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总怀疑自己患有重大疾病,整天郁郁寡欢的?

很多人总是怀疑自己患有重大疾病,整天郁郁寡欢。这和精神因素有关,可能是平时压力比较大,每天都处于焦虑状态,还有一些是疑心病。

我上大学时,老师讲课正巧讲到阑尾炎时,当降到阑尾炎症状时,这个同学突然捂着右下腹疼的难受,大家还以为他是装的,看他汗都流出来了。抓紧送他去医院,结果还真是阑尾炎发作。

这个同学平时就心思比较细腻,而且总容易瞎想,通常话说就是心眼比较小。生活中很多患者也是,身边有些朋友或者亲属患了病,很容易就幻想到自己也得了。特别是一些不好的病,比如说癌症。

还有就是平时压力比较大的,工作,生活的压力,长时间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稍微有一些不适,就容易往坏处想。比如头痛,就怀疑是不是脑梗了,长东西了。肚子疼,就怀疑是阑尾炎等等。

所以,还是要心情宽广,平时多给予一些关心,缓解压力,多和家人在一起。就像有些患者,其实就是心情不好导致的,我经常跟他们说心情好了,病好一半。但是大部分患者很难做到。

我是康复科李医生,远离亚健康,享受健康生活。




很多人总是怀疑自己患有重大疾病,抑郁寡欢。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年龄不限,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有男性,也有女性。这些患者中,很多情况是家中,或者身边相熟识的人发生了突然的重大疾病,于是随之就有了思想变化。这些人,很多都是经过长期住院检查,仍然没能明确是什么疾病,或者说就没有身体的器质性疾病。但是,这些人心理负担很重,还会不断地找不同医院、不同医生进行就诊。最后,其实医生们也很无奈,只能不断劝慰。

说到面对这种情况的正确解决方法,其实,很多患者需要到精神心理科进一步就诊。这里所说的精神心理科就诊,并不是说这些患者就是精神病人,而是他们的确很可能有需要调整的精神心理状态,有时候这样正规就诊,然后再吃一些抗抑郁的药物,患者真的就没事了。

在这里,张大夫还是建议大家,尤其是这种患者的家属,多一些对他们的关爱,少一些不理解。正规治疗他们的精神心理状态,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




感谢邀请。由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病房主任医师杨旻实为您作答。

这种情况的成因很复杂,但大致情况有几种,不妨对号入座。

1、这个人,可能患有抑郁症或者抑郁发作,个人出现了躯体化表现,各种难受、不舒适,忽冷忽热,酸胀感为主。反复检查,家属因为发现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多对患者产生误解,认为他是在“作”,不体谅家人等等。临床见了不少,这部分人群,以老人为主。

2、这个人可能多疑(术语为“疑病妄想”)。他不以检查结果为依据,不能被说服,不相信或是暂时相信医生的话。在不同时间、不同医院、不同医生间反复检查,最严重的情况,甚至要求医生手术去探查。这种情况,需要到专业医生处进一步诊查。

一些年轻人也有这个问题,甚至有运动员出身的人,因为这种状况各种检查,结果啥病没有,身体好着呢。但本人就是不接受,最终得接受系统的治疗。

3、还有一种情况,是心理上的障碍为主。主体人群多是没有老伴儿的老人,子女疏于照料,用这个方式引起子女的注意。本人表面意识不到是这样的,他们只是希望得到子女的陪伴,什么时候能陪伴呢,生病的时候。

这种情况与抑郁发作类似。与抑郁不同的是,在心理疏导的情况下,患者能理解子女处境和深层次原因,可能会好转大半。

举例说明:我曾治疗过一位老人,家里条件优越,住别墅,雇了俩保姆,子女忙于工作还算孝顺。但老人就是作,发脾气,浑身不舒服啊。

子女一回来就好,子女一进门就舒服了。在心理疏导和多次沟通后,做子女的也知道母亲病的“因”,加强了亲情的沟通,小部分用了药物,效果很好,家属很满意。

本期专家: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病房主任医师 杨旻实




我之前就遇到过这样一位患者,他年纪不大,才40岁,没读过什么书,自从一次感冒通过自己百度后买了药,治好了,就开始信网络查病(没有说百度查疾病不好的意思)。

知道了百度能查身体疾病后总是天天查这个查那个,查完感觉自己浑身不得劲,至少是癌症早期,可他有又不愿意去医院检查,就这样一两年的时间,心情抑郁,日渐消瘦,恶性循环,身体素质变得特别差。

就在最近,他发现身体皮肤出现了异常,肚子和后背还有额头,出现了白斑,边界清晰,不痛不痒,影响到了脸,他是真的急了,来到医院检查,确诊了白癜风。

经过分析,与他不良的作息、较大的心理压力有很大关系,精神方面总是高度紧张,刺激皮肤病发作。

这下,他后悔也来不及,没病都给自己搞出点毛病来。

总是害怕、怀疑自己生病,这属于心理问题——疑病症。

疑病症不丢人但也不可忽视,必要时得进行心理治疗。疑病症的几个特点:

1、认知扭曲

坚信认为某件事情对自己来说糟糕到了极点,差到了不能再差的地步。

2、患者体验

出现一些不适,就会查阅资料,对号入座。这个算是一个典型的暗示效应,人一旦越怀疑自己患了哪部位的疾病,就会真的感觉到那里不舒服。

3、心理痛苦

患者会天天思考自己得病以及得病之后的事情,对工作、学习、日常生活社交等等毫不关心。长此以往,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1、有身体异常及时就诊,并相信医生的诊断

2、接纳情绪,学会正常生活,尝试转移注意力

3、心胸开阔,多和朋友进行交流

4、积极生活,多参与提高身体素质的活动




上门诊的时候确实能碰到一些人来咨询,总感觉浑身不舒服,症状很多,可是检查做了一大推却没发现明显的问题,为此,他们会觉得是检查的问题,没把他的病查出来。有些人还会锲而不舍的去其他各大医院从头到脚再做一遍检查,如此循环往复。这类人一直在怀疑自己得了重大疾病,整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负面情绪爆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

1. 可能他们家里有亲人或者朋友在近一两年相继得了重大疾病,比如癌症、中风或者心脏病猝死,使得他的内心变得恐慌,因为很多疾病有家族遗传倾向,所以害怕自己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2.对医学知识的不了解 由于医学知识的专业性,绝大多数老百姓并不清楚症状与各种疾病之间的关联。如今生活压力巨大,不少年轻人长期加班熬夜,烟酒无度,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总会出现一些这里酸胀、那里疼的不适,其实大多数都是小问题。但由于医学知识的缺乏,而且如今癌症发病率那么高,就会让人不自主的联想到不好的疾病。记得以前上大三的时候,当时内科学课程讲到消化道肿瘤,有个同学下课时突然号啕大哭,安慰了一番以后得知他这几天老是腹泻,有粘液脓血便,与肠癌症状很相符,于是他认为自己一定是得了直肠癌,结果去医院一检查是痢疾。很多人可能和他一样,看了网上的各种疾病介绍,就会断章取义的将自身的症状去套各种疾病。

3.心理的问题 也就是临床所说的疑病症,患者会讲述躯体各种症状,反复就医,反复医学检查显示阴性,医生反复解释并告知没有相应的疾病,即便这样也不能打消患者的顾虑,常伴有焦虑或抑郁。这类病人的注意力大部分都集中在健康问题,明显影响到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发展到这时候就需要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做心理疏导非常重要。

所以,对待自己的躯体症状,要理性的对待,既不能杞人忧天,认为自己一定有病,天天去医院检查;也不可讳疾忌医,忽视身体的各种不适症状,认为自己没病,逃避检查。




总是怀疑自己生病有可能是躯体形式障碍下的疑病症

谢谢你的邀请,根据你的描述,很有可能是躯体形式障碍下的疑病症。根据它的表现形式,其实上也是一种强迫性思维。时刻担心自己患上了,这种或者那种疾病,身上有一点异常,都会无限的放大。他头脑里会将所有的问题像电影一样过一遍,同时会将所有的症状跟自己的躯体症状对号入座,往自己身上套。他要防止所有可能发生的这种几率降到最低。所以每天无时无刻不在忧心忡忡,仿佛自己刻运要就要面对死亡的威胁一样。

跟其他的所有神经症一样,它的核心也是焦虑症,是一种不安全的思维模式,是未来不安在当下头脑的思维强化。疑病症最大的不安,就是对死亡的不安。而这种对于死亡的不安,实际上是自己内在的控制欲。


跟其他神经症一样也会存在自主神经紊乱的症状

死亡是对控制最大的瓦解,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你的财富,你的名声,甚至你的身体,你都不能控制了。所以感到无限的恐慌,跟其他所有的神经症一样,在极端的状态下。它会出现一种自主神经紊乱的症状。比如手脚不由自主的颤抖啊,呼吸急促,气短胸闷,濒死感,窒息感。或者腹泻,我们知道,这种自主神经也叫植物神经,他不传达大脑指令,它是由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所构成了,他只负责我们的呼吸心跳肠道蠕动。

在意识疗法里面是这样去诠释疑病症的形成。是焦虑症后头脑思维强化以后的泛化,它是一个内在的思维逻辑链条,曾经有一个来访者,他,因为在比较小的时候被狗咬过一次,本来这件事情也就没什么了,但后来有一次他在看新闻的时候得知了这个狂犬病的危害性。以及它的潜伏期非常的长。于是非常的焦虑,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躯体症状有没有出现类似于狂犬病的初期症状,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


比如说他看到狂犬病说怕风怕水,他时刻都对风声水声非常的敏感。脑子一直处在紧绷的状态,看自己是不是对风声水声格外敏感,一旦敏感,他就害怕的不得了,以为是狂犬病初期症状。哪怕是深夜,他都要打车去医院检查一次。这实际上是太于过度相信自己的头脑,由焦虑慢慢泛化为疑病症。这极大地消耗了他自己内在的精力,让自己无时无刻不处在紧张,担忧,恐惧当中!不能够正常的生活!


疑病症跟强迫症一样有内在的思维逻辑链条

这其实是内在的一种思维逻辑链条在起作用。我们害怕自己会被感染狂犬病,这是正常的思维模式。但这种模式开始泛化的时候,他时刻为这个万分之一可能发生的情况,而不断的在头脑层面不断的分析,思索,找方法。比如有人曾经有过不洁的性接触,她会担心自己感染艾滋病,这是一种正常的思维,但是他把这个思维强化以后,他就形成焦虑思维,当比较强烈的焦虑思维模式,这种不安全的思维模式不断的泛化的时候,那么它的指向都是不好的结果,这个结果最终导致了对这种死亡威的恐惧,对于失去这种控制欲的恐惧。那他就会去找这个对策,寻找方法。那么头脑里面的思维逻辑链是这样的:感染了—失业—抬不起头—不能成家—失败—痛苦—死亡—对策!


这种思维泛滥的结果,导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这件事情,任何事情都要跟这个思维逻辑链条产生关联。为了避免这种感染,比如说走过垃圾堆担心被感染,他上厕所担心被感染,甚至外出如厕同样担心感染。会表现在行动上就通过一些刻板的仪式化的动作来防范这种可怕的指向的源头,比如反复洗手啊,反复的关门直至晕厥,让自己处在一种持续无意识的刻板的动作而不自知。这种思维泛化指向外界的结果,它就是强迫症。

当泛化的思维逻辑链条指向自己的身体的时候就是疑病症

而这种泛化的思维,不断的内化的时候,他就是疑病症,或者叫躯体形式障碍。会将各种的症状跟自己拉上关系对号入座,带来极大的身心困扰,所以意识疗法里面提倡为所当为,顺其自然,接纳不能改变的,改变你所能改变的。感受是真实的,思维是虚幻的,当下什么都不缺的,唯有头脑在制造无穷的匮乏,所以我们一直在试着向外追求一些方法,而这些方法会加重这种思维的强化!


自我心理疗愈的思路就是切断泛化的思维逻辑链条活在当下

所以,当这种泛化的思维浮现的时候,你需要意识去打破它的链接,不用刻意去排斥它。你只要不是留意他,你只要将你的意识从这种逻辑思维链条上转移,那么你就开始打破它了,这个过程发生在行动当中,绝对不会发生在你头脑思维当中。所以意识疗法的自我疗愈的步骤就是意识到—数息—合一—当下,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与你的症状发生关系,而只与当下发生关系,注意力放在当下,而不是自己的头脑里面,与你的症状跟头脑保持一定的距离,让焦虑慢慢消失,那么你潜意识下的害怕也就无所遁形!


真正的疗愈是让真实的我不断的成长引导内在精神的力量

这不是真正的疗愈,真正的疗愈是让真实的我不断的成长,我们有时候可能会知道这种想法,对这个生命的珍惜,或者对死亡的害怕的想法是不真实的,是荒谬的,但是我们就是不能够不去相信,那实际上是思维把我蒙蔽了,歪曲了事情的本来面目。强迫症或者疑病症最大的痛苦就在于他自己非常清楚的知道这是一种幻象。正因为他不断的去寻求方法,导致了这种幻象的不断的具象化。在意识疗法里面提到,头脑中的我,思维中的我,以及情绪欲望中的我都是小我次是小我,每一次这样做就是让小我不断的壮大!


它会强大到什么程度了呢,它会跟理性的你现实中的你无时无刻做对抗的程度,比如说,处在极度强迫症的状态下的人们,他站在悬崖上理性告诉他不能够往下跳,但是小我他会不顾这些。当你想道德的,它就会出现不道德,当你想的好人,他就出现坏人,这是一种不理性的无意识状态。所以你要让自己变的有意识,意识跟无意识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意识多一点,无意识就少一点。就像王阳明先生说的那样,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让意识之光照进你无意识头脑的黑暗,你就会切实的不去相信那些虚幻的东西,思维的东西。这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它会让你获得重生,以及自上而下的自我协调性。这是被强迫症疑病症的心理疗愈思路!

陈了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意识疗法创建者,自我心理疗愈发起人,意识疗法跟森田疗法认知疗法CBT一样是心理疗愈的体系,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唯一不同的是意识疗法它是自我心理疗愈的体系,旨在成为自己的心理疗愈师,处在各种心境障碍下的人们,肉体的痛苦可以通过生理治疗,而心理上的痛苦是持久的深远的,当每个人长大时都会注意到一件事就是,受苦似乎是身而为人的一种常态。通过意识疗法的践行让更多处在痛苦煎熬中的人们,获得内在活出自我的力量,不困于情不惑于心的力量,不恋过往不畏将来的力量,出离头脑活在当下的力量,成为自己的心理疗愈师!



现在经常在门诊碰到这样的患者,浑身都不舒服,老是觉得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甚至去过多家医院,但各项检查指标都提示正常,并没有什么器质性疾病。这种情况,可能是焦虑抑郁状态的表现。那么焦虑抑郁状态到底是一种什么病呢?

焦虑、抑郁是现在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伴有躯体化症状,各系统都可能会有表现,如就诊神经内科时常表现为头痛、头晕、睡眠障碍、震颤等症状;就诊于风湿科时表现为身痛、肌痛、关节痛等症状;就诊于消化科表现为胃痛、恶心、反酸等症状;甚至有些病人会感觉自己胸闷、胸痛,伴有濒死感,经常被误诊为心肌梗死。这类患者常常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症状,经常对这些症状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产生恐惧,但往往不会倾诉自己的情绪,常见于围绝经期的女性、有慢性疾病的患者。

对于焦虑、抑郁的治疗,以尽可能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身体症状,提高患者自身对于疾病的认识,预防症状复发,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多以心理治疗为主,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多与人交流,多参加户外活动。对于已经有失眠及其他精神症状的患者,除了心理疏导,还可配合抗焦虑、抑郁的药物治疗。

总之,对于焦虑、抑郁的患者,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不能听之任之,以免引起自杀等严重的后果。

本期答主:陈泳淼 医学硕士

欢迎关注杏花岛,了解更多有趣的医学知识!




谢谢邀请!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快乐和心情不好的时候,郁郁寡欢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情绪困扰。就是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常常感觉自己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较长时间的郁郁寡欢会让人悲观失望,看不到拥有的,而只看到了得到和失去,所以想不开。

举例:小刘自己从小勤奋学习,家中父母对自己寄予的希望很大,自己也想依靠自己的努力让父母生活得更好。所以小刘自小就埋头苦读,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再从高中到大学,学习一直都很不错。但由于一直专心读书,很少交朋友,根本没有什么知心伙伴,因此,常感到孤单、寂寞。尤其是参加工作之后,在公司上班,工资低,仍旧无法接济父母,心里经常自责,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但又说不出原因。总是感到自己的前途渺茫,一切不顺心,老是想哭,但又哭不出来,即使遇到有喜事,自己也毫无喜悦心情。有时候还失眠,没有胃口吃东西,常常感到很悲观,甚至想一死了之,但对人生又有留恋,这也许就是一种郁郁寡欢的“心灵流感”吧!

所以郁郁寡欢的人往往会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这实际上是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精神压力。由于问题难以解决而干脆采取回避态度,但事实上问题依然存在,自己只是表面上逃避,内心深处还是没有放下,难题成为心头上的沉重包袱。

忧伤是一种情感,但却是温柔的毒药,要想获得快乐就不要去喝。我们可以选择郁郁寡欢,也可以选择快快乐乐,那么为什么不选择快快乐乐呢?

回答得不好,希望朋友们评论斧正!感谢你们的支持!



此类情况在心理学上称为疑病症,又叫疑病性神经症。主要指患者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病人诉躯体症状,反复就医,经反复医学检查显示阴性以及医生给予没有相应疾病的医学解释也不能打消病人的顾虑。常伴有焦虑或抑郁。

发病原因主要有人格困素,环境因素,躯体因素和心理因素。其中以人格因素为突出因素,孤僻、固执、内向、过分关注自身、敏感、自我中心、自恋、兴趣狭窄、胆怯、脆弱、暗示性强的人格特征可成为疑病症发病的人格基础。

患者对身体健康过分担忧,对身体异常感觉作疑病解释,但却乏证据,怀疑内容不属妄想。

值得注意的是疑病症和疑心病是不一样的,疑病症是神经症,怀疑的主要是病,而疑心病是精神异常,怀疑对象是自己针对的事物,与病无关。







记得三年前我陪老公去北京三甲医院看病的时候,遇到一位大姐患了严重的疑病症。也是那一次,我才知道人的心理疾病是多种多样的,疑病症既费神又耗财,实在是很可怕。

那位大姐患上疑病症后,她总觉得她患了重大疾病,有的时候它都觉得呼吸困难,有严重的濒死感。那位大姐说当胸闷头疼,呼吸困难的时候,真的感觉只有120能救她。

那位大姐已经花了六七万元的检查费,对身体各个方面都检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问题,但是她仍觉得自己身体特别不舒服。大姐的爱人,这次陪她来北京,再次全面检查一下。北京的大夫对她做了检查后,说她目前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大病,只是心理存在疾病,患的是疑病症。

疑病症者有的已经让自己倾家荡产,还在不断的检查,这样长期猜疑的心理真的容易导致身体产生大病。

记得当时医生说患了疑病症,最好是让患者慢慢接受自己心理出现问题的现实,当身体特别难受的时候,不断提醒自己,只是心里的想法,即使出现濒死感的时候,也不断地告诉自己,坚持几分钟状态就会好起来的。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些疾病,如果不到医院,我们真的不相信它的存在。所以当有些人说自己心里不是的时候,只有他自己知道痛苦,别人是很难有切身感受的。正因为别人不理解,所以换一病症的人会逐渐闷闷不乐,郁闷,以致恐惧到绝望。

打开心扉,让阳光照进来,愿我们的生活更加温暖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郁郁寡欢   病症   躯体   焦虑   疗法   症状   抑郁   重大疾病   患者   头脑   思维   意识   身体   疾病   精神   心理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