部分就想推卸自己的责任。很多说大学无用的,其实就是自己孩子没考上,加上自己的圈子里也没有一堆的高级文化知识分子,所以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大学生真的满地走么。我所在的一个三线城市。每年市区6500个高中生,升本人数大概在1400人左右。占高中人数20%,同年龄阶段占比10%。这个比例其实少的可怜。那么社会上那么多大学生从哪来。大部分都是自考本科。少部分专升本(其实专升本不好考,大部分需要孩子的努力,还有家庭的财运。个人观点,觉得走专升本的家长,真心是花钱走冤枉路。)。

很多人都说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可是转折在哪里,影响的人生在哪。影响的是孩子未来的人生。从人脉,格局,圈子,甚至是婚姻。

首先是人脉。从刚刚的数据来看,是不是可以说明,未来这个城市,公务员,教师,医生等一些高端职业都有可能是你的大学同学。这些都是你无形的资产。不得不说,上不上本科,其实到大学毕业后的5年,你身边的朋友会被你自动归类。而归类的红线就是本科那条线。你会发现,高考那天真的是所有人生的转折。

格局,这个东西见仁见智。

至于圈子,实话。随着时间的增长,高考那条线,上下真的很难融进去。虽然大家都不愿意承认。可是冷暖自知。

至于婚姻。婚姻是两个家庭的资产重组。一个优秀男性,女性都是稀缺资源。如果自己的条件不够,人家凭什么娶你,嫁你。你专科,最少找个本科很难(大概率事件)。那么优秀的资源组合越优秀。从此鸿沟越来越大。




整天笑话“满地都是大学生”,“上个大学有什么用”,而自己家里没有一个大学生的人是什么心态?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如果他家有一个大学生,我想他就不会这样说的。在老家,我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口中永远都是:考上就考,考不上就拉倒,现在的大学生满天飞。你看看谁谁大学毕业还不是没有挣多少钱。谁家孩子初中毕业后,打工挣了多少钱。

在那样的人心里,他们看不到长远的利益,他们看到是眼前。眼前孩子不用出学费,还是可以外出打工挣很多钱,解决家里短期的经济问题。他们更不会说等到三十年以后,你的孩子该怎么办。他们看不到时代的发展,他们脑子里面最多就是我们祖祖辈辈就是这样生活的。三十年后孩子的孩子长大了,有孩子养老了,怕什么?我记得一个邻居,当时她说上学有什么用,女孩子漂亮就行了,我家小琳长得漂亮十八岁就结婚了,现在孩子都三岁了,等她老公不能挣钱的时候,她的孩子就可以挣钱了,一辈子也不愁。

很久以前我会和这样的人争论,现在很多时候我会无视。刚毕业的大学生确实没有那些辍学打工的人挣得多,对于一个只看眼前利益的人,你给他谈未来,那不就是笑话吗?在他们眼里没有生活质量,更别提精神世界了。只有家里盖了几层楼房,孩子老婆娶到没有,今年去哪个厂子打工挣的多。




我就拿我家来说,父辈里,父亲四兄弟八姊妹,姑姑叔叔中专生大学生四个,高中生三个,初中生一个。在我家族标准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小时候特能干,又是长子长孙,12岁(九十年代初)揣着万把块跑遍几个省帮家里采购中药材,初中贪玩学习下滑就成家里的“人人嫌”了……

我们这代,堂兄弟表姊妹23个,21个大学生(含大专),硕士5个。我早恋,因为自己学习不好在家抬不起头,就找了个“学霸”(年龄小我三岁,成绩好)做老婆。就这,家里长辈教育下一代还拿我举例子,说我老婆好,是祖上修来的福。家里姐夫妹夫都是大学毕业,而一个堂弟大学毕业在外找了个老婆,不是大学生,过年家族聚会虽然大家不嫌弃,但是讨论的话题她压根儿插不上话。我家就是从祖上传下来的规矩,要读书,你要反抗会被吊起来打。我儿子辛亏遗传了我老婆读书习惯。

再说说“文盲世家”,我们村有一个家族,世代务农,小时候与他家老二是发小,为此没少挨老爷子骂。现在见了面在一起喝酒感觉陌生,我是越活越谦卑,他是越活越了不起,他孩子十七岁出去打工,跟我说一年挣了三四万了,又是找好对象了,又是谁谁家孩子二十五六没找到对象了……我爱人公务员硕士坐在边上一言不发,他爱人八成也没读多少书,可又没农村人的淳朴,东家长西家短,净整点八竿子打不着的话题,到头来说你木讷,发小来一句:这货小时候就腼腆但是一肚子坏水。

一只青蛙在井里,他觉得井里就是全世界,一只老鹰在天上,他才觉得世界缈无尽头,虽然不是以学问论英雄的年代,但是对于知识爆炸的时代不学习你真注定被人当笑话活着。不上大学你就很难融入别人的圈子!




人家说大学生,到处都是并不假,目前只要你能上高中的,就有机会上大学,但是,看上什么大学了。清华北大,985/211省属一本,普通二本,民办和独立院校,还有三A三B,三B的一百多分就能读了的。作为父母,有那个不希望孩子能上大学的,那个人会那样说,只是代表他某种偏见的说法,你叫他孙子读书不要那么努力,你看他会怎么说?难道他不希望他的孩子能上大学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电信局   家里   大学生   大学   伯母   大伯   村里   学费   葡萄   弟弟   心态   儿子   哥哥   母亲   孩子   笑话   社会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