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地震频发,罪魁祸首是否是高层房屋太集中,改变了地壳的运行规律?

最近这20年,我们身边耸立出多少高楼大厦,虽然没有人去专门统计,但肯定是个很庞大的数字。虽然有人会说茅草土墙房冬暖夏凉,但现实生活中只要有条件了,有几个人不是首先改善居住环境?

而相同的时间,要说对地震最有发言权的人除了地震学家,应该就是广大四川人民了,因为我们不仅经历了大地震,更是小震不断。

地震的自然发生频率是多久一次?

如果有人注意过“地震”这个词的基本释义,对于它的基本解读并不是自然灾害,而是自然现象。可能会有人觉得奇怪,明明就是让人听着都害怕的事情,怎么会被定义为自然现象。其实,这一点我们从地震的发生频率,以及破坏性地震的占比就可以明白了。

实际上,地震的自然发生次数远比很多人想象的多,根据目前的观测数据来看,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地震次数平均会超过500万次,而一年一共也才三百多天,相当于每天都有地方发生过地震。之所以我们真实感知到的很少,主要是因为绝大多数地震的震级都小于人体能够感受到的强度,这些三级以下的地震主要是通过地震仪记录下来。

另一方面,尽管时不时都有三级以上的地震发生,但这个世界也很少,大到并不是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感同身受,即便当年面波震级达到8.0级的5·12汶川地震在发生时,仅仅是我国境内也不是全部地区都有震感,又何况是哪些距离更远的地方。所以,关于地震的消息,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通过的网络平台得知,往往也只有震级较大、破坏力较强的地震才会有官方消息专门披露。

地球地壳的运行规律,可能因高层房屋太集中而受到影响吗?

众所周知,地球的内部构成主要有三个部分,它们由外到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要知道仅仅是地壳这一层的厚度就可以达到数十公里,而绝大多数破坏性地震的发生地都是地壳这个区域。当然,截至目前,地球上已经发生过地震深度达到几百公里的深源地震,所以,地震还有可能发生在地球内部的软流层中,只不过这样的地震一般不会给地震区域造成太大的影响。

当实际上,地震的震源深度值越小,其可能给地表造成的破坏程度反而更大,因为,震级相同的情况下,释放的能量距离地表越近就能形成越强的冲击力。地震本质上就是能量的释放,可能是板缘地震,可能是板内地震,也可能是火山地震,但地震的发生原因很复杂,并不只是与板块运动这一方面有关,局部地区的地质环境也会对地震的发生造成影响。

但是,在造成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中,却并没有高层房屋建筑太密集这一条。尽管现在新小区基本都实现了人车分流,车辆都有专门的地下室来进行停放。但是,尽管某些大型商场拥有四五层的地下停车场,但这个垂直高度并没有很高,至少将其高度和地壳的深度相比完全不值一提,尤其是那些修建在大陆上的高层房屋。

地壳就是地球的一个外壳,主要由岩石构成,上层物质主要是花岗岩层,也叫做硅铝层,下层则是玄武岩层,也将其称为硅镁层。但是,平均厚度为17千米左右的地壳,其实也在不同地形中存在差异,比如,高原地区的地壳厚度可能达到70千米,但大洋地壳的厚度却往往只有几千米,而地球上地壳最后的地方正是我国的青藏高原。

简单来说,地壳运动的变化主要受制于地球内部活动,科学家将这股力量称为内应力,这种力量可以让地球的结构和物质发生变化,而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等地形的出现和小时都与此密切相关。地壳运动被划分为水平和垂直两种主要形态,前者也被称为造山运动和褶皱运动,顾名思义,这样的运动方式常常会让地球上形成新的庞大的褶皱山系;而后者则被称为造陆运动或升降运动,高原、平原的诞生和海退就因此而发生,所以才有了海陆变迁。




我只能说,你真的是想多了。人类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还是微不足道的。

比如说,现在全世界2017年的水泥生产量大概是41亿吨,钢铁产量差不多是20亿吨,沙石产量500亿吨,总计就算是600亿吨吧,这些重量可以看做是都变成了建筑物的重量了。

看起来这个数字特别大,但是你知道全世界一天从天上掉下来的雨有多重吗?有一个统计数据:

2014年2月15日08时到2014年2月16日06时(合计22小时),中国在42%的面积上形成的降水资源量是134亿吨。

注意看好了,这大概是一天、在中国一半的国土面积上产生的降雨量,我们简单换算一下,中国国土面积占地球总表面积的2%左右,所以粗略估一下,地球上一天掉下来的水大概是1340亿吨。

简单说,人类辛辛苦苦一年在地壳上增加的一点儿重量,连全球一天的降水量的一半都没有。所以人类的建筑物重量,在地球看来简直就是毛毛雨都算不上。

地壳是厚度十几公里公里的岩石层,不是人类建筑物能够影响的了的。

地壳的平均厚度大概是17公里左右(如下图所示,就是地球的结构),而人类最高的大楼是迪拜塔,高度是828米,大概是地壳平均厚度的1/20。

也许大家对于这个概念没有直观的理解。我们最外面的皮肤表皮厚度大概是0.04-1.6mm左右,而一个细菌的直径大概是0.005mm左右,所以细菌的厚度大概是人类表皮厚度1/10-1/30的样子。那么,你的皮肤上多了一两个细菌,你有什么感觉吗?

别说多一两个了,你一平方厘米皮肤上的细菌数量都要有10亿个,但你也没被这些细菌压裂皮肤,对吗?

最后,我们看一下最近一百年地震数量的统计,可以发现,最近几年恰恰是地震最不频繁发生的几年。

所以人类就不要自作多情了,地震完全就是地球内部地质运动产生的灾害,跟人类没有任何关系。人类就是想要引发地震也没有这个本事呀。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走一波!




我有一个理论,叫做:牵一发而动全身。意思是说,任何一个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改变,都会引起或导致整个体系的改变。

就目前来看,近两三百年来,随着人类科技的日益发达,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在我们看来,被普遍公认的结果是导致了大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

我不认为1,地下钻探,煤矿开采。2,高楼大厦的建筑。3,地铁高铁的建设。4,三峡大坝的建筑。5,废气的排挡。等等

就目前来看,普遍达成的共识是:

1,地球平均温度日益升高。

2,北极长年冰雪越来越多的融化。

3,绿地树木越来越少。

4,大气层结构改变,导致气候日益恶劣。

……

不能说人类的活动,对地震频发因素的造成,就一点点影响都没有!




【原创】对于近年来全球地震频发,罪魁祸首是否是高层房屋太集中,改变了地壳的运行规律呢之话题,我个人的观点认为,高层密集的房屋,是不可能改变地壳运行规律的情况,导致近年来全球地震频繁发生的罪魁祸首,是人类地下采石油。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


地球是太阳系唯一的一个储能储热的星球,是依赖于地表生物圈持续生存的手段,来实现可燃能量物质的生产、制造和积累,地表生物圈逐代的死亡,就自然会形成生物质之可燃能量物质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可燃能量物质会累积得越来越多,经地球物质的持久运动与变化,先后会成为地表上的生物质和煤炭现象;地壳圈层中的碳化物沉积层(即石油的原油层)现象;地幔圈层中的核能物质现象;地核圈层中的高纯度、高密度和高强度的核能物质现象。因此,我们的地球实际上就是太阳系一个储能储热的星球,是太阳系实现可燃能量物质再生和累积的基地和仓库。


地球储能储热的手段,是有着其物质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性,地表上的地震现象,实际上是地幔圈层对地壳圈层所储藏的碳化物沉积层(即石油的原油层)之一种自然吸纳手段,因为当发生大地震现象时,地壳固态圈层会出现一条巨大裂痕,由于地表上覆盖了70%的液态水体或有地下水道的存在,液态水体会沿着震后的裂痕不断渗透下去,会产生巨大的压强和压力,并通过余震的手段,能将地壳圈层中的石油层(流质态)与渗透水一同带到了地幔圈层的上层之中,从而实现地幔圈层能量物质的不断积累,进入到地幔圈层的能量物质(石油),在地慢圈层超高温的状态下,进行筛选、提炼和加工,形成高纯度核能物质后会被送到地核圈层中储藏起来。从而实现地球能量物质(核能物质)的不断积累。


正因为地震现象是地幔吸纳能量物质的自然手段,地球就会有地震现象的自然发生,这是一个常规性的自然现象。但是,人类在无知的状态下,受利益的驱使,大力开发自然资源,尤其是在开采石油方面已有1百多年的历史,这样,地壳圈层中所储存的碳化物沉积层之库存量会显得越来越少,所提供给地幔所需求的能量物质会显得越来越少,会使震后进入到地幔物质的比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一方面,无机物和液态水体的比例会变得越来越多;二方面,能量物质的比例会变得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会彻底破坏了地幔吸纳能量物质的自然性,像是个饿着肚子的野狼一样,到处去寻找猎物。正因为地幔吸纳能量的手段是地震现象,因而,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现象会显得越来越频繁,震级会显得越来越大,这是必然的恶性发展趋势。


由此可见,以前不知道,情有可原,但现在人类已知道了,应刻不容缓,人类应正确处理好生存与利益的关系。我建议:联合国应立下全球公约,从现在起限制开采石油的肓目行为,今后以开发绿色能量方向为主,保持地球上自然物质的存在,才会持续着地球物质运行规律的自然性。否则,如果挖掘石油行为继续发展下去,大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现象将会越演越烈,灾级会越来越大,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环境将会越来越恶劣,定会走到无法向后人交代的地步。


不知这样的回答读者看后是否清晰?!如觉得我说的对或有道理,希给个点赞并点击关注我,可阅读到我相关科学领域前沿上二千道的原创答题,定能阅览到你感兴趣的前沿科学知识。欢迎大家加入相关讨论或发表意见和转发。宇明于东莞市。




全球地震频发,会不会是高层房屋太集中,改变了地壳的运行规律?

随着建筑以及材料技术的突破,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当年的摩天大楼还是国际大都市的标配,比如1930年代建成的世界第一高楼,381米高的纽约帝国大厦,但到现在,它可能要排在50名开外了。

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不过在2021年7月6日,发改委发布了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有一个说法是,高层建筑可能与近年来频发的地震有关,理由也很简单,高层建筑增加了地壳承受的重量,改变了地壳运行规律,真的是这样吗?

全球高层建筑到底有多少?

1960年代以前超高层建筑并不多,但在这之后,由于混凝土核心加管式框架的结构体系的成熟,以及新材料与新的建筑设计出现,超高层建筑开始风靡全世界,但在全球超高层建筑分布中,亚洲独占鳌头!

全球共有144 座“超高层”建筑(300米以上),亚洲占据了116 座,其中400米以上的有26座,亚洲占了22座,600米以上的有四座,全部在亚洲比如迪拜的阿里法塔,另外还有有超过十座的600米以上高楼正在规划建设。

另外还有正在规划中的千米巨高层,吉达塔(Jeddah Tower)、天空英里塔(Sky Mile Tower)等,其中天空英里塔是东京提议修建的,高度达到1700米,如果建成,那真是要疯了!

除了这些超高层建筑以外,很多民用建筑也达到了超高层的规模,比如超高层的一般标准是建筑总高在100米以上,那么很多小区30-40层的小高层即已经达到了超高层的标准,这个数量全球就没法计算了,比如香港的高层建筑密度太高了,而东京与纽约,或者上海和北京,还有东南亚以及非洲和欧洲的新兴城市,这些建筑普遍都存在。

确实从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数量暴涨,而无法无限扩展的城市只能向天空发展,大楼越造越高,人口密集度也越来越高,比如上海市2017年的数据,人口2400万,人口密度3830/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市170米以上的高楼有84座。其中上海中心大厦632米,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米。

日本在180米以上的建筑总共有180座,其中大部分都在京都地区,其中东京晴空塔高度640米,是日本最高的建筑物,纽约市180米以上的建筑有129座,其中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541米,中央公园塔472米。

高层建筑与地震到底有没有关系?

高层建筑假如以100米高度就为高层计算,数量确实已经多到无法统计,人类无休止的建造这些大楼,对地壳产生极大的压力,“改变了地壳运行的规律”,真会造成地震频发吗?答案是有可能,但却不会造成太大的地震!

地震究竟是怎么引起的?

一般地震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和塌陷型地震以及人工地震。一般最常见的是构造型地震,占全球地震数量约90%以上,而大地震,破坏性地震基本都是构造型地震。

什么是构造地震呢?这是地壳变动超过岩层的承受极限导致断裂错位而引发的地震,一般引发构造地震的地层断裂带很长,影响面积很大,破坏性则随断裂带断裂或错位严重程度直接相关,这种类型的地震一般发生在板块边缘,比如日本,以及阿留申群岛,东南亚印尼这一圈太平洋周围的地震带。

另一种构造型地震则是在板块内部的断裂带,因为板块并非铁板,内部也会因为相互之间的运动和错动导致断裂,最终也会引发大地震甚至特大地震,比如我国的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等。

构造地震的地球的地质运动导致的,因为地球内核在高温下的熔融态,地幔物质受热对流运动,到地幔层顶后又会循环回到地幔底部,这个行为会造成多个结果,一是地幔热柱的超级火山,会引起火山地震;二是在大西洋底有一条洋中脊,这是地幔物质上升后到海洋底部冷却生成了新的地壳,它每年都在不断扩张,导致非洲欧洲和美洲正在不断远离。

这个能量也导致了板块的移动,与地幔的对流运动一起形成了板块漂移,就像破损的蛋壳漂浮在蛋液上方一样,它是会存在运动的,那么就会相互挤压变形断裂最终形成地震。

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都是地球地质运动,其他则主要是塌陷型地震,这种一般地质存在缺陷,比如空洞等受到重压后塌陷,或者喀斯特地形结构无法承受地表重量塌陷,也可能因为水库大量蓄水后引起塌陷,当然也有可能是建造高楼大厦,重量增加引起塌陷。

但塌陷型的地震级别很低,我国有记录的塌陷型地震最高是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从1959年蓄水后,在水库区周围地震频度慢慢增加,于1962年3月19日发生了一次6.4级地震,震中强烈度达到了8级,这是已知最大水库地震之一。

新丰江水库构造背景,黑线为断层,三角形为台站,红色圆圈为地震。

埃及阿斯旺水库蓄水后的1981年11月在坝址西南60KM库区发生了5.6级地震,1982年同一地点又发生了5级和4.6级地震。

一般在大型水库修建以前的评估期会做地质调查,也就是利用爆红的人工地震波,然后根据其回波探测地层中是否有缺陷,评估未来是否会可能地震,当然早期修建水库并没有这一过程,但相对而言,水库诱发地震概率很低,全世界已建水库约有11000多座。但已诱发水库地震的仅91座,其中诱发破坏性水库地震则更少,共18座。

不过各位要了解一点的是高楼大厦的重量增加是万吨,比如632米的上海大厦只有80万吨,而水库蓄水则是动辄以亿吨计,与水库的大面积相比,高楼占地更小,诱发地震的概率就更低了。

因此从理论上来看,高楼诱发地震的概率是存在的,但即使发生,级别也极低,而这个时间本身就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高层建筑的增加与地震没有直接关系。但要是未来能建造10千米级以上的建筑,那地壳可就危险了,因为地壳承受极限大约是12千米的建筑物,这就是地球上没有超过10千米山的原因,因为自己就崩塌了。

延伸阅读:为什么要限制250米、禁止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

超高层建筑对一个城市的消防救援压力非常大,高层建筑人口密度高,自动化设备集中,各种井道纵横,一旦发生火灾非常难救援。

当然超高层建筑的投入建设成本也是必须考量的,这种突兀的建筑必须和城市定位匹配,不是随随便便就造一座超高层,却可能在某个8线小城,显然这有些不太现实,倒不如相对低层的建筑形成规模效应更符合城市发展。

当前很多城市也严格限制了小高层的高度,比如30-40层就超过了100米,而当前消防救援登高梯大都只能在50米以下救援,一旦发生火灾怎么办?如果配套合适的救援登高设备,那么成本可能会极高,这些反而不利于发展。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日无天长地久,道无一定之理?

故而,

天上鹰飞,地上草长。

海中鱼不活,陆上人必亡。

云贵天尽头,粤闽曾西藏。

房高十万丈,旋转何不伤?

一钉钉地鬼,血流成汪洋。




这是根本。过去县市楼层在设计中就有一定的现在,这就是县级可盖多高的层次,市级可盖多少层次,是有明确要求的,这就是考虑很多因素,才出台这样的制度或要求。而现在,不管不顾,有个地皮就要做出极为暴利的产品,什么下部结构,底层结构,安全问题等等,都是行于表面。比如我国宋代的地下排污水长廊可以存在100多年而完好,现在科技如此发展,说建的地下只有几年的保证期。做一下对比是多么的大的差距。所以说如今建设考虑最多的是消化居住人口,最大限度的或无度的实现利益极大化,业绩无限化,等等。现在的做法让人无话可说?




现实世界中,因为人类生产活动诱发地震的行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矿山塌方,另一个是大型水库建设,其中因矿山塌方造成的地震基本只是轻微震感,不会造成地面建筑破坏,而因为水库诱发的地震,虽然有概率达到破坏级别,但发生比例也相当低。所以,不得不说该问题的思路虽然很清奇,但想法并没有完全超出实际,毕竟人类生产活动诱发的地震已经有很多案例了,只不过从没有发生因高层房屋而引发地震的案例,因为高层房屋的力量,在地球自然面前太过渺小。

先说地壳运动的原因,从地球诞生以来,地壳就没有停止过运动,因为地壳运动从来就不是外力因素,而是地球内力因素。地球内部热量与太阳表面温度很接近,这导致地壳之下的地幔呈流动状态的岩浆形态,并一直向外释放热量产生张力,因为地球不同地区的地壳厚度并不统一,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当岩浆运动至地壳薄的区域时,就如同找到宣泄口一般喷涌而出,并最终冷却为火山岩,这些新的岩石不只是简单的堆积,还会向两侧进行挤压,当挤压力足够强大时,地壳便开始运动,从而形成地震。

人类建造的高层房屋,虽然因为高度提升,产生的重力越来越大,理论上重力大到一定数值,是可以对地壳形成压迫力的,但这股向下的重力在地球自然力面前是小巫见大巫,与“挠痒痒”无异,说引发地震那是无稽之谈,而说改变地壳运行规律就更加不可能。前文说过地壳厚度不平均,有些地方是低洼海洋,而有些地方则树立高山,如果地壳稳固性如此差劲,那存在高山的地方,早就将地壳压塌了,而人类建筑不管未来建设多高,难道还能高过5000米吗,显然不可能。

至于开始所说的矿山塌方型地震,以及水库诱发地震,虽然看似是外力作用,但实际上也是因为所处区域地壳板块薄弱造成的。比如像我国的新丰江水库,当年诱发了6.1级地震,本质原因是库区所在位置存在北西向的深断裂分布,蓄水大坝建起后,由于库区内的水越来越多,重力干扰了断裂带作用力平衡,从而诱发地震,但这不能用来直接衡量高层房屋,毕竟高层房屋建设前都会进行地质勘探,且地质板块活跃的地区很少存在高层建筑,比如日本。

最后,之所以感到近年来全球地震频发,原因是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以往人们之间通讯主要靠书信、电话,获取信息的范围比较局限,除了身边地震以外,根本不可能获知世界其他地区的地震动态,也没有那个闲心去关心。但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互联网的诞生,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世界各地任何信息24小时内就可获知,地震信息当然也不例外,一个地方发生地震,地震机构1小时内就可以做出判定,看的多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近些年地震增多的假象,实际上地球从诞生以来,地震就从来没有减少过,更没有停止过。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为什么全球频发地震,原因过度使用地壳原油,过度开採地下壳心资源,大部分地下壳心空动,支撑地表失衡,地平面大片高楼耸立,也会影响地壳变动,致使地翘发生不平衡,如果地震频发在山区地带,大部分诱发地震,是因为水土流失,土石松动,山林破坏严重等,还有!人为开山採石等,地球外表看上去是圆型的,按科学理论,地球上有大片海洋,高山平原,如果没有海洋平衡在地球上,地球呈现给人类的视觉,就不是圆型,而是扁型物体,如海洋上升或下沉,都会影响地壳变动,大自然造物都有规律的,人类应该重视生态平衡,不要乱去改变地球,一般地球都会上演百年,或千年一次的地翘周期变动,小地震的晃动,是地壳内心引起的,一般不会影响人类,如地壳内心在高热能的挤压下,地球会经历大的变动,就会发生惨烈地震,科学家们根本不可能改变,地心撒发的能量,在自然面前,人类比蚂蚁还渺小,畏惧自然是人类的常态,强大的国们是改变不了,大自然怒发的场景,人类只能学会,与自然平衡生存,人类跟自然是同命同体的,在人类还不会自行飞翔之前,敬畏自然是人类的命运!




高层建筑集中,局部地面轻微下沉,这些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因为高层建筑的重量改变地壳运动规律,那就言过其实了。高层建筑物的基础会通过桩基与地面下的岩层结构接触,厚重巨大的岩石层绝非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的。

地震是地球表面地壳在“漂移”过程中,呈岩石状的板块移动和挤压时,因隆起或裂开产生受力不均匀,导致断裂破碎和垮塌引起的。地震的频度和地质活动的强弱有关。比如说马里亚纳海沟,就是因为该海沟为两个板块辐辏俯冲带,太平洋板块在这里俯冲到菲律宾板块(或细分出的马里亚纳板块)之下,形成深达11000多米的海洋最深处,这其中的力量是巨大的。再比如说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产生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地,这次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一般情况下,地壳板块作为地质层较冷的物质,在炙热的地幔岩浆上缓慢漂移,板块相对地幔较薄,但是一般陆地的板块也至少有40公里厚度,这么厚的岩层,质量面积远远超出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的范畴,所以城市里密集的高层建筑,相对于地质板块而言,只是附着在地面上的“皮毛”,丝毫不会影响地质活动的固有规律的。就像蚂蚁打洞不会影响地面安全是一个道理。

所以不要觉得今天的人类很强大,人类目前可以改变的只是地表的面貌,但人类对地表以下的情况可以说是知之甚少

历史上的挖地球事件

历史上人类挑战地球的事也是有过的,之前在冷战的时候,美国人成功制定了探索深海的计划,在当时是相当伟大的一个创举。后来苏联也想要坐点大事业,就开始研究挖掘地球的工程,最终成功诞生了俄罗斯米尔纳大坑。他们对于这个工程很是重视,不仅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同时还有当时最为先进的设备,让每一个参与工程的工程师们衣食无忧,福利各种待遇都是很好的。

发现黄金是苏联人挖地球的唯一收获

苏联人是在1970年5月24日开始探查,并且决定在现在的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州扎波利亚尔内市附近位置挖掘,工程主要组成人员都是顶级的科学家,这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说是很重要事情。因为待遇好,所以当时的科研团队很热情。当挖掘到9500米深度的时候,他们成功发现了含有黄金和钻石,这里的黄金含量很高,算是意外收获了。

工程继续在进行着,要知道越往下挖掘,难度也就越大了,当挖掘到12226米深度的时候,苏联人居然表示放弃了,不想要继续探索了。

苏联怎么不继续挖地球了呢?

苏联不继续挖掘有着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是资金不足设备不够。虽然说当时的设备已经算是最为先进了,但是在地球面前却不算什么,设备无法承受住地球内部的超高温度,这是难以继续的。不过由于该计划过于惊世骇俗,所以后也有人编了不少怪事,什么苏联是碰到了地底人,碰到了灵异事件才停的,这些嘛,当笑谈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地壳   地幔   高层   苏联   罪魁祸首   厚度   水库   板块   高层建筑   能量   规律   物质   地球   现象   人类   自然   发生   房屋   科学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